经典哲学名人名言

2024-09-01

经典哲学名人名言(共7篇)

1.经典哲学名人名言 篇一

贵族的精神,精神上的贵族——哲学和哲学家

1.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泰勒斯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哲学家。早年是商人,后游历巴比伦,埃及等国,学到数学和天文知识,后从事政治和工程活动,晚年转向哲学。几乎涉足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

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

2.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亚里士多德

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

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着哲学中,人说到底是“哲学的”存在。所以,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本性。

3.滚开,别挡着我的阳光

狄奥根尼

哲学上“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生信条:一,返于自然。二,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快乐。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并鄙弃奢侈与一切认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决心像狗一样活下去。这是一种德行,能在财务面前无动于衷,是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

4.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皮浪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感觉是我们感受外在世界的唯一通道,但是感觉又是不真实的,所以,感觉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他们,应该保持不介入,无意见,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提出: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就是中止,不肯定也不否定,首先应该沉默,然后就是没有任何烦恼。“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5.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笛卡尔盛出于西方17世纪文化启蒙初期。

6.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

卢梭

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到社会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认为最自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认为人类的最高理想是自然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自然人。

卢梭教育思想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7.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8.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9.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叔本华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10.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你要对自己严格,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对别人宽容,因为别人和你一样,尽管有时候这种差别微乎其微。

11.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诺

12.政治无道德

马基雅弗利 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家,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代表作《君主论》: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治国之道。

政治无道德: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合乎道德时自然受到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无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只需要问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

1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

武器的批判就是说运用物质的力量,真刀真枪的进行战斗。批判的武器,就是说要借助理论的力量,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第四章 科学技术史一把双刃剑—文明的反思

14.熟知并非真知

黑格尔

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

凡是“三思而后行”常识往往不在“思”范围内。熟知的常识更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比如:车到山前必有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03, 访问:4868

我要投稿

1时间是真理最伟大的朋友,偏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谦逊是真理永恒的伴侣。(查,利匀顿)

2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的美才能经久不衰。(歌德)

3最大的无聊,就是为无聊费尽辛劳。(莎士比亚)

4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歌德)5如果一个聪明人干了一件蠢事,那就不会是一件小小的蠢事。(歌德)

6理解生活而且还要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7荣誉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卡莱尔)

8什么是成功的秘决: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9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蒙田)

10把你的名字刻在人心上,而不是大理石上。(爱迪生)

11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

12懒鬼起来吧!别再浪费生命,将来在坟墓里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睡觉。(富兰克林)

13一个人如果再也无法光荣地活下去,就该光荣地死去。(尼采)

14对付邪恶的特效药就是和邪恶战斗。(泰戈尔)

15生命是短暂的,名誉却永恒不灭。(荷马)

16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十本书。(勃兰斯)

17知识是树之根,花之蕾,生命之光,进步之源。18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雨果

19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巴尔扎克)

20真理不是靠喝采造出来的,是非不是靠投票决定的。(卡莱尔)

21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爱因斯坦)

22不学无术又富于幻想的人,虽有翅膀却无双脚。(儒贝尔)

23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培根)

24在时间的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25时间有虚实长短,全看人们赋于它的内容怎样。(马克)

26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何塞,马蒂)

27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大仲马)

28你最珍重的品德是什么?—朴素。(马克思)

29奉承的话,比杀人的刀还狠。(奥古斯丁)

30对真理沉默等于为谬误呼喊。

32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祖国。(赫,鲍特夫)32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安徒生)

33谁播种道德,谁就收获荣誉。(达,芬奇)

34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暂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35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36生活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丁)

37时间最公正,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38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

39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40人人都希望真理在自己一边,但并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在真理一边。(沃特利)

4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42勤,来自于目标的远大;奋,来自于决心的坚定。

43信仰是心中的绿洲。

44基石,心甘情愿,默默无闻,永远承受着重量,烘托着雄伟和高贵。

45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托尔斯泰)46人们所遭受的最大不幸,不在于恶人的暴力,而在于杰出人物的软弱。(罗曼,罗兰)

47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里德)

48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49没有别的痛苦比在苦难中回忆幸福的往日更痛苦。(但丁)

2.经典哲学名人名言 篇二

1.源头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 提起“高等教育哲学”,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约翰·布鲁贝克的代表作, 可以说从高等教育学成立之日起就有了对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解读, 并且针对该著作的读书报告式的诠释、反思与启示性的研究也非常盛行, 持续了近三十年。由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之普遍的经典权威性, 一直以来,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对作为鼻祖的布鲁贝克学说的研究传统和路径依赖。它的经典性和权威性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导致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 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局限于对布鲁贝克著作的解读和路径依赖上而长期止步不前。这种“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也使得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学术生态长期出现严重畸形的局面。

布鲁贝克的著作及其思想只是提供了分析和看待高等教育问题的一种理论视角, 有其合理性, 但同样也有片面性, 也不是分析高等教育问题的唯一框架和模式。相对于高等教育大系统千头万绪、问题林林总总而言, “布论”只是对高等教育所作的一种“局部线性化和有序化”的处理方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必须正本清源, 重新再出发, 实现从“独尊一经”到自主反思和超越、从畸形的学术生态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自醒道路的大转折。

2.起点

仅仅只是最近这几年, 这种畸形的学术生态才终于被打破了, 其标志就是中国学人自己开创的把高等教育学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的“高等教育哲学”这个专门学科的出现:“2004年12月, 国内出版了张楚廷教授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哲学》, 2006年, 周光迅教授推出的《哲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是第二本”[1] 。

有学者指出,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体系的第一次大胆的尝试, 是由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楚廷教授发端的。他的与布鲁贝克同名的著作是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哲学的专门著作。他认为“在任何一个学科里, 只要深入地做下去, 特别是回头沉思这个学科所思考过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 它就可能不期然而然地走到哲学领域。高等教育学经历了20多年的学科建设, 是走到需要从哲学层面来审视和研究它的地步了”[2] 。张楚廷教授的思想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他的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论说都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其二是不同于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和‘政治论’, 提出应把基于以人为本的‘生命论’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哲学基础。” [3]

3.多元化开拓创新的发展态势

以布鲁贝克的思想为源头, 以张楚廷的代表作为起点, 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开始了其多元化的开拓创新的发展态势。以对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的探索为例, 据贺武华在《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自醒》一文中的统计, “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至少有五个学派, 分别是‘政治论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生命论哲学基础、资本论哲学基础、道德论哲学基础、智慧论哲学基础等”[3] 。并认为, 由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哲学理论与视角本身的多元化取向, 使得对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必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高等教育哲学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也就是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的认识问题, 它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前提或出发点。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问题的探索最能展现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推陈出新的发展理念, 最能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开拓创新。

高等教育并不是只有上述的五种哲学基础, 这是因为哲学理论和哲学视角本身的多元化取向, 不同的哲学观点所揭示的高等教育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每一派哲学基础, 只是提供了分析和看待高等教育问题的一个理论视角, 都有其合理性, 但同样也有片面性, 每一派哲学基础也都不是分析高等教育问题的唯一框架和模式。不仅如此, 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基于高等教育职能的多样性, 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应是多元的。对此我们不应该顾此失彼, 应该用多棱镜而不是放大镜去看待高等教育的问题。

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上述的学术发展背景, 基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 本文试图立足于高等教育学与科技哲学之间的大跨度的学科交叉, 把“科技哲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的哲学基础中的“一元”, 以此突破布氏经典的定势, 建构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使得对布氏经典的超越与创新成为可能。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为何

1.“科技哲学”为何

本文就是在广义的层面来指涉“科技哲学”的。广义的科技哲学是一个大的子学科群, 泛指以科学和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组相邻姐妹学科, 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科技发展史和科学社会学等。其中又以“科学哲学”最为重要, 它致力于揭示“科学为何?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为何?”等问题, 而且对“科学哲学”也有历史三阶段之分:古代希腊时期就是科学哲学的奠基阶段, 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德膜克立特的原子论和阿基米德的实验物理学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哲学的成熟阶段, 如“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牛顿的公理方法和分析综合方法, 两者合称为伽利略——牛顿方式的科学研究风格”[5]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学理化、精致化阶段, 主要学派有:致力于研究科学命题的意义和逻辑结构的逻辑实证主义;致力于揭示科学发展的历史结构模型的历史主义;还有主张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潮, 等等。而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了理论与实验的互循环机制;科学发展的外在机制则揭示了科学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中又以科学与哲学的张力结构关系最为重要。

2.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为何

杜威对教育哲学曾做过这样的注解:“教育学不过是哲学的实验室”, 以此而论, 所谓“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 无非是说高等教育学也不过是科技哲学的实验室。如前所述,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应是多元的, 而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正是多元中的“一元”。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 是高等教育学与科技哲学两大学科之间的一种大跨度交叉的结晶体, 它有助于以科技哲学的理论视域来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发挥高等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反思、批判和高屋建瓴的引领功能。换言之, 要立足于科技哲学的上位学理, 包括科技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以及科技发展的历史趋势, 站在更高的科技哲学智慧层面, 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大学科研理念以实现对中国大学科研理念的学理化改造和本土化改造。

三、科技哲学何以成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

为什么科技哲学是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可以从学理和事理两个方面来予以回答。所谓“学理”即原理性的逻辑, 如勾股定理a2+b2=c2;所谓“事理”, 即原理的具体体现, 如勾股定理的实例32+42=52 。

1.学理上的论证

(1) 科学与哲学之间存在张力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科学与哲学之间存在张力作用, 如丹皮尔所说, “历史上宗教与哲学都曾经强有力地影响过科学的发展”[6] 。科学与哲学的张力作用, 是说自然科学与哲学间是一种双向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前进的辩证关系, 哲学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基础和前进动力, 哲学反过来又影响并作用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 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自然科学的某些重大突破, 必然会促进人们从最普遍、最一般的形式中考察自然界和整个世界, 其结果必然是要产生新的哲学或得出新的结论。比如18世纪以来, 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思想也是在自然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于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其一, 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支持;其二, 哲学的形上预设能提升、丰富或改进科学家的理论思维。科学基础理论中离不开哲学预设, 形而上学之于科学并非多余。要进行理论思维, 就必需使用对世界的一般性的观点, 使用认识世界一般规律的方法, 以及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的那些概念和范畴。科学不仅包括那些能被“说明”、可以“掌握”的“形而下”文化, 而且包括那些难以“掌握”需要“理解”的“形而上”文化。

(2) 高等教育较之于一般哲学和科技哲学是“远亲”与“近邻”的关系。

由于科学与哲学之间存在张力作用, 而高等教育学是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 因而作为科学的高等教育学与“一般哲学”间具有一种张力作用;

而“科学哲学”又是直接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科学哲学是科学与哲学的张力作用最直接的体现, 科学哲学比其它哲学对科学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换言之, 如果说高等教育与一般哲学 (基础) 之间是“远亲”关系, 那么高等教育与科技哲学 (基础) 则是“近邻”关系。

上述的学理论证表明, 科技哲学完全有资格成为高等教育“多元”的哲学基础中最重要的“一元”, 我们不排斥其它哲学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作用, 但科技哲学对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

(3) “高深学问的客观性”问题本身就是科学哲学领域内的“知识论”问题。

布鲁贝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学》的导言中说, “构成高深学问的专门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 由专门知识所构成的 (Expertise) ‘E调’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7] 。并在第一章首先论述这种“由专门知识构成的高深学问怎样才是可靠的”。这就涉及了科学哲学研究领域中典型的“知识论”问题, 追问“高深学问的客观性”问题就是在追问“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布鲁贝克在第一章“高深学问”中写道, 大学的首要职能就在于“它是一个传递深奥的知识, 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 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社会机构”, 大学要完成这些任务主要基于两种高等教育哲学, 其一为“认识论的”, 其二为“政治论的”[7] 。换言之, 大学借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就是要妥善处理“高深学问的客观性”与“高深学问的政治化”之间的矛盾。他说:“大概把大学的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结合到一起的最好途径, 是重新探讨当前关于知识本身的理论。价值自由的认识论的基础主要是科学实在论”[7] 。可见布鲁贝克本人已经都“点题”点到科技哲学了。而“高深学问的客观性”问题就是科学哲学有关“真理的标准”问题, 如布鲁贝克在文中说到“真理能够站得住脚的标准就是它的客观性”, “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 “ 大学相当重视纯粹研究”, “大学主要是基于认识论发展起来的”[7] 等等时, 他已经就是在基于科学哲学的高度来论述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了。

至于布鲁贝克对大学的“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阐述, 也只有运用科学哲学的“知识论”才能达到真正到位的理解, 大学的“政治论的”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的矛盾, 其实质就是如何看待并保证“高深学问的客观性”, 高深学问的“政治化”是否会导致与“客观性”完全背道而驰, 在真理与权利之间是否可以融通?布鲁贝克在书中引用普赖斯等人的观点, 认为“绝对纯粹的研究只是一种幻想, 即使自然科学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价值判断的因素”[7] ,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等等, 对于上述这些论断只能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中才能寻找满意的回答。比如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批判主义和历史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扬弃与发展;再比如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爱丁堡学派关于科学知识的“强纲领”, 也认为科学知识的“绝对的客观性”要让位于“相对的客观性”[12] 等等, 不一而足。

由是可见, “科技哲学”早已贯穿于布鲁贝克所概括的“大学的两大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论述之中, 所缺乏的只是一双善用科技哲学的学科视野来发现它自身存在的眼睛。

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论断:关于高等教育哲学也存在着对立的两极, 一个是以布鲁贝克的关于大学借以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为代表的“科学的一极”, 另一个是以张楚廷的关于高等教育“生命论的”哲学基础为代表的“人文的一极”。

2. 事理上的论证

(1) 以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英文原著的中文翻译为例。

在王承绪、徐辉等人对布鲁贝克的英文原著所做的中文翻译中, 有一些错误就是因为他们不懂科技哲学造成的。比如中译本的第24页“实用主义基础”部分, “大概把大学的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结合到一起的最好途径, 是重新探讨当前关于知识本身的理论。价值自由的认识论的基础主要是现实主义。如果结论符合现实, 那它们就是正确的”;“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必须用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补充。这种方法大概可以使高等教育哲学的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达到最有效的和谐”[7] 。

上述这两段引文中有两处值得商榷的地方。“realism”[14] 在科技哲学中与之对应的专业术语为科学“实在论”, 其意是说“真理性的知识”当是理论的命题或结论应与经验事实相符合。把科学“实在论”翻译成“现实主义”, 容易误导读者。

(2) 科技哲学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

如上述学理论证, 科学与哲学之间存在张力作用, 科学基础理论中离不开哲学预设, 科学文化不仅包括那些能被“说明”、可以“掌握”的“形而下”文化, 而且包括那些难以“掌握”需要“理解”的“形而上”文化。既然“科学文化=形下的知识+形上的预设”, 那么高等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要重视对“形下”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更应体现出“形上”的科技哲学智慧的追求。

(3) 科技哲学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绩效评价的指导作用。

我国现行的对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绩效的量化考核制度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其考核的指标体系可以说是一个以课题、论文、成果奖励等为主的“行政级别指标”为标准的考核指标。这种量化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不够客观公允,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一致, 助长了急功近利和学术腐败, 不利于重大成果的问世。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把真正反映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奠基在科学发展的内外机制与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源生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指标, 因而就不能从源头上遏制大学的学术腐败, 对大学教师科研绩效的考核也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

上述事理论证表明, 无论是大学的科技人才培养, 还是大学科研活动等等, 都确实离不开科技哲学上位学理的指导。这再次无可辩驳地确证了科技哲学是高等教育“多元”哲学基础中的最重要的“一元”。

四、从科技哲学的视域实现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经典的超越

1.对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经典的再认识

尽管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和学派早已有之, “从中世纪大学开始, 各时期有关高等教育的哲学思想都是以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程度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中世纪的专业自由、纽曼的自由教育、洪堡的科学研究、美国的赠地学院等莫不如此, 大学则继承了所有这些传统”[7] , 但是作为学科出现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较晚的, 也许可以约翰·布鲁贝克的这本“关于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作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布氏的这本著作有两大贡献:其一, 是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哲学基础进行了综合, 归纳提炼为四种哲学基础:即高等教育的认识论、政治论的哲学基础以及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其二, 布氏的另一个贡献是以“高深学问”为基点, 提出了一个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体系。

须指出的是, 约翰·布鲁贝克的书一直被我国教育理论界误读为是一部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式的著作, 这种误解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布氏的著作是一部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理论的历史批判性著作, 而不是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性著作。是对历史上以高深学问、专门知识贯穿始终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系统思考。布鲁贝克写作的初衷并没有架构一个高等教育哲学学派的意图。布鲁贝克在书名上采用了“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而不是直接就用“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这就说明了该著作应该是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方面的论述, 是对古往今来的高等教育哲学学派的梳理与归纳、综合与批判, 而不是形成一个学派或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布鲁贝克的经典的解读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使得中国高教学界长期陷在自设的迷局里, 走不出来, 这极大地妨碍了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开展, 因此有必要从本源上回到本真的布鲁贝克, 从而能够在新的牢固的基础上重新再出发, 来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也使得对布氏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成为可能。

2.科技哲学是“布氏三论”的“上位的基础”或“基础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与布鲁贝克的经典三论——“认识论、政治论和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之间, 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前面的学理论证中已经提到。

探讨“高深学问的客观性”问题本身就是科学哲学领域内的“知识论”问题, 也就是在追问“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可见, 科技哲学是“布氏三论”的“上位的基础”或“基础的基础”。

3.科技哲学的视角与对布鲁贝克经典的超越

(1) 跳出“布论”经典的定势, 确立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

超越与创新首先是要打破并跳出对布氏经典的思想定势, 脱离开对他的研究路径的依赖。如上所述, “布论”的“基础的基础”是科学哲学, 在布氏关于高等教育哲学的论述中早已有之, 但是作暗线处理, 作大背景和上位的思想平台来隐藏其中。科学文化和科技哲学是西方民族文化的传统, 也是其强项, “布氏三论”本身隐藏有西方的科技哲学背景, 他可以“不怎么提”不等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不应该有”, 而且科学文化和科技哲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弱项, 正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此遗传基因缺陷, 所以在科技强国的今天, 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例如, 我国哲学界长期“一条腿走路”, 搞科学的不懂哲学, 搞哲学的不懂科学, 不能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形成张力结构, 也使得我国的普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 对于其科技哲学基础的研究十分薄弱甚至空白。怎么办?化“暗线”为“明线”, 确立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 立足于高等教育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 为建构中国自身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这是一个值得期许的努力方向。

(2) 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既是“多元的”又是“多层次的”。

科技哲学是“布氏三论”上位的哲学基础, 或“基础的基础”, 表明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不仅是多元化的, 而且也是多层次的。类似学科和专业分类一样, 有所谓的一级学科 (如教育学) 、二级学科 (如高等教育学) 、三级专业方向 (如人才培养模式) , “布氏三论”可否作为“二级的高等教育哲学”而受上位的“一级”的“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的指导呢?是可以的!后者相比于前者, 是更“绝对”的东西, 是“底的底”, 是“基础的基础”:高等教育不管采用布氏三论中的何种哲学基础去发展, 若不按照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的内外机制去从事纯学问研究也好、去服务社会也好、去进行专业实践也好, 统统一事无成。

(3) 确立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以此实现对布鲁贝克经典的超越。

用张楚廷教授的话说, 相对于高等教育大系统千头万绪、问题林林总总而言, “布氏三论”只是对高等教育所作的一种“局部线性化和有序化”的处理方式。而以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讲法, “不同范式就是不同的看世界的眼睛”[16] 。话题转到本论题上来, 要想突破布氏经典的定势, 建构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 就必须借用科技哲学的学科视角来与之分庭抗礼, 使得对布氏经典的超越与创新成为可能。

总之, 站在“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的立场上看, 它是对布鲁贝克的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方面的论述及其学术思想的一种扬弃和辩证发展, 更是上升到“上位”的科技哲学层面的一种全新改造。它有助于以科技哲学的理论视域来审视高等教育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发挥高等教育哲学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反思、批判和高屋建瓴的引领功能。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总的进展状况, 就是开始了以布鲁贝克的思想为源头、以张楚廷的著作为起点的多元化开拓创新的发展态势与“自醒”进程。文章立足于高等教育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 尝试确立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 为此对科技哲学为什么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学理论证和事理论证, 这有助于发挥科技哲学对大学教育改革和科研活动的上位的指导作用。此也可视为从科技哲学的视域实现对布鲁贝克经典的超越和为建构中国自身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科技哲学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谈经30年, 自醒才3年”——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畸形的学术发展道路[J].江苏高教, 2009, (4) .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1.

[3][4]贺武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自醒[J].江苏高教, 2008, (1) :12.15.

[5][英]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81-82.

[6][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

[7][8][9][10][11][13][15][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11.13.24.16.22.24.11.

[12]D.Bloor.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173.

[14]John s.Brubacher.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M].Josscy-Bass Limited, 1997.25.

3.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篇三

关键词 劳特利奇 哲学 百科全书 学术性 权威性

劳特利奇出版社是欧洲一家享有很高声望的学术出版机构。它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系列百科全书,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得到了相关专业学者的认可,对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以下简称《劳特利奇》)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欧美哲学教育与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与1967年初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相并列的两大经典哲学工具书。这部书的主编克雷格(Edward Craig)曾任剑桥大学奈特布里奇哲学教授(Knightbridg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他与由著名哲学家和杰出学者组成的编纂团队,历经7年(1991—1998)努力,完成了这部10卷本的大型哲学专业百科全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学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哲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被拓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分界也越来越不明显。爱德华兹(Paul Edwards)主编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自1967年出版后,其全面性与权威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随着哲学流派更加多元化,其框架与条目内容已无法反映哲学的最新进展。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及女权主义的蜂起,传统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拓展,使得编纂一部能够反映这些最新哲学动向的工具书极为必要。《劳特利奇》在前者的基础上,设计出全面反映哲学新成就的条目框架,并通过聘请权威学者撰写条目,构建了对20世纪哲学发展总体面貌的概观,也预示着新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走向。

一、《劳特利奇》的规模、结构与系列化

1.《劳特利奇》的规模与结构

在《劳特利奇》出版之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都出版过单卷本的哲学百科全书,但限于规模,它们都无法全面反映当代哲学的新进展。劳特利奇出版社基于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编纂经验,以及对哲学出版资源的掌握,设计了这部规模空前的哲学百科全书,并决定同时出版纸质版与电子版。纸质版《劳特利奇》10卷本(1—9卷为正文,第10卷为索引)共8680页,收入条目2054个,正文总字数达500万,平均每条有2400余词。属于百科全书大条目主义的典型编法。第10卷以复式索引的形式设有7.8万条索引主题,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条目当中隐含的哲学知识点。当今英语哲学百科全书中与《劳特利奇》规模相近的只有美国的《哲学百科全书》。后者在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增加了450余个条目,总条目数达到2100个,卷数由原来的8卷扩充至10卷。这两部百科全书成为英语哲学工具书的两座巅峰。近年来网络哲学百科全书兴起,成为传统哲学百科全书的有力竞争对手,以《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和《互联网哲学百科全书》(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为代表。通过对比几部哲学百科全书在规模与作者数等方面的指标(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哲学百科全书在内容上还占有优势,尤其是《劳特利奇》兼具多种载体形式,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然不会被网络哲学百科全书所替代。

《劳特利奇》正文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同时将由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条目名称中的关键词提前,以此来调整其在排序中的位置。如将“philosophy of Language”转换为“Language,philosophy of”,以“language”来确定条目在排序中的位置。为了使相同哲学主题的条目排列在一起,从而方便读者对比浏览不同哲学传统中的同一主题,《劳特利奇》也对它们的词序做了调整,如: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Isla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dian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学说的条目,则是以其中的哲学学说为关键词,将各时期同一学说的条目排列在一起,便于读者全面认识学说的历史演变。如“古代语言哲学”(Language, ancient philosophy of)、“中世纪语言理论”(Language, medieval theories of)、“文艺复兴语言哲学”(Language, Renaissance philosophy of)、“近代早期语言哲学”(Language, early modern philosophy of)被排列在一起,而不是按照它们所处的时代来排列。

《劳特利奇》的条目根据内容,可划分为概念、命题、定理、学说、学派、宗教、哲学史以及人物等类型,其中人物与概念为设条重点。没有设立机构、会议、著作等类型的条目。哲学著作一般在人物条目中给予阐述。这样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劳特利奇》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重的编纂原则。根据编纂体例又可将条目分为三个类型:指引型(signpost entries)、主题型(thematic entries)和传记型(biographical entries)。指引型条目如“形而上学”(Metaphysics)、“科学哲学”(Science, philosophy of)等综合性条目,这类条目具有学科概览的性质,主要阐述学科发展史及其所属的分支学科、研究范围,并通过大量的随文参见与条末参见指引读者到它们所属的子条目中去寻获更多的具体知识。这种做法是解决条目之间交叉重复的一个有效方法。主题型条目指概念、命题、学说等类型的条目,传记型条目是叙述哲学家主要思想的人物条,二者体例相似,由概述(overview)与正文两部分组成,概述位于条目的开始,是条目全部内容的提要,它比一般百科全书的定性叙述更丰富,是对条目内容的完整概括。三类条目在条末均设有参考书目,传记型条目同时列有哲学家的主要著述。

释文超过1000词的条目设有内容列表,便于读者掌握条目的宏观结构,快速寻检。在《劳特利奇》第5卷设有一个逻辑学与数学术语的列表,非专业读者在阅读这两个专业领域的条目时若遇到困难,这个列表可帮助理解。

2.《劳特利奇》的系列化

1998年《劳特利奇》初版时,与纸质版同时推出了光盘版,成为哲学百科全书数字化的先行者。光盘版《劳特利奇》包含了纸质版的所有内容,正文、索引和术语列表都收入其中,并提供了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和书目检索三种检索方式,此外还可以选择在全文、条目概述、条目名称和作者四种不同范围内进行检索。书目检索可对条末所列的参考文献从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不同角度进行查寻。光盘版较有特色的是哲学主题导览(subject guide)栏目,它向读者提供了哲学学科的分类浏览导引,其中第一层次分为哲学主题、世界哲学、世界宗教三个大类,哲学主题下一层次又分为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哲学分支学科,世界哲学主要包含西方哲学外的世界各主要哲学传统,世界宗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为下一层次。光盘版为《劳特利奇》网络版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早,没有网络更新条目的功能。

2002年《劳特利奇》网络版(www.rep.routledge.com)建成,它不但涵盖了纸质版的全部内容,并且定期增补新条目,对原有内容做出修订,使《劳特利奇》能够及时反映哲学研究的新进展。网络版《劳特利奇》也为条目增加了网络资源的链接,定期进行修订。至2013年,网络版较纸质版新增条目155条,其中包括如“工具理性、道德认识论、多元逻辑、个人同一性、现代主义”等热门词条。网络版目前没有免费开放,需要订阅之后才可以浏览全部内容。《劳特利奇》的网络化顺应了工具书数字化的潮流,维护了其权威工具书的地位。

以《劳特利奇》的内容为基础,劳特利奇出版社又推出了两部单卷本的哲学百科全书,一部为《简明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999),另一部为《简编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Short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05)。前者与《劳特利奇》条目数相同,是由《劳特利奇》中条目的概述部分合编而成。后者只有900余条,但条目内容深度大于前者。这样的系列化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二、《劳特利奇》的编纂特色

《劳特利奇》的条目释文充分体现了哲学学科重思辨的特点,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总体上看,其编纂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收词广泛 释义丰赡

《劳特利奇》全面展现了世界不同的哲学传统。虽然英美学者为条目的主要撰写者,但条目的设置不只偏重于英美哲学,对世界哲学史中的各个传统都尽量做完整的介绍。如《劳特利奇》的框架设计,不只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来分阶段划分西方哲学,还收录了中国哲学、日本哲学、朝鲜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和伊斯兰哲学、犹太哲学、俄罗斯哲学、拉丁美洲哲学、非洲哲学等重要分支,共约400多个条目,同时也全面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以中国哲学为例:《劳特利奇》既设有“中国哲学”“中国儒家哲学”“中国美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综述条,也有“仁”“道”“理”“气”“心”“性”“体用”等基本概念条;既有“《中庸》”“《大学》”“《十三经》”等典籍条,也有“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等人物条。中国各历史阶段最主要的思想家也都设有条目,甚至设有“支遁”“宗密”“智”等僧人的条目。以前不被重视的非洲哲学也有“非洲美学”“泛非洲主义”等特色条目收录其中。

《劳特利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的新兴领域多有反映,设有如“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条目。对以前不被重视的中世纪哲学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介绍了大量的经院哲学家。

针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日益增多的趋势,《劳特利奇》非常重视交叉学科条目的选设,如“工程学与伦理”“摄影美学”“运动哲学”“地质学哲学”“哲学人类学”等,也设有对哲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物理学家、文学家条目,如“爱因斯坦”“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劳特利奇》条目释文内容全面,对概念的解释不拘于一家之说,总是综合所有主要观点来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并通过对比不同观点达成完整认识。如对中国哲学中“法”的概念的诠释,不局限于法家学派对“法”的最一般解释,而是通过对比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法家乃至佛教当中“法”的观念,展示“法”在中国哲学中的丰富内蕴。又如对唯名论的诠释,一般哲学工具书只把它作为经院哲学中的派别来说明,而《劳特利奇》则从古希腊哲学中唯名论的根源讲起,全面地阐述它在中世纪、近代、现代的不同表现形式。作者尽可能兼容各家之说,反映不同的意见,同时尽量采用权威说法,让读者自己通过对比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这也是百科全书避免片面性、保证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2.作者权威 学界所重

百科全书的权威性源于编者与作者。除克雷格担任主编外,《劳特利奇》还邀请了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主编爱德华兹任特约编辑,塞莱(David Sedley)、斯丹普(Eleonore Stump)等30多位哲学家任学科编辑(subject editor)。1300余位作者均为对相关主题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家或权威学者。他们所撰写的条目,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有能力深入浅出地给出条目的权威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哲学许多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为《劳特利奇》贡献了条目,如分析哲学家齐索姆(Roderick Chisholm)撰写了“常识主义”(Commonsensism),科学哲学家德雷兹克(Fred Dretske)撰写了“信息理论与认识论”(information theory and epistemology),政治哲学家费恩伯格(Joel Feinberg)撰写了“高压政治”(Coercion)、“自由与自由权”(freedom and liberty),科学哲学家劳丹(Larry Laudan)撰写了“不充分决定论”(Underdetermination),哲学家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撰写了“爱”(love)、“道德与情感”(morality and emotions),文学批评家斯皮瓦克(G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撰写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伦理学家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撰写了“美德与恶行”(virtues and vices)等。

中国哲学条目的作者也多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与学者。如艾文荷(Philip J.Ivanhoe)撰写了“中国的历史观”“墨家哲学”“诚”“信”“理”“体用”,杜维明撰写了“《中庸》”“《大学》”“中国哲学中的修身养性”,余英时撰写了“戴震”,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撰写了“程颐”“程颢”,郝大维(David L.Hall)与安乐哲(Roger T.Ames)共同撰写了“中国哲学”“道家哲学”“道”“德”“天”“气”“有无”“心”“性”,刘殿爵与安乐哲共同撰写了“孔子”,信广来撰写了“王阳明”,等等。

这些哲学家与专家所写条目视野宽广,论证严谨,为我们展示了哲学思辨的极好范例,无论专业读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而这也为《劳特利奇》成为经典哲学工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雅俗共赏 深入浅出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哲学思考。随着近年来哲学的非学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众对哲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哲学百科全书,既要为专业哲学工作者提供帮助,又要考虑非专业读者的检索需求,保证条目有较低的知识起点和充实的知识纵深。《劳特利奇》虽然是学术型的百科全书,但它的目标是多数条目要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高中生读懂。主编克雷格在序言中说:“从首次接解哲学的初学者,到对研究领域进行日常维护的专业工作者,从准备将两三天时间全部投入研究某个主题的学生,到只是想查阅5分钟的读者,为范围这样广泛的使用者提供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始终是一个挑战。”为了适应这种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劳特利奇》设计出由概述和正文组成的二元条目结构,概述以浅显的语言勾勒出条目内容要点,便于非专业读者做一般了解,释义正文则详细阐释其中的细节,做深入的推衍。如康德这样长达1.7万词的词条,非专业读者阅读会有相当的困难,并且不易抓住要点,但《劳特利奇》将其概述精简成约1100词,概要地介绍了康德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心地位,钩玄提要地叙述了他为知识论奠定基础、为道德确立基本法则、区分自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等哲学发展历程。在此概述的指引下,非专业读者也能对康德这位哲学家有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研读释文,也就不会不得要领了。

哲学与日常生活相互渗透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雅俗共赏已成为哲学专业百科全书追求的目标之一。《劳特利奇》正是始终以这两个目标为出发点,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4.围绕概念 多维阐释

欧美哲学界对哲学概念或观念的分析研究始终非常重视,这在辞书编纂理念上也有所体现。曾任《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的哲学家阿德勒(Mortimer J.Adler)认为,哲学的基本事业就是对观念的研究,尤其是对“大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生存的世界时必不可少的基本观念”的研究。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劳特利奇》把观念、概念作为设条重点,分析每个观念当中的深意及其相互关系。《劳特利奇》设有概念、观念类条目近500条,其中既有如上所述的大观念,如“善”(perfect goodness)、“美”(beauty)、“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正义”(justice)及“真理”(truth),也有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如“幸福”(welfare)、“快乐”(happiness)、“友谊”(friendship)、“忠诚”(loyalty)、“慈悲”(charity)、“良心”(conscience)、“文化”(culture)、“死亡”(death)、“承诺”(promise)、“隐私”(privacy)等;既有最一般的概念,如“存在”(being)、“变化”(change)、“信仰”(belief)、“权力”(authority)、“无限”(infinity)、“时间”(time)、“空间”(space)、“过程”(process)、“价值”(value)等,也有不同哲学分支中的特殊概念,如“异化”(alienation)、“分析性”(analyticity)、“道德自律”(ethical autonomy)、“共同意志”(general will)、“天赋观念”(innate knowledge)、“悲剧”(tragedy)、“喜剧”(comedy)、“自然法”(nature law)、“习惯法”(common law)、“全知”(Omniscience)、“全能”(Omnipotence)、“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等。

《劳特利奇》围绕概念,尽可能汇集哲学讨论中曾出现过的所有观点,反映其中的丰富内涵。如在有关真理的条目中,从真理的融贯论、符合论、紧缩论和实用论四大真理观来展现当今世界对真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通过对比相近或相关概念,分析其中的复杂关系,来深化对概念的解释。如“责任”(duty)条目中,利用对责任与义务(obligation)差别的辨析及其与权利(right)的关系剖析,来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这一概念。对“快乐”(happiness)观念的解释,则是通过辨析与“幸福”(welfare)之间的细微差别来完成的。

5.检索方便 路径多样

检索系统的完备性是评价一部百科全书的重要指标。劳特利奇出版社以其在百科全书编纂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劳特利奇》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检索系统。《劳特利奇》的目录、索引、参见、参考书目四个检索系统共提供六条检索途径,即:(1)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条目与作者列表”,供读者快速浏览全书的条目设置,寻检每一条目的作者。(2)中长条目的内容列表,便于读者定位所要查找的知识内容在条目中的位置。(3)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作者与所撰条目列表”,列出了参加撰写的作者及他为《劳特利奇》贡献的条目。由于作者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学者,这个路径可以方便读者了解各条目的撰写者。(4)参考书目与哲学家的著作列表。主编克雷格认为“百科全书不能替代图书馆,但可以通过条目所附的包含清楚信息的书目,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条末的参考书目,列出了深入研究相关主题需要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对这些著作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做了注释,还对著作适合的读者层次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准确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书。传记条之后列出了哲学家的所有经典著作的权威版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5)文内参见。分为随文参见与条末参见两种。《劳特利奇》非常广泛地使用参见,很好地处理了释文交叉的问题。文内参见以括注的形式出现,在参见设有内容目录的长条目时,细化到了具体部分的编号,如(see Kant, I.§4)。(6)总索引。由条目主题和隐含主题两个层级组成的复式索引提高了《劳特利奇》的检索性,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检索的系统性。

三、《劳特利奇》对专业百科全书编纂的借鉴意义

专业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与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繁荣分不开的。《劳特利奇》成为一部经典百科全书,也正是以当代哲学的蓬勃发展为背景的。作为一部学术型百科全书的典范,《劳特利奇》的编纂经验,对同类型哲学百科全书乃至其他学科的专业百科全书,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1)专业百科全书要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框架设计的指导。在条目的选择上要突出核心内容与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拥有较高的学术性。(2)由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互动越来越多,非专业读者越来越成为哲学百科全书的主要使用者,这就要求条目的通俗性与专业性要更好地结合,更多地吸收日常生活中的观念为条目,做到雅俗共赏。(3)专业百科全书的系列化,对于维持其影响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出版的潮流下,百科全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保证其权威性的重要因素。(4)专业百科全书条目中,参考书目具有与释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它能指引普通读者进入专业领域,为专业读者的研究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大大提升了百科全书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常政.百科全书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摩狄曼·J·阿德勒著.六大观念.陈珠泉,杨建国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3.尚必武.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劳特利奇学术类百科全书述评.辞书研究,2012(4).

4.Borchert D. (e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nd edition). Michigan: Thompson Gale, 2006.

5.Craig E.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00037)

4.哲学经典名言 篇四

2、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

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4、你把周围的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你把周围的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5、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褴褛的老人。

6、如果你还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蹉跎岁月的话,你终将一事无成,老来叹息。

7、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8、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9、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0、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11、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12、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13、放弃谁都可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

14、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15、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6、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17、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18、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笑对人生,能照亮黑暗。

19、尝试去把别人拍过来的砖砌成结实的地基,生活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20、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21、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2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23、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24、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25、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去太多,而是计较太多,这也是导致一个人不快乐的重要原因。

26、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27、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8、两个人共尝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两个人共享一个欢乐却有两个欢乐。

29、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3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3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32、面对困境,悲观的人因为往往只看到事情消极一面。

33、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4、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3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6、学的到东西的事情是锻炼,学不到的是磨练。

37、你可以一无所有,但绝不能一无是处。

38、不要因为自己还年轻,用健康去换去金钱,等到老了,才明白金钱却换不来健康。

39、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上帝不会给你一张返程的票。

40、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1、智者用无上心智和双手为自己开辟独有的天空,搭建生命的舞台。

42、人生就像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43、人的缺点就像花园里的杂草,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快就会占领整座花园。

44、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45、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

46、人一生下就会哭,笑是后来才学会的。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47、在必要时候需要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强容易折断,我们需要更多的柔软,才能战胜挫折。

4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都是自己内心制造的。

49、成功的关键在于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

50、人生是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51、不要拿小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折磨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52、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53、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54、困难是一块顽石,对于弱者它是绊脚石,对于强者它是垫脚石。

55、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

56、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57、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58、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

59、命运就像自己的掌纹,虽然弯弯曲曲,却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60、天道酬勤。也许你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回报,但不付出一定得不到回报。

5.西方哲学经典名言 篇五

1.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苏格拉底

2. 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柏拉图

3.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 费尔巴哈

4.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 古德尔

5.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6.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 叔本华

7.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 爱尔维修

8.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尼采

9.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培根

10.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霍布斯

11.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康德

12.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斯宾诺莎

13.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 洛克

14.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伯格森

15.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

16.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梅罗.庞蒂

17.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18.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19.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20.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21.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22.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23.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24.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25.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26.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柏拉图

2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8.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29.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30.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31.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马基雅维利

32.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33.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34.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35.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36.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37.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38.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

39.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40.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休谟

41.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42.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 霍尔巴赫

43.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 克尔凯郭尔

44.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 泰戈尔

45.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康德

46.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47.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 布迪厄

48.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像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49.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50.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海德格尔

51.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尔

52.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53.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维特根斯坦

54.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 卢卡奇

55.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56.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卡西尔

57.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托马斯.阿奎那

6.人生哲学十大经典名言 篇六

2.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5.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

6.真正的快乐都是免费的。

7.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8.前往伟大的颠峰之路,必定崎岖。

9.六个不能:不能饿了才吃,不能渴了才喝,不能困了才睡,不能累了才歇,不能病了才检查,不能老了再后悔。

10.我们向来喜欢崇拜自己的人,但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崇拜的人。

1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2.爱情就像一捧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多。

13.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14.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15.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6.生活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只要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接受的,放弃那些不愿放弃的,容忍那些不可容忍的。

17.要随波逐浪,不可随波逐流。

18.人的一生就是体道,悟道,最后得道的过程。

19.假如我不能,我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20.如果你渴望成功,请先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21.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

22.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3.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24.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25.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26.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27.《和平年代》里的话: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28.欺骗人的人,总认为自己聪明。在他们说谎话施展招数的时候,往往象天真的幼童,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认为别人看不到他。其实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29.人生不过三万天,成功失败均坦然,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最值钱。

30.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潜能。

3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2.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资料

33.生活中最基本的技巧是交流,最可依赖的品质是耐心,最糟糕的行为是抱怨,最易见效的努力是从自己做起。

34.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5.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36.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37.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8.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39.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40.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著。

41.幸福不在得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42.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43.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44.人不能不长大,长大就像是赶路,一路风景常换常新。

45.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46.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47.男人在结婚前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结婚后觉得适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48.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4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50.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

51.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52.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53.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去太多,而是计较太多,这也是导致一个人不快乐的重要原因。

54.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人穷定了。

55.婚姻就像拾贝壳,不要捡最大最漂亮的,要捡自己喜欢最适合的,并且,捡到了就不要再去海滩了。

56.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57.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58.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59.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重新再来,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60.人生在世,应该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

61.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

62.当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

63.事业上得寸进尺,生活中不论短长,何愁事业无成。

64.遨游辽阔的中华大地,我陶醉过;仰望无尽的苍穹,我迷恋过;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质,把苍穹比做精神,我认为苍穹比大地更迷人。

65.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66.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67.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68.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7.经典哲学名人名言 篇七

关键词:名言;哲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7-01

隨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新教材文字分正文和辅助文。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和“名言”。“名言”与其他二者相比,用楷体字书写并专门用更大的蓝色底纹标注框起来,其具体内容更是用绿色底纹框刊出来,安置在相应正文教学内容的一侧,非常醒目和显眼。虽然所占教材的比重微乎其微,但它以丰富的内涵、发人深省的哲理,提高教学的可信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哲学是一门使人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不需要深邃的理论和教条,需要的是各种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实例,言简意赅的名言为上活哲学课,提高哲学教学实效提供重要途径。

一、研究教材,领会用意

名言作为教材的“新事物”,按内容和用意分为知识性名言、说理性名言、教育性名言、勉励性名言和警戒性名言等,是新教材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它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相关的思想家的言论,是对生活经验教训所提炼和总结的文化精粹。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名言设置的用意,发挥它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在讲马哲物质定义时,充分利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所揭示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与个别的正确关系,把马哲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区分开来。同时利用列宁名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揭示的物质

二、突破难点,画龙点睛

哲学理论深奥难懂,抽象度高,将其进行具体形象的生活化处理,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老师总是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术寻找课外教学资料进行精心预设和生成,虽能达到扩展视野、释疑解惑的教学效果,但会增加教学的负担,违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更是与轻负高质的新课改背道而驰。因此,运用名言中名人对哲学的生活化形象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较好引起学生共鸣,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值得尝试。

在突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难点时,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纯粹的逻辑演绎或者理论说教会扼杀哲学学科思辩的活力。毛泽东作为中国缔造者的传奇人物,历经苦难,对生活感悟其深,

因此,在进行概念或原理阐述时,适时巧妙地运用名言,将深奥原理通俗化、形象化,能轻松化解教学难点,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实际功效。

三、加深理解,提升素养

名言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内涵丰富,往往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觉悟、培养习惯的教学目标,而且其特点鲜明的思想性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素养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教学内容时,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上的名人名言:爱因斯坦的“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韩愈的“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面对这些熟悉的名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主动架构起学科间的联系,不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被名人的伟大情怀和高尚的情操的感染下洗礼灵魂,砥砺自我,起到“余音饶梁,三日而不绝的良好教育效果。

因此,历经生活浪花洗礼的名言因饱含深刻哲理而绵远悠长,因生动形象而广为传唱,自然增加对古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起着积极作用。

四、立足高考,试题引领

哲学教材中的名言经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虽能有理解,但对其的巩固需经过一定的试题训练。

如何增强学生专注学习名言的认同感,高考真题的演绎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突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难点时,通过马克思名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划分的标准,通过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名言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

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区分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时,对概念进行了“唯我论”和“客观精神论”的强化,在此基础上出示09年广东高考试题第25题,对于题意中考查的“苹果的形状就是我的存在在认识上属于哪一种”,仔细研究发现它是书本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具体演绎;再如10年江苏高考卷25题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是什么,其中四个题肢选项涉及书本的名人名言……以这样的高考试题呈现引领学生钻研高考试题,研究高考出题的规律,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觉重视名言的学习并升华对其的认知。

名言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使用名言进行哲学教学可以印证教材的观点,增强说理的可信度;同时名言所具有的简约而有力量的特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诗画般的哲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起到其他教具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巧用名言,上活哲学课,能够让灵动的智慧在哲学课堂熠熠生辉,让学生在生命灵动的课堂焕发应有的活力,让名言教学实现不约而至的异样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海宁紫微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姜根华.中学政治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及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李平.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初探[J].考试(教研版),2007,01.

[3]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国企职工2013年个人工作鉴定下一篇: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