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2024-07-29

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共10篇)

1.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篇一

有的人年纪还不到四十,就把全部精力、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整天为孩子读书奔忙,或陪读,或辅导,或请家教,或找老师补习,而自己却疏于学习。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关心孩子的学习是父母的责任,这没有错,天经地义。但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追求,放弃了自身的继续学习和奋斗,乃是认识的误区。这个认识误区或许与旧的体制有关,获得文凭就等于获取了铁饭碗,于是就以全部的精力去帮孩子获取文凭和铁饭碗,却不知这不仅使人才培养失去意义,而且也是过时的认识。学习不仅是青少年的事。一个人活在世上,终身都需要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恐怕不仅是对孩子们说的。青少年时代学的东西,还得时时温习方能经世致用,转化成一种立身处世乃至于立业成功的能力。何况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饱学之士也难以穷尽世间学问。因而,“活到老,学到老”,确是人生至理,成为老一辈革命家勉己励人的格言。当今之世,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在哪一个年龄阶段放松或放弃了学习,就会在哪一个年龄阶段落伍。终身学习,已经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不少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学习不仅是莘莘学子的事,整个社会都应该有读书学习的氛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当然是学习的场所,然而,其他社会组织又岂能与学习绝缘?即便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也不能例外。比尔·盖茨就在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努力把微软公司建设成为“学习型企业”。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发明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从而获取最佳的效益。全民学习,将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对个人而言,在学习这方面先走一步,走快一点,才能在工作中、事业上保持优势。对城市而言,有效地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正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创建文明的最佳结合点。学习使人充实,使人进步,也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活力。应该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当然,学习对个人、对企业,对一个地方和单位,首先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这不是靠搞形式主义所能奏效的。应付上级检查的学习,徒然浪费人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会令人生厌,不会有任何实际成效;“要我学”的学习也不可能持之以恒,只有“我要学”的学习,才能学得下去,学出滋味。不要说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就是边远山区的农民,一旦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看到学习能使他们看清致富之路、得到致富之术,一旦发现学习能使他们掌握法律常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体会到学习能使人们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乐趣,就有可能进入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无论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城市,还是学习型乡镇,需要组织者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需求。这里还要说,一个人三四十岁正是黄金年华,事业刚刚起步,生活道路很长。虽然天下没有不为孩子操心的父母,但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未必是明智的态度。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事业有成的父母本身就是子女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陪读、辅导、家教和补习吗?当学习成为人们的实际需求,才会成为一种时尚。

2.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篇二

再联想近年不胜枚举的捐赠事例, 大有档案捐赠成时尚之势。只是与社会上其他诸如义务献血、器官捐献、慈善捐赠产生的轰动效应相比, 档案捐赠多是有了由头没了后续, 其原因就在于对捐赠的档案开发利用不够。换句话说就是, 档案捐赠成为时尚但有短板。

依据《档案法实施办法》, “向档案馆移交、捐赠的档案, 归国家所有;寄存在档案馆的档案, 归寄存者所有”。另据《档案法》, “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 档案馆也有义务“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简化手续, 提供方便”。

然而, 档案捐赠若仅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而忽视后续利用, 自然或多或少地淹没了捐赠档案的价值。如同公民义务献血、器官捐献、慈善捐赠, 缺少了受益的人群, 也就谈不上什么利用价值。由于捐赠的档案多属于珍贵的档案, 对其二次开发和编研后回馈社会, 不仅有利于档案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 亦对吸纳更多的捐赠者起到引领作用。

3.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篇三

“能源危机”之忧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是上小学时,教科书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语句之一。与“地大物博”同时出现的词语还有“物产富饶”、“资源丰富”等等。多年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自豪:我们伟大祖国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如今,这种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停滞在记忆中了。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个省份拉闸限电,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其他地区成品油告急,用电高峰时电煤频频告急,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先后出现“电荒”、“油荒”和“煤荒”。对于突然到来的能源危机,经济学家的解释是:“经济发展带动消费结构改变,消费结构又带动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量工业产业发展,重工业是我国耗能最大的部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观点也很明确:是高速的经济列车拉紧了能源紧张的弦。

这些判断都有道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能源政策远不及邻国日本?为什么日本的经济总量始终能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为什么日本能源消耗总量低于中国,而GDP总额仍然3倍于中国?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的资源危机意识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中叶,他们就拿大批电器换我们廉价的铁矿石。如今时光流转,在连续高速“大炼钢铁”之后,我们却要从国外高价进口铁矿石。谁更“视”高一筹,答案不言自明。

值得高兴的是,2005年初,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平衡发展”经济,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的关系。近日,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鼓已然敲响。然而面对能源不能承受之重,我们还必须从长计议,制定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惟有如此,才能为经济高速列车持续运行提供充足的原动力。

高耗能建筑:

难以填平的黑洞

由于只考虑减少当前一次性基本建设投资,无视长期能源消耗,其结果将是给后人留下数百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我国本已稀缺的能源资源也将因此陷入难以填平的黑洞。

一份关于建筑耗能的分析报告,会让许多人瞠目结舌:“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且不合乎节能要求的类似建筑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遍地都是。”这份调研报告称,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4万亿吨标准煤,而当前我国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扩大。“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相形之下,2005年夏季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经达到55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认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居住建筑各部分耗能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采暖空调占65%、热水供应占15%、电器照明占14%、炊事占6%。

此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建筑耗能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多耗標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武涌认为,当前建筑能耗不仅总量大能效低,而且污染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绘定

“节约型社会”蓝图

2005年6月30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提交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道出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独特之处,“这是第一次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作为系统整体提出”。

节俭美德不能丢

不知什么时候,能挣会花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勤俭节约的祖训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天价月饼、天价烟、天价房这些商品总是层出不穷,而炫耀性消费正在各行各业大行其道——由于政府的意志,一条普通高速公路摇身一变成了景观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花几万元请歌星演唱;一家发工资都成问题的企业拿出1000万元请美国一家策划公司做整体策划……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把“节俭”当做传统美德,“俭以养德”的古训即是明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大力提倡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那些从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大爷、大妈们,一直保持着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部分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也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和美德,消费而不浪费,把“节约”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人手,精打细算,生活过得既丰富又多彩。

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提倡“节用”,主张对造化所赐要取之有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发展观。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节俭的意识渐渐在某些人思想中淡化了,有些人把摆阔斗富当做时尚,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视节俭为丢面子、失风度;有些人把消耗资源与花钱当做一个概念,对各种资源的享用毫无节制,认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就与社会无关,与道德无关;还有一些人缺乏最起码的公德心,对个人财富珍爱有加,对公共资源却肆意挥霍,以至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如此种种,不但与传统美德相去甚远,也有违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随着人口骤增和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显,尤其是水、电、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资源的告急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报道,2005年夏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出现较大的电力缺口,为应对电荒,各地都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关闭了景观灯,许多企业也频频推出节能举措。严峻的形势也唤起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节约已不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而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空调调高一度,用完电脑关上主机,随手关紧水龙头……这些细小的好习惯既不影响生活质量,又体现了一个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修养和风度,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了这种好习惯,节约也就成了一种时尚。

4.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四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教师应努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学校为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随处可见的图书橱柜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有书看,各种激励、评比措施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而所举行的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更是将孩子的读书热情点燃起来,如读书月、读书节的设立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创建“书香”班级、争做书香少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制作小小书签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 读书手抄报、作文比赛使学生的读书成果得到展示;读书交流会上让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图书漂流活动让图书资源得以共享;师生、亲子共读一本书让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着、成长着„„

久而久之,读书已逐渐成为孩子的习惯,书香在孩子中间弥漫,他们在书海中畅游,品尝着读书带来的甘甜,感受着读书带来的蜕变。

5.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五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古以来,读书的传统,便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史册中:国人信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以“耕读传家”为高尚家风,以“学富五车”为不懈追求„„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知识在更新,倡导读书、加强学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更要求我们必须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热爱读书,善于学习,让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俗话说的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读书已不仅仅摆脱平庸,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怎么才能让现在的孩子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呢?

一. 先让孩子们知道读书的好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

绍几点吧:

1. 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

下事。

2. 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品。

3. 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有修养。

4. 读书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

地。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二. 要学会怎样读书。

从方法上来说,精读、略读、背读、抄读、批读,等等,要因书因人而定,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曾国藩曾指出:“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者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从目的上来说,要由休闲性读书为主转变为学以致用读书为主。针对小学生实际,一是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章;二是创设各种实践运用活动,引导学生把阅读收获化为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而使读书成为学生的日常必需与成长的精神食粮。

三. 营造读书气氛,让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

我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阅读的最大

理由是摆脱平庸,儿童时期所读的作品往往能影响一生人一生中对待阅读的态度。从小就爱阅读的孩子不会是平庸的人,因为阅读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了孩子们的品味。

为了激发大家读书兴趣,我们首先要从布置教室开始入手。图书角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图书角是首当其冲,所有的图书均有孩子们自行筹备,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会从家里捧来十多本优秀读物,让同学们羡慕不已,条件一般的学生也会尽力争取为班级献上一两本课外读物,再加上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定期可以借阅,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根本就不用担心学生没书可读了。有了图书角,好好利用起来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我们班有一套比较人性化的班级图书管理与借阅制度,从图书登记到图书借阅、归还的时间安排、借阅方法等都有专门图书管理员进行运作,这样不仅服务了大家,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接着是让教室的墙壁会说话,班级的墙上定期贴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格言警句,随时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图书角、教室里的常见标语。然后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制作的书

签作品等等,这不但美化了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最后是诗歌声中迎老师,我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诵读古诗、警句等,每天诵读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提供,早晨由语文课代表抄在专用的小黑板上,上课铃声一响,全班学生在课代表的组织带领下开始朗读、背诵,等待上课老师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真是受益匪浅。

四. 设法推荐好书,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1、大声朗读法。为孩子们大声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为孩子读书,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因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从给孩子大声朗读开始。精心挑选一些童书,如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古今中外名人传记等,大声读给孩子听,让所有嘈杂的东西都在故事的河流里沉淀,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到书籍的世界中来。

2、故事悬念法。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的娓娓叙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

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谈读书感受法。平时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介绍读物梗概法。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比如我向学生推荐《夏洛的网》时这样说:“最近,老师读了一本好书,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头猪将要被宰杀时,被它的朋友——一只蜘蛛想尽各种办法救了下来。最后,蜘蛛却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去。这本书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曾经感动了一代代的孩子,我相信你们读了也一定会被感动的。”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6.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篇六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7.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七

首先应该帮助儿童读好最初的几本书

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让孩子开始就尝到阅读的“甜头”,就会慢慢滋生读书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产生往往来源于他们对于精彩缤纷世界的好奇心,有一种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孩子喜欢《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老师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有趣的读物,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

其次,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

儿童的理解力都有一个最近发展的水平区,低于这个水平区,会使孩子觉得无聊,光凭说教是提不起阅读兴趣的,倒是让他们厌倦。所以要开展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开阔眼界,满足需要,得到阅读的喜悦,感受成功的快乐,保持阅读的兴趣,以培养读书的持久性。如经常举行一些诸如故事演讲赛、朗诵会、读后感作文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其三,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

当儿童缺乏求知欲和阅读技能不高时,可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定期检查、交流经验、红领巾阅读评比等方法激发儿童的读书动机,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动机“迁移”到阅读上来。例如:每周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读过的书报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其四,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他们没办法把课内阅读的方法自觉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的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两者互相促进。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有意识地在介绍背景材料时提到《三国演义》这一古典文学名著,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有关的小故事,如《借东风》、《苦肉计》等。或者还可以在上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而在上课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引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其五,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爱好的书籍

8.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篇八

闲暇之余,阅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儿时妈妈就给我买很多书籍,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一本启迪我的书就是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奇才,她完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次演绎,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道彩虹、美丽着无数人的眼睛。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9.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种习惯 篇九

---与语文发展工作室的老师们共勉

三木

说起教师读书,我觉得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不想否定我们自己,可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真的已成为不读书的人了。当然“我们”在这里是个集合概念,非全部。说到这老师们也许不高兴,但请大家看看我们周围,难道事实不是这样吗?这里有个细节,就是近年来呼吁教师读书的声音很高,比如在人大会议上多次大声疾呼希望建立国家读书节的朱永新先生,再如高万祥、张丽钧、王崧舟、张文质等老师都曾在多种场合强调教师要读书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这可都是我们队伍中的知情者啊。当然,教师不读书的“秘密”外界也是知道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王开岭最近不就含蓄地指出来了吗。再如我校读书群曾聘请一位名师担任我们的读书顾问。可过了一年人家就退了。原因是:对话不平等,没法交流。言下之意,群里真正读书的老师太少,人家感到很委屈,不划算。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我甚至觉得心灵有种伤害之感。可仔细一想我们的读书就是少啊。

两朵云只有在相同的高度才会发生碰撞,我理解人家这样做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说,为什么去爱?因为缺少。那么套用过来,为什么强调教师读书?也是因为缺少啊。

教师不读书甚至读书少,已是公开的秘密了。真的希望这个秘密别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别成为他们反驳我们的理由,这是教育的一种尴尬,也暴露了我们思想教育的一点虚伪,因为我们一直在强烈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好好读书啊。

林格说,教育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他以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智力,而是把自己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这和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的“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无论是传递精神能量还是做灵魂工程师,离开读书,离开广博的阅读,这些担当都无从谈起。在此,我同意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我们读书一是为了学以致用,更主要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的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应有的精神世界。一句话我们的灵魂饱满了充盈了精神的能量才会巨大。

不知怎的我特别喜欢读《绝代风流》和《南渡北归》这两本讲述西南联大教师生活的书。它们使我想起一个词——“范儿”。想起西南联大教师的“范儿”,这种“范”的内涵就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沉潜专注、学识渊博、甘于奉献。我看到在这一泱泱风范下,似乎西南联大的每一位教师都可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向上,那真是一个美好高贵让人仰慕的教育群体啊。

钱理群说教育要为人的精神打底。朱小曼的教育说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奠基。作为教师我们具备这样的能量吗?

蒋勋说教育是救人的事业。这话说的振聋发聩深刻极了。

救什么?让学生考上高中、大学就是“救”吗?考上北大清华、省实验、山师附中就是“救”吗?若此会有多少孩子我们是“救”不上来的啊。

只要教师依然读书,教育就有希望。我欣赏张文质先生的这个观点,因为读书就是自救,要救别人先要救自己。当然这和基督的救赎意义是不同的。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说,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学习。这种学习应是教学共同体的一种公共活动。简言之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学习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以为一个教师要成长的更加高远,必须学会用书籍堆积自己,用底蕴支撑的课堂才会丰富、灵动而深刻。精神的能量才会慢慢浸润学生的灵魂。所有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我觉得最后都要指向人的改变和完善,这是教育的“根”和“本”。

事实说明只有读书才会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灵魂才会有安顿的场。才会让我们的底蕴深厚,才会抵达某种境界,内心世界发生变化。胸怀、内涵、品味才会具有丰富的能量,才会实现精神的突围。

美国研究阅读专家吉姆·崔里斯指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纵观一下我们和美国的基础教育,我认为我们就是输在阅读上。人之患在不好读书。当我们这些教书人都放弃阅读而将目光死死锁定在教材和分数上时,教育和国家的危险也正向我们一步步逼来,有良知的老师应当有这种忧患意识。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这个核心主要应由语文老师完成,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所有的老师都应是读者,是阅读的倡导者和实

践者,都应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去感召和引领学生向着书籍的高地昂首迈进。

去年暑假培训,不断冲击我的一个词语就是“整合”。这是2011年新课标语系中具有种子能量的一个词语。它要求我们要冲破教材去开拓视域,用六经注我的读书方法来提升自己,这无疑对我们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考验。要改变的不仅是教法,我甚至以为就当下而言:不读书,无以为教。那种一年四季捧着一本书教来学去的教学只会把我们的教育教死。

客观有时无奈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要实现教师精神的突围,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读书思考,做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学。

读书就是备课,备课最好读书。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句话,也是我的切身感受和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那么坚持读20天书会怎样呢?

新的学期让读书像呼吸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的美好习惯吧。如此,我们会有一个广阔的心灵世界;我们会多一些教书人的气质;我们的面孔会因读书而改变。

10.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 篇十

主持人:全民阅读,媒体领航,欢迎大家参与第25届书博会“红沙发”系列访谈。首先向各位介绍一下今天走进访谈的两位嘉宾:一位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希安先生;另一位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董事长何林夏先生。我们知道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都奉献了一批很好的书,今天,我们也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这两个出版集团在2015年,他们推出的一些好书。另外,我们也会收集一些大家关心的出版方面的问题,包括很多网民关注的问题,借这样一个机会和两位嘉宾来一起探讨。

首先第一个话题:近日党中央陆续推出了关于《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两位嘉宾都是出版人,请两位嘉宾分别谈一谈,作为出版文化机构,在当今社会如何担当起出版者的责任?

樊希安:最近中央出台相关文件,就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要求。我对这个问题刚刚学习了,也谈点体会。《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核心的要求是文化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进行各方面的措施保证。这个文件重点要求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文化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市场规则、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而且这个文件对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的考核提出了50%以上的考核指标的具体要求。从文化企业来说,我们就是应当积极履行这种要求,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所谓社会责任对我们来说,就是多出书,出好书,多出引导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好书,多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而不出平庸的书,这是我们的责任。我想何总也会有很深的体会。

主持人:何总,这方面您有什么感受?

何林夏:出好书对一个出版社来说或者对文化企业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觉得要中央来发一个文件告诉大家把社会效益排在第一位,把这个要求放在当下社会环境来说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文化企业的发展规律来说,我觉得不是太好。因为,出版社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人,你在做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应该天经地义地把社会效益排在首位。怎么要发一个文件说呢?

主持人:我们出版人都感觉有些不自在了。

何林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不断地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事情对新中国来说都是新的东西,需要不断探索。等到改革开放后,我们面对的也是一个新的东西,我们面对国家的发展要重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迷失了方向。似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只有经济发展是指标。那么,经济发展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实际上所有东西都有经济在后面支撑。于是,我们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把经济摆在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忽略了文化。

主持人:有一句话,各位都非常熟悉,邓小平同志当年在设计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个话到今天,它的现实意义依然是那么重要。

何林夏:我们之所以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文化企业对我们的员工和上级对干部的考核周期太短,而社会效益是长期形成的。我们为什么有三联书店,三联书店为什么是百年老店?是因为它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如果没有百年的时间,就没有现在的三联。

我们考核一个出版社的发展要符合文化企业的发展规律,要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要符合出版社的发展规律,所以,我想三联书店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学三联,不是仅仅学它出好书,还要看它百年的积累。我最近在家里清理东西,把当年三联书店的《百年画册》找回来了,每一页我都重新翻阅了,它的出版人,它的作者,它出版的书,令我非常感动。我们能够用三年或五年一个周期来考核一个出版社吗?文化品牌是要靠积累的,现在中央出台这个文件应该是对三联书店这样坚持百年出好书的企业的一种肯定,或者是对他们长期坚持做好书的一种鼓舞,或者是对我们所有向三联书店学习出好书的出版社的一个鼓励。

樊希安:何总说得非常好。我曾在三联书店工作过。三联书店在发展过程当中确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它是长期发展的过程。刚才何总说了,对文化单位的考核不应该一年一个指标的短期考核,应该是对其长期对社会所产生作用的考核,这样才符合出版社发展规律。另外,我想我们在考核一个文化企业的时候,考核一个出版社的时候,不应当像考核工业企业那样考核其经济指标。现在有种倾向是不可取的:有一段时间以来,对文化企业的考核,对出版社、报刊社的考核,虽然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实际上更多强调收入和利润,排名的时候强调营业规模。在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导向。现在中央这个文件是非常好的导向,我们非常拥护这样的文件。

主持人:舆论的引导非常重要,一本好书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尤其在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期间的影响非常大。如今党中央又一次强调文化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出版机构、文化企业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同时,又突出社会效益,多出好书,给更多人以好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两位怎么看?

nlc202309030054

樊希安:我结合我们中国出版集团的实际讲讲这个问题。中国出版集团是出版国家队,囊括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一系列重要的出版品牌。我想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多出好书,我们每年能出书一万多种,应该说中国出版集团还是很注重自己的图书质量,我们不求数量,我们更加追求质量。我们不笼统追求所谓的畅销书,所谓的市场效益,我们就是把每一本书做好,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出版他们需要的图书,履行我们出版人的社会责任。

何林夏:我想从两个方面向大家请教。第一,从文化企业来说,它的天职就是出书,天职就是出好书,不一定每一本出的书都是好书,但是我们心里要想,我们要做好每一本书,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出版人心里要想着我要做好书,我要为读者贡献好书,这是一个出版人的天职。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好书就一定会有市场,好书就一定会有经济效益。市场和经济效益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它应有的读者市场占有率。这个是我们评价一本好书有没有市场的标准。我们不能说哪本书卖了500万册是好书,哪一本书卖了1万册就不是好书。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全世界研究梵文的只有100人,这个书能够卖到5000册吗?卖不到。它只有100个学者,然后100个学者所在大学的100家图书馆买了200套,这本书的市场占有率就是最大化了,就已经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了。所以,经济效益不能以简单的数字来衡量,而是应以客观存在的实际读者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来衡量。当我们讨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时候,我觉得应该统一到这个层面上面来。

樊希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如果站在出版社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有时候会是割裂的。有的书的销售量限于它的内容范围,比如,研究登月的书,出得很少,但是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在未来科技发展中体现的,并没有在出版社体现出来。所以,出版效益不能简单地在一个出版单位来衡量,如果把它放在社会层面来看,凡是好书一定是两个效益统一的。

主持人:对。比如,关于科技前沿研究的书,虽然书的数量很少,但是只要一个科学家通过这本书出了研究成果,那么,这本书对人类文明、文化进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不是一般书能够达到的。

第三个问题:在出版工作当中,作为出版文化企业的老总,如何通过出版工作做好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呢?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据了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保护和发掘抗战史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像《抗日战争史》丛书那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书籍以及珍稀的文献图书。当时是怎么考虑到要出这个板块的图书?

何林夏:在1990年的时候,广西师大出版社就策划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丛书,这套丛书有20本,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又出了丛书序编22本,后来又有丛书的三编2本。20年前,我们在做这套书的时候,就是希望为中国留下一点有关抗战的图书。这套书提前五年策划,得到一大批参加过抗战的老将军,如杨得志、萧克、张爱萍、杨成武、吕正操、洪学智、苏振华和莫文骅等的支持。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这套丛书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印证了好书一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

当时我们在做这套丛书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日本学者谈到,中国抗战史研究成果在日本几乎没有影响甚至没有声音。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们早年僵化意识形态的领导;第二是我们研究方法的单一和陈旧;第三是严重缺乏史料。所以,中国学者抗战史研究成果一旦出版,日本的右翼学者就会组织人对这些成果进行围攻。时间久了,中国抗战史研究在日本就越来越没有声音。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停止了抗战史丛书的出版,把主要精力转向抗战史研究资料的发掘上。因为研究意识形态和研究方法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作为出版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抗战史的研究准备更多的资料。于是,我们在全球发掘寻找有关抗战史的各种研究资料,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我们总共出版了将近四十种、一千多册相关的书籍。

实际上我们觉得,我们出版人在心里要有一个观念,什么观念呢?要对自己的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所以,我们做的图书要对得起民族和国家。比如,我们做的有关满铁的一个研究资料,有关731部队的研究,我们只印了60套,按经济成本核算是亏本的。如果我们不去做这方面的书籍,这个史料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传世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文化机构从做抗战史书籍后来转向做抗战史研究资料,这是一个思路,只是不同时期做不同产品的体现。2015年是抗战70周年纪念,我们就把抗战丛书的作者、编委请过来开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虽然20年过去了,但《抗日战争史》丛书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中国抗战史研究范围最广、涉及面最多、最深入的一套丛书。在这个会上,我们也表态,广西师大出版社将把前面出的这些书争取全面修订,重新再版;第二,我们将会接着原来的计划继续出版这方面的书籍,继续推进抗战史研究丛书的出版和抗战史研究资料发掘两个板块的工作。我们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多做点事情。

樊希安:何总他们这些年一直在做抗战史料的长编,这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履行出版工作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出版集团也把抗战图书作为重点,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先金先生的《抗日战争三部曲》;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东京审判》《纽约堡审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抗战歌选》。我昨天得到消息,一个书商要了一万套《抗战歌选》,这本书很受读者欢迎。纪念抗战70周年能提振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出版工作者在这次历史机遇中当仁不让要有所作为。

主持人:2015年将举办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书博会对推动全民阅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出版人,如何利用书博会的大平台、大舞台,来推动全民阅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读书当中来?因为我们国家的读书量相比国外人均阅读量是比较低的,如何通过书博会的影响提高大家的阅读量,两位在这方面有什么思考?

nlc202309030054

樊希安:今天我们来参加第25届书博会,上午参加了开幕式,参观了有关的活动,确实有很深的感触。今天看到这么多的读者来这里参观图书,选购图书,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也觉得我们的全民阅读工作正在升温,这两年有明显的改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倡导全民阅读写了进去;2015年,全民阅读又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阅读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使人民滋养浩然正气。而在支持全民阅读方面,国家做了实实在在的一些事情。比如,国家拿出大量资金支持重点出版物的出版,国家拿出资金支持实体书店的建设。我们开办的24小时书店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支持,我认为我们现在国民的阅读正在升温。中国的读者阅读量比较低,这可能是事实。但是根据我的看法,现在我们很多人还是热衷于读书的。三联书店24小时书店开门以后,我作为书店的负责人,曾经在每个时段到店里进行考察了解,发现晚上12点以后来的全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和热情非常值得我们肯定。我觉得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喜欢读书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服务他们,引导他们。我相信我们出版人只要做得好,我国国民人均阅读量就一定会提高。

主持人:樊总说到他去24小时书店,看到很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现在年轻人习惯电子阅读,纸质图书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如何让纸质图书亲密接触年轻人,让他们有时间去翻翻纸质图书?作为文化出版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高年轻人的阅读兴趣?这方面两位有什么思考?

何林夏:也许我还没想好,但是首先,我想只要是读书,不管是读电子书,还是读纸质书,区别是不大的。

第二,电子书和纸质书承载的内容和内涵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所有的电子阅读和网上阅读,是以轻阅读、娱乐式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为主,纸质图书阅读是严肃的阅读、比较安静的阅读和完整知识的阅读。所以,我觉得电子阅读和纸质书阅读这两者是不同的。一个人可以不读电子书,但是不能不读纸质书。电子书和移动阅读为传统阅读打开了更多的窗口和空间,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让没有条件读纸质书的人,没有整块时间读纸质书的人可以有另外的读书机会。所以,我认为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我认为,只要这个人愿意阅读,比做什么都好。因为,我们不可以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能够有什么未来。

主持人:不管阅读哪种载体的图书,只要接受的是文化传承,接触的是知识传播,形式不重要,关键是传输的内容。很多年轻人被誉为“低头一族”。马路上、公交车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低头看手机,很多人可能不是在阅读我们说的出版物,可能是在浏览微信、微博等,这也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途径。作为我们传统出版企业,可能我们心里更希望这些群体能够渐渐回归到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中来。我觉得我们也不必要太悲观,尽管报纸现在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但是我的孩子,今年十几岁,他阅读了大量的书,他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他自己买纸质书,并不像很多小孩一样每天看手机。所以,从这点来讲,纸质出版物并不是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关键是我们怎么在这方面做一些引导工作,让我们的纸质出版物对这些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樊希安:刚才讲到了手机阅读的问题,我这几年在推广全民阅读。有的人问我:“你推广什么全民阅读,现在人人都在看手机,不是在读书嘛?”他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经过思考的结果是,看手机严格说不是阅读,看手机是在干什么呢?是看微信,看信息。这不是读书,是浏览。浏览和读书是有区别的。所以,有的人说,现在人都在看手机,不是在读书。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到阅读上来,我非常同意何总刚才讲的,不管什么形式的书,只要读就好,开卷有益。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建议大家读纸质图书。为什么建议呢?因为书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像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十年心血的总结,纸质书写作起来非常不容易。可是现在的网上作品,有的一天写一万、两万多字,我们不能说不严肃,只能说得来很容易。相对来说,我们的很多纸质图书,它们的思想含量、精神含量和知识含量是比较高的。

刚才何总讲到,你可以不进行电子阅读,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去读书,不去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知识,那一定是没有什么更多收获的。

主持人:还有一点,我发现电子内容的东西错的地方比较多。比如,网络上看到同样的文章,里边的错字、别字都比较多,它不像出版物有非常严格的校对,还有网络语言有时候不一定准确,字也未必是对的。

樊希安:这和出版程序有关系,我们的纸质图书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质量把关的。一个选题合不合适,有没有正能量,符不符合出书范围,是经过多道审查程序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一般即兴式阅读,人人都是出版人,人人都可以写文章,没有人把关,即兴上网便把它发布出去了。当然,也有非常负责的出版机构,他们出电子书的时候会经过严格把关和审读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把照片发到网上去,人人都可以写一首诗随便发表。这些自发作品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应当做到文明用语并提供社会正能量。

主持人:这对进行电子阅读的朋友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阅读的时候自己要有基本的辨识能力。我也是建议大家,如果要读一些工具方面的书籍,还是希望能够读纸质的图书比较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通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进行的网友问题征集,我们选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代表网友来跟二位交流一下:二位对个人众筹出版怎么看,“众筹”这个词现在比较热,众筹就是集资吗,这样的形式会对传统出版有哪些影响?

樊希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众筹出版我接触不多,但是我感觉,通俗来讲,众筹就像吃饭AA制。但是,众筹并不是从出版界开始,它是一个新的集资形式。在中国出版集团的一些出版社,比如,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已经通过众筹的方式出版了一本书,这的确给我们带来新的气象。这种方式给我们原有的出版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第一,新的选题能以最快时间和读者见面,而不是生产出来以后(读者)才能选择,才能看;第二,出版资金的保障;第三,出版和营销一体化。我们还在积极探索众筹出版的应用,众筹只是一种方式,怎么让众筹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这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一个课题。

nlc202309030054

何林夏:借这个机会,我补充几句众筹的故事。我们现在说众筹在出版行业是很新的东西,实际上几百年前在中国就有众筹了。河北大学副校长戴建兵,他是研究经济史的,他收集了一大批会书。什么叫会书?就是从宋以后到明朝、清朝,民间所有老百姓办事情,大家钱不够,几个人凑钱办事情,大家有个约定,把这个约定写下来就是会书。会书就是大家凑钱做事情。几百年前,中国历史上关于这方面就已经相当完备了。但是,至今中国没有一个学者对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百年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众筹出版图书和几百年前的这些经济现象是一个道理。

主持人:文化工作同时又担当着指导大众阅读优质内容的一个责任,两位出版单位的领导如何平衡市场和正确文化导向的关系?

樊希安:严格说是两个效益的关系。现在我们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出版社确定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读者需要,一定要有市场意识。市场意识是我们强调的一个优秀的出版工作者最宝贵的一种意识。出一本书就是要把更好的思想、更好的智慧传送到读者的脑子里。市场的追求是种表象,最终我们还是要达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我们不能把两个效益对立起来,我们不能在强调社会效益的时候,不去面向市场,我们面向市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主持人:下面把焦点对准大学生群体,二位觉得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时期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才能更好地帮助、指引他们规划好人生?

何林夏: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的大学,应该吸取的营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要得到上述问题的结果,我们只能就读书来谈。我对图书有我的看法,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读书,到了大学阶段,除了专业书籍,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其他的书?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书是享受,享受需要有目的和选择吗?当然,一个大学生需要什么营养,他自己清楚。对大学生读书来说,我们需要有这样的社会环境,要有把读书当成享受的思想观念。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应该向经典图书致敬,应该要有国家书目。不但是在校大学生,而且我们所有人都要去读这些经典图书。我们评奖不但要评近两年的图书,还应该评十年前的图书,看哪些书能够留存下来。我们大学生要读这些能留存下来的书,读这些书会比读当下的书更有意义。我们还应该有政府书目,政府要传达什么书是应该让全民了解和阅读的。我们出版人、大学老师和青年导师要是给学生开书目,我觉得可以开出无数种。我们社出过一本北京大学老师写的书——《世界若干著名大学开给他的大学生书目》,我想与其我们每个人都开书目,不如在世界选十所大学,把十所大学推荐的书目拿出来,推荐给我们广大的读者。

主持人:下面说说孩子们的阅读。对于孩子来讲,对他们进行人文启蒙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家长不知道小孩该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进行启蒙?反过来说,如果书选择不好的话,容易产生什么样的误区,两位在这方面有什么指导?

何林夏:对孩子的读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灌输,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背唐诗、画画,这些都是技能,都是知识的传播。我认为思想观念的灌输和转变是第一位的。比如,孩子上幼儿园去了,两个孩子打架,父母应该怎么教孩子?类似于这类问题,我们正好有引进法国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6本。我认为它不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而是写给孩子的人文启蒙书,它会教孩子处理各种问题和事情。这就是思想观念。关于上述孩子打架的问题,如果大人回到孩子中去,我们跟孩子说话,要蹲下来,而不是站着跟孩子对话,大家在同一个高度,从孩子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打架。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问题的认识远比知识技能重要得多。如果这些不能够在我们书里体现,我们讲了再多的知识,孩子长大了还是没有价值观念的。

主持人:出版社如何平衡商业性畅销书和学术著作或者是严肃性作品的关系?

樊希安: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从出版社来说,我们追求的是文化传承、知识的积累,追求的是出版有价值的书,这是我们的基本追求。我们不会天天追求所谓的畅销书。我们要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传授知识、传授真理上。我们在传授知识和真理的时候,如果能做出畅销书,我们会做;如果出不了畅销书,我们甘愿十年坐冷板凳,给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图书。

主持人:今天“红沙发”系列访谈到这里暂告一段落,感谢两位做客我们的访谈。希望两家出版集团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好书。

上一篇:宜宾市城市规划下一篇:10:40的英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