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精选8篇)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恂.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制度改革、“双师型”师资建设、“双证”式学生培养、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社会需求为结合点。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要按照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企业的原则.主动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素质的从业者的需求数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甚至取消就业形势不好的老专业.使新老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二是要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日新月异。敏锐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的变化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同样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此.专业设置应采取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这样既体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专业设置在体现方向的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使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的辩证关系得以正确处理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特色和行业优势对有行业优势,校企结合紧密的急需人才专业积极开设.对社会需要且学校有长期办学特色的专业应保持稳定专业设置切不可“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否则就难以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四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某一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合理设计课程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在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主要形式有:一是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和设计课程,发挥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培养”.“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就能清晰体现就业方向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既可以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了条件。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突出实践性。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改革教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尤其是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这种灵活、多样、开放的教学制度,其主要核心表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
1.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学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一环。“工学结合”的弹性学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情况下,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为就业创造条件,从而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实行学分制,或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制、辅修制、双专业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课程,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使学习基础好、学习主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早成才、早就业。
2.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条件。如提供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网络课件,应用软件,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等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拘泥于单一试卷的评价方式.而更应注重在实际工作情景中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一线职业岗位人员以职业岗位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突出位置.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高职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能听的注入式教学法积极推广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入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氛围,可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贴近的“项目驱动法”、“任务导入法”、“教学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以产学结合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师队伍相配套。必须以产学结合作为立足点.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注意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走专兼结合之路.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管理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中;I进优秀师资和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通过具有生产管理实践的专家把企业、行业的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感受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要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通过定期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培训,顶岗实践,科技服务等形式,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的教师一工程师f技师1复合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师,也应走向社会,了解企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双证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从事某个职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成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毕业后既可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又可提高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的双证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设计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把握专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2.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认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仿真式的实践教学氛围.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又能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鼓励学生获得证书的多种类多层次。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职业和工种,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在获得与本专业衔接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通用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六、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独立在某种职业岗位上开展工作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在于让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转变“等机会”“靠推荐”的消极观念,树立“愿创‘敢创”“会创”的就业意识。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与就业奠定基础高职学生从一进校起就应接受系统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转变择业观念.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奠定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对学生毕业后创业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创业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二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黑龙江陈财经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需要, 在制定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首先,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统一。课程设置既有一定难度、深度适应一部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又要兼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形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课程类型、课程方向。
其次, 坚持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和整体优化。拓宽专业口径, 注重与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之间的融合, 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分配, 课程内容不能交叉、重复。要特别注意在解决通识课、主干课、选修课、实践环节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等前提下,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再次, 坚持课程体系的前瞻性。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毕业后的适用性,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掌握金融、经济、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 具有处理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 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技术性、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为了突出“技术性、应用型”的特色, 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突出了实践方面的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直接感受金融行业各项主要业务的运作过程;提高学生实践意识, 使学习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金融学的实践课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内实践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穿插融合在理论教学当中的, 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主要以案例分析、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方式实现。如讲授《金融理财》的课程, 就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为指定客户做真实的理财规划书;第二层次是和理论课配套的实训教学, 这方面我们给主要的专业课都配置了对应的实训课程, 并在同一学期开设, 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国际金融对应外汇交易实训、商业银行学对应商业银行综合实训等;第三层次是综合实训, 主要包括金融综合实训即结合股票、外汇、期货的三合一综合模拟交易和财经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包括数字码撰写、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实训等。
三、课程体系的变革与创新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 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所以我们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会用、实战能用”的原则, 对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修改,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一, 改革基础课。对传统的老三段中的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所需核心能力和技能开设课程。第二, 重组专业课。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求开设课程。将课程体系分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四个模块。第三, 注重课程的交叉性。以往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都注重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但是忽略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 所以我们在开设课程时加入经济类、会计类、管理类、贸易类等相关学科的课程, 实现夯实基础, 通专结合的目标。第四, 强化实践课。应根据技能形成需要开设课程 (或项目) 。如: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实习、模拟证券业务实习、模拟保险业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方向课中开设与职业资格证考试方向一致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一) 强化素质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将软件模拟、情境模拟教学法引入财务分析、商业银行管理、外汇买卖、股票操作、期货操作等模拟课程中, 使学生能通过金融课程的模拟练习受到“真枪实战”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 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和讲稿、黑板、粉笔单一的状态,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及经验与理论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二)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和理论。但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个过程的变化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关键。而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 利用第二课堂活动, 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教研室全体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金融投资模拟大赛, 在一千多所高校参与的竞赛中, 两次均获得东北赛区团体三等奖称号。组织金融专业学生举办了四届金融专业技能大赛———点钞大赛、小键盘比赛, 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长福.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 2010, (4) :46-49.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信息化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得到快速地发展,国家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教育部根据市场的需求也对大学的教育加增强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现在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当今的计算机专业范围内培养的毕业生没有完全适应现今的软件行业和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然而国家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与日俱增,创新型人才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新时期,不断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计算机就业需求和培养目标
现代的网络公司以及创新型型网络企业不但关注员工的专业基础,更加重视员工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市场对計算机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二零零九年到二零一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能够看出,毕业生工作单位由之前的公有制性质转变为私有制性质,由单一的就业方式到灵活地就业方式的转变,同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考研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除此之外,地域性的软件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流向也更加多样化。鉴于以上的研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供职于网络公司。
要实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依照市场上的实际需求量,另一方面还应当把高校教育和现实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人才优势,传到授业解惑,使学生切实地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占优势。高校计算机专业是现代社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应当造就一大批能够搞科研、有创新的新型人才,同时应当依照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才标准进行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二、计算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导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兴的IT产业也处在产业发展的成长期,根据有关国家部门的统计,每年市场对我国现有的IT人才的需求量都在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软件人才每年就有四十三万人的不足,然而国内高校仍旧有很大一部分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其中的一个缘由就是高校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担任具备实际技能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的岗位。具体的说是结构性过剩,即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存在偏差,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熟悉计算机也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特有的竞争点。很明显,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上也存在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期里,结果导致该专业供大于求和企业急需专业人才求大于供的不利境况。
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
现在的高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内容大多比较陈旧,跟不上市场上的需求,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落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前其他任何技术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授课程中采用的一些专业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授课的内容不能够和现今的计算机技术保持一致。
3.现有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现实的计算机授课仍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看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却把创新教育放在了不起眼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塑造。同样,不利于造就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创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努力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其专业技能的同时,造就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同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增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综合能力。
2.教学方法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授课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积极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本领。让学生在集体范围内养成互相探讨交流的学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鉴于教师知识储备的落后,应当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弥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吸引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人教师队伍,实现学科交叉,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增添活力。除此之外,实施科研促教计划,加强专业科研课题研究,借助对专业课题的研究推动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切实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对信息化时代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增强对计算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塑造,不断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晓娟.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李莉莉,石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
[3]曾志伟,王铁骊.我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
4.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四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业市场认同的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用“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指导相关工作,使就业导向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提升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的能力
“我国目前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仅为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总量的过剩。是高校缺乏市场办学经验,只片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面向市场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坚持招生服从就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就业率低于90%的“滞销”专业,应减少招生指标,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专业应暂停招生。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力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2.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业实习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为深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计算机能力不足,学校马上可以调整教学,分专业岗位的不同开设计算机语种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使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合理化;企业的选拨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养等;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文化,同时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发挥就业顾问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充分发挥就业顾问在办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应建立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相关教学工作以外,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与就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聘请就业基地的领导、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校友为学校的就业顾问,每年邀请就业顾问来为毕业生做相关专题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反馈办学意见;负责与人才中介市场的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避免短视行为。
二、面向学生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被社会认同的能力
一名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职员呢?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前三项是责任心(75%)、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都是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而用人单位看重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是学生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
1.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培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重要表现就在于态度。一位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员工,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关注学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动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比如担任学生干部时,能否认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用心为大家服务;在宿舍里能否主动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打开水等);能否体谅家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说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会做兼职争取自食其力;还有参加义工组织与活动等,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通过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在企业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所以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让学生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考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一组学生自由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旁观察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积极,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吸取有益观点进行必要调整,最后综合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好的肯定、呼应、衔接与协调其他团队成员,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渗入到他(她)的行为当中。相反,有一些同学表现欲过强,随意打断、否定别人,个人发言过长影响团队任务的完成,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过强的主观好恶,对事不对人,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深处不一定能引起足够重视。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学金、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防止因为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逆反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自信意识。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履行相关责任情况以及履行承诺情况,并将信用记录装入本人档案。
三、面向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65.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30%的学生虽有规划但不明确,仅4.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使得大学生往往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随大流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规划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勇于实践,不断摸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子。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过程:一是对自己负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能指望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恋人、老师、朋友)来对自己负责;二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的“最佳规划”,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马上实现时,要正视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三是终身探索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结果,他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个性化指导,确立职业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规范讲授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和活动课程、各科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等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及早实现自己对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的三个定位。知道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从而把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自信而不自傲,面对逆境不气馁,百折不挠,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制定职业实施规划,培养适应能力。制定实施规划,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有得陇望蜀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来保证。具体方法是:花时间考虑清楚职业规划中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金钱收入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是能够让自己真正兴奋和愉快的?是创业?还是成为总经理?还是赚足够多的钱;实现短期规划(2-3年)、中期规划(10-15年)和长期规划(30年)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合理调整短期规划,以利长期规划的实现;以积极向上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将目标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达到的目标。定期回顾目标,让自己清楚规划的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寻找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目标,并督促自己切切实实地执行好每一个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给自己一点奖励。
参考文献
5.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五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力培养模式探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试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能力培养、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 FORTUN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就业 高职 人才培养
6.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篇六
一、高职英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不足
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是英语课堂的重要载体。目前的高职院校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包括《新职业英语》和《新视野》两种,虽然这两种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教材的内容均与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特点联系不大,在学生课程专业知识的衔接方面不够准确。
2.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但当前的高职教育却忽略了这一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够投入,导致无法适应就业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就业,这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除此之外,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方面也是不够细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未得到明显提升。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十分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指在教育教学中着重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对于需求较大的岗位加大培养力度,需求较小的职业岗位适量减少培养力度,使得职业培养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作为以就业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必须全面认识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1.优化教学环境
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良好的环境氛围,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意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条件较好的部分院校,可以考虑聘请外教,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英语使用的语言环境,更好的将英语教学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2.编写适合的`教材
虽然目前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存在自身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与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性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编写适合高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材,教材编写必须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做到具体专业具体的针对性。教材编写必须同时满足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重点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3.重视实践教学
7.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七
一、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汽车行业遭遇寒流, 传统汽车企业增速放缓, 面临转型
在2009年, 政府对排量在1.6升以下车型实施购置税减免政策, 使全国汽车销售增幅高达52.93%。而2015年以来, 受竞争、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 中国车市出现产销量下滑, 竞争激烈, 库存压力大。在此情况下,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 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传统营销人才需求降低, 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2015年以来, 传统汽车企业出现增速放缓, 利润下降, 整车销售人员需求降低, 很多企业通过裁员或减薪来节约成本, 而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可帮助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5年1月-11月, 全国汽车销量为2178.66万辆, 同比累计增长3.34%。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给人才选聘带来新的挑战, 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经营模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促使汽车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 整个汽车后市场还没有领导品牌, 汽车营销人才、二手车评估人才、汽车保险和理赔、汽车租赁人才、汽车修理和美容人才等紧俏。我国的汽车服务利润仅占12%。产业链的利润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 尚有巨大的利润上升空间。
3.多样化、智能化的汽车服务, 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
根据调查, 汽车企业招聘职位涉及汽车销售 (包括整车销售和零部件销售) 、汽车装饰和美容、汽车检测、二手车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4S店管理等, 更注重毕业生的诚信、职业道德、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 薪资待遇。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到2017年预计达到8000亿元。涉及到的汽车租赁、维修和美容、汽车金融、二手车评估等行业将向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多样化、智能化是未来汽车企业发展的趋势, 这使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1.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各高职院校和作为营销人才的最终的使用者和认可者的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平台, 资源和信息难以共享。企业未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各个院校, 各院校也未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实际需要开设课程、进行学时安排和实习实训内容设计。这可能导致很多营销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 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满意的营销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各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不足, 课程安排多理论少实训, 学生实践能力薄弱。高职学生基础差, 部分同学无学习兴趣, 不适合学科教育。另外, 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脱节。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后市场快速发展给毕业生带来机遇, 课程设置并未体现这一变化,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 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3.“双师型”师资不足, 激励不够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2015年5月, 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 (试行) ”, 明确”双师型”教师评定须具有相应条件, 在此之前,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无统一标准。现在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仍不合理, 因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健全, “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很小;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多数的高职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双师型”教师尚未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高职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的改革
汽车营销课程体系改革需以就业为导向, 教学计划、课程学分、实习实训内容等可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 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 改变以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 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汽车营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汽车相关理论的提升, 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应积极为营销人才提供平台, 强化实践锻炼, 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包括自学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大小, 能进行充分的参与、互动和合作, 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提高学生技能
实践能力是检验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但营销人才质量和企业岗位要求还有差距。近几年,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地和各行业各类技能大赛包括市场营销大赛、汽车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 转变现代教学理念, 实现高职院校“以能力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
4.开阔视野, 搭建多元交流合作平台
营销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可以在多方面进行和展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办学、项目合作、课题攻关等多种形式和途径, 推动“产学研”结合, 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快各类营销人才的培养。开展院校、校企合作, 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 可直接聘请企业优秀营销人才, 用他们前沿营销理念、创意思路和运营模式引导学生, 教育和培养一批营销人才队伍。
5.建立营销人才培养的考评机制
(1) 入学考评方式多样化。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 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 突出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标准实行选拔,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选拔优质生源。根据生源质量、数量和学院发展目标, 可采用笔试、面试和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形式。
(2) 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主要方法。知识考核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查, 考核内容要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需求和专业目标定位, 以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能力要求为确定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或职业技能鉴定来检验教学效果。
(3) 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 任课教师通常是课程评价主体。随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推广, 企业也应当成为营销人才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多元化, 意味着营销人才考评体系更加客观和实用。评价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理论考核由学校负责, 实践考核由企业负责, 具体实施过程需构建相应考核评价体系进行。
6.汽车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汽车营销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汽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运用先进的教学技能来进行汽车实践课程训练, 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就可以检验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双师型”师资可从企业引进, 高职院校注重内部“双师型”人才培养, 有计划安排本院教师到企业实践, 参与经营管理、现场操作和施工等活动, 增加实践课学习机会。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 包括“双师型”人才的引进、聘用、福利、待遇等。
如今, 校企双方供需矛盾日益显著, 高职院校需紧跟用人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学生技能是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柯凤琴等.基于职业胜任力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 2015 (20) :167-169.
[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 (试行) 》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试行) 》, 2015 (6) .
[3]江新华.就业视角下安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 :136-137.
8.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 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1 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使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对我校2011届部分管理类高职毕业生所在企业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72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70份,有效率为94.4%。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本次跟踪调查,从用人单位反映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但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校应重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学校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以市场设专业、以岗位设课程,多开设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和与实际岗位工作相匹配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和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因此学校要建立与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长期合作,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需要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1.2 学校应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用人单位普遍建议学校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技能教学和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能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工作需要。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按照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形成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内容,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够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2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1 以就业为导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出高职教育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也反映出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虽然高职院校都想办好高职教育,但仍存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在具体工作上却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所需。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及时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督促高职院校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走向市场。增强社会认可度,突出鲜明的应用性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上。
2.2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使其更有优势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上,为给以后顺利就业提供方便,需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以能力为核心,只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了,才能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也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高职院校目前要在就业工作方面走在前头,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适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
2.3 以就业为导向是满足学生和家长迫切愿望的需要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偏远山区,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接受高职教育后能否及时走上工作岗位,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学生及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是,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缓解家庭经济负担。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尚有差异和距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满足不了雇主的要求,最终导致企业“有需求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高职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意愿。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应由传统的知识理念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切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 加强人才需求调研,使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跟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与地方经济建设有着更为直接和紧密的关系,因而,职业教育一定要在充分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的办学理论,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适应市场需求,不仅是能否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办学过程中往往是资源导向,有什么特点就开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导致专业多年得不到更新,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等现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掌握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适时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实用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社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技能,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合行业或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关键,而构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是主要要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力度,构建合理、实用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培养人才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努力做到按就业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社会的发展不断调节自身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中,增长知识,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
3.3 调整课程结构,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实践表明: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只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根据课程设置的实际要求安排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要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人才的科学培养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在实践经验方面有所突破,只有“文武全才”的教师,才能寓教于活动,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在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施“走出去”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全面人才,实行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结构,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专家融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以适应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5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合作之路
这样可以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一致,实践技能训练与岗位工作要求相一致,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相一致。“订单式”培养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把企业的用人需求订单作为导向。订单式培养的关键是快速培养一大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培养企业紧缺人才为导向,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根据市场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人才来。
高职院校在实施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走产学合作之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并努力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走产学合作之路,提升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促进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仇雅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1).
[2]王红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成功性就业”人才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7).
[3]黎明.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0).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体育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论文】推荐阅读: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10-11
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08-0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09-09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09-14
关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就业导向09-01
坚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优化纳税服务的思考07-19
医院管理问题为导向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