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2024-10-11

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共8篇)

1.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一

应用心理学专业(0402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况及培养要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自2006年始招收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实的应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研究生拥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眼界开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技能熟练,富有团结友爱精神,今天致力于学业,明天服务于社会。

二、研究方向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状况和本系研究生导师情况,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暂设如下研究方向:

1、社会心理学;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心理咨询与治疗;

4、教育心理学

三、学制及具体安排

应用心理学专业(040201)为心理学专业(0402)二级学科,学制两年半,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在两年半五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和安排完成 全部学业:

(1)在第1-第2学期,完成学校和社会学系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

(2)在第3学期,完成研究生的期中考核,完成硕士学位的选题任务,完成硕士学位的资料收集工作,阅读与论文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并在第3学期结束之前完成5,000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与研究室主任相商组成三人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与开题报告有关的所有材料需交研究生秘书整理,并交系教务员存档,通过开题报告与正式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间时间间隔应在10个月以上;

(3)在第4-第5学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在参加答辩的2个月前(一般为每年的10月31日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经导师审阅后在参加答辩的1个月前完成全部定稿。

四、课程类别及学分要求

按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需修满总学分34-36 学分,其中:

1、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8学分;

2、B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6-7学分;

3、C类课程即专业课程10-12学分;

4、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0-12学分,其中4学分为本系本专业课程,4学分为本系开设的其他专业的B类和C类课程(如应用心理学专业选择基础心理学专业或社会学专业开设的B、C类课程),2-4学分为外系开设的研究生类课程。

五、课程设置及基本原则

根据如上原则,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

A类: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

2、马列原著选读(2学分);

3、英语(4学分);

B类:

1、心理学史与理论(3学分);

2、心理统计(2学分);

3、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2学分);

C类:

1、社会心理学(2学分);

2、教育心理学(2学分);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2学分);

4、心理咨询与治疗(3学分);

5、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2学分);

6、精神压力研究(2学分)

D类:

1、心理调查方法(2学分)

2、临床心理学(2学分);

3、心理测量研究(2学分)

4、专业外语(2学分);

5、认知心理学(2学分);

6、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2学分);

7、环境心理学(2学分)

8、咨询员的自我成长(2学分)

9、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2学分)

六、期中考核制度

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南研字(1996)10号)规 定,在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需进行一次综合性考试。考核时间为二年级上学期末,撰写“开题报告”之前。期中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

硕士研究生的考核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考核小组由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及其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以上组成,并报系批准同意。

考核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业务方面的考核,以口试为主;但全部学分积(70%)和科研成果积(30%)排在最后10%的学生需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B(70%)和C(30%)两类课程。考试不及格者,视情况及本人意愿,或延长修学时间一年(学费自理),或劝退学。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完成学位论文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创新性,又力求与国家、省的研究课题相挂钩,同时注意研究课题与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作好开题报告。再次,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应围绕学位论文撰写一篇有一定学术见解和视野较为开阔的文献综述,并努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开题报告同课程学分一样,将是研究生获得论文写作的资格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摘要,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思路;

(2)研究题目,说明选题的理由,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和基本框架,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可行性;

(3)研究状况,列举中外学者在本论文涉及的领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基本观点,并通过说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不完善之处,论证本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4)研究方案,包括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可能遇到的疑点和难点、研究对象或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典型意义,以及需要通过研究进行检验和论证的基本假设;

(5)研究设计,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手段和方法(如抽样设计),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情况;

(6)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问题和资料特点,提出你拟采用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7)研究计划,说明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时间安排;

(8)参考文献,列出研究和论文写作参阅的中外文献资料的目录,其中理论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得少30种,经验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少于20种;

(9)其他,除上述以外的与论文写作有关的其他事宜。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约请2-3位校内外专家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以后,按研究生院的文件规定,由系里会同导师商定具体的答辩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学系硕士学位答辩在正式毕业前的1-2个月内择日进行。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申请硕士学位者,应符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如答辩时尚未完成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完成。

2.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二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创新,信息管理学,专业认知,职业引导

中国多学科多领域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不断融合和深化, 并于90年代末实现了合流和大范围的整合, 其标志是1998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置[1]。信息管理学既是一门学科的名称, 也是一门课程的名称。信息管理学由信息科学和管理学融合而成, 隶属于管理科学, 是一门横断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由计算机信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和图书情报学等学科整合而成[2]。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信息管理学》如何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这既要考虑原专业背景长期形成的特色, 又要考虑到拓展后新专业的特定要求。

1 课程定位

《信息管理学》课程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通常在本科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开设, 是一门基础性、导论性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 (1) 讲授信息管理学基础理论; (2) 展示信息管理专业轮廓; (3) 为后续课程提供铺垫。与此同时, 《信息管理学》还是国内许多高校信管类硕士招生的指定考试科目。

《信息管理学》是本科生进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入门课, 它所涉及的内容在后续课程, 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计量》等, 将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 处理不好, 容易导致重复。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管理学课程的目标是从整体上了解信息业务流程, 为此需要从纵向了解社会信息过程中主要环节的内容, 从横向了解信息管理的社会机制, 从而界定了与之相关的本课程的内容范围和主要知识点[3]。如果没有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学生很难顺利进入专业领域。除此以外, 还需与后续课程教师保持充分的交流和协调, 使得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实现有机整合和紧密衔接。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管理学》课程大多沿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模式, 课程内容几乎全部来自教材及相关参考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发言不积极, 不少学生反映纯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单调, 不易理解和接收。

第二, 学生对于专业认识不够, 尽管在大一阶段已经开设过诸如《专业导论》等专业认知课程, 但是由于课时较少, 加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就是新兴交叉性学科, 进入大二阶段之后, 仍然有近60%的学生难以对所学专业进行准确定位, 甚至对培养体系中诸多课程表示不解和质疑。

第三, 学生渴望了解未来能够从事何种职业, 并希望能够借助于一定的职业引导, 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重点和努力方向。

第四, 课堂内外经常有学生问到一些关于专业定位和就业趋向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 我们的专业是什么?我们和其他相近专业的差别在哪里?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们未来将会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我们将来可以报考哪些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第五, 在以往传统应试教育中, 学生往往只注重期末考试,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比较片面, 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对于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以及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4]。

以上关于《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也正是课程中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的内容。

3 课程改革方案探析

3.1 教学内容改革

(1) 强化专业认知内容, 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专业的起源、演变、现状、趋势, 增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全面展示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言, 与上位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以及信息管理学各分支领域的情况;系统梳理该课程与后续课程关系, 使其能够了解本科课程体系的逻辑关联, 实现从信息管理学到其他后续课程的平稳有序过渡。

(2) 增设职业引导内容, 结合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数据, 客观展示就业的单位及岗位,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对于本专业的需求和定位, 使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学生早日开展本科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 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更有针对性地对待本科阶段理论和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与训练。

(3) 增加案例讨论和实践环节, 关注本课程中的信息交流、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等内容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内容的教学。加之后续各门课程的学习, 使本专业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加优越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4) 适当补充学科前沿动态: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 其内容不断更新, 尤其是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学的时代背景之下, 学科领域不断扩张, 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据统计, 该学科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包含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检索[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适时适量地展示学科前沿动态, 实现课堂与社会的紧密衔接, 不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工作, 而且能够使考研学生更好地应对笔试和复试环节对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3.2 教学方式改革

(1) 该课程中有相当部分内容涉及实践很强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流程, 需要通过实践或考察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计划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安排实践内容:其一是让学生参观考察专业信息机构和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系统, 全面了解实际的信息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其二是通过专业实验室提供的不同类型数字化信息集成系统的演示、解剖和操作, 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结构的核心内容;其三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关于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的业务流程, 由图书馆和资料室的老师提供现场讲解、指导和帮助。

(2)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数字化和信息化,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由老师和学生联手打造《信息管理学》课程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平台, 将课程讨论与交流延伸至课堂外, 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条件和环境, 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师生互动平台。

(3) 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猜范围、背重点、仓促应对课程考试,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为此, 本项目计划将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结合起来, 作为期末考试的补充。这些形式包括撰写实践考察报告、实验实习报告, 扩充性资料阅读分析报告或心得、讨论、作业等等。期末考试占50~60%, 平时考核记录占40~50%, 这样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沙勇忠.整合与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改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 (2) :62-65.

[2]李春利, 王燕.基于学科发展的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31) :276-277.

[3]马费成.国家精品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况.[EB/OL].[2013-12-10].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team 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8f87-0290&courseID=B050022&column=team.

[4]黄肇明.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大众科技, 2010 (8) :142, 202.

3.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需要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法,而且要转变现有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方法。与此相适应,管理学的内容在成熟中不断的更新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作为二本高校系统,在培养人才上需要立足国情,培养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培养目标

《管理学原理》又称为《企业管理》,它是综合性大学在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讲授的一门独立学科,属于经管类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精密,而且理论知识基础丰富而且成熟,框架明确,知识点众多。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主要有两大目标:

1知识点的掌握。《管理学原理》属于高等院校财经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这要求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要注意到基础概念的清晰准确的讲述以及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出发点,一方面在于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空间,例如经管类学生考研的基础课程就很有可能是《管理学原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不利于学生的考研学习;另一方面,学习系统的管理类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模式,以及大家沟通的一种语言。熟练的运用管理学中的概念知识以及语言,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本门课程的讲述必然是需要将基础概念讲清楚讲透的一门课程。

2运用能力。管理学不应该是僵化的理论学习。管理学本身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管理的中心点是人,但是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习成长经历而变化,甚至于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管理没有绝对,只有合适的情境。”做管理要做到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教授管理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讲授管理学这门课程时,要注意通过各种类型的案例和提问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探索性的解决事物的能力。对管理学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中的某些具体方法如网络图法等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次,专业语言的应用能力。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应用管理类术语是考量个人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管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教学手段的创新设计

1多媒体教学。该课程的讲述要突出重点,并需要将当代社会发生的时事结合到课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点很多。首先,教师通过电脑网络,查阅几千种国际公开出版的刊物,迅速掌握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是瞬息万变,利用电脑撰写和修改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介于备课时间;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图片、表格、甚至图画,制成幻灯片后给学生讲解,将十分抽象的理论用具体、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以及课堂重点;

2网上课堂。为了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管理学教研组采用了网上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其包含的方式有大学网页上的精品课程和教学互动空间。在大学网页上的讲评课程专栏,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空间里下载相关课件、阅读材料、练习作业。

3,课后答疑与网上答疑。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难点,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设置了每星期课后答疑时间安排。此外,随着学生学习方法的转换,教师还会选择在网络上通过网上课堂端口,QQ和email回答学生的提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讲,就是推行“精讲理论+故事理解+强化案例”的教学模式,即对手于主要理论观点和基本原理讲透,通过故事加强学生的应用理解,并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专家教学法。管理学的讲授需要做到与实际发展动态相结合。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实际运作的基本情况,给学生多一些了解和接触成功人士的机会,每学期至少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开展4-5次讲座。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教学中选择的案例绝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疑难问题;选用案例需要有与学生讨论的余地,而且要帮助启发学生运用专业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辩论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学校在学期中间会组织辩论赛,例如“民主式管理VS集权式管理”等辩题。即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有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四、考核方法

期末考核是一种强制手段,通过考核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但是,为了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不考试不学习的心态,管理学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

1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60%。管理学教研组建设了自己的试题库,考试试卷随机抽取。

4.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四

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商贸学院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系专业后续的相关管理课程,如:《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学习项目

管理的基本概念

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管理基础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管理思想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决策概述

能熟练理解决策

决策职能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组织概述

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组织职能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领导概述

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领导职能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人员配备

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控制概述

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控制职能

控制的原则和过程

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知识、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管理职能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掌握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的理解,具备中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根据课程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熟悉管理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③掌握管理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及最新管理趋势;

④掌握环境分析与计划编制的方法;

⑤掌握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

⑥掌握领导方式理论。

⑦掌握人员配备、培训及绩效考评。

⑧掌握控制的基本职能。

技能目标:

①能对管理有艺术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②能初步应用现代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

③能熟练编制计划;

④能比较各类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理解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⑤能明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大胸襟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努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⑥能熟练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⑦能体验沟通与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决常见问题。

态度目标:

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三、教学组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元为基础,基本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按照新的行动体系课程,将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分成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事职能、控制职能。在每个项目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型工作任务等。在每一个项目下的具体任务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表2

教学组织表

学习项目编号

学习项目名称

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时

项目一

管理基础

管理的基本概念

管理核心和本质

管理者

授权与用人问题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项目二

管理思想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与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项目三

决策职能

管理者智商与情商

决策概述

决策理论

决策程序和影响因素

管理决策的分类

风险型决策方法

目标管理的方法

项目四

组织职能

组织概述

组织设计

组织的形式

组织变革与组织冲突

组织文化

项目五

领导职能

领导概述

领导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理论

激励的原则

沟通概述

沟通形式

有效沟通

项目六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计划

人员招聘

人员培训

绩效考评

项目七

控制职能

控制概述

合计

四、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七个项目,即:管理基础、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职能。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如: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情景剧、头脑风暴法、管理游戏、讲授等;并建立纸质、视频、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多元化教学载体。

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例如角色扮演、仿真模拟、任务训练、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网络学习以及调研分析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协作攻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而言,本课程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在每次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布置本次课程学生要完成的项目,接着讲授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并说明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演示。学生开始完成某些项目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调查参考范例,以多媒体、录像等形式演示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扮演调查员和被调查者,进行情景模拟。

(4)任务训练。教师要安排和指导学生完成相应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课堂讨论。每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教师都要指定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完成项目的情况,与台下师生互动、交流。并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讨论典型案例。

(6)现场观摩。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公司、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深入工作现场,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7)顶岗实习。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检验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二)教学手段

本课程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需要。需要配备与企业实际业务相同或高度仿真的设备和软件,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六、考核与评价

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体成绩有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50%,职业技能认证(实践)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20%。

表4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成绩

权重

课程整体成绩

课程考核

50%

职业技能认证

30%

平时成绩

20%

(一)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时按照项目进行,课程考核成绩为各个项目成绩的累计。

表5

课程考核成绩表

项目名称

成绩

权重

项目成绩

项目成绩权重

课程考核成绩

管理基础

知识

0.4

0.3

技能

0.4

态度

0.2

管理思想

知识

0.4

0.2

技能

0.4

态度

0.2

计划职能

知识

0.4

0.2

技能

0.4

态度

0.2

组织职能

知识

0.4

0.15

技能

0.4

态度

0.2

领导职能

知识

0.4

0.15

技能

0.2

态度

0.2

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

0.4

0.15

技能

0.2

态度

0.2

控制职能

知识

0.4

0.15

技能

0.2

态度

0.2

2.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可依据提交的成果、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和实操。

(二)职业技能认证

本课程可以为国家

“商务谈判师”、“会计师”等资格认证奠定基础的课程。

七、说明与建议

1.本课程标准是进行《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2.本门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模拟训练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教师应做好组织管理。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经贸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管理学基础与实务场”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一个原点是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公理性概念。包括:管理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决策、组织环境和管理伦理、组织文化。通过公理性概念的导入,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基本概念,成为学习的基点。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从管理史严格的视角展开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学习,从泰罗制一直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沿着时间轨迹鉴赏百年来现代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内容,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时间隧道”。职能维度: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内容的视角,建立起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空间体系框架,使学生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具体方法。应用维度:从管理者的视角在以上内容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内容,并配合到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实践。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管理学基础与实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学生首先要明确,必备的基本技能的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真正掌握管理的真谛,形成基层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环节:明确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任务要求,即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以任务为中心,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的运用,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与实训使学生具备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积极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宽容胸襟并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以身作则。

课程考核方案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知识中的重点章节,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学期末举行自编案例竞赛,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

3、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最为课程能力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考勤

日常上课正常考勤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参与学习的活跃度,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强

(3)职业素质表现

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领导与组织能力、专业天赋与特长、劳动意识等各方面的表现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平时测评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3、考核方式

(1)考勤

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3分。

(2)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

上课回答问题主动积极,讨论一次给2分,检查性提问,回答不上扣2分

(3)职业素质表现

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在小组活动能够积极的配合其它组员完成任务,加5分,不参加小组活动的扣5分。

(4)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布置五次,每次分为三个等级,A,A-,B,主要考察作业的完成度,作业书写的字体,有无抄袭现象,能否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频次计分。

1.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年**月**日

5.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五

(20110714)

一、课程性质及内容

外科护理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针对外科疾患进行整体护理的科学。本课程包括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的基础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外科常见疾病,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外科护理学教材依据本课程高等医学专科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全书共34章,分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外科基础知识(第2章-第8章),包括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普外科(第9章-第20章),包括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人的护理,肠梗阻病人的护理,结、直肠癌病人的护理,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四部分是胸外科(第21章-第23章),包括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食管癌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五部分是神经外科(第24章、25章),包括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和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第六部分是泌尿外科(第26章-第29章),包括泌尿系统损伤病人的护理,尿石症病人的护理,膀胱肿瘤病人的护理等内容;第七部分是骨科(第30章-第34章),包括骨折病人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等内容。

二、课程考核改革的目的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对外科护理学学习过程和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监控,保证学习过程的落实,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加强辅导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工作,督促教师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营造远程教育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考核环节的管理工作,在各级电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不断探索适合远程教育成人学习的考核方式与内容,积累考核改革工作的经验,以考核为突破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30%和70%。形成性考核题和终结性考试题均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

(一)形成性考核

目的: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技能,培养和检测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试点电大课程辅导老师共同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落实和评价的方法,在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的进程。第一部分形成性考核说明

形成性考核由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3次随章节学习完成,1次进行病例分析,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计算机自动评阅。成绩不理想者,可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多次重做,取最好成绩进行记录。

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按100分评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等于4次作业的分数分别乘以权重系数后相加之和。第二部分形成性考核内容 序号 1 2 3

4内容 第1章~第10章 第11章~第23章 第24章~第34章 第1章~第34章

形式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病例分析题

发布时间 第2周 第6周 第10周第12周最迟提交时间 第7周末 第12周末 第15周末 第17周末

权重 25% 35% 20% 20%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形式:单项选择题时间:60分钟题量:50道题

样题:

下列哪项不利于避免或减轻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水肿

A.预防性抬高患侧上肢

B.不在患肢进行测血压

C.不在患肢静脉穿刺

D.患肢正确功能锻炼

E.患肢制动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单项选择题

题量:50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女性,52岁,因车祸致腹部开放性损伤,伴少量肠管脱出,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是

A.敞开伤口,急诊手术

B.用消毒棉垫加压包扎

C.迅速将肠管还纳入腹腔

D.用凡士林纱布覆盖,腹带加压包扎

E.用消毒碗覆盖脱出物,初步包扎伤口后迅速转送手术室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单项选择题

题量:50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颅内压增高病人床头抬高15°~30°,主要目的是为了()

A.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B.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

C.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D.有利于鼻饲

E.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形式:病例分析题

题量:25道题

时间:60分钟

样题:

(1-5题为共用题干题)

男性,40岁,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2周,常常在餐后20分钟左右出现上腹胀满、恶心、肠鸣和腹泻,并伴心慌、出汗、乏力、面色苍白,甚至虚脱,自述平卧数分钟后可好转。病人及家属非常紧张,向你询问“我现在的情况正常吗?我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我应该如何避免它发生?”,请向该病人和家属做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1.该病人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是

A.吻合口破裂

B.吻合口梗阻

C.早期倾倒综合征

D.晚期倾倒综合征

E.低血糖综合征

(2-5题略)

(二)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终结性考试的命题在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说明要求的范围之内,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70%。

题型:单项选择题

题量及分值: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

形式:闭卷

时间:60分钟

操作:采用网上考试系统考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编制试题,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组织考试。

样题:

成人经静脉补充钾离子时,要求尿量每小时不得少于()

A.10mlB.20ml

C.30mlD.40ml

E.50ml

(三)课程综合成绩计算方法及管理

课程的综合成绩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合成成绩记录。

课程综合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30%+终结性考试成绩×70%

四、网上考核的组织工作

(一)建议各地方电大积极参与外科护理学网考改革工作,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学点开展网考试点工作。

(二)建议参加网考试点工作的教学点要认真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以教学班为单位参加到网考工作中。

(三)建议参与网考工作的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要在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发布后,尽快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边学习边完成形考任务,通过评价反馈促使学生学习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六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各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属于必修课程,对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心理理论知识、指导高职学生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正确地面对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习与成才、人格发展、未来的择业与就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人格的健全,以全面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

(三)课程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讲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大学生的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爱情与性心理、挫折与危机干预、心理防碍与心理咨询等内容。认识心理科学,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培养科学的心理观;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学会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困难,增强心理承受力。

二、课程内容标准

(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 教学学时(2学时)课堂教学实践教 学习情境名称 学习任务 时数 学时数 1.1健康的新概念 1.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健康与心理健康 2 1.3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1 2.1掌握学习的首要条件 2.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2.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2 2.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化解 3.1大学生人际交往内涵,积极的人际交往 3.2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因素 3.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2 3.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及调适方法、3.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4.1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及其特征 4.大学生的爱情与性心理健康 4.2大学生的性心理困扰及其调适 2 4.3大学生的爱情与婚恋观 5.1人的个性的结构 5.2健全人格的标准,5.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5.3人格障碍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5.4自我调适,培养与健全自己的人格 5.1挫折和危机的基本概念、内涵 5.2大学生的挫折表现,挫折反应 2 6.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与危机干预 5.3和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以及应对挫折的策略 小计 12

(二)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1 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时间 2 1.理解健康、心理健康的内涵,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 2.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习目标 3.了解亚心理健康的信号与调适方法; 4.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试。【知识点】 1.1健康的新概念 教学内容 1.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1.3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室内教学:专业教师、教室、多媒体设备; 教学条件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学生的知识 掌握健康的新概念、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分析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能力要求 及存在的原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并能加以调试 教师的知识 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 2

和能力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学习情境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时间 2 掌握学习的首要条件、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学习目标 理问题及调适化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知识点】 【技能点】 1.理解学习的含义,了解学习的分1.分析学习能力的技能 类; 2.找出学习中出现问题原因的能力 2.了解掌握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教学内容 3.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点; 3.理解并掌握大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室内教学:专业教师、教室、多媒体设备。教学条件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学生的知识 掌握学习的首要条件、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和能力要求 理问题及调适化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师的知识 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和能力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学习情境3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教学时间 2 通过学习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内涵、明白什么是积极的人际交往?哪些因素有利于学习目标 人际交往?从而端正人际交往的态度,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及调适方法、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知识点】 【技能点】 1.人际吸引的规律; 1.运用人际交往理论于实践的能力 教学内容 2.人际交往中的影响效应; 2.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3.交往技巧;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4.交往模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条件 室内教学:专业教师、教室、多媒体设备;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完成课后作业 学生的知识 了解人际交往的含义及意义;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心理效应;让学生理解掌和能力要求 握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的知识 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和能力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学习情境4 大学生的爱情与性心理健康 教学时间 2 1.知道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其表现; 学习目标 2.理解大学生恋爱的动因,了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 3.掌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3

【知识点】 1.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技能点】 2.大学生性心理活动的表现; 1.建立正确的性心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3.大学生的爱情与婚恋观; 2.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点能力 4.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 3.调节自我感情的能力 5.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条件 1.室内教学:专业教师、多媒体设备;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学生的知识 了解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心理活动的表现,培养自身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并能对自我的和能力要求 感情进行调试。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学习情境5 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教学时间 2 1.理解人格的概念、人格特征,明确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2.理解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习目标 3.掌握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矫正措施; 4.了解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矫正措施。【知识点】 【技能点】 1.人的个性的结构; 1.分析自我个性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 2.健全人格的标准; 2.建立健全人格的能力; 3.人格障碍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3.对自我人格进行调试和培养的能力; 4.自我调适,培养与健全自己的人格;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教学条件 室内教学:专业教师、教室、多媒体设备;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完成课后作业。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结构及健全人格的标准、人格障碍的类型和特点,能对自我的学生的知识 和能力要求 人格进行调试和培养。教师的知识 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和能力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学习情境6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与危机干预 教学时间 2 了解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挫折的基本理论;能应用学习目标 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并能培养自己的挫折承受力。【知识点】 【技能点】 教学内容 1.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 1.分析自我的心理挫折类型及挫折后的行2.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为反应的能力; 4

3.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2.提高自我挫折承受力的能力。4.大学生挫折的应对。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条件 室内教学:专业教师、多媒体设备 考核评价 即时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出勤情况)。了解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学生的知识 能分析自我的心理挫折类型及挫折后的行为反应的能力并有培养和提高自我挫折承和能力要求 受力的能力。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有专业教学一年及以上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熟要求 悉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改变课程教学模式 1.以体验学习为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教师应善于创设活动的情境,以体验学习为教学模式,促使师生、生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或唤醒学生内心己有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2.扩展课堂外学习。给学生开出大学期间的必读书目,在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让学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思考。增强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书目分年级推荐。大一时推荐:《大学到底怎么读》、《二十几岁决定男人一生》、《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10件事》、《释梦》;大二时推荐:《做最好的自己》、《冲突与解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性的弱点》;大三时推荐:《现在,发现你的优势》、《2.0时代的赢利模式》。3.以中小班开展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以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而体验与活动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学手段实施的体验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活动中的体验。只有借助于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现在学院的心理健康课是必修课,但因为教师和教室的限制多为大课。最少的一个教学班是3个班合班上课。多的甚至达到4个班合为一个教学班,人数90人至120人不等。根本无法开展情境教学。教学班级建议最多两个班合并教学,这样有利于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开展。过大的班级教学效果较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建议最多两个班合上,但不超过80人为宜,且安排教室时应是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于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展。5

(二)课程开设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侧重在对学生智力心理的培养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只要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学习心态的形成,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内容就决定了应该在学生一入校的第一学期就开设,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才有所启发和指导。而我院的心理健康课均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开设。那时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已经弱化了。建议本课程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分系开设,这样可以加强本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缓解教师不足的现状。

(三)教学方法 1.针对本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针对性的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2.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3.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4.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读后完成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条件 1.标准与规范(1)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必读书目推荐(2)师资队伍 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及师资配置情况科学合理,全体教师都能够保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是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教学设施 学院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五)课程考评方法

7.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七

一、“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构建

积极心理学在营造高职生的积极情绪、塑造其积极人格、构建其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多方面为辅导员谈心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丰富了辅导员谈心教育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员谈心教育不仅将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美德教育相融合, 而且关注高职生个人潜质发挥、自身情绪调节和综合素质培养及自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鼓励高职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重视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 最终实现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开展谈心教育试验和总结传统谈心教育的基础上, 立足高职生自身特点, 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 探索辅导员谈心新模式即“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该模式包含积极人格维度谈心、积极能力维度谈心、积极情绪维度谈心、积极精神维度谈心、积极环境维度谈心和积极行为维度谈心六个方面。通过这六个维度的辅导员谈心教育, 帮助高职生塑造积极人格、激发和维护积极情绪、丰富精神世界、形成综合能力, 做到知行合一, 构建和谐环境, 为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谈心教育培养方案

(一) “积极人格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

人格的形成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而且与后天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3]。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地通过谈心教育, 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实现培养高职生积极人格的目标。

通过辅导员谈心教育, 帮助高职生寻找标志性人格。研究发现, 每个人身上都拥有二到五种标志性人格力量, 这些人格力量让个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积极心理学倡导每个人应寻找出自身的积极人格力量, 辅导员可以帮助高职生通过再现的VIA-IS网络测评工具识别其标志性力量。通过谈心教育引导高职生自觉运用标志性人格力量指导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引导高职生参考《积极心理学》[3]中介绍的方法, 帮助高职生找到标志性人格, 并督促其践行标志性人格力量。

如培养“勇敢”这一积极人格力量的方法:每周至少一次在公开场合大胆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辅导员谈心时, 认真回顾当时的感受, 找到影响因素,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至少坚持半年, 培养勇敢表达的习惯。

(二) “积极能力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

通过谈心教育, 帮助高职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探索个人的能力目标和兴趣目标, 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能力培养目标。可参考测评工具如MBTI职业人格测试或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等, 引导高职生结合能力培养目标, 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力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分配好训练量、时间量和成本投入等, 再进行能力培养进程安排以及反馈方式设置。在设置能力方案时要结合学校课程安排, 探索学校课程安排背后的能力培养目标, 制定好的方案。

(三) “积极情绪谈心维度”模式培养方案

1.帮助高职生树立辩证情绪观

通过谈心教育, 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存在的合理性。一定比例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贡献。消极情绪并不是万恶的, 积极情绪也不是万能的, 两者都依赖于科学管理和调控。

生活中要学会对事件进行合理归因, 引导高职生多关注积极情绪, 避免提出消极问题, 控制消极情绪泛滥。实践证明, 最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例是3:1[4]。因此, 积极情绪的管理实践是一个长期过程, 关注时间越长, 收获越大。

2.帮助高职生寻找合适的培养方法

通过谈心教育引导高职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积极情绪管理方法。积极心理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几种具体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的运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的力量》[4]。

3.培养高职生积极情绪的具体方法

(1) 冥想法。每天早起静下心来用15分钟时间让自己充分放松, 体会当下, 提高对当下的知觉力。 (2) 积极情绪档案法。每天睡觉前记下三件令自己感激的事情, 存入积极情绪档案中。 (3) 在脑海中重播快乐经历。把快乐感受在生活闲暇时重播, 体验快乐、深化快乐、感悟快乐。 (4) 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如写感谢信、编发感谢短信、拨打感激电话等。

(四) “积极精神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

通过辅导员谈心教育提高高职生的抗挫性和耐受力。引导高职生投身实践, 多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辨别自身和他人身上所体现的积极精神。志愿活动可以在助人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抗挫性和耐受能力。

通过谈心教育引导高职生向榜样学习, 培养自己的积极精神。可通过阅读名人事迹, 如《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励志书籍, 阅读社会新闻中的积极报道, 如感动中国, 感知他人的积极精神培育过程和途径, 引导高职生自觉抵制消极、落后、腐朽的精神, 提高自身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

(五) “积极环境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

积极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其中最重要的是周围人际环境, 能对自己起重要作用的人际环境有父母、知己和同学朋友。

通过谈心教育开展, 引导高职生牢记父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际环境支持源, 珍惜父母提供的精神支持, 努力感受父母爱的深度。引导高职生珍惜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 做好消费规划, 努力学习, 感恩父母, 使其与父母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知己是高职生另一重要的环境支持源, 辅导员通过谈心教育引导高职生选择好知己, 指导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以诚待人, 关心知己。同学、朋友作为高职生的第三大环境支持系统, 辅导员通过谈心教育引导高职生学会培养团体精神, 合理掌握团队协作中矛盾处理的方法。

通过谈心教育, 让高职生意识到培养积极精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人为师, 以那些人际关系和谐的同学为榜样, 学习其交友之道。积极心理学倡导在人际交往中, 他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要积极地、建设性地回应他人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乐观地询问他人问题并与别人分享他们的快乐。如:“太好了, 我相信你以后通过大学生涯的学习一定会获得更多成长经验, 衷心祝福你!”

(六) “积极行为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

积极行为可具体;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证明, 拥有乐观化生活方式比拥有悲观化的生活方式的人更健康。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好习惯需要坚持。引导高职生定期开展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并据此科学合理地制定积极的体育运动和健康计划。积极心理学倡导每周进行有氧运动三次, 每次30分钟, 这样可以提高记忆能力, 锻炼人的体质[5]。引导高职生思考自身的生物钟及生理周期, 查找出对自身生物钟及生理周期的不利影响因素。长时间熬夜、长时间上网、不爱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 以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置换, 培养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如长时间熬夜的同学可以制定工作计划表, 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长时间上网的同学可以设置闹钟, 提醒自己何时关电脑;不爱运动的同学可以通过瑜伽、散步等慢运动逐渐培养对运动的热情等。

习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旨在为所有大学生出彩提供探索渠道和方法。在这一新的谈心教育模式中, 辅导员谈心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高职生对自我六大维度内容的规划过程, 我们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铺平这六个方面的实践之路。

“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实践值得后续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新的谈心教育模式需要更多的实践去验证。“积极六维度谈心”模式培养方案是一个能帮助所有大学生的工具, 我们期待该模式的培养方案能在更多的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工作中运用、完善和发展, 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8.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 篇八

[关键词]双语教学;心理学;高校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02-03

高等教育发展中,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提出有其重要背景。从国内教育发展形势看,十几年前全国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中,明确提出适宜双语教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课程,比例大于或等于10%,教学效果较好,其他专业能积极实施双语教学。而今,全国开展大学里专业的审核式评估、专业认证、品牌专业建设,均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意见。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看,由于对外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扩大,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逐渐深化。一方面,学科前沿发展在国际平台上需要得到进一步交流,研究人员和学习者有更广大的空间和机会与国际平台上学科的最新发展深度接触;另一方面,高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成为未来一个发展方向,教师、学习者的交流甚至直接的对外招生全方位地逐渐发展。而当前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工程中,双语教学也有独特的价值。

一、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与存在问题

高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增强高等教育中专业学习者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其国际化发展视野,提升专业在国际水平上的直接交流水平。(2)探索双语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实现有效性教学。

双语教学的实施同时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1)双语教学的探索,为双语教学课程学科设置、标准、运行、评价等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2)双语教学研究将解决本科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困境,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实现外语的工具性价值,改变长期存在的“为外语学外语”的不良状况。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顺利实施中,总体上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选择理想的教材问题。比如心理学学科,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已经引进英文原版心理学教材,但是,没有能够直接适用于青少年心理专题课程的教材。另外,一些工科专业,比如服装设计,由于东西方人体形差别的因素,某些计算公式不同。此外,某些课程属于专题形式,需要重新编辑;外文教材面向教学对象与国内学习者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考虑在外文教材基础上,补充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必须拥有最新国际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有选择地进行备课。

其次,师资选择和培养问题。教师必须具有较好外语实际运用能力,该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因此,需要考虑教师的语言培训机会,以及获取最新外文资料的机会。

再次,学习者面临双语教学时的心理影响因素。由于语言问题,学习者会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时,对双语课程的设置缺乏理解,学习者容易失去学习目的和兴趣。学习者语言、专业水平的不同层次导致教学难度增加。

最后,适当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制订以及双语教学效果巩固的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可以考虑英文板书,适当进行英文教授,中文解释。可结合英文参考资料、学习资料的阅读,建立学习网站,加大交流时空。

二、双语教学实施的心理学分析

从以上所述可知,双语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很多,不是单个因素可以决定的。根据对一线实践教学的思考,从学习者角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双语教学的心理因素,重点关注以下几对矛盾。

矛盾一:英文教材组织结构特点与中文读者已有阅读思维习惯

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的组织和编写具有不同的特点,反映了不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要求读者具有不同的阅读思维。西方人是分析式思维,中国人是直觉思维。具体来说:(1) 西方人思维是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的,中国人思维是记录型、描述型的。(2) 西方人价值澄清,中国人价值灌输。西式思维多告诉人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式思维则告诉人们如何去接受。(3) 西方人善于采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局的、系统的方法。[1]因此,与中文教材比较,英文教材重视实证研究资料的列举,对问题进行分析。中国学习者面对英文教材时,感觉知识比较零碎,没有系统性,有时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很难找到明确界定的概念。习惯于背诵清楚写在书上的概念,接受条纲般的命题的中国学习者,面对英文教材,容易陷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正是已有阅读习惯与不同语言文化体系下的文本特点不匹配的结果。

解决该矛盾,方法一,教师自编适应中国学习者阅读思维的专业双语教材。显然该方法面临许多主客观困难,从效果和条件看,既不是最恰当的,也不是现实的解决途径。方法二,培养学习者改变阅读思维方式。具体措施很多,这里介绍对知识重构时常用的方法——概念图。“概念图”(concept mapping)又称作思维导图、心智图、脑图或心像图。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概念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概念图的特点是突出重点、使用联想、用脑图的方式思考、清晰明白。所有的概念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它们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概念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概念图正是适合中国学习者的偏好整体、系统、概念的阅读思维。通过紧抓概念,建立新的知识框架,把似乎是零散的知识系统化。[2]

矛盾二: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与有限的外语词汇量

通常认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最大障碍是外语水平,学习者学习效果取决于外语词汇量的大小。这种观点需要辩证分析。因为阅读原版专业教材时,学习者容易受自身情感因素影响,其中一种情感因素是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歧义容忍度是指接受不明朗的情况,如学习中遇到的语义不明、所指不清、发音含混等现象的心理能力。如果没有适当的容忍度,人的焦虑感增强。一定容忍度的学习者往往更能坚持外语的学习。心理学家布德纳认为,歧义情景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线索和提示,因而人们不能对其进行明确的分类。他将歧义情景分为3类,它们是:(1)内容新,无足够线索的陌生情景(novel situation);( 2)线索太多,需要同时考虑这些线索的复杂情景( complex situation);( 3)各种线索涉及不同结构,问题不易解决,形成难以解决的情景(insoluble situation)。诺顿(1975)将歧义的意义详细地分为8类[3]:(1)有多种意义;(2)线索模糊、不完整;(3)具有多种可能性;(4)结构复杂混乱;(5)缺乏信息;(6)意义不确定;(7)线索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8)线索含混、不清晰。Norton(1975)认为,歧义不容忍的人“倾向于把模糊的、不完整的、零碎的、有多种意义的、有多种可能性的、无结构的、矛盾的、相反的、不确定的或不连贯的信息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威胁”。专业课程的外语教学,专业教材的外语描述,专门问题的外语阐释和例解正具有以上歧义情景的特点。

对于学习者而言,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个不断产生高度歧义的过程,专业文献和教材的词汇、语篇以及某一专题的文化背景对学习者来说,几乎都是全新的、陌生的。外语与母语的差异性、超距离感、超时空感使学习者常常处于一种高度的不确定状态,导致学习者焦虑程度提高,自信心减弱,动机水平降低,学习者情感过滤程度高,语言输入量小,输入效果差。歧义容忍度是评价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讲,提高歧义容忍度意味着扩大和提高外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外语学习的广度涵盖着外语学习者与异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冲突、对话、理解和认同等,表示外语学习者对异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迁移性和关联性。外语学习的深度指外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已内化为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不仅表现为对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且表现为驾驭这些知识的语用能力。因此,扩充外语词汇量并不必然能理解外文资料,当具备基本的外文词汇量和基本的专业词汇量后,对外文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极大受到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限制。何况,专业词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成为高频词汇,高频词汇在学习中自然地存储在大脑中,不会成为学习者的额外负担。

矛盾三:学习者认知风格的稳定性与学习任务的变化性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处理和加工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产生不同的认知风格的分类。场独立和场依赖型就是根据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赖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一对连续体,在连续体的一端是场独立,另一端则是场依赖。场独立和场依赖代表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这种偏好不断地影响人们在认知、心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他在阅读外文专业教材,观看教师的外文课堂板书时,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是,具体到学习的每一环节,每种类型都是利弊共存的。

场独立者则往往依靠自己内部具有的知识框架,倾向于自己独立分析问题。他们能够在了解了外文教材基本内容后,跳出教材或者教师板书的框架,对照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思考教材表达或教师传授的命题、观点,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他们不喜欢仔细地阅读外文教材,全盘记忆教师的板书内容。因此,只要具有一般的外语水平之后,外语的语言水平不是学习者自己认为需要过度关注的对象,他们不会太在意自己的语言水平。

场依赖者往往依靠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他们能够从目录入手,形成阅读的指导线索,进入相关章节,然后根据章节篇首的概要和篇末的总结(篇首的概要和篇末的总结是外文原版教材一贯的风格)指引,去阅读正文,并且非常忠实地记忆所得到的信息。但是,弊端也随之表现出来。具有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容易形成一些不恰当的习惯,他们过度关注具体的内容,具体的语句,以致难以获得对知识整体的认识,影响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把握。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词汇量,以便能够读懂、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认知风格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习惯于如何处理和加工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任务性质最佳匹配。而学习任务是变化的,要实现最佳匹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所谓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善。因此,在分析不同的学习任务后,可采用对应的最佳认知方式进行智力操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海艳.思维方式的培养:双语教学的关键[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 丁琳.脑图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21).

[3] 周英.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下一篇:相爱相杀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