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舆论监督

2024-07-30

自媒体舆论监督(精选8篇)

1.自媒体舆论监督 篇一

舆论监督与媒体自律

摘要: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大众传播媒介一直以来承担着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社会职能,是党、政府和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致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近几年来,媒体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对于媒介的自律和监督就显得尤为迫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正陷入严重的困境,必须探索其出路,使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自律舆论监督 社会作用 360卫士和腾讯QQ 新闻工作者

前不久的360卫士和腾讯QQ大战,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舆论劫持,其中有背后隐藏的推手,他们已经自成体系,分工明确,有策划、有公关,甚至还有打手,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还有“网络水军”,通过各种手法几乎控制着国内所有的主流论坛和大量的网络水军,可以操纵舆论。而从媒体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人为炮制社会热点制造轰动效应,对于反常的、异化的、丑陋的东西,网站不是将其消除,反而采取置顶、加精等方式加快去传播速度,这样的网络媒体,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从这个事例的背后我们可以思考出许多问题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党开始重视舆论监督后,一些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或法规以保障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同时,一些新闻媒体也开创了舆论监督栏目,网络媒体也开始兴起,舆论监督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努力最终使舆论监督能够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监督的前提在于知情,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基础性工作重点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和人事任免,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都要及时反馈给新闻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既接受群众监督,又最大范围地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舆论监督的要义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和依靠舆论监督推动和改进各项工作。舆论监督固然要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批评不良社会现象,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舆论监督毕竟只有舆论的影响力,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性,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要使舆论监督发挥最大效能,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回应机制,从而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和相关组织“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作出回应,而不是仅仅依靠领导批示,按部就班地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才不致贻误战机,真正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开展舆论监督的支点在于将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结合起来,形成舆论监督的良好导向。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帮忙而不是添乱。党委、政府既要支持新闻舆论大胆地开展监督,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把困难、前景和希望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中外任何一家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某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者为了获取某些经济利益,不顾事实的真相,任意对事件进行歪曲报道,或者遗漏重要细节,或者添枝加叶,更有甚者凭空捏造新闻。假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自然会伤害到真善美,而助长假丑恶。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误传信息而影响决策,从而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对于失实和虚假新闻进行监督的手段没有力量。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之一是进行舆论监督,加强正确的舆论监督,对于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但是,一旦出现虚假的新闻报道,出现新闻记者索贿受贿的问题,国家新闻主管部门就显得软弱无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监督新闻媒体运作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新闻主管部门监督执行的力度不够硬。

我们不能忽视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对我“西化”、“分化”的渗透以及对新闻队伍的影响;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新闻队伍的侵蚀也不可忽视;腐败分子和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蚀媒体从业人员的现象,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新闻队伍中,违反宣传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记者、编辑缺乏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舆论监督稿件,那些该报,那些不该报,那些要早报,那些要晚报,那些该发“内部参考”,那些该发“公开报道”,一概不理,一意孤行,一味“求快”,“抢发”、“抢报”、“炒作”案件报道,这样势必出现干扰大局的噪音、杂音,干扰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干扰政法部门查案、办案,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纠正。

以上问题,虽然是发生在少数媒体、少数媒体从业人员身上,但这些不正之风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弱化了新闻的公信力,干扰了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媒介要想更好的发展进步,必须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自律工作机制。媒体自律,可以为媒体赢得较大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寻求更大的自由,媒体必须要实现有效的自律。

(一)加强记者的法律素养

记者在提高新闻技能的同时,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法律意识,明确采访活动要受国家安全制度和社会公共秩序以及被采访对象权利的制约。新闻工作者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利,所谓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只是就职业特征的范畴而言,而不是说有什么超越法律的绝对权力。某电视台一法制记者为调查一个丈夫包二奶的情况,将话筒和镜头对准这名男子让其公开承认,弄得当事人无处遁形。之后,这名记者又带着受害的妻子寻找丈夫的情人,导致现场当事人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场面无法控制。在这里,记者策划并成为新闻事件的导演,违背了记者客观记录的职业准则,还侵犯对方的多项民事权利。还有记者为了调查文物盗卖情况,竟然冒充文物收购人员,诱惑盗墓人实施犯罪。记者为完成报道事先设置的议题,设置陷阱公开引诱人犯罪,自己的行为也涉嫌犯罪。凡此种种,都将媒体的采访行为置于法律上的不利地位,媒体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公信力是新闻媒体取信于社会和公众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媒体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违法的采访只会大大削弱媒体的公信力,由此而导致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会让媒体的新闻采访活动越来越难以开展。因此,应当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这样素养并不在于能背下多少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精神的建立,特别是明确自己作为新闻主体面对采访对象时要承担的法律义务。有了这种法律精神,传媒才能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二)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任何事实。反观媒体热炒的几起食品问题的“冤假错案”,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先有个别媒体爆出“猛料”,随后大批媒体纷纷跟进,造成以讹传讹的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的互动,最终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记者对这些“猛料”调查取证,对消息来源实行“二次监督”。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是记者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将媒介自身的特殊利益暗含在道德化的陈述之中的做法,比一般的新闻炒作更能误导公众和舆论,其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媒介在此类问题上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总之,舆论监督工作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媒体发展到今天,从报纸、杂志等纸制媒介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每一步都是跟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媒体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媒体和其所生产的精神产品,是这个社会有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媒体的监督有既有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形成健康成熟的媒介生存环境,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更好的保证受众的知情权,更有利于保证新闻媒体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所必需的角色观念,舆论监督工作才会有原动力,才会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

[2]林希斌:《舆论监督:改善我国政府当前工作的有效路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奠红兵《:试析我国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4] 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5] 邹举.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6]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2.自媒体舆论监督 篇二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舆论监督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热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媒体无论如何发展, 无论怎样融合, 其中不变的实质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语言对人们都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自从微博成为人们依赖的社交网络后, “微博直播自杀”屡见不鲜。然而, 有许多这样的事件在发生之际, 加速当事人死亡的往往是人们的评论, 正所谓“人言可畏”。在许多直播自杀的“主角”的微博评论下, 经常会出现一些煽动性的语言, 例如博主在临死之际往往会发出求救性的语言, 这些语言却被评论者当成懦弱的表现, 他们认为博主以一个很大的噱头来引人注意, 却没有勇气实现自己的话语。于是, 评论者开始嘲讽、抨击、煽风点火。这些不但加重了当事人的心理压力, 也使他们原本受伤的心灵再次产生了人情冷漠之感, 更加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从而错过了被救的最佳时机。

言论自由并不等同于思想自由, 社会公众意见的汇聚往往为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舆论是所有言论的集合体, 虽然不限制公众意见的表达, 但一些公众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阅历经验较匮乏等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 无形之中夸大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以致滥用言论自由。

关于舆论所带来的影响, 沃尔特·李普曼与梁启超有不同的见解。就报纸上刊登的内容来说, 梁启超认为报纸应以传播思想和政治主张为主而不是事实, 也就是说, 在一段时间里, 梁启超并没有意识到其所刊登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而沃尔特·李普曼则注重运用冷静的头脑,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舆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否都是积极向上的。这就需要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共同肩负起舆论监督的责任。

许多传播者运用舆论这种看不见却又引人注意的魔力, 变相地达到自己的传播目的。如于正版《新神雕侠侣》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陈妍希饰演的小龙女不仅外在形象上引人吐槽, 在台词以及服饰上也令许多钟爱金庸武侠剧的观众大跌眼镜。受众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心目中小龙女的形象是清纯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而于正版的小龙女却完全颠覆了受众原有的心理, 使其不得不将多部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来寻找心理平衡。当人们都在嘲笑谩骂的时候, 却在无形中提升了《新神雕侠侣》的收视率以及陈妍希的知名度。人们评论的话语隐藏着他们对新剧如何雷人、小笼包如何凑成“包过”组合的好奇。无论于正是带着怎样的思考选择包子脸的陈妍希作为新剧的女主角, 其传播目的已经由该剧的收视率而得以实现。因此, 舆论是好是坏的衡量标准不是说《新神雕侠侣》拍得好坏与否, 更不是女主角的美貌与否, 而是与受众心理固有的“刻板成见”相距多远。

每当发生此类不明事实却又引人热议的事情时, 人们就不知不觉地成为舆论浪潮中的一只鱼。他们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自己内心仅有的“方向感”四处游荡, 聚集类似的小鱼, 从而结成鱼群, 建立“拟态环境”, 使不知情或者知之甚少的鱼加入其中证明“舆论”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 民众的舆论往往带着一种批判和不愿接受的心理。面对扶起摔倒的老人的外国人、面对某明星为某地震灾区捐款多少万的新闻, 民众都抱着作秀、炒作、要出名的眼光去嘲讽、去抨击, 去谩骂。一些正能量的报道永远没有几则桃色、灰色新闻能够博得人们的眼球, 于是总有一些媒体抓住这样或那样的“机遇”制造一系列的假新闻。

事实上, 还原事件真实性, 是每一个新闻媒体人承担舆论监督责任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有时候媒体就像是雾里看花的人一样, 需要借助民众的舆论力量来随时给他们敲敲警钟, 让媒体工作者时刻感受到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容不得一丁点差错。

3.自媒体舆论监督 篇三

自媒体环境下,所有人都是信息(新闻)发布者,也都是信息(新闻)接收者。人们通过微博、论坛和博客等网络发布形式,实现了“人人都是记者”的梦想。近年来,国内重特大新闻报道的发起,很多是通过自媒体实现的。尤其是微博的兴起、手机的普及和无线覆盖技术的实现,使得自媒体门槛越来越低。自媒体兴起后,传统媒体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优势被打破。一些突发性新闻,尤其是重大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多地由微博、博客、论坛等自媒体首发、推动并形成。如郭美美事件、孔庆东事件、局长微博开房和微博打拐皆由微博发起。以微博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其影响力在某些方面已大于传统媒体。

拿破仑说,记者一支笔,可抵三千毛瑟枪。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侯东合称:“在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中,一个好微博,可抵三颗原子弹。”

新闻来源的渠道在变,受众选择媒体的方向也在变。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受众正在加速向网络转移。据统计,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期间,美国有超过200家报纸被迫关闭。在1964年美国尚有80%的人看报纸,今天却只有50%,其中年轻人不到20%。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多数年轻人都是依靠手机和互联网作为了解新闻的主要工具。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在不断萎缩,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舆论引导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自媒体环境下,对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发挥原有优势,利用好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做好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在新的传播领域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是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目前,面对自媒体,传统媒体表现出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是缺乏了解,继而错失占领新阵地的良机;有的畏之如虎,因而在网络上失去主流地位;有的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并善用它,将它的正面功效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利器。“以前是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后是传播关系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①我国微博研究者《微力无边》作者杜子建坦言:“今天受高人指教,这句话震住我了。”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犹豫和彷徨、沉默和失声,只能造成媒体缺位。自媒体之上,好的新闻匮乏,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必大行其道。传统媒体唯有积极主动介入新媒体,大量发布网络新闻;并适应自媒体的需要,快速回应各种疑问;同时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固有平台,将自媒体中出现的重要舆情、线索和疑问,经调查整理后,及时反馈给社会各界,才能牢牢抓住自媒体的话语掌控权。

二、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需积极跟进,避免缺位

过去,普通大众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是不对称的。而现在,普通大众对社会的认知、对事件的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愿望很强烈,途径也更多样化,而且表达诉求的愿望与途径还存在相互刺激、相互促进的关系。大众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等多种途径及时、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的低门槛也使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行使自己的话语表达权。140字的微博正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媒体传播甚至社会监管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微博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社会管理结构发生了改变”。②

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微博的出现,适应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微博的弱点。微博内容的“碎片化”,容易造成无意义信息的海量拥堵,加之微博中难免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信息泛滥不可避免,受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微博信息进行鉴别和剔除。此外,大多微博信息缺乏深度,只局限于对现象的快速报道,无法满足部分人群深度阅读的需要。这些是微博的致命之伤,也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尤其在准确性的问题上,微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在网络平台上难以确认。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媒体的长项。通过自媒体及时发布新闻,澄清事实,揭批谣言,是传统媒体引导舆论、占领自媒体阵地的最有利办法。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布微博客管理规定,要求微博用户在进行真实身份注册后,才能使用发言功能。否则,微博用户只能使用浏览功能。这对规范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管理是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更好地进入自媒体阵地提供了有力条件。以往的传统媒体大多是一种带强制性的单方行为,媒体“说”什么,受众就“听’什么;媒体怎么“说”,受众就怎么“听”,这种方式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显然已陷入困境。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在“提高交互性”上下功夫。传统媒体创办网站就是基于此的一次尝试,在中国自媒体(微博)尚未完全成熟同时又是飞速成长期之时,传统媒体(网站)可以积极介入微博的话语平台,抢占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受众对自己所推行的微博的认可,引起受众对该媒体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使发行量、收听(视)率获得提升。在这方面,截至2012年3月底,新浪头条新闻(1000多万粉丝)、新周刊(400多万粉丝)、中国之声(210多万粉丝)都是成功的例子。

三、适应自媒体环境,传统媒体要迎头赶上,做好舆论引导

目前,自媒体还在快速的发展变化当中,新闻界对这一新鲜事物仍在关注了解。尤其是主流媒体,对该不该进入自媒体,怎样进入自媒体还显得很犹豫。在实践中,主流媒体在自媒体上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我们应该看到,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尤其是舆论引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准确,经过记者大量调查,所发布的信息更为确切。二是权威,传统媒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打造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三是有一支能打硬仗、善于实践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这些宝贵财富恰恰是自媒体本身所缺乏的。自媒体之上,大量未经证实的海量信息很容易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加上各种谣言、小道消息、猜测和无休止的网络派系斗争,都容易使受众失去耐心和信任。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强劲介入,自媒体容易在无序发展中异化,并失去方向。关键在于传统媒体如何介入,并引导自媒体朝健康方向发展。

nlc202309010822

1.重视自媒体,开通媒体的官方微博,把它作为媒体经营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认识到自媒体的重要性,并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微博兴起之初就投入精干力量,研究并积极占领新的阵地。截至2012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50万粉丝)及其几个主要频率中国之声(210万粉丝)、经济之声(180多万粉丝)、音乐之声(170多万粉丝)的官方微博,直接粉丝(受众)均已超过150万,是在线受众最多的中央媒体。加上中国之声副总监侯东合(71万粉丝)、情感节目主持人青音(160万粉丝)等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个人微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仅新浪微博受众,就超过1500万人。由于门槛低、转发快,自媒体的传播力以几何式速度增长。按照自媒体影响力1×10的比例计算,中央电台在微博上直接覆盖的人群高达1亿。传统媒体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党的政策,播报新闻与资讯,与受众第一时间在线交流互动,与传统的广播阵地遥相呼应,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在自媒体领域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新闻杂志《新周刊》也是传统媒体进入自媒体的一个成功典范。众所周知,纸质媒体发行有时间周期,杂志更是如此。在传播无所不用其极的今天,时效性弱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可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弥补纸媒的这一缺憾。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当年微博用户实现井喷式扩张,有人调侃微博元年有两个最大的赢家,一是新浪,二是新周刊。前者因为引进微博而身价大涨,后者因率先进入微博声名鹊起。

在自媒体之上,主流媒体缺位不发言,各种思潮、言论甚至谣言就会乘虚而入,占领微博。此外,国外媒体和机构已大举进入,开展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争夺。美国之音和英国BBC甚至停下传统中文广播,大力挺入微博和中文版推特(Twitter)等自媒体阵地。他们除了以官方名称直接注册外,采编及其主管人员还以实名和匿名等形式全面进入。《伦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其他媒体也不甘落后,现都已成功驻扎新浪微博,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受众群体。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在深度报道上下工夫,发挥传统媒体的采访和调查优势

140字的容量限制,使得微博新闻虽然能及时、迅速地反映最新发生的事情,但容量有限,在反映新闻的深度上存在欠缺。即时发生的新闻,需要速度;而新闻背景的分析,则需要深度。太多“支离破碎”的新闻碎片,使得许多希望获得有深度、专业化信息的受众对微博抱以不信任的态度。而在深度报道上下工夫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和寻求突破之点。

传统媒体拥有大量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的新闻敏感度等专业素养是普通大众所不具备的,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满足对信息的简单传播,还应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索事情发展的原因,突破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象化特点。对于重大题材还要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导向,激发受众参与和思考。能做到这一点,传统媒体的魅力就会永驻。

3.研究自媒体,注重表达方式,把它作为一个全新领域来对待

现在,我们有些媒体虽然迫于无奈也开通了微博,加入自媒体大战,但是行文、语言、立意、标题、图片,仍然是老一套,有八股文之嫌。各种媒体都有自我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性质的媒体上,表述方法应该各有不同。如微博,每次只有140个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既把意思表达得非常到位,又诙谐、幽默,让受众喜欢看、喜欢听,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重视自媒体的特点,不研究微博体,即便开了微博,也会是形式主义走个过场。可走过场受众不会买账,不买账受众自然不关注。自媒体是典型的“自主订阅型”媒体,鼠标一点,加了关注,才能被受众看到,如果不被关注,自然会被边缘化。

4.重视官方微博的同时,也要注意新闻工作者个人微博的营建、管理和引导

自媒体之上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官方微博往往难敌个人微博,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粉丝高达100多万时,《环球时报》官方微博粉丝当时仅有4万。这固然与微博平台乐于推广个人微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体交流”。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自我主张”、“个人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个人微博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长期在采访编辑一线,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会极大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和互动需求。新闻会因不同的人而体现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鉴于自媒体的这一特殊性,传统媒体应积极引导和管理新闻工作者开好微博,争取更多的阵地,及时发布新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5.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应该开办自媒体阵地,搭建自媒体平台

新浪由于进入最早,已抢占自媒体制高点。搜狐、QQ等门户网站也积极跟进,开办自己的微博平台。微博虽小,影响和附着力却很大,国内其他主流新闻媒体网站也应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开辟自己的微博平台。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效果是“几何式”建设,也就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病毒传播”。病毒传播源于病毒式营销,通常指在互联网上,利用普通网民之间口口相传、相互转发的口碑式传播渠道,快速而有效地把推广的信息、品牌或产品发布到千百万普通网民,其传播效应就像病毒感染一样,一旦成功发起就私下蔓延,快速复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③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看看中东巨变,看看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和莫斯科游行,哪里有动荡,哪里就有推特(Twitter)等网络媒体在推波助澜。在我们国家,引导不好,微博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主流媒体和传统媒体如果不积极介入,就会让小道消息和谣言以及所谓的公共意见领袖占据网络舆论阵地。

传统媒体在自媒体环境下肩负重担,既有引导价值的追求,也有自我监督的责任。媒介是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渠道,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加强自媒体之上的舆论引导,对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环境下更好地担负起信息传播、道德建设、舆论监督和历史文化积累的重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自媒体,我们已无法回避,只能迎头赶上。自媒体对于我们,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4.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篇四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随着现代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媒体渐渐承担起舆论监督的功能[2]。

2)理论变化。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媒体的研究框架是媒介扩散论和媒介决定论。然而这种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的传播理论将网络概念当成结构中心,建立了一种转化模式。

2.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现状

新媒体时代平等的话语权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热情,使舆论监督进入了新阶段。

1)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泛化。新媒体以技术为依托的特点使其无视了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制约,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泛化。

2)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灵活模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更加生动灵活,使得舆论报道过程变得更加大众化、形象化、生活化,进而加强了舆论的影响力以及感染力。

3)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效果。新媒体时代具有将信息瞬时传播的特点,因此,网络上常常会因为某一热点问题掀起舆论狂潮,当这种舆论狂潮出现之后,相关部门就要采取行动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具有不容忽视的效果。

2.3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特点

目前,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自由与政府控制、公民权利、司法权威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舆论监督需要在度的水平上适可而止,在量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要平衡舆论监督与政府控制、公民权利、司法权威之间的关系,舆论监督就要做到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实现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完美结合[3]。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的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的发展,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第一,民众的情绪性言论较为常见,无主见群体的情绪很容易就会受到这些情绪性言论的影响,形成非正常的舆论暴力;第二,信息的准确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的泛滥很容易使民众出现极端行为或者思想上的混乱。因此,需要对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

3.1 健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的保障机制

一套完整的新闻法体系可以使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发展得更好。监督不力是目前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监督不力使舆论监督出现了盲区,而舆论监督只有在获得全部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监督目的[4]。

3.2 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的自身建设与监管

要加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第一,要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并建立健全的网络立法;第二,网站要使其编辑增强法律意识;第三,要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主流网络媒体加强建设;第四,应该鼓励民众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使其自律机制加强。

结论

舆论监督是一种社会形态意识的独特体现,它是辅助社会发展以及制约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新媒体时代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的研究,使其舆论监督实现更为平稳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5.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篇五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

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金梦捷

日期:2011年9月10日

摘 要

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为形式的舆论监督其影响力正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第四权”,因为它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今天的舆论监督实质就是民主政治形式下人民监督政府,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下人民保障自身的权力不受国家权力具有的独立性、逐利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特点侵犯的利器。因而舆论监督在今天的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作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第四权力”在执政机关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关键词:

1、舆论监督

2、政府行政

3、民主 2

目 录

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

(一)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4

(二)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4

二、舆论监督—权利还是权力?..................................5

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8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8

(二)以道德制约权力。...................................9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9

四、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11

(一)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11

(二)舆论监督权的保障..................................11

五、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14

(一)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14

(二)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14

(三)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14

(四)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目的、方式等存在不足,流言和民谣较为盛行。..................................................14

六、总结.....................................................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一)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舆论主体通过舆论媒介对舆论客体所实行的社会控制,即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狭义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以及以权谋私、违法失职、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各种违法和腐败现象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进行揭露、抨击、谴责和批评,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并督促有关机关对此予以处理和纠正。

(二)舆论监督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信息公开和意见申明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社会舆论监督、组织舆论监督、媒体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公开信息和意见表达的动机可分为自舆论监督、偶舆论监督、拟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采用的框架可分为政治舆论监督、道义舆论监督、学术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内容的生产方式可分为微内容舆论监督、宏内容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的形态划分为潜舆论监督、显舆论监督、行为舆论监督;根据舆论监督主体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性质划分为公开性舆论监督、揭露性舆论监督、批评性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无论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的一种方式,它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二、舆论监督—权利还是权力?

在历史上,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早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就有相关的措施和官职来收集民间意见以供统治者参考,虽然有相关的舆论,但这种舆论同我们今天的舆论监督不是一回事。封建统治者决没有让老百姓来监督自己的雅量。即使是开明一些的当权者,知道要听取民意,也只是为了有利于王朝的巩固,根本谈不上什么舆论监督。

如西周时有所谓采诗官,专门到民间听取民意。当时以作诗诵诗来表达舆论,大量的讽刺诗作具有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华的含义。但专断的当权者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当皇帝后,虽然也捧孔孟,但对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位思想就坚决抵制。而封建社会中能不能广开言路或开言路到什么程度,也都取决于当权者的意志。明末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因为当权者还没有意识到开言路的重要性,当然也谈不上舆论监督。

马克思说过:“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公众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同样存在滥用的可能。“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的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民主监督制,以人民的民主权利来监督制约权力滥用的主张,以便让“这些勤务员总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等等,都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舆论监督防止权力滥用的设想。

早在1945年7月,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共能否找出一条新路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曾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舆论监督:“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从1987年开始,“舆论监督”连续4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舆论监督的概念。此后,中宣部积极倡导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力度明显增强。1997年,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五大报告又对舆论宜传、舆论监督提出了新 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是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这一法治特征的重要作用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党中央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越来越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究竟是权利还是权力?

权力和权利是法学和政治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界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任何一种国家形态,国家活动离开了权力这个中轴和支撑点是不可想像的。何为权力?美国的彼德·布劳认为:“权力,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威慑的形式是:撤销有规律地被提供的报酬或惩罚,因为事实上前者和后者都构成了一种消极的制裁。”帕森斯也说,权力的概念用来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其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权力与权利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利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权力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其基本特征是强制与服从。

社会舆论是社会的公意,是社会上众多人群广泛传播的意见和议论,就现阶段而言,它的作用方式一般有两种渠道:一是从上到下,由国家或社区的力量加以发动、组织和宣传,逐渐形成社会舆论;二是自下而上,开始由少数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发出议论,由于其切中要害,引起社会共鸣,自然而然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无论是有意识地引导、发动,还是自发形成,舆论的主体始终应当是民间的力量,不具有国家强制性;它对于监督对象的作用,主要是基于社会舆论固有的说服力,是一种平等关系。因而,舆论监督只能是民间的一种权利,而不能蜕变为国家或者集团垄断的权力。

随着社会进步,权力的收缩和权利的扩张是一种必然趋势。总体上看,现代法治社会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因而私人之间的权力自然也失去存在的土壤。可见,现代社会权力的基本形式已经从私人之间的权力和整体对个人的权力并存的状态向整体对个人权力单一存在的状态转化,这正是梅因所揭示的规律:从身份到契约。舆论监督不是权力,就不应该处处以国家的化身说话,而应当站在老百姓和多数人的立场,尽可能地反映民间呼声,成为公众愿望和利益表达的基本工具。

舆论监督就其本质而言,舆论监督属于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其来源为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的规定,是公民知情权的必然延伸 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和体现,以及实现政治公开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宪法或政治权利,虽然名称不甚同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具体名词,但舆论监督的实质内容,不仅在各国宪法中均有体现,亦明确出现在各大国际公约中,如《世界人权宣言》(序言第二段及第十九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条约》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等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三、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

(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只是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不同。在专制社会中,最高君主的权力一般是集中而不分散的,对这种权力一般是没有有力的监督的。但是最高君主不可能事必躬亲,总揽一国所有必要的统治权力和处理所有的统治事务。他不得不让其他人参与到统治系统之中,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处理一定的事务。但是,他又可能怀疑他们为他服务的品质和能力,于是分散他们手中的权力,设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对他们进行监督或使他们相互监督和制约。

西方现代立宪政体实行的分权制衡原则就是将政府职能与权力分配给不同部门,并使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相互平衡和制约。其基本的做法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人去行使,各部门之间权力大致平衡,互相制约,司法独立并具有某种形式的司法审查权力。当然,在现实中,三权是交织的,但是仍没有达到混然一体或相互包容的程度。分权制衡是针对一个不能完全信任的政府所采取的旨在防止专制、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制度设计。这一点与专制社会下的分权制约有些类似,但是二者的区别是显然的。西方分权制衡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并且强调最高权力的分立与相互制衡。

社会主义中国也建立了一套法定监督机制。这其中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也有审判和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还有一套监察系统对其它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的监察。这些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制度不同的是,第一,它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目的是保护公共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被侵害。第二,这一制度的原则是分工制约,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而不是西方国家的分权制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最终统一于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职权上有所分工,但是都是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二)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这一机制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相比,侧重于事先的预防,而后者侧重于事后的阻止或惩罚。道德的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式去培养政府官员内心的道德力量,从而减少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制约灵魂而制约行动。而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的作用原理在于,恰当地配置各种权力,使得某一种权力被滥用时便会受到来自另一种权力的抑制,侧重于制约外部的行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往往形成各种制度,具有制度化的外观,而道德的制约机制有可能形成为若干的制度,例如使学习和教育成为制度性的要求,但是更多地表现为非制度化的、漫延式的、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如某种活动或运动。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刚性的力量对付另一种刚性的力量。而道德的制约机制表现为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去驯化一种刚性的力量,虽然有些硬性的规定,——例如规定成为国家官员之前必须反复学习官方指定的道德读本,但是更多的是宣传、提倡和鼓励。这些措施虽然是潜移默化地起作用,而效果却可能是巨大的。现实中这两种机制往往是并存的。

(三)以权利制约权力

权利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伟大的治国战略。它的涵义在于,在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配置权利,以使它能够起到一种限制、阻遏权力之滥用的作用。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第一,承认公民的权利,例如财产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等,政府权力不能逾越它的界限而侵入公民的权利领域。这样,公民的权利对于政府滥用权力起着一种阻碍与制约的作用,但是权利所起到的这种制约作用,是一种消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在这里,公民的权利作为一种标识,提醒政府注意到不要逾越权力的法定界限。几乎所有的公民权利都具有这种消极的制约作用。第二,一些公民权利不仅具有这种消极的制约作用,而且具有一种积极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当 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政府逾越权力的法定界限、滥用权力或有不当行为时,这些权利可以保证公民作出一些积极的反抗,迫使政府收回它的权力触角或改变不当行为。例如公民对政府某些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这种起诉权利提供了一种撤销或改变政府机构某些行为的机会。这些权利要发挥积极的制约作用,有的需与公共权力内部的相互制约机制相配合,而有的却可以单独发挥这种作用,法律赋予了这种权利改变公共权力关系的能力,例如选举权。可以发挥积极制约作用的权利至少有: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的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以及在遭受来自公权力的侵害时获得救济的权利,例如申诉的权利,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此外,还有一些权利停留在理论或道德的层面,没有成为法定的权利,例如非暴力反抗或善意违法的权利,抵抗权等。

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这是民主性质的监督,一种根本性质的监督。依赖公民作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人提出,但是只有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广泛存在于一些非民主的社会形态之中,包含在甚至是最专制的政体之中。在任何一个国家中,无论是有意设计的政治制度,还是无意识发展出来的政治实践,都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模糊地包含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机制也可以存在于一些非民主的社会形态之中,为专制政体服务。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承认公民权利为根本前提,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最终目的,只有民主社会才会重视和建设这种机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四、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发挥途径

(一)政府行政中舆论监督制度构建

现代社会中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的功用,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制度构建,通过制度构建进而实现舆论监督法制化。

复旦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学者侯建提出三个制度构建理论,即:制约、对话、共信。

在“制约”方面。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力的展现和道德监督,权力与权力对抗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广大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同时,恰恰将中国司法系统中一些问题揭露了出来,使得人民开始关心国家司法进程,通过舆论的力量将一些违反司法程序的案件纳入司法程序,推动司法透明化和规范化。

在“对话”方面。对话是一种和平而非强制性的交往活动,是一种平等而非高下等级相殊的交往活动,它是公民与政府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对话可以疏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膜,增进互信,鼓励公民关心国事。在实际行政中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比如“听证制度”的推行,其中听证的组织者以往的单独决策转化为组织者和百姓的平等协商共同决策,这正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利于政府的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响应和心服口服的遵守;还有就是“非典”时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政府的有关机关发言人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以满足社会大众对相关知情权,这在某方面是对过去政府信息封锁的一种挑战,这也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实施监督。

在“信任”方面。信任制度的建设,不仅应当促进公民政府的信任,而且应当有助于建立一个能够接受公民监督的政府。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基础是:首先,公民能够有效的制约政府,不能够制约政府的公民是会怀疑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的;其次,也就是公民与政府的交流和对话,这有助于相互信任,只有一个为公民所信任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行使其权力,也只有信任政府的公民才能更好的接受政府的管理,接受政府的服务。

当然,三个机制的作用的发挥是相互的,缺一不可,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助舆论监督的实施,也才可能有助于政府自身的发展,才能最终取得社会的根本进步。

(二)舆论监督权的保障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社会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还会进 1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步增多,舆论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群众舆论监督权。

1.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一是制定舆论监督法规。我国尚未出台舆论监督法,支持和保护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专门法出台之前,可由各地制定保障舆论监督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积极探索从党纪条规的角度完善对舆论监督权利的保障体系,推动舆论监督保障体系的建设。二是制定信息公开法。实践证明,我国亟待通过政府信息立法来调整目前公共信息的传播状况。只有通过法律规定了哪些信息是该公布的、哪些是该保密的,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才有利于民众知情权的实现和更好地保护国家机密。相关机构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信息公开法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拒绝提供信息,需负举证责任;司法机关具有审查的权力。在信息公开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党政机关应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用严格的制度措施来保证公开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2.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一是健全社会舆论所反映问题的查处机制。对于社会舆论反映的有关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或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监督主体反馈。同时,对那些利用舆论监督权恐吓他人或因为监督失当、失实、失误给被监督对象造成严重伤害者,也应当追究其相关责任。二是健全舆论监督的保护机制。党政机关要密切关注舆论监督主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正确运用有关党纪法规,及时排除舆论监督的各种干扰,给监督主体以更大、更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鼓励,以保护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健全舆论监督的协调配合机制。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型的监督机制,要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权力型监督机制的及时介入,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以提高效率。

3.加强对非主流舆论的关注与引导。在社会上除了由党和政府掌握的主流舆论外,还存在着不受控制的非主流舆论。非主流舆论虽不登大雅之堂,却是基层社会道德评价的重要方面,能对民众的思想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非主流舆论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第一手资料,各级党政机关应十分关注、认真分析、正确引导,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偏颇的甚至错误的非主流舆论,则要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用主流舆论对其进行引导。同时,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必然性,主动适应舆论多元化的现实,自觉地在社会舆论中广开言路。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要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导向,提高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水平。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力度,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及时报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进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建立党风廉政监督信息网络,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合力。其次,党政机关要加强对舆论监督导向的引导。特别是对普通舆论监督主体,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其监督素质,积极引导其客观、正确地进行监督,提高监督质量,避免由于监督不当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再次,注重引导监督主体掌握和运用监督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舆论监督主体的学识水平和社会见识,增强其对各种事件的辨识和分析能力。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实践中,一些地方省市为显示政府对媒体和舆论监督的支持,相继颁布了一批具有硬性的“规定”和“办法”。如珠海市市委近日颁布的《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采访报道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机密及军事机密的,新闻记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接受采访,并与之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问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抵制、推委,或进行人身攻击和打击报复等等。昆明市检察院公布了《征求〈昆明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意见的公告》。“干扰、阻碍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者,将被问责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新闻媒体应当对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等,成为该《条例》备受关注和赞誉的亮点,不仅在昆明,在全国都引起关注。这些文件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原旨与以往我党和国家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无疑是相一致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舆论监督工作的热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五、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

(一)舆论监督法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权力等。尽管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某些办法来支持舆论监督,但是,总体上看,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操作难度大,同时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往往使一些是非难以评判。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障,监督主体的正当监督权和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民众不愿、不敢行使舆论监督权。

(二)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我国大众传媒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对民众的“口头舆论”重视不够。有时民众对某一社会问题已经“议论纷纷”,媒体报道却很少谈及;或者虽有报道,但与民众对事件关注的角度、关心的程度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相差甚远,导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另外,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行政管理者常常把负面新闻与国家及地方的形象联系起来,把舆论监督视为一种威胁,经常动用手中的权力横加干预,打击报复舆论监督现象严重。监督主体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常受到暴力侵害,而且侵犯、施暴主体范围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制度设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特征。二是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与内容狭窄。三是信息公开的渠道少,手段落后,信息公开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四是信息公开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规范。目前推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只对一些特定的政府信息进行了规定,且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全盘规划和部署。五是公民在获得政府信息的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机制。

(四)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动机、目的、方式等存在不足,流言和民谣较为盛行。

一是部分监督主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个别监督主体把大众传媒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把舆论监督权当成私人权力,收受贿赂,骗取钱财。一些监督主体开展舆论监督则是为了泄私愤、鸣不平,甚至是为了敲诈勒索。少数大众传媒和监督主体对监督事实和分寸尺度把握得不好。二是监督视野有待拓展。目前,我们的监督者关注更 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多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和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对除此之外的事,往往持冷漠态度。三是监督方式不够科学。在采访中滥用暗访、偷拍等手段,侵犯公民、团体和法人的正当权益;甚至越俎代庖,取代执法部门行使权力。四是乐于运用流言和民谣等形式参与社会舆论。流言、谣言和各种民谣对社会心理、民众情绪产生极大的干扰,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六、总结

我国正在向一个法治化的进程中前进中进行,而一个法治国家的建立首先依赖于一个法治政府的形成,法治政府的形成中舆论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这条法治化的道路上,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外,还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的改造等诸多方面。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使舆论监督逐步走向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真正使舆论监督发挥监管公共权力运行的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两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和认真教育。

其次,本篇论文受到了地大网络学院老师的全心指导。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对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的真诚关心和帮助!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最后还要感谢父母多年来的启蒙和教育!回顾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谢谢大家!1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德志,人事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 [4].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5].傅思明,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新闻舆论监督 篇六

2011年04月01日11:35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太原消息(记者李凡)记者今天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山西省环境保护舆论监督制度》近日出台,这一制度明确了环保舆论监督的意义、重点内容,同时规范了环境保护舆论监督涉及的企业、个人和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

山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环保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对山西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批评并促使其解决的活动。其监督重点是: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环保政策落实情况、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侵害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行为、环保工作不作为的党政领导干部。

《制度》要求,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应当坚持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基本要求,涉及的部门和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整改,直至问题完全解决。对重大问题,应把处理结果反馈给新闻单位,以便跟踪报道。

被批评单位和个人对舆论监督有异议时,可通过正当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不得以任何手段干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7.舆论监督的“利器”之网络媒体 篇七

本文以这些网络公共事件为切入点,将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作为研究对象,来简单分析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报道中的角色地位,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职能。

1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特性及角色地位

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搜集人民群众不同的观点意见,进行新闻报道,引发舆论,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它能够引导人们对社会上正在发生社会公众事件发表观点和意见,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人人都能够参与的。

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体,都会对人们的生产还生活产生影响。而其中网络媒体则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媒体也给新闻舆论监督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节从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特性及角色地位入手,研究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1.1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

1.1.1 全面迅速

2015年6月1日,一条这样的微博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一名为‘东方之星’的客轮在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沉没。”一时间该条微博迅速被网民转发、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网络热论。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在事发地及下游水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拉网式搜寻游轮。2015年12月30日,事件调查报告公布,“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在这次“东方之星”事件中,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及时地跟踪报道,传播范围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及的。

网络媒体用最快的时间公布最新消息,让受众真正感受到“在新闻事实正在发生时”就耳闻目睹到“即时新闻”。网络媒体能够最快地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也就决定着网络媒体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公共舆论。

1.1.2 良好的交互凝聚性

网络媒体使网民之间、网民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传播畅通无阻,具有更好的交互性,能够达到更好的监督效果。这种特性使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更贴近受众,受众能更及时地获取新闻信息,以达提高监督效果,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同时,交互性带来了更强的舆论凝聚力,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的特性更加需要受众的反馈,在网络媒体与受众沟通互助的过程之中,激发受众的舆论监督欲望,凝聚受众的舆论,加强受众的舆论监督能力。

1.1.3 更多受众拥有话语权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话语权被传统媒体所垄断的局面,网民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够让意见建议上传下达。在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报道中,网络媒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参与增加了百姓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给予了舆论发酵的空间。

1.2 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扮演的角色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引发了网民关注热议,无论是网民还是社会公众都通过网络媒体或是传统媒体关注事件,从投毒经过到警方调查结果以及事件背后的原因到最后林森浩被正式逮捕,全程关注并参与讨论。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该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在类似的事件中,大多数是先由网络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并引起网民关注;然后,传统媒体根据网络上提供的新闻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事件背景资料,深入调查采访,向受众提供更深层的事实真相,引发社会各界人士更广泛、更深入的议论;最后,网民通过在论坛发帖、跟帖,发微博的形式表达对事件调查的观点,往往会带来数十万的回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从而把一个新闻事情迅速发酵成为一个新闻事件,此时,相关政府机构本着职责会介入事件进行调查,积极处理问题;最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再围绕政府机构的处置进程及结果展开新一轮的舆论监督,防止权利的滥用,促使司法的公正,直到事情解决。

2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中都发挥这自己的作用,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本节从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

2.1 虚假新闻误导舆论

如果网络媒体对各方面信息不加核实就将其传播给受众,误导广大受众,可能会造成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等结果,错误地引导舆论,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网络媒体有义务做好“把关人”的工作,剔除不实信息,核实消息真假,向受众传递及时、真实的新闻信息。

2.2 侵害公民隐私权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如同一把“双刃剑”,利弊显而易见,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侵害公民隐私权。例如,网络媒体经常打着舆论监督的名义,举着正义的旗帜,对网络事件当事人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搜索,包括其身份证信息、工作单位和生活习性等,甚至涉及其家庭成员信息、家族背景资料等隐私,侵犯公民隐私权。

2.3 关注目光稍纵即逝

网络媒体关注新闻事件的速度特别快,但因为太多新闻事件不断涌现,原本的新闻信息会快速地被淹没,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又缺乏深入性,没有更多的后续报道,导致“关注得快遗忘得快”。在类似“东方之星”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的密切关注推动了事态的发展,引发并引导舆论,但是更多网络新闻事件的出现将其掩埋,网民的注意力也迅速被转移,很少有人会继续关注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状况。

3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网络媒体监督体系不完善

当下,中国有关互联网以及网络媒体行为约束的法律法规,仍旧不完善,导致有些网络媒体趁机钻法律空档。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约束网络媒体的行为,就会发生网络媒体发布不实信息、误导舆论、导致监督不当、监督不畅和监督不利等情况。

3.2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媒体永恒的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网络媒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杜绝人为杜撰虚假新闻的社会风气,主动核实网络信息,争取在把握正确度的前提下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3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匮乏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传播信息的活动中。目前,互联网没有强制实行实名制,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而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把关人”,新闻职业素养一旦受到冲击,难免会使一些未经允许,虚假、有害的信息在互联网的依托之下广泛传播,使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导向失误。

4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规范管理

网络媒体虽然现在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步的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过程中,应当积极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使网络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4.1 网路媒体管理制度的建设

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更加泛滥,导致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导向错误,所以打击虚假新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既要注意传统媒体,更要注意依法打击互联网不法行为,建设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中国应当尽快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监督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止虚假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加强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能力。

4.2 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能力建设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对新闻信息做出迅速反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造假”行为。出现这种错误行为的原因可能是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只求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没有核实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底线,网络媒体新闻工作者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应当具备辨别新闻真假的能力,认真对待新闻工作的态度,并严格遵循新闻报道中“正确高于速度”的原则,以防不实信息、封建迷信或谣言的传播。

4.3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要“疏”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显而易见,网络信息并不完全是负面的、需要被“压制”下去的。应当倡导更加理性、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网络舆论监督反映出的问题要进行妥善解决。首先,社会公共信息透明公开是十分必要的,“谣言止开公开”;其次,处理新闻的过程要有规范的程序,避免激发新一轮的网络舆论热议;最后,建立更加理性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让网民从自身道德修养上明白什么才是理性地探讨问题,鼓励网民多提建设性意见,正确引导受众进行网络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杨中领.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界限及侵权规避[J].中国报业,2011(16).

[2]林建宗.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0(8).

[3]赵叶.浅论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把握[J].东南传播,2009(3).

[4]林凌华.论新闻舆论监督的角色定位[J].当代传播,2007(5).

8.自媒体舆论监督 篇八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发展策略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主导了新传播格局的构建和新传播秩序的建立。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弱化,曾经扛起舆论监督大旗的“北焦点、南周末”早已失去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2016春年后的首场调研选择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3家传统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以此为背景,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扭转颓势、如何健康发展,对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是前提,深耕优势领域是关键,持续关注国情民情是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着力处理好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关系,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传递时代温度。

一、加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互动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人们对于事实的疑问不断出现,不断需要得到确实的回答,人们对经过严格把关的信息存在刚性需求。但是单纯依靠网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第一,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而新闻的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是毫无意义的。在单纯网络舆论监督中,每个问题都有很多答案,而每个答案的后面悬着的却只能是问号,问题不断产生,正确的解答却很难得到呈现,这是因为,首先,由于网络的海量信息,即便有知情者回答或澄清问题,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淹没;其次,由于负面信息受关注度更高,人们在转发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倾向更严重、更轰动的描述;再次,大量且迅速的转载必然导致的可靠信息耗损。第二,网络意见的非理性成分很大。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未经多方验证之前对信息持怀疑态度,但普通网民并未经历专业培训,面对消息源不明的信息也无法保持高度警惕。因此,网民更愿意基于刻板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将推理建立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上,民意表达粗糙、非理性。2003年哈尔滨宝马车肇事案、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小学生卖淫案中,网民都有对传统观念上的弱势群体一方怀有先入为主的同情和信任,而对强势一方则怀有偏见。其实,大量的偏见都是被社会普遍的“仇富”和“仇官”心理所支配,而产生仇视心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社会财富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公权力系统中的制度性腐败,也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矛盾。因此,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仍有可为的空间。

社会舆论监督从准备到最终实现,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循环往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推进的。近年来,热点舆论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表现显示,当媒体提供事实是全面、真实、客观,网民的意见就不会是激进、非理性的,而当网络的意见能够持续、有效的积累,最后往往能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媒体要追求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加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注网络,其实就是关注这个时代”。

二、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思路与操作手法

由于时政新闻在采访权方面的限制,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这这个领域具备绝对优势。而时政新闻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中国可谓巨大。2007年南方都市报奥一网CEO任天阳参加中欧论坛的网络组会议,经过与欧洲的8位同行交流,他发现“国内的时政帖子有几千或上万条跟帖,这在欧洲是非常少见的”。同样的差异也存在于中美互联网之间,美国的主导性网站是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相对冷清,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性、新闻性、表达性之所以明显,是因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表达替代品。事实上,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新闻的报道权确的确为机关报所掌控,而且在操作手法上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报道的内容受到极大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公众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也十分有限。中欧、中美的差异正是中国时政信息的传播存在严重缺口的反映,中国的老百姓希望对公权力的监督不仅限于机关报上呈现的那些内容,还要包括公权力决运行的一切过程,“包括评价和建议,有褒有贬,有支持有反对,这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参与基本皆具有‘媒体驱动的鲜明特点,公众能否通过媒体对政治过程尤其是决策和施政进行监督,还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纽带和教育功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具有公共意识和参政能力,是现代国家的成功经验”。

澎湃新闻立志于成为“中国时政的第一品牌”,虽为新兴媒体,实际上是上海报业集团借助东方早报这一传统媒体班底打造的,它的成功与其所拥有的对重大时政新闻和央企重大项目的采访权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政治领域新闻热点很多,都是民众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时政报道摒弃泛泛报道的老方法,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把事件和人物做细做透,辅助普通民众看懂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时政新闻的蓝海开发出来,是传统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效路径。

三、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都急剧转型时期,大量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社会面临诸多风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至深的一些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求新闻采写中杜绝情感流露,做到“完全”中立客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并非糟粕,但应当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照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国情。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在英美等国,游行、抗议等已经被纳入制度化框架,民众和媒体对这些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已经习以为常,一些记者和编辑也声称“已厌倦社会运动”,因此,即使“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那套避免政治立场、推崇无背景、无解释的操作方法会导致主流媒体忽略事件的全景过程及社会意义”,也不会对社会和群众利益构成严重损害。而在国内,以2011年发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乌坎事件”为例,如果没有媒体持续关注,很难说乌坎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很难说乌坎事件能以实现村民直接选举告终。

我们说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人们往往把这种对立归因于中国的文人道德,归因于社会习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梁启超和李普曼这两位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为例,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并不是传统积习导致了李普曼和梁启超的不同,而是政治文化环境。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与梁启超所处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仍然存在众多制度性的难题,那么今天的新闻人,又怎么能够超前进入西方新闻专业的范畴呢?“新闻专业主义是为独立,可不等于取消立场,世上不存在无动于衷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更不需要冷漠的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传统媒体做舆论监督报道,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更要考虑新闻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作为专业主义的保障,做有温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发布.

[2]张英.《白岩松的新闻长跑》《南方周末》,2014年5月22日.

[3]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4]参见冉华.《从社会监督到社会调节——当下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发展与调适》,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82页.

[5]南研.《“固步自封的一定会被读者抛弃”——对话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4——媒体伦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33页.

[6]任天阳.《深度“网络问政广东经验》,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1——微博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08页.

[7]郭镇之.《关于“焦点访谈”课题的研究报告》,收录于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8页.

[8]展江,吴麟.《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石义彬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媒体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1页.

[9]陈良飞.《澎湃新闻如何做时政报道》《中国报业》,2015年19期.

[10]Gitlin,T..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11]McChensey,R.W..Corporate Media and the Threat to Democracy[M].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1997.

[12]秦志希,汪露.《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13]宋志标.《忧郁的新闻专业主义》,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31——公益报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231页.

上一篇:水母对不起的叙事作文下一篇:初一政治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教案及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