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2024-07-23

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通用10篇)

1.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马建华

【摘要】: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判断自身行为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对新课程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着眼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仍显不足,体系的建构还很不完善,更缺少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因此,本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转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澄清人们对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本研究论文的视野里,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被划分成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所以人们总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来表达对教学的价值追求。因此有效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应以

课程与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教学行为应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则相反。本研究表明,有效教学行为在总体上表现出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多样性和有效的相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现阶段的中国,由政府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理应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代表。据此,现阶段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对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该体现出开放、解放、反思,支持以及公平的特征,符合世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本研究的观察结果证明,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的影响,开始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自身教学行为以及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行为逐渐丰富,并向开放性、目标的整体性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标示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学秩序管理和教学时间管理都面临着挑战,学生的两级分化严重,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不足,教学行为的使用比较刻板,教学行为选择具有随意性,更缺乏理性的引导。目前,我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教师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确 立,旧的行为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变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我们应将问 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契机。

导言7-10

                一 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10-25(一)什么是行为10-11(二)教学行为的概念11-16(三)教学行为系统的多重分类16-22(四)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22-25 二 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25-32(一)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25-26(二)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26-27(三)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27-28(四)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28-29(五)有效教学行为的功能具有多样性29-31(六)有效教学行为总是相对有效的教学行为31-32 三 新基础教育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32-46(一)判断现代中国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标准32-38(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38-46 四 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证考察46-76  (一)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行为的转向46-56(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有效性特征的分析56-71  (三)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71-76 总结76-78

  主要参考书目78-79 致谢79-80

2.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二

关键词:有效课堂,新课程,智慧

高效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在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支配教学时间, 提高学生课堂专注的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效率。因为心理学上说:“学习”是相对持久的变化。做到有效教学, 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让全体学生懂得你在课堂上的动机, 积极配合你的教学活动, 从而做到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着重点在课堂, 生长点在教师。有效教学呼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的教育智慧直接决定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 有智慧的学生又会成就教师的智慧。为此, 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 学生的智慧激发教师的智慧, 学生的智慧碰撞学生的智慧, 智慧在课堂中生长着、流动着、升华着。最终学生取得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实现了有效教学。如何让智慧在课堂中生长、流动、升华?

一、欣赏“错误”, 开启智慧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某班的学生死气沉沉, 上课一点都不活跃, 问死不吱声。”原因何在?问题出在教师拒绝错误、追求完美而无意间伤害过他或她, 即使没被伤害过的, 也早早地撑起了“沉默”的保护伞。所以你的课堂只能是“一家之言”了, 你的课堂没有了主人, 也就没有了灵魂。难道错误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你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暴露错误, 说明这节课是多余的。我们为什么要上课?上课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 纠正他们朦胧的、模糊的, 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与经验, 开启他们的智慧, 激发他们的灵感, 培养他们的能力。这里面的认知偏差恰巧是教师所需的第一手材料, 是教师挑战他们的思维的良好契机, 为此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错误, 学生才能支持你, 才能没有对抗, 也没有拒绝, 才能相互依赖, 亲密无间。教师做到欣赏错误, 才能创建每位学生学习的机会, 播撒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 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的智慧。在知已知彼后, 教师的讲解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才觉得解渴, 才是所需, 才有效果。正如天津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好的教育从不拒绝错误, 而是尊重差异, 正视错误, 以错误为资源, 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它倡导人生因你我的不同而美丽, 课堂因暂时的差错而精彩”。达到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开启智慧。

二、适时等待, 碰撞智慧

充满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 有一颗“年轻”的心, 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 善于倾听, 善于等待, 善于换位思考, 善于跳思维的集体舞。智慧课堂的教师应是“教练”, 而非“球员”。45分钟教师的指导不可无, 这是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更重要的也是一般教师做不到的是及时果断地退出“球场’, 把”场地”让给“球员”, 让他们去踢、去跑、去拼、去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题型老师都记不清讲过了多少遍, 但还有好多学生不会。这一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的确很普遍。经过的观察、思考, 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责任不在学生, 而在教师。老师可能一题“数讲”了, 也“数解”了。而这“数讲”和“数解”老师都是经过了对比、分析、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寻找的最佳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里, 掌握最佳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恰恰相反, 正应了那句话:“谁付出, 谁收获”。付出的是教师, 明白的当然是教师。在教师唾液横飞讲一题多解时, 一部分学生在想:不就一个题吗?会一种方法就得了, 至于用三四种方法来对付它吗, 麻烦不麻烦?他的大脑早去“旅游”了。怎样避免这种低效现象的出现呢?这实际就是在考验教师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应该给学生亲自去尝试并产生独特体验的机会。让他知道:为什么有的问题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而不用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有什么弊端, 为什么有的问题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去处理它, 在多种方法中, 在什么情况下, 用那个方法最优。这样就会避免他的大脑去“旅游”。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这样做:一旦学习目标被引出、认知矛盾被激发后, 教师就要及时“隐退”, 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此时教师的“隐退”恰是学生“出场”的前提, 并静静地期待他们的成功。“等一等”再“等一等”, 一定要代替“迫不及待”和你的“脱口秀”。也就是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 要沉得住气。而有些教师恰恰是这一环节把握不住自己, 常常是五分钟不到就要越俎代庖, 开始他的主导作用。因为他觉得让学生自己去做太慢了、太浪费时间了, 一节课有时做不了一两个题。通过实践发现, 谁能退到最后一步, 谁就能成功, 谁的课就有后劲。只有学有后劲的课,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最忙碌的、有生气的、充分动手动脑的。他们或独自演算或交头接耳, 或三五成群在“争吵”。他们的身心参与着、快乐着, 智慧的火花闪烁着, 碰撞着。可能收获各有不同, 但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心头。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 有着自己不同程度的收获足矣。

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话:“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小手举着、小嘴张着、小脸红着。”这就是学生灵动的表现。“学生是有生命的, 教师是有生命的, 那么, 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就应该关注生命的成长。”我们的课堂再也不能是教师预设好的, 通过各种“手段”把学生引上“溜光大道”, 然后“一帆风顺”到达彼岸。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学有创造。教师要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新思想、新方法, 及时引发探讨。它可能是教师的未知, 经过讨论、质疑、论证可能一时得不出结论。但此时结论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有成就感:“哇, 原来我的想法很有探讨价值, 现在关于此事还没有定论, 看来值得研究。”这为学生以后的创造发明留下了火种。

三、结语

3.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三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1.发展性。“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课堂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并服务于发展。

2.生活性。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知识授受的简单过程,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简化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以致课堂教学渐渐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远离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生活,从而失去了不断促进学生创新与发展的生命活力。人是生活中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作人看待。

3.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4.反思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有效的课堂反思会“逼”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一个教师绝不能仅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理念

1.全面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去研读自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不要一味去追求所谓的一鸣惊人的新招,要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也就是尊重学情、因学定教。

2.有效组织,根据学情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民主课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预案生成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开展教育性对话;要善于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引”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

3.提升评价效度。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教师要把握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学会设计个性作业和试题,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具体到某一节40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有良好的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程序。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配合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

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民主、真实、朴实、扎实的基础上更智慧一些,更有活力一些,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实践的余地,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4.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四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量大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的“有效”通常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收获与进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一定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任务,而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生有没有收获和发展,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形成。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下,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教师要把有效教学理念引入课堂

教学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以自然就有人关注有关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的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实际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即教学有效性主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二)有效的教学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关注时间和效益。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效益,不能只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四)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教学是否及时反思,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有效性。

二、师生交流互动要有效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交流互动是师生间相互联系与情感交流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过程,这样教师与学生就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分享经验、学习知识、交流情感、感受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互动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的交流,是师与生相互之间的理解,是师生对教材的理解,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师生形成共识的课堂活动。师生交流互动要体现有效性,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真理性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课堂气氛共创,知识疑问共生,学成知识共享。

(二)互动要体现多元性、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应该要多元化,即多情况下,包涵多个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性,拥有多形式的互动体。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要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有问题的背景;内容上,不仅是教材中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累、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三、化学课堂要注重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流程和合作方法共同学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合作学习往往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争取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间互动的质量越高,则学习效果越好。教师要兼顾班级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应维持相对平衡,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教师可以参考一学期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单元考、月考、半期考、期考),然后合理搭配,平衡各组成员水平。例如,可以这样分配:4人一组,一名学生化学成绩较差,两名是成绩中等生,一名学生化学成绩较好,这样成员之间就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为了能顺利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任务,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合作小组成员都坐在一起。课堂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有效合作,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教师可以在每组内设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两名记录员,这样分工明细,组员都有各自的任务,组内成员互助合作,又因为组间成员水平总体基本平衡,就保证了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小组成员间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定会齐心协力,努力学习,互相促进。例如,学习了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三块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出测验题,全班13组,每组限出2~3道题目,要求这些题目要考查到三块知识点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评分标准,然后教师对题目进行评价(包括科学性、难度、趣味性、知识覆盖率、新颖性等指标)。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收集起来,作一定的增减并印成试卷发给学生作为单元测验,学生考完后,然后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给出评分标准→合作小组讲解出题思路→其他各组自评答案→……→其他各组对题目进行评价(找优缺点)→教师评价→学生评出优秀试题”模式进行讲评。这样,在出题和制订评分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由应试者转变为出题者和应试者的双重身份,学生在心理上由被动挨打变为主动参与,主动进行逆向思维。学生在出题过程中,为了确定题目的方向研究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保证题目的层次性、新颖性和科学性,都需要调动头脑进行全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五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说到“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教会”不过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

今天,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了,我们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 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 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就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的反思无非是依据下列三个阶段来开展反思。

首先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其次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等。

再次,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构成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式之一。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推动其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 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育理论界一直认为应该培养反思型教师,提倡反思性教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不仅仅是课后要反思,在课前要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总之,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反思

教师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前反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课前反思中可以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对于容易接受的知识,我们可以预设出有活力的教学环节,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极积性,提高参与面。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 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浅谈课后反思的几要素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架,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 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 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学 生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6.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篇六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本人也是锐意改革的先锋者,现将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寻找课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的阅读,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避免繁琐化,要突出重点,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发现该文篇幅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广,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我选择题目中的“智”入手,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了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如讲解《香菱学诗》,我抓住了香菱的苦学中的“苦”字,黛玉善教中的“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香菱的苦学、善学、乐学,勤学,黛玉的善教、乐教,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既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深刻领悟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但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述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可见,准确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一条捷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空间

想象,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能丰富某种意象,开拓某种意境,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主旨。我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牛郎织女逛街时的景象,脸上的神情,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再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学生对作品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上《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更是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续写有人告诉菲利浦夫妇,卖牡蛎的于勒确实是百万富翁时的故事情节。学生饶有兴致,一个个奋笔疾书,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绘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续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有的给予尖锐的批评,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表达深切的同情,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讲解《关雎》这首诗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也想去采荇菜,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姣好进行渲染;有的说是为了表达小伙子的心里的情感,巴不得自己也是一颗荇菜被姑娘采来采去„„学生们积极的发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至此,《关雎》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再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摆出充足的论据,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说类等形象性强的一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机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和胡屠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改进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充分认清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圆滑世故的个性特征。学生们极尽夸张讽刺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戕害。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把朗读贯穿始终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同样讲究朗读。其实。朗读是检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的途径。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课时 就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怎样读?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的从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诗歌教学如此,散文类、小说类教学也是如此。如《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中,我同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法,以学生朗读为主,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进行探讨交流之后,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揣摩人物语气。在学生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雎的冷静沉着、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秦王的外强中干、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唐雎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至此,在轻松而愉快的朗读中,我出色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教学方式方法也自会不同,写出只供参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会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邮编:438212

7.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七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 教学时需要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投入进去, 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比如说, 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需要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以兴趣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学习, 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开展高效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 在合作中进行分享、交流, 让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 将他们各自优势发挥出来, 以便为他们都能够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奠定好基础。

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指引学生就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积极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 既能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也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相关化学问题的理解。此外, 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思考、辩论, 这样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生都能够在交流探究当中激发出思维火花, 同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的思维中受到启发, 感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质”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 这个时候红色会慢慢褪去。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 又是哪种微粒呢?问题一出, 学生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争论的着眼点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着的微粒分别和酚酞以及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发了其褪色;也有可能是发生了中和反应, 使得溶液的PH值小于8, 进而也出现了褪色的现象。学生也都能够在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中既能很好地实现彼此观点的交换, 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这一节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依据自身的学习条件, 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一过程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 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当中, 教师需要转变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 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 时刻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机会, 将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例如, 在探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将钠、铝、铁等金属物以及金属化合物的知识展示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几种金属物质所具备的物理性质, 指导他们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让学生都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效地了解这些金属和水、氧气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最后, 教师再提议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将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多媒体,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开来, 为此将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让信息为化学的“教”与“学”服务。结合多媒体课件自身独有的动静结合的特点, 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这样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展示都能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 有助于学生边看边思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生动化, 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这些化学知识, 为促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化学知识而服务。此外,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还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变枯燥为生动,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 也为高中化学课堂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给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 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一些好的教学策略, 不断地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总结,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从而让教与学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促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摘要: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都不断追求的, 建设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促使化学教学取得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化学有效教学当中, 化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时, 需要建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心理。开展有效教学也需要化学教师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有效的教学措施, 为构建高效率的化学课堂教学奠定好基础。本文主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开展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有效教学的氛围下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多种措施,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11 (33) .

[2]余海彬.优化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 2009 (30) :155-156.

[3]邢耀磊.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6)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培训式”的活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

一、有效讲授、巧妙提问、发挥想象。

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教师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会是有效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讲授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例如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要尽可能的浅显,语言要儿童化一些。在讲授《大师画,我也画》教学中我考虑到对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而言,绘画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在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时使用“块面,构图,色彩”等术语,肯定是生涩难懂的。所以我尽量用他们能听明白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张画漂亮吗?什么地方让你记得最牢?他们用的颜色真大胆,眼睫毛化成了红色,真是好看又好玩,我们也可以学一学,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能听懂,自然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也就流畅起来,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和回应,让学生想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要体现在倾听学生发言和等待他们思考上。教师的提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被问而产生自问,从而转向主动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就应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等待学生思考则能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平等有效教学的表现。

二、参与体验,使学生用最少的投入时间达到最大的效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设计师、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组织和设计都是为了能在课堂中收放自如的操作,让学生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和体验,使学生用最少的投入时间达到最大的效能。比如学习《绿色家园》,笔者让学生拍摄人物,景物等,并让学生解说自己摄影作品的构思,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尤其是看到自己所拍摄的照片被制作成幻灯片展播时,真正地走进了摄影这一课,圆满地达成了预定的目标。但是每一堂课因达成的目标和选材以及学生年龄的不同,使得课堂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实效,有些课需要在热闹活泼的气氛中体验并充分绽放,而有些课则需要在宁静的氛围中感受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美缓缓地融入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去感悟美,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真实的情感。灵魂的远翔需要宁静,思想的放飞需要空旷,这种安静地学习、朴素的课堂,也许恰恰是最真实的、最有效的。

三、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特长。

在教学中,我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对有创见的绘画、制作及时表扬,强化学生的求异、求变、求新的学习态度,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在五年级《奇妙多姿的树》(装饰画)一课中,同学们都是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工具来表现,一幅幅有着奇异效果的作品出来了,其中有一名同学没有用其他工具,完全用一个手印画出来的一幅画很特别。他直接把自己的整个手掌涂上颜料印在纸上作为一棵数树干,对侧的小拇指涂上颜色印在纸上与树干连接作为小树枝,指甲粘上颜色连印带画出来的树叶,各个指尖涂上不同的颜色印出圆形的、不同大小的、五彩滨纷的花朵,整体效果非常好,我及时进行了表扬并展示了他的作品,同学们都“哗”“哗”“哗”的说“好漂亮啊!”,“好特别啊!”……

四、评价中体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高效课堂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完成高效课堂的纽带。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尹少淳主编

[3]《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

[4]《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申继亮著

[5]《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杨景芝著

9.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美术课堂 篇九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美术课堂

作者/ 李炳胜

摘 要:普通高中美术课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可以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价值,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歌配画;生活

随着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美术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美术教学有助于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有助于传承文化艺术,宏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等等。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一、借助歌配画调动绘画热情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将音乐和美术教学分开进行的,但这已经不再符合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立足课堂,有效地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以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寒江独钓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所展示的“静”,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水天一色、迷迷茫茫的景象以及周围一切景物都被淹没在这一片白色之中,在授课的时候,我以一首《月亮女神》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所展示的那分寂静,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积累绘画素材

美术是生活中的一种艺术,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对美术作品的材料构成及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其实,在我看来,美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美术绘画的素材也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这样才更容易打动人,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我们的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并将之转化成自己的绘画素材,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绘画效率。

例如,在教学《中国现代人物画》时,在讲完本节课的有关绘画技巧之后,我让学生自选人物进行描绘,要体现其真实性,要让欣赏者耳目一新。此时,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去公园里、去大街上等等,去寻找自己的绘画对象,这样要比死死地在课堂中依靠想象力画出来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立足于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打造出高效而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邵可东。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学,(11)。

10.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篇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手机促销活动台词下一篇:成长岁月 激情飞扬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