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2024-06-2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8篇)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篇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及50年成就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确保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对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祖国、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了新疆屯垦史上崭新的一页。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这是中央治国安邦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的重大举措,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相互支援,促进新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是在社会主义新阶段对屯垦戍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概括地讲,兵团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兵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成立的,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兵团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特殊使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两周一线”;三是兵团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是社会实体、经济实体、准军事实体;四是兵团在国家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在所辖垦区内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五是兵团既是中央的直属单位,又是自治区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兵团成立以来,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组建了兵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兵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支持兵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布《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对屯垦戍边历史经验和兵团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作了专章阐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兵团实现生产总值302亿元,比1954年兵团成立时增长74倍,占自治区比重13.7%;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1835元,比1954年增长7.6倍。目前,兵团已开垦耕地106万公顷,总人口256万人,社会从业人员近百万人。下辖14个师及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和图木舒克4个城市、185个团场(其中建筑工程团11个)、5387个工交建商及金融、保险企业,拥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公检法司监机构,形成了与自治区“三个共同”的发展格局。

一、共同发展: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新疆各民族一道投身开发建设、共同发展经济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兵团始终与新疆各民族人民一道投身开发建设、共同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1、兵团成立之后,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和“不与民争利”的原则,挺进新疆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的前沿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地带,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治理盐碱,在亘古荒原上开辟了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新绿洲,建起了数千公里阻挡风沙的绿色屏障,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社会体系,成为推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兵团建制不久,兵团就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兵团进一步加大了团场改革、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西部开发的空间。2004年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的1999年相比,5年生产总值增长8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9%,职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07.9%,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职工群众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04年,兵团累计实现利润45.7亿元,向国家和自治区缴纳各项税费150多亿元; 2004年,实现综合利润8.2亿元;农业全面丰收,棉花总产87.78万吨,占自治区的50%;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6.8万人;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危旧住房改造、饮用洁净水、团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连连通道路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等六个项目进展顺利:自1999年以来,兵团已有17.58万户职工家庭、50余万人告别了简陋的住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近25平方米,农牧团场人均住宅面积近22平方米;70%以上的连队职工喝上了自来水,96%左右的团场通了柏油路,农电网改造覆盖171个团场,受益户58.9万户;“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6%和90.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1332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76.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44万人。

2、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探索屯垦戍边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提出了“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和服从一个大局(即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局)、参与三大建设(即自治区大型水利、大型生态、大型交通建设)、选准四个突破(即节水工程、白绿红工程、金边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做大一个垦区(即石河子垦区)的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思路。今天,新疆每三亩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兵团棉花单产多年保持全国纪录,棉花出口总量占全国的50%,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粮食产量的19.9%、油料产量的30%、甜菜产量的44.5%来自于兵团。依托农业基础优势,兵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食品、纺织、农用节水器材、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兵团番茄制品生产能力达50万吨,占全国的50%:纺织行业生产规模达80万锭;农业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装备滴灌3000万亩、喷灌800万亩的生产能力;11家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4.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9.73亿美元,占自治区的51%;新天国际、中基实业、农垦股份3家企业跻身全国外贸500强。

3、兵团先进的农田规划、生产技术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新疆大农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实施自治区党委“一黑一白”战略中,兵团大力推广棉花地膜栽培技术,自1979年王震同志从日本带回棉花地膜栽培技术以来,目前兵团700万亩棉花全部实现了地膜栽培,并将此技术推广到玉米、番茄等作物。“十五”期间,兵团大力推广喷灌、微灌尤其是膜下滴灌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750万亩,占兵团全部播种面积的52.37%,每年可节水6亿多立方米,成为全国领先的节水农业灌溉区,被称为“中国西部节水农业的一次革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农业生产;兵团推广运用精准种子、精准施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开展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工作,并加快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新疆各族人民奔向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兵团棉花单产从1980年的35.64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124公斤,提高近3倍,单产水平分别是自治区和全国的1.2倍和1.5倍。同期,兵团棉花总产由3.48万吨增长到87.78万吨,增长24倍,占全国棉花比重13.9%。在兵团的科技示范带动下,自治区地方也很快推广了地膜栽培和节水灌溉技术,棉花生产与兵团同步大幅度增长,单产由1980年的29.14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104公斤,提高2.6倍,总产由7万吨提高到175万吨,增长21倍,使新疆棉花产量占到全国的27%。

4、兵团自2000年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2004年5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00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2倍。这是兵团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4年,兵团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比2002年增长33%,年均增长11%,两年累计完成投资250.2亿元。作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客观上成为自治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新的增长极,成为新疆繁荣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

二、共同繁荣进步: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新疆各族人民互相支持、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

l、50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对兵团的改革发展给予了大力和无私的支持,自治区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各族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兵团加快发展,给予了各种形式的支援,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鱼水关系。兵团建立初期组织农场规划时,各地政府给兵团农牧团场划拨了大片国有荒地和草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主动为勘界定址的工程人员当向导,为生产部队提供劳动工具、手把手地给战士传授生产技能;20世纪90年代初,农二师塔里木垦区严重干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和政府在自身用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先后五次向该垦区送输水2.45亿立方米。正是这种大力支持,保证了兵团的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使兵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屯垦戍边的使命提供了前提条件。

2、兵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关于援助新疆地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规定》和《关于拥政爱民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纲要十二条》。50年来,兵团党委坚持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在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下,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兵团各级不断派出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到地方农村、牧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送医送药上门,每年拨出专款支援地方建设。兵团把组建初期极端困难条件下创建的一大批工厂、电站、水库、学校无偿移交给地方;50年来,兵团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牧区为各族群众治病212万人次:从1995年起,兵团本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今年1200万元)作为支援地方建设的专项资金:1990年,兵团从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选派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到南疆三地州充实基层政权,又选派医生、教师支援和田地区;2003年,兵团吸收3000多名地方大中专毕业生到兵团就业;1999年至2004年,6批1380名南疆地方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到兵团挂职锻炼。多年来,兵团与地方干部互相挂职、相互联系、互学共建,形成制度,使兵地团结、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3、改革开放以来,兵地融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尤其是近些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的倡导下,在乐泉同志亲自主持的石河子、哈密两次会议的推动下,兵地融合发展势头迅猛。双方按照“经济互融、经验互学、干部互挂、文明共建”的思路,全面提升兵地关系,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兵地团结,形成了“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在中央的关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兵团和地方一样享受国家对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全部优惠政策,可以享受自治区及各地州关于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的优惠政策,可以共同参与自治区大型水利、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此为基础,兵团和地方积极进行了融合性经济的探索和实践:1986年,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当地兵团农二师、石油等驻巴州单位共同协商,提出把“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走融合发展之路;哈密地区打破了地域和行政界限,同农十三师积极进行融合共建,统一编制了区域土地和资源利用规划,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双方市场向对方开放,不断拓宽融合共建的领域和空间;2002年9月,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奎屯市成立了天北新区管委会,划出60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驻扎当地的兵团农七师开发管理,农七师则利用自己独特的优质棉等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引来企业产生的效益由两家分成,既解决了农七师没有财政的“瓶颈”问题,奎屯市的建城城区也一下子扩大了近一倍。在自治区统一部署、各级党政积极协调和推动下,兵团135个团场的土地确权勘界工作已经完成,占团场总数的77.14%。

兵团作为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始终是开发建设新疆、造福各族人民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是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共守边防:兵团50年的历史,是一部与各族军民共同稳定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历史。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50多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的边疆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历次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和打击“三股势力”的重大斗争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兵团在边境10—30公里宽、长达2019公里(全区5000公里)的边防线上组建了由58个边境团场构成的边境团场带,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国防屏障。长期以来,边境团场干部职工与边防部队共同创造了联勤联防、赴边合训的预警防范机制。

2.兵团组建了一支由兵团军事部,师、团武装部12万民兵构成的维稳戍边基干力量。

3.新疆解放初期,兵团就一边进行生产建设,一边进行剿匪反霸,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政治局面。

4.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后,大量边民外逃,兵团根据中央指示,迅速抽调数万官兵开赴边境地区实行“三代”,很快填补了社会管理空白,恢复了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5.兵团58个边境团场长期种主权田,放政治牧,在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以民对军、反蚕食反渗透,抵御潜入潜出,坚守每一寸国土,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近年中俄、中哈边境争议地段确权划界争取对我方有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事实依据。

6.中印自卫反击战时,兵团积极支前,担负西线运输任务,是战时兵员补充和后勤基地,是协助军队镇守边关的重要力量。

7.在历次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抗灾抢险期间,兵团民兵冲锋在前,维护了新疆稳定,是处理突发事件平暴判乱的强大力量,是稳定人心的安全区。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兵团的明天更加美好

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兵团党委近期提出了加快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总体战略构想和目标,即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优化工业发展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发展壮大食品及医药工业、纺织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化工及矿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构建农产品加工和优势矿产资源两大基地,全面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

今后五到十五年,兵团将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实现“四个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即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到2015年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全国届时平均水平,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工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7%提高到2010年的10%,到2015年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职工收入和就业水平显著提高。职工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化率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60%、2020年达到70%。工业增加值“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长18%左右的速度,后十年保持年均增长15%的速度。

在50年的历史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正凝聚成一座无言的丰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过去,兵团的广大干部职工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大力弘扬兵团精神,艰苦奋斗半个世纪,在新疆的发展与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展望未来,在新的世纪,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兵团屯垦戍边的事业放到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高度,放到新疆历史长河中,放到新疆工作大局中去认真对待和把握,既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又要始终牢记神圣使命,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快经济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祖国西北边防,把屯垦戍边千秋大业推向前进,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满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供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是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兵团从成立后,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兴建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城镇。

兵团管辖范围7.43万平方公里,有耕地105.56万公顷,分布在自治区16个地(州、市)的69个县(市)境内;人口254.22万,辖有14个师、174个团场,其中58个边境团场;5000多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百花村、新疆天业、新天国际、新农开发、伊力特、新中基、天宏纸业、天富热电、冠农果茸、青松建化、新赛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已与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新疆16个一类开放口岸中兵团辖区内有9个,具有东进西出,向西开放,发展贸易的优势;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概况 篇二

近年来生态条件恶化,风沙、干旱和盐碱地逐年增加,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种植其它作物投入大、成本高且产量低,因此耐瘠薄和耐盐碱的高粱成为首选作物;高粱深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高粱的生产附加值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酒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高粱酒凭借其特有的风味(由于高粱含有独特成分——单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以玉泉酒厂、龙滨酒厂、北大仓酒厂、佳木斯白酒厂和双城烤醋厂等为代表的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省外加工企业的需求,高粱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高粱的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稳定在12万~13万hm2,由于单产提高,高粱年总产量恢复到60万~70万t[2]。

1 黑龙江省高粱分布

黑龙江省高粱种植区域集中在N45°~48°、E122.5°~127.0°,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著名的松嫩平原。高粱面积的80%以上集中在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的安达、大庆、肇源、肇州、肇东、兰西西部、青冈、明水西部、林甸、富裕南部和依安南部地区,此地区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 500~2 800℃,无霜期125~135 d,年降水量400~480 mm,以及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位于嫩江右岸风沙土地带,包括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齐齐哈尔市郊区属温暖半干旱区,日平均气温≥10℃积温2 500~2 800℃,无霜期125~140 d,年降水量370~450 mm。上述地区属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上限。多年种植高粱,使这一区域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高粱主产区,并形成了以肇源县新站镇、龙江县龙江镇、甘南县中兴镇、明水县崇德镇、兰西县榆林镇和绥棱县为代表的红高粱购销市场,成为优质红高粱的供应基地。其余 20%零星分布在全省其它区域,主要是低洼地、贫瘠地或倒茬种植[2,3]。

2 黑龙江省生产中高粱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中应用的传统品种较多,主要有:敖杂1号、四杂25、同杂2号、龙杂4号、龙杂5号、龙杂6号、绥杂6号和吉杂52等十余个品种。但推广效果较好应用范围广泛的品种较少,其中内蒙古敖汉旗原农科所崔福廷农艺师培育成的敖杂1号,1988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该品种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已近 20万hm2。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为:株高160 cm左右,穗长24 cm,纺锤形中紧穗;浅褐色圆形粒,千粒重26 g左右,茎秆粗壮抗倒,较耐密植,抗叶部病害和黑穗病。籽粒含粗蛋白8.59%、单宁1.26%、淀粉71.43%,适于酿造,产量7 662.2 kg·hm-2。但从生产表现看,近几年出现早衰、倒伏、纯度低等现象。其余品种由于株高较高,抗倒性、抗病性、抗虫性、抗低温能力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较少。目前已逐渐被矮秆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所替代。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中应用的新品种主要有:龙杂7号、龙杂8号、龙杂9号、龙杂10号、龙杂11和龙杂12。龙杂7号是黑龙江省第一个适于机械化栽培的高粱品种,该品种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出苗至成熟92 d左右(哈尔滨),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上限肥水条件较好、机械化栽培程度较高的地区种植。龙杂7号株高140 cm左右,穗长32 cm,纺锤形中散穗,分蘖力强,叶片较窄,株型收敛,耐密植,抗倒伏,对丝黑穗病表现为中抗,叶部病害轻,耐瘠薄。籽粒中淀粉含量均匀,为72.61%,粗蛋白9.81%,单宁0.98%,是优质酿造高粱品种。但该品种推广的时间正值黑龙江省高粱产业低谷,加之第三、四积温带高粱种植者少,未形成种植规模。

龙杂8号需≥10℃活动积温2 530℃,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3 d左右,为晚熟杂交种;龙杂9号株高196 cm,为中高秆品种。龙杂11株高150.0 cm,积温和株高限制了二者在黑龙江省的推广应用,今后随着高粱种植效益的提高,种植范围会逐渐扩大,该品种有一定的前景。龙杂10号2008年登记推广,该杂交种株高135 cm左右,穗长33 cm,单穗重88 g,长纺锤形中紧穗,芽鞘绿色。叶色深绿,深红色壳,红褐色圆形粒,千粒重28 g。耐密植,抗倒伏,高抗黑穗病和叶部病害。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上限种植。2009~2010年两年累计推广10万hm2,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龙杂12属粮饲兼用高粱2009年登记推广。该杂交种田间生长健壮,有分蘖,植株整齐,叶片深绿色。株高120 cm左右,穗长34 cm,长筒型中紧穗,红壳圆形浅红粒,千粒重23 g,耐密植,抗倒伏,抗黑穗病和叶部病害,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商品粮煮饭口感好,随着高粱食用市场的开发,其推广前景较好。

近年来随着早熟品种的选育,高粱种植范围有所扩大,如绥906布点试验北限可达讷河,但由于品种未审定,尚处于示范推广状态,种植面积不大,相信随着新品种的出现以及种植效益的提高,高粱种植范围会进一步扩展。

3 黑龙江省高粱品种发展趋势

品种推动生产技术的变革,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促使育种家选育与生产技术相适应的新品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机械质量的改进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矮秆、耐密、高产、抗倒耐逆性强且品质优良的品种需求迫切。目前黑龙江省从事高粱育种与栽培研究的各主要单位的育种方向都以品质、株高和耐逆性为主。这在黑龙江省高粱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可以充分体现。如参加生产试验的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的粒用高粱LN01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选育的矮秆杂交高粱绥906均属中矮秆品种,适于械机化收割。

区域试验中的龙693、龙694、龙695和绥910株高均在110 cm左右,产量潜力大,在试验过程中抗逆性强,耐贫瘠,抗倒伏。但近年参试的品种多为普通粒用高粱,缺乏糯性和米用品种。

4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的技术需求

4.1 品种选择

黑龙江省处于高纬度地区,无霜期短,高粱种植区域正常年份9月22日、23日前后甚至9月中旬下霜;高粱不同于其它作物,如果白天地温不能稳定通过10℃就播种,高粱极易粉籽,播期晚,霜来早,要求黑龙江省推广的高粱品种必须为早熟甚至极早熟品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人们对高产机械化程度高的矮秆高粱品种需求愈加迫切。目前黑龙江省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中矮秆高粱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存在秋季不能正常成熟的安全隐患,生产中需要既早熟、机械化程度高且高产的优质高粱品种。

4.2 技术突破

4.2.1 种植密度

黑龙江省以前的气候特点,使几乎所有作物都采用垄作,以突破黑龙江省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温度。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带北移,降水分布的变化,黑龙江省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有所变化,由过去的温度变成种植密度,如近年大豆、玉米已经在不断地通过增加密度实现群体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高粱株高降下来以后,使其植株介于大豆和玉米之间,既不如玉米高大繁茂,又不如大豆那样矮小纤细,其垄作密植增产效果远达不到大豆和玉米垄作密植的增产效果,研究矮秆高粱的平播密植相关栽培技术及配套农机具将会给黑龙江省高粱生产带来质的飞跃。

4.2.2 除草剂施用技术

施用除草剂可有效控制田间杂草,降低高粱生产成本,所选择的除草剂既要考虑到当前的除草效果,又要顾及其对后作的影响。高粱耐药性差,对多数除草剂都较敏感。目前黑龙江省生产中高粱田所用的播后苗前除草剂主要有:阿特拉津(莠去津)对阔叶杂草防除效果好,而对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差,且对大豆等后茬作物有药害;异丙甲草胺(都尔)可防除牛筋草、马唐、狗尾草、棉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苋菜、马齿苋等阔叶杂草和碎米莎草、油莎草。在生产中往往将二者混用,效果不错,但应注意阿特拉津对后作的影响。除草剂生产商和高粱育种、栽培专家应该联合起来开发新型高效、残效期短的适应高粱除草的苗前除草剂。

苗前封闭除草加上中耕等耕作措施一般能较好地控制高粱田杂草,故苗后除草剂使用较少。高粱苗后除草剂使用时期为高粱4~6叶龄,此时高粱苗的耐药性强,主要应用的苗后除草剂有:锈去津、二甲四氯、2,4-D丁酯。40%锈去津悬浮剂2 250 mL·hm-2对幼苗安全,但有些品种对此药较敏感,生长会受到抑制(一般在拔节后植株发育恢复正常),其杀草谱同苗前封地;二甲四氯为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易为根部或叶部吸收传导。高粱苗后施用20%水剂6 000 mL·hm-2可防除多种一年或多年生阔叶杂草和某些单子叶杂草,对灭杀阔叶杂草及三棱草有特效但对稗草类杂草无效;2,4-D丁酯为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主要用于苗后茎叶处理,当药液喷到植物叶表后,穿过角质层和细胞膜,最后传导到各部分。粘着性好,渗透力强,容易进入植物体内,不易被雨水冲刷,有很强的挥发性,药液雾滴可在空气中飘移很远,使敏感植物受害。主要用于防除播娘蒿、藜、蓼、反枝苋、芥菜、问荆、苦荬菜、苍耳、田旋花、马齿苋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阔叶杂草3~5叶期,用药0.43~0.54 kg·hm-2,加水300~400 kg·hm-2,均匀喷雾。

近年来虽有人筛选新型高粱苗后除草剂,由于成本和目前除草剂种类的限制以及高粱苗后除草剂的使用量小,目前还未出现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使用的高粱苗后除草剂。杂草防除,主要是防止杂草生长过旺,与作物争抢水、肥、光照、空间,造成作物生长受抑制,降低其产量,在作物封垄后,田间郁闭度高,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使其失去竞争力。通过平作密植,大幅度田间裸露土地较垄作减少,高粱封垄时期提前,加上苗前封地,理论上能较好地抑制苗后杂草,但其田间效果仍需通过试验进行研究。

摘要:目前黑龙江省的高粱已由原来的粮饲作物向半经济作物转变,其种植效益远高于其它粮食作物。黑龙江省的高粱素有红高粱之称,是享誉省内外的酿造原料,产、销、加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该文介绍了黑龙江省高粱分布、主栽品种、产量情况以及生产中品种和技术走向等生产现状,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生产现状,品种特性,种植水平,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焦少杰.黑龙江省10年高粱育种工作回顾与未来研究方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黎明.黑龙江省高粱生产及育种展望[J].作物杂志,2007(3):34-35.

[3]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农业概况,种植业区划[EB/OL].[2007-05-28].http://www.hljagri.gov.cn/nygk/zzgqh/.

[4]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等.黑龙江省高粱产业技术需求[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38-39.

[5]朱良天.农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空心菜生产与发展概况 篇三

关键词: 空心菜 特性及应用价值 栽培技术 储藏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Q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76-02

空心菜又名蕹菜、竹叶菜、藤菜、通菜,是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蔓生草本植物,因其梗中空而得名,原产中国热带多雨地区,性喜温暖湿润, 耐炎热, 喜肥水, 生长快, 采收期长, 营养丰富产量高, 是一种高产、优质绿叶蔬菜。空心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以华南, 西南栽培较多。吉林省各地已普遍引种, 因其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 空心菜的特性及应用价值

植物学特性:空心菜须根系浅,再生能力强,茎节短扁圆或近圆,中空,浓绿至浅绿。子叶对生,马蹄形,真叶互生,长卵形,基部叶心脏形或披针形,全缘,叶面光滑,浓绿或浅绿。叶长13~17 厘米,宽8~10 厘米,叶柄长12~15 厘米,中空呈凹形。种子近圆形,皮厚,黑褐色,千粒重32~37 克。空心菜以种子或嫩茎繁殖。

栽培特性:空心菜性喜高温多湿环境。种子萌发需15℃以上,蔓叶生长适温为25-30℃,但能耐35-40℃高温,15℃以下蔓叶生长缓慢,10℃以下蔓叶停止生长,不耐霜冻,遇霜茎叶即枯死。空心菜根群分布浅,叶片蒸腾面积大,耗水量大,喜较高的空气湿度及湿润的土壤,充足的日照。空心菜以较黏重、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好,需肥量大,耐肥力强,尤其对氮肥的需要量较大。

营养及药用价值:空心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且空心菜味道鲜美,爽脆嫩滑,清香可口。空心菜性微寒,味甘。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燥滋阴、除湿通便等功效。空心菜中粗纤维含量极为丰富,可增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对于防治便秘及减少肠道癌变有积极的作用;空心菜中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体质,防病抗病;紫色空心菜中含胰岛素成分而能降低血糖,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蔬。

2 空心菜的栽培技术

近年来空心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是以露地生产为主,保护地种植较少,除此之外还有营养液栽培。随着人们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空心菜的栽培技术也日臻完善。

2.1 露地栽培技术

2.1.1 选地

空心菜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 但因其喜肥喜水, 因此空心菜适宜富含腐殖质而潮湿而且比较黏重、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好。空心菜分枝性强,不定根发达,生长迅速,栽培密度大,采收次数多,丰产而耐肥。所以,应选择向阳、肥沃、有水源的田地种植。保护地内栽培效果更佳。

2.1.2浸种催芽

春播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即用50℃~60℃温水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浸种20~24h,洗净后放在25℃左右的温度下催芽,催芽期间要保持湿润,每天用清水冲洗种子1次,待种子破皮露白点后即可播种。每667m2用种量6~10kg。

2.1.3 播种

选用耐寒弱光性品种,露地一般于4月中旬至五月中旬播种,采用条播或点播,亩用种量为15千克。

2.1.4 田间管理

空心菜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对水肥需求量很大,除施足基肥外,还要大量追肥,每采摘1次追肥1-2次,追肥浓度应先淡后浓,以氮肥为主。干旱与缺肥均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 封垄后可不必除草中耕, 只拔除大草, 以免杂草争肥争水。

2.1.5病虫害防治

空心菜有小菜蛾、红蜘蛛、蚜虫、卷叶虫等虫害,要及时防治。病害以白锈病危害为重,可喷1:1:200波尔多液防治,每次间隔10天为宜。注意轮作, 留种从无病田的健株上采种, 及时喷洒代森锌倍液。菜青虫、斜纹夜蛾幼虫可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6000 倍液防治。

2.1.6及时采收

空心菜在北方一般进行多次采收,当株高12~15cm间苗,间出的苗可上市;当株高18~21cm时,结合定苗间拔上市,留下的健壮单株苗,可多次采收上市。当秧苗长到33cm 高时, 第一次采摘留茎基部2个茎节,采摘上部嫩茎叶;第二次采摘将茎部留下的第二节采下,第三次采摘将茎基部留下的第一茎采下,以达到茎基部重新萌芽。这样,以后采摘的茎蔓可保持粗壮。采摘时,用手掐摘较合适,若用刀等铁器易出现刀口部锈死。多次收获的单产可达4000kg/667m2,产量高、质量好。

2.2 设施栽培技术

由于空心菜不耐低温,冬季进行露地反季节栽培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采用设施栽培。而且反季节供应的空心菜价格高需求大,也能解决春节前后及2月底开始的“春淡”市场供应。设施栽培主要以小拱棚、薄膜大棚为主。

2.2.1 品种选择

空心菜反季节栽培一般以旱地种子直播为主,应选择青骨中叶或细叶,高产优质,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子蕹品种,以泰国柳叶空心菜及当地地方品种青骨中叶蕹菜栽培较多。这两个品种各有特点。泰国柳叶空心菜茎叶质地柔嫩,品质好,商品性佳生长速度快,适应性较强,耐旱,较耐寒,但侧蔓发生能力不强,适合一次采收栽培,产量较高,667m2 产量可达1500-2000kg。地方品种青骨中叶蕹菜产品质地脆嫩,适应性强,耐早,耐寒性比泰国柳叶空心菜强,生长速度快,分枝能力强,适合多次采收栽培,产量高,667m2 多次采收产量可达3000-4000kg。

2.2.2 播种与育苗

3 月上中旬,5~10cm土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播种前用50~60℃热水浸种30min ,再用清水浸种24h,中间投洗一次。浸种后捞出洗净,在25℃条件下催芽。注意保温,每天用温水投洗一次,5~7d出芽。

育苗床上应用肥沃疏松的土壤,搂平、浇足底水后,撒播或条播,再用腐叶土或草炭土覆盖1cm厚,公顷用种量300kg,最后覆盖地膜,以利保温保湿,待出苗后撤掉。白天温度保持25℃左右,夜间10℃以上,土温15℃以上。苗高5~7cm时,喷施氨基酸营养液或1%氮肥。苗床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日历苗龄30d,苗高15~20cm时即可定植。

2.2.3 定植

土壤深翻25cm,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m3,搂平筑成低畦,当大棚内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以后方可定植。定植时间在4月中下旬,行距15~20cm,株距10~15cm。将幼苗斜插入土中2~3节,定植后浇透底水,很快就会缓苗。

2.2.4 管理

冬春栽培反季节蕹菜由于气温低,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时间长,保温防寒是栽培成功的关键管理措施。因此,播种后要及时搭建小拱棚覆膜保温,注意棚内温湿度,出苗后做好通气及炼苗,幼苗时期中午高温时可揭两头薄膜通风换气,控制温度和湿度,一片真叶后应在晴天中午全揭膜炼苗,气温较高时,炼苗时间较长,气温低时可适当缩短,,同时,注意揭膜后应及时浇水(特别是第一、第二次炼苗) 避免因温湿度失调而造成叶尖干枯而影响质量。薄膜大棚、玻璃温室也应注意及时通风换气,调整适宜温湿度。

2.3 其他栽培技术

随着无土栽培在蔬菜上的应用,人们发现了营养液栽培方式,这种方式能避免土壤传染的病虫害和浇施粪水的污染, 所以清洁卫生,但是较之土壤栽培,其应用比较麻烦,而且成本比较高,适用范围较小。除此之外,彭达贞用腐熟沼液稀释后作水培营养液, 在低温季节给大棚增温, 在短日照时增加光照时间, 进行蕹菜反季节沼液栽培。结果表现产量高,成本低, 效益好。

3 空心菜的储藏技术

空心菜采收后,水分很容易流失,而呈现干枯状,且植株会萎软下來。贮藏中很容易腐烂,是一种保鲜难度较大的蔬菜。一般采取的保鲜方法有:常温保鲜法、预冷保鲜法、冷藏保鲜法和地窖保鲜法等

3.1 常温保鲜法

先把保鲜剂按1:300比例稀释后浸泡或喷洒,如果是浸泡,建议水不要倒掉。可以先隔2-3个小时喷洒一次。如果之前是喷洒,可以用清水代潜,补充流失的水份。

预冷保鲜法:采收后,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空心菜,剔除黄叶,烂叶、病虫叶保持空心菜表面清洁然后装入塑料筐中,在2-3℃,相对湿度为85%-95%的条件下预冷1-2天后,小心整齐的放入内衬空心菜物理活性保鲜袋的泡沫箱(纸箱)内,泡沫箱(纸箱)和保鲜袋可以留有少量通气孔,保持通风散热。这样,可以保鲜45天。贮藏期间要注意保持温度的稳定,如温度波动大,菜表面易结露,导致菜叶很快因渍水腐烂,不利于长时间保鲜储存。

3.2 冷藏保鲜法

第一,就是尽量避免光线太充足的地方,因为光合作用会把水份、营养成份流失加快,很容易就枯萎、变黄。所以,我们建议仓储温度最好在阴暗比较潮湿的冷库中。第二,抑菌防莓,通常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莓菌生长非常快。保鲜的第二难点就是要防莓抑菌。所以,在仓储前先用保鲜剂对仓库进行一下彻底的杀菌,然后,按1:800的比例浸泡或喷洒后,马上入库。每隔三到五天用保鲜杀菌剂喷洒一次。建义最好使用冷库保鲜,温度越低时间越长。

3.3 地窖保鲜法

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外界气温过高时窖内仍可维持较低的温度。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叶片的蔫缩。而且土壤中的气体交换较差,加上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地窖内具有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自然气调作用。入窑以前应注意窖的清洁卫生,可以用0.5%的过氧乙酸喷洒后密封,也可用漂白粉或托布津等进行消毒。空心菜入窖前应先预冷,预冷的作用在于降低果实温度,从而降低呼吸强度。如果不经顶冷,即放入贮藏窖内,由于温度过高,叶片易腐烂,且后热速度也快,不利于延长贮藏期。

此外,崔秀华从室温28℃降到5~10℃约15~20min,后观察发现,真空预冷处理的空心菜保持青绿色, 无干瘪现象,储藏效果好。

4 空心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饮食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除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外,必然会增加对新鲜蔬菜的消费。空心菜不仅有着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和其它种类蔬菜比较, 空心菜栽培具有管理简单、投入少, 病虫危害轻、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空心菜的种植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就目前的栽培面积、栽培模式及管理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种植技术不成熟,空心菜品质受影响;空心菜与其他蔬菜混种,形不成规模;空心菜连作,死苗现象严重等。基于此,我认为空心菜的发展应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学习空心菜种窖藏、冬贮、薄膜覆盖栽植、温室培育等先进技术,增强村民科技兴农意识。小菜人人种,技术是关键。有了技术,才能保证高产量高品质。二、制定空心菜发展规划,建起大规模的空心菜种植基地,按照“菜地平整化、道路标准化、渠道网络化、设施规模化、排灌自动化”的原则,高标准地打造无公害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连片开发,规模种植,把空心菜培育成一项大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建强, 高中奎, 何仁, 等. 寒地空心菜栽培技术[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3):120.

[2] 郎强. 空心菜及栽培要点[J]. 现代农业, 2009(3):10.

[3] 满红. 春播空心菜关键栽培技术[J]. 湖北植保, 2010(1):62-63.

[4] 张成仁, 郭洪满, 夏春雨. 空心菜大棚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7 (8):21.

[5] 吴洁远., 黄示瑜. 蕹菜小拱棚覆膜反季节栽培技术[J]. 广西农学报, 2001(4):42-43.

[6] 景瑞霞. 大棚雍菜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 2004(3):16-17.

[7] 周凤珏. 空心菜冬季反季节栽培技术[J]. 广西农学报, 2002(6):40.

[8] 罗林会, 邱宁宏, 王勤, 韩露. 蕹菜的简式水培技术[J]. 栽培与植保, 2007.

[9] 张锡玉, 刘文波. 空心菜深液流浮板栽培技术[J].蔬菜, 2006 (3):19.

[10] 彭达贞. 大棚蕹菜反季节沼液栽培[J]. 广西农业科学, 2001(2):86-87.

4.寝室文明建设概况 篇四

在宿舍平常的生活中,东西要收好,出去的时候门要关好,安全第一嘛。被子要叠好,书柜要整好,卫生要打扫好,整洁才住得开心嘛。说话要和气,待人要宽容,对室友要关心,一团和气才温馨呀。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侵犯到他人利益,也不要让别人侵犯到你的利益。该让的小事,那就算了 ,但是不该让的时候,就要顶住。这也是为了以后的日子,自己好过点,大家也要好过点嘛。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 在以宿舍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宿舍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和宿舍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大学生宿舍文化具有明显特性。第一是具有感染性,大学生宿舍文化使宿舍成员这一特殊群体在感情及情绪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其感染性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其次是具有倾向性,倾向性是指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遵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对事物抱有相同的看法或喜好等,这些都是宿舍文化倾向性的具体表现;再有就是动态性,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心理、情绪等方面易变。如兴奋点经常转移、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这些都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易变状态;最后还存在潜在性,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部强制力量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虽不具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从其他方面来讲,大学宿舍文化建设是倡导完美的文明和健康。我们的宿舍文化是建设在文明健康的前提下,诠释出更多上进的青春和个性。要知道大学生宿舍总是文化最多的地方,是学生个性与青春的最佳解读。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由缘分搭线,从此一个屋檐下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思想需要交流;我们有太多的时尚心得需要了解;我们有太多的感情需要倾诉。或许不必深究其中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光看天南地北的口音在说着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来自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宿舍的文化从此开始,绵绵不息。

我们知道宿舍是当今大学生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除上课外,同学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休息和娱乐,谈心交友,课余阅读以及一些活动都在宿舍。在宿舍里,同学们朝夕相处,长期的共同生活,宿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重要的影响。例如: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买了电脑放在宿舍,然而当今快捷的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足不出室,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

我们要加强对宿舍文化的建设,让宿舍的文化普遍的让同学们知道。宿舍是一个集体,它的文化要我们去建设更需要我们去遵循,我们更加不能去破坏。让我们携手一起建设起更好的宿舍文化。

寝 室 文 明 公 约

1、谈吐文雅,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人人动手,注重寝室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活动。

2、早起晚寝做到快、齐、静。早晨起床铃响后立即起床,并迅速整理好内务;晚上就寝动作快,熄灯铃响后寝室保持安静。

3、室内环境做到整洁、清新、雅致。鞋子、被子、毛巾、牙杯、热水瓶、箱子等物品摆放整齐。

4、讲究卫生,预防疾病。门窗、墙面保持干净、无污迹;果皮纸屑放入纸篓,保持寝室地面、走廊干燥;文明使用厕所和洗手间。

5、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不损坏墙面、玻璃及公共设施。

6、注意安全,防患未然。不使用明火,不私拉电线,及时栓门锁门。不得随意乱窜其它年级的寝室,不在寝室留宿他人,放假期间按时回家,不在寝室逗留。

7、听从值周教师、值周学生及寝室室长的安排、管理,遇突发事件及时向值周教师和班主任报告。

5.两新组织建设概况 篇五

党组织建设情况的汇报 

一、公司概况

XX煤矿组建于1958年,原属地方国有煤矿。2000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核定生产能力15万吨/年,现着手准备30万吨/年的扩能改造。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1人,大中专毕业生及工程技术人员27人。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已达1600余天。

XX煤矿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5月,共有党员24名,其中正式党员21名,预备党员3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5名,分布在公司5个部门。支部委员会由3人构成,支部书记,支部组织委员,支部宣传委员;公司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分别为机关党小组、安全生产党小组。

多年来,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在2009-2010,公司党支部被区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二、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

公司党支部在区委、镇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党务公开”活动。始终以“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核心,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全面推进党 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五个好”和“五带头”要求,建设了一支作风好、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服务优的党员队伍,为促进公司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了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和党支部参与企业决策等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公司有党员活动场所。利用党员阅览室室这块阵地,定期召开党员会议,组织党员进行政治学习。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公司经常组织开展切合实际、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激励党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发挥作用,积极实施将党员培养成骨干、将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骨干培养成中高层管理人员。公司每年表彰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每月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班组”等“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彰显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关爱职工。到目前,在职员工的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并为他们办理了五险。改善职工福利待的同时,更关注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为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在2011年完善了新办公大楼,不仅改善了办公、学习培训条件,而且职工每天都能在干净整洁的食堂就餐。不定期的组织职工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员工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

这些举措营造了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6.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概况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赤峰市处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沈阳均不到500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60万人。全市三面环山,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横贯东西,境内山、坡、平、谷俱全。全市气候特征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50-2000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6倍,十年九旱,多风沙。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我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于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点使赤峰成为松辽平原的水源供给地和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建国60年来,我市各族群众同荒山、沙地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生态建设的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不断加快治沙步伐,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全市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防沙治沙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多年来,我们在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历届市委、政府和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使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资47.5亿元,年均5.94亿元,完成治理面积1500.78万亩,年均18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7.38万亩,飞播造林95.9万亩,退耕还林307万亩,农田林网46.5万亩,封山(沙)育林554万亩,无论是在投资规模上,还是在建设任务上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在防沙治沙工程布局上,全市基本形成了按山系、流域规模治理,做到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通过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封山封沙育林育草和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恢复和增加了植被。目前,全市已治理万亩以上流域22条,形成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示范区20处,治理区草原植被达到80%以上。据2008年底统计,我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42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33.07%,活立木蓄积达到5723万立方米,保持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全市有5个旗县区实现了平原绿化,平川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市防沙治沙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等光荣称号,曾被国家林业局领导誉为“在祖国万里风沙线上,为我国林业建设树起的一面红旗”。赤峰市敖汉旗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通过实施造林种草、封育禁牧、流域治理、水源工程配套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频数。全市特别是北部旗县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农田、草牧场沙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国家1994年第一次和2004年第三次沙漠化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面积10年减少了112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12.3万亩,从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沙地治理呈现出“总体控制,局部好转”的局面。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治区级保护区7个,市级自然保护区4个。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从今年开始,我市准备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走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特色养殖、森林沙漠旅游、森林食品采集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为实现兴林富民的目标,全市坚持“兴产业、富职工”的原则,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在坚持生态优先,资源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谋划林业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改革驱动、科技推动,使林业逐渐走上产业兴、职工富的和谐发展之路。目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提高投入产出比,全市已涌现出一批林场职工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克旗联峰林场,2007年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0座,总面积13000平方米,引进先进设备,当年生产叶类蔬菜1.8万公斤,实现产值14.4万元,获利10.8万元。2008年,联峰林场以承包的方式将大棚转让给职工,平均每人多增收6700元,走出了一条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之路

(三)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成果得到巩固。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消结合”的方针,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不断强化防火宣传教育,狠抓野外火源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通讯和扑火队伍建设,避免了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治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止,外来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范。全市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通过开展“雪原一号、二号”、“飞鹰行动”、“严打滥伐非占”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国土生态安全。2004年,全市有2324.9万亩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占全市森林面积的56%,年均补偿资金1.1亿元。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多年来,赤峰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推动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领导力度,明确把“生态立市”列为我市三大发展战略之首,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的基本市策不动摇,把生态建设作为关系群众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建设联系点。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步伐的决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关于实行全市封育禁牧的决定》、《赤峰市林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打造生态精品工程。为加快赤峰市防沙治沙步伐,在长期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年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春、夏、秋三次治沙造林大会战,年出动人数达100多万人次,投工3000多万个,保证了林业建设扎实有效、深入持久的开展。在群众大会战中,全市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宝国吐乡大青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随着“两工”的取消和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我市及时调整林业建设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使林业建设组织形式和模式从依赖国家向动员全社会力量转变,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健康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市积极探索了新的造林机制,并重点推广了“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先造后补”等三种新的造林建设管理模式。这些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据统计,仅2009年全市实现个体造林达85.35万亩,并涌现出5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122户以上。按照“巩固完善以往工程,精心打造在建工程,谋划培育未来工程”的总体要求,全市共新建重点工程15处(其中封育项目2处),总建设面积33.86万亩,涌现出了翁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

5线和响道线)、翁旗东部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宁城县南部果树经济林建设、宁城县沿河防护用材林基地建设、敖汉旗四家子镇沟道治理、右旗杨树用材林基地建设、喀旗大扁杏基地建设等全市重点示范工程,为全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样板。

(三)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建设质量。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造林成活难度大,因此全市始终坚持科技兴林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林业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全市成功探索出了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先后取得了“沙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流动沙地生物沙障治沙技术”等100多项林业科研成果和“引洪淤沙造林模式”、“沙区小生物圈建设模式”等成功治理模式以及套袋覆膜、苗木蘸根保湿、坐水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不断深化林业改革,释放林业发展活力。2003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出台,赤峰市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全市在林业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重大调整,先后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基层林工站建设、国有苗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林业建设等改革工作,并且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通过开展一系列林业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队伍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历经了林业“三定”、“五荒”拍卖等林业改革工作后,从2004年开始,赤峰市率先在全区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印发了《赤峰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全市抽调516人组建了84支林改工作队,举办林改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1982人次。落实林改配套资金1168.31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配套林改经费230万元,旗县区配套林改经费938.31万元。目前,赤峰市已有2167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了经营主体,其中商品林改革已接近尾声。同时,积极探索林业配套改革工作, 我市于2006年底组建了自治区首家林业要素市场,为农牧民搭建了信息平台和活立木流转交易平台。据统计,要素市场已成功举办63场林木交易会,成交金额5640万元;完成森林资产评估17起,抵押贷款463万元。敖汉旗、克旗、元宝山区、翁牛特旗也组建了林业要素分市场,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今年,市林业局还积极同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赤峰支行等部门就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事宜进行了协调沟通,出台了《赤峰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暂行)》,为下一步盘活林木资源和农牧民抵押变现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政策依据。

(五)坚持依法治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多年来,在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前提下,赤峰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市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森林草原防火和森林病虫害工作常抓不懈,确保了全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林业建设成果的破坏,巩固了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治理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赤峰市林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需要治理的地区多为远山大沙,治理难度较大,以及部分沙化退化的草牧场急需治理,每年要完成200-250亩的治理建设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林业产业还相对滞后。全市还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概况,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意识不强、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林产业发展缓慢,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三是林业改革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的意见》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改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而且成为当前我市的一项重点工作。

四、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市林业的发展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努力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日益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生态安全意识,坚持现代林业发展道路。根据《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要求,赤峰市有70%的国土面积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996万亩,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限制开发区面积8486万亩,主要包括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赤峰林业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构建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为主要目标,因此必须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不断加大造林绿化步伐,绿化荒山荒沙,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构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是赤峰林业永不懈怠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必须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我市林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安全意识,为林业建设和保护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征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二)抓住机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期继续实施至2012年,年平均投资1.5亿元,今后,全市将本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投资、重点投入沙害严重区域,加快治理步伐。在建设方式上坚持封、飞、造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力争在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结束前,完成综合治理100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目标。

在抓好远山大沙绿化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人居环境建设,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以身边增绿为目标,积极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争取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森林城市创建任务,逐步把赤峰市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投资城市、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城市品位获得明显提高。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兴林富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在合理利用、提高林草资源的经济效益上做文章,在林种树种设计上要有战略性,既要考虑生态效益又要兼顾农牧民利益,对于商品林,要放开搞活,要积极引导林农采取集约经营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提高商品林的林地产出率,增加农牧民增收。加强技术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重点建设杨树速生林、落叶松用材林、千万亩山杏林、蚕桑、沙棘、小苹果、大枣、林木种苗、扁杏、山葡萄(葡萄)+个林业产业基地。在保护好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林场职工、农牧民发展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特色旅游业。继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几个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基地的林业产业模式,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林业开放,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为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要按照国家政策投向,做好项目储备,努力争取新的项目投入,谋求产业发展。

(四)不断深化改革,积极营造林业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和林业投资者的经营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和社会造林积极性。在推进主体改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积极推进配套改革。以市林业要素市场为中心,在各旗县区分别建立林业要素分市场,形成市县两级信息联网,更加方便农牧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为他们搭建便利的林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提供林业法律政策、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森林资源资

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林地和林木产权流转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和“先造后补造林”三种先进建设模式,2009年各旗县区推广面积不低于总建设任务的50%,2010年全面推广。

最后,恳请各位领导和记者朋友,在以往关心和关注赤峰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宣传报道,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7.润滑油生产技术概况 篇七

关键词:加氢,临氢降凝,异构脱蜡,生物技术

前言

润滑油是一种是涂在机器轴承等运动表面的油状液体, 可以起到冷却、洗涤、防锈、缓冲等作用的石油炼制产品。润滑油的质量、品种、规格的开发总是随着用油设备、车辆、机具的技术进步而发展的, 现有的车辆和设备都对润滑油关于节能、环保和经济性等指标提出越来越苛刻要求。因此, 润滑油生产技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大环境下, 也逐步的采用新的工艺、投用新的设备、运用新的生产理念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一、润滑油的质量发展趋势

化工行业的基本目标一直都是围绕着高效低耗来发展的, 而在21世纪, 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重视。因此, 润滑油生产企业都在努力生产低粘度、低凝点、高粘度指数、更好的粘温性能的润滑油;随着机械设备节能与环保要求的提高, 对润滑油的高温氧化性、抗磨性和低挥发性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润滑油生产技术与前景

1. 加氢补充精制

加氢补充精制是一种用以代替白土补充精制的工艺, 可除去油中的不稳定化合物和非烃杂质, 经过加氢精制后, 油品的各项指标都有很大改进, 而且以不同原料制取各种不用品质润滑油的伸缩性很大, 适应的原料范围也很广。

加氢补充精制可以放在润滑油加工流程中的任意部位, 放在减压蒸馏之前—处理常压渣油, 适用于处理含沥青质较少的石蜡—中间基原油;放在溶剂脱蜡之前—不但油和蜡都得到精制, 而且还解决了加氢后油凝固点回升的问题, 采用先加氢后脱蜡可使脱蜡温差降低, 节省冷量, 降低操作费用;放在溶剂精制装置之前—加氢过程使润滑油中的多环芳烃开环, 变为粘度指数高的少环多侧链芳烃或环烷烃, 可降低溶剂精制深度, 改善产品质量和提高收率的效果。

2. 临氢降凝技术

临氢降凝又称临氢催化脱蜡, 也称临氢择形裂化, 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分子筛催化剂使润滑油中的正构烷烃和短侧链烷烃进行选择性裂化, 产生凝点较低的产品。核心是用催化剂将蜡裂化成小分子烃类。

(1) 临氢降凝工艺的发展趋势

加速催化剂的更新

催化剂是临氢降凝工艺的一个核心环节。因催化剂耐氮能力较差, 失活快, 所以催化脱蜡反应器的进料氮含量的要求比较苛刻, 因此提高催化剂对原料的适应性、选择性, 延长生产周期是催化剂研制的目标。

(2) 临氢降凝与其它工艺的联合

采用加氢精制加氢脱蜡联合工艺, 可降低加氢裂化尾油中的硫化物含量, 还可除去对催化剂有毒害的物质, 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周期。

临氢降凝可与溶剂脱蜡工艺相结合, 适用于蜡含量高的润滑油馏分, 即先用溶剂脱蜡去除正构烷烃等石蜡产物, 再用临氢降凝工艺进行深度脱蜡, 获取低倾点润滑油。这种方案一般用于原有装置的改造, 完成产品的升级。

对于蜡含量较低的环烷基原油, 针对石蜡烃含量少的环烷基原油的特点, 采用催化脱蜡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环烷基润滑油不仅生产成本较低, 而且目的产物收率较高

3. 异构脱蜡技术

异构脱蜡的原理是原料油在氢气环境中, 在贵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 使原料中的正构烷烃发生异构化反应, 生成异构烷烃而成为优质润滑油基础油组分。在此过程中, 也有部分碳链发生中间断裂, 生成相对较小的烃类。Chevron公司是研制异构脱蜡工艺最先进的公司, 它的异构脱蜡工艺采用全加氢工艺或者与溶剂脱蜡相结合, 主要生产API II类基础油, 也可生产API III类基础油。该工艺采用两段固定床反应器, 第一段加氢裂化或加氢处理, 用以提高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去除硫、氮、芳烃等有害和非理想组分, 通常控制转化率在10%以下。加氢异构裂化或加氢处理产品经过初步分馏后进入第二段加氢异构和加氢后精制的串联部分, 以实现降低基础油的倾点, 改善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光安定性。

4.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润滑油 (脂) 中的应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一些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润滑油 (脂) 不仅可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而且黏温性能好, 黏度指数高, 相信在21世纪生物技术在润滑油 (脂) 中的应用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5. 纳米材料与技术

近年来, 纳米材料与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润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单位都在进行提高润滑油抗磨性和减振防噪性的研究。

6. 合成基础油技术

80年代合成技术使润滑油是一场润滑油生产技术的革新, 它摒弃了传统的加工润滑油馏分油得到润滑油基础油的工艺。合成基础油原料来源于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散发出来的乙烯、丙烯等精细成份, 在经收集、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得到的人工机油, 它的综合性能不仅比传统润滑油更优秀, 而且适用领域更为广泛。

结论

(1) 润滑油加氢技术的运用, 使基础油质量向低粘度, 低凝点的方向转变。

(2) 加氢技术与其他工艺的结合使用将是未来的趋势。

(3) 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钟志勤炼油工艺学1985.

[2]王鲁强等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2011.

[3]李秀强等润滑油加氢补充精制装置的技术改造2007.

8.国内外政府网站标准建设概况 篇八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网站标准建设

一、制订网站建设指南

为使政府网站在建设思路、建设要求、用户期望、信息内容、格式、服务等方面统一和规范,保证政府信息和服务提供的高质量,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实施政府网站信息的管理、更新和维护,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制订网站建设指南进行明确规定,以英国政府为例:

2004年,英国政府电子特使(e-Envoy)办公室委托制作了政府网站建设指南(第二版)。通过制订政府网站指南来支持现有网站的目标,支持现有的政府网站从告知公民到与他们交互,最后到为他们办事方面取得进展。该文件设定了英国政府网站建设的10大顶级指南,并列舉了提出这些顶级指南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和实践的建议,为政府网站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二、建立可及性标准

为保证政府信息方便利用并为更多人获得建立一个惠及全民的信息社会,是国际社会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不少国家制订了关于政府网站可及性的国内标准或者建设要求。如:

(1)国际万维网联盟(W3C)的网站内容可及性指南。

(2)美国政府1998年修改了《联邦残疾人就业教育法案》的508条款,要求自2001年6月起,所有的联邦机构网站实现可及性访问要求,所有公众及政府资助的机构都要提供信息可及性设备。美国联邦机构政府网站以及不少州政府网站都制订了信息可及性强制法案。

(3)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信息和通信技术政府标准。标准提出:可用性是决定网站信息内容表达的关键因素。

(4)欧盟国家如英国、意大利、瑞士等也都制订了信息可及性方面的法规。

三、建立政府信息元数据标准和政府信息目录系统、交换系统标准

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制订GILS或者DC-Government标准来描述、定位和管理政府的信息资源。从各国的做法来看,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政府信息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是大势所趋。

国内政府网站标准建设的实践和发展

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有国家标准21410项、备案行业标准33552项,备案地方标准10304项和备案企业标准130多万项,主要涵盖了基础、方法、安全、卫生、环保、产品、管理、其他等八个方面。

新时期,建立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标,涉及政府职能的定位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管理的基本职能是高效可靠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作为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网站,承担着电子政务服务前台的功能,也是政府提供在线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建立和完善政府网站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是深化政府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关于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规范的相继出台,填补了我国政府网站标准化管理的空白,对于引导各地建立网站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北京

由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等单位一起组成标准编制小组,制订了《北京市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本规范于2004年4月1日正式出台,规定了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包括网站设计、网站内容、网站技术和网站管理。2007年,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又组织相关专家、机构对本规范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该规范在为北京市政府网站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南的同时,也为北京市政府网站评议提供衡量依据。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评估核心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工信部信〔2009〕175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市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北京市经信委又制订了《北京市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京经信委发[2009]28号,该规范于2009年9月15日正式出台,对网上办事服务的实现方式、内容组织、质量管理、辅助功能提出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各单位将对照《规范》更好地开展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上海

2009年,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政府网站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以公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促进上海市政府完善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信息委颁布的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上海市政府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要求,“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编辑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中心等单位一起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政府网站卓越质量与服务管理规范》。该规范适用于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政府部门网站和区县政府网站的质量与服务管理。

2009年6月18日至19日,由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主办的“上海市政府网站和政务外网工作会议”召开,主要研究探讨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及《上海市政府网站卓越质量与服务管理规范》,会上,上海市政府网站编辑部对《上海市政府网站卓越质量与服务管理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会专家及各级单位展开热烈探讨,并针对《上海市政府网站卓越质量与服务管理规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浙江

上一篇:2月17日工作总结下一篇:合作社如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