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精选11篇)
1.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一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2.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二
一、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存在的问题
1. 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如IP地址、网址及邮件地址, ROM与RAM,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等等;课本中的一些“小知识”、“小实践”、“想一想”等内容没有认真地去看、去做、去想, 如传输速率bps、文件传输协议ftp、文件的类型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注意到, 如“回收站”、“URL”等, 直接导致相关题目的得分率下降。
2. 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
在Windows操作题中, 将“复制操作”做成“移动操作”, 文件或文件夹的重命名时字母输入错误, 只会创建文件夹而不会创建文件, 等等;在Excel操作题中, 单元格的正确选定, 数据的正确筛选, 按要求在正确的位置建立图表, 在分类汇总前应该先进行排序等操作不够熟练;在Internet的学习中, 能直接上网操作的学校较少, 模拟练习做得也不多;网页制作的基本要求还没有达到, “在表格的最后增加一行”这一题的得分率很低, 其他的操作技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在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操作, 更不用说达到熟练的程度, 导致考试时操作失误较多。
3.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教条、僵化, 书本上的知识稍加灵活运用, 考试时就无从下手。例如某软盘已保存了1000kB的数据, 有29%的考生不知道该软盘中还能存入约多少大的文件;一段最简单程序的运行结果都不会分析, 有一题除了一句输出语句外, 其余的都是赋值语句, 竟有51%的考生做错。在试题中要稍加分析的题, 得分率均较低。例如大写字母A的ASCII编码为1000001, 则大写字母C的编码有42%的考生没有选1000011这一项。
从考试结果来看, 绝大部分学校对这部分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 而没有重视操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2010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界于1983年开始对高中生实施与高考互补的会考, 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促使每一个高中生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从评价的要求来看, 它是一种最低标准的过关性测试, 只要达到这一标准, 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具有了最基本的信息能力, 而并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在未来都必须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从根本上说, 信息技术会考是用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信息素养水平的考试。另外鉴于新教材的改进、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其变化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 端正心态, 正确对待会考, 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信息技术会考依据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来命题,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 尤其是操作能力的考查。由于学生水平与各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 会考可能给很多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统一认识, 认识到会考是水平考试, 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会考, 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会考的信心, 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争取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分层复式教学, 对于基础较好学生, 尽可能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2. 明确复习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
在复习中, 教师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教师应要求学生落实课本上课后的习题, 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 不必为了考试而补充很多, 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 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 认真分析以前会考试卷, 把握复习层面和难易度。
信息技术学科会考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 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不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二要把握知识联系, 灵活应用知识, 学会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4. 进行学优 (学困) 生辅导计划, 注重各个层面的考生复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讲到具体的操作, 因硬件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某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 自然如鱼得水;某些学生接触机会很少, 就只能束手无策, 从而形成很大层面的优差生, 教师对优生应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扩展,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高要求、高技能。而针对基础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应对基础知识部分辅导教学。另外, 在会考来临之前应定期开放机房让他们上机练习, 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5. 结合学科特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心要环节, 上课时要提高上机效率, 现在会考都是采用上机操作, 平时上机时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学习, 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 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 学生被动记忆。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布置科学的研究、操作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可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 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最后, 对于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时间一长就忘的知识与操作, 应适当加强巩固训练, 特别在考前要多加练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教材变动大, 内容更新快。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更加注重自身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断地钻研教材和会考标准, 不断地改进教法, 以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技术。同时, 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题型、新的考试评价方式, 以更有利于对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考核和复习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会考是全面检查和认定学生是否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会考成绩是学生能否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会考相对于一般考试的特殊意义, 因此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教师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平时教学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抓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本文根据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今年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若干对策, 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李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第一版.
[2]魏雄鹰, 陈承灿.2003、2004年浙江省高中会考试卷分析——信息技术.
3.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 篇三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②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⑨地壳中硅的含量;⑩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⑾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⑿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而A点比C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因一果。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4.高二生物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四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高二生物期中知识点总结
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
1、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
(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原因分析:动物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完全具有全能性的只有未分化的受精卵,和低级分化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细胞、当胚胎细胞继续发育,出现胚层分化,组织,器官形成时,细胞已经丧失了全能性,只保持了部分的分化为较高分化程度的细胞的能力、例如骨髓干细胞,虽然不具备全能性,但保持了分化为骨髓细胞,红细胞等的能力,因此是部分全能性、而动物细胞核包含了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去分化再分化,发育为完整个体,因此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动物体细胞克隆就应用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2、动物体细胞克隆
动物克隆是一种通过核移植过程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是通过核移植生产遗传结构与细胞核供体相同动物个体的技术,就叫做动物克隆、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①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②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5.高二政治会考核心知识点复习 篇五
1、【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一般成反比;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对替代品互补品影响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3、【正确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生产与消费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与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对生产的调整与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与成长、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信誉形象;(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适销对路产品)
6、【不同就业观】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收入分配与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
8、【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立统一)
效率是指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9、【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张水平(决定性因素);分配政策
10、【财政的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1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中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商品生产者组织生产与经营,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2、【宏观调控】
为什么: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性,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与计划;法律——颁布经济法规;行政——发出行政命令 指示、规定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促进分工水平提高和贸易发展;被发达国家所左右、不平衡、两极分化更严重
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
政治生活
1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5、【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形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6、【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决策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培养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17、【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深刻而广泛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8、【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原则: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0、【政府为何做某事】
政府性质: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
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履行职能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21、【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法制、上下级)监督
22、【人大地位、职权】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3、【人大代表的权力与义务】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4、【中共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5、【中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党】
26、【中共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27、【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8、【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29、【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点】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化生活 30、【文化的作用】 总言: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还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
② 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
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即一定的文化由政治经济决定 ② 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他们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从国内的民主政治建设看,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政治斗争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内容: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文化遗产】
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2、【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个人:不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风尚
④ 紧抓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⑤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生活和哲学
33、【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3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36、【矛盾观点】 含义:对立统一
特点:普遍性(坚持二分法,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不同;矛盾双方各有特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相互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规定 矛盾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其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3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40、【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1、【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投身于为人民服的实践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6.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六
(2)在相同电压下,U/I大的导体中电流小,U/I小的导体中电流大。所以U/I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叫做电阻(R)
(3)在相同电压下,对电阻不同的导体,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4)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5)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
7.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七
据有名的对比实验证明,个别教学在成绩和能力的提高方面比群体教学有明显的效果。这使得在教学中考虑如何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的群体教学达到个别教学的效果。如果用同一教学尺度要求学生那就会使一些问题对于知识基础好、思维和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而对知识基础薄弱、思维和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为了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知识应用复习中采用分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生分类成组
教师把学生分成A、B、C三种类型。A型是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智力水平较高且学习积极性高的、有较高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学生。B型为这三项一般的学生。C型为这三项都较差的学生。然后,把这三类学生按1∶2∶1的比例划分学习小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据实际进行调整,使C类向B类转化,B类向A类转化,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复习知识综合分类,掌握目标程度分层
教师在复习时要明确考试说明、知识的命题思路、测试理念。在此基础上重视基础知识的系统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然后通过一些专题把这些知识综合整理,待考试检测时可有序的提取,灵活地应用。
布鲁姆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促使教师在组织复习教学内容时必须课前作好“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使得这三类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可做,做到掌握目标程度分层。
三、按型上课,分类指导
课型分三类:知识系统复习综合课、专题练习课、引导互助自学课。
1.知识系统复习综合课
明确所复习知识的要点与学习要求,然后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
例如:复习高中物理中的电磁感应的内容。
(1)列出知识结构图谱:
(2)重点、难点知识反刍梳理剖析
(3)电磁感应现象
(4)感应电动势大小
(5)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2.专题练习课
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综合能力考试,强调学科内部的综合和跨学科的综合,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以此为前提,注意物理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通过对典型问题和情景的分析、引导,让学生掌握处理综合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知识应用复习课教学中,一般都是设置同样的问题。这样会影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所以,对他们不能用同一尺度要求,就在同一复习课堂中对这三种类型的学生设置三种类型的题目以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他们。让A型的学生做类似高考题目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以高起点要求。让B型的学生解决中档题目。让C型的学生解决基础性题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做好“三备”,不能胡乱的选择题目。
3.引导互助自学课
在复习中适当的组织一些练习,这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复习教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间互相帮助,把分散的知识整体化。
(1)教师的引导
教师必须从整体性考虑对学生引导,使学生做题不应就题论题,而应尽量将需要查漏补缺的内容进行组合,使知识一体化,教师还要在查漏补缺时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题目的某一差错,要区别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和因没有理解或掌握方法引起的差错,全面分析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此外,教师要主动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2)学生间的互相帮助
在同一学习小组中A类型学生足以能够指导C类型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帮助B类型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这样使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A类型和B类型学生身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团结精神。
四、注意事项
复习课分层教学必须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复习效果。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必须有高深的知识、充分的备课内容;教师“导”的能力强,对三种类型的学生引导到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意志培养。
8.物理会考知识点整理 ——科学家 篇八
力学: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认为重的比轻的物体下降得快伽利略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斜面实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匀加速运动揭示自由落体3 牛顿开普勒卡文迪什
热学:布朗玻意耳查理开尔文焦耳
电磁学:密立根法拉第奥斯特麦克斯韦赫兹
原子物理:汤姆孙
9.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九
一、知识网络
分子直径数量级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分
子
动
理
论
分子动理论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布朗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的F-r曲线
分子的动能;与物体动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
分子的势能;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EP-r曲线
物体的内能;影响因素;与机械能的区别
单晶体——各向异性(热、光、电等)
固体
晶体
多晶体——各向同性(热、光、电等)
有固定的熔、沸点
非晶体——各向同性(热、光、电等)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液体
热力
学
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举例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液晶
体积V
气体体积与气体分子体积的关系
气体
温度T(或t)
热力学温标
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压强的微观解释
压强P
影响压强的因素
求气体压强的方法
热力学定律
改变内能的物理过程
做功
——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热传递——物体间(物体各部分间)内能的转移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转化与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熵——熵增加原理
能源与环境
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二、考点解析
考点64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罗德罗常数 要求:Ⅰ
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是联系微观量与宏观量的桥梁。
设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分子质量m;宏观量为.物质体积V、摩尔体积V1、物质质量M、摩尔质量μ、物质密度ρ。
(1)分子质量:
(2)分子体积:
(对气体,V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直径:球体模型.
(固体、液体一般用此模型)立方体模型.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4)分子的数量: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气体分子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考点65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探究)要求:Ⅰ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有下列操作步骤,请补充实验步骤C的内容及实验步骤E中的计算式:
A.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mL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N;
B.将痱子粉末均匀地撒在浅盘内的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向水面上滴入,直到油酸薄膜表面足够大,且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1cm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出轮廓内正方形的个数m(超过半格算一格,小于半格不算)
E.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可以估算出单个油酸分子的直径
d
=
_______________
cm.
考点66
分子热运动
布朗运动 要求:Ⅰ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有间隙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布朗运动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布朗运动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3)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4)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证明;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考点67
分子间的作用力 要求:Ⅰ
1)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
2)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注意:这是指
r从小于r0开始到增大到无穷大)。
3)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r0(10-10m)与10r0。①当分子间距离为r0(约为10-10m)时,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②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③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考点68
温度和内能 要求:Ⅰ
温度和温标:1)温度: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一个宏观统计概念),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任何同温度的物体,其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2)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T=t+273.15(K)
说明:①两种温度数值不同,但改变1
K和1℃的温度差相同。②0K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达到。③这两种温度每一单位大小相同,只是计算的起点不同。摄氏温度把1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热力学温度把1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273K(即把-273℃规定为0K)。.内能:1)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
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是等效的.三者的关系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到
ΔU=W+Q.
2)决定分子势能的因素:宏观)分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微观)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离r有关。
3)固体、液体的内能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分子数)、物体的温度(平均动能)和物体的体积(分子势能)都有关
气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不考虑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即不考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4)一个具有机械能的物体,同时也具有内能;一个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5)理想气体的内能: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理想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不存在分子势能,所以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1)理想气体与外界做功与否,看体积,体积增大,对外做了功(外界是真空则气体对外不做功),体积减小,则外界对气体做了功。
(2)理想气体内能变化情况看温度。
(3)理想气体吸不吸热,则由做功情况和内能变化情况共同判断。(即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判断)
6)关于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理解时要注意.
x
0
EP
r0
(1)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相同时任何物体的分
子平均动能相等,但平均速率一般不等(分子质量不同).
(2)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分子势能为零一共有两处,一处在无穷远处,另一处小于r0
分子力为零时分子势能最小,而不是零。
(4)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只有分子动能。
考点69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微观结构 要求:Ⅰ
固体
多晶体
如金属
1、有确定几何形状
2、制作晶体管、集成电路
3、各向异性
晶体
1、无确定几何形状
2、各向同性
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有确定熔点
熔解和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非晶体
单晶体
1、无确定几何形状
2、无确定熔点
3、各向同性
考点70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要求:Ⅰ
1)表面张力:表面层分子比较稀疏,r>r0在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在r0左右,分子力几乎为零。液体的表面层由于与空气接触,所以表面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较稀疏、分子间呈引力作用,在这个力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这个力就是表面张力。
2)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3)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考点71
液晶 要求:Ⅰ
1)液晶具有流动性、光学性质各向异性.
2)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通常棒状分子、碟状分子和平板状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天然存在的液晶不多,多数液晶为人工合成.
3)向液晶参入少量多色性染料,染料分子会和液晶分子结合而定向排列,从而表现出光学各向异性。当液晶中电场强度不同时,它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吸收强度也不一样,这样就能显示各种颜色.
4)在多种人体结构中都发现了液晶结构.
考点72
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 要求:Ⅰ
1)探究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压强p、体积V、温度T之间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T1<T2
p
V
T1
T2
O
V1<V2
p
T
V1
V2
O
p1<p2
V
T
p1
p2
O
2)三种变化:
玻意耳定律:PV=C
查理定律:
P
/
T=C
盖—吕萨克定律:V/
T=C
等温变化图线
等容变化图线
等压变化图线
提示:①等温变化中的图线为双曲线的一支,等容(压)变化中的图线均为过原点的直线(之所以原点附近为虚线,表示温度太低了,规律不再满足);②图中双线表示同一气体不同状态下的图线,虚线表示判断状态关系的两种方法;③对等容(压)变化,如果横轴物理量是摄氏温度t,则交点坐标为-273.15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由于不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理想气体的内能仅由温度和分子总数决定,与气体的体积无关。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有(或)
4)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由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的,与温度和体积有关。
(1)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从宏观上看由气体的温度决定
(2)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分子密集程度),从宏观上看由气体的体积决定
考点73
饱和汽和饱和汽压 要求:Ⅰ说明:相对湿度的计算不做要求
1)汽化
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才会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点与温度有关,大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
2)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在密闭容器中的液面上同时进行着两种相反的过程:一方面分子从液面飞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液面上的汽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有的汽分子撞到液面上又会回到液体中去。随着液体的不断蒸发,液面上汽的密度不断增大,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也逐渐增多。最后,当汽的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达到这样的状态:在单位时间内回到液体中的分子数等于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这时汽的密度不再增大,液体也不再减少,液体和汽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衡。我们把跟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汽叫做饱和汽,把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汽叫做未饱和汽。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一定,叫做饱和汽压。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饱和汽压:(1)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他气体的压强无关。(2)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液体的饱和气压一般不同,挥发性大的液体饱和气压大;同一种液体的饱和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3)将不饱和汽变为饱和汽的方法:①降低温度②减小液面上方的体积③等待(最终此种液体的蒸气必然处于饱和状态)
3)空气的湿度
(1)空气的绝对湿度: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来表示的湿度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
(2)空气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更能够描述空气的潮湿程度,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
4)汽化热:液体汽化时体积会增大很多,分子吸收的能量不只是用于挣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还用于体积膨胀时克服外界气压做功,所以汽化热还与外界气体的压强有关。
考点74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要求:Ⅰ
1)绝热过程:系统只通过做功而与外界交换能量,它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放热
2)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3)热量和内能:⑴不能说物体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热量是过程量,对应一个过程。离开了热传递,无法谈热量。不能说“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⑵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转化;热传递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内能的转移,它们改变内能的效果是相同的。
考点75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要求:I
1)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做的功的和。
(2)数学表达式为:ΔU=W+Q
绝热:Q=0;等温:ΔU=0,如果是气体向真空扩散,W=0
(3)符号法则:
做功W
热量Q
内能的改变ΔU
取正值“+”
外界对系统做功
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
系统的内能增加
取负值“-”
系统对外界做功
系统向外界放出热量
系统的内能减少
2)能量守恒定律:
(1)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2)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叫第一类永动机。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考点76
热力学第二定律
要求:Ⅰ
1)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①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②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2热机:①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原理是热机从热源吸收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向冷凝器释放热量Q2。②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Q1=W+Q2
。们把热机做的功和它从热源吸收的热量的比值叫做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
W
/
Q1
。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3)第二类永动机:①设想:只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表示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
考点77
能源与环境
能源的开发和应用
要求:Ⅰ
能量耗散:各种形式的能量向内能转化,无序程度较小的状态向无序程度较大的状态转化。
能量耗散虽然不会使能的总量不会减少,却会导致能的品质降低,它实际上将能量从可用的形式降级为不大可用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存着高品质的能量,在利用它们的时候,高品质的能量释放出来并最终转化为低品质的内能。故能量虽然不会减少但能源会越来越少,所以要节约能源。
三种常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新能源主要指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能等。这些能源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不会污染环境等等。
检测题
1、(2012新课标)
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为了增加物体的内能,必须对物体做功或向它传递热量
B.对某物体做功,必定会使该物体的内能增加
C.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
D.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E.功转变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2、(2012
大纲卷)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液体温度越高,悬浮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剧
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各个部分的温度不同而引起的D.布朗运动是由液体分子从各个方向对悬浮粒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引起的3、(2012
广东)草叶上的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这一物理过程中,水分子间的A
引力消失,斥力增大
B
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
引力、斥力都减小
D
引力、斥力都增大
4、(2012
福建)(1)关于热力学定律和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大
B.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C.若两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D.若两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5、(2012
福建)(2)空气压缩机的储气罐中储有1.0atm的空气6.0L,现再充入1.0
atm的空气9.0L。设充气过程为等温过程,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则充气后储气罐中气体压强为()。
A.2.5
atm
B.2.0
atm
C.1.5
atm
D.1.0
atm6、(2012
江苏)下列现象中,说明液体存在表面张力的有____________
A.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
B.叶面上的露珠呈球形
C.滴入水中的红墨水很快散开
D.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无规则运动
7、(2012
江苏)(1)密闭在钢瓶中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由于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增大了,该气体在温度为T1、T2时的分子速率分布图像如题12A-1图所示,则T1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T2
(2)如图12A-2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等压过程到状态B,此过程中,气体压强P=1.0×105Pa,吸收的热量Q=7.0×102J,求此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增量。
8、(2012四川).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越大
B.分子间引力总是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减小
C.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D.只有外界对物体做功才能增加物体的内能
9、(2012海南)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在r>r0阶段,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在r C.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在r=r0时,分子势能为零 E.分子动能和势能之和在整个过程中不变 10、(2013·西安模拟)一定质量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A.温度升高后,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大 B.温度升高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 C.温度升高后,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作用力增大 D.温度升高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撞击到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分子数增多了 11.(2013·抚顺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C.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了液晶对光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D.当两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r0 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12.(2013·烟台模拟)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AB、BC、CA三个变化过程,则:符合查理定律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C→A过程中气体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_(选填“外界对气体”或“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3、(2007山东)36.(8分)某压力锅的结构如图所示。盖好密封锅盖,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上,给压力锅加热,当锅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把压力阀顶起。假定在压力阀被顶起时,停止加热。(1)若此时锅内气体的体积为V,摩尔体积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写出锅内气体分子数的估算表达式。 (2)假定在一次放气过程中,锅内气体对压力阀及外界做功1 J,并向外界释放了2 J的热量。锅内原有气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3)已知大气压强P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满足P=(1-αH),其中常数α>0。结合气体定律定性分析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使用压力锅,当压力阀被顶起时锅内气体温度有何不同。 14、(2008山东)喷雾器内有lOL水,上部封闭有latm的空气2L。关闭喷雾阀门,用打气筒向喷雾器内再充入1 atm的空气3L(设外界环境温度一定,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1)当水面上方气体温度与外界温度相等时.求气体压强,并从微观上解释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2)打开喷雾阀门,喷雾过程中封闭气体可以看成等温膨胀,此过程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简要说明理由。 15、(2009山东)36.(8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状态B变为状态C,其中AB过程为等压变化,BC过程为等容变化。已知VA=0.3m3,TA=TC=300K,TB=400K。 (1)求气体在状态B时的体积。 (2)说明BC过程压强变化的微观原因 (3)设AB过程气体吸收热量为Q1,BC过程气体放出热量为Q2,比较Q1、Q2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16、(2010山东)36.(8分) 一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底面及侧面为隔热材料,顶面为透明玻璃板,集热器容积为V0,开始时内部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0。经过太阳暴晒,气体温度由T0=300K升至T1=350K。 (1) 求此时气体的压强。 (2) 保持T1=350K不变,缓慢抽出部分气体,使气体压强再变回到p0。求集热器内剩余气体的质量与原来总质量的比值。判断在抽气过程中剩余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并简述原因。 O A B C D 软胶管 17、(2011山东) (8分)⑴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b.晶体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c.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d.露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⑵气体温度计结构如图所示。玻璃测温泡A内充有理想气体,通过细玻璃管B和水银压强计相连。开始时A处于冰水混合物中,左管C中水银面在O点处,右管D中水银面高出O点h1=14cm。后将A放入待测恒温槽中,上下移动D,使C中水银面仍在O点处,测得D中水银面高出O点h2=44cm。(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cmHg)①求恒温槽的温度。②此过程A内气体内能 (填“增大”或“减小”),气体不对外做功,气体将 (填“吸热”或“放热”)。 18、(2012山东)36.(8分)(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引力增大,分子间斥力减小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 (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导热良好、装有适量水银的U型管竖直放置,右端与大气相通,左端封闭气柱长(可视为理想气体),两管中水银面等高。先将右端与一低压舱(未画出)接通,稳定后右管水银面高出左管水银面(环境温度不变,大气压强) 求稳定后低压舱内的压强(用“cmHg”做单位) 此过程中左管内的气体对外界 (填“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气体将 (填“吸热”或放热“)。 19.(2013·潍坊模拟)(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C的冰与0°C的水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分子间作用力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D.随着制冷技术的不断提高,绝对零度一定能在实验室中达到 (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图 象如图所示,气体在状态A时的体积V。= 2m3,线段AB与p轴 平行.①求气体在状态B时的体积; ②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过程中,对外界做功30J,问 该过程中气体吸热还是放热?热量为多少? 20.(2013·日照模拟) 在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车祸,车祸系轮胎爆胎所致。已知汽车行驶前轮胎内气体压强为2.5atm,温度为27℃,爆胎时胎内气体的温度为87℃,轮胎中的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1)求爆胎时轮胎内气体的压强; (2)从微观上解释爆胎前胎内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3)爆胎后气体迅速外泄,来不及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判断此过程胎内原有气体内能 一、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是世界大脑先生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工具。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对思维导图下的定义是:“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作用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 二、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教学优势 学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只须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一行一行地记大段文字,这样可以节省50%~90%的时间。在复习思维导图笔记时,学生只须读相关的关键词,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笔记使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更容易被大脑接受和记忆,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图1(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虽然文字不多,但涵盖了大量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浏览知识要点,然后回忆每个要点下包含的知识。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涵盖了考试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所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教师在安排会考复习计划时,应该认真研读会考考试大纲,逐条对照其中所列的知识条目,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依照考试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来组织复习教学,指导学生备考。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会考考试大纲,将目标、要求与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的知识条目完整、清晰、一目了然。以地理1为例,如图2所示。 2.运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过的知识点,较容易遗忘,尤其是比较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只是零散地存储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在复习中将某一节、某一章或某一模块的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将有助于系统储存和快速提取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众多的地理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图画,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用图示表征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组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以必修1第二章为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较多,用思维导图制作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如图3所示)。 ■ 图3 3.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章节知识 教师在章节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各知识点之间很难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教师如果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对众多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归纳和迁移。在章节的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章节内容特点,教会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已学知识作全章的概括总结,将章节知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体现(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章节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记忆困难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的符号作出标记,然后查看教材,对标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对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梳理所学过的知识,形成本章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4.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解题 思维导图突出了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分析理解问题。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依据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更好地理清思路。下面以2011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第28题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 ■ (1)在①②③处,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 _______,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③处地质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题目和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先找出中心主题,确定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找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先找出这道题目的中心主题“地质构造”,确定关键词“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等,展开联想,绘制如下思维导图(图4),将题目与所学的有关“地质构造”知识建立联系,根据题目要求,理清解题思路,进行作答。 ■ [参 考 文 献] [1]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薛东阳.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3]高中学生基础会考纲要编写组.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纲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一、静电场: 静电场:概念、规律特别多,注意理解及各规律的适用条件;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 条件:真空中、点电荷;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 三个自由点电荷的平衡问题:“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 中间电荷量较小且靠近两边中电量较小的;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熟记,特别是孤立正、负电荷,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分布,电场线的特点及作用.3.力的特性(E):只要有电荷存在周围就存在电场,电场中某位置场强: (定义式)(真空点电荷) (匀强电场E、d共线) 4.两点间的电势差:U、UAB:(有无下标的区别) 静电力做功U是(电能其它形式的能) 电动势E是(其它形式的能电能) =-UBA=-(UB-UA)与零势点选取无关) 电场力功W=qu=qEd=F电SE (与路径无关) 5.某点电势描述电场能的特性:(相对零势点而言) 理解电场线概念、特点;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特别是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特点和规律 6.等势面(线)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其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距导体远近不同的等势面的特点?),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表面曲率大的地方等势面越密,E越大,称为尖端放电。应用:静电感应,静电屏蔽 7.电场概念题思路:电场力的方向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这些问题是电学基础) 8.电容器的两种情况分析 始终与电源相连U不变;当d增C减Q=CU减E=U/d减 仅变s时,E不变。 充电后断电源q不变:当d增c减u=q/c增E=u/d=不变,仅变d时,E不变;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qU=mv2;侧移y=,偏角tgф= ① 加速 ②偏转(类平抛)平行E方向:L=vot 竖直: tg=(θ为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 速度:Vx=V0 Vy =at (为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位移:Sx= V0 t Sy = (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③圆周运动 ④在周期性变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结论: ①不论带电粒子的m、q如何,在同一电场中由静止加速后,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它们飞出时的侧移和偏转角是相同的(即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同) ②出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跟入射速度相交于O点,粒子好象从中心点射出一样 (即) 证: (的含义?) 二、恒定电流: I=(定义) I=nesv(微观) I= R=(定义) 电阻定律:R=(决定)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e -I r= I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电功: W=QU=UIt=I2Rt=U2t/R 电功率P==W/t =UI=U2/R=I2R 电热:Q=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E=I(R+r)=u外+u内=u外+Ir P电源=uIt= +E其它 P电源=IE=I U +I2Rt 单位:J ev=1.9×10-19J 度=kwh=3.6×106J 1u=931.5Mev 电路中串并联的特点和规律应相当熟悉 1、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见下表):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两个基本特点 电压 U=U1+U2+U3+…… U=U1=U2=U3=…… 电流 I=I1=I2=I3=…… I=I1+I2+I3+…… 三个重要性质 电阻 R=R1+R2+R3+…… 1/R=1/R1+1/R2+1/R3+…… R= 电压 U/R=U1/R1=U2/R2=U3/R3=……=I IR=I1R1=I2R2=I3R3=……=U 功率 P/R=P1/R1=P2/R2=P3/R3=……=I2 PR=P1R1=P2R2=P3R3=……=U22、记住结论: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②当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反之则减小。 3、电路简化原则和方法 ①原则:a、无电流的支路除去;b、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c、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d、理想电流表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电阻为无穷大;e、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 ②方法:a、电流分支法:先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若无电流可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后判定),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结点,分支逐一画出,加工整理即可;b、等势点排列法:标出节点字母,判断出各结点电势的高低(电路无电压时可先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排列,再将各节点间的支路画出,然后加工整理即可。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4、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连接方式 a、限流连接:如图,变阻器与负载元件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为U,此时负载Rx的电压调节范围红为,其中Rp起分压作用,一般称为限流电阻,滑线变阻器的连接称为限流连接。 b、分压连接:如图,变阻器一部分与负载并联,当滑片滑动时,两部分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对应电阻也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原理,其中UAP=,当滑片P自A端向B端滑动时,负载上的电压范围为0~U,显然比限流时调节范围大,R起分压作用,滑动变阻器称为分压器,此连接方式为分压连接。 一般说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用电器的电阻小得多时,做分压器使用好;反之做限流器使用好。 5、含电容器的电路: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稳定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6、电路故障分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发生了故障,要求掌握断路、短路造成的故障分析。 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图线中注意坐标原点是否都从零开始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高考的热点)各灯、表的变化情况 1程序法:局部变化R总I总先讨论电路中不变部分(如:r)最后讨论变化部分 局部变化再讨论其它 2直观法: ①任一个R增必引起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减小,其两端电压UR增加.(本身电流、电压) ②任一个R增必引起与之并联支路电流I并增加; 与之串联支路电压U串减小(称串反并同法) 当R=r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而效率只有50%,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外电路的电势降落,也就是外电路两端的电压,通常叫做路端电压。 (2)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U U r=0 I O E U内=I1r U=I1R 定性分析:R↑→I(=)↓→Ir↓→U(=E-Ir)↑ R↓→I(=)↑→Ir↑→U(=E-Ir)↓ ∞ 特例: 0 0 外电路断路:R↑→I↓→Ir↓→U=E。 0 外电路短路:R↓→I(=)↑→Ir(=E)↑→U=0。 图象描述: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U—I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qE=qU外+qU内 在某段时间内,电能提供的电能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和。 电源的电动势又可理解为在电源内部移送1C电量时,电源提供的电能。 (2)闭合电路中的功率:EI=U外I+U内I EI=I2R+I2r 说明电源提供的电能只有一部分消耗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另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转化为内能。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总功率。P=EI= R↑→P↓,R→∞时,P=0。 R↓→P↑,R→0时,Pm=。 (4)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U外I 定性分析:I= U外=E-Ir= 从这两个式子可知,R很大或R很小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均不是最大。 P R O U I O R1 r R2 R=r E E/r E/2r E/2 定量分析:P外=U外I==(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最大,P外max=) 图象表述: 从P-R图象中可知,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对应有两个外电阻R1、R2时电源的输出功率相等。可以证明,R1、R2和r必须满足:r=。 (5)内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指电源内电阻发热的功率。 P内=U内I= R↑→P内↓,R↓→P内↑。 (6)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η== 当外电阻R越大时,电源的效率越高。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η=50%。 电学实验 ---测电动势和内阻 (1)直接法: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2)通用方法: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3)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r都比真实值小,ε/r测=ε测/r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r测= r+rA。 (三)电源电动势ε也可用两阻值不同的电压表A、B测定,单独使用A表时,读数是UA,单独使用B表时,读数是UB,用A、B两表测量时,读数是U,则ε=UAUB/(UA-U)。 电阻的测量 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I)值,列表由u--I图线求。怎样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欧姆表测: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G R2 S2 R1 S1 R1 S V R2 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即倍率)、拨off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电桥法测: 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s2,调R1使表满偏; 闭s2,调R2使表半偏.则R表=R2; 一、测量电路(内、外接法) 记忆决调 “内”字里面有一个“大”字 类型 电路图 R测与R真比较 条件 计算比较法 己知Rv、RA及Rx大致值时 内 A V R大 R测==RX+RA RX 适于测大电阻 Rx 外 A V R小 R测= 适于测小电阻 RX 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动端与a接时(I1;u1),I有较大变化(即)说明v有较大电流通过,采用内接法 动端与c接时(I2;u2),u有较大变化(即)说明A有较强的分压作用,采用内接法 测量电路(内、外接法)选择方法有(三) ①Rx与 Rv、RA粗略比较 ② 计算比较法 Rx 与 比较 ③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二、供电电路(限流式、调压式)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 限流 ~E ~ 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 Rx比较小、R滑 比较大,R滑全>n倍的Rx 通电前调到最大 调压 0~E 0~ 电压变化范围大 要求电压 从0开始变化 Rx比较大、R滑 比较小 R滑全>Rx/2 通电前调到最小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调整处理数据两方便 R滑唯一:比较R滑与Rx 控制电路 Rx Rx 限流方式 分压接法 R滑≈Rx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 R滑不唯一:实难要求确定控制电路R滑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0开始变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大。 有以上3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 三、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按题设实验要求组装电路,画出电路图,能把实物接成实验电路,精心按排操作步骤,过程中需要测?物理量,结果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1)选量程的原则:测u I,指针超过1/2,测电阻刻度应在中心附近.(2)方法: 先画电路图,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再并的连线顺序) 明确表的量程,画线连接各元件,铅笔先画,查实无误后,用钢笔填,先画主电路,正极开始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元件依次串联,后把并联无件并上.(3)注意事项:表的量程选对,正负极不能接错;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且不能分叉;不能用铅笔画 用伏安法测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路用外接法,供电电路用调压供电。 (4)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即:先接好主电路(供电电路).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实物连线的总思路 分压(滑动变阻器的下两个接线柱一定连在电源和电键的两端) 画出电路图→连滑动变阻器→ 限流(一般连上一接线柱和下一接线柱) (两种情况合上电键前都要注意滑片的正确位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连接总回路: 总开关一定接在干路中 导线不能交叉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 采用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1)改为V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2)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四、磁场 基本特性,来源,方向(小磁针静止时极的指向,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外部(NS)内部(SN)组成闭合曲线 要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关健) 脑中要有各种磁源产生的磁感线的立体空间分布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画、识 各种磁感线分布图 能够将磁感线分布的立体、空间图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符视、侧视、剖视图) 安培右手定则:电产生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产生的实质(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和罗兰实验 安培左手定则(与力有关) 磁通量概念一定要指明“是哪一个面积的、方向如何”且是双向标量 F安=B I L f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物理模型) 从安培力F=ILBsinθ和I=neSv推出f=qvBsinθ。 典型的比值定义 (E= E=k) (B= B=k) (u=) (R= R=) (C= C=) 磁感强度B:由这些公式写出B单位,单位公式 B= ; B= ; E=BLv B=; B=k(直导体) ;B=NI(螺线管) qBv = m R = B = ; 电学中的三个力:F电=q E =q F安=B I L f洛= q B v 注意:①、B⊥L时,f洛最大,f洛= q B v (f、B、v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方向时刻与速度v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B || v时,f洛=0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B与v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可把v分解为(垂直B分量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分量v||,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规律: (不能直接用) 1、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洛一定指向圆心,f洛⊥v任意两个f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 2、求半径(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 ②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 (解题时应突出这两条方程) 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即=2 ×T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推荐阅读: 陕西高中物理会考10-02 高中物理期末复习学习计划07-24 高中物理全知识点07-16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06-24 高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10-23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10-01 高中物理预习:自由落体知识点总结07-15 高中物理知识点:振动和波公式总结11-02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总结08-22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检测07-1110.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十
11.高中物理会考复习知识点 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