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精选7篇)
1.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一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系构建现状
首先, 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上不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后,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紧密, 但是和政府部门或者行政事业单位的交流相对来说却很少。政府部门或者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繁杂, 任务艰巨, 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帮助高校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另一方面, 高校作为文人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总有一股傲气和清高之气, 他们认为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里的猫腻多, 不愿意学生过多接触, 怕污染孩子。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本世纪新兴起的专业, 在专业培养经验、师资力量上还有很多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 学校如果不能和政府部门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合作的话, 那么在专业培养上难以取得突破, 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不适合社会的需要, 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有纸上谈兵的风险与可能。
其次, 高校公共事业专业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公共事业的发达程度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时息息相关的,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来, 社会资源已经从国家全部垄断阶段迈向了全社会有效分配阶段。虽然我国的公共事业已经逐步实现了市场化, 但是其发展速度相较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相形见绌, 另外, 我国存在很严重的政企不分现象, 这使得很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就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公共事业单位依然是由政府创办的, 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门槛大大提高, 就业范围大大缩小, 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从1999年首次创办以来就以势如破竹之势迅猛发展, 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严峻。
最后, 高校的教师管理机制不完善。总体来说, 广大高校教师是兢兢业业的, 他们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 部分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态度有待提升, 他们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工作中缺乏热情, 只关注个人职称的评定和薪酬的增加, 缺乏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学术抄袭屡禁不止,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新阶段, 师德建设成为改善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定制度、薪酬制度和招聘制度落后、死板, 导致了高校出现了严重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职称和奖金靠走后门现象严重。另外, 一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骨干教师和优秀人才往往存在留不住的风险, 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教师隐形流失问题非常突出, 并且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都受聘于社会其他单位, 从事第二职业, 并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 这使得高校正常的教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公共事业管理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是最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场所, 另一方面,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也面临着人才难以留住的管理难题, 高校如能够和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取得良好的合作关系, 实现和谐的沟通, 那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本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讲所学知识和实践实现紧密衔接, 也能够让高校了解到社会需要具有哪些能力的人才, 并随之改进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和专业定位原则;同时高校也可以和政府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帮助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解决人才流失危机, 同时也为学生扩宽了就业的道路, 使得高校对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缺口或者人才需求又进一步的了解, 增加学校的就业率, 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的状况。
(二) 改进教师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方式
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点, 高校可以引进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博士生来环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不足, 教师学历偏低的缺陷。高校也可以吸收在政府部门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业务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公务员来本校进行专题讲座, 或者直接聘用他们做学校的讲师。另一方面, 高校要学会利用高校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者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所具备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知识, 鼓励他们兼职教师的职业并参与到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去。
高校的激励机制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立足发展、开放透明、标准严格的原则进行, 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绩效考核, 将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在岗位上的履行职责情况公正无偏地反应出来, 营造一个积极、平和的工作氛围,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让绩效激励机制成为高校选拔人才、评价科研成果、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的有效工具, 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高校绩效考核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标和过程相结合、分级分类考核的方式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全面、具体的评价。
(三) 高校应确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该根据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地选修课空间,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经得起社会的考验, 并能够为学生的就业锦上添花。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合理的, 能够随时甄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加以调整。例如, 当就业岗位对技能要求发生变化时, 高校的专业教学就应该把相应领域或者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聘请到学校中, 为学生讲解变化的细节, 传授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社会评价尺度和岗位工作者的引导下, 高校的培养出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一定能在就业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翁文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2.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二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丧失与会计信息体系的发展方向
记录交易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产生汇总和报告组织内部交易信息从而满足管理者的需要,只是近代大工业发展以来的事情。近代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全球化以及外部审计的发展,强化了对企业信息外部披露的质量要求,会计研究与实务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财务会计领域并超越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逐渐演化为侧重提供外部财务信息的系统。在目前国内银行业逐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的进程和压力下,银行会计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银行必须为满足资本市场管理者以及股东的要求,按照适用会计标准定期公布财务报告。随着会计标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加快,银行会计人员不得不忙于编制各期的财务报告,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滞后。通行会计标准之下的会计信息对管理者而言相关性不强且过于笼统,对战略决策、编制预算以及规划和控制而言更远为不够。
在银行会计研究和信息系统构建专注于财务会计路径技术方面的演进而淡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和会计信息需求的更为宽泛的内容的研究,忽视了对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的研究,供给对“真实需求”(事实上银行管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需求的整体规划和研究以至被动接受供给信息)的脱节导致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在下降,会计信息缺乏真正的管理内涵。我们通常按照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的观念事实上在目前已面临着挑战:一是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内外划分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从会计信息的最终用途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二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不属于同一层次,财务会计本身足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本身便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会计研究须借助其他学科,诸如经济学、作业研究等,它恰是达成目的的一项计量工具。因此,国外银行在会计信息体系的构建中已普遍使用了管理会计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仅仅基于按适用准则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个缺乏适应企业个体需求缺少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必定大打折扣。因此,从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而言,必须将侧重于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转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是会计信息的第一需求者和日常决策的信息使用者;从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而言,必须拓展侧重符合规定格式的外部信息披露的范围,转向银行机体内部的特定的、个性化的决策相关信息需求;从会计信息发挥基础资源配置作用的范围和层次而言,如果说会计标准影响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从而产生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则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可以产生主导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信息,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才是资本市场“宏观”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综上,会计信息体系亟需面向内部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需求,透视银行机体内部,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微化会计核算主体,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在财务会计技术层面的改进与不足
我们从去年开始的财务会计制度转换项目也一直侧重于从财务会计角度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现在:
一是全面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均衡地按时间反映各项业务的收支,提升了月度报表的可读性,同时也便于对收支情况的预测。
二是对重要业务的处理上,采用了实际利率法摊销,也即部分采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会计,是对收支更为精确的确认。
三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面应用,确认了风险对非交易性资产价值的负面影响,使核算更为稳健,在资产价值减损的情况会计信息会更为相关。
四是对交易性等资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时反映交易盈亏,揭示资产价值,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相关性,便于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风险。
五是压缩表外空间,强化风险披露。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并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行业,侧重于风险揭示的会计信息本身就是相关性的核心表现。
六是增加表外披露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逐步融入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相关性改进的上述内容,但基于财务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系统仍无法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更为重要的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改进。传统财务会计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不能单独针对客户、产品、人员或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即针对灵活微化的会计主体构建会计报表。
二是会计核算结果难以直接的应用到产品或服务的定价上。
三是滞后性明显,难以发挥超前导向作用。
四是不能建立弹性分析的体系,市场杠杆诸如利率汇率发生变动的时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量化影响不能及时体现或预测,即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静态报告系统。
五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难以具体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上。
六是难以直接作为资源分配管理工具,不能用作流称再造的依据。
七是难以平衡银行股东、管理层、员工等各当事人的利益,难以凭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三、突破会计信息体系的财务会计属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
财务会计着眼于银行整体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于企业经营的各项产品、各类客户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细分析远为不够。因此,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核心在于对企业机体内部的精细把握。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只有利用管理会计等方法才能实质性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目前可加以关注的方面有:
一是构建业务线报告。改变银行会计核算以区域汇总形式进行的模式,提供各业务线报告。其前提是对业务线和部门职责的准确界定。
二是构建分客户、分产品核算体系。分客户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客户在银行的帐户,整合同一客户的银行帐户的管理部门,整合客户在银行各项业务的管理部门,构建客户资产负债表;分产品核算体系的难点是明确产品定义,有良好的间接费用分摊系统。客户核算体系的构建是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改进客户盈利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产品分析的前提。客户盈利结构、产品盈利结构是银行竞争优势确立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银行竞争战略的基础,是预算编制、资源分配的基础信息源。
三是构建全成本、加权风险核算体系,引入经济增加值计量方法。
四是构建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资本分配系统:资金转移价格用来分配利息收支和体现业务发展导向,为定价和绩效衡量确定基准指标;资本分配系统用以分配风险和经济资本。
五是构建财务计划与预测系统,将经济杠杆和风险变量内置于系统中,形成对预算、考核、预测以及资源分配的动态机制。
六是构建会计与税务管理系统:在交易处理形成会计信息时同步形成税务信息;明确避税的核心在于设计税法也认可的交易形成从而提升税务筹划的质量。此外,税务筹划不应仅仅侧重企业层面的税制研究,也要从员工税后收入最大化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好的税收筹划可以在保持员工税后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人力费用。因此,应寻求在员工税后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个人所得税支出的人力费用分配体系,达成企业税收负担和员工个税负担总和之最小化,从而提升银行价值。
通过重构会计信息体系,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内涵,有助于银行财务会计部门职能定位本身之发展。首先,从会计信息中透视银行机体内部的结构及风险等信息,可以扩充会计信息的非财务内涵和体现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使财务会计部门向银行综合信息管理部门转变;其次,挖掘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有助于银行确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使财务会计部门变成真正的决策支持部门;最后,会计信息只有具备管理内涵,预算管理才能为银行战略服务,资源倾斜才能体现战略重点,资源边际产出才能符合整体最优化原则,财务会计部门才能真正成为银行价值增值的推进器。
3.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三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实践证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我国已建成了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抓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实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效实施。
一、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意义重大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回顾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财政部牵头,会同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科学总结我国企业先进的管理实务,系统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分步实施。
推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于继续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企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内外风险因素增多,需要探索改进内部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及时识别国内外经营环境急剧变化形成的各类风险,有助于企业不断健全在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管控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危机的冲击,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更好更快更稳地实现其发展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企业是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最主要的、最活跃的主体,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治理结构顺畅、行为规范、决策理性、责任明确,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有助于企业提高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减少舞弊,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财务报告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投资者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需求,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召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暨贯彻实施动员大会,就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进行全面部署。按照“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财政部和证监会选择了内控体系较为健全的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69家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选择了211家主板上市的公司进行试点。为推动实施和试点工作,各省财政部门会同证券、审计、银行、保险、国资等监管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召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宣传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选择有关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方式,借助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宣传培训活动;密切跟踪上市公司执行和试点的情况,适时进行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形成了统筹协调、合力推动的局面,奠定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贯彻实施的坚强组织保障,内控理念得以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企业。
实施和试点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建立健全内控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优化业务流程,强化风险控制,健全内控制度,确保内控规范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契合、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统一,做到实施试点工作开展稳妥有效。会计师事务所和内控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内控业务培训、拓展业务领域、提升业务质量,并为政府决策贡献智慧,为企业内控实务出谋划策。通过内控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一批内控咨询和服务机构明确了自身新的业务发展方向,丰富了自身发展的途径,同时又为企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提供支持和服务。
三、明确“十二五”时期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目标任务
实施和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由于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参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力和难点,比如,一些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对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又系统掌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人才缺乏,企业难以权衡好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的关系,难以协调好内部控制与其他现有管理体系的关系,难以制定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等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需要总结完善、充实提高之处,一些不利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顺利实施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的贯彻实施工作中予以改进提升、完善解决。
为此,《规划》提出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目标,明确了抓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贯彻实施的任务,即: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广泛地发挥作用。指导各地制定本地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方案,及时掌握地方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进展情况,确保企业平稳有效实施。发挥中介机构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深入参与的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鉴证、咨询服务。通过有奖征文、经验交流、知识大赛等形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社会形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自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不断总结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拟订金融、保险、证券行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制度建设问题。
四、切实抓好“十二五”时期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落实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工作落到实处,使加强内部控制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惯常思维和行为习惯,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再上新台阶的助推器,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好帮手,“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在总结经验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实施到位、监督到位。
(一)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宣传培训,为贯彻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依法支持内部控制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做好内控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企业员工和注册会计师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不断优化企业内控环境,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十二五”时期,财政部还将通过开展全国会计、内控知识大赛,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内控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和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建设,着力培养胜任内控岗位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能否实施好,关键靠人才。企业内部控制渗透于整个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涉及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涵盖的知识面广,业务流程复杂,各种技能要求全面,测评方法和测评工具复杂细致,需要整合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和技能。“十二五”时期,财政部将大力推进会计人才战略,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加快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将内部控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引导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引入和培养内控人才,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组建专业内部控制团队,为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全面系统总结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经验,形成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内控典型案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循的经验或案例较少,很多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为此,财政部将联合证监会、国资委等有关监管部门,通过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情况问卷调查、组织内控有奖征文、召开内控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在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收集、挖掘、整理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具备一定典型特点或建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优秀案例,为其他公司的内控实践提供更多样板参考和经验指导。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文件,着力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逐步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下一步,我们将定期收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联合证监会发布有关解释说明,以便指导和推动上市公司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同时,我们还将设法推动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补充完善内部控制的普适性要求,协调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在《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中补充、调整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条款,将企业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形成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配套指引和解释说明为补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五)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高效联动的实施和监管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联合国资、证券、审计、银行、保险等监管部门,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分类试点,并密切跟踪、全面掌握有关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跟进,迅速反应,妥善应对。同时,要把上市公司和有关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会计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并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十二五”时期,财政部将根据各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结果,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得好的企业,采取一定方式,通过有关渠道进行宣传和弘扬;对于执行不到位、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未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进行报告或披露的,将督促整改,要求有关部门重点监控;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我们还将依法处理。
(六)跟踪研究和借鉴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着力推进我国内控标准的国际趋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吸收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内控的目标、原则、要素和组织实施等诸多方面,实现了若干重大创新。“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内部控制规范制定组织、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建立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跟踪和研究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最新规定或有关报告,吸取借鉴国外监管经验和有价值的新观点,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争取与国际主要资本市场建立互认机制,降低中国企业境外融资成本。
4.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四
衡水中学陈过雷
抛开分数论,着眼课堂的过程;从课堂环节的安排目的和达成效果上看成就;从老师的课堂设计的达成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收获上着眼,看老师对学生是影响、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坚持评课按两个量化满分值相等的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课堂设计,对教材的处理体现英语文化特点、教师特色,语音语调和板书要给学生有示范作用,有对学生人文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没有对课程的预习,有没有关注课堂知识内容,有没有笔记,有没有自己的思维、思维有没有深度,有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方法的探索,练习的效果好不好,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个人情感价值观等的成长与成熟,等等。这些对学生方面的评价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这些都是老师对课堂调控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
我们听课评课的量化表在制定的过程中,也参考了同行的研究者的一些量化表,比如娄底二小的和鉴开中学的教学评价表以及其他中小学的量化评价表。在借鉴过程中,我们也考虑了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是一所教学质量很高的示范性高中,老师们有着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所以我们更加的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收获,以及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制定的量表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量化采取了可观察到的课堂的一些细节,比如老师教学活动包括到了多少学生,学生的参与人数、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记笔记的人数、和同学共同探讨的人数次数等。
我们在听课时的做法认真观察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能力,对教材处理的特点,给学生的反馈和亲合力等。看教师是否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同时,我们也重点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多少,参与的是否积极,和同学的交流的次数等。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下面就把我们的听课量化表做个介绍,共分为四大部分。
一、我们的评价量化表首先就是要评的老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运用口语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反馈能力,其中,我们有三项是包括对学生的关注的,比如对教材的处理要考虑三维目标,对课堂活动的组织要考虑三维目标,对反馈要有机智、激励和亲合力等。
1.口语清晰,语音语调正确,用英语组织教学,教态自然。这里面我们对英语老师的口语要求能给同学们一个基本的示范作用,用英语表达简单基本的想法,起到英语交流的基本作用。用英语组织教学也给同学们一个英语的使用氛围,让同学们有一个用英语交流的准备。
2.反馈及时、准确、机智,有激励性、有亲合力。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个反馈评价,让同学们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尤其是要求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能仅仅是以“对”或“好”来做简单的评判,必须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的。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励他们的质疑与探索精神。老师应运用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以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安全的感觉,获得情感的补偿,获得自信的力量,获得取胜的勇气。
3.教材处理有自己的特色,体现思想和人文教育。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的取舍、课程资源的使用、教材的调整与补充,教材中的设疑与兴趣、教材的呈现方式等。都要为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服务。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中。
4.英语用词搭配正确,句型、时态准确,语法运用灵活,解析严谨准确。以语言功能为主,兼顾语言结构。语法错误不能影响交流。要让学生会读、能用、明白语境需要。毕竟学校中的英语教育和日常用语和日常交流不同,尤其是词语的选择和语法的严谨上要高于简单的交流的目标。老师的语言要更倾向于可接受些。
5.适时、适度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活动是老师的重要基本功。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作为某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必须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闹哄哄、简单的给出媒体材料,而应该目标明确,指导到位,管理也要到位。
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设定了5个方面,其中,对学生的关注占了4个方面,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乐趣,到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到讲解和练习的梯度性都是从学生的学法来考虑的。
1.导入自然、有吸引力。环节清晰、衔接好,时间分配合理,重点准确、突出,体现教学目标。导入往往是一节课的第一印象,各种导入要符合导入的基本作用:导入到新课的教学内容。只不过,导入还要考虑 导入材料要新,不能老用若干年前的东西。比如有一次我们听课,还有老师用到了8年前的新闻材料,这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每天都看新闻,合适的媒体材料肯定很多的。另外,各个环节的安排要清晰,有转承,有梯度,有目的,有侧重。重点的讲、练要有10+10的时间长度。另外,各个环节还得有大部分学生的参与,也就是环节的安排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2.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讲、练、评有针对性,顺序安排科学。这一点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必须。没有语境的教学,单词和词组的用法就不会清晰。必须在语境中讲解和练习,练习要有层次性,至少要分2层,这也是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力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3.激发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指导学法和培养思想品德。这儿我们用乐趣,没有用兴趣,是因为的确有一部分同学是英语偏科的,没有兴趣的。我们先让这些同学感到一些乐趣吧。这一点也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你现在不行,没兴趣,老师也不是歧视你,还有帮助和促进你的英语学习。我们在评课时,这一点有个硬性的要求,就是 至少要让课堂中有一次笑声,这也是培养品德的一方面吧。
4.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娴熟、有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现在几乎各地中学都上了多媒体设备,我们主要是考虑的对媒体手段要熟悉,使用操作过程中不能慌乱出错。另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也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法和性格特征。
5.各环节照顾到个层次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讲解和练习要有梯度。力争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们听课时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评价就是围绕着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多少学生参与,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难度和人数等来判断。
三、学生参与这一部分中,也是5个方面,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态,具体的学习动作,象笔记、预习、举手回答问题等方面,到学习中的更深层次的主动交流合作和质疑探究等几个方面。
1.学习乐趣浓厚,思维活跃,敢于开口说英语,学习过程愉快。有乐趣,有思维的活动,这是个基础。敢于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老师给学生影响的一个好的结果,这都能导致学习过程的愉快,使得学生得有说英语的机会和敢说的心情。我们在评课时就是通过点人数来判断学生能开口讲英语的环境是否良好。
2.预习、记笔记、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多,有求知欲望。学习过程愉快了,有了求知的欲望了,预习、记笔记、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才会多,我们的教学目标才易于达成。
3.主动学习并能和周围的同学共同合作、探讨,大方、积极。没有主动性,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没有和周围同学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好,表现不是大方、积极,心态和精神状态就不好。这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精神层次的表现其实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长期影响有关。也是老师要注意观察和引导的。我们就是在评课时简单的通过观察这样良好表现的同学人数多不多来判断的。
4.探究问题有主见,敢于提问,自动总结提炼学习所得。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学生学习的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和精神活动。也是我们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最终结果之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自信和质疑,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自动提炼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表现。
5.对老师认可和尊重,听从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对练习安排认可和配合。练习紧张、目的明确。有了前面几个方面的目标达成,信其师,从其道,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活动,才会更高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对练习的目的意义才更明确,教学效果才更好。
四、达成收获方面,我们从掌握语言使用语言,掌握语言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都有涉及。
1.掌握语言功能、了解语言结构,训练准确率高,知识目标达成度好。这主要就是我们常规课堂的任务,知识方面要有收获,知识有达成。
2.学会记忆和练习的方法,自觉使用和培养学习习惯。很大学生对英语单词有畏难心理,我们就通过课堂的训练来引导好的记忆方法,比如读到一个新词,我们慢慢的发出各个音节,并按节奏,板书各个音节的字母,按着模块式的方法形成记忆。在检查和复习环节就按着模块式方法进行。好的方法、习惯都是要培养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不停的在训练使用这些方法。
3.学习有序、有条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慌乱、有重点,笔记准确。我们听课时发现的很大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笔记很乱,甚至错误。比如一次一个同学比较mind,head和brain三个词,有个同学就简单的记下:mind 思维 head 脑壳 brain 大脑 对老师罗列的一些短语的区分没有涉及,这其实就是没有条理的表现,毕竟这三个词的区分要在短语和语境中区分,而不是在汉语意思上区别。还有个同学在分析完型填空时,简单的说“按着上下文的意思,strong 更好”但是上下文中提到的“牛壮能伤人,不要到我的私人领地来”这层含义就没有理解到,这实际上是学习任务不明确造成的。而一旦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来源和真正的含义,提高是很快的。比如分析完型的这个同学两次月考的进步达到了20几名。
4.能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引发同学思考,见解有价值。思维上的积极,也是反映了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的积极。见解有价值也是获得同学们认可的重要方面,能做到这些就是明显的学有所成。我们评课时对这一条的评价就是数发言同学的人数,能达到2人以上就表明老师的课堂活动和对同学们的影响是高效的。
5.耐心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认识,能接受他人见解,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同学和老师和谐交往。这两点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耐心和客观的评价是人际关系良好的的一个基本因素,人际关系和谐了,生活和学习都少了很多的不良干扰。这一点的评价我们也是通过观察和数人数来确定的。在总评栏中,可以提出老师课堂中的亮点,也可以提出老师应该更加关注的点。对于优良中差的评价我们也是考虑到尽可能的不那么精确到分数,也给老师们一个较为轻松的心情。
五、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和各位参与课题的老师不仅从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待教学理论的心态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也明白,理论都有着它们的背景和发展,经过人们的实践和比较,也存在着改善提高或者淘汰的过程。
其次,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也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明白了理论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并能在很多时候都让理论来影响自己的具体教学细节。
5.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五
丰富艺术理论,需要汲取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使艺术学学科与哲学学科协同作战,互补互动。世界一直处于复杂多变的动态发展中,人类自身有拥有极其复杂的感情因素,世界和人类又多复杂,艺术本身就有多复杂。单一的哲学形式和单一的哲学理论无论其有多完美、多优秀,也不一定能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容易较快的调整一个人的状态。因此,在艺术学的发展领域,决不能只固守单一的理论和形式,必须要积极汲取哲学的理论基础,在艺术学学科中融入哲学的思辨方式,丰富其理论基础,做到二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4]
(二)引入艺术形式,提高哲学魅力
为了提高哲学魅力,促进哲学学科发展,需要引入艺术形式,对哲学进行丰富性和感染性表达。哲学研究是一门枯燥、单调的研究,为了改变这样的研究氛围,就需要将艺术这种富有感染力和活泼力的创作形式引入哲学研究中。哲学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对于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哲学学科的发展不仅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促进人们的发展。如果要发挥哲学的作用,必须要改进哲学的传播方式,引入艺术形式,增加哲学的魅力。[5]
(三)提高艺术学学科与哲学学科融合发展的师资水平
为了促进艺术学学科与哲学学科的融合发展,提高师资水平、培养能够驾驭这两门学科的专业人才是关键。首先,要提高艺术学学科与哲学学科这两门学科教师的融合发展意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两门学科的教师都只掌握着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相互借鉴对方学科的积极因素来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意识还不够,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这两门学科教师具有两门学科共同发展、互动互补的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将艺术学科与哲学学科进行融合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在两门学科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使这两门学科的老师能够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交换学术观点,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二是不仅要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哲学方面的理论培训,也要对哲学学科教师进行艺术熏陶,加强对方对于艺术学和哲学的了解与驾驭能力。[6]
参考文献
[1]宫寒冬.人的心灵的文化形式:宗教、艺术与哲学[J].学术交流,,09:20-24.
[2]杜书瀛.关于艺术哲学的构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5:116-121.
[3]张贤根.论艺术、艺术学与艺术哲学[J].美与时代(下),,03:14-18.
[4]李朋朋.哲学视野中艺术的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91-95.
[5]孙桂林.高校育人路径新探——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J].教育现代化,,19:219-222.
6.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六
一、财务会计与金融学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融学与财务会计越来越密切相关, 并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金融会计。金融会计直接操纵资金运动是金融企业从事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会计的核算主要依靠金融工具。近年来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它的充分使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动力。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对我国原有会计体系的确认、计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原有的会计体系已不能完全在反映金融工具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新会计准则第22号对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金融工具提供了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 具体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以金融学为依托, 以财务会计为原理所形成的学科除了金融会计, 目前还可以划分的更细, 如保险会计、房地产会计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财务会计与资源经济学
“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经济资源和其他资源两大类, 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而传统会计的资源范围以资本资源为主, 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前, 在中国以至全球正在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工作应当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方面有所作为, 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貌从会计的角度加以反映和审视,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用的决策工具。即现代会计的新分支——资源会计便应运而生。资源会计就是从会计的角度全面研究资源经济循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循环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关系, 全面核算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工整理出能够满足决策需要的资源会计信息, 其具体可细分为人力资源会计、自然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
三、财务会计与信息经济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作为对信息处理最为快捷有效的工具, 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 在会计这门学科中,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因特网的出现, 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单击工作系统的不足日趋明显, 为了适应环境变化, 网络会计应运而生, 弥补了会电算化的不足, 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网络会计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会计系统, 其所需要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 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会计主要被用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均以电子方式运行, 企业管理实现数字化、在线管理、动态和远程处理的企业, 如网上银行的单据处理、货币结算、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等。
四、财务会计与法学
目前, 财务会计与法学交叉形成的会计新领域是法务会计。法务会计的产生起源于司法实践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在涉及财会专门问题的司法实践中, 出现了许多令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难以理解和判断的“专业证据”, 迫切需要会计领域的专家协助解决。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职业——法务会计。
由于法务会计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成熟, 对法务会计的概念也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一般认为:法务会计是指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财务、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等专业技术, 针对经济犯罪和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专业。法务会计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犯罪行为调查、所有者之间的经济纠纷、人身伤害赔偿、保险索赔、经营/职员欺诈调查、婚姻纠纷等。其它的应用领域还包括经营经济损失的计量、玩忽职守调查、调解和仲裁、反倾销申诉调查、不正当垄断、破产调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财务会计与法学的交叉是如此的广泛, 其中涉及的相关法律包括经济法、民法、刑法、婚姻法、反倾销法、破产法等。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也要了解财务会计知识;而会计人员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 也要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用图1表示:
“经济越发达, 会计理论越丰富”。随着经济发展, 财务会计会和越来越多的学科建立起联系, 特别是在经济正处于日趋发展的中国。而这些学科的产生以及其相关信息的提供, 无疑拓宽了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 并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所以,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会计新领域进行较为具体的研究, 如会计新领域的假设、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从而达到真正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摘要:财务会计理论是从会计实践中产生的。因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财务会计理论也日趋多样化, 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明显。本文分别介绍了财务会计与金融学、资源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法学之间的关系, 以及他们所形成的新领域。
关键词: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会计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梁莱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9
[2]潘苓: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的解析, 现代商业, 2007.29
[3]高景丽:资源会计探讨, 科技信息, 2007.22
[4]李木西:网络会计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 网络与信息, 2008.02
[5]廖良林:会计发展新领域——法务会计, 财经界, 2007.04
[6]杨勇:略论财务会计的前沿态势, 河南社会科学, 2003.05
7.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 篇七
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产生,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使得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不利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原则又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大量无形资产难以入账,人为操纵利润的事件层出不穷,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此逐渐吸收经济学收益的某些涵义,形成一种新的会计学收益概念即全面收益。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即“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从这里可以看出,FASB实际上将企业一定期间权益的全部变动分为全面收益和由于企业与其业主之间的转换而发生的一切权益变动。企业与业主之间的转换只是企业和业主之间价值的转让,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全面收益则是企业创造的价值,将引起所有者总价值变动。
全面收益的提出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一是财务呈报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重大转变;二是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重大转变。它一方面揭示了收益所引起企业财富变动的性质,另一方面还突出了收益来源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特点。与此同时,全面收益观还形成对传统会计原则的挑战和突破,进一步推动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二、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国际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
从理论上说,全面收益观的采纳和应用(即一项完整的全面收益准则)应当包括全面收益及组成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如果这样,势必要全面修订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实务,而且必然会引起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全面收益准则的制定将是一件复杂而遥远的事情。考虑到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全面收益信息的迫切需要,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采取先不涉及全部收益及组成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而只研究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已经得到确认和计量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报告与列示问题,即主要是对以损益表为代表的传统财务业绩报告进行改革。
1.英国ASB增加“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
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了FRS3“报告财务业绩”,率先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损益表一起共同表述报告主体的全部财务业绩。损益表仍是反映一个企业最基本业绩信息的报表,由突出企业财务业绩的最重要的数据组成。而“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起第二业绩报表的作用,那些同样反映企业财务业绩,但根据会计准则或法律要求直接进入准备的项目,都必须通过此表报告。
2.美国FASB要求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
1997年FASB正式颁布的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SFAS130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那些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的项目(即其他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FASB保留了传统净收益的概念和构成,仍由持续经营收益、非持续经营收益、非常项目和会计原则变动的累计影响等四个部分组成。它认为净收益这样分类是有用的,并得到了实务界的公认。FASB鼓励企业按两种格式报告全面收益:第一种是在传统收益表之外,单独设计一张新的主要报表――“全面收益表”,与传统收益表共同反映企业全面的财务业绩。第二种是单一报表格式,即将传统收益表与“全面收益表”合二为一,称为“收益与全面收益表”。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两种表达已确认利得和损失的方法
考虑到全部利得和损失这一信息对于使用者评估一个企业在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之间财务状况的变动的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修订后的IAS1“财务报表表述”中,要求财务报表中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来突出显示企业的全部利得和损失,其中包括那些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项目。即IASC意图通过引入一张新的主要财务报表,既把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又可反映企业当期已确认的净财富的变化。IASC提出了两种具体方法:第一,通过权益变动表表述;第二,通过单独的“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表述。其中“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与美国SFAS130规定的“全面收益表”的格式和内容基本相同,也相当于英国FRS3提出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同样起着汇集一个企业已确认的全部利得和损失的作用。
从这些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财务业绩报告的改革,可以看出,它们改革业绩报告的目标基本一致,都要求报告更全面、更有用的财务业绩信息,以满足使用者投资、信贷及其他经济决策的需要,
但是,真正“全面”的收益在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除非完全应用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这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不大可能实现。但全面收益概念的出现给会计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必须改革或修正传统的收益确认标准,对更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以确认更多的未实现的价值变动,使报告的全面收益尽量符合其经济实质。
三、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根据全面收益改革的国际趋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从不同方面也反映出了全面收益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1.在基本准则中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与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
从国际上来看,不少国家将“利得”和“损失”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由于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了会计要素只有六项,而“利得”和“损失”概念又非常重要,所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虽然引入了这两个概念,但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要素,而是将“利得”和“损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另一部分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这两部分在基本准则中分别作为所有者权益要素和利润要素的组成加以规范。
在基本准则的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规定:“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其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但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者损失。”
由于加入了利得和损失,新的基本准则的将利润要素的定义修改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利润分配活动无关的,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利得或损失。”
2.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和利润表的变革保障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对利润表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另外,还要求企业增加一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些改革表明,我国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趋开始趋向于全面收益观。
在新增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要求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以下信息的项目:
净利润,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
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
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按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
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余额及其调节情况。
由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可见,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作用实际上就相当于英国ASB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美国FASB的“全面收益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权益变动表”。
至于利润表,新准则取消了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要求按照其中的大项进行列报,如资产减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业外损益占利润的比重越来越高。据调查,2004年上市公司信任度评价所选取的100家样本公司中,营业外收支占净利润的比例最高的公司达到211.22%,平均水平为6.65%(周俊2005)。可见,用营业外收支披露太笼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各项业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能详细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抗拒风险能力。
另外,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比较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对金融工具的计价调整,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产生的差异等,也会增加营业外收支的内容。因此,新准则对利润表项目的列示,还增加了一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会计学科体系与发展】推荐阅读:
会计学科导论论文10-2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6-19
当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28
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09-03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建议分析07-13
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06-28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09-23
管理会计知识体系07-24
会计信息共享体系论文09-18
财务会计规范体系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