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2024-07-12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共8篇)

1.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一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厦门集美中学 陈庆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背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达成此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必修二、三和自然灾害等选修教材,安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必修三,基本是按案例教学的要求设计编写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讨论,从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艰难任务。选择什么版本教材中的现成案例,或如何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案例,或自编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紧要任务。同时,地理新高考突出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与案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2、意义: ⑴、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案例教学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还很少,一线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教学,什么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怎么编写,课堂案例教学如何实施。

⑵、实践意义

在我校以及我市推广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减轻教师诸如作业批改、考试压力等沉重负担,并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本课题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案例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学习研究案例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当今中学生的案

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资料收集、案例编写等途径,培养和发展课题组教师选编经典案例的能力。

2、研究与实践的环节与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课题组成员相关知识培训(主要是案例教学的概念、特征,国内外案例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国内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的相关报告,如何选编教学案例,如何实施课堂案例教学)。

2006年12月16日,在厦门市第一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课题负责人陈庆军老师开设一节案例教学示范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建构情景案例,为师生减负增效”,发表在2006年7月“地理教学”杂志。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9月 1.搜集素材、编写案例。2.整理加工、建立案例资料库。

3.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并及时做好评议工作。

4.每学期各人至少撰写一篇研究论文,交流个人研究心得。

2007年4月14日,在厦门市第二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高一地理教师、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案例教学广泛实施,推荐人选召开市级以上的案例教学公开课;整理汇总各阶段小结,编写论文集;结题报告。

2008年3月24日,由陈庆军老师开设全市观摩课“工业区位分析之经典试题备考”,及讲座“高中地理案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三地理教师共60人参加。

2008年4月12日, 陈庆军老师应新疆兵团教育局的邀请,在兵团二中上了

一堂整合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观摩课---“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新疆兵团各区教研员、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共50多人参加。

2008年5月10日, 陈庆军老师在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活动中,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中国的气象灾害”第1课时--旱灾、台风灾害。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高中地理教研组长,以及部分省外专家、教师共70多人参加。

2008年12月5日,在厦门市第五届“激活课堂”活动中,由牛志杰老师开设案例教学观摩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由马玉辉老师讲授“ 山地的形成”,由张艳梅老师讲授“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包括全体课题组成员和市、区教研员,全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市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华东师大专家、上海市部分名师和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共60多人参加。

2009年4月25-26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在集美中学举办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同题异构研讨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由厦门一中钟有长老师、海沧实验中学魏观红老师、厦门十中黄滨岚老师讲授。课后,课题组成员就三节研讨课,结合案例教学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相互交流探讨。

编写校本教材:厦门的自然灾害。

牛志杰老师撰写的论文“重视情感交流,优化课堂气氛”,发表在2009年6月“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编写”,发表在2009年第11期“地理教学”杂志。

陈庆军老师撰写的论文“乡土地理案例编写略谈”,发表在2009年B第11期“福建教育”杂志。

张艳梅老师,在2008年岗位大练兵中获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优胜奖。结合省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开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和校本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厦门自然灾害与防治》)获市一等奖。

三、成果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趋使学生探究扑朔迷离的表象下所隐藏的原理、规律、方法与技巧,借以挑战他人和自己;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注意信息的提取。

⑵奥书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注重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⑶案例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使用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学习,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

2、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

⑴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性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现阶段还只能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自然地理部分很难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人文地理部分,也常需要结合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因此不能太过拘泥严格的案例教学模式。

⑵案例素材选择的原则:

案例素材要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地理性。⑶案例编写的策略

尊重事实,适当加工。案例编写要真实,要围绕真实事件的情境,设计主要问题,对案例进行提炼和改写,才能符合教学要求。

突出重点,力求简洁、扼要、直观。案例的编写必须简短、扼要、直观。案例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图文、数据、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创设一个如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并从具体翔实的个案中,总结和归纳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律。

突出反映地理原理或规律。编写案例时,从背景到问题情境的描述应相对完整,有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

变换角度,编写典型案例。有时可以换个问题角度,如假设性或发展的眼光

改编案例。“厦门工业区位前景展望”,正是基于目前厦门各主要工业部门布局不甚明确的现状,根据厦门远近期工业区划,结合新税法、劳动法实施的影响,厦门及其周边交通改善的预期,国家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利弊因素,精炼改写而成。或者将乡土区域扩大到厦漳泉三地,从目前三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探讨地域分工和区际联系,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因此,编写案例时,除应凸显案例的共性与个性外,还应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定势,转换问题视角,突破思维定势。⑷案例的分类教学策略

从案与理的结合上看分四种基本案例类型,一是例导型,先“案”后“理”;二是例证型,先“理”后“案”;三是例说型,“案”、“理”同步;四是复合型,“案”与“理”有规律组合。其中,除例证型外,为了扫清课堂案例讨论的障碍,必须在之前让学生阅读了解有关的原理和一般规律。

从案例研究的问题上看主要有决策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两种。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这种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研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四、成果、实践效果

为教学减负增效。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自然转变和平稳过渡。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师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频繁有

广度和深度,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技能,还逐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显著提高。对学生而言,在搜集资料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案例素材收集和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调查活动中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课题研究,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使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多人次课题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几十篇教学反思登在校园网或博客上,近十人次省市级的大型观摩课受专家的肯定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能很好地胜任高中阶段(包括毕业班)的教育教学任务。

初步建立案例教学的资源库。通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初步积累了有关案例教学的材料资源(主要是案例选编素材和课堂案例教学设计文档,观摩课教学设计文档、课件、录象)。

助力我校2009年高考文科取得历史性佳绩。在生源相比往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课题研究,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印刷量最少,复习书最薄,作业考试最少),获取较好的成绩,省二模地理单科排名创历史新高,高考文科上重点人数较2008届翻一翻。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这是截止目前,由长期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所做的最具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系统研究,可操作性强,适宜各办学层次的普通高中校借鉴。

在案例编写和组织案例学习讨论的策略研究方面,有机结合各层次普通高中校的师生特点、教学现状,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今普通高中校师生的案例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学特点和地理性,并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应试中巧妙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极具推广价值和意义。也为促进教师自觉地坚持业务进修、终身学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途径。

2.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二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校人数逐年攀升, 学校场地规模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也逐渐加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 反而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这就令人难以置信, 难道社会条件的不断提高, 教学环境的提高还无法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深思之后, 我们会发现, 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 一般都加大知识密度, 将教学内容讲得太深太透。这样做真的对学生的学习好么?不好!一点都不好, 老师做的越多, 讲的越细, 学生就会觉得:嗯, 是这样。可是, 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得出的结论, 学生还是一无所知, 一点都不会, 没有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 学生就越容易成为思想的“懒汉”。不会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的学生, 只知道机械的接受老师教的课本上知识, 这样的学生离开老师的教导后还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这就是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这个时候, 就需要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现代社会讲的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素质教育讲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 怎么去学习, 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 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穿插教学案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并且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二、中学地理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所带来的好处

教学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起于1870年, 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 (ehristophereolumbusungdell) 教授创立。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通过教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 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作用会给地表带来不同的景观形态, 从而造就了千奇百怪、极具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老师在教授这一课题时, 可以中间插放一些关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和图片,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案例二:密度流的成因、运动规律和分布区域是自然地理内容里面最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 老师教授这一课题时, 最好能以实验的形式将课题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课前, 老师先给学生留个悬念, 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 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 日夜巡逻, 而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 只有熄灭发动, 才能避开对方的监听, 可谓固若金汤, 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神不知, 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 给英军以突然袭击, 谁能解释一下德军是怎么出现的?然后领着学生动手做实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习, 不能仅仅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方法更重要,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意思。教学改革的目的就要把原来的教学生知识改成教学生学习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实施的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主要的是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实质是新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改革, 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力量的不断进步, 个性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部分课程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教育改革, 而且改革后的教学质量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就中学地理而言,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建明, 孙有坚, 姜建春等.走进课堂高中地理 (必修) 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三

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学地理;传统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教育目的,选择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法。原型案例教学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我国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施行和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渐应用到各学科。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应强调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追求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还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地理课堂选用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更具一些独特的优势:

1.便于理解知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及原理。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征,利于加深学生的感知认识,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地理知识可视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2.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必要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导演”,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及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案例教学的追求,不是找到唯一正确答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根据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21世纪人才

案例教学既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这使得教学活动一直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进步,促使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区域工业发展”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案例教学。

1.根据教学内容及课标要求,精选教学案例

对于“区域工业发展”这一内容,课标要求能分析工业区位选择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特别适合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案例材料,地理教学案例选编往往遵循以下原则: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实践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因此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符合上述原则。

2.提供学习材料,建立问题情境

在选定了教学案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欧洲政区图”、“德国地形图”“德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德国水系图”“德国交通图”和“德国城市及人口分布图”六幅图以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案例材料“德国鲁尔工业区”,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情境。

3.提出问题,深化问题,培养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素养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六幅图及课本上提供的案例,思考以下问题:德国鲁尔区的概况?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衰落是因为什么?根据德国鲁尔工业区出现衰落的原因应采取怎样的治理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搭建原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的桥梁,并利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当前“区域工业发展”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作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测。

4.归纳总结,整合知识,培养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并充实原有知识。学生通过阅读“欧洲政区图”“德国地形图”归纳出:位于德国中西部的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临近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学生通过阅读“德国矿产资源图”、和课本上的案例资料归纳出:鲁尔煤田可以为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提供充足的煤炭资源,同时,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著名的洛林铁矿可以为传统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德国水系图”和“德国交通图”归纳出:鲁尔区河流纵横,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区域内还有完整的内河运输网和铁路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水陆运输;学生通过阅读“德国城市及人口分布图”归纳出:鲁尔区靠近德国国内的大城市,同时还靠近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工业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以上六幅图阅读归纳出的结论,得出德国鲁尔区的业区位条件。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鲁尔区工业区位优势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案例分析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什么会出现衰落,并根据衰落的原因找到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案例中提到“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长期局限于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部门”,由此可以得出鲁尔区的生产结构单一,应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由课本案例图鲁尔煤田剖面示意及鲁尔区煤炭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煤炭的开采价格升高,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地位下降,应减少煤炭企业,多采用新能源;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世界性钢铁过剩,应提高炼钢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重工业集聚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应调整工业布局,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等;出现衰落的时间处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时期,因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是鲁尔区工业出现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顺应改革的潮流,加大对教育和技术的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等。

5.分析改造,形成新认知

其目的在于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经验进行调整或改造,使知识产生顺应和迁移。在学生已具备了“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治理措施”等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以下问题: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发展传统工业有哪些区位优势?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将上述问题整理成表2:

表2 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学会了对已有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形成了关于“区域工业发展”的新认知。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尽管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主要的责任有三个,首先是老师课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其次老师在课堂上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在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来“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得到一些经历和感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探索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三是课后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使案例教学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如今的现实,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如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一章,教师可根据此章节的教学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选编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各种案例,然后引导其自由讨论城市化产生的实质原因,学生就可充分从自身编选的案例中,进一步了解城市化问题的实质,提高各方面的整体能力。

4.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四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广泛而深入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无疑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正是顺利开展地理教学任务和实现地理教学目的的有力保证,也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都非常关注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仍然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导致课堂效率偏低,教学结果不佳,即便是采用了有效教学的一些理念与方法,却仍旧貌合神离。从有效教学理论的角度并针对目前地理教学中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探讨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和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中学地理

著名科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我国也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从这两句话中足可见方法的重要性,而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现代教学观念中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理论之一,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恰当运用则教学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对于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师而言,如何才能使课堂有效教学不再空洞化、片面化,而变得更具操作性、灵活性呢?这就必须朝着以下方面来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注重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化教学

众所周知,地理有不少自然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经常需要教授学生许多概念、规律、原理等比较抽象化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难点而且还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也往往最容易让学生犯难,致使学生提不起兴趣,上课打不起精神,考试拿不到高分,进而产生畏难与厌学情绪。

现有的教学方式不但费时还费力,部分教师只注重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科自身内在结构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除了更为深入研读教材,还应该力图把教材当中隐性的知识体系与内在关联向学生揭示出来,把看似并没有太大联系但实际上环环相扣的教材主干逻辑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从隐性到显性。并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和教师双方共同的总结归纳加以修正,使得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知识,强化其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归纳能力。

二、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地理经验,引入教学

地理教学中的学生和教师都是一定区域背景下所存在的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太容易抹去的。在步入教室学习本门学科知识之前,许多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这门学科的感性经验,他们带着这些感性经验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1]而当下的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地理经验,虽然这些感性素材中难免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但是教师应该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的要加以鼓励,错的要引导其改正。否则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地理是有用的,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甚至“地理便成为经常发生的不相关联的支离破碎的大杂烩,看起来像一堆知识垃圾”。[2]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经过教师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引入课堂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引发进一步思考并自主探究身边所发生的地理现象与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统一,拓展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横跨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中,也需要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征,即坚持集科学合理性与人文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相关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让知识不再局限于不同学科的书本里,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

尤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的获取需要以掌握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方面的知识为前提,比如地球运动与天体物理、地壳的物?|组成与化学元素、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等等;对人口的增长、区域产业活动、社会文化景观的学习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历史知识。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在一切课程中,地理教学与其他课程必须结合起来。没有地理教学,一切都会动摇。”[3]从这方面来看,这既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所在。

这样的教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过程生动,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比较高,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有些教师过度强调学科知识的穿插,这反而会不利于学生把精力放在重点的教学内容上,导致冗余的信息过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注重学生情感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升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是终极目标,可依旧有不少教师对此应付了事,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4]这在当下已经不能顺应因新课改而带来的变化了,因为按照新课标关于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并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最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意味着教学目标是多个维度的,不再是单一提高学生的知识在量上积累,而是迈向更高的层次,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升华学生人格与情商,培养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起对资源、环境的节约与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关心、爱护祖国与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了解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并正确看待“环境对人的影响”“人对环境的影响”“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6]只有这样方能使地理教学的目标得以全面落实,学生的心智得以成长。

五、注重教学反馈,反思教学

就像没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一样,有教学就必定有教学反馈。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反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最根本的作用是通过反馈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与再调控,从而逐步掌握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可以说,没有反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7]课堂教学效率的每一次提高,无不是通过每一次教学反馈而得来,每一位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离不开教学反思。

而这也是许多教师往往又比较忽视的一个方面,有些教师在教案上精心编写,投入大量心血,但对教学反思视而不见。如同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8]可见不进行教学反思,就难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难以优化教学状态。

六、注重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针对教学

现代设计原理认为,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才能为教学的目标、方法、媒体、过程、评价等环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身心特点、学习态度等方面分析正是教学活动的伊始。如果不能确定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这个前提没有把好关,那么其他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进而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总之,在学生学习需要分析中,必须解决“为何教”与“为何学”的大问题。[9]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地理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10]它总是在尽可能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有效发展,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满足社会与个人的不同教学需求。[11]

参考文献:

5.教学反思——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篇五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哦很多案例,对于案例教学我总显得不足。

对于案例的分析、问题的思考,更多的都是我在做,学生参与的很少。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更好发挥案例研究的做勇敢。

一方面理论课要精讲讲透,深入浅出,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总之,教师要引领案例教学中谈论分析的全过程,不仅要引领学生思考、争辩,去解决案例中设定的问题,从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体会。

6.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六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丁成功

[背景描述]

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因此我选择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与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系密切的《地理图表的阅读》作为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题。

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自我反思等对话教学的实现,从而实现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历年高考试题作为材料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图表的分类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分析,分析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及时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

(一):

导入:电脑屏幕中打出课题名称:《地理图表的阅读》。老师设问:为什么要专题复习地理图表的阅读呢?多媒体课件展示高考考试说明。近几年图表阅读分值占高考地理分值比例情况如何呢?列表统计展示,2002年占58.2%,2003年占95%,2004年占88%。

学生:看到这个表格数据非常惊讶。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突破作好心理准备。

近年高考已经考过哪些图表呢?用课件展示2001年--2004年不同类型的高考已经考过的部分图表试题。

课件展示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题:①审设问②审标题③审内容④审附注⑤审联系 第二步作答:①直接从图例或表格中寻找答案。②对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计算而得出。

③答题时一定要针对图中提供信息,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这样归纳出学生答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准确获取图表相关信息的一般步骤,从而更有效地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和解读,同时完成正确解答。

教学片段

(二):

师:刚才大家看过各种各样的近年高考考过的地理图表,可以说出有哪几类吗?

生:等值线图、柱状图、景观图等„„ 师归纳并课件展示:

等值线图的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阅读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地理景图的阅读地理示意图的阅: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演示地球仪——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 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读等。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对等值线图作了专题复习,下面哪位来分析一下(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等盐度线图题目,作为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复习。

课件展示题目:学生站起来很快答出选择题的正确答案,老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后,学生马上坐下。

师:慢,你的回答完全正确,你可以分析一下是怎么判断的吗?(其他学生笑了)

生:分析(略)

师:欧雯雯同学不但回答完全正确,分析得也非常到位。看来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掌握的不错啊。今天我们继续重点复习,统计图表的阅读和地理图表的综合阅读。

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论证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对话,理清思路,进行表述,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教学片段

(三):

叠加图的判读,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与潜水位线的叠加图,思考不同地点打水井深浅问题。然后再课件展示:让学生分析2001年广东高考一道地理试题,天山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后回答。

学生精彩回答后,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如何对叠加图采取“分而治之”进行解答。学生感觉学得比较轻松。

前后采用难度不同试题进行分析,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运用课件展示分解,可以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后反思]

1、专题复习课板块化:用高考题引入,然后分析高考题,再用高考题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高考题来说明观点,指导学生获取有 效信息,解读信息。课中运用例题绝大多数引用高考题,比较典型,更有说服力。

2、注重引导学生论证:如学生回答2002年高考题等值线图问题后,及时追问学生如何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展示学生自我对话,发展思维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3、将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课堂容量大,有利于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如引用大量高考图表。学生讨论中,下课铃声响了,原先备的课没有完成。但是下课后我却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在课堂中学生全然没有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活跃,语言是那样的美妙,讨论是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始终关注“学生”(心里始终有学生),关注“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关注“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析。始终把学生作为主角的地位,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4、我们究竟应怎样看待一节课,是不是教师备的教案都完成了,学生都懂了,提不出问题了才算是一节好课呢?通过这节公开课使我真正懂得了学生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的对象,还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如果说书本知识是“静态资源”的话,那么师生互动中产生的资源则是“活性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活性资源”的意识,并能重视它、挖掘它,那么对我们老师本身的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不能把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案上,而更多的应是放在学生身上,更多的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加生动,真正的从“备教案”转为“备学生”,真正的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本课教学实践中,以下几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何做到增多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何让学生自我反思还需进一步加强。

评析高考试题时,致错原因分析比较少,这样引发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不够广。

7.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七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应的人文素养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 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培养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的综合发展过程, 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2]。

2. 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2.1 提高教师自身丰富的人文素养, 准确把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长期以来, 地理教师以传授地理知识为天职,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师生以不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 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 是无“人”现象, 其负面影响就是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 在新一轮课改的情况下, 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学理念,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把地理学科的“科学”与“人文”融合起来, 改变教学方法, 坚持以育人为本, 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充满温情的学习氛围, 形成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建立温馨融洽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由“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 懂得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源, 以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准确把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尽快获取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并有意识地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 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珍爱地球, 善待环境的理念。达到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目的。

2.2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科学史方面的知识, 贯穿资源道德观的培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 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 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 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此外, 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述地理科学发现的历史和地理学家奋斗的故事, 融入到地理课程内容之中, 用以激励学生为科学而献身。

2.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伦理方面的知识, 重视环境道德观的培养

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 地理学科的环境道德教育包括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 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 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 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 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 而保护环境, 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将含有很强地理成分的人口动态、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明确个体对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2.4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成的知识, 注重人口道德观的培养

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 如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认识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 个人应承担的人口责任。我国人口众多, 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内容选进地理课程之中, 用以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树立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2.5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自然美和地理科学美方面的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 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自然美与地理科学的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去挖掘、去欣赏地理现象的美, 在分析、归纳地理规律中感受地理科学规律之美[3]。

2.6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尊重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尊重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可以给学生装上一个“地理头脑”, 有了“地理头脑”学生可以在消费时, 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 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有了“地理头脑”可以教会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 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 通过学习懂得放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4]。

2.7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全球意识道德观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是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等, 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 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 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 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 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 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要爱护地球, 保护地球。

3 结语

综上可知, 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也是“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倡导科学精神, 加强人文教育, 在地理课教学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这是中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 实施课改的重要内容, 也是衡量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在地理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地理课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 (3) :44-45

[2]何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2009, (11) :135-135

[3]吴世辉.地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28 (4) :73-74

8.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地理 案例 案例教学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新课程的实施,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使地理教学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更加贴近生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使地理教学更趋开放,并且很好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深受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偏爱。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种方法。

一、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开始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到普通教育学。随着近些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的使用日见增多,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案例教学中最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那么,什么是案例呢?简单的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规律些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地理案例教學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

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数选自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或现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适应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相联系,因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实际的事例与所学的理论原理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降低了难度,便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具有代表性意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剖析案例,抓住关键的线索,进行引申和扩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又有恰当的互动,他们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既学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3.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

案例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提前认真准备,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后每个人都急于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堂上就会出现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分析思考的一系列活跃的学习活动场面,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原理和相关理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重在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就间接地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胆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只有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并能清晰地表达,才有可能说服对方,促使他们平时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学生便会感觉到身边到处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学习地理非常有用,更加喜欢学习地理,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采用以下几个环节和步骤来进行:

1.确定案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的是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做什么。

2.确定教学案例形式

在当前的地理新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案例进行以下分类:依据案例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者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类别。例如,新教材中“中国人口变化模式”就属于人文地理,也属于中国地理。依据案例形式的不同分为文字材料和地理图像两种,或两者兼有。相比之下地理图像案例比较直观、形象,蕴涵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新教材中的案例研究基本上都是图文并茂。依据案例情景的不同,可以划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景案例。例如,教材中“上海的“热岛”效应”,就是一个实际情境案例。通过这一案例的教学阅读,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个真实的情境,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依据案例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讲解式和讨论式。在通常情况下,讨论式比讲解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3.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对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这是学生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成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前提。教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组织三方面着手,其中以教学的组织最难把握。如学生的作业、时间安排、提问名单等,这些教师都应该进行充分的考虑和仔细的酝酿,因为这些内容直接决定课前准备是否有真正的效果。

4.教学过程

包括上课前的准备、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案例讨论、结论四个基本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把案例呈现出来,紧接着就是对现有的案例进行剖析。剖析,实际上就是分析讨论案例,关键是教师要进行正确恰当地启发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揭示地理案例和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它的发展规律。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全班共同讨论,都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既要使学生在宽松、平等、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又要避免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一盘散沙,以至于最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理案例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教学质量。

5.归纳总结

上一篇:紧急封存患者病历及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下一篇:父母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