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2024-10-02

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共9篇)

1.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一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2.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二

一、产教融合理论概述

1、产教融合概念

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来说,产教融合是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技术转移、项目合作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各个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

2、产教融合特征

(1)具有“跨界性”。产教融合是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机组合的形式,既是产业性的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性的产业活动,是产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这与政府主导、 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跨界性”的主要体现。

(2)具备“双主体”。产教融合是院校和产业“双主体” 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是产品技术开发、生产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二者共同参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校企合作,互惠互利。

(3)具备“演进性”。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升。因此,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动态演进是一种常态,两者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种循环变化的过程。

二、产教融合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产业的推动,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就有明确提到“促进经济增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必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1、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以辽宁省为例,辽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期,省内各高职院校也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好地履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责任。可以说产教融合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2、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核心竞争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只有通过产教的深度融合, 实践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形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产教融合的过程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产教融合可以将企业、行业、学校、政府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和实践水平。 此外,产教融合也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扎实的技能素质,这同时也要求教师须定期深入企业、行业,深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了解行业、企业的动态变化,不断进行课堂知识更新。

三、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与“教”对接不紧密

目前,“产”与“教”对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学校与专业设置、企业和课程标准、社会需求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对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直接导致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严重。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功能落后、实训理念过时等现象,这使得教学环节和产业、 行业严重脱节。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严重不足,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2、机制体制不完善

产教融合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载体,将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与产业、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对接,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校企深度合作,“产”与“教”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升,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现实情况是政府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职能和主导作用,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得产教结合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与产教融合相适应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病之一。

3、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缺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师选拔上还是“重学历、轻技能”,很多刚毕业的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基本为零,他们本身还达不到“双师”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师在产品技术开发、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此外,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长期在教育岗位,对外界发展了解不足,因此对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动态和管理要求等知识比较匮乏, 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可见,教师实践技能素质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大障碍。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深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解决产教融合“深度“问题呢?首先要从认识角度出发,要保证认识上有深度,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和融入产业发展才可能有出路,只有保证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活力、挖掘活力,才能把产教融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要由浅入深的进行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由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涉及面比较广,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准确地把握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共同点,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逐步深化,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层次, 校企合作应该从中小企业开始,从小项目到大项目,逐渐向大企业靠近,不断提高战略合作层面;最后要建立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在办学机制上要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和改革的方向。

2、广度

广度是指内容和范围,产教融合涉及到学校与企业、产业过程与教育过程、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科技开发与教育科研等多方面。对此,校企双方要结合区域和行业的需求,找准定位,依托优势,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共同管理、合作育人。高职院校要积极发挥主动作用,与企业、行业一起推动教育的发展,其办学的规模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对人才规格的培养也要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要融入企业,教学的方式也要按照企业来管理,教、训也应该结合企业的项目来进行, 以多形式、多途径、全方位落实好产教融合政策,实现工学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力度

3.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三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基础,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指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用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为企业服务,解决疑难问题,企业最看好学校给予企业的服务能力;企业担负着育人的教育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专业化发展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决不能跟着企业走,要发挥引领作用,它需要科学的治理体系和较强的治理能力。企业要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必不可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帮助。

产教融合中的“产”是指“生产”或“学做”,是实践教育的范畴;“教”是教育教学,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及内容;“融合”是对两者契合度的要求,是“边生产边教学”与“边教学边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的要求。产教融合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是“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有机结合。“产”与“教”要融合,前提是两者要有内在的联系,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专业性与生产性、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和联系,这是对“产”“教”内容和方向的规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实施“应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两者的有机统一,高职教育才是有效的、合格的教育。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研究,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由于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存在校企合作不到位的弊端,学生在校的实训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参加企业的实际操作,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到企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

从实际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经过系统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

(一)建立产教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改革实践教学,实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说,企业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与锻炼機会,学校为学生理论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学生在企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力,为学生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

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而组织的,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实践的科研活动。主要内容和任务为:熟悉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技术信息;了解和熟悉实践企业相关岗位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技术规范,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把企业实践成果引入或融入到教学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企业实践活动融合了教学与科研活动,实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教学转化,同时可为企业技术革新和发展服务,提升了教师在教学上的话语权,提高了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执教能力。

(三)产教融合,有助于技术人员双向培养

职业学校在办校的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同时培养学生的技能培训与业务培训,与此同时,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知道,可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这样就能够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互补,人力资源共享。在现代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企业技术与产业效益,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说明这种创想培养模式正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

(四)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职业学校新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就是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中,进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维系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应当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明白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确定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确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同时,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企业派送专家到学校讲课,这样有利于双向之间的互动,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流,了解双方的需求,进而又针对的实施解决策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职业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法。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密切校企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对于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来说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变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邱义臻.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品,2003(8).

[2]周世青.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企一体化办学[J].辽宁教育,2012(6).

4.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申报材料 篇四

--钛冶炼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单位申报材料

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钛冶炼厂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绳,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广泛地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钛冶炼厂成立于2005年,主要利用攀西地区丰富的钛矿资源生产钛渣,为钛产业的下游企业钛白粉、海绵钛生产厂提供优质钛原料,该厂18万吨/年钛渣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了一座年产6万吨钛渣的大型电炉,于2006年投产,二期建设了两座同等规模的电炉,两座电炉均于2010年投入试生产。成立6年时间里,钛冶炼厂在国内外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科技攻关、工艺摸索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具有攀钢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电炉采用自焙电极粉矿直接入炉冶炼钛渣‛的成套工程化技术,填补了国内大型电炉钛渣冶炼技术的空白。随着钛冶炼厂18万吨/年钛渣项目的全面建成投产,攀钢已经成为中国高品质富钛料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目前,该厂拥有职工465人,拥有学士以上学位66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0人,其中青工占职工总人数的57%,青工中大部分为近几年新分高校毕业生,这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该厂深刻意识到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帮助职工实现价值、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点抓好抓实。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长期以来,钛冶炼厂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把它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健全了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组织网络。首先,成立了职业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厂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厂领导任副组长,各车间、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讨论和决策有关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关规章和计划措施,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其次,由党委、工会、团委、办公室等职能科室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项任务的落实,如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满意度调查、建立职业道德档案等。第三,由厂纪委成员员组成监督小组,负责监督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提出意见,促进企业职业道德建设顺利开展。这三个小组互相衔接、互为支撑。经过不断完善,钛冶炼厂基本形成了与职业道德建设计划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大激励的力度,做到教育有计划、执行有制度、监督有措施、检查有标准、奖惩分明,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抓好普法教育,提高职工法制意识

实践证明,各种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钛冶炼厂以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切入点,教育员工奉公守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工人,并且成为知法、守法、护法的公民,鼓励员工自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该厂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法制道德观念,提高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该厂一是聘请了相关法律专家对员工进行了《公司法》、《合同法》、《劳动法》、《婚姻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的解读和指导,坚持‚周五学法日‛制度,每个星期五由厂部或科室、车间组织职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厂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小组不定期对各单位学习情况进行抽查,严格把关,督促学习,确保学习取得效果。同时,通过内部刊物《钛冶炼简报》打印下发了法律知识宣传材料,并每年都举办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等竞赛活动。二是专门成立了法制培训基地。该厂党委紧紧围绕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加强党性党纪教育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通过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观看倡廉电视录像、读反腐倡廉书籍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 ‚廉内助‛参观等活动,抓好了党风廉政建

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领导者廉洁自律和依法经营意识。对管理人员和财务、供应、销售业务人员,每年集中进行法制培训2—3次,使业务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重合同,守信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干部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也提高了公司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政策理论水平,从而为企业搞好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自成立以来,该厂无一例侵犯职工权益的案件发生,连续五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体事件,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岗位贡献

爱岗敬业是作为企业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爱岗敬业不仅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也有利于职工自身价值的体现。针对近几年新分高校毕业生多的实际,钛冶炼厂以抓好新员工的入厂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开展‚三讲‛活动——既讲形势和任务,也讲和谐与快乐;既讲钛产业发展的大目标,也讲人生的小规划;既讲无私奉献,也讲自我实现,激发职工岗位成才、岗位贡献的热情。该厂以‚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鞭策职工,引导职工在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搞好每一项维修,做好每一次巡检,填好每一张记录,算准每一个数据,写好每一篇文稿。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为企业发展做贡献。该厂冶炼车间主任刘峰,每天从办公楼到车间的各个岗位指挥协调生产,巡视检查设备,粗略计算他每天在生产现场所走的路就达4公里多。该厂冶炼车间冶炼乙班炉长张超,始终坚持‚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你放心‛的原则,先后创造了‚带渣冶炼‛等多项先进操作法,带领班组职工实施技改项目近百项,为钛渣产量逐年攀高、为促进攀钢打造‚中国第一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每项政策出台前先问问职工怎么看,每个月进行一次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每季度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征询一次对科级干部的意见……这些已经成为钛冶炼

厂的惯例。钛冶炼厂始终坚持把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以此凝聚职工力量为企业健康发展做贡献。该厂坚持、完善和发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在实施过程中,钛冶炼厂工会实行全民会员制度,在全厂职工中执行劳动合同制度,每一位入厂的职工均要认真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依法规范、有效履行了合同(协议)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等各个环节,劳动合同签约率达100%,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率达100%,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率达100%。而在职工利益分配方面,严格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执行标准工时制,做到职工工资福利发放准时、公开、透明,科学做好岗位测评,按时足额交纳职工的住房保障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依法发放加班工资,早班夜班有津贴,伙食有补助,高温发放防暑降温费,冬天发放烤火费等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为了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钛冶炼厂围绕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通过《钛冶简报》、《星期五宣传》等大力宣传攀钢净胜以及钛业公司‚卓越‛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从宣传教育上促进员工理解和认同攀钢、认同钛业的文化,从而增强职工的归属感,稳定职工队伍,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在保持集团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多年来,该厂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赛、歌咏比赛、职工运动会等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建立了钛冶炼厂图书室,购买了大批技术和文艺书籍供职工阅读,投资数万元,购买了健身器材,修建了职工篮球场等,既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强健了体魄,陶冶了职工情操,激发了创业激情。根据各个时期的生产任务,该厂还组织职工形成生产突击队开展义务劳动,活动中职工们奋勇争先,无私奉献,为企业降本增效贡献了一份力量。

该厂还坚持加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教育,以‚当好工厂的主人,做好社会的主人‛为重点,引导职工在岗位上发挥所长,为企业发展努力奋斗的同时,更

好做一名合格、对社会有益的公民。该厂通过组织职工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参与攀枝花市‚除陋习、树新风进企业‛集中整治‚四乱‛活动、参与争做‚‘除陋习、树新风’优秀职工‛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乡优秀志愿者‛活动、号召职工为格萨拉中心校图书室募捐书籍、玩具和钱款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该厂共组织职工参加志愿者活动10余次,为格萨拉中心校募得书记300多本,涌现出了攀钢集团公司见义勇为先进集体—钛冶炼厂经警班,在企业中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培训,典型引路,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钛冶炼厂结合企业实际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开展‚三培养‛活动,即:把技术业务骨干、生产管理骨干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技术业务尖子和生产管理骨干,把多名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业务骨干。该厂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先争优最佳实践者‛活动、‚创先争优定岗领责‛ 活动、班组长培训、导师带徒等载体活动,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培养了一支业务精、技术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刘峰、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叶良军、攀枝花市‚十佳技术能手‛—张超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代表。

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特别是本单位的先进人物,是实践职业道德的道德楷模。钛冶炼厂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了开展‚典型引路,先进人物树旗帜‛活动,通过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人物顾全大局、爱岗敬业、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等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学习身边人、干好当前事‛,让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有力地推动了该厂职业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在钛冶炼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职工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

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了钛冶炼厂和谐、健康发展,树立了良好的企

5.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五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3日 来源: 浏览: 160 次 评论:0条

申报“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校”汇报材料 郴州市第六中学

郴州市六中为市教育局直属初级中学,现有62个教学班,学生3700人,教职工235人,其中高级教师87人。多年来,学校坚持“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我市基础教育领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湘名校”、“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示范学校”、“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湖南省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郴州市中小学两项常规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郴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郴州市校本研训示范校”、“郴州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学校”、“郴州市十佳文明学校”等。

根据《关于开展郴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学校评选的通知》(郴教科字[2014]10号)要求,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现结合我校实际,特申报“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学校”。有关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带头参与科研,“科研兴校”意识鲜明。学校一直以“科研兴校”为打造湘南品牌学校的强大引擎,积极依托科研推进学校发展。成立了以郭洪波校长为组长,李淑琼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研室领导、年级组和学科备课组组长为成员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郭洪波校长、罗柳莉书记、李淑琼校长、吕贞校长、教研室主任等都是现有科研课题主持人。学校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充足,在委派教师外出培训考察、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和教研成果奖励等方面,都竭尽所能,不余遗力。(近两年学校派出参加各类国培、省培的教师已逾185人次,还有校本研训的网络培训是几乎人人参与。这三年,学校花在教师培训上的经费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和。)

学校先后拟定了《郴州市六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郴州市六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郴州市六中校本研训工作方案》等,为校本研训规划出宏伟蓝图和实施措施,使研训有目标、有步骤、有实效。学校加强对学科教研的指导管理。利用教职工大会、暑假校本培训等时机,学校领导经常向教职工宣讲课改形势和课改理念,请进上级专家进行科研培训。学校还将校级领导分派至各个学科组,负责对学科研训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学校教研工作管理有序、实施得力。近二年内学校先后申报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示范学校”、“ 郴州市十佳文明学校” “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市校本研训示范校”等。

二、校本研训特色鲜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确立了“立足整体,均衡提升;立足常规,追求实效;立足长远,保障未来”的教师培养总思路,构建出“专家引路,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三维培训空间,以“引进来,走出去,重实践,重总结”为主要培训方式,建立了“互帮互学,师徒结对”的教师培训框架和多样式、多渠道的培训平台,走出了一条强师魂、提师能、扶新手、育名师的特色之路。

学校建立了“在质深教师中打造品牌,在中青年教师中造就骨干,在青年教师中推出样板”的分层培养机制。选拨富有教学经验和实干精神的学科骨干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建立了学科研训的骨干教师队伍。每年借助“名师讲坛”、“骨干示范课”、到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推介名师,打造品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借助各级各类教学比武、说课评课活动,培养能手,确立骨干,扩大中坚力量;借助“岗前培训”、“师徒结对”等活动,训练新手,培养后续人才;通过“听课会诊”、“以强扶弱”的方式,帮扶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这些分层培养的方式方法,使学校师资既有阶梯式的发展目标,又有整体性的提升效果,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清晰,打造出了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接近40%,硕士研究生8人,学校领导班子连续十三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领导班子”,学校党总支历年均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名优教师,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的教师已有20人之多,2013年十二名教师被确立为市级骨干教师。

三、科研制度建设完善,校本研训追求实效 学校建立并完善了《郴州市六中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郴州市六中校本研训工作方案》、《郴州市六中教师培训工作方案》、《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帮扶培养制度》、《集体备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本研训规章制度。学校还设立了一系列研训奖励制度,每学期评选表彰“优秀教研组”、“执行教学常规十佳教师”、“优秀教案”、“优秀班主任”、“课改积极分子”等。学校将教师的工作业绩直接与职称评聘、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挂钩,教师个人教学比武、论文、培训、公开课、下乡送教、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等都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设有教学副校长,直接领导教学教研工作,教研室队伍健全,结构合理,配有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研员等,各司其责,又分工合作;教研室管理职责明确,教研工作精细而务实。学校每年的教研工作丰富多彩而严谨有序。每期召开诸如质量监测成绩分析、学科组长培训、学科考核、新课改培训等若干次全校性教育科研工作大会。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备课组长、学科教师,远赴香港、洋思、许市、长沙、株洲等省内外名校,开展教学观摩等研训活动,并及时组织考察成员座谈交流、上汇报示范课,汇编各类考察报告集,以收集考察学习之收获。学校不定期组织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党员教师比武课、“新课改新课堂”展示课以及各种学科研训展示活动等。学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到2013年12月止,包括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在内的所有学科都已获得过省市级教学比武一等奖荣誉,其中数学组、物理组、历史组、信息组还获得国家级比武一等奖。

除以上常规研训活动之外,学校今年起集中开展“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学科课例研讨展示活动,以打造研训特色,落实研训实效。“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学科课例研讨展示活动具体实施方法为:1.以学科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学科教研展示活动,抽签决定展示时间。一年内所有学科组完成至少一次的展示活动。2.研训内容和形式由各学科组自行决定,每次展示活动不少于六人参加(不包括旁听者),参与者在活动中围绕同一主题承担不同性质的任务,分工协调,共同完成。3.各学科展示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展示的活动富有研讨性、实效性,同时在活动形式和操作技术上有可借鉴价值。4.各学科展示结束后须将所有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评课稿、活动总结等资料,以电子稿方式发送至教研室邮箱存档。5.每次展示活动向全校开放,其他学科老师到场观摩。

至目前为止,学校已有语文组的“借景抒情诗鉴赏”课例研讨、物理组“物理概念课教学研讨”、地理组的“地理位置专题教学研讨”进行了展示,获得了极大的反响。这些活动都围绕某一教学主题,采用“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的形式,进行比较式教学探讨。每个展示活动一般历时二个小时,除当场展示两到三节微型课外,还有上课者的说课反思、三个评课员的评课,教研组长还需将整个活动的前期研磨过程完整介绍给前来观摩的现场观众。因此,每个学科的课例展示活动其实是一个融备课、研课、上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完整研训过程,前前后后的准备时间不少于二个月,期间历经全组成员的多次反复研磨。教师们一致认为,这种研训展示活动具有鲜明的研究性、合作性和时效性,它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是植根于教学特点和教学需要的务实化研训,是扎扎实实对教师研训能力的促进。其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大家都有一种累并收获着的感觉——收获了在合作中成长的快乐。

“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学科课例研训展示活动,是我校为进一步推进教研教学改革,促进教研校本化和教研管理优质化而创设的研训新模式。这一活动的开展,充实了研训内容,丰富了研训活动形式,扩大了研训交流平台,落实了研训实效,促进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能力、集体合作能力、学科研究能力和成员专业素质。这是我校探究学科组建设新途径,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的积极尝试。

四、档案建设详实周全,研训资料丰富完备

学校建有网络专页,及时发布学校教育教学各项信息资料。学校每半月出一期《校情周报》,报道学校新闻和教育教学亮点。学校十分重视研训材料的收集整理,档案资料齐备。编辑有教育教研经验汇报文稿、教师获奖论文集、教学比武教案集、课例研讨展示活动资料集、学科评优申报材料集、学期研训简讯集、学科计划活动集、学科研训记录本、集体备课记录本、学科考核成绩统计、教师外出考察汇报稿集、研训工作记录,等等。这些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仅记录了学校教育教学所走过的历程,而且为以后的教育科研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五、课题研究成果丰富,科研条件先进优越

学校各教研组都承担过课题研究,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组参与的“十一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都获得过省级阶段性成果奖。语文组的省级课题《古诗文特色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养成》、德育组的省级课题《初中生网瘾问题的对策研究》已进入最后的结题准备工作。语文组该课题已于2012年获得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德育课题中期验收获一等奖,语文组新立项的《读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也已进入“十二五规划”市级研究项目之列。12年11月,我校成功申报为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以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已经启动,百余名教师成为此项活动的先行先试者。

学校办公条件、教学设备、功能室装备等硬件资源建设均领先于全市同类学校。学校与湘南学院、市电大建立了长期研训合作,为湘南学院实习基地,不定期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提供观摩课。学校现为“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校”、“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校”,语文、英语、物理、生物、地理、历史都已成为“教师培训基地校”培训学科,一批学科骨干已登上了市级骨干培训班讲台授课。

六、科研成果日益丰厚,教学质量稳居前列

学校教研成果丰厚,仅近三年内,学校已有30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教学比武中获奖,教师教研成果(论文、课例、课件、试卷分析等)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202篇(每皆整理编印成学校教研成果集)。语文、物理教研组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被评为“湖南省新课改实验先进单位”,数学教研组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12年我校获评“市校本研训示范校”。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初见成果,语文组的“古诗文精读”读本在市首届校本教材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学校于2012年被为“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

学校中考7A人数和一、二中公费保送人数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市领先位置,2013年中考再创辉煌:7A比例41.3%,单科A的比例均超过60%,数学、物理、政治达70%。2012年、2013年学校连续获得“市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

七、开放办学广泛交流,示范引领作用彰显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内外交流,在推介自我的同时也广收博取,给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接待过香港爱德基金会、澳门新华学校、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中小学校长、长沙金海中学、长沙雅礼雨花中学、长沙南雅中学、常德崇德中学以及本市嘉禾、桂阳、永兴、北湖等县区兄弟学校共计30批次的观摩交流活动。我校与汝城岭秀中学的“手拉手”活动自1996年起,至今十九年从未间断,累计送课68节。2011年又与新疆托克逊县中学结成帮扶对子。近几年,还先后选派胡任华等近十名教师到市十五中开展教学帮扶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英语组以英语基地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各项培训、示范、交流活动,三年内全体英语教师参与培训90余人次,承担接待香港专家来校考察观摩,上交流研讨课20余节,在与香港专家近三年的频繁交流中,不仅使我校英语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也为全市英语基地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主动承接省市组织的各类专家报告会和学科竞赛,近三年来,学校承办的大型学术活动即有:洋思中学刘金玉校长报告会、全市有效教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全市农村中学校长培训班、全市初中新课标培训活动、全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艺等学科教学比武等十四项活动,多个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及湘南学院学员也经常来校观摩。先后迎接了魏书生、刘金玉、郑桂华、马智君、廖小平、杨永光等名师专家的莅临指导。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让老师们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1年9月,在郴州市初中有效教学暨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上,学校作《扬帆奋进创特色,凝心聚力铸品牌——郴州市六中实施有效教学工作汇报》典型发言。

2012年12月,在郴州市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学校作《积极推进,稳步实施,坚定不移地走深化课改之路》典型发言。

2013年9月,在郴州市庆祝第29个教师节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学校作《立足均衡,整体提升,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典型发言。

2011年6月《湖南教育》刊发“教育有梦”——青年校长系列访谈之四《校园应该成为师生的“快乐老家”——访郴州市六中校长郭洪波》。2013年《湖南科教新报》、《郴州日报》先后发表《追求卓越,铸就品牌名校》、《名校是这样炼成的》等专题报道,宣传推介了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做法和经验。2013年9月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授予“湖湘名校”称号。

郴州市六中

6.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六

自查报告

根据罗平县教育局文《关于印发“罗平县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罗教字【2011】9号)以及大水井乡中心学校《大水井乡现代教育学校实施方案》(【2011】16号)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的各项创建工作,现将主要工作做出如下报告:

一、成立了大水井乡中心完小现代教育示范学校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中心完小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处理创建过程中日常事务。

二、主要任务

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六个建设”,即:建设1所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使示范学校的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建设、现代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步入新的台阶,办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具体目标

通过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实现“三个提升”,即:

1、开阔完小校务委员会的办学视野,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管理模式;

2、培养一名管理水平较高的校长,提升教学管理团队及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

3、通过参加学校管理、学科教学、课程建设与评价、心理学等领域 的专家和国内特色学校与项目学校有效培训,促进项目学校在综合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实现办学特色突显,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可度。

四、实施时限及阶段任务 实施时限:2010—2012年

1、方案确定阶段

2010年3月—6月,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专业学习阶段

2010年7月—2011年6月,依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升学校规范管理能力和参训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

3、标杆学习阶段

2011年7月—2012年6月,示范学校向国内特色标杆学校学习,实现课程和管理由规范向精细、特色的提升,并与其余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参与标杆学校学习。

五、实施内容及其措施

(一)加强现代化教育理念建设

1、培训情况:中心完小校长刘王洪到曲靖参加方略教育培训2次;学科教研组长培训3人次;骨干教师培训4人次。学校内其余教师通过网络培训8人次。

2、教育管理模式:校务委员会议事管理制度。大水井乡中心完小根据自身实际和现代教育管理改革采用校务委员会议事管理制度,凡涉及学校重大事件都不是由校长一人说了算,而是由完小校长、教务 主任、总务主任、安监办主任以及一名教师代表通过讨论决定,通过议事制度来管理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加强现代教师队伍教师

全面提升全乡教师队伍建设,以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骨干教师、名教师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通过三名工程的评选,大水井乡中心完小产生了牛家文、刘杰两位乡级“名教师”,赛水仙为乡级“名班主任”。全面实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分配制,建立健全绩效分配的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岗位聘任、岗位考核、岗位绩效分配,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职工工作热情和执行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了教职工师德师风按月考核登记制度,在过去的一年里,全体教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按照《罗平县教师行为“十不准”》和《罗平县教育系统“五条禁令”》,没有出现一位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考核内容的行为。

(三)加强现代课程体系建设

大水井乡中心完小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加强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常规业务月考核制度,建立了大水井乡中心完小语文、数学、科学三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教师、学生发展评价机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

(四)加强学校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校园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

2、大水井乡中心完小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结合本校实际采用“校务委员会议事管理”制度,凡涉及学校发展的事情,抛弃以前校长“一言堂”不合理现象,成立校务委员会,让尽量多的教师或者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提高了学校领导决策的透明度、合理性和民主性。

(五)加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制度教育为保障,植根当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幸福的人。各学校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建设教真育爱的教育本位价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水井乡中心完小坚持以德育为首位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大水井村委会人多地少,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60%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大水井乡中心完小结合实情,建立了学生谈心制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亲在外地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目的,及时化解学生了心理矛盾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感恩父母和他人。

六、创建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在示范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出现好资金短缺、校舍不足、设施设备欠缺的问题。

7.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七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一)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专题研究》估算,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 000万。按照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相关配备比例3∶1测算,仅基层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就需要1 300多万。而目前从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社会工作者不足50万,其中获得护理、康复等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不足10%[1]。方士婷等对宁波市养老服务人才供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宁波市220多家养老机构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仅有2 602人,其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仅有1 409人,且绝大多数仅取得初、中等级护理资格,而全市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00万[2]

(二)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缺乏

在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缺乏认同,很多时候把其定位为“保姆”“护工”。因此,养老服务从业人员90%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3],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也偏低,护理技能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生活照料需求外,专业护理、心理疏导与沟通、精神慰藉等领域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保姆”“护工”式的服务人员难以满足需求,迫切需要具备心理学、医护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专业护理、心理沟通、养生等方面的服务。

二、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尚未形成

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有101所,高职院校约占57%,中职院校约占39%,本科院校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4所,仅占4%,在校学生不到4 000人,已经毕业的学生总数也只有4 554人[4]。而且大部分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的。邹文开在对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查中发现,10所院校学生数低于50人,50—100人的有14所,100—200人的只有6所,甚至还有10所院校没有在校生[5]

(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多数教师很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这些专业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获取了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或职业资格,普遍缺少养老服务专业背景,更缺乏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传授行业和产业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了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兼职教师队伍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授课能力有限,往往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

学校教育与养老产业需要脱节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不足两个方面。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为解决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很多院校采取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及福利机构。受此模式的影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基础护理和保健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机构养老需求之外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运营管理、老年产品营销等领域的课程及实践普遍偏弱,存在与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培养效果与市场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实训指导方面,部分院校没有开发与养老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的院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短。相关学者对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45所院校调研后发现实训超过一年的只有3所,大部分实训时间只有1—2个月,而且在实际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多是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很少得到机会轮岗或从事关于老年机构的组织管理和运营、营销策划等方面知识的工作。可以说,这样的实训与养老产业需要是脱节的。

三、破解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困境的对策

(一)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现阶段养老服务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以养老产业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为出发点,结合已有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通过增设或调整专业方向等方式来确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民政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社会工作领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与老年产品以及产业相关的经营与管理领域;卫生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领域;艺术设计、师范、旅游学院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可以侧重于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心理咨询、休闲等精神慰藉领域。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年申报并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是典型案例,学院对养老产业的大量考察、调研,同时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优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重点开设老年产品营销以及养老机构管理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培养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6]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产学融合”必须考虑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接。职业院校作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做到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以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目前,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工种大多都有相应的初、中、高级的培训考核与鉴定相对应,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专业原有的课程大纲基础上,结合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出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7]。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养老服务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工师等,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养老产业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三)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

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实训过程尤为重要,必须实现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学院可以组织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到养老机构以及养老行业企业一线,对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记录,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理论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避免实训过程中出现仅仅被安排为老年人洗衣服、喂饭或在餐厅帮厨的简单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8]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一门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这一本领就是指职业岗位能力,其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形成的,还需要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练就而成。因此,只有构建产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与养老产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围绕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展开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必然将产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等要素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实践中去。专业方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训过程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养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解决好这些对接问题,职业教育就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方士婷,夏亚雄,赵志邈,等.宁波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职业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

[3]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闾志俊.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困境及破解对策[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5]邹文开.破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之策[J].社会福利,2015,(1).

[6]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7]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2).

8.产业融合示范镇城建规划申报材料 篇八

滩头镇位于隆回县的东南方,地处隆回、邵阳和新邵三县交界地,距县城22公里,距G60沪昆高速周旺铺出口9公里。该镇是2014年7月21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发文公布的全国重点镇之一,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辖90个村(居),671个村民小组,8万多人口,2013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45元,贫困人口占比达到25%。2013年末,全镇共有21930户,80957人,城镇化水平18.53%,人口密度409人/平方千米。

滩头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始建于隋朝,是国家现代“民间文化绘画之乡”,以年画、香粉纸、色纸并称“滩头三绝”,享誉中外。目前,城建区面积约3.18平方公里。

根据《滩头镇2013—2030总体规划》并结合滩头镇实际情况,我镇在城建规划方面申报四个方面的建设项目。

一、果胜路复古步行街的改造

(一)必要性

果胜路主要覆盖区是一、二、三居委会的一部分和塘边村的一部分,共2.2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古镇滩头果胜路已落后于社会、成为制约滩头发展的一个瓶颈,部分新建房屋现代化气息浓厚,而部分老式房屋由于年久失修而已变得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房屋格局参差不齐。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亦是到底不平,古镇老街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正逐渐消失,同时果胜路格局的统一及其交通拥堵更是影响了滩头镇的古镇形象和阻碍着滩头经济的发展。

(二)改造方案简述

整个改造区内共500余户,首先改造的是下水道和人行道工程;然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路面和亮化,计划改造成青石铺的步行路面,把现有的LED路灯改造成复古路灯;最后改造的是果胜路的邻街房屋,计划把这些房屋统一进行修缮或者翻修成徽派建筑。邻街房屋的修缮采取业主与政府各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进行改造。

(三)预计需要资金3亿元人民币。

二、老街的改造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老城区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变老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建设,全方位加强管理,将老城区改造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古镇特色的街区。老城区改造的基木原则是:

1、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分步到位,保证老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确保30年不落后。

2、促进商业、服务业繁荣,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用地功能,完善特色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镇经济。

3、改建与外装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地段、建筑抓落实,对保留的建筑物实施改造,以恢复古镇风貌为原则。

4、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老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老城改造做贡献。

5、保护文化遗产、突出特色的原则。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内地城镇的特色,打造城镇品牌。

(二)相关政策

为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改造整体性和改造的顺利进行,老城区所有房产由政府统一收购,老城区内的居民统一进行货币搬迁,由政府为老街居民修建安置房。

(三)改造范围及现状

滩头古镇老街包括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和南长安街四部分,首次主要改造胜利街、民主街、三坡街中的160余座房屋。

(四)改造方案概述

1.建筑改造设计

建筑风格保持一致,进行加固、美化、亮化等改造,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古镇。

改造前后对比

居民区改造后立面图

门面房改造后效果图

窗格改造后效果图

2、方案要求

古镇在改造设计上充分考虑最终使用者的需要。在建筑形式、门窗选配、建筑材料、人流设计等方面采用先进的设计,保证了舒适和节能,体现了古镇传统风貌的保留和对人的关怀。

3、建筑材料及设施(外装修设计)

(1)屋顶:屋顶采用坡屋顶结构,屋顶瓦片采用与古镇保留建筑的瓦片采用相同的材质-------黛瓦

(2)外门:建筑的门更换成木门。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3)外窗:建筑的窗户更换成木窗户。结构都采用榫卯结构,颜色与古镇保护建筑木材的颜色一致。玻璃使用无色透明玻璃。(4)外墙:为了体现古朴传统风格,外力面正面采用木贴片和红砖贴片进行改造。

(5)侧面:侧面第一层采用青砖或青砖贴片进行改造,上面部分刷成白色,白色中间镶嵌木条横梁的条文。

(五)资金预算

老街的改造、居民的安置和补偿,预计需要资金2.5亿元人民币。

三、南环城路的打通

(一)必要性

根据滩头镇修编的总体规划及镇域村镇布局规划的总体设计要求,X057公路与X038公路为湖南省省级公路,建设环城南路,连接这两条省道,是该镇连通外县的主要交通干道,打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连接线可给城区3万多居民带来生产生活交通便利,缓解滩头镇果胜路交通压力、拥挤堵塞安全隐患等诸多矛盾,也为我们城禾、后托、塘边、肖家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构建市场基础设施,消除我们村的的贫困人口创造条件,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普世工程。

(二)改造方案简述

滩头镇党委、政府拟启动城建规划区5公里环城南路连通X057公路与X038公路工程建设,根据规划布局、测量设计,占用塘边村山、土长1.2公里,后托村山、土1.5公里,城禾村山、土长0.8公里,肖家村山、土长1.5公里,合计5公里。设计路面宽28米,砼路面设计20米宽,砼厚25厘米;路面两边配有绿化带和亮化工程。

(三)资金预算

工程预算总造价5000余万元。

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必要性

目前滩头镇城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由于城区年降雨量逐年增大、人口骤增,导致城区污水成灾,镇内污水自然排入半边河,流经赧水河,最终汇流资江水系,严重影响着河流水质。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尽快实施污水处理厂项目成为当务之急。滩头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滩头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为滩头镇招商引资工作及中心城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滩头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是非常必要的。

(二)可行性

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过处理的污水,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不会对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改善了整个地区的环境,提高了商业吸引力,有力的推进了中心城镇建设的发展。经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且工程建设时,需要建筑材料和设备,扩大了内需,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进一步带动滩头镇经济的发展。

(三)方案简述

根据隆回县县域规划和滩头镇建设总体规划,该镇拟建日处理污水10000吨/日的处理厂一座,排放的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项目控制面积80亩,其中厂区占地面积40亩,配套完善滩头镇中心城区市政管网建设,配给供电设施,新增电容100KW。项目选址于滩头镇镇域南侧,地理条件临近半边河旁边,远离镇内生活区,地势条件满足排污管线的铺设,符合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求,所需土地、水、能源、劳动力等条件当地能够解决。

(四)资金预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处理厂投资2160万元,主要包括污水处理设备,拦污栅、泵房、沉淀池、一体化氧化沟等主体设工程,以及600平方米办公楼、150平方米分析化验中心等附属工程;26000米输水管网投资1400万元;土地及地上物补偿投入340万元;供电增容100KW需投入300万元。

五、以上资金来源

9.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篇九

同志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召开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学校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支撑学校应用型本科特色形成的新机制、新格局。刚才大家的交流发言都很好,思想认识有深度,措施办法有力度,实践经验有温度、工作成效有感染度,让我们很受启发、倍感鼓舞。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近年来发展的重要经验和体会

学校近五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新建本科高校挤身于应用型特色优势学校,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继承学校传统优势、牢固树立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理念,以产教融合为、协同育人、校企校地合作为手段,以产业发展为牵引,深度融入地方、强化应用导向、主动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形成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国家产教融合项目100所高校获得、四川电子信息产教联盟的组建、成工富创的创立、宜宾园区的落地、合格评估的顺利通过、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申报、成工新邨影响力的扩大、厅委共建模式的顺利实施无一不是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结果,无一不是地方政府支持、相关企业帮助的结果。类似成都工业学院这样的名气不大、目标高远、期望快速的新建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是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

应用型大学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在一个区域或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是否有学校应有的位置,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是否离得开。这个是否离得开、是否需要的具体表征就是地方政府是否需要,地方产业发展是否依靠,当地社会发展是否依赖,就是要看一个学校与地方经济、相关企业的联系及其紧密程度。因此,产教融合的深度、产教融合企业的广度、产教融合地方政府的依存度就是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应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我们一定要将这个本质特征认识清楚、融入具体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化强化产教融合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本质特征。

三、深化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的认识,增强探索实践的主动性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我们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围绕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市重点发展产业实现深度产教融合,与相关产业实现共生共荣,实现对相关产业的链式服务及持续支撑,用我们的服务与力量融入地方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项目的合作,而是达成与产业、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机制、平台或者渠道。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与企业、政府签个协议,也不是签订的数量越多越好,要坚决克服重协议签订、轻机制形成作用发挥的现象。校企业合作的重点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及产业服务能力、支持相关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校地合作是要通过协议的签定建立起学校与地方产业服务的政府协作渠道和平台,是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构建起学校深度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圈发挥作用,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搞产业学院不是弄几个企业、签定个协议,戴个产业学院的帽子,或者是搞点合作、有些小案例,产业学院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质量这个根本的目标来进行,必须具有工业学院特色、能够推动工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必须加强建设、取得突破。产教五融合不能仅停留在学校自身的理解和形式的达成,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思想、课程内容构建思维方面的重大变化,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能力体系、职业素养体系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产教融合要在学校管理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体现。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产教融合办、校地合作处的事情,更是教务、科技、综改等职能处的重要事情,要形成合力、加强统筹,形成联动。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校地合作更需要的是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是深度融合、深度与产业结合的模式创新,是通过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提升,在应用型大学的特征塑造方面形成优势。

因此,今后的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企校地合作项目一定要做实落地,不仅要重视点上的推进,更要将零碎的、碎片的产教融合工作凝聚、包装、打造成整体性链式产教融合服务生态。今后,学校层面的重大合作项目除了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的牵头协调外,必须要有项目落地执行单位、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落地方案和效果预期,一定要有能够持续推进的机制或模式,一定要有落地可操作的支持人才培养、服务产业的可行方案,如果没有就宁可不搞合作、不上该项目,在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方面不要再贪多求全,不能仅仅追求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效果和特色,注重与相关院系结合的紧密度,注重对学校应用型特色形成的支撑度。

四、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重要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厅委共建是成都工业学院应用型大学发展在机制体制方面的一个创新,是要将产教融合这个职能在省级政府层面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来担当和协调,是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建立起高校与产业互动、联动的体制机制,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围绕产业需求来进行,要让高校围绕产业需要来提前谋划和超前培养,是想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保障到哪里,产业规划布局到哪里、人才培养就提前培养到哪里的具体举措,因此构建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厅委共建的关键,是通过厅委共建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和探索创新。

2、融入人才培养、体现学校特色。产教融合、厅委共建必须成为全校各单位、各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略,切实在融入、融通、融合上下真功夫、出真效果、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链式成效。必须将产教融合作为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基本途径,“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成为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遵循,切实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度体现、彰显特色,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体现产教融合、体现厅委共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企业、产业、政府必须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必须用产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来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3、坚持产教融合、坚持服务地方。成都工业学院服务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特色是产教“五融合”、五“真实”,而这五“真实”的根本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是真实地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构建起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质量和招生就业效果为导向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和制度,必须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适用度上取得突破。现有新专业、新学院面临的困难,老专业、老学院存在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还是在是围绕学校的学科传统优势办专业还是围绕产业社会的需求发展办专业。要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鼓励、支持校内各单位在合法规范的基础上构建起多种形式的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机制、平台和渠道,切实扩大服务影响力、服务竞争力。

4、产教融合全程体现,厅委共建全面融入。要将产教融合、厅委共建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解决学校发展中突出问题、增强办学实力、体现应用型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和解决办法,要成为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检验标准。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不能将产教融合仅停留在请几个人来征求下意见、提出点建议,请人来上点课,去企业进行点实习或实训等碎片化的环节,这是产教融合的初级形态。我们必须将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的整体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三大服务领域相关产业服务的整体性、持续性、有效性上取得成效。厅委共建是有目标、有任务的,今年应该是必须达到和完成的,希望厅委共建办要梳理出关键性任务,落实到相应责任部门,确保完成。

五、几点具体要求

1、牢记校训谋发展,传承宗旨求创新。学校的校训是“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学校的办学思路是“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希望全校各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温习、深度思考、主动遵循,切实贯彻落实。产教融合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理念,地方高校必须服务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专业招生数量和毕业生就业的渠道,要切实帮助学生调整与选择专业,逐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

2、协同机制强化起作用、产教融合深化育人才。要构建学校产教融合、厅委共建的新型机制体制,凝炼科研方向和专业建设目标,曾经试行过的产教融合兼职协同的效果不够理想,个别兼职甚至没有发挥作用,希望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处牵头,提出产教融合、厅委共建联动协同机制的方案,成立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厅委共建三位一体的学校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学校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厅委共建、扶贫与校友联络方面的协同作用,切实克服以我为主、以学校自身发展为主的片面认识。希望全校广大干部职工认真理解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校地合作、扶贫与校友联络的深刻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做到认识到位、落实到位、行动到位。

3、重点关键求突破、效果作用下功夫。产教融合、厅委共建、扶贫攻坚、校友联络涉及面广、具体手段和方法灵活多变,我们一定要抓重点、抓关键,要在有深度、显特色、见效果的高融合度产业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高起点地方合作产教融合重大项目、高水平高黏合度产业服务平台等方面下大力气取得突破。

让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高质量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以厅委共建、校地合作为重要手段,将扶贫攻坚、校友联络与学校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改革发展、协同发展,促使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促使学校在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学校110周年献上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早日建成四川应用型本科示范校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什么是信息科技下一篇:《公务员制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