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

2024-10-18

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共10篇)

1.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 篇一

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参与主体由于内外部各种原因致使他们在信息的了解与把握上存在差异性,信息掌握多的一方,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掌握少的一方,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二、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

对保险消费者来说,由于保险产品是一种涉及面广、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的特殊产品,这就造成了经过专业培训且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保险人对保险知识相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要远高于普通的保险消费者,同时,由于保险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隐蔽性,使投保人难以通过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对其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以上这两方面的原因,引发了保险人与保险消费者之间在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公司相关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性,导致许多潜在的保险消费者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投保人。对保险人来说,由于保险标的无论在投保前后都掌握在投保人的手中,投保人在保险标的实际风险状况有关信息掌握上要比保险人有着明显的优势,引发了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间在有关保险标的相关信息占有量上存在不对称。

三、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两类比较典型的问题,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一)逆向选择

1.定义。在保险市场上,当保费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后所得到的效用可能比不购买保险产品时所得到的效用要低,此时这类低风险消费者会选择不购买保险产品,从而退出保险市场,只剩下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会购买保险,继续留在保险市场上。当这类低风险的消费者退出保险市场后,保险公司如果继续保持原有的保险费率不变,将出现亏损,为了扭转这一亏损的局面,保险公司将不得不对原有的保费进行提高,这样一来,对于那些自身面临风险点相对较小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认为额外多支付这笔费用不值得,因而会选择不再投保,最终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这便是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

2.危害。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使投保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试图通过隐瞒投保信息以较低的保费获得保险公司较高的风险保障,此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有必要对投保人进行深入和细致的调查,从而来确定投保人提供的投保信息真实与否,这样的调查不可避免的要增加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同时,在逆向选择情况下,高风险投保人将低风险投保人驱逐出保险市场,部分低风险潜在消费者正常的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质量会下降,增加了保险公司承保风险与赔付支出,影响了预期利润的实现与经营的稳定性,降低了保险市场正常的运行效率,阻碍了保险市场分散机制的有效发挥。

(二)道德风险

1.定义。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指的是,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了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地制造保险事故,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已经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轻损失的有效措施,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

2.危害。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使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有些投保人为获取保险赔付甚至不惜采用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加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办法来实施保险欺诈,增加了投保标的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使保险公司支付的赔款金额增加,降低了预期利润,影响到了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解决措施

(一)针对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核保质量。首先,要规范核保制度,对核保的内容、方式等作出详细的说明与规定,以此来保证核保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其次,要加强对核保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专业化素质与技能,提高对投保标的相关风险信息的发现、识别以及分析的能力,从而可以减少对高风险投保标的承保。再此,在核保中引入计算机系统,借助计算机程序来对投保人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同时,引入相应的风险识别工具与计算机系统相融合,提高对风险的识别效率。

2.设计不同的保险方案。保险公司通过设计不同的保险合同,以此来鼓励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风险类型的保险产品,在具体操作上,针对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设计不同的保险费率,同时应对低风险投保人设定一个保额限制,使高风险的投保人不能从低风险型费率中得到的好处用来弥补因高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而带来的期望损失,通过这一信息掌握少的一方向信息掌握多的一方提供一个可以满足多种选择的方案,利用观察他们的选择结果来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

3.提高理赔阶段质量。投保人只有在保险理赔阶段获得了保险人的保险赔付后才可以实现逆向选择的最终目的,为此对于核保阶段没有发现的投保人逆向选择问题,在理赔阶段应加大力度,将逆向选择控制在出口处。应进一步完善理赔制度,使理赔时有一个比较全面且细致的参照,促进理赔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此来提升发现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将核保阶段没有发现的逆向选择尽量在理赔阶段控制和解决。

(二)针对道德风险的解决措施

1.采取奖励的举措。由于投保人购买保险后将保险标的潜在风险转嫁给了保险人,出现风险后由保险人负责赔付,这就降低了投保人对保险标的采取防损、减损措施的积极性,为此保险人可通过一定的奖励手段,比如可以对采取了防损、减损措施或出险率较低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以此来提高投保人防损、减损的积极性,降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率。

2.鼓励群众举报。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投保人道德风险的举报力度,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从公司预算中专门抽出一笔资金用于对举报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的群众的奖励,待举报案件查处后立马兑现奖励,为了防止实施道德风险的投保人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解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保险公司还应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3.加大对道德风险的打击力度。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对于投保人实施道德风险与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采取道德风险的收益小于成本时,理性的投保人将没有实施道德风险的动力和积极性。为此,保险公司应加大对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无论道德风险案件的大与小、赔款数额的多与少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都要坚持一查到底,对于查处的案件情节严重者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加大对其惩处的力度,提高威慑力。

2.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 篇二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历久弥新, 始终是经济学家争论与研究的焦点。其中以阿克尔洛夫、斯蒂格利茨、斯彭斯三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较为突出。 (阿克尔洛夫的论文《次品市场》;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险市场、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斯彭斯的博士论文《劳动市场的信号》) 。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信息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必要。本文将联系实际, 从高校二手市场出发, 探究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 信息不对称在高校二手市场

每年毕业生离校, 都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二手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种类不同, 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这些情况的信息作为商品的卖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的。而各种商品千差万别的质量状况信息对于市场上的买主而言是不可能详尽充分掌握的。

于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便出现在二手市场中:市场的卖方对二手商品的信息的掌握是充分的, 而买方对商品的信息的了解则是不完全的。经济学上便称之这种现象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 买主对卖主所提供的信息不信任, 卖主只能以市场上所有的货物的平均质量水准为基准进行统一的定价, 然而这一市场的平均定价相对于市面上大多数的旧物而言是失真的, 因为它与每一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信息是背离的。对于质量水准和新旧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二手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高估了它的价值。而对于质量水平和新旧程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商品而言, 市场价格低估了它的价值, 卖主便会不乐意将他们的货物以低价出售, 出售意愿便会减弱。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将会导致一部分这样具有相对较高价值的商品便会退出流通市场。而随着一部分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整个市场的商品平均水平有所下降, 市场价格亦随之下降。出于同样的原因, 接着又有一批高价值的商品退出市场。

恶性循环往复,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市场出现两个负面影响: (1) 次品将会泛滥和充斥市场 (2) 市场会呈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3) 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动态均衡的功能的失灵和无法实现。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当市场上供过于求时, 价格会趋于下降, 从而使供给降少, 需求增加, 进而弥补供大于求之间的缺口。而在二手市场上, 当出现供过于求且价格下降时, 二手商品的需求却没有相应的增加。经典经济理论里描述的市场运行机制失灵了, 其本质在于信息不对称。二手市场上的价格是所有二手商品平均新旧程度和综合质量水平的价值反映。在降价的刺激下, 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从而市场上的不均衡没法在动态下实现其"出清", 市场不再是万能的。

上面论述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下面我们转入如何解决高校二手市场下的信息不对称。

2 官方机构的政策

由于市场自身的平衡机制在调节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失灵和缺陷, 所以高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

(1) 增强市场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学校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干预信息不对称。例如: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 提高门槛, 使流通在市场上的商品质量从本质上的提高;运用强制手段规定卖方公布某些必要的信息, 减少欺骗行为;实名登记卖方信息, 进行身份认证, 有效防止交易中的安全隐患。

(2) 建立退款和惩罚机制, 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建立了退款和惩罚机制, 可以使买方利益受损时得到补偿, 同时对于卖方形成威慑作用, 引导着市场朝着秩序化、规范化、诚信化方向发展。

3 中介机制

搭建一个二手交易平台, 即中介机构。建立中介机构可以随时随地收集和交易二手商品, 解决了二手商品供应者在交易时间, 精力方面的限制, 同时也为急需二手商品的同学提供了价格低廉、实用的物品。

(1) 中介机构平台的建立突破原先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充分利用资源, 并为学生提供勤学俭工的岗位。

(2) 依托校园网和一卡通。实行网络和实体兼顾。

(3) 易于被学校管理。建立中介组织后, 学校就不必再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 而是只需要管理和监督中介平台即可。

4 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

关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有的文献都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必要的。保证市场的充分竞争也是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部分功能的失灵。

5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的对象是有关市场信息。信息公开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经济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灵魂。信息公开可以减少隐蔽信息的存在, 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干预透明度;可以明确、及时、充分地向市场传递信息, 节约信息搜寻成本, 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1]辛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 03:38-42.

[2]裘丽明.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 02:30-31.

[3]闻德锋.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规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4:59-63.

[4]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J].经济学动态, 1999, 11:58-60.

3.产品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信号 篇三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市场信号信誉

一、信息不对称概述

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参与人拥有的信息多一些,有些参与人拥有的信息少一些。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尔洛夫、斯坦福大学的斯宾塞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开始关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分别从商品交易、劳动力和金融市场三个不同的领域对信息经济展开研究。2001年,为了表彰阿克尔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三人对信息经济学做出的突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们三人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信息不对称是核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两大支柱。

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表现及成因分析

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机制完善性的分析是以信息的完全性为前提的。这就是说,当市场买卖双方信息完全时,他们进行自由贸易,结果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当信息不对称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当市场上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就会产生俗话说的“买家不如卖家精”,表明卖主比买主对于商品质量和性能天然掌握更多信息。卖者就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欺诈买者。这种以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来欺诈另一方的作法称为道德危险。当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由于一次上当而把拥有信息优势的另一方都作为行骗者时,市场上就会逆对这类骗术,这种现象称为逆向选择。

1.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产品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在产品的质量、性能、生产工艺、成本等方面,厂商处于信息优势,而消费者则处于信息劣势,因而对产品难以准确估价。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厂商因成本提高造成价格上升,消费者的需求降低,而失去市场;而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厂商因成本低占有价格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赢得市场,这就会出现经济学中所讲的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品市场上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上次品增多,消费者担惊受怕,这是产品市场上商家的信用缺失。结果会导致需求不旺,产品市场萎缩,就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同时,消费者为了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会增大产品购买前的交易成本,导致消费者市场交易带来的满意度下降,消费者剩余减少。

2.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1)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

厂商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取得经济利润是厂商的使命,利润是厂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利润的驱动下,为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和传递,以抑制顾客的压价能力,从而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在同顾客交易中占据有利的谈判地位,也有一些厂商会人为地制造信息不对称,为信息传递设置障碍,或者作虚假宣传,欺骗、误导顾客,正如“买的不如卖的精”。当厂商单纯以利润为目标时,就背离了顾客价值的目标,厂商的行为存在道德风险的潜在性,其结果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降低消费者的效用。

(2)消费者消费理性能力约束

消费者的消费理性是决定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消费行为决定市场需求,因而,现代经济学认为,消费理性的内涵,简单地说是消费者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的偏好,准确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市场价格,衡量自己的消费利益,并始终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根据最大效用原则作出决策。消费者的经济理性虽然也包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意识,但更重要的是达到理性目标的理性能力问题。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顾客受自身的知识、禀赋、经验、经济能力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收集、接受信息时受上述条件制约。所以,顾客的经济理性能力不足也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三、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可选择的市场信号

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交易出现了问题,消费者的应对方法,是利用市场信号。市场信号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宾塞在1974年提出的。是指市場上卖方向买方发出信号,以令人信赖的方式显示产品或其它交易对象质量,从而减少和消除信息不对称影响。例如在产品市场上,厂商承诺在较长时期内包修、保换向购买者发出产品质量优良的信号、燃器热水器厂商愿为购买者提供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来传达其产品质量的可靠性、防盗门生产企业为用户提供失窃保险、厂商通过花费大量的成本建造高当陈列室等等。下面主要从价格和信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1.以价格高低作为产品质量好坏的判断

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来对产品的品质进行推断。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消费者知道,平均来说,若产品的价格越低,则它们是“次品”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厂商也知道消费者这种想法,所以,在确定价格时还要考虑消费者对正在销售的产品质量是如何评价的。降价可能并不是厂商向消费者表明产品是优质产品的最好方法。厂商知道,消费者可能会这样想,除非它投机取巧,即利用劣质材料生产其产品,否则它的价格不会这样低。因此,精明的厂商总是设法通过确定某一合理的价格来说服消费者,他们的产品是优质产品。现实就是如此,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产品实际品质缺乏了解,多会依据“一分钱一分货”的信条对产品质量作出推断。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完全可以通过价格的合理确定,使消费者相信其产品的质量。就现实情况看,市场上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越演越列,根本无法保证其它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不变的高价格来传递质量信息,不可避免的就会失去部分市场,当产品恰好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那么损失将会更大。如果参与到价格战中,是否就会避免这种损失呢?如果消费者信息充分,知道你的降价的理由是为了对竞争企业替代品降价的反应,质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情况将是不但不会有所损失,可能还会增加收益。但是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不具有对称信息,此时的价格下降给企业将会造成以下效果:第一,价格下降可能不利于维护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价格是企业市场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如果企业产品有较高的定价,同时消费者也容易接受,这说明企业的市场形象较好。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价促销,将会给消费者造成疑虑,是否企业在产品质量或别的方面出了问题?甚至使一部分已经以较高价格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对企业的形象不利。第二,降价促销对刺激需求也有一定的负作用。虽然说需求与市场价格成反比,但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存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效应,降价促销,特别是连续性的降价促销,消费者会对产品价格变化形成适应性预期,出现消费者持币待购,等待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这显然与企业降价促销的初衷相悖。第三,价格竞争需要企业以实力为后盾。企业的价格优势主要是成本优势。如果企业不能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成本参与价格竞争,盲目地降价竞争就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的价格竞争也就难以为继了。

因此企业要全面考虑影响价格竞争的因素,并且要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顾此失彼。

2.信誉作为产品质量优劣的依据

简单的说,信誉是企业在市场和社会中获得的美誉和信任,是企业的公信力所在,以及由此得到认可的无形价值。企业信誉包括企业的身份、守法情况、经营情况、产品质量和服务情况、银行信用情况等内容。如果厂商为市场上提供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时,其信誉会受到影响。当厂商在信誉上出了问题时,它将损失一些东西——利润。因此,保持良好的信誉为保证企业提供优良产品方面提供了极好的激励作用。第一、良好信誉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带来垄断优势。在产品市场上对于消费者来讲,在信誉良好的产品和新进入还没有建立良好信誉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时(假设价格相差不多)消费者大多数会选择信誉良好的产品。因为,现实社会大多数消费者厌恶风险,应此,多数人会通过选用具有良好信誉基础的产品来规避风险。那么与已建立了良好信誉的厂商竞争,必然要通过非常低的价格,甚至于赠送的方式来打入市场,这意味着它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信誉可以成为拥有良好信誉厂商在市场竞争中阻止或减少竞争者的障碍,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获取垄断优势带来的利益。第二、良好信誉为产品在市场上的高定价奠定了市场认可基础。在信誉因素影响非常大的市场上(质量差别大并且产品在购买前很难加以检验如:餐馆、会计师事务所、牙膏、化妆品等)消费者的感觉常常是,产品价格“太低”,厂商就不会有保持其信誉的激励,消费者也就不能去指望高质量的产品。虽然,物美价廉的产品是人人所期待的,但消费者也会认识到,当价格不断降低时,厂商的利润也会更低,此时,厂商可能会采用降低产品质量,来保证这一低价格。因此,为使信誉良好的厂商不断地给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市场必须要给予合理的价格,厂商才会有保持信誉的激励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由此可见,信誉可以给厂商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是对厂商享有良好信誉的报酬。正是由于厂商提供优良产品,是企业享有良好信誉的基础,而良好的信誉又是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扩大销售市场和增强市场控制力的法宝。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厂商信誉状况推断其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重视信誉的企业最终将被市场淘汰。企业占领市场一靠品牌,二靠信誉,好的品牌是靠良好的信誉支撑的,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良好信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的,虽然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需要一定的财务投资,但良好的信誉绝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更为重要的是维护良好的企业信誉甚至比创建更为重要。创建良好的信誉、获得人们的信任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努力,尽管如此,良好的信誉仍然是非常脆弱的,任何的疏忽或某几个人的表现不佳都可能对企业信誉造成损害,影响甚至失去来之不易的信任。企业良好的信誉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如一地恪守企业道德规范,倍加爱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

[3]余文钊等:经济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00(9)

[4]卢峰: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5]张五常:经济解析:张五常经济论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刘宝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商业经济与管理》[J].2001年第7期

4.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 篇四

二手车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选择。而对于国人来说,大家更愿意花原价买新车,并不热衷于花更少的钱买辆其磨损度并不影响正常使用的二手车。究其原因,大部分人都认为买二手车的风险太大,“上当受骗”的几率很高。这与中国二手车市场长期以来直都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机制有很大关系。而想要从根本上对上述情况进行改善,首先就必须了解“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表现方式。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表现形式与实例

1.“信息不对称”的定义。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部分经济主体与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由此造成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并非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而是在不完全、不对称信息状态下进行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⑴从商品本身来看,有关其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掌握极其有限;⑵有关商品的价格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同样地,消费者只能收集到很少的价格信息。

3.“信息不对称”的实例。以保险行业为例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⑴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信息制定保费,在保证自己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对总体市场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在现实中,因为人们在投保时对于自己行为的认识程度远远高于保险人,所以投保人就会根据自己行为的风险程度进行投保,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就造成市场上大量涌现出风险大的投保人,进而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概率增大,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甚至倒闭。而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严重,以及这种现象对该行业的影响很大,保险行业成为了一个极其高危的行业。在,河南省就出现了99%的保险公司集体倒闭的大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保险公司只好提高保险金。但如此,那些行为风险小的客户会因此退出保险市场,直至市场上只剩下了高危的投保人。这就是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因为没有掌握、没有条件与能力掌握足够多的有关客户的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而面对此种严峻的形势,保险行业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平安保险,就采用与学校联合的方式,给学生发放保险单,为学生办理几百元的医疗保险。学生一周7天中有6天都待在学校里,而每天出来去食堂和回寝室需要走几步路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班里,坐在椅子上学习,其发生骨折等意外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对于医疗保险来说,可以称之为风险最小的客户了。虽然没人的保险只有几百元,但以学校为单位,每次入保的就有上千人,是笔数量可观的交易。

⑵道德风险:在我国,很多保险类书籍直接将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定义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地制造事故,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损的有效措施,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这种危险产生的原因,是保险人无法明确知道被保险人实际的行为。同时,对于保险标的和保险事故本身,保险人的了解程度肯定也不及亲身经历过的被保险人。这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给了被保险人可乘之机。最近网上很火的“德云社交警”讲得就是上述情况。一个电脑工程师在自己停在路边的奥拓被一位开丰田的女子划过后没有及时采取阻止行为,在可以减轻汽车损伤时无所作为。事情后来被机智与幽默并存的北京交警解决了,这件事反映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带给社会的危害值得人们反思。

二、“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1.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现状。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不同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而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因素,是个人的专业性和社会越来越细致的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掌握的行业信息差别很大;比如:厨师与地理老师的专业知识极为不同,一个做菜,一个授课,其劳动分工也天上地下,而当提起“唐朝”时,厨师可能会得到有关唐朝的美食的信息,而地理老师就会得到有关唐朝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信息,而对唐朝的美食及其特点与做法往往一窍不通。二是人们知识的专业化产生了很大的信息差别。如大学里开设“马铃薯的发展史”等课程,现代社会如此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更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2.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因

⑴二手车质量的不确定:二手车无法像新车那样进行标准化测量,没有完全可靠科学的质量信息。在连车主都得不到完全准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就更加严重了。

⑵市场的分离:因为地域的距离、交易技术的不够发达或者对二手车市场认识的本质不同都使得二手车市场一直处于分割的状态。某地区的二手车市场不仅不能与交易者分享其他地区二手车市场的交易信息,就连本市其他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也无法共享。这就导致了消费者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同一车型或类似车型在其他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情况。在没对比与参考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不安全心理尤其强烈。

⑶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虽然二手车中介还未规范化,但从房产中介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买房时会找到房产中介咨询信息,但需要付出一笔不小的中介费。同样,人们在卖方时往往也会委托中介为自己寻找并提供合适的买方信息。但同时又出现了个问题,就是中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有不同,所以中介的出现对于改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大的帮助。

⑷信息稀有且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消费者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脑力、体力、财力等,还有其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挑选二手车的时间、挑选二手车时的注意力、对信息的理解力、对已经理解的信息的信任力都具有稀缺性。

⑸信誉欺诈:因为处于二手车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有利地位,卖方就有可能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故意隐瞒有关商品质量等的,不太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有吸引力的、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

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国家还没有为二手车交易专门立法,所有操作环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都不完善,都不完全合理。且对于卖方机会主义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把控和制约。缺少了制度保障的二手车市场,是无法吸引来消费者的。

三、“信息不对称”对于二手车市场造成的危害

逆向选择。劣车驱逐良车正如上文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的例子,由于消费者不可能对于二手车的质量和价格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卖方很有可能不能也不愿提供关于车辆的足够多的且准确的信息,买方只能采用数学方法,按汽车质量分布的概率支付一个平均价格来弥补信息缺失上的损失;但同时,卖方却不肯将实际价值高于买方所出的平均价格的二手车拿到市场上卖,只愿意提供质量更差的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劣质品充斥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其导致的后果则是大大降低了二手车市场的经营效率,严重制约了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四、“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及对于二手车市场的启示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权威可靠的二手车信息网站,便于民众参考。比如瓜子二手车直卖网,采用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创新方式,为民众购买二手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其科学性与可靠性仍待检验。

5.信息不对称下的证券交易市场 篇五

不对称控制成本信息下的环境管理机制设计

运用不合作对策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对控制成本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环境管理机制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一个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机制应该具有的性质,指出满足该约束的允许排污量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社会最优的允许排污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优机制的设计步骤,介绍了最优允许排污量函数和收费函数的确定方法.

作 者:祝飞 赵勇 岳超源 Zhu Fei Zhao Yong Yue Chaoyuan 作者单位:华中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刊 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028(8)分类号:X01关键词:环境管理 不对称控制成本信息 机制设计

6.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税收征收管理 篇六

张季

信息不对称理论简介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人之间信息占有不同。

在市场经济初期,人们假设市场是没有缺欠的,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市场干预,政府的角色是当好“守夜人”。西方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由于垄断、通胀、紧缩、市场失灵、律动以及环境、人权、贫富差距等弊病,使人们看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进而信息经济学开始流行。研究信息经济学的美国学者,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别获得这两个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是提出了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仅仅通过价格的调整有时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会做出各种经济决策的调整,以增进市场效率,从而使双方受益。

今天,信息经济学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改善市场功能,该理论为政府主动干预市场提供根据,“看得见的手”的介入,可以使市场经济趋于完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乃至延伸到行政管理领域和人们生活领域。税收的征收管理吸纳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从新的视角解释、认识,破解税收管理的问题。

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原因

征收人和纳税人因为位置不同,所以对涉税信息占有不同,因而形成信息不对称。我国税制结构决定了90%以上的税收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和所得,所以本文以相关经营性收入和所得的税收征管为探讨对象。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情况,提供就涉税信息管理方面正反两反面经典范例。增值税发票是增值税管理的关键环节,改革后的几年里,设计部分城市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发票登录金税网,大部分发票邮寄传递的核对程序,由于征管程序失效,发票监控措施失灵,一时假票泛滥,真票假开,偷税猖獗,大案不断涌现,全国因增值税发票偷税案判死刑者不下百人,增值税制似乎即将失败。2001年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全国实行微机开票上网、交叉集合比对,征管形势豁然开朗,近年税收高于GDP增幅的高速增长,税收管理的高科技网络支撑和发票比对办法功不可没。追其最终原因,败则败在涉税信息的失控,成则成在涉税信息的有效控制,这是我们税收征管工作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当前税收征管难点是纳税人不实申报问题。主要表现为:比例颇大的零申报、负申报、低申报;应建账而不建账,建真假或几套账,有账却称没有账,账簿设置和核算不规范不完整;应开发票不开发票,用收据、信用卡代替发票,应取得发票而不索取,白条子入账以及“四小票”虚开等问题。纳税人如此作为的目的只有一个,隐藏涉税信息,规避税务检查,逃避纳税义务。纳税人以以上简单几招将税务机关拒之千里,低成本、低风险的轻易偷逃税收。偷税者得便宜卖乖,洋洋自得,税务机关无计可施,望偷兴叹。究其原因无非税务机关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发现纳税人真实涉税信息的办法,“疏于管理”只道出表面现象,从何处下手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才是问题的关键。

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不等同于税收征管效率提高,也不应为掩饰我们对税收征管质量的忧虑的理由。由于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如增值税小规模和营业税纳税人不实申

报,商业税负,房产业税收,涉及“四小票”企业税收,税收优惠企业管理,企业所得税,个体税收都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对社会经济秩序,公平竞争,合理分配和国家调控能力亦将产生不利影响。

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有着多重原因:一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结构后,外企、合资、股份、私企、个体经济大量涌现,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加剧了征纳矛盾;二是税收征管改革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对税收经济观,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的片面理解,偏离或淡化了征管质量意识。三是控制税源手段贫乏,征管能力弱化,应对措施不力,在征纳双方的博弈中,税务机关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议论了十年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至今仍没有的到根本的解决。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瓶颈。瓶颈亦称瓶颈制约,系指一种形象化的现象。比喻一个瓶子颈部比瓶身部要细,因而限制了瓶内液体顺畅的流出,只能是缓慢的涓涓细流,不管瓶体多粗,容积多大,其流量都受制于瓶颈的大小。探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途径,消除瓶颈制约,税收流失问题才会找到突破口,税收征管质量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税收流失是对税税收征管能力的挑战,一直也是税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热点。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前)局长认为:“及时发现和解决申报不实问题,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使国家税款的实际征收数不断逼近应证数。可以说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了税收征管理的水平。”(注1)山东省国税局胡金木局长指出:“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建立税收征管的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可以这样说,建立长效机制,比查补多少收入都重要。”(注2)江西省国税局曾飞同志认为:“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追求征管模式化。片面追求征管改革模式化,只是从形式看似乎是改革了,而实际上‘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税收征管改革具体目标多变。在税收征管改革具体目标设计上提法不断变化,使征管改革走了一些弯路,增加改革成本。3.忽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在税收征管改革过程中,过分强调机器管人和制度管人,忽视了调动广大税务人员和纳税人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增加了征管改革的阻力。„„5.税收改革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注3)这些对税收征管的深刻的见解和反思,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解决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源管理的唯一目标就是真实、完整、及时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的程度,其实质就是税收征管部门逼近客观涉税信息程度。如何能够控制、掌握纳税人的应税信息呢?

纳税申报是税务机关获得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法定的基本的渠道。为了获得真实的涉税信系,首先要搞清楚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怎样产生的。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是以资金流、货物流在人力、技术、设备条件下不断转换,而形成生产或经营成果的,会计以证明资金、货物变化的票据、凭证为依据,以账簿、报表为工具,核算、反映、监督这一过程即信息处理,由此可见,票据流与资金流、货物流如影相随,票据、凭证是信息的载体,账簿、报表是信息处理器。纳税申报是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的衍生物。所以票据、凭证、账簿的真实性是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前提。我们应当把税收征管的着力点,切入点、突破口放在对票据、凭证、账簿的管理上。

税务部门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章税务管理中,第二节以六个条款规范了账簿、凭证管理。该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和发、有效凭证记账,进行合算。”;“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覆辙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较小的管理和监督。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

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区的发票。”;“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实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即其他有关资料。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即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同时该法第五章有四个条款规定违反以上规定的处罚措施。

征管法对税收征管体系设计了七个环节,即: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和税收保全、征纳税人的法律责任、税收救济。各个环节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任一环节的薄弱,都会形成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账簿、凭证管理是税收管理的核心环节,遗憾的是现实的税收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外)对账簿、凭证管理却是管理力度、管理措施、管理效率最差的环节。账簿和凭证管理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过去几次要求纳税人建账工作的失败,就是因为对凭证以及凭证与账簿管理脱节所至。

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税管理基础性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税收征管改革二十多年的基本教训,就是忽视了抓好账簿凭证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若要扭转税收征管局面,从根本上提升征管质量,税务部门下大决心、大气力,搞好账簿凭证管理是必由之路,尚无它途。具体办法是:要求经营性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1)开具、取得合法有效发票和凭证;(2)自制的会计凭证(如工资单、出入库单等)要登记详实、手续完备;(3)按纳税人规模大小或征管需要,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纳税人分别设置粘贴簿、简易账、复式账,暂不能开具、取得发票和设置账簿的要由税务主管部门批准;(4)设立账簿的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核算;(5)按国家的规定领用、使用、保存、销毁发票、凭证和账簿。

(6)有关行业必须安装、实用税控装置。

税务部门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经常的、大量的、长期的、严格的管理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索取发票的激励机制;(2)对要求开具、取得发票和设置各类账簿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有统一的原则规定,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扩大用票面和建账级次,待时机成熟,取消定期定额征收方式;(3)对有关行业推行税控装置;(4)税务主管人员负有管理凭证、账簿的基本职责,对纳税人凭证、账簿使用情况有监督检查权,对违规问题有处罚权。管理状况纳入干部工作考核内容。

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凭证、账簿的管理,可以取得如下成效:(1)突出凭证、账簿管理,充实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内容,对反偷税的大目标有了具体化的举措。有助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2)对凭证、账簿管理是抓住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有利解决税收流失的顽疾。税收的日常管理中,核实容易,取证容易,处罚容易,降低税收执法成本,加大纳税人偷税成本,促进纳税人守法完税。税收检查中,有利集中更多涉税信息,方便税收检查。(3)发票的开具和取得形成的链条效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风气。

(注1):《税务研究》2007年五期《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 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注2):《中国税务报》2007年5月25日一版《建立征管长效机制比查补多少收入都重要》

(注3):《税务研究》2007年6期《略论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

7.从“信息不对称”看二手车市场 篇七

一、“信息不对称”的定义、表现形式与实例

1.“信息不对称”的定义。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部分经济主体与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对于同一经济事件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 由此造成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并非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 而是在不完全、不对称信息状态下进行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⑴从商品本身来看, 有关其质量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掌握极其有限;⑵有关商品的价格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 同样地, 消费者只能收集到很少的价格信息。

3.“信息不对称”的实例。以保险行业为例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⑴逆向选择: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信息制定保费, 在保证自己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 对总体市场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在现实中, 因为人们在投保时对于自己行为的认识程度远远高于保险人, 所以投保人就会根据自己行为的风险程度进行投保, 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就造成市场上大量涌现出风险大的投保人, 进而造成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概率增大, 很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亏损甚至倒闭。而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严重, 以及这种现象对该行业的影响很大, 保险行业成为了一个极其高危的行业。在2010年, 河南省就出现了99%的保险公司集体倒闭的大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保险公司只好提高保险金。但如此, 那些行为风险小的客户会因此退出保险市场, 直至市场上只剩下了高危的投保人。这就是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因为没有掌握、没有条件与能力掌握足够多的有关客户的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而面对此种严峻的形势, 保险行业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平安保险, 就采用与学校联合的方式, 给学生发放保险单, 为学生办理几百元的医疗保险。学生一周7天中有6天都待在学校里, 而每天出来去食堂和回寝室需要走几步路之外, 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班里, 坐在椅子上学习, 其发生骨折等意外的可能性少之又少, 对于医疗保险来说, 可以称之为风险最小的客户了。虽然没人的保险只有几百元, 但以学校为单位, 每次入保的就有上千人, 是笔数量可观的交易。

⑵道德风险:在我国, 很多保险类书籍直接将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定义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地制造事故, 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损的有效措施, 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这种危险产生的原因, 是保险人无法明确知道被保险人实际的行为。同时, 对于保险标的和保险事故本身, 保险人的了解程度肯定也不及亲身经历过的被保险人。这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 给了被保险人可乘之机。最近网上很火的“德云社交警”讲得就是上述情况。一个电脑工程师在自己停在路边的奥拓被一位开丰田的女子划过后没有及时采取阻止行为, 在可以减轻汽车损伤时无所作为。事情后来被机智与幽默并存的北京交警解决了, 这件事反映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带给社会的危害值得人们反思。

二、“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1.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现状。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不同人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而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因素, 是个人的专业性和社会越来越细致的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掌握的行业信息差别很大;比如:厨师与地理老师的专业知识极为不同, 一个做菜, 一个授课, 其劳动分工也天上地下, 而当提起“唐朝”时, 厨师可能会得到有关唐朝的美食的信息, 而地理老师就会得到有关唐朝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信息, 而对唐朝的美食及其特点与做法往往一窍不通。二是人们知识的专业化产生了很大的信息差别。如大学里开设“马铃薯的发展史”等课程, 现代社会如此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更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2.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成因

⑴二手车质量的不确定:二手车无法像新车那样进行标准化测量, 没有完全可靠科学的质量信息。在连车主都得不到完全准确的信息的情况下, 信息不对称就更加严重了。

⑵市场的分离:因为地域的距离、交易技术的不够发达或者对二手车市场认识的本质不同都使得二手车市场一直处于分割的状态。某地区的二手车市场不仅不能与交易者分享其他地区二手车市场的交易信息, 就连本市其他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也无法共享。这就导致了消费者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到同一车型或类似车型在其他二手车市场的交易情况。在没对比与参考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不安全心理尤其强烈。

⑶获取信息需要成本:虽然二手车中介还未规范化, 但从房产中介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在买房时会找到房产中介咨询信息, 但需要付出一笔不小的中介费。同样, 人们在卖方时往往也会委托中介为自己寻找并提供合适的买方信息。但同时又出现了个问题, 就是中介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大有不同, 所以中介的出现对于改善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大的帮助。

⑷信息稀有且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低下:消费者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脑力、体力、财力等, 还有其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挑选二手车的时间、挑选二手车时的注意力、对信息的理解力、对已经理解的信息的信任力都具有稀缺性。

⑸信誉欺诈:因为处于二手车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有利地位, 卖方就有可能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故意隐瞒有关商品质量等的, 不太利于自己的信息, 甚至制造有吸引力的、虚假的信息来欺骗消费者, 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

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国家还没有为二手车交易专门立法, 所有操作环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都不完善, 都不完全合理。且对于卖方机会主义的行为没有很好的把控和制约。缺少了制度保障的二手车市场, 是无法吸引来消费者的。

三、“信息不对称”对于二手车市场造成的危害

逆向选择。劣车驱逐良车正如上文劣等客户驱逐优等客户的例子, 由于消费者不可能对于二手车的质量和价格有足够的了解, 并且卖方很有可能不能也不愿提供关于车辆的足够多的且准确的信息, 买方只能采用数学方法, 按汽车质量分布的概率支付一个平均价格来弥补信息缺失上的损失;但同时, 卖方却不肯将实际价值高于买方所出的平均价格的二手车拿到市场上卖, 只愿意提供质量更差的车, 长此以往, 就会出现劣质品充斥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而其导致的后果则是大大降低了二手车市场的经营效率, 严重制约了我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四、“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办法及对于二手车市场的启示

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权威可靠的二手车信息网站, 便于民众参考。比如瓜子二手车直卖网, 采用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创新方式, 为民众购买二手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其科学性与可靠性仍待检验。

2.培育公正、规范的中介机构。早年间房产中介也面临着与二手车中介相同的问题:鱼龙混杂, 太多杂乱的中介机构让民众无所适从。但是链家网作为个一大品牌现如今成为了房产中介中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其与电视台的合作和全国的规模给了消费者安心感。如今的二手车消费市场, 更是需要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公正的中介机构。

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应该认真清理和确认经营主体资格;加强市场巡查, 规范交易秩序;推出《二手车交易合同》和《二手机动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建立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丁礼灯, 席敏.我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24) .

8.信息不对称与旅行社产品市场 篇八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产品;市场;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91-02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等人提出的。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各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在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买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此,卖方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交易的标的了若指掌,而买方却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知之甚少,这种相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 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再是使市场均衡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拥有多信息的卖方对买方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将造成买方对卖方所持有的产品持怀疑态度:对质量较好的产品,买方将按照质量较低劣的产品来出价。拥有较高质量产品的卖方只好退出市场,使得该市场所有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买方则相应调低其出价;拥有较高质量产品的卖方不断地退出,买方的出价不断地调低,如此循环往复,该市场上最终只剩下质量较差的产品,也就是常见的“次品驱逐良品”现象。

二、旅行社产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在旅游产品的运作模式上的信息不对称

旅游消费者缴纳旅游费用购买了组团旅行社的产品之后,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会认为是组团旅行社负责组织安排旅游活动。而大多数的国际、国内旅游都是组团社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旅行社进行地接。组团社派出全程陪同导游,在旅游目的地由地接社派出地方陪同导游进行接待。旅游消费者对旅行社产品的这种惯用运作模式很多时候不太清楚。

2.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在产品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

从理论上讲旅行社在组团时与旅游消费者把产品内容都写在合同上了,但是旅行社的产品具有综合性,如餐饮、住宿等,用简单的等级或者数量大多时候是无法准确描述清楚的。如旅行社产品中的餐饮,合同中的菜肴大多是几菜几汤,几荤几素等,但是具体的菜肴品种就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住宿上即便是同样星级的酒店,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会导致其品质不同,如市区、郊区、海滨、景区内等,有比较大的弹性。

3.旅游消费者和旅行社在产品成本上的信息不对称

旅行社产品收费的多少与该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相关,成本与旅游时的吃、住、行的标准和旅游景点、景区的门票相关。吃、住、行的标准弹性较大?熏因而出现了许多文字游戏?熏造成信息不对称。而门票价格本属于刚性因素,是游客出行的重要参考因素,却由于种种原因也成了旅行社的私有信息。在景点安排上,几乎没有旅游消费者知道那些未曾去过的景区景点当中哪些项目是需要收门票、哪些项目是可以免费参观游览。

三、改善旅行社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意义

第一,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可以很大程度上规范旅行社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旅行社之间不正当竞争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当前旅行社产品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已经到了亟须解决的时候。从不正当竞争的方式来看,削价竞争是通常的做法。按理说,竞争中的削价行为在原则上还不能视作不正当竞争,但是削价程度达到不顾成本甚至使利润为负数的时候,竞争者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就会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以求补偿。旅游购物和餐饮市场的竞争激烈也使得旅游购物点、餐饮饭店和地方旅行社及地陪导游形成利益链条。在一些旅游线路中,导游接团很多时候不但没有服务费,还需要向地接社缴纳人头费、停车费等。地陪导游只能通过降低服务质量标准或者诱使、强迫旅游消费者增加自费旅游项目,增加购物点来弥补自己的利益损失,形成行业的恶性循环。只有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才能够摒弃不正当竞争,规范市场。

第二,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利于旅行社有效地开展产品营销。旅行社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在旅游消费者满意的基础上获得利润,营销的关键是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予以满足。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旅游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旅行社的产品。在旅行社进行的营销活动中,旅游消费者往往只是充当被动接受者,营销效果不好。建立完善的双向的信息系统,让旅游消费者更好地认识、感知和了解旅行社产品,在此过程中旅行社也能充分了解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线路、活动、服务等的建设,这样旅行社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富有成效的营销活动。

第三,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是旅行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完善信息,让旅游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旅行社产品和有关的各种旅游信息,旅游者才会欣然前来,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对称中旅游的他们,会在物质、文化、休闲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满足,就会在感情上对旅行社产品更有亲同感,得到满足感后这些旅游消费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旅行社产品的义务宣传者,该市场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改善旅行社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1.加强旅行社产品市场的法律规范

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行社行业的产品销售合同进行规范,根据行业产品情况制定若干种规范的制式合同,并在合同中对细节做出准确的解释性界定。使旅行社无法通过合同中的不明条款误导欺骗旅游消费者。

加强对旅行社门市部的管理。很多旅行社的门市部的业务范围超出国家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其职能类似于旅行社的分社,独立组团,委派导游。使得国家通过设置质量保证金和大幅增加注册资本金,提高准入门槛来调整旅行社市场的效果大打折扣。

市场上还有很多承包挂靠的门市部,实际上形成若干个独立经营的小旅行社。这些小门市部资产数量很少,管理不规范,产品的设计和定价都非常注重短期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

旅行社要严格规范旅行社的门市部设立,限数量,限区域。可以考虑在城市的不同区域设立门市部比较集中的旅游专业市场,便于规范化管理,同时也能降低行政成本。

2.地方旅游行政部门组织旅行社协会建立行业最低指导价,组织建立旅行社产品信息公开系统

各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委托地方旅行社协会定期对本地区旅行社的组团和接团旅游常规旅游线路实行核准最低指导价,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布,从而避免不正当的价格战。对于低于指导价的旅行社根据成都实行警示乃至行政处罚,将其作为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年检的重要参考要素,严重的吊销其旅游经营许可证。最低指导价要考虑旅行社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润,旅行社就只能在最低价之上展开竞争,由于旅行社行业的产品竞争激烈,那么旅行社的合同成交价也会自动趋近于指导价。这样既保证了旅行社的正当利润,也使旅游消费者通过旅行社组织处又获得了实惠。

旅行社行业受到电子商务等方式的竞争比较多,自助游越来越方便,况且也非人们的基本需求。需求弹性比较大,不易形成合谋及串通涨价,其自律效果比较显著。

当然旅行社协会对指导价的评议也离不开旅游行政部门的监管,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旅行社协会的形成机制。

3.加强对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警示教育

除了净化旅游产品市场外,对旅游消费者出游前的消费警示和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机制,强制要求旅行社签订产品销售合同时必须给旅游消费者提供风险揭示书,旅游消费者仔细阅读后进行签字确认,并在旅游结束后由旅行社作为旅游档案进行保管。揭示书主体内容可以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起草拟定。内容可以包括旅行社常规的运作模式,旅途中的常见活动及问题,受到旅游侵害时适宜采取的措施。

通过教育让消费者明白过低的不规范的旅游产品价格必定给自己旅途中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自觉警惕和抵制这种旅行社产品,使其彻底没有市场。

4.加强导游行业的自律管理

导游人员应当对零团费负团费等不合理的旅游团队予以拒绝。旅游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受理导游人员的举报投诉,并且给予这种旅行社以重罚乃至吊销旅游许可证书。导游人员应该加强相互监督,使旅行社产品的恶意低价竞争模式没有运作的空间,保障自己的合法合规收益。

5.加强对旅行社产品创新的政策扶持

旅行社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也是旅行社产品市场容易出现低价不正当竞争、形成不良利益链条的重要因素。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基本上没有专营权,也不存在于类似专利权保护的机制。产业发展上应适度扶持旅游行业的横向和纵向并购,形成规模比较大的旅游集团,鼓励大型旅游集团进行上市融资,进行多元化经营,形成一批涵盖所有旅游要素的特色旅行社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秀丽.旅行社产品价格战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2).

[2] 李银兰.我国旅行社产品恶性降价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3] 宋子千.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分析[J].旅游学刊,2005,(6).

[4] 耿继祥.试论旅行社产品质量标准建设[J].台州学院学报,2005,(5).

9.不对称信息博弈与供应链网络 篇九

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分析入手,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在对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显示原理和信号博弈等理论给出针对性分析之后,将其运用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问题的分析中。从博弈论的角度对牛鞭效应和顾客价值的产生机理和规避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顾客价值影响供应链中均衡的道德风险问题给出了理论上的解决方法。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一个研究重点。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C・Akerlof)、斯彭斯(A・M・Spenee)以及斯蒂格里茨(J・E・Stidiz)凭借在不对称信息理论上的杰出造诣而享誉学术界。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主体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不对称信息现象存在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与厂商或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是由于参与人基于不同的获取能力而获得不同的信息所致。在西方的理论中,交易中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拥有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因此,任何不对称信息体现的都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

在研究不对称信息博弈时,有五种基本模型适用解决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供应链网络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可获得性及行为的可知性等性质。因此可选用显示原理同信号博弈等相关理论来阐明供应链参与者的关系及行动。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博弈方法

(一)贝叶斯博弈下的显示原理

所谓贝叶斯条件是指,在非完全信息状态下,参与者的行动空间A1,…,An,其类型空间T1,…,Tn,判断值P1,…,Pn及他们的收益函数U1,…,Un;其中参与者i的类型作为参与者i的私人信息,决定了参与者i的收益函数Ui(a1,…an,ti),并且是可能的类型集Ti中的一个元素。参与者i的判断Pi描述了i在给定自己的类型是ti时,对其它n-1个参与者可能的类型ti的不确定性。我们用G=(A1,…An,T1,…,Tn,P1,…,Pn,U1,…,Un)来表示这一博弈。

贝叶斯条件下的显示原理最早由梅尔森(R・Myerson)于1978年提出。该定理的一个主要条件和结果是供应链网络中参与者必须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因此,该定理适用于供应链网络不存在激烈矛盾、联盟关系牢固的运营者;这时,其网络的参与者就可借助显示原理来处理网络中的博弈。显示原理要求:其一,供应联网中,各参与主体全部(或绝大部分)声明(允许存在伪信息)他们各自的类型(在供应链中,表现为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的各相关指标及信息反馈)。令声明的类型为τi,各自真实的类型为τi;其二,在给定的各网络参与商的声明(τi,…τn)下,参与商i以qi(τi,…τn)的概率向其他有利益相关的同盟厂商公布相关指标的值。而自身须付出xi(τi,…τn)的利益。概率q1(τi,…τn) +…+qn(τi,…τn)之和必须小于或等于1。该利益主要体现为该厂商为公布自身私有信息,而面临的财务或生产上的风险,也可体现为厂商为维持该种状态下的供应链网络而自身的成本付出。其三,设计适当的付出和概率函数{xi(ti,…τn)+…+xn(ti,…τn);q1(ti,…τn)+…qn(ti,…τn)}使得每一参与者的均衡战略是宣布τi(ti)=ti。即每位网络中的厂商都实话实说,以诚相待,从而达到供应链网络的良好运转。

(二)信号博弈原理

在许多供应链网络中,各结点参与厂商数量规格不尽一致,以一基准厂商为例,其供应商为规模小且数量多的厂商,这时的博弈可更多的用信号博弈的分析程序来解释。在供应链网络中,信号的发送者一般是一些小的参与厂商,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分装商,信号的接收者是相邻接口的供应链网络中的相对较大的厂商。信号一般体现为其感兴趣的情况反馈。其行动描述如下:

发送信号的厂商从自身的可行类型集T={t1,…,tn}中观测到某种类型ti,且是对所有i,P(t1)+…+P(tn)=1。然后从可行的信号集M={m1,=,mn}中选择一个信号mi发送。

接收者观测到mi但未观测到ti,然后从可行的行动集A{a1,…,an}中选择行动ak。

双方收益由us(ti,mj,ak)和ur(ti,mj,ak)给出。其中S:sender,R:receiver.这时类型可视为该发送厂商自身的生产、财务指标。

二、牛鞭效应与信息不对称博弈

所谓牛鞭效应(bullwhip),简单说是指需求信息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而逐渐呈现变动程度增大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一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厂商在传播顾客需求信息时,经意或不经意的保存部分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上游厂商的`库存管理,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下面分别从集中型供应链和分散型供应链两种类型入手阐述牛鞭效应的博弈机理。

(一)集中型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在集中型供应链中,供应链的每一阶段都接到最下游厂商预测或掌握的平均需求信息,并根据这个平均需求来确定最小――最大库存策略。在该类型的供应链中,厂商关系牢固,其关系可用显示原理博弈方法来解释:由于在供应链中,供应链运转情况是各方利益的生命线。因此,供应链下游企业在反馈顾客需求信息时,声明了各自的类型τi,这种类型在之后各厂商进行判断和付出的一系列博弈活动后,非常接近于真实类型ti,这样就认为供应链提供了真实的顾客需求信息,上游厂商所要做的就是改善自己的库存管理技术,向电子管理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建立一套集中信息的管理预测系统,用于分析预测下游厂商的反馈信息,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到上游厂商。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克服牛鞭效应的影响。

(二)分散型博弈中的牛鞭效应

在分散型供应链管理中,下游厂商一般不愿意让供应链的其余部分得到其预测的平均需求信息。相反,上游厂商必须根据零售商发出的订单估计平均需求,以确定自己的库存水平。这样,通过对下游厂商需求的不确定信息的分析,厂商预测到的需求数量信息将以其下游厂商需求结果方差的倍数增长。这就可看作一个信号博弈,下游厂商从其所有的类型(预测值、观测值)中ti,挑选一个发送值mi,上游厂商收到之后,并未收到另一部分值ti,之后,上游厂商在采取其库存行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库存同需求脱节的情况,从而产生牛鞭效应。在这种类型的供应链中,订货量(包括库存量)的方差变得越来越大,近似于乘积的形式,所以批发商发出的订单比零售商发出的订单变动性更大。这时通过供应链各阶段共享需求信息可以显著地减小牛鞭效应。实际上,当需求信息集中时,供应链每一阶段都可利用实际的顾客需求信息来预测平均需求,而当需求信息不共享时,每一阶段必须利用前一阶段发出的订单来预测平均需求。

三、知识供应链与不对称信

息博弈

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而在这种新型经济上发展而来的供应链模式被称为知识供应链,这种供应链以知识为中心,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是一种需求拉动型供应链模式。

(一)知识供应链的不对称信息博弈解析

知识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将顾客作为其供应链网络中的基础,企业知识创新的界面后移,企业的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需要为中心,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在知识供应链的管理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既然整个供应链都以顾客为中心,那么供应链的上游厂商必然以其下游厂商 (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个下游厂商的定义不应局限于该厂商直接的顾客厂商上,而须兼顾次下游直至最终顾客。而上游厂商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同其下游厂商一起设计生产。DELL公司、皮尔・卡丹公司、耐克公司等无不是典型的采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产品体现了较好的顾客理念,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体现了一种显示原理型的博弈:供应链上的各级厂商通过快捷的网络通道,不断地声明自己的信息,达到信息获得的真实性。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此供应链类型中,易出现道德风险博弈问题(Moral Hazard),而其他厂商短期内不能发现。即供应链上某一厂商由于其不道德的举动破坏了这一原理的均衡,从而造成网络的脱节。在目前我国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由于顾客价值最大化思想尚未得到理想贯彻,这一道德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在我国,很多企业把顾客价值最大化当作重点来抓,但在对“员工是不是顾客”这一问题上显得踯躅不前;笔者曾亲历一家颇有影响的零售企业,该企业以对顾客服务质量好确定了自身在该地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家从集体所有制改造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其综合实力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但在对待员工的待遇上,公司管理层除了空头的承诺之外一无所有,致使每年的中级层次上的管理人员流动率高达95%以上。这一事实应引起人们的沉思。

(二)知识供应链网络中道德风险的规避

在知识供应链网络中涉及的企业一般是以IT业的企业为多,这类企业比较善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因此,在知识供应链中,应大力发展基于顾客中心理论的管理制度,并以此来达到规避这类道德风险的目的。现在比较流行的顾客中心理论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业务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在于建立一套客户关系的信息化系统,是致力于客户忠诚度的源泉。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顾客价值。因此上述两个指标是衡量供应链中厂商基于顾客价值的道德风险的主要指标。此外,企业文化制度设计也是考察企业顾客价值的重要工具,从而同样达到规避此类道德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件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大卫・辛奇一利维,菲利普・凯明斯基,艾迪斯・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3]R・Myerson,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Bargaining Problem/47:61――73,1978.

10.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篇十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方的影响

1.高校招生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专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认同感下降。首先,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引导高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高校发展状况的全部信息,因此,无法也不可能制定完全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发展的不同政策。这种不对称信息就客观存在着某些高校为了自身规模的扩张而进行盲目扩招的可能性,从而引起高等教育专业和结构的失衡。

2.高校培养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同度受损。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同高校、高校同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贴近。其次,高校规模培养与学生个体发展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教育难以实现个性培养。高校根据市场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够完全落实高校在细分专业方向时,也没有完全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学者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教学质量的公正性受损。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生反馈意见和评教情况作为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将此类信息上网公布。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意见可以参考,但决不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信息不对称对就业市场需求方的影响

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首先表现为用人单位难以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完全信息。由于毕业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产品和知识产品形态的特殊性,因此需求方不可能向了解其他产品一样简单地掌握其产品特性。在实际洽谈过程中,用人单位难以完全了解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产品信息,分不清各种证书的真假优劣,不了解求职大学生的真实求职期望;同时,求职大学生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清楚用人单位承诺的可信度等等。其次,高校就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无法完全掌握所有高校的培养方式、培养特色以及发展现状,容易用高校的档次来衡量毕业生的水平,一些名牌高校的低能力毕业生可能抢占了有限的就业岗位,致使不少后发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

由以上分析,我认为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渠道畅通,才有利于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观。高校要加强信息研究,努力制定出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同的学生评价标准和机制。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应该承担起为大学生搭建信息平台的责任。从社会角度,应该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尽可能确保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教育毕业生摆正心态,认清形势,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目标,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开发力度,掌握求职技巧,向用人单位传递有效的信号,让用人单位通过这些信号相信自己是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开展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实话方案下一篇:初中生爱的教育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