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

2024-06-21

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通用6篇)

1.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 篇一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12篇)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12篇)

是专业的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如果下面的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或者写作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

(篇一)

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联系笔架山办事处**村。市人大办“三万”扶贫工作组严格按照市里确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了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本情况

该村集体经济基础差,村负债高达XXX万元,无经济收入来源,被市政府确定为后进村,给予帮扶。近几年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老百姓还是采用传统性的种植模式,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与棉花,效益低下,收入甚微,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全村因病、因灾、智障、缺劳力的贫困户较多,脱贫任务十分繁重。自**年10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市人大办工作队、办事处机关联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开展入户走访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XXX户精准扶贫户、XXX人扶贫对象,力争在三年内让这些人如期脱贫。

二、加大措施,千方百计开展帮扶活动

1、理清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亿丰农业有限公司租赁该村土地大棚种植西兰花,效益很好。为确保贫困户和全村如期脱贫,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仔细研究,集思广益,立足全村现有条件,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决定依托亿丰大棚疏莱种植的成功经验,帮助部分农户发展种植西兰花,以产业发展增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该村集体流转土地400亩,开展西兰花产业的种植。市人大办扶贫工作组联系的4户特困群众与亿丰公司签订的产业扶贫协议,种植西兰花15亩,并聘请有管理经验的农技员,开展技术指导,力争通过3至5年发展,使全村集体经济有显著改善,让部分特困群众通过产业致富。

2、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开展帮扶。今年,全村将按照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开展家禽养植脱贫一批的措施,落实惠民政策脱贫一批的总体思路,针对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措施。对不能通过产业发展脱贫的贫困户拟采取三种帮扶措施:一是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户,通过助学扶智办法

帮助脱贫。二是对房屋为危房的贫困户,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完成危房改造,确保居住安全。三是对因病、因灾、智障、缺劳力的贫困户,通过落实低保、医疗救助政策和进行帮扶措施兜底脱贫。目前,根据实际情况和扶贫户意愿,一是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易地搬迁1户3人,为村组的危房户群众解决安居问题。二是帮助部分贫困户开展家禽养殖。该村9组贫困户沈云安妻子早年去世,儿子又患有小儿麻痹症,父子俩相依为命,沈云安靠早出晚归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每年收入仅4XX元左右,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帮其早日摆脱贫困,市人大工作组帮其已购置土鸡苗300多只,进行饲养,并积极帮助联系防疫与相关技术人员、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到目前为止,该户可产生经济效益达2万多元。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市人大办工作组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不断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了对该村民生扶持力度,着力消除该村贫困落后现状,帮助当地农民发展致富产业,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是争取市水利部门安全饮水改造资金7万多元,用于该村3、4组自来水管网改建,彻底解决群众安全饮水的难题。二是今年3月,争取市住建部门6万多元资金安装通村公路照明路灯50盏。三是筹措资金2万多元,对2、3、4组排涝沟渠进行疏洗。四是绿化美化该村村容村貌,对2、3组通组公路进行通道绿化,种植5cm的桂花树450株,出资XX.X万。五是积极争取交通部门桥梁维修资金XXX万元,正着手修建1-3组交界道路与排灌桥梁。六是着手修建1组断头路90米。七是解决2组电力增容与线路改造800米,约出资XXX万元左右。同时结合实际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大力促进了全民就业创业等工作。

三、加强管理,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市人大办工作组帮助该村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建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2、加强农户信息管理。建好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3、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一是增强扶贫合力。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村及贫困户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三是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防止部分群众因病因灾返贫。

市人大“三万”扶贫工作及**村委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市委的工作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委交办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篇二)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农户平衡发展,是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到去年底江苏已全面消除年人均纯收入2XX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今年江苏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XX元,决定通过4年努力,使全省XXX万左右的低收入人口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并将此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另确定1XXX个经济薄弱村,要求到**年,全面实现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高产高效的农业设施、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风、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的新“八有”目标。

为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深化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格局,深化完善“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五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深化完善“五方挂钩”和“五个一”帮扶机制。“四个五”,是江苏坚持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做法,实践证明,这有力地推动了资源要素向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流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薄弱地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实行“五方挂钩”帮扶,引导党政机关的政策资源、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源、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苏南市县的发展资源向苏北地区流动。江苏实行省级机关、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校、苏南县(市、区)与苏北经济薄弱县“五方挂钩”对接帮扶,已经坚持20年。近五年来,共抽调4批4700多名优秀干部驻县到村扶贫。

二、实行“五位一体”推进,大力增强经济薄弱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多年来,江苏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人才、项目和财政向苏北转移,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四项转移”和共建开发区五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有力地推动了苏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苏北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比重已达XX%左右。

三、实行“五个一”抓村,推动扶贫开发重心下移,加快形成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有效机制。“五个一”抓村是指“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和“一个主导产业带动”。

四、实行“五级联动”发力,调动基层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奖补政策,无论是重点县还是非重点县,按照一定标准脱贫一个奖补一个,奖补资金由县安排用于扶贫开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江苏省扶贫开发措施实现了由零散政策和单纯给钱给物向逐步形成政策保障体系和促进自我发展的转变,扶贫开发力量实现了由以党政机关为主向全社会合力帮扶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农村扶贫开发之路。

(篇三)

近三年以来,**乡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乡苏区振兴发展的头等大事真正落到了实处,采取产业大户带产业小户、产业强户带产业弱户等办法,推动产业扶贫,以结对帮扶,精准到户为核心,扎实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乡精准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具体先进典型事迹如下:

**乡**村是国家贫困村,**村委会的**自然村现有农户XXX户,人口XXX人,过去均无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贫困比例相对较高。

农户**就是**小组的一家贫困户,一家4口人,因缺乏技术和支柱产业导致家庭贫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粮食作物,劳动力不足也使得他家中无外出务工人员,**年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XX元。居住在一间60平米左右宽的砖木房里,家中并无其他家用电器,更别说买得起车。

后来,在**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精准到户的扶贫开发政策下,对**家的养殖蜜蜂产业进行扶持。该户目前的蜜蜂养殖规模近60箱,每箱蜜蜂的蜂蜜年产量约50斤,每斤蜂蜜的单价约XX元,除去每箱蜜蜂的成本XX元,年产值大约XX.X万元。就单单养殖蜂蜜这一项就已经让他脱贫致富了,到**年底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家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家用电器也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私家车也买了。

目前,**村的养蜂规模发展迅速,全村养殖蜜蜂近600箱。**还成立了养殖蜜蜂协会1个,带领农户20多户,60多人进行养蜂致富。这20多户有的已经脱贫致富了,有的正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像这样能扶持的产业我乡还有油茶、黄花梨。我们相信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的产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精准扶贫政策下涌现的典型事迹也会越来越多。

(篇四)

**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扶贫困县。全县辖9乡6镇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万,其中农业人口XX.X万。全县现有贫困村XXX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XXX户XX.X万人,贫困面为XX%。

今年以来,**县按照省市扶贫工作要求,紧盯“**年底稳定脱贫XXX个、4XXX户17XXX人,20**年贫困面下降到XX.X%,全县基本实现脱贫”这一目标,聚焦“六个精准”,创新“五种模式”,即:通过政策将鳏寡孤独的特困户“养”起来,通过合作组织将有技能的劳动者“联”起来,通过流转将外出务工的家庭闲置土地“活”起来,通过综合施策将多种贫困原因叠加的贫困户“扶”起来,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任务来抓,主要工作体现在“六个确保”中:

第一,科学识别扶贫对象,确保贫困信息准确。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严格按照工作组入户调查核算、村民大会进行民主评选、乡村两级审核公示、县级审核公告“四步程序”,规范科学识别贫困户。同时,动员县乡村组“四级干部”对易地搬迁、惠农政策、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10方面信息进行详细采集,通过反复审核建立起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和电子网格化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户识别准确科学、基础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逐村对接项目需求,确保目标任务具体。为有效解决贫困,坚持“三措并举”靠实贫困村需求:一是先后4次对今年计划脱贫的XXX个贫困村进行了脱贫指标贫困监测,**县达到减贫验收标准的有4个村,80分以下70分以上的有XXX个村;2XXX个预脱贫户达到减贫验收标准的有**户,实现比重XX.X%。二是针对监测结果,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召集乡村组干部逐村召开意见反馈会、谈心谈话会,对照任务指标面对面确定了13类XXX个项目,具体到村到户。三是制定了《**年XXX个整体脱贫村减贫任务交办落实实施方案》,将项目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规定了完成时限,靠实了责任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共争取各方面支持投入扶贫开发资金XX.X亿元,占年初计划的XX.X%。

第三,综合施策兴办实事,确保扶贫措施到位。为有效发挥行业扶贫的支撑作用,综合各部门项目资源,制定了“1+20”精准扶贫配套方案,坚持“三个到位”将项目资金打捆向贫困村户集中:一是富民产业培育到户。按照“农户自主发展、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组织共营、企业农户协议、双联干部帮扶”等五种模式,全县**年以来共培育苗林XX.X万亩(其中今年栽植XX.X万亩,建成万亩示范点5个),草畜、玉米、瓜菜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实现贫困山区家家有苗林、户户有产业。二是基础设施延伸到组。今年新修通村公路20条270公里,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同时,新修通组道路15条58.6公里,新打小电井1259处,新修梯田XX.X万亩,改造自然村农电网XXX个,实施危房改造1XXX户,易地搬迁XXX户,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群众的出行、吃水、用电、住房等困难。三是公共服务配套到村。大力实施村级惠民工程,改造贫困村薄弱学校27所,开工建设幼儿园5所,改扩建贫困村卫生室7个,实施乡镇“温暖工程”建设项目2个。

第四,整合运用金融手段,确保资金支撑有力。为用好金融助推扶贫利好政策,坚持“三方合力”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建立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全县XXX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工程。目前已为贫困户发放贷款1亿元,预计到**年底能为7XXX户贫困户发放贷款XX.X亿元。二是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今年新增村级互助资金协会XXX个,全县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达到XXX个,资金总规模达到1XX.X万元,共扶持借款农户发展增收项目3大类28项,累计发放借款**笔1XX.X万元。三是加大扶贫项目贷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XXX万元,用于6个精准扶贫核心村建设,着力促进贫困乡村向美丽乡村、旅游乡村、富裕乡村蜕变,为全县树立标杆、探索路子。

第五,帮扶干部住进农户,确保群众脱贫摘帽。为从根本上解决县乡干部帮扶漂浮、脱贫脱节这一顽疾,大力开展“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让干部从“四个方面”亲力亲为帮助群众脱贫:一是住进贫困户,当好“勤务员”。要求驻村工作队员和双联干部直接住进贫困户,贫困村驻村队员每年住户220天以上,非贫困村驻村队员和其他双联干部每年住户60天以上,由“走读”转变为“常住”。截至目前,省市县乡各级单位共选派村第一书记XXX名、大学生村官XXX名、大学生干部XXX名,乡镇包村干部XXX名,共XXX人,各驻村工作队成员累计驻村天数XX.X万天,配合乡村及联村单位宣传政策598场次,开展调研253次,征求办理群众意见建议1000多条,指导开展村组织建设活动23次,为民解决急事难事452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8起,落实联村项目XXX个,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了双联扶贫工作长流水、不断线。二是贴近贫困,成为群众贴心人。让住户干部全天候了解帮联户最盼、最需、最急的意见和建议,并以现代发展理念向农户讲解党的政策、三农知识予以“输血”,使脱贫对象坚定了“摘穷帽”的决心和信心。三是感受贫困,与贫困群众同甘苦。住户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农家庭院,与联系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贫困,真正了解贫困原因,因户施策,合理调度,引领发展。四是解决贫困,加快群众脱贫进程。住进贫困户的干部着力在培育致富产业、改善生活环境、转变致富观念等方面上下功夫、做文章,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持续增加农户收入。

第六,创新机制强化领导,确保扶贫保障有效。为强化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织保障,健全“五项机制”聚焦精准扶贫:一是例会调度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推进会,总结进度,分析差距,谋划部署;二是人员保障机制。各乡镇组建了扶贫工作站(挂靠经济发展办公室),由一名科级干部负责,抽调5名工作人员,专抓精准扶贫工作;三是督查促进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成专项督查组,每半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四是奖励重用机制。高度重视《全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办法》的结果运用,把扶贫工作实绩作为全县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五是惩戒问责机制。对没有按期完成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任务或考核结果为一般以下的单位,将区分情况与党政正职和班子成员诫勉谈话

(篇五)

****精准扶贫“四看法”

1.背景

**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下辖XXX个镇、XXX个乡、1个民族乡,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XX.X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X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较上一年增长XX%;XXX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XX.X亿元,较上一年增长XX%;完成财政总收入XX.X亿元,较上一年增长XX.X%;**县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年以来,**的扶贫工作不断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显现。逐步探索出了“四看”的新路子。四年来,**贫困人口减少XX.X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XX元,较上一年增加

282

元,增长

XX.X%。

2.做法

(1)**县

用“四看”的方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切实解决了“扶谁的贫”的问题。**县通过“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定制计划、填写表册、数据录入、网络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开展“四看”工作。四看法总共四个一类指标,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分100分。(见附件一)“一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

。分值20分,其中:住房条件5分、人均住房面积5分、出行条件4分、饮水条件2分、用电条件2分、生产条件2分。“二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分值30分,其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8分、种植结构8分、人均占有粮食6分、人均家庭养殖收益8分。

“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分值30分,其中: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8分、健康状况8分、劳动力素质8分、人均务工收入6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分值20分,其中:教育负债12分、教育回报8分。

“四看法”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对申请贫困的农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对应人均纯收入在2XX元以下(2010年不变价)。结合对贫困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分户施策,确保帮扶精准。年终同样用“四看”工作法对脱贫成效进行评估,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四看法”在贫困对象的识别过程中,既坚持了“入户调查、登记、核定,村、镇两级公示”等程序,也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有序开展。**年五星村采用该方法较快地认定出全村1XXX户5XXX名贫困对象,结果没有一户村民反映不公平。

(3)坚持“一对一”查穷根,建立机制拔穷根,努力切实解决“扶哪方面贫”和“谁去扶贫”的问题。按照一户一政策一干部的“三个一”工作要求,采取一名干部对应一户贫困户的方式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以致贫原因精准分析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

(4)坚持“滴灌扶贫”的方式,努力做到项目资金投入精准,切实解决“如何真扶贫”的问题。摒弃投向广而散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统一调配、归口管理,努力改“漫灌”为“滴灌”。一是改变资金分配方式,实施“一乡一特”、“一乡一品”产品培育工程,采取直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将各级扶贫资金集中投放在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方面。三

坚持资金打卡到户。打卡到户的方式让扶贫对象明白地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扶持以及多少扶持,做到扶贫对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钱,千里有项目”,确保扶贫资金落到贫困户身上。

3.经验

(1)精准性是精准扶贫的要求。**年以前,**县的贫困人口数量是根据统计数据算出来的,这种粗放、分散的方式不能满足当前扶贫开发要求。**年后,**县从摸清底数入手,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精确识别贫困户,通过动态机制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人口。因此,确保识别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

(2)针对性是精准扶贫的思路。**县“四看”的方式识别贫困户,“六个到村到户”实现扶贫方式精准,“一对一”查穷根分析致贫原因,建立机制拔穷根保障精准扶贫深入开展。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一锅煮”式的传统扶贫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

(3)有效性是精准扶贫的方向。**县将产业扶贫作为保证扶贫开发有效性的关键,以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产业,使帮扶工作的效果是可持续的,遏制了返贫现象的发生。

(篇六)

**市**县**乡**村位于**市**县南部山区,距**市公里处,下辖

个自然村,全村现有户,人,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亩,**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XX元,实现了全村脱贫。**村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抓手,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以发展

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养殖和枸杞、钙果种植及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为辅助,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使全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名列全乡的前袤。

**村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2009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设施农业建设先进村”。**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做法如下:

紧抓机遇求发展,扶贫攻坚惠民生

扶贫攻坚,事关民生社稷,意义深远。**村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产

生活困难,人畜饮水基本靠水窖储藏的天然有效降水,全村无一条硬化路,农村住房XX%都为土坯房,只有少量砖瓦房。贫困人口占全村总户数的XX%左右。

近年来,**村在**市委、政府,**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机遇,村两委班子将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第一发展要务,结合本村发展条件差和农民居住条件落后的现状,确立了发展村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新思路,依据全村实际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解决温饱、尽快脱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紧抓扶贫机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步伐,有效改善了全村居住环境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村村两委班子为了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带头放弃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每天早出晚归,跑资金、跑项目;先后争取了一事一议项目、市场建设项目、**村加油站建设项目、千亩枸杞种植项目、250亩欧梨种植项目、自来水入户工程等一系列普惠于民的项目、政策,为**村脱贫致富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调整产业促发展,脱贫致富得民心

**村地处贫困山区,环境、生态条件十分恶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群众不能实现脱贫致富梦。村两委班子积极与**乡党委、政府及农牧、林业等部门协调,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以

产业为主导产业,种养殖相互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解决全村干旱缺水导致

收益低的问题,村两委积极与上级水利部门协调,申报项目,争取资金XXX万元,修建XXX万方蓄水池1个;通过动员鼓励全村能人,积极筹集资金630余万元,架设高低压线路20公里,新打及配套机井63眼,使全村45920亩耕地得到正常进行有效补灌。

**村坚持以为扶贫开发增收产业,为了解决办法贫困户

脱贫,村两委积极为弱势群体向市扶贫办、及上级部门争取扶贫双到资金,帮助贷款,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使贫困户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几年发展**村农户压砂地规模快速增长,总面积达到XX.X万余亩,**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XX元。比2000年翻10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扶贫标准,全村达到整体脱贫,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

针对**村群众历史由来发展养羊的习惯,为了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村两委班子确定把发展养羊作为全村第二经济产业,并积极与市农牧、科技等部门联系,为群众进行养殖技术指导,逐步扩大了全村养羊规模。目前,**村羊只存栏数达到5200只,创造年经济收入XX.X万元,充分利用羊粪作为无污染有机肥料,不但起到品质品牌保护,而且还做到了优势产业互补,使全村解决了生产模式单一的局面。

**年,**村两委班子面对现有农业产业老化的问题,积极探索后续产业发展新路子,先后引进了枸杞种植、和钙果种植试验。为充分调动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村枣瓜间作2900余(来自:

在点网:精准扶贫典型事迹材料)亩,建成了百亩枸杞种植示范园区,钙果种植250余亩。目前,探索老砂地后续产业发展是村两委的主要任务。

改善设施促发展,村队旧容换新颜

**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散居住的村庄环境,加上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条件严重滞后等影响,不但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而且还制约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更严重影响**村农民脱

贫致富步伐加快。为改变全村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村两委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村民居住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硬化红圈、三合新农村巷道4800米、埋设供排水管道1万米,新修生产道路2万余米;为了村庄环境面貌,修建垃圾池XXX个,配置垃圾箱XXX个;沿公路两侧栽植刺槐17000多株;对XXX户进行了改厨、改厕、改能;在新农村建设刚开始时,群众不理解,参与建设热情不高,两委班子成员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会,共同商讨方案,走家窜户搞宣传,说服群众,村两委带头

“拆土坯房、改厨、改卫”,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调动了村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由“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村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个,XX%以上的村民住上新砖房。

目前,全村XX%以上的农户用上自来水,柏油路贯通5个自然村,客运班车天天发,大大方便了全村群众出行。初步实现了村庄巷道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改造后的新农村,有了干净整洁的厨房,有了安全卫生的饮水设施,通过争取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大部分群众安装上了太阳能,清洁能源和淋浴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针对群众农闲季节无文娱项目的情况,**村为了加强全村文化阵地建设,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3万余元,建成“农家书屋”1座,藏书2000余册,图书品种涉及文学、科普、儿童读物等多个种类,为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为了活跃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村两委专门为各队购买音箱设备,由村干部带头在全村范围内跳起了广场舞。

互助资金解民困,集体经济增效益

资金短缺是制约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瓶颈。为解决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村积极向上级争取互助资金项目、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2009年以来,**村争取国拨村级互助资金XXX万元,通过农户入股XX.X万元,每年向贫困农户投放互助资金XX.X万元。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村级互助资金项目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扶持了贫困群众的产业种植自己不足问题,受到广大贫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群众亲切地称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自**年以来,**村共争取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00余万元,充分解决了群众生产资金困难的问题。

**村通过实施分配开发战略,从而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帮助扶持全村贫困户及早脱贫致富,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村两委反复讨论研究,千方百计想办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贫资金有效整合,投资XXX万元新发展村级集体压砂地315.8亩。经过几年运作,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的就业问题,也使得村级集体每年收入XX.X万元,让**村走出了“空壳村”行列

(篇七)

**村是省级重点精准扶贫村,地处蓼水河畔,全村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水田面积1250亩,山林面积3300亩。全村共有党员XXX名,其中流动党员XXX名。通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贫困户XXX户,XXX人,并且对每户都进行了建档立卡。过去村里无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贫困比例相对较高。

党建带动扶贫。为了充分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村党支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党员明主生活会,听取党员的思想汇报;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讨论发展党员和村里重大问题;每个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向全体党员报告支部工作情况,通过远程教育红星视频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央政策法规,学习党章党纪,做合格党员。坚持定期走访党员、群众,上门听取他们的心声和建议,原村干部谢实石也多次为扶贫工作献计献策。坚持党员联系贫困户,为了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采取“先富带后富、能者带弱者”的方式,每个党员联系1-3户贫困户,对全村XXX户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本村共产党员谢定忠是养牛专业户,他主动带领3户贫困户,成立了养牛合作社,发展养牛产业。坚持抓好流动党员的管理,村党支部建立了流动党员台账,对流动党员的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定期与之联系。

产业助力脱贫。产业是强镇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年,**村因地制宜在全村推广油菜种植400亩,并且免费发放种子给贫困户,另外对贫困户制定奖励措施,每亩奖励XX元。平均每人增收1XX元。**村原先有农户种植油茶,可是不成规模化,村党支部号召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村油茶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壮大了油茶种植规模,**年低改油茶250亩,新造油茶150亩,人均增收XX元。大力发展养殖业,制定养殖规划,养殖规模和奖励措施,对全村XXX户有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农户实行扶持,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实行资金奖励。另外在贫困户中推广精品水果种植,有机蔬菜种植,优质粳米种植,特色产业成片,做到了“一户一业,一户一策”。**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元,同比增长XX.X%。

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年,在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投资XXX万元,修建了村级活动中心,保障了党员学习活动场所,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修建高标准水渠1500米,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投资XXX万元,在村主干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

**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镇党委政府将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鼓励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同时着重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一批,分散安置一批。积极引进瓦屋镇纳金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种植野山椒,并签订收购合同,保障农户权益。在此基础上,积极与**籍在外工作、创业的人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回来支持家乡建设,回馈家乡。

(篇八)

****精准扶贫“六大工程”

1.背景

**省**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316和212国道、在建的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临渭段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辖8镇8乡、3个社区、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X万人。

2.做法

根据国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发布《**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强力推进试验区扶贫攻坚工作。**县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扶贫对象,实施“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1)优先夯基础,实施了基础改善工程。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破解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改造面达XX%,动力电覆盖面达到XX.X%;坚持建管护并重,实施道路项目135条478.3公里,XXX个乡镇全部通油路,通村道路硬化率达XX.X%;与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建成集中安置点XXX个2XXX户,改造农村危房7XXX户,占应改造危房25XXX户的XX%。同时,坚持“城镇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打造五竹、路园、**等旅游特色城镇,建成元古堆、绽坡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XX.X%,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突出抓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攻坚核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马铃薯种薯产业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建成脱毒瓶苗组培温室XX.X万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666座。中医药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种植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GAP基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市场、仓储、质检体系建设,种植面积稳定在XXX万亩。畜草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扩群增量这一重点,发展养殖企业(小区)510家、家庭养殖场1XXX个、规模养殖户XX.X万户,引进建设年屠宰加工XXX万头只的畜禽屠宰加工厂2个。发展工业经济,助推产业扶贫,投资2亿多元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的**县工业集中区。

(3)着眼惠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幼儿园XXX个,XXX个行政村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全县乡镇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幼儿入园率达到XX.X%,投资XX.X亿多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XXX个、村文化室XXX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XXX个,分别占行政村的XX%、XX.X%、XX.X%,全县新农合覆盖面、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达到XX.X%、XX.X%和XX.X%、XX.X%。

(4)着力解难题,实施金融支农工程。坚持把解决融资难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组建了盛鼎、中惠等信用担保公司8家,引进工商银行、**银行在我县设立了支行,争取农发行土地储备贷款6XXX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XX.X亿元、六期世行贷款2XXX万元,探索“互助增信”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新模式,投入财政资金2XX.X万元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XXX个,发展金融便民服务网点XXX个。

(5)围绕强技能,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年培训劳动力XX.X万人次,其中劳动力技能培训4XXX人、“两后生”2XXX人,技能鉴定4XXX人,组织劳务输转XX.X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XX.X亿元以上,“每户发放1本培训资料,每个劳动力培训1次”的“三个一”培训目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XXX万元,组织人社、农牧、劳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6)注重拓渠道,实施电商旅游扶贫工程。坚持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制定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和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XXX万元扶持电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渭**景区被列入全省20大核心景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发展“市级农家乐示范户”XXX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30多种,年吸引游客XXX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XX.X亿元。

3.经验

(1)发扬“三苦”精神,是扶贫开发核心动力。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国扶办、省、市、县四级领导相继建立联系点,亲自苦抓扶贫典型,探索扶贫开发可行之路;各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广大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艰苦努力。

(2)突出政府推动,健全体制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根本保证。**年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有效投入整合机制。创新开展“三送三问三提高两密切一推动”实践活动,以“五联村”、“六联户”为载体,为开展“双联”行动先期积累了经验。

(3)注重社会参与,借助内联外引,是扶贫开发重要力量。积极落实中国民生银行、天津市和省市县直机关双联单位帮扶物资资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蹲点驻村,组织、动员省市县双联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与国际马铃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协议,共建研发机构、种植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企业带农村、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对口帮扶机制。

(4)坚持开发扶贫,转变发展方式,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出了一条“双推双带”(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增)的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投羊还羔”为模式,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户建圈、分户饲养”和“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带养、入股分红”等形式,探索走出了一条肉羊产业“联户养殖、滚动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篇九)

十堰,肩负着近XXX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特别是**扶贫座谈会后,十堰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富口袋、也富生态、更富脑袋,全力以赴加快贫困山区绿色转型、全面奔小康步伐。

“十X五”以来,十堰累计减少贫困人口XX.X万人,其中去年减少XX.X万人。

内修人文:物质不足精神补

干部修党性,提振精神区位。举办“流动党校”,开展专项整治、“电视问政”,掀起“作风风暴”,在决战贫困中实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办成了一批改变和优化十堰发展格局的大事要事。

群众修美德,激发脱贫斗志。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崇德向善在十堰大地蔚然成风。全市星级文明户创建面XX%。

社会修正气,凝聚扶贫合力。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十堰、平安十堰、诚信十堰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推行“三官巡村”,开展助困、助业、助稳等活动,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市场主体融合到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之中。

外修生态:绿色转型天地宽

植绿兴绿,种下“绿色银行”。“十X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XX.X万亩、封山育林XX.X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XX%提高到XX.X%,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等,绿色已经成为十堰的底色和主色。

治污控污,建好“生态家园”。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自筹资金XXX亿元推进城区五条河流治理,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关闭转产规上企业,永久性减少税收XXX亿元。

转型升级,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转型助推全面小康。目前,全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XXX万亩,汽车产能达到XXX万辆,旅游业年接待游客3XXX万人次。

精准发力:决战贫困奔小康

“四双”帮扶“结对子”。全市1236支工作队、1068家企业、XX.X万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目前,规划精准帮扶项目XX.X万个,到位资金XX.X亿元。

搬迁挪出“穷窝子”。紧密结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十X五”以来,全市已搬迁贫困户XX.X万余户,退耕还林XX.X万亩。

助学拔掉“穷根子”。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大幅提高贫困家庭“两后生”补助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金融扶贫“闯路子”。探索构建“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去年以来,撬动银行小额贴息贷款XXX亿多元,7000多农户、600多家合作社、150多家龙头企业受益。

强化保障“兜底子”。加强医疗救助扶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无力脱贫的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确保政策兜底精准到户。

(篇十)

云南会泽精准扶贫“一大战略、六大工程”

1.背景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处,会下辖XXX个乡(镇、街道)、XXX个村委会(社区)、XX.X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农业人口X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X%。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尚有贫困人口X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X%,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占XX.X%。

2.做法

(1)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3个“1/3”目标,即劳动力中1/3从事农业,1/3县内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另外1/3跨出县门务工经商。对此,我们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输出30余万人到县外务工经商,年创收入达XXX亿元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特别是年轻一代走出去,使他们依靠知识和能力,真正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彻底“挖掉穷根”。

(2)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十X五”以来,一方面着力打通“主动脉”,另一方面,不断疏通“毛细血管”,硬化通行政村公路728公里,修通自然村道路295公里,硬化村内道路XX.X万平方米,全县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骨干水源点工程,新增蓄水1XXX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XX.X万农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XX.X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XX.X万亩。三是大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网改造33XXX户,架设10千伏线路651.94千米,安装变压器672台,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四是大干安居房建设。累计新建安居房XX.X万户XXX万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3)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先后对铅锌、建材、能源等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驰宏XXX万吨铅锌冶炼项目顺利投产。同时,积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巩固壮大马铃薯、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风电水电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日趋凸显,核桃、玛卡、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荣获“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称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经果林种植基地。

(4)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治贫要先治愚。会泽的贫困,本质上是人的素质和生存竞争能力上的贫困。“十X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XX.X亿元,新建中小学10所,维修改造354所,新增校舍面积XX.X万平方米,排除危房XX.X万平方米,“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生XX.X万人。二是通过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夯实自我发展根基。近年来累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XX.X万人次,开展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XXX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2XXX人。

(5)实施生态保护及美丽家园建设工程。保护好生态,是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一狠抓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重点对者海工业片区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关闭企业30余家,对建材、铅锌等行业坚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二狠抓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另一方面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干热河谷区、石漠化荒漠化区造林绿化XX.X万亩,种植核桃XXX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XX.X%。三是大力开展美丽家园建设。

(6)实施城镇化带动工程。结合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的实施,通过“山上问题山下解决,农村问题城镇解决,分散问题集中解决”方式,不断探索高寒贫困山区的城镇化路子和城乡统筹良方。待补镇按照“规划牵引(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镇)、双轮驱动(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同时驱动)、三方共建(财政资金、市场融资、群众筹资)、四环联动(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人口向小集镇集中)、五基并举(基础设施改善、基础产业培育、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的思路,带来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农民素质、城乡面貌、干群关系的重大变化。

(7)实施保障体系构建工程。保障体系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支撑。全面统筹推进文化、卫生、养老等民生事业,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率达XX%,新农合参合率达XX%。二是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扶贫开发组织保障。

3.经验

一是合力攻坚,干部群众大发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思路,有力促进了会泽扶贫开发工作的纵深推进。二是立足实际,扶贫机制大创新。建立健全了项目规划、一事一议、项目督查、激励约束、项目监理、资金监管等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三是整合资源,扶贫资金大投入,最大限度聚集扶贫要素,集中投入使用,提高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大产业。按照长中短相结合的思路,加大产业培育力度,长远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近期重点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种植业和劳务产业,初步形成以马铃薯、生猪、经济林果、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五是强化培训,群众素质大提升。以就业培训中心,网络远程教育、“两校进村”等为载体,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六是改善民生,社会保障大强化。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补助救助力度,有效防止因就学导致新的贫困出现;开展卫生扶贫,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解决了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

(篇十一)

正宁县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四因四缺”(因病、因学、因婚、因灾,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缺主导产业)的办法,逐村逐户调查摸底、核实情况,精准识别五保户、保障户和扶贫户,分别建立县、乡、村、户四级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针对不同贫困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确保各类贫困人口同步脱贫。一是对五保人口全部实行财政供养。以解决不愁吃、不愁穿和有房住为重点,根据五保人员个人意愿和供养机构服务半径,新(改扩)建和维修敬老院、五保家园、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XXX个,集中和分散供养XXX人,年人均供养水平达到4XX元以上;对因女儿出嫁、儿子招赘或外出务工长期不归等原因,成为事实上无依无靠的“准五保户”,但又享受不了“五保”政策,更无能力自建住房的特殊群众,政府全额援建互助老人幸福院和公租房,优先解决安居问题,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对低保人口实行政府兜底。在近年农村低保逐步“扩面提标”的基础上,将重新调查识别的身残智障、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全部由政府兜底保障,年人均补助金额分别提高到3XX元、28**元,高于脱贫标准。同时,建立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对接机制,通过双向动态调整低保和扶贫对象,使三、四类低保覆盖所有贫困户,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通过“输血”和“造血”良性互动,使其实现政策性减贫增收。三是对扶贫人口实行定向帮扶。对7XXX户、XX.X万贫困人口实行“三级”分类(微贫“一级”、较贫“二级”、贫困

“三级”)动态管理和帮扶,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搭配、增减平衡、重点倾斜、精准帮扶”的原则,重点向XXX个省定贫困村倾斜,重新调整帮扶力量,建立“642”(县级以上领导帮联6户,科级干部帮联4户,一般干部帮联2户)帮扶制度,帮联干部根据自身所能和群众所需,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协调发展项目、落实帮扶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培育致富产业,带动XX.X万贫困群众找到了致富门路,实现了稳定脱贫。四是对突发变故致贫人口实行“梯级救助”。针对近年来因大病、大灾以及车祸等突发变故导致极度贫困不断增多的实际,探索建立了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按全县社会救助结余资金XX%的比例正在筹建政府救助基金,计划在乡镇和县民政部门设立账户,对通过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之后,仍然极度贫困的特困家庭进行梯级专项救助(救助金额2XX元以下的,由乡镇调查确认后直接予以救助;2XX元-5XX元以内的,由县民政局调查核实后予以救助;5XX元以上的,由相关专业机构评估认定,并通过政府会议研究予以及时、公开救助),帮助其摆脱生活窘境,避免矛盾积压和上行。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XX.X万元,兑付大病医疗救助基金XX.X万元,1XXX户6XXX人得到及时救助。

(篇十二)

“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显成效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贫困人口劳动力状况等工作实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精选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

**县目前有XXX万人口,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8万以上。这些人中,有不少通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在全县上下开展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攻坚战中,我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县委、政府的大力号召、鼓励和支持下,纷纷返回家乡合资创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当下扶贫好政策,积极实施产业发展或创办合作社,助力家乡脱贫。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这些有想法、有干劲的“能人”紧紧围绕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生态种养殖及旅游行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县**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成立于**年5月,占地面积260亩,现已完成总投资XXX万元,规划未来投资5XXX万元建设成为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示范基地。“我们在**做这个水产养殖三十多年了,现在我们回到家乡发展这个种苗场,目的就是把种苗推向整个**,甚至推向省、州,带动家乡的一些贫困户脱贫”

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吴启平激动的告诉笔者。

二、立足精准扶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成立专业合作社,围绕“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脱贫致富思路,“能人”们凭借“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和后发赶超。例如:

**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退伍军人吴启平和田维江合资修建,带着退伍军人的干劲,立足“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合作社”引领,“辐射”带动农户XXX户,其中贫困户就有XXX户。具体做法有三种:一是承包出租方式:合作社直接承包农户田地,按照XX元/亩/年来计算,这一价格比市场价直接高出XX元/亩/年,农户反响强烈,纷纷出租自家田地,获取租金。二是入股方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量化为相应股份,年底收益时按股分成;同时,通过扶贫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再把资金入股合作社方式,将量化入股扶贫资金收益的XX%用于分红。**年,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方式,已投入扶贫资金40余万元,年底实现分红4万元,XXX户贫困户户均分红700余元。三是“利润化分成”模式:按照入股社员数量,直接采取分成模式,第一年XX元/户,第二年XX元/户,以后根据经营状况逐年递增。

通过不断发展,目前,该基地建设有办公室一栋、猪舍2500平方米、鱼塘12口40余亩、育苗孵化池4个。工作人员XXX名,含高级水产工程师、牲畜医生、饲养员、技术员等。

**生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投产,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鼓励,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吴启平和田维江等人也是信心满满,他们表示,在当前脱贫攻坚大好形势及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将积极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增加生产量,争取在**年商品猪养殖出栏数达3000余头,产值达到XXX万元。完成1XXX万元总投资建设鱼苗孵化基地,产育苗2XXX万尾,产值达到XXX万。在基地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到合作社就业,带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三、挖潜力

找良方

扶贫模式“闪金光”

“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扶贫成效显著,也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在参与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和驻村帮扶工作时,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的重要“纽带”。目前,全县已成立17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农户9XXX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XXX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主要发展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精品水果、旅游等“十大特色产业”,年总产值达到XX.X亿元。“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十三)**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典型经验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工商联、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千企帮千村”

精准扶贫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市工商联针对**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实际,动员广大非公企业积极投身“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并确定了相对贫困的**市新城镇新城村9组为重点帮扶对象。

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帮资金等多种途径,帮助相对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XX元。

一、基本情况

新城镇新城村9组,新城镇新城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部分移民与本组少数居民组建而成,共有村民XXX户,XXX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新城9组大部分土地是后期改良的土地,耕地土壤层仅有半米深,土壤层以下全是戈壁沙石,水份容易流失,保暖性差,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更不适合当地经济作物——洋葱的种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户家庭底子相对薄弱,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人均年收入在XX.X万元左右,农户的整体经济收入落后于其他村组。

二、主要做法

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并不意味着帮扶工作要弱化,而是要通过新的方式、新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相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使**市率先实现小康这一奋斗目标。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工商联非常重视帮扶工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制订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工商联选派正科级干部陈军斌同志,到新城镇新城村担任扶贫队长,对重点帮扶对象——新城9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市工商联制定了“帮扶行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工商联党组书记担任组长,成员由帮扶的企业家组成,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有关帮扶问题。三是全面调查研究。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多次深入新城村9组开展调查研究,并带领机关人员逐户上门了解情况,做到底数清、目标准。

(二)认真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一是摸清贫困村基本情况。新城村9组移民较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贫困户较多,我们将最困难的3户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二是完成村企结对。坚持“就地就近、综合平衡、全市统筹”的原则,按照大企业帮扶全村、中小企业帮扶贫困户的原则,采取由下而上的办法完成村企结对。三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新城9组农业生产特点和实际,以及贫困户的现实情况,帮扶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的措施和方法。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为充分调动参扶企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开设宣传专栏,联合**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广泛宣传参扶企业的好做法和进展情况。对帮扶工作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宣传,在全市范围内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主要成效

帮扶行动开展以来,参扶企业通过各种帮扶方式,积极在帮扶村、组实施帮扶项目、技术、开拓市场,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提高了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业通过为贫困村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手段,提高了贫困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一系列帮扶行动,帮助农户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市川渝商会是新城9组对口帮扶企业,商会指导新城9组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农业。为3家农户修建了新型温室大棚,并与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每座温室大棚当年赢利3万余元;指导4家农户到外地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洋葱,使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商会先后投资3万余元用于改造温室大棚、为贫困户购买部分农药、化肥。并将剩余劳动力引进企业,让村民在农忙季节干活,农闲季节进城打工,增加农户的收入。

二是进一步拓展了帮扶的格局和方式。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创新新的帮扶模式,将帮扶工作输血变为造血,进一步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是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导致部分农户贫困根源。面对这一问题,**市工商联及时联系当地种业公司,与新城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以每亩土地1XX元每年的承包费,将农户土地承包给种业公司。既解决了种业公司土地需求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农户土地闲置而没有收入的困难。开拓了扶贫工作的新格局。

三是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贫困村通过企业的帮扶,贫困农户在收入的增加、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在帮扶活动中通过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获得利益,同时也为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了自身发展。通过帮扶行动,我们促成了**市东方宾馆与新城9组养鸡场签订了供需合同;促成了西部天地超市与新城8组种植户签订供货合同;促成了酒泉种业有限公司与新城镇大部分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也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四、存在问题

我们在帮扶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开展还不平衡,相对贫困村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帮扶的思想认识有错位。从帮扶措施上看,企业重视简单的捐赠,而轻视综合帮扶;从干部群众的意愿上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产业发展;从帮扶理念上看,企业注重物质扶贫,而忽视精神扶贫。三是帮扶模式还比较单一。目前企业帮扶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利用自身的资源,独立地开展帮扶工作,没有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没有实现帮扶效果的最大化。四是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对帮扶企业的激励政策还不到位,企业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 篇二

新乡县隶属河南省新乡市管辖,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中下游北岸,华北大平原南端,豫北平原中部。东临延津县,西邻获嘉县,南毗原阳县,北呈马蹄形环抱新乡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2′至114°04′,北纬35°05′至35°22′行政区划包括6镇1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即小冀镇、七里营镇、朗公庙镇、翟坡镇、古固寨镇、大召营镇、合河乡和新城区,辖178个行政村。土地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 906.67公顷(35.86万亩)。

新乡县农业历史悠久,基础牢固,历史上曾以粮棉稳产高产著称。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 083公顷,其中粮食面积33 030公顷,棉花播种面积2 000公顷,油料面积2 205公顷,蔬菜3578公顷;粮食产量239 220吨,夏粮产量130 482吨,棉花产量2 325吨,油料产量12 000吨,蔬菜产量225 751吨,瓜果产量16 700吨,肉类产量16 153吨。

目前,新乡县发展现代农业重点主要集中在打造现代种业基地、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积极发展体闲观光农业等三个方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体系落后以及乡土意识浓厚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 新乡县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及典型案例

2.1 发展条件

2.1.1 交通区位优势好

新乡县地处新乡市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铁路、公路、航空在此构成发达的交通网络。以新乡为中心方圆600公里以内的重要城市有20多个,包括北京、天津、武汉、西安、石家庄、太原、济南等,8小时公路半径里程辐射区域人口达5亿之众。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新乡县各种农产品和加工业产品销售到新乡市乃至全国各地提供了方便。

2.1.2 科技支撑能力强

新乡县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较为雄厚,主要得益于新乡市整体作为“农业科技强市”的有力支撑。新乡市汇集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农科院等10余所国家、省、市级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具有强大的研发推广实力,构成了新乡得天独厚的农业科技研发、立体支撑优势。

2.1.3 经济发展势头猛

新乡县是一个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较强的城郊型重点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连续多年保持全省20强;在中部497个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序多年位居第50位左右。目前,全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集聚初具规模,特色基本形成,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2 典型案例

综合考察新乡县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已经取得的成就,有三个地方比较具有代表性,分别是李唐马村、龙泉村和刘庄村,可以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李唐马村将全村299公顷(4 485亩)土地以承包租金加股份的方式全部流转,这种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使农户不仅获得土地流转承包租金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红利,而且也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产业,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龙泉村依托龙泉集团组建了以村委会控股,全民参股的农业股份制企业“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依法白愿有偿的原则对村北农户的承包地(每人4分地)进行了土地流转,以每亩(年)1 000元的标准租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100公顷(1 500亩)的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在此基础上,龙泉村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刘庄村成立了华星集团公司,下分农业、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商业及宾馆等7个产业。刘庄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使刘庄走上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医药工业为龙头,带动各业发展,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

3 新乡县现代农业发展成功经验

3.1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是要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来解决以土地流转为代表的资源整合难题。新乡县人多地少,一个村每一户平均拥有土地面积只是个位数,要大力发展必须积极整合资源。如果领导集体孱弱不堪,没有能力和魄力把一个村拧成一股绳,那么只会使大家的力量往四处使,人心不齐,干不成大事。

以刘庄村为例,史来贺同志担任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委书记51年,始终心怀群众,关注民生,坚持自力更生,集体创业,滚动发展,共同致富,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抓住时机大办工业。自1974年起,先后办起汽车喇叭厂、冰糕厂、造纸厂、华星药厂,使刘庄群众的生活日益宽裕起来。1988年,为了扩大药厂生产能力,创造更大效益,让村民更加富裕,史来贺提出由全体村民出资再建一座新的药厂。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史来贺决心以个人名义向村民借钱办厂,经营失败由他承担损失,经营成功厂子交给集体,利润归村民所有。史来贺的担当精神感动了群众,新的药厂终于在一年半后建成,成为刘庄的经济支柱。这样的举动需要巨大的能力和魄力,也正是这样的领导集体才使刘庄发展成新乡、河南乃至全国的榜样。普通的乡村必须将有限的资源资金集中在一起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3.2 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帮助与支持

新乡县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帮助。以刘庄村为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村集体就已经整合了农业资源,在此之上做起了小型加工企业。毛主席来七里营视察之后,刘庄作为红旗标杆更是获得了政策扶持,加之本地水土优势,依靠基础农业全村很早就摆脱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农副产品又涉足医药、造纸、淀粉等行业,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刘庄所在的七里营镇也是一个农、工业实力强的乡镇,靠着集体的力量全镇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强强联合更促进了刘庄的发展。刘庄依靠丰富的农业初级产品,依靠高新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3.3 大力发展综合农副产品加工

发展现代农业,仅仅依靠初级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发展综合农副产品加工。各个区域要在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基础上,结合地情、村情、交通、资源等种种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龙泉村位置大约为新乡市区正南,距离也较近,新乡市南二环青龙路也紧邻村庄通过,斜跨市区的黄河大道在龙泉村口也与青龙路交汇而过,并且新乡市的整体规划也是向东和向南发展,未来和市区的距离会更加接近。附近村庄也有一条条道路连接青龙路和黄河大道,道路宽,路况好,观光采摘园也紧邻此路,交通便利,是发展观光农业、体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最佳场所。所以龙泉村就集中精力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优势,不但吸引老百姓来这里亲自采摘,并且将水果加工打包成箱,以黄金梨为品牌代表,销往城市各大卖场,成为新乡县现代农业的一个典范。

3.4 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

农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以及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等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建设资金也主要依靠建设主体来解决。农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必须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引进资金,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农业主体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有效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引龙头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形成合力,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乡县的李唐马村就是从涉农企业新乡市粮丰种业有限公司获得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将土地成果流转来发展现代农业。龙泉村则是通过村民全民参股的形式成立农业股份制企业“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借助农户的资金来建设农业高效科技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刘庄村则是通过自筹资金和吸引外资,以工业来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扶持发展关联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关联企业带动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按“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加快培养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关联龙头企业,使它们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充分发挥关联企业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新乡县的李唐马村通过引入关联企业新乡市粮丰种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来统领本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借助粮丰已有的品牌走品牌化道路。龙泉村和刘庄村则是通过自建的形式成立相关的农业发展企业作为龙头,带领全体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龙泉村打造出了“黄金梨”等知名农业品牌,而刘庄村则是将整个刘庄打造成了一个知名品牌,在全国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摘要:新乡县是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备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大力推行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分析新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乡县,现代农业,典型案例,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

3.乡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页) 篇三

乡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97公里,属于高半山地区,辖区6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x户,x人。有贫困村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为xx户x人,截至2017年底,全乡实现4个贫困村退出、37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7.94%降至2.6%。乡始终把群众认可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实,通过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同步帮扶、全覆盖联系服务三项举措全力提升群众认可度。

一、知情明理全程参与扶贫

(一)识别、帮扶、退出让群众全程参与。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阳光运行,通过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群众认可度。紧扣精准识别,让群众率先提议,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行动态管理;紧扣精准帮扶,经常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贫根”,精准发力;紧扣精准退出,鼓励群众自主算账、主动申请,同时让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监督者和评判者,侧重用群众算的“账”体现脱贫成效,切实避免群众“数字脱贫”和“被脱贫”。通过群众的全程参与,精准扶贫启动以来,乡无一起缠访纠访事件,群众认可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二)政策、措施、要求让群众全部知晓。

始终将群众知晓度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一项注重指标。依托“农民夜校”“乡音宣讲”“百日千场·一周一主题”等载体,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进农户、进寺庙、进村寨、进机关、进牧场“五进”活动。3年来,全乡共组织开展集中宣讲280余次,其中深入边远牧场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宣教群众1.6万人次。此外,针对年老不识字、患大病等特殊人群,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600余人次,重点讲解医疗政策、养老保险购买等惠民政策。通过政策大宣讲,近年来乡群众对于脱贫攻坚知晓度逐年提升。

(三)意识、动力、信心让群众全面提升。

坚持主体地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大力开展大走访大谈心活动,全覆盖走访贫困户18轮次,非贫困户6轮次,通过政策宣传、谈心谈话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注重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先后开展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儿女、好邻居”、“十星级文明户”、“卫生家庭”、“健康红旗能手”等活动9次,表彰典型人物54人,引导群众传承中华美德,形成良好风气。按照“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先后组织新品种青稞种植、牦牛疫苗选取、传承祥巴文化等内容组织培训400余人,一半以上贫困户劳动力均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二、同帮同扶共享发展成果

(一)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深知持续增加收入是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注重推进产业化扶贫,认真落实产业扶持基金政策和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补助产业到户金125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68.5万元。注重加强就业帮扶,开发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223个,通过推荐务工、组织参加招工应聘等方式在乡内xx路等重大项目、灾后补短等村内自主建设项目中帮助推荐就业400余人次,全力实现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股权量化、引入社会资本、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成立公司1个、合作社6个,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2.5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6645元增长至10831,增幅62.99%,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多措并举保障“三保障”。

我们深知“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素。坚持大力推进住房保障,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搬迁工程57户219人,入住率100%,实施危房改造36户,全面完成“8.8”地震中568户受灾群众房屋维修加固,并通过幸福美丽新村补助到户、厕所革命等,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认真落实医疗教育政策,实施十免四补政策,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98850元;启动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工作,确保贫困户医疗报销比例控制在5%以内,为98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69.50万元。落实教育扶贫基金34.2万元,雨露计划1.4万余元、金秋助学5万元、xx资助非贫困户学生7.2万元、彩虹计划、。积极寻求xx对口援建、xx公司等社会帮扶,帮助120余名中专以上学生申请、联系助学金60余万元。切实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为贫困群众免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

我们深知建好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解决全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先后集中捆绑、统筹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约6000余万元,新建、维修、硬化道路20公里,新建维修桥梁6座,铺设饮水管道20公里,新建文化院坝5个,建设州级“四好村”2个,县文明村2个。全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通往幸福的大道越修越宽。

三、结对认亲无缝联系服务

(一)联系服务群众无盲区。

我们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的重要保障。以“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等活动为载体,综合考虑亲友关系、利益关系等,成功搭建“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户、僧侣户、一般农户”的“四联系”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宣教政策、引领发展、倡树新风、维护稳定、服务远牧”五项主题的到户服务。三年中,完成全覆盖结对认亲554对,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3500余人次,累积发放大米、食油等物资1000余件。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攻坚克难不断凝聚共识。

(二)排查解决问题无止境。

我们始终坚持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核心支撑。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做好问题自查整改工作,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标准,不断自查、整改,全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注重动态掌握群众诉求,重点针对“八类人员”及各村重点群众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按照件件有回音的原则加强问题整改和反馈。截至目前,累计摸排收集问题500余件,立行立改350余件,反馈解释130余件,正在解决20余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起,以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效保证了较好的群众满意度。

4.旬邑县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篇四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属国家贫困县。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2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5万,是农业大县、山区大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2010年底,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6.1万、占总人口的24%。旬邑县有中小学校153所,学生41000余人,教职工3300多人。其中,普通高中学校1所,在校生5668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856人。绝大部分学生均为农业户口,家庭经济困难,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旬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精神,为解决广大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及进一步把资助政策落实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得到资助,引导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读好书,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最大效益。旬邑县秉持服务学校,服务贫困学生的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严格标准,规范管理,扎实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高中贫困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涉及党的惠民政策体现上,旬邑县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示”的要求,始终“坚持不贫不贷、无信不贷、应贷尽贷”的原则,严把资助申请、资格认定、审核、公示、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环节,确保“助真贫,扶真困”。近年来资助工作成绩连年攀升,不断提高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水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工作中,旬邑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完善资助机构,加强资助工作管理。旬邑县成立了旬邑县学生资助中心组织机构,统筹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同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带复印)、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并配有专车,各种硬件建设达均到省颁标准,为资助工作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要求,县教育局、旬邑中学、县职教中心也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资助工作。

二、重视资助工作宣传,扩大资助影响。为了扩大资助工作影响,提高政策知晓率,旬邑县充分利用电台、网络、展板、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积极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将宣传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做到了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同时,把每年五月份作为“资助政策宣传月”,定期、深入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帮助每位家庭贫困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特别加强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办理的条件、办法”的政策宣传,使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了每位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受助政策顺利入学。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规范运作。旬邑县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资助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保证资助工作健康运行。一是制定贫困学生资助办法。结合国家、省、市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县情出发制定出台了《旬邑县贫困学生资助办法》,明确了资助的对象、范围和资助方式,量化资助标准,细化资助工作程序及受助学生后期跟踪管理等,全面指导开展资助工作。二是建立反馈督办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向公众公示投诉电话,公开意见箱,建立了来访和投诉举报的接待、登记、反馈和处理工作制度,促使资助工作规范、健康操作运行。三是按照《中学生资助发放档案有关规定》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完善档案登记、交接、保管制度,进一步规范资助档案资料管理。四是旬邑县教育局、旬邑中学、旬邑职教中心根据出台的实施办法,对原来制定的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相关资助政策进行了统筹安排,重新制定了管理实施办法和细则。受助学生比例和资助额度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四、严格资助过程,提高资助效益。一是严格资助认定。贫困家庭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保证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在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上,旬邑县始终坚持“应补尽补”和“不贫不贷、无信不贷、应贷尽贷”的原则,认真审核资助的相关证件或证明,严把学生资助申请、资格认定、审核、公示等环节,真正做到“助真贫,扶真困”,严格控制不应资助者受助。二是细化资助步骤。按照“三公开”的原则,即资助政策公开、金额公开、资助对象公开,将评审结果向社会公示,存在问题及时纠改,达到零投诉举报后按有关规定,严格时限足额资助,资助过程客观、公正、高效、透明。三是加强资助后管理。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相关活动,促进学生资助工作健康顺利实施。特别针对助学贷款 “信用贷款”的特点,建立贷款学生档案及诚信档案,定期通报提示、督促毕业学生家庭及时还款,切实提高还款率。2010年毕业学生127人,旬邑县印发《助学贷款还本付息办法》宣传资料500份,更新学生信息246条,方便群众了解还款办法,应收利息2.35489万元,已全部回收到位;2011年元月至四月份回收提前还本、利息16.033万元,保证了贫困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持久、健康、平稳运行。

近年来,旬邑县在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方面,坚持“应贷尽贷”的原则,至今累计贷款学生3167名,累计贷款金额1658万元,贷款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约90%;普高资助3307名贫困高中生,资助金额330.7万元;中央福利彩票资助1404 贫困高中生,资助资金127.16万元;中职助学金资助8683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276.225万元;免学费资助学生1016名,资助金额162.56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旬邑县以体现党的惠民政策为己任,以服务学校,服务贫困学生为工作出发点,不断创新,改革,探索学生资助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内部管理,从工作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受助学生信息库,资助工作程序、公示制度、受助学生后期跟踪管理等制度;规范对各级各类贫困学生的资助办法。二是严格执行资助政策和资助流程,使学生资助工作科学、有序、规范。三是按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中学生资助发放档案有关规定,做好整理、立卷、存放、保密等工作并制定档案交接、登记、保管及档案管理制度。

5.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 篇五

促扶贫深刻变革

XX县作为全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县之一,按照“抓扶贫就是抓经济,既要富民又要富县,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改善基础条件”的思路,把扶贫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科学发展式扶贫新路子。

——农业结构转型了。由过去的分散种养植,发展到现在的设施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技能型劳务输出等多业并举,设施蔬菜和设施规模养殖两大主导产业,XX年完成产值21.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1%。

——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由单纯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由原来的单纯种养殖收入拓展到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和进公司务工的薪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3188元、XX年的4021元,增加到XX年的5010元,分别增长20.7%和19.7%。

——农村环境变美了。硬化村街道路142.9公里,清理垃圾和杂物30万吨,拆除危房493间,粉刷墙壁110余万平方米,村庄周围全部绿树环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增强了。全县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集中连片供水和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 积达到14.6万亩,对39个村进行低压电网改造,改造危房5000户,完成3条旅游道路44.6公里建设,建村卫生室346个,新建村幼儿园3所。

一、扶贫攻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把“五位一体”作为培强产业的主要模式

在产业培育上,彻底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惯性扶贫模式,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用集体的力量攻破资金、项目、技术等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引进龙头企业搭建平台,仅XX年一年,即在设施规模养殖产业上引进了XX二商二期、XX德清源、湖南佳和、XX弘基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蔬菜种植上引进了富京、崇园、攀宝、龙和、华耐等10多家公司。

联建经营,农民受益。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家,发展社员6710户,辐射带动农户1.95万户,年实现经营收入近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1%。通过合作社运作,探索了村集体以土地和水电设施入股、群众参与的联建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难题,规避了市场风险,收入更有保障,并通过土地“大流转”形成了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入园打工“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新格局。

金融联动,破解难题。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与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破解了融资难题。

“五位一体”的有力实施,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走股份合作的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合作社组建,使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实现了“两减两增”:即传统种植作物减少,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增加;分散养殖减少,标准化设施规模养殖增加。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作物被经济作物取代,蔬菜种植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4万亩,形成了“百里绿色蔬菜产业带”;规模养殖场由30个增加到81个,其中千头规模养殖场由4个增加到21个,万头规模养殖场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个。

二、扶贫攻坚与城镇化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综合水平的主攻方向

一是注重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北农大、铁道学院等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幸福乡村》建设等规划。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规划以中心村为战略举措,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中心村,行政村由440个撤并到303个,自然村消减三分之一。

二是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探索了村企联建、整 体搬迁、改造提升和市场运作四种建村模式。龙关镇尤家沟村依托当地企业优势,通过村企联建,解决了新民居建设资金难题。雕鹗镇康庄村和三道川乡老栅子村,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旧村复耕,解决土地指标难题。大海陀乡二炮村、雕鹗镇尤庄村就地对原有民居实施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后城镇后城村通过市场运作,筹资1.8亿元,建设新民居住宅楼,使农民享受市民居住条件。XX年,全县共打造16个新民居示范村,为今后新民居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是注重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农村项目建设,整合力量,把新民居所在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主战场,水电路讯房全面跟进,综合施治。另一方面,注重引进大项目入驻,成立对京招商联络处,专门安排一名副县长主抓,加强与XX对接,把引进的10余家央企、民企项目全部建在农村,引领农村发展。

四是注重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注重发挥优美环境对农村生产生活信心的提振作用,以“四清四化”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具体工作中,坚持集中治理与常规巩固相结合,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推行“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责任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13万群众主动参与,自动酬劳10万余个。

三、扶贫攻坚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撬动杠杆

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格局。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形成“1+X”大资金投入格局。第一,财政投入为先。县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000万元,撬动各方面资金14.4亿元投向扶贫。资金整合到位。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打捆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水利、交通、住建、扶贫等部门资金2.5亿元,实现了项目资金投入由“单兵突击”向“集团作战”的转变。其次,部门和企业帮扶。争取省发改委等定点帮扶单位资金967万元,争取省扶贫专项资金1470万元,争取企业社会捐赠资金1130万元。第三,搭建融资平台。成立霞城投资公司和霞丰信业投资公司,增加“三农”贷款担保业务;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协议,开展五户联保小额信贷。利用省、市、县担保资金,累计融资6亿元。

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土地流转、蔬菜种植和生猪规模养殖,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贫困村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土地流转方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队伍,分级成立规划办公室,全县共流转土地8.9 万亩。在产业扶持方面,县政府出台政策,对蔬菜种植和设施规模养殖给予补贴。在蔬菜大棚上,依据类型,给予3000-XX0元补贴,并对农户贷款建棚给予财政贴息1年,对新增规模露天蔬菜给予扶持,政府提供每亩200元补贴资金。在设施养殖业上,依据规模,分别给予30-100万元补贴,贷款部分财政贴息2年。

三是建立人员保障制度。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选派1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任村“第一书记”,实行“集团化”帮扶。为加强对驻村人员管理,建立“月计划、周督导、半月调度”的工作制度和驻村工作人员、派出单位、乡镇党委、督导组、联络员“五位一体”捆绑连带责任追究机制,激发了驻村人员的工作干劲。

四是强化工作考核督导。建立产业项目、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台账和例会制度,领导小组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纪检、组织等部门组成巡回督导组和检查指导组,定期督导,严格奖惩,跟踪问效,有力助推扶贫攻坚进度。

四、扶贫攻坚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村级层面,实施“三个起来”管理体系。“三个起来”,即社会新风树起来、美好家园建起来、脱贫致富干起来。建立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组织、村代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谐促进会“六位一体”的农村组织管理体 系。一是创新村党组织形式。创新了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链上建支部三种基层组织设置模式,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落实村代会制度。1万多名村民代表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拆迁、征地、土地流转、四清四化、产业培育等诸多难题。村监会负责监督村务公开、村集体财务,给老百姓一个明白。二是鼓励成立经合组织。在经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下,实现了“办一个专业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目标,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建立和谐促进会。在44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和谐促进会,划小了农村社会管理层次和维度,农村各种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就地得到解决,信访量平均降低60%。

在乡镇层面,实施“四个一”服务体系。一是给乡镇党委、政府下放一批权力。把涉及公安、民政、计生、林业、国土,人事等12个部门的39项权力下放到乡镇,解决了乡镇想办事无权和权责不对等问题。二是每个乡镇建立一个便民服务中心。“四个一”的核心是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县便民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下,形成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县18个乡镇全部建成高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年办件量达1.3万件,确保群众办事不出远门、不跑远路。三是建立一套民情档案。民情档案包括村情档案和户情档案两方面,安排专人管理,形成一套完备的电子档案,供群众随时查询,全县18个乡镇共建立民情档案20多万份。四是发 放一张党群联心卡。全县共发放联心卡20多万张,接到群众电话600多个,解决百姓问题2056件。“四个一”的实施解决了“乡镇协调靠感情、群众办事靠人情、百姓诉求靠交情、领导决策缺实情”等一系列乡镇管理难题,建立起党联系群众新型纽带。

XX县扶贫开发的实践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是扶贫开发的支撑点在产业,落脚点在群众增收,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向经济作物转变,按照“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思路,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选准主导致富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经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群众广泛参与到产业经营中,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二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农村,主体是人民群众,如何让群众从内心理解、拥护扶贫开发的好政策,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扶贫开发这场工作热潮中,是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是扶贫攻坚必须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破除以往扶贫部门“单打独斗”的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帮扶、社会推动”的扶贫攻坚合力,推动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扶贫开发必须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扶贫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瓶颈入手,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动 员全县上下力量集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6.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案例 篇六

1 案例介绍

1.1 晋城市城区司徒现代都市农业园

城区司徒现代都市农业园规划总占地66.67 hm2, 投资2.6亿元, 是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项目。园区位于晋城市区北部, 是老城区与晋煤集团矿区的结合部,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村委领头人超人的胆识, 使这个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很大成功。特别是以设施蔬菜种植的“开心农场”异常火爆, 百余栋温室大棚, 以每10 m2租赁费200元的价格由城市居民认证种植, 每0.067 hm2每年收益近1.5×104元, 与传统农业相比, 土地增效20倍。同时市民在这里找到了健康、绿色的休闲娱乐方式, 真正地做到了“农民乐了, 市民笑了”。园区其余设施年可产蔬菜2 000 t, 年收入700×104元, 实现利润140×104元;提供工作岗位近200个, 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共同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凸显。

1.2 晋城市城区柏基菌业

晋城市柏基菌业开发有限公司地处晋城城区, 是一家集食用菌技术研发、标准化生产、新品种示范推广、产品加工与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 以“按方生产、形成规模、统一标准、集中服务”为核心内容, 采取多种合作方式, 在全市各县区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 辐射带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摸索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注册的“柏基”商标, 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 把食用菌菌包打入韩国市场, 开创了晋城市香菇菌包出口的先河。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公司于2012年4月申请办理了食用菌产品出口的检验检疫证书, 为晋城市食用菌产品走出国门打通了要道。

1.3 高平市天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高平市天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高平市野川镇大野川村。公司主要从事设施蔬菜的研发、种植和推广, 是一家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公司与荷兰瑞克斯旺 (中国) 公司积极进行合作,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 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同时也对周边蔬菜种植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园区占地123.33 hm2, 设计总投资1.2亿元, 现已建成600栋日光温室, 50栋春秋大棚、6栋高标准日光温室、20连栋春秋棚、6 500 m2的育苗中心、技术培训中心、6 000 m2的智能玻璃温室, 两个万方水池和塘坝水池防洪工程、水网管道配套工程、电网安装工程、园区道路铺装工程、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可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3~5个, 蔬菜生产新技术3~5项, 带动周边就业人数近3 000人, 培训大学生、下岗工人、农民1 000人次。园区既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先进技术集中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 又是一个晋城市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和旅游休闲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1.4 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循环农业示范园

山西凯永养殖有限公司是由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联股创建, 位于高平市轻工业食品园区, 始建于2007年, 占地106.67 hm2, 总投资5.3亿元, 是集规模养殖、设施种植、沼气生产、休闲采摘、旅游度假、科学教研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园区以沼气为纽带, 集中转化规模养殖中的粪便、利用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来完善设施种植、种苗繁育。园区每年可生产绿色蔬菜600×104kg, 食用菌49.6×104kg, 提供种苗2 400×104株, 实现产值4 000×104元。同时, 每年可转化粪污6×104t, 供应沼气50×104m3, 节约原煤2 400余t, 安排就业1 000余人, 辐射带动农户4 500户, 培训农民3 000人次, 极大地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5 阳城县万泉源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

阳城县万泉源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阳城县寺头乡寺头村, 气候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 是开展中、低温型食用菌生产的理想之地。合作社入社社员99户, 辐射全乡21个村及周边乡镇。合作社自成立以来, 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 积极探索并推广“一棚两用、蚕菌复合”经营, 以技术统一指导、菌种集中培育、菌袋集中生产、农户出菇管理、产品统一回收的管理方式, 把传统栽桑养蚕和发展食用菌有机结合, 避免两者在时间上的冲突, 降低了食用菌栽植门槛。同时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面服务, 大幅降低了食用菌栽植成本、提高了社员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效增加了社员经济收益。园区占地面积14.67 hm2, 固定大棚210栋, 年发展香菇60×104袋, 年产鲜菇45×104kg, 实现产值450×104元, 养蚕栽菌两不误、双受益。

2 分析评价

上述5个园区, 是晋城市5个不同类型,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园区。

晋城司徒现代都市农业园隶属晋城市乡村美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司徒村村委抓住其独特的城郊优势, 遵照现代农业是绿色产业的原则, 由村委会牵头、村民入股, 以公司流转农民土地, 整理原有废弃矿用地、垃圾填埋场, 修建各类设施, 建设休闲农业体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生态农业景观区以及农民创业园区, 走出了一条围绕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城郊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成为山西省城乡互动样本, 城郊农业的新范本。在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精品高效农业的拉动上形成了引领和示范效应。

城区柏基菌业, 立足晋城市市区的地理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 积极与各县 (市) 联手打造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提供菌棒和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方式拓宽经营模式, 而且在注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 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 将所产食用菌产品走向全国, 更走出了国门, 为晋城市食用菌企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高平天润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产物, 园区规模大、标准高, 配备有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化控制水培系统、自动放风机等先进设施设备。2012年, 公司又投资4 000×104元, 建成了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集约化育苗连栋温室、高标准日光温室、连栋生产温室、实训中心主体、万方人工湖;同年4月还与技术实力强大的外企——瑞克斯旺 (中国) 种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双方在区域开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开拓、人才科研等五大方面进行合作, 一个整体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技术设施先进的全省高端大型设施蔬菜园区基本成型。

山西凯永养殖是山西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充分利用大型沼气站产能, 形成了集规模养殖、沼气生产、设施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生态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成为晋城市循环型现代农业园区, 实现农业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阳城万泉源蚕桑合作社因地制宜, 将春秋大棚进行一棚两用, 蚕菌复合经营, 利用蚕桑枝作为食用菌菌棒材料, 省工省料,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都极大提高。

3 总结

当前, 全国都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力军, 近年强劲发展。但是, 只有发展与效益并重, 才能保障设施蔬菜产业良性发展。从晋城市5个典型园区的成功范例来看, 设施蔬菜产业的投资主体只有因地制宜, 立足本地实际和自身实力, 科学规划, 才能获得发展与效益的双丰收, 促进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

摘要:近年来, 依靠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的全面推行, 晋城市设施蔬菜产业迅猛发展, 现对晋城市设施蔬菜产业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以促进晋城市设施蔬菜产业科学高效发展。

上一篇:2015年宁夏省材料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考试题下一篇:全国交通安全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