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

2024-10-13

语文课件(共10篇)

1.语文课件 篇一

第一课 散步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语文课件 篇二

阳光中学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 可是这个年轻的生命却以蓬勃的干劲, 饱满的热情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成绩位列合肥市前列。2009年学校被评为“包河区特色学校”, 2010年被评为“合肥市绿色学校”, 2011年通过“合肥市特色学校”评估、获得“包河区教学质量突出奖”, 2012年通过“合肥市语言规范化示范校”评估, 2013年被评为合肥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学校发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肯定, 2013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来校视察。

阳光中学与众不同, “止于至善”的校训, “尚美”的校风, “求真”的教风, “美育”的办学特色, 极具创意。他们热忱执著的教育作风, 科学合理的育人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出身的汪昌兵校长亲自填词谱写校歌, “巢湖之滨, 包公故乡,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竹林成荫, 栀子飘香, 我们共同沐浴阳光……”熟悉的旋律常响于耳畔, 阳光中学的每个老师都享受着灿烂的阳光, 他们就是这束阳光下乐观自信而又积极进取的一群生命。学校秉承“阳光教育, 以美育人”的理念, 确立“每一位师生绽放阳光”的教育价值观,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科研兴校、以名师强校、以特色名校, 着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在这个大环境的引领下, 语文组一天天成长起来, 拥有了一支沉醉教育事业的队伍, 团结一致, 矢志不渝战斗在教育教研一线, 无怨无悔, 齐心协力, 一步步地沿着教科研的路子踏踏实实走来,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语文组队伍整齐, 专业过硬

建校之初, 语文教师只有3名,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 现在已有13名。从年龄结构看, 各个年龄段分配比较均匀;从身体状况看, 他们精力充沛, 激情高昂;从经验角度看, 不少教师都具有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 驾驭教材的能力很强;从凝聚力看, 各年级语文教师都能团结一心, 精心钻研教材教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教研成果看, 六年中, 教师们笔耕不辍, 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反思总结出来,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时至今日, 大家在国家、省、市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在CN刊号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已有几十篇。他们中间, 有省级教坛新星1人, 市级骨干教师2人, 市级教坛新星1人, 区级骨干教师1人, 另有多名老师曾取得区级以上优质课大赛评比一等奖, 3名教师在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堂上展示过自己。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不懈的追求塑造了这群阳光人高贵的品德。

教研组长刘莉, 市、区两级骨干教师, 多次荣获区级以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多篇论文发表于专业报刊。她从没把荣誉放在心上,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她专心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醉心于专业的储备增强, 执著于教研的探索追求;她睿智大度、高瞻远瞩、引领着语文组前进的方向, 带领着教研组的兄弟姐妹们创造着属于语文生命的奇迹。

宋国侠, 省级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包河区名师工作室成员, 思维缜密, 积极进取, 在教研的道路上不怕孤单和寂寞, 一直默默工作着。她坦诚热情,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所悟悉心传给了几个弟子, 为阳光中学语文组的教研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语文组兵精将强, 汪邦传老师严于律己、乐于奉献, 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想方设法为语文组的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他教的学生在国家级和省市级报纸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沈贵荣老师幽默风趣, 亲切和蔼, 用连珠的妙语激发学生的思维;李艾俊老师说得一口带有合肥味道极有特色的普通话, 亲切随和, 关爱学生成长;薛彬老师才华横溢、淡泊名利, 诵读富有魅力。在平淡的岁月里, 他们用辛劳演绎着自己的精彩, 明月装饰了他们的窗子, 他们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银老师不辞劳苦、勇挑重担、呵护着棵棵幼苗;魏月平老师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默默耕耘;丁英老师宽容、慈爱, 责任心强;潘丽教师韵华正茂, 年龄虽轻, 却俨然一位游刃有余的老教师;李艳老师无怨无悔, 在语文教研的芳草地里编织着五彩的梦;肖芬老师开朗乐观, 严厉而真诚, 耐心又细致;苏小松老师一丝不苟, 总是不知倦怠, 孜孜以求。她们风风火火地工作, 不折不扣, 严谨认真;她们热情奔放地生活, 激情四射, 笑看成败。

二.语文组锐意进取, 止于至善

六年来, 语文组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方面都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 老师们一天天懂得了语文、爱上了语文、在语文的天地里徜徉。

(一) 教育教学方面

1.狠抓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共有22个教学班, 班额基本都在40以上, 每个班中的学生学习能力悬殊, 尤其是阅读理解分析, 基础薄弱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困难, 叫其思考, 却坐井观天, 明显影响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这些学生阅读量也小, 写作素材收集得少, 孤陋寡闻, 写作很头疼, 存在文学功底浅, 写作方法不灵活等不足, 针对这些弱点, 我们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入手。 (1) 工整、规范地书写; (2) 经常使用工具书; (3) 认真预习 (具体到语言、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 ; (4) 阅读课外书籍; (5) 阅读时圈点批注, 做学习笔记; (6) 虚心好问、善于积累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采取切实的措施, 开展具体的活动, 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到初三的时候,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爱上经典诵读。中华民族泱泱大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诗歌、散文是其精髓所在。七年级入校开始, 我们就引导学生读《论语》、读诸子;背《诗经》、背唐诗;品《增广》、悟名家思想。三年下来, 学生们背了许多的经典著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少学生真有了一些儒雅之气。

3.抓实课外阅读。 (1) 开学之初规定教师要上好阅读课, 教学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掌握浏览、略读、速读、精读等读书方法上, 然后通过比较有效的方式———比如每月开展一次的“推荐一本好书”的沙龙, 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2) 包括双休日、节假日在内, 确保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读书时间; (3) 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写读书笔记, 可以积累素材、练习概括能力、赏析积累语言、写下感悟等等, 酌情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 (4) 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籍, 及时掌握学生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怎样读书?从而培养学生乐读书、善读书的学习能力。

4.加强写作教学。 (1) 每学期至少8次大作文, 每周至少1500字的练笔。 (2) 各年级要突出写作训练重点, 具体训练时突出文体意识。 (3) 教师科学指导、学生用心写作、师生精心讲评与学生认真修改相结合。 (4) 训练学生善于围绕情趣、意义、情感、知识、道理等方面选材。

(二) 教科研方面

1.抓好每周各年级的集体备课。教师们也比较善于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 或者针对某篇难度较大的课文, 确定一名主讲者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 启发其他老师运用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者针对在教学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 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三位备课组长在工作中互相协作, 互通有无, 扎实抓好分管工作, 使得各项工作都能高效有序地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给了老师们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

2.抓实每位老师的公开课。对老师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认真备课、上课, 开展推门听课、互相听课, 互相学习。课后对每节公开课都进行公正的评价, 特别是对各位老师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寻求解决途径。尤其是在帮助青年教师磨课时, 评后再上, 上后再评, 大家开诚布公, 说真话、实话, 收到了共同促进、提高的效果。

3.送出去, 请进来。六年来, 我们参加的国家、省、市、区各级教研活动不计其数, 几乎每位老师都在学校以外的其他场合上过比赛课、公开课或研讨课, 归来共同研讨学习。我们还请来北师大教授为我们诊断课堂上的问题, 让课堂更符合教学规律, 更科学。

4.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朗诵、作文等各种比赛, 多方面锻炼学生能力,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5.办校刊、编写校本教材。几年来, 语文组协助学校办校刊——《阳光教育》, 多次获得安徽省、合肥市优秀期刊荣誉称号。即将出版校本教材《中学生经典诵读读本》, 《脚印———学生获奖及优秀习作选》。

3.语文课件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件;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性

当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学中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对多媒体课件的积极运用需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技巧。因此,笔者主要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件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语文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而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可以适当借助语文课件的作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非常强。而语文老师应该积极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通过语文课件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借助语文课件提升课堂效率的合理建议

1.借助课件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仍对自己地位过分看重,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另外,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僵化特点,学生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科学运用语文课件的形式。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科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对于《花木兰》这一课的学习,老师为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将课件背景设置为黄色或粉色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新鲜感。

2.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不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还能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老师应该积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对学生心理特点与性格爱好进行掌握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互动。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老师向学生提出“父爱”这一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积极讨论,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交流父爱这一话题。老师可以在课件中增加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音频与视频资料,或者将自身关于对父爱的了解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展现出来。同时,在互动中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父亲形象,同学们思考自己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等,从而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3.借助音乐画面的配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的积极运用,可以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以及音频与视频给学生带来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进行大胆想象,通过课件中音乐、图画的合理融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与图画艺术的形象美感,从而激发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赶海》这篇课文时,文中的整个基调属于欢快、热闹的场面,而且具有一定的积极向上、欢快幸福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配上欢快的音乐,“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这首熟悉的旋律会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再借助一些关于大海图片的展示,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对大海的真实感受,以此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

因此,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研究语文课件的运用方式与技巧,能够发现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应该对语文课件的形式、风格等进行有效设计,以此满足语文教学的课程要求,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学山.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使用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25-26.

[2]张泽娥.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02):41-42.

4.初一语文课件 篇四

给我的孩子们

白云无事常来往

莫道山人不送行

小妹妹的大疑问

许多的饭店开着,他们为什么不去吃?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受人景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有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

《会议》。正如丰先生所说的“暂时脱离

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阅读全文

划出丰子恺对

孩子们的憧憬的句子

身心全部公开,

真率、自然、热情

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

讨论交流

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问题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①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5.初一语文课件 篇五

李煜(937~978)

中国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降宋之前写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技巧,但题材较窄,降宋后,过着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前。这些词大都具哀婉凄绝的风格,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中国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能,却具有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降宋之前写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技巧,但题材较窄,降宋后,过着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使他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前。这些词大都具哀婉凄绝的风格,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

检查预习:

1.请你介绍一下关于本诗和诗人的一些情况?

2.请你说一下什么是“词”以及有关知识点?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6.秋天语文课件设计 篇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欣赏短片,看完短片后告诉老师,短片为我们所呈现的是哪一个季节?看完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或者谈一谈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你想到了哪些关于秋天的词语)

2、秋天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秋水长天,让人们感觉非常的舒服;同时,她也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实累累,秋桂飘香,让人们体味到收获后的喜庆。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也非常喜欢秋天,下面我们将要走进课本,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到底是怎样的.。

二、整理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请教一下字典老师,并且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象和丰收景象)

2、出示生字。

A、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内容的?)

B、脚印儿稻穗儿蝉声儿牛儿羊儿红着脸儿(指导读好儿化音)

C、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路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理解“羊肠小路”“柔韧”“井井有条”的意思)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走进诗歌中,想一想划一划,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4、(指名读诗歌)解决刚刚提出的问题。

5、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些什么?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老师也诗性大发,想在这里吟诵几句。

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们看到金黄的稻穗……

你们觉得老师创作的怎样?

2、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3、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情趣,饱含深情,我们就是通过这么美丽的语言理会到的文章的美,秋天的美。

四、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

2、我们知道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富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在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得整段内容充满生命力。

3、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高粱------这些能让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香,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这两个字就概括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7.语文课件 篇七

学生为什么就那么不愿学语文呢?语文学习就变得那么复杂了呢?其中原因很多, 但关键的一点是出在“教”上。只要你走进课堂一听课, 就会恍然大悟, 原来是不少教师将语文概念化了、唯工具化了、唯知识化了、唯应试化了;被以讲代读、以问代悟、以析代品边缘化;把语文本身的文味、情味和意味给埋没了, 抹杀了。就如把甘蔗的汁抽干了让学生咀嚼, 学生还怎么愿意张口?从古到今, 语文是读出来的, 最会学语文的人是最爱读书的人, 所以书得读, 读是根本。朗朗地读, 轻轻地读, 默默地读, 细细地读, 边读边想, 变话为画,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把字读准, 把词读活, 把句读美, 把段读实, 把文读精, “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读到这种境界, 语文岂能不被吸纳, 不被内化?“读”字当头, 这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很管用的经验。

“简单就是终极的复杂”, 那么复杂又何不是终极的简单呢?世界轮回, 天地变化, 多么复杂, 就那么一句“一阴一阳谓之道”便揭示大千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学语文仅仅在获知解义么?不是, 更重要的是要学语学文, 用语用文, 习能修为。

小学生是感性的, 语文本身也是感性的, 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感性, 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感能力。为此, 这得坚定地落实一如既往地读, 入心入脑地读, 十遍百遍地读。低年段, 让学生把书中之语, 读成眼中之语, 口中之语, 还有什么教法比这更灵验?中年段, 让学生把书中之话, 读成口中之话, 心中之话, 还有什么理解比这更扎实?高年段, 让学生把本中之文, 读成境中之文, 情中之文, 还有什么讲解比这更有效?因为一读, 语言的意味、语文的奇观、文本的浓香就出来了, 那是不可抗拒的。语文教学简单就简单在这里。在这一学境里, 教师是引领者、影响者、激励者和点灯人。学生的“以读为本”, 总是以老师的喜爱语文、喜爱读诵为前提。语文教学不就这么简单么?只要读占“鳌”头, 教师坚持领着学生读, 巧妙诱着学生读, 生生时时竞争读,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情境中, 不让学生读都不行。而这样学来的语文, 则还会不简单么?学生还会在语文外面么?课堂上他们还会成为老师的陪客么?

有一位哲人说过, 简单就是最大的幸福。那么反过来说, 幸福则往往源于简单。这样的语文学习肯定是多彩的、幸福的, 而且会让人幸福一生。因为这时学生习得的语文已是内化了的语文, 有生命灵性的语文。此时, 还有必要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么?只要在教学中抓住并落实了读读写写———让“读”当家, 就会教出语文的万千气象和无限春意来。

无论如何不能否认语文教学所固有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但这一切的复杂性也好, 艺术性也好, 最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喜欢语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以读为本的关键护航者, “简单”在这里就会彰显出更特别的内涵。语文是美的, 关键是要能让学生感受这种美;语文是甜的, 关键是要能让学生品味这种甜;语文是活的, 关键是要能让学生体味这种活。

记得前些年笔者听了一位女教师的课《数星星的孩子》, 孩子们跟着老师那入情入境的朗读, 一笑一频的神情, 向天指数的韵味至今还历历在目。她的一切教学艺术就是把学生引入读的情境, 变话为画, 化文为我。课后, 笔者特地品读了学生写的话, 很是惊喜。什么“我和星星对眼睛”、“最后睡觉的星星”“星星来到我梦里”等, 有的一两句, 有的三四句, 写得特好玩, 特有味, 一读, 孩子们的音容笑貌就直往眼前蹿, 至今还记忆犹新。这位老师说她的学生很爱学语文, 读后写一写已成了习惯。这是由爱读带动的爱写。这一点笔者相信无疑。记得她说过一句令我至今难忘的话, 她说:“语文教学要吸引学生, 首先是要让孩子们喜爱读书, 爱读书了, 他们的心就活了, 语文就学好了一大半。”爱默生说:“最伟大的真理最简单。”从那至今, 笔者发现凡是教师在教学中这样做了, 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关键是它能让学生爱学语文了, 而且学生能深深地烙下老师的影子和风采。

8.工具语文·文化语文·修身语文 篇八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中职语文应该是以知识性为基础的工具语文,以人文性为核心的文化语文,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文化内化为学生自身涵养的修身语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修身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在更高阶段的发展,即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工具性、人文性与修身性既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三大本质属性,又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工具语文:活学活用

语文首先具备听、说、读、写的科学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精确地分为四个学段:侧重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第一阶段)、习作(第二、三阶段)、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第四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则强调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由于中小学语文工具性功能并未完全实现,中职语文显然需要适当补充、提高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目标,才能适应职业学习和个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职语文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凸现语文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文化语文:以文化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文教育教学以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丰富的文化积淀、文化熏陶。它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使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然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积弊已久。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在应试语文、工具语文的基础上实施文化语文,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重新建构中职语文的教学理念;要在文化的视野中,从事语文教学。实际上,把语文教学放到文化的视野中进行,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中职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中职生语文素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语文构建的并不只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平台,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平台。

文化语文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活动,又是挖掘和利用语文中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行文化体验、文化陶冶,以促进生命个体的精神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鉴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文化语文最好以文史哲这一范畴为主,然后是适当增加专业的传统文化,如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祖国优秀的医药文化。对于一味地超越这一范畴的文化,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泛语文”。

三、修身语文: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就是人文性在个体心理上、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涵养美。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类的诗意生存的追求。什么是修身语文?就是要“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填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让语文教与学成为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领悟的过程,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这里的“全方位的精神塑造”就是要求学生将文化内化为自身涵养,懂得去品析人生,深层地解读文本。语文本身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人类博大精深的诸多形态的文化结晶。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等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修身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语文基础上对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类自身发展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议,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当代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另一半”就是人文素质。韩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思路时提出:经济上学习西方,伦理道德上保持东方的文化。美国在总结20世纪的工程教育时提出了“大工程”的概念。“大工程”就是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经济、管理的大概念。

新中国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经历过专才阶段、通才加专才阶段、通识加专才或者知识加能力、加素质阶段。我们正处在中职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时代,其中,文化素质是主体。中职语文应该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理念的修身语文。中国语文充溢着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人性理想,也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因此,中职语文应力求成为修身语文的目标。

四、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的有机结合

根据以上分析,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需要指出的是,工具语文、文化语文和修身语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其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文化性是核心,修身性是根本目标。中职语文教学只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成才规律,对语文教学理念定位准确,选用内容、方法得当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工具性为基础,以文化性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育既要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强化言语实践。据我了解,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学生,很多都认识到自己写的能力较差,希望加强读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我们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写” “说”的方面可以说非常薄弱,尤其是“说”,既缺少“说”的训练,又缺少“说”的教材。所以,教学中,笔者加强了“说”的训练,如课前5分钟演讲,情景对话,增加口语测试等,以求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最后,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确立了中职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且引发了教学内容的改变。基于此,中职语文教材必须体现“侧重读写,加强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分层有序,重在实用”的特点。因此,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应当被定位为:根据学生实际及专业需要,分为基础部分和选学部分。基础部分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等不同情况,选用综编教材,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实行分层教学,学分管理;第三学期的教学则根据食品药品学校的专业特点,加入《实用应用文写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选择,突出语文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如在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医药营销等专业,我们就增加了课前五分钟演讲、小组辩论赛、模拟会议主持、嘉宾介绍等训练。第四学期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化妆品技术等专业开设文学欣赏,以提高这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突出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其他专业以选修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修养提高了,优良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教育部人事司.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5]王明强.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8).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N].光明日报, 2009-02-11.

9.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九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本课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游戏引入、图片欣赏、学唱歌曲、动手操作、讲解示范、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和校园,产生对祖国、学校、老师、学习生活的热爱。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课前准备

1.收集我国各民族服饰的资料、图片等制成课件。(教师)

2.准备长城、天安门的宣传资料片、《爱我中华》和《上学歌》的歌曲。(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生间增进了解

1.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板书:我上学了)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现在上的科目是语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出它的名字——语文。

2.同学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今天来到学校后,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3.互动活动:你们愿意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吗?请你们走到同学面前,相互握手,然后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减少课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活跃起来,为交流奠定自由、轻松的情感基调。

二、观察插图,进行爱祖国教育

1.认识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民族自豪感。

(1)播放天安门的宣传片,学生欣赏后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建筑物?

学生指出认识的建筑物,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及文字,引导学生认读。

交流:你去过天安门吗?说一说你当时见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自由交流:

来到天安门,我看到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小结: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每天清晨时分,国旗徐徐升起;每天日落时分,国旗缓缓降落,这些都是十分庄严的仪式。

2.了解各个民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1)学生自主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画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利用图片介绍少数民族的服装、饮食、节日等。

(3)互动交流:同学们,你们都是什么民族的人?请少数民族同学在台前进行自我介绍

(4)体验活动: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全班同学相互拥抱。

(5)过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连心的兄弟姐妹,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

3.引读句子,抒发爱国情感。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长城和天安门举世闻名,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有好看的衣服,有美味的食物,还有漂亮的校园,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启迪和教育不能只依靠口号,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借助图片,借助生活体验,借助教师语言,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图文结合,进行爱上学教育

1.引言: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高兴吗?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读一读——我是小学生。(板书)

2.课件出示插图,小朋友都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他们还高兴地诵读着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教师范读,然后领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1)“不迟到”的“迟”要读准翘舌音。

(2)“早,早,早”的“早”为平舌音。

(3)“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这句话要正确断句。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小朋友们是什么心情?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要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一句。

(2)小朋友们背上小书包可神气了,小鸟看见了也忍不住要问问,问什么呢?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二句。

(3)同学们这么早就背着小书包,他们要去哪里呀?快来回答小鸟。(教师趁机讲学校规定的上学时间和放学时间)

(4)小结:“不迟到”是小学生一定要遵守的纪律,只有遵守纪律,你们才会在学校里有更大的收获。

(5)语言交流:在学校里学习能让我们快乐、健康地长大,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呀?

(6)介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7)小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能为祖国立功劳。

5.齐读整首儿歌。播放《上学歌》,学生学唱。

设计意图:一首《上学歌》将学生带入小学学习生活的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图文结合,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树立远大理想,同时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初步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从而乐于表达,乐于诵读。

四、讲解示范,进行读写养成教育

1.出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花猫,它哭得很伤心,老师就把它带来了。(出示小花猫手指玩偶,讲故事)

师:小朋友,我以前和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时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老鼠;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在我眼前跑,我也看不清,天天饿肚子。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看看小朋友是怎样读书、写字的。

3.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

读书姿势: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写字姿势: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1)“一寸”相当于老师的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小朋友来说,差不多三个手指并拢那么宽。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另外,无名指和小指垫在中指下面。

(2)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和你的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3)胸离课桌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设计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视力需要正确的读写姿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动作纠正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五、交流展示,进行热爱语文教育

1.师:书就是知识的海洋,乐趣的天堂。同学们你最近读了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回想一下。

2.小组内互讲故事,然后选择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针对同学的表现相机提出要求: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内容说清楚,声音要洪亮,让同学听清楚。听故事的同学要专心,听清楚故事内容,看看同学哪里讲得好,向他学习。

4.推荐课外读物,激发学生和家长一起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动学习的效果,教师的点评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愿望,又能促使学生成长。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与学生不断互动,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我大量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课堂教学活动化。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表演等教学活动。

2.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10.五一班语文课件 篇十

《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教学重点: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作者读书,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

三、写阅读记录卡: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

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

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拓展活动:1。读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汇报与展示──《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一

口语交际: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读书一定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组织三个小活动交流读书收获,检验学习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角度开展。

一、谈体会:“我爱阅读”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活动主题,通过这些活动,你对阅读有哪些新认识?有哪些读书感受?获得了哪些读书乐趣?获得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大家就感兴趣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讲故事:通过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活动,有的自己按照计划去读书,有的采访了爱读书的人,有的搜集了一些名人读书的事情。同学们肯定有不少动人的故事,那就把最有趣,最有价值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辩论会:根据学生前面两个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辩论话题。“开卷是否有益?”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加上典型的例子,进行辩论。1.明确辩题。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益。

2.选择辩题,确定辩论方。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然后划定双方;也可以在教室中间划开,然后用抛硬币的方法选择辩题;可以群体间相互辩论,也可以选出几位辩手作为代表。

3.进行辩论。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进行人身攻击,就话题展开辩论。

4.辩论总结。教师指出本次辩论的优点,提出今后辩论的注意事项。

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以“记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

2.确定习作范围,补充题目:在本单元活动中,学生有很多经历,读书、采访、交流、辩论、讲故事„„相信在这些经历中一定有学生觉得印象深刻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描写。

3.交流:说说想写什么内容。

4.动笔:

5.讲评:很多活动都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讲评中注意对活动过程的描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参与评价;注意对语言的评价,抓住学生用的准确的语句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评价。成果交流会

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图书推荐卡、读书目录、习作、访谈记录、读书心得体会、积累的读书名言等„„

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名言书签”“图书推荐卡”“读书笔记集锦”等,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诗句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

3。王安石简介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0。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1。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2。全班交流,师引导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上一篇:大二学生自我评价下一篇:创建文明校园心得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