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 复习

2024-09-30

新闻史 复习(精选6篇)

1.新闻史 复习 篇一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定本制度;P15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是“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9、小报:P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4: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蜜蜂华报》:P49(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P49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7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遐尔贯珍》:P53: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P5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万国公报》:P59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内容以时速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及外报译文,大量介绍配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但对于与宗教有关事情则详加记载。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申报》:P62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人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

一、报刊与文章:

1.《循环日报》:P84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也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循环日报》是第一份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万国公报》:P87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康有为创刊于1895年8月17日,后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以及上谕等。

3.《强学报》:P881896年1月12日,上海第一份维新派报刊《强学报》创刊,是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浓郁,以“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为办报宗旨,旗帜鲜明的倡导变法维新。

4.《时务报》:P89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带头筹备创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最高发行量创当时的最高记录,达到17000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发行量最大的机关报。

5.《变法通议》: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长文,自创刊号起连载43期,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6.《论报馆有益于国事》:P90P141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主张办报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7.《国闻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该报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的舆论阵地。8.《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9.《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由湖南南学会创办,唐才常任主编,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堂,“按日送报,不取报资”。该报刊登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0.《钦定中国报律折》:P102戊戌变法时期,鉴于封建顽固派极为敌视报业的事实,康有为在1898年8月9日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的同时上了一个附片《请定中国报律折》,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

11.《金山日新录》:P105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周刊,1854年4月22日创刊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

12.《沙架免度新录》:P105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创办人司徒源,1856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刊,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

13.王韬:P85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4.梁启超:P89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03年、06年简答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一、早期的新闻思想: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要发挥“去塞求通”,梁提出了四点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

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二是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第一,宗旨定而高;第二,思想新而正;第三,材料富而当;第四,报道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在清廷预备立宪后,他对如何造成健全的舆论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赞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目的;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作偏至之论。

四是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法就是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故作惊人之语,使读者猛省。1.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2.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3.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5.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华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7.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

于右任:P135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日销两万多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于右任先后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史称“竖三民”报。

2.《民报》的办刊宗旨是什么?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哪些? 《民报》的办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创刊号上亲自撰写该报的《发刊辞》,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还报道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并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

5.论述《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的内容、结果与影响。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导致中国分裂。

论战持续一年半的时间,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之所以能在论战中获胜,首先是因为它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第三,《民报》的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主观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随即展开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逐渐深入民心,而且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另外,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11.简述《大公报》的发展历程。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至今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伤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年创刊至1916年,由英华主持,1902年前基本上是一张宣传君主立宪的报纸,1902年后在政治上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亲日报纸;

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9.简述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 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0.简述邵漂萍对我国新闻事业作出的贡献。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黄远生:P168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第一,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第二,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第三,在政治上,基本态度是拥袁反孙的,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邵飘萍::P169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是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P174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的月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前期的宣传主要是抨击封建主义思想伦理道德,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后期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日益倾向社会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问题与主义”论战,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1920年9月改组,鸡鸡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论战,1922年停刊。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陈独秀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9—1917.12)

二是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1—1920.5)

三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9—1922.7)9.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 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 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 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名词解释

1.《向导》:P198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1927年7月出至第201期被迫停刊。它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中引导了当时的社会舆论,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前锋》:P1991923年7月1日场刊于上海,瞿秋白任主编,1924年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初期创办报刊的主要特点。P202

一、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二、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三、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四、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5.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有那些?

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 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 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国民党

国闻通讯社:1921年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1924年,胡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1936年停办。

申时通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用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7年上海沦陷停办。

中央社:P219即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部分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抗日

2.论述抗战时期延安《解放日报》整风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登载了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社论,按照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检讨;

在版面编排上,改变了以往重国际新闻,轻本地新闻的做法,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第一版是反映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这样就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

《解放日报》集中力量报道整风运动的发展情况,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对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3.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的新闻理论问题。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具体而言: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

二、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了“人民公仆”的思想;

四、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

五、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

六、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4.《解放日报》:P251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日出对开半张两个版,后扩大为日出对开一大张4个版,该报第一任社长是博古。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中共中央对该报的创办极为重视,该报也为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

反“客里空”运动 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就成了世界各地写假报道的记者及假新闻的代名词)

性质: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进行的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目的的群众运动。

意义:一方面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另一方面,还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在运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

记者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同学堪称是民初新闻界的的巨擎之一,亦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但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至1920年12月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宗教报刊的欺骗性 侵略性和巧妙性

2.新闻史 复习 篇二

一、课前导入地理新闻,激发复习兴趣

在当前的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大都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要求学生先仔细地审阅地理教材,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地理教师所布置的一些习题来进行反复练习。即便部分地理教师为每个学习单元制定了特定的专项习题练习,但是学生反复练习这些相似类型题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感,进而演化成对于地理知识的厌学感,会影响学生复习地理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产生厌学的情绪。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复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地理教师必须为学生开好这个复习的头。如果地理教师借助地理新闻,则可以这些真实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地理知识的复习中来。此外,纵观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考试题,其中有许多都是将地理知识同考试题进行了有效地结合,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上海世博会和墨西哥湾海洋石油污染等,均是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重大时事新闻。

例如,在复习“地质运动”部分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近期世界上所发生的与此相关的地理时事新闻,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复习中来。比如,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7.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众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年12月达吉克斯坦也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也给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又如2015年全球共发生了多次飓风、海啸等恶劣自然灾害等,这些新闻都可以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学生想要深入了解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机理,促使他们自主投入到本章节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课中丰富地理新闻,深化概念理解

地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地理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地理教师在学生复习有关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导入丰富的地理新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概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复习效果。此外,当前高中的地理教材大都是很多年进行一次修订,但是社会在持续发展,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地理教材所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特征。而地理新闻的渗透,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点,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当前社会生活中最新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可以借助丰富的地理新闻来深化学生对于有关地理概念的理解,增强他们复习的效果。

例如,在复习“全球气候变化”这部分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大都很难理解气候的具体变化特征,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下述地理时事新闻:“有关植物学家表明:根据气温的不同,蝴蝶在每年中的飞行时间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近些年的全球变暖问题致使蝴蝶更早的进入到活跃期,也更加容易因食物的短缺而挨饿。”通过这种具体的新闻实例,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具体后果,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投入到该部分地理知识的复习中,解决自身的各种疑惑。

三、课后联系地理新闻,加强记忆效果

3.《新闻写作》期末复习 篇三

(一)新闻的含义

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了三个要素:新+事实+报道。事实成为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事实、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稿的三个基本因素。陆定一的定义正好包含了这三个基本因素,因而被很多人所接受。

(二)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1.新闻真实性最起码的要求是确有其事;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必须真实;5.能表现整体上本质上的真实。

(三)新闻跳笔 1.何谓新闻跳笔? 新闻报道有一种特有的行文技巧,称为新闻“跳笔”。新闻跳笔,是指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新闻跳笔,也指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2.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4)加大句与句之问的跨度

第二章 消息写作(上)

一、消息的含义: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

二、特点:1.简明扼要;2.篇幅短小;3.用事实说话

三、消息的外部结构 1.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因为是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安排新闻事实,所以其特点就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及导语,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尾,从导语至结尾,呈现出新闻材料重要性递减的逻辑顺序。

倒金字塔式结构在新闻报道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一,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把最重要的事实摆在前面,可以避免一般事实掩盖重要事实。其二,吸引受众,使受众用较少时间获得更多信息。其三,便于编辑及时、有效地处理稿件、制作标题和设计版面。这种结构形式也有其局限性:程序固定化、单一化,掌握不好,容易写得呆板、生硬;标题、导语、主体也容易造成重复。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的难点是准确地掂量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材料的分量,排列出材料的主次。

2.金字塔式结构

金字塔式结构是相对倒金字塔式结构说的,它不像倒金字塔式结构那样,依据材料的重要性安排结构。它依据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事件的开端,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就是消息的结尾。一般说来,事件的高潮、结果往往在最后才显示出来。因为精彩的在后面,常常使受众产生一种悬念感,不得不继续读(听)下去,直到真相大白为止。金字塔式结构 特别适合于写作那些故事性较强、以情节取胜的消息。

金字塔式结构也叫编年体结构,它是倒金字塔式结构产生以前各国记者运用最广泛的消息结构形式。在我国,早期的新闻大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结构简单,变化不大,也不分段落。

3.混合式(沙漏式)结构

混合式结构是一种将倒金字式塔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混合起来的消息结构形式。采用混合式结构的消息,一般有导语,首先告诉读者最主要的新闻事实,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把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混合式结构形式兼具倒金字塔和金字塔式结构的优点,既突出了主要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新闻欲,又条理清楚、明白畅晓,是记者们乐于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四、消息的内部结构

消息的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篇消息的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它一般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等部件。“新闻背景”只表现出结构内容的意义,但由于它在消息中有不少特殊的功能,通常地把它放在结构要素中加以讨论。

(一)消息的标题 1.标题的作用

(1)导受作用。导受即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2)导向作用。标题可以或显或隐地表明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2.标题的形式:新闻标题形式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只有正题而无辅题;复合型有正题又有辅题。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3.标题的写作要求

正题。用来概括说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正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含义或隐含的理念。但在单独使用的情况下,消息的主题应当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

引题。主题的引导题,位于主题之前,因排列有纵向和横向的不同,又分别被称为肩题和眉题。引题通常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一般可作虚题。

副题。主题的辅助题,主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通常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副题的职责是补充、说明主题,因而一般宜作实题,不作虚题。

(二)消息的导语 1.导语的作用

消息导语,是指消息中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实中最主要的内容,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1)展示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起告知作用,起导读、导视、导听作用。(2)提供受众最感兴趣的信息,激起阅读、收视、收听的欲望,起吸引受众的作用。(3)确定写作的重点内容,起定调、定音的作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导语的写作要求

(1)叙述型导语。与新闻报道客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消息导语采用的是叙述型导语。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不同形式:

(2)描写型导语。这类导语是一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而达到一目了然效果的样式,具有现场感,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能引起注意。描写型导语的写法比较自由多样,可以从记者目击的现场气氛情景写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这种导语又叫见闻式导语。写好这种导语的关键是要深入现场,要有真情实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和侧面,或描写新闻人物的神态、特征或外貌。

(3)议论式导语。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一般不允许记者在报道中大发议论,但也不排除在叙事过程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议论。议论式导语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 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揭示新闻本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它有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式三种形式。

(三)消息的主体 1.主体的作用。

消息的主体是导语后的具体展开部分。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展开作用。即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具体展示。(2)补充作用。即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

2.主体的结构。(1)按重要程度顺序安排层次;(2)按事件发展顺序安排层次;(3)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3.主体的写作要求:(1)紧扣导语,而不重复导语;(2)内容充实,事实典型

(四)消息头和结尾

1.消息头。消息头的形式主要有“讯”和“电”两大类。

消息头的作用:①消息头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之一;②消息头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促使新闻发布单位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消息,力求客观、翔实、新颖、生动;③消息头能标明新闻来源,以利读者判断;④消息头是“版权所有”的标志。

2.消息尾

1.消息结尾的作用。(1)概括作用。即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2)升华作用。即对新闻报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3)启发作用。即对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众思考。(4)补充作用。即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五)消息的背景 1.消息背景的作用。(1)突出、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2)补充、解释新闻事实的作用;(3)巧妙暗示、表达己见的作用;(4)拓宽视野、增加趣味的作用

第三章 消息写作(下)

一、简讯

简讯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它的原型大多是一般的消息,因为当天报纸版面的限制,或者因为版面(填空)的需要,有时是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而被压掉了一些内容,成了简讯。为这样一个形成过程所决定,简讯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简”字。

1.简讯的特点。(1)篇幅简短。(2)内容简略。(3)结构单纯。

简讯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在同样的版面里,可以容纳更多的新闻信息,为不同层次的读者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或各取所需提供了方便。它的不足之处:不能详细的报道新闻的内容。

2.简讯的写作要求。(1)提供最新信息。(2)提供最有价值的内容。(3)提供事实的基本要素。

二、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及时报道。1.动态消息的特点。(1)动态感。(2)时效性。2.动态消息的写作要求

(1)善于捕捉动态消息的报道题材;(2)善于表现动态消息的动态感和现场感;(3)善于确保动态消息的时效;(4)善于运用“客观笔法”

三、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指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1.综合消息的特点。(1)取材面广事多;(2)主题集中鲜明 2.综合消息的写作要求。(1)要总览全局,高屋建瓴;(2)要分析综合,深入挖掘;(3)“点”与“面”结合

四、述评消息

述评消息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既负有报道新闻事实的任务,同时还要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这使它既具有一般消息所具有的新闻性特点,又具有新闻评论所具有的评论性特点。

述评消息的写作要求。(1)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2)在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上,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3)在写作方法上,要做到述评结合

第四章 通讯写作(上)

一、通讯的定义。丁柏铨教授:“通讯是关于新闻事实的延展性报道。”

二、通讯的特点。1.内容的延展性;2.手法的多样性;3.效果的多层性

三、通讯的类型 按对象分:人物通讯(以记人为主);事件通讯(以记事为主);风貌通讯(以记地为主);工作通讯(以记经验为主)。这样一种通讯分类为业界人士所广泛接受。

按表达方式分:叙述型通讯(主要表达方式为叙述);描写型通讯(主要表达方式为描写);议论型通讯(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

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四、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1.通讯主题确立的原则。(1)既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要体现人物和事件特色;(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要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3)通讯的主题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要力求新颖、独到。

2.通讯主题提炼的方法。(1)依据事实,提炼主题;(2)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寻找、选择事实,以验证主题,这是很多新闻从业者选择通讯主题的一种思维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主题先行”与“带着框框下去”的区别在于:先行的主题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不是记者凭空想象的产物。“框框”则往往是主观想象的结果;先行的主题必须和实际情况,即新闻事实相结合。在采访过程中还要对主题作出必要的调整、深化和发展。而“框框”则是僵死的。先行的主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如果记者事先考虑的主题与实际情况不符,记者就要改变报道主题,使自己的主题更符合实际。而带着“框框”的记者则不管实际情况发生多大变化,仍然硬把事实往“框框”里套,虚假报道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五章 通讯写作(下)

一、人物通讯

1.人物通讯的含义。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的通讯。2.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1)先进模范人物;(2)新闻人物;(3)凡人奇事,奇事凡人;(4)平民百姓;(5)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3.人物通讯的写作要点。(1)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2)写出人物的特点、人物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境界

二、事件通讯

1.事件通讯的含义。事件通讯是以报道事件为主要内容的通讯。2.事件通讯的特点。(1)事件具有典型性 ——比较重要或显著,有典型意义;体现一种精神,有普遍的影响。(2)事件具有完整性——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有事件的前因后果。(3)事理具有启迪性——揭示一定的道理,反映一定的思想观点,体现事件所蕴涵的思想意义,寓理于事。

3.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象。(1)突发性事件;(2)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3)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4.事件通讯的写作要点。(1)叙事完整,剪裁精当;(2)以小见大,显示意义;(3)抓住矛盾,描绘场面;(4)叙事为主,勾勒人物。

三、工作通讯

1.工作通讯的含义。工作通讯是通过报道和分析当前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教训等,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通讯形式。工作通讯是无产阶级报纸特有的品种之一。

2.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1)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2)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3)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3.工作通讯的写作要点。(1)指导实际,体现政策;(2)善抓“热点”,敢碰“难点” ;(3)材料和观点都要有新意;(4)力求写得生动活泼

四、风貌通讯

1.风貌通讯的含义。风貌通讯又称为“旅行通讯”、“概貌通讯”。它是着重描绘社会变化、时代风尚及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风貌通讯具有开阔眼界、互相沟通、增长知识的作用。

2.风貌通讯的分类。风貌通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见闻类、巡礼类、散记类、侧记类。

3.风貌通讯的写作要点。1.描“新”写“变,要抓特点;2.访今问昔,对比衬托;3.动静结合,“画”中见人;4.穿插引用,趣味横生;5.缘景抒情,真切自然

第六章 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深度报道是意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其意义、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形式或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深刻性。1.在方法上,体现出科学性。(1)科学的态度。(2)科学的采写方法。2.在文本上,体现出拓展性。(1)要将新闻事实由表层拓展向深层,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2)要将新闻事实从事件本身拓展向认知,则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3)要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

3.在效果上,体现出启思性

(二)广泛性。1.题材面广泛;2.受众面广泛;3.影响力广泛

(三)整合性。1.对新闻观念的整合。

2、对新闻文体的整合。3.对媒介的整合。4.对新闻角色定位的整合

(四)递延性。1.上承和下继。上承是对以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跟踪;下继则是对现在正在报道的新闻事实、正在公布的新闻观点保持未来的跟踪。2.互动。互动是指广大受众通过反馈参与到深度报道的写作中来。

三、深度报道的类别。深度报道即是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报道工程。作为报道形式的深度报道,主要包括预测性新闻、解释性新闻、调查性新闻等,它们都以单篇构成一次报道,在报道的深度上,超过平常所说的“纯新闻”。作为一种报道工程,深度报道有“连续 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它们都由多个篇什、多种报道体裁集合而成,是一种整体工程,而不是文体。

四、预测性新闻的写作

1.预测性新闻的含义。预测性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作出科学预见、预报和预测,给读者更多、更新信息的新闻。

2.预测性新闻的特点。(1)预见性,(2)逻辑性,(3)引导性 3.预测性新闻的写作原则。(1)掌握预测方法。其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发表预测性意见。其二,依据权威部门或官方的预测。抓住权威部门发表的预测性意见,能大大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其三,摘引有关报告与资料。其四,综合舆论。其五,记者深入实际,作好调查研究。(2)写作注意事项。其一,开门见山地报道预测结果。其二,提供预测出处。其三,写出预测依据。其四,预测应该留有余地。(3)预测与分析、解释结合。

五、解释性新闻的写作 1.解释性新闻的含义。解释性新闻是以解释新闻事实为主的报道形式。又称释义性新闻。它运用背景材料和相关的事实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的成因,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侧重告知读者为什么会发生这一新闻事实。这种新闻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大战的爆发感到十分突然,希望记者对这一重大事件作出解释,于是解释性新闻便应运而生。

2.解释性新闻的特点。(1)以解释新闻事实为目的。其一,数据化解释。其二,对比解释。其三,引语解释。(2)大量使用有关背景材料

3.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点

西方新闻界对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方法作过一个归纳:“华尔街日报体”。华尔街日报体又称“DEE”写作法,它由三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D”(Description)代表描写,中间一个“E”代表解释(Explanation),后面一个“E”代表评价(Evaluation)。“DEE”写法的基本特征是:“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待,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再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作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 ①这是从形式上对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所作出的总体说明。

具体就写作的要求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根据题材量体裁衣;(2)深入调查,占有大量背景材料;(3)坚持“以事实说话”;(4)注意结构安排

六、调查性新闻的写作 1.调查性新闻的含义。

调查性新闻在西方新闻报道中是一种专门揭露性的报道,有时又称揭丑性报道。

我国的调查性报道虽然引进于西方新闻界,但并非全盘照搬。西方的调查性新闻以揭露黑幕丑闻为主,往往涉及政府官员、腐败政客、垄断集团、政治组织的营私舞弊以及财政贸易上的弄虚作假等。我国的调查性新闻内容比较广泛,既有揭露不正之风的调查性新闻,也有反映群众呼声、研究工作问题等方面的调查性新闻。西方记者写调查性新闻,常常采用秘密侦查的手段和方法,调查中带有“侦破”的色彩。我国记者采用的更多的是实地调查、依靠群众和组织的方法。西方记者写调查性新闻,自己常常出现在报道中,调查经历写得很详尽,我们的调查性新闻除了借鉴这一形式外,还创造了其他一些方式。如不讲述调查过程,记者不出现在报道中等。

2.调查性新闻的特点。(1)调查性;(2)揭露性 3.调查性新闻的写作要点。(1)善于捕促新闻线索。(2)不畏艰辛,深入调查。

七、连续报道的写作

1.连续报道的含义。对某个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各个阶段的情况作阶段性的持续的报道,以反映整个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即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是依据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 进行的,基本上是一种线性展开,故又称为追踪报道。

2.连续报道的特点。(1)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2)报道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3.连续报道的写作要点。(1)增强预见能力,选好重大题材;(2)把握报道节奏,疏密有致地表现事件发展过程;(3)注意信息反馈;(4)每篇报道在结论上要留有一定的余地;(5)每篇报道都要相对独立

八、系列报道的写作

1.系列报道的含义。系列报道是围绕某一新闻主题,对有较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人物、新闻单位所作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若干个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报道组成。它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多次报道,使读者对报道对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2.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异同

系列报道从版式上看,与连续报道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构成系列报道的报道篇数,通常不少于三篇;对于自身的构成部分是深度报道还是一般报道,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此外,通过编辑处理,能产生悬念的效果,等等。

然而,系列报道并不是连续报道。从这两种报道的实质上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从报道的对象来看,系列报道报道的通常是非事件性的新闻,连续报道报道的是影响较大的事件性新闻。从报道篇什的联系来看,系列报道各篇之间主要是内在联系,它是某一主题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展开,连续报道各篇什之间必须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不能凭主观需要随意颠倒。从时效性看,系列报道的内容时空跨度大,事件也不一定具有连续的关系,连续报道的发稿要及时地反映事件的阶段性情况,时效性很强。从报道的计划情况看,系列报道以报道对象作了整体研究后分若干层次加以报道,连续报道由于难以估计事件的发展走向,报道的计划性要弱一点。

3.系列报道的写作要点。(1)用涵盖性的主题组织全部报道;(2)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主题;(3)注意系列的组合效用。

九、组合报道的写作

1.组合报道的含义。组合报道是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新闻稿件组装在一个版面上,通过各篇之间的相互说明、补充、延伸,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使读者对报道的对象有立体、深入的了解,或是让读者从稿件的联系对比中去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把握编者意图的深度报道方式。

2.组合报道的特点:(1)给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信息 ;(2)形式多样而灵活 ;(3)增强视觉效果。.组合报道的写作要点

4.新闻摄影复习提纲 篇四

1.2.3.4.5.6.7.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

中国最早提倡新闻摄影的人:邵飘萍

一个完整的运动镜头应当包括:起幅、运动、落幅。曝光的三要素:感光度、光圈、快门

拍摄方向可分为:正面拍摄、背面拍摄、侧面拍摄、斜面拍摄。拍摄高度:俯拍、平拍、仰拍

新闻摄影的基本评价标准包括:新闻价值、视觉冲击、纪实性和图片的文字说明

8.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是镜头的焦距、拍摄距离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9.色调:是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眼所引起的不同色彩感觉,藉以区分颜色的不同性质。这是由人眼所见光中的主要波长,即主波长所决定。主波长是指一定颜色的光中占优势的光的波长。

10.明度:是与物体反射的光量有关的一个概念,反射光量大的明度高,反之则低。

11.色温: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

12.饱和度:也称为颜色的纯度,这是颜色(光)加上白色(光)后被„冲淡”(发白变淡)的程度。白光的成分愈多,饱和度愈低;纯光谱色的饱和度最高,白色的饱和度为零。

13.推镜头:当我们把变焦距镜头从广角镜渐渐地变为长焦距的窄视场角镜头时,镜头光轴所对的景物越来越大,好像是摄像机离这一景物越来越近:这种效果,我们叫做“推镜头”。14.拉镜头:上相反

15.摇镜头:指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不变,摄像机本身上下左右摇晃 16.移镜头:指摄像机镜头的焦距不变,摄像机本身向前后运动

17.颜色守恒:无论我们在什么光线条件下看到国旗、邮筒,它们的颜色都是我们在目光下看到时所记忆下来的

18.形状守恒:当我们判断已知的几何形状时,尽管它们由于透视或其他原因发生了某种畸变,我们还会认定它们保持了原来的形状,19.大小守恒:这种能力使我们不把较远的物体看成是比例较小而认为它们只不过是距离较远

20.摄像辅助器材主要包括:外接话筒、照明灯和三脚架等 21.什么是视觉定式?它与电视片的制作有何关系?

人们习惯于看见以前看过的东西,人们早先的经验对视觉的观察有一股引导和限制的力量,这就是视觉定势。电视画面是一幅接着一幅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的,可以肯定地说每一幅画面都会产生新的视觉定势。是否注意到画面视觉定势的存在,是否能运用好这股力量,画面语言的感染力与逻辑力量会出现天壤之别。

22.光源的色温不同,对拍摄的画面会有什么影响?

色温越低画面偏红,色温越高画面偏蓝

23.徒手持相机拍摄控制画面稳定的五条要领是什么?

①掌握好摄影机和摄像机的重心。②掌握好呼吸。③掌握好拍摄姿势。④掌握好镜头的焦距。⑤掌握好画面中的地平线。

24.什么叫光比,它对电视画面有什么影响?

就是指明亮部与阴影在亮度上的比例,或者说是比值。光比是明亮部与阴影之间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光比的大小决定着画面的明暗反差,影调色调,以及造型效果和艺术气氛。另一方面摄影师还可以通过光比的控制,使画面适应拍摄系统的宽容度(这一点我们在第六章中还要讲到),保证成像的技术质量,因此,控制光比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25.简述用三脚架拍摄的长处和短处。

长处:①能获得极稳定的画面,保证观众能够看清画面。②能够捕捉到被摄体真实自然的情态。③摄影师实际拍摄控制范围较大。④有利于减少摄影师的体力与精力消耗,使摄影师能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作时间。⑤有利于提高摄影师的观察力。

短处:①使用三脚架拍摄,进入工作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摄影师对被摄景物的反应相应就有了一段时间间隔,这在一现即逝的景物抓拍中,有可能会失去良机。②使用三脚架,难以作运动拍摄,不像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可以作各种灵活的运动拍摄。③由于移动不方便,在同等的时间里,使用三脚架拍摄,视点变化小。④摄像师在拍摄中多带一件体积与重量都不算太小的设备,感到麻烦、累人。

26.什么是硬光,软光?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硬光是有方向性,能产生轮廓分明的阴影的直射光。容易控制,光源能集中。软光是无方向性没有明显阴影的漫射光。不易控制.光源较大。27.拍摄作品的评析步骤

一、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概括作品的主题

二、看表达——分析画面的各种表现技巧。

1、主体对象的选择与强调

2、陪体与主体的关系及画面环境氛围的营造

3、画面线条的构成4、画面影调的构成5、画面色彩的构成6、画面空间的经营处理

7、用光技巧分析 28.什么是视觉冲击力?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新闻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的刺激和心理的震撼能力。

二、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图片画面的新颖程度

2、图片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

3、画面形象要有真实感情 29.新闻图片说明的三大作用

一、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基本事实,如时间、地点、姓名、单位、作者等。

二、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背景资料,如为什么、怎么样、意义何在、性质如何等。

三、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趣味点和理解、欣赏的角度,为图片增色添彩 30.照片的优势:媒体使用照片的理由是什么?

一、传播视觉信息,使用照片来传达的是文字无法表述或很难表述的视觉信息。

二、印证,说明某事件确实发生及如何发生的。

三、卖点,头版使用大照片成为媒体的卖点,大大提高该报道的阅读率。

四、史料价值。图片不像文字资料可以通过事后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图片的获取是及时性的,刊载有图片的报道有较高的记录价值和史料价值,近年市场的老照片也证明了照片的史料价值。

31.什么是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事实和摄影两大要素组成,它以摄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瞬间的视觉形象以及文字说明,传递新闻信息。(名称解释)

一、新闻摄影的报道对象: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事实。

二、新闻摄影的技术手段:照相。

三、新闻摄

影的基本拍摄方法:抓拍。

四、新闻摄影的核心任务:传播信息。

五、新闻摄影的传播形态: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简答或论述)32.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区别

一、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区别在于,摄影记者不仅用“眼”、“嘴”、“手”,更重要的是在用“脑”去辨别哪些是新闻和有用的信息,哪些是垃圾可以随手扔掉。

二、对于摄影记者而言,他们所受的训练,不仅是在摄影上,更主要的是在传播领域——怎样有效地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传播信息。他们必须了解谁是他们的传播对象?什么是他们试图传播的信息,以及为什么要传播这些信息?

三、摄影师对于视觉影像的构成的关注大于摄影所包括的信息的关注。

四、摄影师关注画面的形象的构成,摄影记者关注画面中视觉形象构成所揭示的信息

五、在拍摄现场,摄影师有两种考虑问题的方法:一是从视觉符号所表达的信息入手去构成画面,而所有的摄影技术、技法都是为信息的传播服务的。另一种则是从摄影的特性入手,首先考虑的是画面中的光线,构图和影调等,其次才是其他的因素,摄影记者应采用前一种方法 33.中国新闻摄影记者的“绝代双骄”P22 沙飞:司徒传,1936年拍摄了《鲁迅先生的最后的留影》,他以“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起舞”之意取笔名“沙飞”,并提出“摄影是一种武器”。

吴印咸:中国电影摄影教育和图片摄影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用手中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以不懈的努力、精湛的技术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34.“荷赛”(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与“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

1、1957年改名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是当今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新闻摄影赛事

3、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分为10大类:(1)突发新闻(2)一般新闻(3)新闻人物(4)体育动作(5)体育专题(6)当代热点(7)日常生活(8)肖像(9)艺术(10)自然 “华赛”:

一、2005年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在深圳举办第一届比赛。

二、“华赛标准”:新闻摄影的评判5准则:

1、最开阔的新闻视野

2、最敏锐的洞察目光

3、最高超的摄影技巧

4、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5、最客观的真实反映 35.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通过暗箱和感应材料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记录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没有底片的照片《窗外的风景》。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图像非常清晰的《坦普尔大街街景》8月19日在法兰西学院公布了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36.中国新闻摄影的起步

1920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中文刊物《新民丛报》中开始使用照片,是中文刊物最先刊登新闻照片的报刊。1904年,上海出版的《日俄战纪》是国内最先刊登新闻照片的报刊。同年创办的《东方杂志》是国内最早刊用自制铜板图片的杂志。1963年3月17日,上海《时报》特意铸版刊登了江西“南昌教案”中,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江召棠遗体的特写照片,以此揭穿了法方的谎言。此照片3月29日再次发表在北京《京华日报》。这是第一次使用新闻照片报道重大事件。

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时报》的《图画周刊》,随后摄影副刊不断出现。摄影副刊的创立与发展,对中国新闻报道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著名摄影记者有:王小婷、郎静山、黄英、魏守忠等。37.新闻报道摄影的特性:新闻性、真实性、瞬间性。38.如何理解真实性?

1、确有其事。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以虚假的东西欺骗受众。国内外新闻报道中,假新闻举不胜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著名的“华南虎事件”就因将“年画虎”充真虎进行拍摄,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确有其人。在新闻报道摄影中,采访拍摄的新闻对象也一定要真实,不能张冠李戴。新华社曾有摄影记者将农村“娃娃亲”现象张冠李戴,而被取消了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称号。

3、形式真实。新闻事件的拍摄手法和表现形式要真实,摄影记者要正确处理摆拍和抓拍的关系,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不恰当的拍摄手段会扭曲新闻事实,也要防止在后期图片制作中失实。著名的“广场鸽事件”、“藏羚羊事件”也都因后期加工制作而扭曲事实被曝光,取消获奖资格。

4、文字真实。文字说明是新闻报道摄影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新闻照片需要文字加以补充说明以期达到对内容的限定、解释、强调、延伸和评论等,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完整。这就要求文字必须真实,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编造新闻。贺延光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有一副《抢救人民代表》的新闻报道摄影作品,说明中这样写道:“一位突然发病的高龄代表接受紧急治疗。参见七届人大的代表有2970人,其中60岁以上707人,占代表总人数23.8%。”就以详实的数字及背景资料作为文字说明的延伸部分,成为新闻图片有力的支撑。没有“大概”、“可能”等虚词,使得新闻报道有说服力。

39.新闻报道摄影的体裁:图片新闻、专题新闻摄影、专题摄影。(填空等)

一、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具有高度概括、直观性和典型性。单幅或多幅图片(一般以单幅呈现,或3幅以内)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是图片新闻最明显的特征。

“5W”新闻报道摄影的基本传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图片新闻主要以单幅出现,首先要细心研究被采访拍摄对象及所处的新闻事件的环境,及发生时的情景状态和细节;其次,在拍摄中要做到腿快、眼快、脑快、手快,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要明确、直观地表现新闻事件的对象,并快捷抓取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最后根据现场采访,整理写准确的标题和文字说明。

图片新闻不仅要具备视觉冲击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新闻含义和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时代为背景,抓取新闻事件中的典型环境,捕捉有代表意义的任务和生动鲜活的细节,用极具说服力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深刻的新闻事件,因为整个报道要依托视觉形象来传播。

二、专题新闻摄影。

专题新闻摄影又称新闻组照,指多幅或成组的照片和文字结合,集中、全面、深入地采访或揭示新闻事实的一种有时效性的新闻摄影报道体裁。

专题新闻 摄影与图片新闻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图片丰富,每则新闻报道摄影一般均有多幅照片组成,相比新闻照片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连续性、完整性及深刻性等特征。

第二,报道内容上除具备新闻性外还具有多样性和视觉表现丰富的特点。

第三,图文并重,充分发挥了图片和文字的优秀,使采访报道更加生动、详尽,层次丰富。

第四,再加上后期编辑的精心安排,一般都有赏心悦目或达到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三、专题摄影。

专题摄影一般不要求时效性,在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别专题新闻摄影。它的采访报道通常围绕一个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题或任务展开,从不同角度层次表现该报道主题或人物故事,具有一定的描述性,是一种摄影师花费长时间深入采访、拍摄、报道的社会纪实体裁,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摄影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态度。

专题摄影题材:(1)用信仰和行动完成拍摄(2)承担记录历史的使命(3)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的题材(4)用摄影的力量影响社会

40.《我要读书》大眼睛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专题摄影中的代表作,希望工程的一个象征。1994年被定义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推动希望工程的发展,改变了数百万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希望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大眼睛”成为最广为人知的摄影作品。(照片内容:1991年4月,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苏明娟同学仍在刻苦学习。)

41.新闻报道摄影的拍摄方法P90(1)抓拍:抓取瞬间、加强沟通、与众不同、多拍、偷拍(2)摆拍

(3)手法的日益多元化 42.新闻报道摄影的文字撰写

一、“5W+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二、图片说明、标题真实、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鲜活生动

(1)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2)重点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核心部分(3)文字说明要简洁、严密,文法畅通、符合逻辑(4)图片说明、标题要生动鲜活

三、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摄影文字说明要区别对待 图片说明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图有我无,图无我有。撰写文字的时不要重复已在图片中交代非常清晰的内容,要去写图片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第二,图片说明在表述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时,要以事实为根据,通过新闻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切莫因作者主观猜测和主观表态而引起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猜想。

第三,对新闻图片的内容要解释清楚,特别是读者不了解的事物,要进行说明或解释,以防误读

第四,新闻图片如用了特殊的技法处理,一定要在说明中注明。

43.构图是表现视觉内容的载体,是一门艺术,是作者把客观世界依照主观意愿进行重组的过程,不仅在艺术摄影中需要,在新闻摄影中也是至关重要。

新闻摄影构图是指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将取景框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等待典型性瞬间的来临,使其更具视觉表现力。

构图:平衡式、对称式、变化式、对角线式、交叉式、椭圆形、X形、十字

形、水平式、斜线式、三角形、S形、向心式、放射式、垂直式、九宫格式、L形、框架式。(P104页,有常见几种的具体特点等,上课不认真听讲没记,没整理)

44.各种镜头在新闻摄影中的妙用

镜头的作用:(1)控制焦距(2)控制进光量(3)控制取景范围(4)控制景深范围。依据镜头焦距的长短不同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填空)

一、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的视场角在180°左右,是一种超广角镜头,因其如鱼眼睛般巨大的视角,故称此。

它拍摄范围大,景物有极大的夸张透视,画面有严重的桶形畸形,多用于较大场景和环境的交代,极具戏剧效果。《500只屏幕》

二、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视场角能达到64°-90°之间,因拍摄出来的景深宽广,又能刻意夸大前景并表现出强烈的透视效果,故称为此。

广角镜头焦距短和视场角广,拍出来的新闻照片信息量大、场面广、景深长,画面前后有相当大的清晰范围,善于夸张前景和表现景物的远近透视,刻意加强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当被拍摄对象离相机很近时。画面边缘有畸形,这种畸变焦距越短越明显,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拍摄时要注意照相机与被拍摄体的距离与角度。

三、标准镜头

视场角大约46°,因与人双眼视场角接近,故称为此。

标准镜头和我们的视场角非常接近,所以这类作品可使读者具有真实感、亲切感,并且拍出的景物能最大程度还原事物的面貌。

四、中焦距镜头(重点)

视场角18°-28°,焦距段在标准镜头和长焦距之间,故称为此。其也被称为“肖像镜头”,镜头与被拍摄对象距离适中,较适合拍摄人像;也可以很好地交代人物之间或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在新闻报道摄影中,中焦距段的镜头拍出的作品,和标准镜头相比景深小一些,拍摄的景物背景略模糊,主题突出。《泰国难民营的难民》。

五、长焦镜头

视场角12°左右,因其焦距比中焦距镜头的焦距要长,故称为此。

影响特点:由于景深小,使得被采访拍摄主体特别突出。并且由于该镜头成像较大,使得远处的被采访主体在感光材料上有较大的成像,透视关系被大大压缩。

六、变焦镜头

一只变焦镜头起到若干只不同定焦镜头的作用。它还有利于构图,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快速捕捉典型新闻瞬间的可能。

此外还有反射镜头、柔焦镜头和移轴镜头等 45.光圈

一、控制进光量

光圈数值越大,进光量越少,光圈数值越小,进光量越多

二、影响景深

景深是指被当拍摄主体清晰聚焦时,该主体从前到后清晰的范围。

光圈对景深有很大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清晰范围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前后清晰范围越大 46.快门数值的含义

快门的档位为: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等等。

“B”和“T”两级慢门,“B”门是按下快门快门开启,松开快门快门关闭;“T”门是按下快门快门开启,再按下快门快门关闭。相比较而言,“T”门更适长时间曝光,而“B”门配合有锁定功能的快门线,也能起到“T”门的作用

47.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

(1)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 学习摄影与摄像的意义在于: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于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我们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我们学习课外知识。

两者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摄影与摄像,让我们学会了用心观察,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48.拍运动物体,快门速度受什么影响

(1)镜头的焦距

5.新闻写作 复习资料 篇五

软、硬新闻的区别: 硬新闻:①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时效性较强;②选题比较重大,强调重大性与时效性,重在迅速传递信息,形式上与动态消息基本一致;③大多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或螺丝钉结构写作,导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软新闻:①人情味较浓,新奇性、民生性、社会性较强;②多为不平常的、奇特的、娱乐的新闻或广告宣传软文,强调引起受众兴趣和情感呼应,形式上分为软新闻和特写;③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占据重要地位。

硬新闻的软着陆:一要适当地进行“软包装”;二要善于与寻找新闻眼;三要努力选准“着陆点”;四要巧用细节制胜。

软新闻的硬化技巧:①寻找新闻由头,使就旧闻新闻;②寻找典型环境,突破时空限制;③进行“亲历”式的现场采访,使“非事件”呈现“事件”特色;④从非事件性题材中选取能集中反映共性的“事件性”事实。

功夫在笔外(P7)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职业责任感

(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维修养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P26)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是时要避免片面性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

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功夫在笔外(P32)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二)事实胜于雄辩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如何用事实说话

(一)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典型事实的特点: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它必须是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二)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三)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1.善于联想;2善于对比;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四)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其作用如下:第一,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于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第二,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直接引语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第三,它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加强了说服力。

新闻跳笔(P110)(定义以及如何使用新闻跳笔改写文章)

新闻跳笔的特点:一是在问题结构上它是多段体;二是它与一般文学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链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至今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一.短段落,多分段

二.断裂行文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大白话: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做大众口语。使用大白话写作生活气息浓、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具有独特的风格。(P138)

导语(定义,任务,写作要求)(P151)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特点: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导语的任务:

(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使人“一眼便知”;

(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三)为全篇定音。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二.将最有新闻价值、最具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有三类材料最好——最新鲜的材料,要选择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四.力求优美动人。

新闻背景(定义、作用、精选背景材料)(P198)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新闻背景的作用: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二.解释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四.用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述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精选背景材料: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P222):

一.事实要交代得一清二楚;二.勿做表面文章;三.见事见人(事件性写人有以下几种情

况: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关照事件结果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不要煽情;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露破案方法;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关注事件成因)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是通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P278)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通讯(P315)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题材。篇幅长。第一,通讯锁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第二,通讯必须要具有时效性。第三,通讯锁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有感染力;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较差。人物通讯(P401)

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

“冰点”人物:这类人物并每一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这里的“冰点”是借用《中国青年报》一个专栏的名称。之所以叫《冰点》,意识显示其选题的异类和“逆潮流”。二是显示其选题的独家。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二 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四 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专访(P493)

专访的文体特征:一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二 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 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五专访的结果以问答体为主。人物专访:是对一个“特定人物”的正式访问,是专门报道这个被采访对象的。与人物消息或人物通讯相比,人物专访更强调被采访者的新闻性或者现实针对性,因此,所选择的报道对象应该是当前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人物,所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或者受众感兴趣的,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

新闻特写(P516)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写的写作要领:一抓准“镜头”;二 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要有特点和动感);三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四要情景交融地写;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就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二是要尽量把它们写得有镜头感;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好是把背景与新鲜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超文本写作(P549):即改变传统媒体写作的线型文本结构为超文本结构。所谓超文本,一方面是指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存在,另一方面是指通过超链接可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二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使得网络新闻的文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培养数字化记者的要求(P556):一.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二 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三 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五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六较强的外语能力题型

判断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5个)

简答题(5个)

6.优化复习教学 提高复习效率 篇六

一、精心编制复习计划——有的放矢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在复习中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复习计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追本求源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按常规的方式进行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知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原本地复述梳理一遍。这样做学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记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概念时,采用章节知识归类编码法,即先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然后归类排队,再用数字编码。

三、条理归纳——提高效率

总复习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这种归纳总结对基础好、素质较好的学生适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做,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晴”。对于中等以及稍差一些的学生,可由教师归类,把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

四、例题讲解——善于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变化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x轴下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教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例题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象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

五、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了新颖、独特的最佳理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复习时,我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名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六、习题归类——善于类化

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我选下列4个题目作为例题:

题目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分钟行80米,乙骑摩托车每分钟行200米,问经过几分钟,甲乙两人相遇?

题目2:从东城到西城,汽车需8小时,拖拉机需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题目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8天,乙队单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

题目4:一池水单开甲管8小进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完成,两管同时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

上一篇:中国反腐败下一篇:国网新员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