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记录

2024-11-12

心理活动课记录(共8篇)

1.心理活动课记录 篇一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1 月10 日地点:社区咨询室活动内容:社区搭建心理教育平台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近年来,我社区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积极推进青少年“成长档案”建设,着力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位共振”格局,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精心搭建心理教育平台

1、组建机构,健全制度。社区成立了由书记、主任全面负责,社区管段民警、综治特派员、青教委员、社区团总支书记为力量的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帮扶中心,在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帮扶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实施。健全“八项工作制度”:即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青少年心理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制度、问题青少年心理帮教安置工作制度、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协调制度等,针对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薄弱环节,认真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各项满足青少年心理成长需求的各项教育活动。

2、摸清底数,完善网络。组建了以街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站、居民青少年教育预警台的三级工作网络体系,重点摸清“三个底数”:一是社区6-18 岁的青少年底数;二是社区内可利用资源底数;三是社区家庭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的需求底数。组织社区内78 名党员骨干志愿者组成社区心理服务点信息员,积极发现和消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主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摸底,对社区青少年实行信息化管理和动态跟踪服务,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平台。

3、组建队伍,齐抓共办。落实专兼职相结合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心理关怀”帮扶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障。专门聘请了一批高素养、经验丰富的机关老干部、中小学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社区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老专家等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并依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原则,全面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

4、依托阵地,优化环境。高度重视社区阵地建设,依托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了“一校一室一中心”的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示范学校,即一个各项制度健全的“阳光驿站工作室”、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前来接受心理辅导的青少年提供现代化的电教设施,以及读书阅览和体育锻炼等,通过立足社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为青少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搭建了宽松的育人平台。

5、寓教于训,增强实效。社区在每周四设立社区专家心理辅导工作接待日,在接受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的基础上,指导青少年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如意志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放松训练、学习方法辅导、考试焦虑辅导等等,以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扰。

二、因材施教拓宽教育渠道

1、坚持学校、社区和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位共振”。“青少年成长档案”是社区探索出的一条“配合学校、依托社区、走进家庭、面向社会”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新模式,通过对青少年在较长时间内发展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收集并分析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作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成长轨迹做出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凸显了动态评价的服务方式。根据青少年成长档案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与学校、家庭的有效对接,为青少年成长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营造了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共振”的社会教育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2、坚持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布局与循序渐进。在重点摸清“三个底数”的基础上,将社区未成年人分成三个年龄段建立不同形式的青少年成长档案,健全不同阶段的心理教育模式,即:6-12 岁的能力自护教育模式(锻炼孩子独立意识的能力)、13-18 岁的“三观”教育模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19-25 岁的未来家长责任教育模式(树立孩子成人后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意识),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实施科学管理,将不同年龄段需要实施心理干预的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登记在册,认真记录其每一次心理辅导时的心理健康表现情况,实行定人跟踪管理服务。团10#社区年1 月10 日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2 月26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为每一个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为每一个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服务,为每一位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基”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咨询理念,我们倡导“幸福从心开始”,积极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氛围,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去年,社区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牌仪式,中心组成员由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社区干部们自愿报名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后,成员的研摩活动便成为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制定了学习制度,规定了学习任务,还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测评。社区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下一阶段,我社区还要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组内教研活动,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开展,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增强校本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突出校本培训的超前作用,使本培训更科学、更规范、更超前。社区每期开展一次大型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向周边地区辐射,提高社区心理咨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出一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教科研成果。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校本培训之中,开展多维培训,组织社区成员定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技巧,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又有一定辅导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发展为重”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三级预防机制,根据级别、对象、目标、内容、参与人员的不同而区别安排活动。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四大教育平台。首先以主任工作、副主任活动、党员为主,让他们的工作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上墙工程”,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其次是成立各种社团,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之后就是学科渗透,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区的力量了。“为了配合心理教学,我们特意开辟了一个叫�6�7心灵驿站�6�8 的心理辅导室。” “心灵驿站”分两个辅导室,一个是暖色调、温馨柔和的个别辅导室,另一个是蓝色调的、清新淡雅的团体辅导室。个别辅导有四种方法:和学生面谈、写信、电话谈心或网络在线辅导。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正稳步有序地开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正日益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犹如和煦的春风滋润着每一位的心田。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6 月1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探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学习和研究同步,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共同提高

2、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3、教育、教学和科研同时出成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融合的主要途径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三、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对需要心理矫治的儿童,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我们提高幼儿心理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和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水平。我们对胆怯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行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箱庭疗法等矫治,积累了不少经验,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7 月15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差生心理八种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表现为:你越是这样,他偏要那样,故意“对着干”。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过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表现是:企图通过某种手段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中心地位,叫他人“俯首称臣”。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与生理发展协调的心理。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4.模仿心理。特别是对他们所崇敬的人,更是一言一行都要仿效;也喜欢模仿影片中的打斗、抢劫杀人、侮辱妇女等行为。5.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6.模糊心理。这是由于思想不成熟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良莠不分,好坏不辩,是非不清。往往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亡命之徒的行为当作英雄行为。7.相容心理。这是由于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同“类”相容,同“病”相怜,“交叉”感染。差生与好同学难得玩起来,相反,差生与差生容易结成团。8.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自尊心发生异化后所产生的心理。如:爱面子,讲排场,摆阔气。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8 月18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学习受挫学生的心理障碍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会使学生产生以下10 种心理障碍。1.自卑。觉得自己笨,抬不起头,学习上信心不足。2.过敏。生怕被人瞧不起,对别人的轻蔑极其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也会使其猜疑嫉恨,火冒 3.忌讳。不愿别人提自己的考分,对公布成绩名次尤其反感,并且在学习上讳疾忌医。4.孤僻。沉默冷漠,抑郁寡合,不懂也不主动请 5.幻想。在想象中满足自我,因而上课时常发呆,不知老师所云。6.顺从。因为怕留级,调皮的学生也会老实听话(尤其在班主任面前),但在老师背后又是一个样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7.发泄。用大喊大叫大哄大玩等方法来排遣郁闷,造成学习精力分散。8.退缩。在学习上降低要求,减少努力,个别学生一到考试就请假。9.推诿。强调自身学习条件不好,或全怪老师教得不好,却不从主观找原因。10.冲突。厌学却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想考出好成绩,却又在别人面前做出贪玩不用功学习的样子。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9 月28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差生心理八种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表现为:你越是这样,他偏要那样,故意“对着干”。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过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表现是:企图通过某种手段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中心地位,叫他人“俯首称臣”。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与生理发展协调的心理。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4.模仿心理。特别是对他们所崇敬的人,更是一言一行都要仿效;也喜欢模仿影片中的打斗、抢劫杀人、侮辱妇女等行为。5.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6.模糊心理。这是由于思想不成熟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良莠不分,好坏不辩,是非不清。往往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亡命之徒的行为当作英雄行为。7.相容心理。这是由于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表现为:同“类”相容,同“病”相怜,“交叉”感染。差生与好同学难得玩起来,相反,差生与差生容易结成团。8.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自尊心发生异化后所产生的心理。如:爱面子,讲排场,摆阔气。学习受挫学生的心理障碍学习受挫——“挂红灯”,考分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会使学生产生以下种种心理障碍。1.自卑。觉得自己笨,抬不起头,学习上信心不足。2.过敏。生怕被人瞧不起,对别人的轻蔑极其敏感:一句话、一个眼神也会使其猜疑嫉恨,火冒三丈。3.忌讳。不愿别人提自己的考分,对公布成绩名次尤其反感,并且在学习上讳疾忌医。4.孤僻。沉默冷漠,抑郁寡合,不懂也不主动请教。5.幻想。在想象中满足自我,因而上课时常发呆,不知老师所云。6.顺从。因为怕留级,调皮的学生也会老实听话(尤其在班主任面前),但在老师背后又是一个样,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7.发泄。用大喊大叫大哄大玩等方法来排遣郁闷,造成学习精力分散。8.退缩。在学习上降低要求,减少努力,个别学生一到考试就请假。9.推诿。强调自身学习条件不好,或全怪老师教得不好,却不从主观找原因。10.冲突。厌学却不得不强迫自己学习;想考出好成绩,却又在别人面前做出贪玩不用功学习的样子。11.文饰。拿不到高分就说“60 分万岁”,在学习上的表现是不花大劲,得过且过;“挂红灯”就说自己本来就不想学,有意上课不大听,作业不大做,生怕人家觉得自己笨。12.退化。自控能力减弱,上课多动不安,或在书本上手枪大炮猫狗男女地胡写乱画,不注意听讲。当然,这和学习掉队听不懂也有很大关系。13.逆反。极易与老师情绪对立,拒听劝导,你讲东他偏说西。14.敌意。焦燥易怒,东揭西戴,损坏公物,打人骂人,扰乱课堂希望大家跟他一样学不好。15.补偿。学习不行就想通过没嘴滑舌、高谈阔论、顶撞老师、打架闹事、称王称霸、谈恋爱和奇装异服等来显示自己。16.放弃。丧失学习信心,极度消沉,自暴自弃。对这些同学,一是要将教学的台阶降到他们能跨上的高度,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扬其他方面的长处,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促使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与自尊;二是要求成绩好的同学不在他们面前显得傲气,同学之间互尊互助。教师尊重差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他们可信赖的朋友;三要注意心理咨询,耐心疏导他们,切忌将心理问题跟思想品德和学习态度简单划等号以及采取粗暴批评和强制压服的方法。对学习迟钝学生的教学六法学习迟钝者是低能力童的一种,又是一个范围较模糊的概念。为了便于学习迟钝者的鉴别和归类,全面了解美国心理缺陷协会(AAMD)的有关低能力儿童的划分及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协会认定,低能力儿童可以分为学习迟钝者和心理迟滞者,它给心理迟滞下的定义是:“心理迟滞是指智力活动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并伴有适应行为缺陷的那样一组症状。”美国心理缺陷协会所指得心理迟滞者的 IQ 分(智商)是在 67 以下(含 67)这样一个范围,这个范围还分为若干等级:中度心理迟滞 67—52 次中度心理迟滞 51—36 严重心理迟滞 35—20 极度心理迟滞 19 以下 IQ 分在 67 以上但与同伴们相比,学习能力又处于低水平的学生就属于学习迟钝者或临界学生。学习迟钝者的范围上限以 IQ 的 85 分为界,即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现在同几年前比,学习迟钝的学生一般都被放到普通班学习,这已形成了一个主流。其实在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即处在 IQ68 至 85 分之一范围高端的学生在学习的一些特征上同 IQ 稍高于 85 分的学生相比常是难于区分的,因而若要鉴别两者多少总要花一番功夫。一般地讲,学习迟钝者这一术语是指所有在学习速率上显著低于同班同学的那些学生(当然若按美国心理缺陷协会的划分标准来分那就是 IQ 在 68 至 85 之间的学生)。学习迟钝者的特征: IQA 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学生往往也与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同伴们一样遵循着共同的发展模式,但他们在发展的速率和程度上则与他们的同伴是有差异的。因此,IQ 分低的学生可能就具有 IQ 分处于平均水平而年龄又比他们小的学生的一些典型特征。一般讲,这些学生同他们的同龄同学相比更多地表现出不成熟。当这些不成熟的学生发现自己做不到同班同学所做的事情时,就常常会感受到挫折,因而这使他们中的多数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大大降低。学习迟钝的学生一般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去对付那些在同伴们看来不值一搏的种种情境。与经受挫折有关的另一种反应是这些学生的自我贬低的倾向。当学习迟钝的学生意识到他们难于做到同伴们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时,他们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进一步蒙受缺乏自信和自尊之苦。学习迟钝者的智力特征还包括以下这些概念的意向:缺乏概括能力、记忆的容量小、注意集中时间短以及只能集中于学习情景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附带内容。一般说来,若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人们就会对这些学生的特征有更概括的理解。初级学校的学习迟钝者的思维发展水平既使是在高年级,也只是处在前运算期,即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中等学校的学习迟钝者亦不会超过具体运算水平,即 11 至 15 岁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从一般的学习能力上来看,年幼的学习迟钝者能够将具有单个特征的客体归类,年长的学习迟钝者大概能够处理一些具体的情景,但难于抓住一篇文章的要点,难于迁移或很难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对学习迟钝者的教学有以下六种方法: 1.要尽可能地避免将学习迟钝者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当教师已尽了最大努力这些学生仍旧不能脱离使他们达到挫折忍受极限的情境时,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做些放松的、变换节奏的练习或身体活动。由于学习迟钝者比正常的同学更可能经历挫折,因而对他们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试着将班中发生的使他们产生挫折的事件的频率减致最低程度。或许这样做最有效的方法是给学习迟钝者单独布置作业,以不使他们与其他正常同学处于同等的竞争水平上。有时尽管教师非常努力,但终究不能将挫折情境彻底根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因为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一些全班性的活动和给这些学生单独布置作业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所造成的。在一般情况下,假如教师注意到了这种学生由于不能完成作业而变得越来越湖涂了的话,这时教师就要试着将他的注意转到另一种要求不太高的活动(包括听讲,写作业等)方面来或让他们直接进行某种身体运动。2.尽所有可能去激励他们的自尊感由于学习迟钝者在学习方面能力总是不及他们的同学,所以他们极易于自我贬低,这时对付这种自我贬低倾向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坚持对他们表示出肯定的情感。如果教师能经常对他们表示出肯定的情感,这些人对自己就可能获得相似的情感。J·布鲁菲和 T·吉德曾报告说,通常有许多教师并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倾向于向低能力的学生表示出很低的期望。下面就是种种这样的倾向,同时还有他们为此而附上的正确方法:倾向 1.在低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只是象征性的等待一小会儿。正确的方法,明确地表示,你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做自己的回答。倾向 2:对低能力的学生所做的错误回答的反应是立即给出正确的答案或叫其他同学来回答。正确的方法:重复他们的答案,给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并以不同的方法发问。倾向 3:对低能力学生表示赞赏的次数很少。正确的方法:经常做出赞赏的表示。倾向 4:对低能力的学生很少给予注意。正确的方法:提醒自己给他们以经常性的注意。倾向 5:对低能力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过低。正确的方法:时刻要牢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是可能形成这些学生的抱负和自尊的,应该尝试着向他们表达他们是有能力进行学习的。3.由于多数学习迟钝者在学习中只能掌握简单的概念,所以教师就应该尝试着为他们提供只包括少量原素的作业,这种作业中至少要有一些是他们以前学习过的。4.用系列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小型单元课来代替需付出极大的专注和努力的综合性课程。学习迟钝者往往注意集中时间较短,如果要他们专注于那些延时报偿的课业,他们就很可能注意力分散或因得不到及时报偿而灰心丧气。因此,最好要给他们以系列的、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的作业,而不要使用各种浓缩的方法或类似的办法期望他们做自我指导性的、指向间接目标的种种努力。5.要经常重温学过的材料,但要尽量使这种重温更有趣味。学习迟钝者记忆容量很小而且难于把学过的东西输入到长期贮存系统,这种情形通常与他们掌握的概括过于简单、缺乏概括能力有关。高智力的学生往往能够抓住所学内容的结构并能理解其中的各种关系,这两种能力会使他们的记忆变得更简单更不容易消退。相形之下,学习迟钝者往往一次只能学习一种孤立的内容,这在记忆上就要求更多地发挥机械记忆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学习迟钝者经常重复学习某一特定内容。因此,在对他们的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练习是很必要的,但同时要特别注意尽最大努力避免使这种练习变得乏味、空洞。6.为学习迟钝者设计一种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作业并能取得进步的“记录一保持”方法。学习迟钝者在学习中常遇到困难,这时激励他们继续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把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当这些学生在程序教材中能正确地填空并发现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而乐于接着学习下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这种记住进步记录的方法用到对这些学生的其它教学方面(这种方法对班上的其它同学也是有效的)。譬如,对这些学生可以采用控制学习法(该法适用任何年级),该法包括:建立标准(即所要达到的目标)、讲授课业、测量成就、补救教学、成就再测和记住他们积累的所有成功的学习单元及次数。(顾援编译)对个别生的十种谈话方式 1.接近式谈话。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对学生的错误不是“和盘托出”,而是逐步提出,由浅入深,先谈双方共同的话题,使师生变得亲近,不至于一下子“谈崩”,这种谈话法常对那些缺点较多、自尊心较强、谈话前持有防御心理的人比较合适。2.直接式谈话。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谈话法常常适用于那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能正确认识自己,但又不大正视自己缺点错误,持有揣测心理的优等生。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直接了当地指出问题,有理有据的严肃批评,往往会冲破其心理防线,促使其承认错误,从而达到严格要求的目的。3.参照式谈话。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谈话内容,使学生在参照物的对比下,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成自我认识。它常适用于那些盲目性大、变动性大、忽冷忽热、易受感化的学生。4.触动式谈话。主要适用于那些长期形成了惰性、行动散漫、自我意识浅薄、抱无所谓的态度、不正视自己所犯错误的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应立足于以“情”触动,真诚地通过谈话内容和语调的强刺激,促其醒悟。这种方法要慎用,用得不好,往往会产生负作用,形成师生的对抗性。5.商讨式谈话。这种谈话主要是教师以商讨问题的口气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变换角度提出来传递给学生,造成一种平等商讨问题的气氛。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犯有错误尚无悔改之意,认为教师是在“整自己”的反应迅速而脾气暴躁的后进生。6.发问式谈话。把谈话的内容用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思考中达到自我醒悟、自我认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各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思考接受能力、性格内向的优等生,同时也适用于那些脑筋机灵、敏感好动而又爱做坏事的后进生。7.布置式谈话。这是一种传达某些信息、交待某项任务的谈话。这种方法适用于品学兼优而又听话的优等生,也适用于那些既顽皮又热爱劳动、有一定自尊心的后进生。使用这种方法常常是先鼓励或表扬,使学生产生喜悦心理,然后再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得以转变。8.鼓励式谈话。这是对学生的成绩、优点、长处给予肯定和表扬,或者对学生克服了缺点错误有了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的一种谈话。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扬抑结合,在表扬鼓励之后,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缺点,鼓励其加以克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9.启发式谈话。针对学生的某一问题,在谈话中加以点明,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这种谈话适用于那些不善言词,与老师见面后动作拘谨、词不达意、有紧张心理的学生。10.慰问式谈话。当学生遇到困难、疾病、灾祸等时,老师给予安慰问候和予以帮助所进行的谈话。这种方法常常能够消除某种误解、隔阂、疑虑,使学生产生悔悟心理,感到教师亲切可敬,自己应该对得起老师,从而对自己的缺点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改正。差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四法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四化建设中的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四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其次,还重视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2.培养有错必纠的习惯。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4.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在班上进行表扬。差生形成的原因及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弄清差生的成因,有利于教师做好转化工作。1.教育的原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中学和能上大学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管或只是敷衍了事。从而造成校风日下,为差生的产生准备了土壤。有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人的思想教育,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了解很少。有时说话缺乏证据,批评主观武断,不仅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而且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有的由于批评不当,学生与老师争吵,刁难老师,扰乱课堂秩序。有的教师对于差生不敢管教,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睁只眼闭只眼,撒手不管,有的甚至采取放任态度。有的对差生的思想、缺点、错误,不愿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喜欢训人、整人、或用行政处罚,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不能使他们转化为好学生,相反,差生反而越来越多。有的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他们缺少必要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不去主动接近青少年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循循善诱地鼓励他们进步,而是用生硬简单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或者向家长或学校告状。有的在教学上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用良好的方法向学生传授,造成许多人不能接受讲课内容。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造成有些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学校的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它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同辈团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集体中最为主要的关系,只有维持正常的师生关系,加深彼此间的融合,了解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期望,才有可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合力,完成教学目标;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师生之间的期望发生矛盾,将会产生一种互为排斥的离心力,从而衍生并增大差等生数量。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产生师生离心力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了师生关系。不少教师对差等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差等生犯了错误有意孤立,或用尖刻的语言批评,教室中设“雅座”,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让同学监督,增加差生的心理负担。不容否认,有时采取以上教育方式曾对个别学生起过暂时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学生则是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来个“不学了”,师生间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学习就会出现较多困扰,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当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需要产生矛盾,特别是师生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之后,由差生组合的同辈团体就会大量涌现。差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低下,相对地在团体中他们的地位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他们对成员间的坦率程度大大超过了父母和教师,因此由差生组合的这种同辈团体的组合力、凝聚力、持久力非常大。在团体中,成员间更趋于努力实现其选择的目标,他们有着许多不成文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向,更多的是有许多价值标准同学校、家庭、社会的标准相悖,但却具相对权威性。良好的团体关系常成为差生进步动力,产生强有力的力量;不良的团体关系会遏止学习欲望,对学校教育起破坏作用,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勾结校外不法分子,成为犯罪小集团。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地注意差生所在同辈团体中的复杂关系,因势利导,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差生产生的原因之一。领导办学思想不端正,不能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突出地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死啃书本,抛弃了一切课外活动,学生身心畸形发展。许多学校把较好教师放在重点班,对重点学生重点辅导,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弃之不管。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着我讲你记,我作你抄,百科全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完全成了瓶子、罐子、坛子,成为任人摆布的机器。教改难于施行,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被另眼看待,打入“冷宫”,有的地方搞“双簧戏”,上边检查来时排练,多次准备,又是老调重弹,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僵化,思维呆板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畸形的教育发展当然地要追溯到我国金字塔式的教育结构,层层考试,分数选拔,一考定终身,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口过多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缺乏教育普及的基础,这些都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以期达到有效的社会控制。2.家庭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庭状况的好坏,家庭教育如何,对于青少年影响很大。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抱负、教育方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差生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经常侵占学习时间,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父母熏陶,即使有些学生学习成绩顶不错,但也每况愈下,沦为差生。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给孩子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娇惯,对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对学习却关心甚少,特别是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财大气粗,孩子在外面做了错事,也不肯认错,甚至辩解包庇,不能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当孩子在家里处于至上独尊的地位时,便恨铁不成钢,但错过教育时机,有的家长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但他们不懂教育,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子上,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引起应有的效益,反而使父子之间的行为关系逐渐对立,随着时间推移、畏缩、逃跑、撒谎诸事随之出现,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学好呢?目前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教育子妇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五世同居”的大家庭日趋解体,小家庭日益增多,城市妇女普遍就业,双职工家庭已成为城市家庭结构的基本形式。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造成了不良后果。据调查,一般职工早出晚归,工作很忙,教育子女的机会都不多。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街头,游荡于闹市,他们很容易受坏风气的侵蚀,坏朋友的引诱和社会渣滓的教唆而变坏。农村则表现为父母忙于农活,对子女上学的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孩子往往心灵会受到极大创伤,加上有的离异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教育抚养的责任,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会受到影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目前家庭教育中溺爱型和放纵型占很大比重。由于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要做什么让他们做什么,不加管束,不加教育。有的则表现为放任自流,父母忙父母的,孩于忙孩子的,互不过问。另外,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家长对孩子的不良示范、默许、鼓励和纵容往往是孩子在学校造成后进的原因。3.社会的原因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社会环境整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的影响。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这些非法出版物包括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模仿心理重,看了那些带颜色、带刀枪、带棍棒的书刊录像,往往都要想法试一试,一试就会坠入泥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赌博之风、拉关系走后门之风、吃喝之风、腐败之风、浪费之风等等,都会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社会上的不良因素还是很多的,有时教育者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一遇上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倾刻就会化为乌有。所以,对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不注意。4.自身的原因差生造成差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它诱因所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当然,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果”,不过,它们确实在继续使差生向差的方向发展。团10#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时间:年9 月12 日地点: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各类学生的环境适应及教育(1)神经质型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这类学生在学校里,如果充满情绪的要求不能获得满足,便借助幻想与逃避来满足,对非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好奇和学业的嫌恶,构成了他的心理倾向。(2)感伤者型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这类学生一旦在学校和家庭处境不良,他们的情绪反应是非爆炸性的、抑郁性的。那就是退缩、灰心丧气、隐蔽自身的失败和悲剧。重要的是要使这类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为他们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明朗的生活环境。感伤型学生身上强烈的感受性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感动的机会,因此也就提供了不适应的(3)奔放式活动型性格学生的教育这类学生偏于情感性学科或实践性活动,而淡于理论的学科。这种分化,到了中学更加明显。(4)无定型学生的矫正无定型学生,具有适于体育的能力倾向,其他学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倾向。他们对环境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他们面对学校或家庭的处境不利,会很快地逃避。虽说也具有反抗性,但其程度是极其微弱的。易受他人和外部情境的牵制,他并不因此感到苦恼。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提高并扩展他们心理“力”的利用度,促发活力,严加管束。他们讨厌机械性工作和单干工作。可利用集体作业的手段加以提高。在类似游戏的愉快的教育中,给予他们一些鼓励性作业,培养好习惯。(5)无感觉型学生的怠惰的治疗无感觉者是衰弱不堪的人。没有精神,没有体力,生活恬淡。无感觉型学生常常离开伙伴,不跟同学一起活动。由于性格的缘故,智力并不生效。成天提心吊胆,意志薄弱。回答问题含糊其辞。拿起书心不在焉,愿意从事机械性动作。对这种学生,教师要格外注意。制裁、叱责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家庭里要引导他们朝气蓬勃地生活。可以从他们个人的体育运动入手,引导他们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教师诊断技术要求教师洞察学生的个性,在班级教育中努力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改善

2.心理活动课记录 篇二

何为纪录片的高潮点?我国最早的纪录片是创作于20世纪初的《定军山》,时至今日也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随着百年的发展,我国纪录片创作理论日趋成熟,近年来, 纪录片高潮点的设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影艺术词典》这样解释“高潮”:“‘高潮’又称‘高峰’、 ‘顶点’,是戏剧式电影剧作结构概念,与开端、发展、 结局等部分共同构成全剧,是对题材进行剪裁、概括、 结构、加工的艺术方法。它不一定是剧作中最热闹的场面, 但一定是性格冲突最激烈、思想感情交锋最深沉的地方。 在高潮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作的思想内涵都获得了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一般来说,高潮出现在剧作的后半部,高潮之后,矛盾冲突得到解决,情节即进入结局阶段。”1可见高潮点就是指主要矛盾冲突激化后,其内容所达到的最激烈、最紧张的顶峰,是纪录片中戏剧性最强的部分。高潮点可以是诙谐、刺激、悬念的,也可以是深刻、具有启示的,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高潮点来支撑的,高潮点作为一个当代影视领域的重要概念, 需要创作者严格控制其出现的时间及数量,在最合适的地方去设置,化理论为技巧,将其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去。因此,研究高潮点的设置技巧,对于提高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扩大观众的心理接纳性,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一、环保类纪录片高潮点的数量

环保类纪录片的高潮点可以使观众产生相应的观影心理,其数量可以由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来控制。在美国有一种“钩子”理论,它强调影片刚开始1分钟就要伸出“钩子”勾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影片要在适当的时间段中插入“高潮点”。这些高潮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富有刺激性,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观影兴趣。 例如环保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第6集《秘境》,纪录片刚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盛大的捕鱼场景,十多个东北壮汉在湖面凿开一个深洞,接着撒下巨网。这段一分钟的情节刻画,把观众的心理提到了兴奋的状态,让观众一直怀着一种新奇的心情继续观看。环保类纪录片可以借鉴这种“钩子”理论,学习成功影片的高潮点设置技巧,深深勾住观众的心理,使环保类纪录片更加具有可视性。高潮点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令观众产生抵触、厌烦之感,所以创作时对高潮点数量的控制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当今观众的收视要求逐步提高,为了更加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需求,央视《纪事》 栏目要求45分钟的纪录片中至少应有12个高潮点。当然, 高潮点的数量并非以12个为基准越多越好,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5月1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后,一度引发收视高潮。据统计,《舌尖上的中国》一集中的镜头数量高达800多个,其中对于高潮点数量的控制也是恰到好处。例如,《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部中的第五集《相逢》,在28:57-31:25的148秒时间内,共有56个镜头,1个大高潮点,即第45个镜头, 呈现了老人下车和久别重逢的老战友拥抱的场景。整体的情绪与氛围达到最高点,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也达到了最高点。但全集的高潮点一共有17个,使观众得以以一种激动与兴奋的情绪贯通影片整体,极大地强化了观影效果,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笔者认为,一部45分钟左右的纪录片高潮点的数量控制在15个左右为佳。

环保纪录片的高潮点也并非越多越好。高潮点数量多,制作的难度会相应提高,对创作人员的思想、能力、 素质等各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硬件设施的需要也是水涨船高。高潮点数量过多会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反而得不偿失。电影《记忆碎片》凭借其出色的倒叙与正叙穿插,利用45个碎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点,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但是,如果环保纪录片的创作对其进行刻意模仿, 容易使观众产生观影疲劳和抵触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更加清晰有力地理解这种现象。 观众在选择观影类型时,动机是迥异的。观众看电影时, 动机无外乎“刺激与诱因”、“态度与兴趣”,而选择观看纪录片,观众的动机往往又会是“需求与驱力”、 “意志与价值观”。简言之,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主要动机是消遣、娱乐,而选择纪录片则是为了熟悉、了解某一领域,实为功能性学习。因此,若将纪录片拍成《记忆碎片》这种高潮迭起、令人狐疑的类型,易使观众对内容感知产生障碍,效果之差可想而知。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观众看电影往往是生理、安全、社交的需要,而观看纪录片则属于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观看纪录片很明显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越小。程正方在《管理心理学》 一书中提到:“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各层次需要一般满足的比率是:生理需要约为85%,安全需要约为70%, 社交需要约为50%,自尊需要约为40%,自我实现需要约为10%。”面对如此难以满足的需求,纪录片必须有它自己的要求,绝不能像《记忆碎片》一样通篇高潮。 若是这样,观众定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高潮点过多反而会成为一种累赘,不利于纪录片的内容表达。

高潮点的数量也不能太少。数量少,纪录片的节奏就会平淡无奇,无法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让观众产生观影的欲望,甚至不能充分体现影片整体的感情基调。 “文似看山不喜平”,纪录片也一样,必须有足够合适多的高潮点,才会对观众的收视心理产生积极的推动引导作用。

二、黄金时间段的确定及其技巧性设置

黄金分割率,也称黄金分割、黄金比,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美术教育词典》这样给黄金分割解释:“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它的比值约为1.618 ∶ 1或1 ∶ 0.618,被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 具有美学价值。”2这种美学比例适用于一切领域,从作为器物的产品设计,到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身体;从直观的舞台剧人物站位,到主观的影视时间分配。若想达到完美的期待值,都应该遵循这一美学原则。黄金时间段作为影视领域的一个专业名词,也是源自这一原则。纪录片中,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纪录片的黄金时间段,通过对这一时段的重点分析,把握故事高潮和观众心理需求的相互作用,针对性地设置高潮点,投其所好,成人之美。

(一)观众对黄金时间段的需求

影视观众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尤其在这个新媒体媒介遍及的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成为了影视收视主体。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把自己整合到社会群体中去,因此难免会形成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需求和各种欲望,因为所有人的整合过程都是类似的。而人类物质、精神世界快速发展,物欲横流,产品充斥, 人们的每一天都是在需要—满足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 把所有对自己的欲望满足当成了理所当然的自然发生, 如此,群众感知渐渐麻木不堪。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欲望和情感总是需要得到适时的释放,娱乐、观影、寻找适度的刺激正是释放的一种渠道。3比如法国纪录片《家园》,整部片子的画面几乎都是航拍的宏大场面。从地球的起源到现代社会、 从海洋到沙漠、从南极到北极,导演斥巨资、耗时久, 拍出了难得的视角画面,享受、震撼、反思,甚至让人心痛。画面的刺激性展现、配乐的针对性代入,使得该片没有任何让观众感觉无聊的机会,使观众在享受画面的同时得到了心灵的洗涤。现代人对刺激性的认可度愈发高涨,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价值观下的兴趣取向,于是在各种视听需求中,每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感官刺激性大的或者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个人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刺激性给自己的感觉下定义,那么你的片子到底是爱情类还是喜剧类?是感人的还是讽刺的?众说纷纭。

如此看来,让受众自己衡量黄金时间段的概念随机性太大,容易造成对视听作品定性的无统一意识,这对于任何一个作品来说都是很可怕的。那么,这时候就需要编导者对受众进行情绪引领,通过对黄金时间段的确定和重视,人为地来调控这一阶段的高潮点,控制受众情绪,指引创作方向及明确表达意图,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同时,也抓住了受众心理。

(二)在黄金时间段,高潮点的设置技巧以及对观众心理的作用

1. 数量集中化

在故事的高潮之前,各种人物关系、事态发展铺垫, 使得观众融入其中,心系情节,代入感极强,观众的心理历程也随着故事的波动而波动。在故事的高潮处,即黄金时间段,是展示片子质量、带动观众情绪的最佳时机, 也是使观众对片子心理定性的重要时段。在这一重要时段要设置较多的高潮点,比如,对人物命运的悲惨性揭示、对事实真相的揭露、情感世界的崩塌等。前面讲到了,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能引起一个高潮点, 高潮点存在于故事的高潮,故事的高潮通过高潮点表现出来。高潮点的高频率设置并不代表步步为营,而是要依据剧情的转折点,在故事高潮的节奏范围内进行设置,超过了这个节奏规范,会显得做作,不及这个节奏规范, 则达不到表达程度。稳扎稳打,每一个转折或冲突都能直观地给观众心理刺激才是目的。这一时段的高潮点设置,可以有效地激起观众情绪,让观众的心理随着高潮点的频繁出现而逐渐破碎,最终导致观众心理的决堤! 所以,在故事高潮这个黄金时间段,应在故事高潮的发生节奏范围内进行适当的高密度高潮点设置。

2. 高潮点程度的强化

黄金时间段之前的高潮点,就像“打巴掌”式的吸引点,观众一开始感受到了这种趣点就像有人在面前拍了一掌,惊讶之余还不忘嘲讽套路之老套。而且几分钟就“拍一掌”,连环式的“拍掌”动作再也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习惯了这种小打小闹,以至于观众甚至可以预测出下一“巴掌”打在哪儿、如何打。而在黄金时段里, 如果还是这种“巴掌”式的高潮点,那么再多的高潮点也无法准确表达出片子的冲突性和深刻性。观众需要新的有力度的冲击力和刺激点,尤其是在这个黄金段、高潮期!那就朝着观众“开几枪”吧!狠狠地“开几枪”! 如同子弹击穿身体,给予观众速效的直接反应,左右人的态度、行动、意见。

说到底这就是关于高潮点的程度问题,程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的高潮点无非是情节上的联系和转折, 深度的高潮点无非是各种拍摄手法或艺术手法的运用, 但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便是穿透力极强的表达手法。 拍来拍去叫人心痒,开几枪直逼心房!这种高潮点效果是之前连“打几巴掌”都达不到的,故事的高潮充满了冲突、绝望、震撼、惊奇,这些情绪的表达需要猛烈的“开枪”才能深深刻在观众心里。在这种情绪迸发的黄金时段, 需要给观众一场心理上的“摧残”,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种强烈的高潮之后,留下的便是观众对片子的深刻反省和认知。这样,高潮点的巧妙设置在黄金时段(故事高潮处)的作用就显而易见。如此看来,确定纪录片的黄金时段且通过巧妙设置高潮点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发挥片子本身的主动性,形成一部观点明确、情感色彩鲜明、风格显而易见的作品, 对观众的情绪影响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要:本文主要对环保纪录片中的高潮点概念进行介绍,并且研究如何技巧性地设置才能对观众心理产生适度的满足感。生态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环保纪录片在当代还未被研究到一个深入性的领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环保纪录片创作者应严格控制高潮点的出现时间及数量,在最合适的地方设置高潮点,把高潮点这一当代影视领域的重要概念,实实在在地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去。依据观众心理,从整体数量控制、重要时段的数量和程度设置方面进行技巧性设置,对观众心理产生恰当的指引。研究高潮点的设置技巧,对于提高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扩大观众的心理接纳性,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潮点,设置技巧,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影视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55.

[2]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9.

3.科学活动记录有效性探析 篇三

一、记录应体现探究性,为幼儿提示科学探究的方向

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现象后,向幼儿出示记录单(上画一些物体),并讲解记录方法:将这些物体抛向空中,然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物体旁边做记号(用“↓”表示物体下落)。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在操作、记录了两三种物体下落的情况后,便开始在记录单上画自己想画的物体,有的开始互相抛接波波球,有的干脆把记录单放在一边,专心玩玩具了。

活动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值得教师深思。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对记录内容的确定和记录方式的选择均存在较大缺陷。首先,从内容来说,教师只单纯让幼儿向上抛物体,并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众所周知,所有的物体抛向空中都会下落,如果教师只要求幼儿用“↓”记录物体是否下落,这样的记录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促使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究呢?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扩充记录的内容,如先让幼儿进行猜想记录,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下落时的状态,这样目的明确的记录必然会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从记录方式来说,教师规定幼儿只用“↓”记录,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因为如果幼儿观察到沙袋和气球下落时速度不同,完全可以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况,用“ ”表示气球落下的情况,然后针对记录情况分析并发现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而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关系,从而延伸探究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重视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组织“纸会吸水”活动时,先向幼儿出示了餐巾纸、图画纸、蜡光纸、牛皮纸、宣纸、电光纸等,请幼儿猜想这些纸是否会吸水,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接着教师问幼儿想怎么记。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某一种纸会吸水,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吸水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种纸吸水,哪种纸不吸水。试过以后,你们还要在写有“操作”的格子内打“√”或“×”。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又把幼儿集中起来,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说只有电光纸不吸水。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让幼儿使用教师设计的统一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是否得当,是否会限制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因为这个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单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我认为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个幼儿用了↑、↓、Θ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浮在水面,“↓”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沉下去了,用“Θ”表示纸在吸水后处在半浮状态。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涉及纸的吸水性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纸因吸水速度不同而导致沉浮状态的不同。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记录方法和结果,善于分析和利用,从而真正发挥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另外,在“纸的吸水”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幼儿的猜想记录关注不够,教师似乎更重视将幼儿验证后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作比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由此推断出的结论。其实幼儿的猜想是其原有经验与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应认真地关注幼儿的猜想情况,发现不同幼儿在认识问题或现象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心理活动课记录 篇四

一.准备阶段:

1.班长、团支书、心理委员提前一周准备活动方案、流程及PPT。

2.宣传委员负责向本班同学做好本次班会宣传工作。

3.生活委员负责准备班次班会所需材料及游戏环节所需物品、奖品。

4.全体班干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布置现场。

5.组织委员负责组织全体同学到教室参加班会活动。

6.心理委员负责邀请班主任出席本次班会活动。

二.开展活动:

为贯彻落实学校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扣学生实际,倡导传递心灵正能量,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引导同学们传递心灵正能量,让大家在班会活动中更新观念,反思自身,增进友谊,在互动中实现思想与情感的提升,增强自身心灵正能量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充分营造团结友爱、奋发向上、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

我班于2013年5月16日开展了以“和谐人际,沟通你我他”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本次班会活动是围绕以下流程开展的:

首先,由班长致班会开场白,宣读了本次班会的主题及目的,同时欢迎班主任谢华老师的到来及感谢各位班干为本次班会的筹备工作的辛苦付出。班会第二个流程是邀请班主任为班会致辞,谢老师在会上强调了心理健康及和谐人际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班会进行到了第三项,班长向同学们提问了“我爱我”的寓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会上同学们积极讨论并各抒己见,通过此过程使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到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班会进行到了第四个流程,当班长问到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年来国内外的大学生因心理疾病及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各种案例时,同学们反应热烈并积极地讨论了起来,纷纷站起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闻所见,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7

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枪杀事件以及今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接着,我们在第五个流程中观看了近期大学校园里因自身心理问题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发生的事件的相关报道视频,并各自发表了感受,同时使得同学们更加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及和谐人际对于我们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紧接着,班会进入了第六个环节,班长根据视频内容向同学们提出怎样衡量心理健康,然后一起交流学习了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说到第七项流程,是本次班会的游戏环节,当班长宣布进入这一环节时,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迫切地想参与游戏,待班长宣读完第一个游戏规则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就拿“口传悄悄话”这一游戏来讲吧,在游戏开始前,两个小组的同学的脸上都呈现出认真激动的表情,都在期待着会被同伴告知什么悄悄话;游戏过程中,两个小组都井然有序地传悄悄话,各个小组的同学都很积极配合,最后,班主任所在的小组赢得了本次游戏。过后,班长告知大家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真相是如何变成假象的,了解传播的途径越长,失真就大。所以与人交往时,如果想知道实情,一定不要道听途说;传播和接收信息的人都有责任保证信息准确。通过整个游戏环节,从大家积极与组员沟通、为如何赢得游戏商量对策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出本班是一个非常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很和谐,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了一个奋发向上、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

游戏环节过后,紧接着的是班会的第八项流程,全班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一起做了趣味心理测试,这个测试在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得同学们学到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分析自己。通过以上诸多流程,班长再次强调了心理健康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并与全体同学一起交流、学习了人际关系的原则、技巧及秘诀,在此环节中,同学们受益匪浅。

班会进入到了尾声,由团支书为本次班会作了总结,她说道:“通过这次班会,希望各位同学对心理健康能有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注意与他人友好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和谐的人际,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希望大家共勉!”接着,班长作了班会结束语,再次对班主任的到来及各位班干的辛苦努力、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

最后,班主任携全体同学以一首温馨动人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结

5.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议记录 篇五

活动时间:2010年9月20日

活动地点:校门口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活动主持人:政教处全体人员

活动过程:

一、青春期的特点:青春期是指从儿童时代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个性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

二、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益处。

1、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

2、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

3、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

4、有利于活动中互相激励。

5、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三、青春期异性交往中的六“不”

1、不必过分拘谨。

2、不应过分随便。

3、不宜过分冷

淡。

4、不应过分亲昵。

5、不可过分卖弄。

6、不能违

反习俗。

四、学生讨论

五、学生发言

6.心理咨询记录 篇六

班级:六年级(1)

性别:男

年龄:12

基本状况:

其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而母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母子间的交流很少,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更少。他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较差,在学校里和教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本学期开学后的某一天,**没有及时回家,一向到晚上7点多,他母亲也没等到他,就给我打了个电话,于是我们一齐去寻找他。透过与他母亲的交谈才明白,他这天上学前因无理取闹被他母亲打了一顿,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状况。于是我们到各处去寻找他的踪影:学校里、同学家、网吧间……一向到9点半都没找着。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立刻把此事向学校领导汇报。校长冒雨赶过来,和我们一齐分析、寻找,并报了警。10点半时,最终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位不愿意回家的学生。

初步分析:

**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慢慢养成了自卑、散漫的个性。进入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较差,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辅导过程: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经常性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状况,并期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多加引导,逐渐使他走上正轨。

2、讲究辅导的方式

平时我对他多加关注,发现他的闪光点:热爱劳动,与同学能友好相处等后及时表扬。以平等、商讨式的方式与其交流,培养他在校有事常与教师、同学交流的好习惯。课堂上,多加鼓励和启发,引导他慢慢愿意回答教师的问题,树立信心后他也不再恶意破坏纪律了。

3、帮忙制定近期目标

我帮忙他制定每个阶段的近期目标,如有提高,立刻鼓励,推动他养成爱学习、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不断改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辅导效果:

7.一种新型的活动目标轨迹记录算法 篇七

关键词:循环递归,帧延迟,活动目标轨迹

记录活动目标轨迹是对运动目标监测和跟踪的一项重要内容[1]。尤其是在对飞行器的实时坐标定位及飞行轨迹的记录,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起着重要应用。对这些目标的运动空间轨迹的自动记录非常复杂[2],除了必须具备一系列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复杂的数学建模分析才能实现[3]。

在图像的识别与跟踪中,为了增强人的信息判断力,通常需要显示出活动目标的轨迹[4]。为了解决跟踪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目标的轨迹进行预测[5]。如果图像出现了许多个目标,可以根据预测轨迹范围剔除虚假目标;如果预测目标轨迹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则在连续几帧失去目标仍可以跟踪,提高跟踪的可行性[6]。但是如果直接将这些点送入轨迹检测环节(包括大量的复杂运算,如乘法、除法等)进行轨迹预测、匹配,不仅运算量大、消耗硬件资源多,还对系统的实时性提出很高要求[7]。传统的基于硬件的电路,要实现目标轨迹的记录,所需存储容量与轨迹需要记录的时间,单帧图像大小和图像帧频成正比[8]。通常在硬件资源成本和体积上开销很大。而且使用的器件越多,流程越长,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活动目标轨迹算法。该算法不再受图像频率和显示时间的限制,根据轨迹所需保留时间长短来调整传递函数,仅仅需要一个帧存器就能实现。对非计算机系统,极大地减小硬件的体积和降低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便携式设备中,优势相当明显。同时,避免了将轨迹不作区分的显示。该方法可根据速度大小、显示时长等因素,自行设定轨迹的显示。

1 循环递归叠加法

所谓活动目标踪迹,就是要在当前第i帧画面上,既要显示当前活动目标的位置,还要显示过去第i-1,i-2,…,i-n帧该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过去n帧的踪迹保留记录,一般需要n个帧存储器才能实现。采用n个帧存储器,设备量大增,成本大增。本文仅用一个帧延迟器来完成n帧叠加处理的功能,即循环递归叠加法。本文设计的递归传递函数为

式中:k是变换系数;z-1表示延迟1帧。

将式(1)传递函数转换成电路,一个四端网络。已知当前第k帧带有活动目标信息的图像Ro(x,y)作为网络的输入,Ro(x,y)是经过二值化处理的值。设该网络的输出信号(经传递函数运算处理后,载有活动目标历史记录以及当前目标信息的色差信号)为输出Rch(x,y)=Ro(x,y)·H(z)。也就是说,输入Ro(x,y)乘以传递函数H(z)等于输出Rch(x,y),这就是传递函数的定义,如图1所示。

根据四端网络的传递函数定义:“输出信号”=“输入信号”·“传递函数”,则有

将式(2)翻译成电路,如图2所示。

1.1 帧延时

如图2所示,“z-1”就是1个帧延迟器。首次循环叠加前,应将系统的所有存储器清零,去掉先前时刻保持的信息。也就是第一帧时Rch(x,y)等于Ro(x,y)+0。将输出信号Rch(x,y)经1帧延迟后成为Rch(x,y)·z-1信号。

1.2 变换系数k

k为变换系数,Rch(x,y)·z-1信号乘k得到Rch(x,y)·k·z-1反馈信号。将“活动目标轨迹”作为历史记录,变换系数k的取值,对轨迹记录时间和记录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设定当前时刻目标点的灰度值为M,该目标点消失时为m。显示的时间为T,T通常取单帧图像显示时间的整数倍。图像显示的帧频为F,k与T对应的关系为

当k=1时,轨迹始终保留着,甚至活动目标消失后,它仍存在。但如果k取值过小,灰度值迅速降低,不利于形成轨迹显示,如k取0.5时,轨迹时间过短。因此,k值范围一般为0.5≤k<1。若运动的目标过多,k的取值过于趋近1,历史记录太多将占满屏幕,显示过于繁杂,势必影响对当前目标的关注力。因此,在设计k的取值时,需要综合考虑运动物体的数目、速度,以及需要显示的轨迹时间,以便识别。从而能达到轨迹适度清晰的显示,使画面清爽。在灰度图像中,采用该算法直接改变图像的灰度值,能得到很好的显示效果。k取值不同时,将影响灰度值的变化的。亮度值的范围通常为16~235。

图3为灰度值Y(k,f)的函数图。横坐标f表示帧数,纵坐标为灰度值Y。坐标图表示了取不同变换系数k值时,各帧f对应灰度值Y的函数图。即活动目标在第0帧时出现,被赋予最大灰度值235。在以后各种帧中,运用循环递归函数得到目标显示的灰度值。图中6条函数线表示k分别取:1.00,0.95,0.90,0.80,0.70,0.50,对应0~50帧的灰度值曲线。由图3可以看出,从同一时刻开始,在相同帧,k越大对应的图像灰度值越大。最上方直线表示k=1,即灰度值恒为235,下方的虚线为灰度值恒为16的图像。因此,k取值越趋近于1,Y衰减越慢,轨迹保留的时间就越长。

在这样的轨迹显示中,即使存在某帧目标的漏检测,同样能有效形成轨迹的显示,不影响效果。所以在远距离的运动小目标的检测显示中,能极大增强人对目标的识别。

1.3“+”叠加

实现“+”,即Ro(x,y)+Rch(x,y)·kz-1,将其值送入,继续此循环。在运用该算法进行轨迹的记录前,应先对目标图像进行检测,运用相应的目标检测算法,将提取的目标区域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即目标区域的灰度值为“1”,其他像素灰度值为“0”。

这样可尽量减小虚假目标或噪声对轨迹显示的影响,极大提高图像轨迹的显示效果,使画面更加清晰。

2 活动目标轨迹

使用该算法,活动目标轨迹示意图见图4。ti表示当前第i时刻的目标,ts表示固定静止目标。因为目标在第i-n帧到第i帧一直出现在相同的位置,或者运动速度十分小,几乎可视为静止。ti-n表示i之前的第n时刻的出现位置。运动目标,见图中ti-n~ti,在不同帧出现的位置不同,并且被分别记录下来。

3 算法实现与实验结果

3.1 算法实现

对不同k值的轨迹进行实验,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中实现。其硬件结构如图5。其中的FIFO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z-1”,1个帧延迟器。

3.2 实验结果

FPGA输入信号采用国际电联定义的ITU-R BT.656数字图像接口标准[9],帧频为25 Hz,分辨力为720×576的PAL制式视频信号[10]。图6为经过目标检测二值化后的图像。

图7分别对应k=0.5,0.6,0.7,0.8,0.9,0.973 4时的轨迹。不同的k依次对应的显示时间分别为:0.16 s,0.24 s,0.32 s,0.48 s,1 s,4 s。当然根据需要,其他情况与上文相同,若要显示60 s,则可把k设为0.998 2。

对应不同的k值,视频图像通过帧循环叠加算法处理后结果如图7所示。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目标的运动轨迹。特别是对于图7f(k=0.973 4)的轨迹。可以判读出目标从右上方进入,在中间拐弯向右下方运动。对于那些被检测的亮度的目标,如图7中正右方的目标,它始终没有轨迹,因此可以判断为静止目标或者是运动速度极小的趋于静止的目标。

4 小结

本文针对硬件系统中活动目标轨迹的保存和显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过去硬件中需要多个帧存器才能实现轨迹显示的问题。经一系列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表明,帧循环叠加算法,通过调整相应的k值就可实现不同时间长短需要的轨迹显示,操作简单,能有效解决目标轨迹问题。特别是在远距离运动小目标问题中,将极大增强人为的二次辨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刘苏.航模飞机实时定位及飞行轨迹记录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6):1656-1661.

[2]张春华,周晓东,陈维真.基于背景抑制的星空图像目标运动轨迹提取[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37(1):143-146.

[3]李克新,张伟,丛明煜,等.一种深空背景空间小目标条痕检测算法[J].光学学报,2010,30(2):445-450.

[4]YIN&nbsp;H,CHAI&nbsp;Y,YANG&nbsp;S,et&nbsp;al.Fast-moving&nbsp;target&nbsp;tracking&nbsp;based&nbsp;on&nbsp;mean&nbsp;shift&nbsp;and&nbsp;frame-difference&nbsp;methods[J].Journal&nbsp;of&nbsp;Systems&nbsp;Engineering&nbsp;and&nbsp;Electronics,2011,4(22):587-592.

[5]GUO&nbsp;Jichang,CHEN&nbsp;Minjun,WU&nbsp;Xiaojia.Moving&nbsp;target&nbsp;tracking&nbsp;system&nbsp;based&nbsp;on&nbsp;DSP[C]//Proc.Applied&nbsp;Informatics&nbsp;and&nbsp;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nbsp;Conference,ICAIC&nbsp;2011.Xi'an,China:[s.n.],2011:20-21.

[6]张永辉,武征,高炳哲.红外图像序列中运动弱小目标轨迹预测方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5(S1):152-155.

[7]阳芬.红外序列图像目标航迹关联检测算法研究与硬件设计[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8.

[8]王文彬,王文革,王松.海量存储技术在变电站视频监控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11,35(17):97-100.

[9]GB/T&nbsp;17953—2000,4∶2∶2数字分量图像信号的接口[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8.心理活动课记录 篇八

一、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例如同样是“自然角中的种植”,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及“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典型的外形特征”,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如玉米和草莓,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十几点差异。光叶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葉子浅绿,草莓叶子深绿;玉米叶子是长形的,草莓叶子是桃心形的;玉米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草莓叶子边缘是齿轮状的;玉米叶子摸起来光滑,草莓叶子粗糙。孩子们对这些特征一一加以记录,从中不仅发现了玉米和草莓叶子在颜色、形状、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样性。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如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土壤、温度、阳光等”,记录也相应地侧重于这方面内容,如“种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冬天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教师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种在户外和放在暖气片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观察记录,幼儿发现室外的温度在零下,植物根本不发芽,而室内的温度在15℃左右,植物就能发芽、长叶、开花。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又如在“小蝌蚪变青蛙”的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与表现能力,教师指导小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小蝌蚪长腿了”“尾巴没有了”“变成青蛙”。而中班幼儿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顺序和阶段,即“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消失,变成青蛙”。大班幼儿主要记录“蝌蚪到青蛙的细微变化以及各变化阶段需要的天数”。

实践证明,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能力的记录内容,不仅能巩固幼儿的科学经验,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二、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班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植物长多高了”的活动中,教师为小班幼儿制作了形象直观的长颈鹿直尺,刻度用具体形象的水果图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时,教师和孩子们讨论“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长颈鹿直尺的上面”。孩子们说“长在地上的水果如西瓜放在最下面”“长在藤上的水果如西红柿、黄瓜放在中间”“长在树上的水果如苹果放在最上面”。结果,孩子们在表达“植物长高了”时出现了这样的记录,“黄豆苗从西瓜长到西红柿又长到苹果了”,非常直观形象。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则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个卡通图案,每个图案之间被分为10等份。中班幼儿在记录中说“植物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30多厘米了”,他们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表达既直观形象又逐渐趋于准确。大班幼儿具有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教师提供了数字直尺。“黄豆苗长到25厘米了”“黄豆苗长到32厘米了”,他们准确地用数字记录和表达植物的生长情况。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差异,指导他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小班幼儿思维直观形象,记录能力较弱,我们指导他们更多地采用实物黏贴、照片图片黏贴以及简单的绘画等记录方法,这些方法直观形象,简便易行,适合小班幼儿操作。而中班幼儿的思维虽然仍以具体形象为主,但已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符号,所以我们指导幼儿除了运用小班幼儿常用的记录方法外,还加入了√、×、 、 等一些幼儿易于理解的符号,来记录具体的实验过程。大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我们指导他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记录,表现出抽象、概括的特点。常用的有数字统计、表格等方法。另外,教师还经常指导大班幼儿运用图表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的记录趋于准确。

如在“种子发芽了”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一些发芽期较短的植物。种子种下以后,孩子们都盼望种子快快发芽。于是我们让幼儿观察记录,“不同的种子发芽各需要多少天”,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其中。针对不同年龄班的特点,我们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小班幼儿用每天贴一粒种子图片的记录方法表示种子还没有发芽,而到发芽的那天就贴一个直观形象的芽,最后统计种子的粒数来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中班幼儿则每天贴一个小红心,小红心的个数就是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而大班幼儿则每天在日历上作一个记号,最后统计天数,记录种子发芽期的长短。

在以上实例中,我们指导小班幼儿用实物图片、中班幼儿用符号、大班幼儿用数字统计的方法记录种子发芽的天数,正是考虑到了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逐渐到抽象概括的发展特点。

三、对不同年龄幼儿,教师介入的程度和组织形式不同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

小班幼儿细致和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够,他们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就难以进行长久的观察和自觉的记录。所以,对小班幼儿的科学观察和记录,教师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中班幼儿有了一些记录的经验和技能,自主性也有一定的发展,有独立探索、自我学习的需求与愿望,教师可适当放手,根据幼儿探究和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鼓励幼儿独立探究和记录。教师还可以组织和引导幼儿就记录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在观察蝌蚪时,教师提出“猜猜看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并把它记录下来”,这一要求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观察、记录的兴趣。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记录方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表现的机会,让幼儿按小组或独立完成实验观察和记录,教师可阶段性参与幼儿的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以引领幼儿进一步观察与记录。如大班“装米豆”活动,在“你想用什么方法将三种不同的米豆装进一个瓶子里”的问题探究中,有12名幼儿就“要摇晃瓶子才能装得更多”这一具体的做法创造了五种不同的、个性化的记录方法。教师就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幼儿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对同伴的记录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较好地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独创性、个性化的科学记录能力。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而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而更适合小班。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又如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种子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给每个幼儿一本记录本,让他们阶段性地观察和记录种子的生长变化。在后期的经验测查活动中,当教师询问幼儿“小种子要多少天才会发芽”时,大班幼儿会马上从自然角里拿出自己的观察记录本,并根据记录内容详细地讲述种子的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较客观、准确的科学经验,也锻炼了自主观察记录的能力。

上一篇:爱护公共设施方案下一篇:广播站开场词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