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4-10-27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共15篇)

1.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陈志林

提问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宝贵的提问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或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提问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我们不仅要切实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应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与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如实承认,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2.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互动, 相互支持, 相互欣赏, 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 营造开放型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思维, 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去索引当前所学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进而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点的轨迹”一节时, 我从“笔迹”“车辙”等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点的轨迹”的本质;在讲解“坐标变换公式”一节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宇宙中的太阳和月亮, 随着坐标系的变化, 展示了他们不同的位置。让学生在惊奇和趣味中获得思维的启迪, 迸出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研究创设条件和问题情境。比如:在讲解数列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a1=3, a2=6, an+2=an+1-an.试写出数列{an}的前5项。学生很快就会求出前5项:a1=3, a2=6, a3=3, a4=-3, a5=-6。接着我让小组接着探讨:大家能否求出a6, a7, a8, a9, a10呢?求出之后你们会有那些新的发现, 我们能不能求出前2002项的和S2002?学生带着我的问题, 合作解决, 发现原来此数列是一个周期数列, 周期为6, 就会很轻松地求出前2002项的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层层为问题创设情境,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宽松环境。

二、示范引导, 激活学生的提问思维

学生在尝试提问的过程中, 常常难于把握提出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第一步。教师要以身示范, 以题为例, 逐步展示自己发现问题的整个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 领会理解老师的提问脉络和意图, 在老师示范的前提下, 积极鼓励学生尝试提问, 切忌不要着急。我们中职的学生本身基础就不好, 如果我们急于“拔苗助长”, 不但不能达到目的, 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例如, 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给出三组直线和圆: (1) x2+y2=2, y=x+2; (2) x2+y2=4, 2x-2y+3=0; (3) x2+y2+4x=0, y=10。我先请同学在本上画出三组的图形, 请大家自己观察在每一组中,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多少?这些距离d与对应圆的半径r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由这条途径, 我们能否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确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接着请同学在观察所给直线与圆都有几个交点, 同学会发现不同的位置关系交点的个数不同, 那么我们能否还用这条途径来判断呢?学生就会想到列方程组, 进而利用判别式Δ=b2-4ac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养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进而逐步学会了提出问题。

三、培养问题意识, 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究底罢了。”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 发现问题, 并且追根溯源, 激发思考。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 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 更不会提出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了。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关键。

四、积极评价, 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于提问的习惯。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说过:“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 以来新意。”即只有敢于怀疑才能摒却陈旧, 创造新意。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养成了学生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 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作为教师, 不要只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节拍向前走的学生偏爱有加, 应该对那些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的, 敢于怀疑和探索, 敢于否定权威的学生予以应有的保护和肯定。在课堂上不断制造刺激, 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其次, 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时, 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 领悟程度不一样, 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 做出不同的处理, 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提问是正确的, 是恰如其分的, 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应加以表扬。然而我们无法避免有些同学提出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甚至有些幼稚, 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的不悦的表示,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 先赞扬鼓励学生, 而后在考虑如何帮助解决问题, 认真分析原因, 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 要给学生留出发问的空间, 教师不要面面俱到, 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并利用积极的评价来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思考并提出问题。

当然,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好的问题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 家庭氛围, 学生的自身能力等。但我们不难看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即激发学生想问题、找问题的能力, 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高素质的人才需求日益强烈,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 就让我们从课堂开始, 为我们职业中专学生的美好将来铺路架桥把。

摘要:有质疑才有思考, 有质疑才有创造。基于问题教育PBL是创新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 该教育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以制造问题为核心的数学学科中,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三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习惯,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内容让学生总结,意义让学生概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将来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二、明确知识点,促进学生会问

这一问题就是使学生弄清楚问什么,怎样问。学生光有勇气去问是不够的,有勇气而不知道问什么、怎样问的话,学生只会“乱”问,提出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问。问题比答案重要,一点不假。从提问题的角度寻找提升思维能力之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本人认为从以下的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在教材的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说教的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的“四位数比较大小”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涉及到四位数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其中的基本原理是: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高位比较,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结果为止。很多学生就会问:那要是四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相同的,怎么比?或是出现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比较,又怎么比?在解答生的一系列疑问时,我们来举例解决,比如比较2180和2420。

通常遇到最高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它的比较顺序是:先看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如果千位相同,再比百位,百位若相同,再接着比十位,十位也相同,就比最后的个位数大小。再来解答上面的例子:2180和2420,它们的千位都是2,那分别比一下它们的百位是1和4,显然1<4,所以可得2180<2420。

再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分析一下,三位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四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位,显然,遇到最高位不相同的两个比较大小的数,最高位高的数就大,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四位数>三位数>二位数>一位数。

第二: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可以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哪部分应该重点掌握,应该怎样掌握。(重点)在学习对混合运算这节课的知识中,重点是混合运算题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即重点为:有乘(除)法和加(减)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时就有同学会对新接触的这些知识来发问,我们举出比较典型的问题来进行逐步分析。学生问的问题有,A问:要是乘(除)法在后面怎么算?B问:要是题目中有括号,又怎么算?

师解答生的问题,(A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乘(除)法和加(减)法,不管乘(除)法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B问)到止前为止,括号中咱们就涉及到小括号,所以要牢记,不管什么样的题,只要混全运算中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可以从上面两个问题中总结出:混合运算顺序从前到后的排序是:小括号>乘(除)>法加(减)法。

学生们从这两个问题的发问到解决过程,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突出了这堂课的重点。

第三:在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够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从问题提出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在实践中无此必要,因此,应让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提问。

4.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四

一.培养浓厚的质疑兴趣,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从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间的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放飞思维的天地,成为展示学生独特见解的平台。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第二,要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第三,要帮助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会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一是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

二是追问法,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

三是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四是类比提问法。

5.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五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提问,让他们通过质疑问难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白自己要学些什么,从而让他们主动去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能力;培养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会去创新。可见,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课题。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敢问、乐问、善问的能力呢?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激发学生提问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学生问:“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这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烟台的海》一课时,学生问:“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烟台的海,而却先写冬天的海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认为冬天烟台的海的景观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二、教给提问方法,培养学生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要学生会提问,那不是你让他提问,给予和谐的氛围就能做到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下一番工夫。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根据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维脉搏,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课前的预习提示。但我觉得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段篇的教学,预习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设计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提纲。其中针对文章题目及整体结构我要求学生想一想“文章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全文写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循着这个提纲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问就不难了。

三、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有效提问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科学评价提问,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6.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 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叙述方便,本文分小学数学应用题、计算题 、文字题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一探讨。

应用题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 ,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 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 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 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 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 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 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 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 学们修补图书。 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 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 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 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 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 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 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 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 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 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 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 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 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 时间 千克数3 4 21843+5 7 ?

又如:“某

7.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七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这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 读完文字也就算完事, 效率很差。运用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 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 然后才有学, 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 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 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材料。尤其像历史这类文字学科, 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显得十分重要, 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讲“马可·波罗东游”时, 笔者比较了一下提问与不提问的效果:一个班未提问, 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 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准确记住他来华的影响。而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就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可·波罗为何要来中国? (2) 他来华又做了些什么?此后有什么影响?学生先读再听, 边听边思考, 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记住本课的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班级的学生同听一堂课, 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 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的知识, 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 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 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这样, 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构成了知识链, 环环相扣, 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 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面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 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的素质,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 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期间存在着很多偶然性, 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变异性,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准备了思想材料, 奠定了客观基础。

例如讲“西安事变”时, 教师可通过提问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杀还是不杀?为什么?”从教学实践看, 学生常分成杀蒋和不杀蒋两派。主张杀蒋的理由是: (1) 蒋介石杀人如麻, 他罪大恶极, 死有余辜,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2) 杀掉蒋介石可使国民党反动派群龙无首, 造成国民党内部混乱, 削弱其统冶力量; (3) 杀掉蒋介石可联合一部分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军队, 增加抗日力量; (4) 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 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证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理由是: (1) “九一八”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中国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 我们应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由反蒋抗日转为联蒋抗日, 只要能达到此目的, 就可以不杀蒋; (2) 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式的人物; (3) 杀掉蒋介石, 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 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 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 对抗战不利; (4) 不杀蒋介石是国共合作的前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能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有利于民族抗战大局的; (5) 共产党人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利益的, 不记私仇, 从抗日战争全局出发, 应努力逼蒋抗日。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发散,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是颇为有益的。

8.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八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能力

从事教学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提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自己提不出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开端。

一、 对以往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尽量多讲,每节课教师活动几乎占到40分钟的时间。到复习时,就像百米赛跑时的冲刺一样,教师在前,学生在后,重复书中的知识点,紧跟着通过大量做题巩固。尽管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过多年,但人才的选拔方式(高考)没改变,长期以来的教育方法已成习惯,再加之条件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在生物课堂上得到根本改变。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牢骚:一节课下来累死了,实际收效甚至微。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应该采用恰当、科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要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再提出问题。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都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可引发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点的情境。这些特点的情境可以是图画、声音、动画、历史等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挑战”,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浸出液在盆栽水仙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得了日本园艺科研人员倡导的“酶栽培法”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发现,可能出于专利或技术保密的原因,资料中并未提供诸如用于制备酶制剂的植物除考虑单子叶植物外是否还应包括双子叶植物?选用处于亚极端生境的植物所制备的制剂的活力是否更大些?因为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验证制剂对水仙花朵大小及株高的影响,所以是否应分别取材于不同植物的花被与全株等等。最后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围绕这系列问题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则注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背景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及一定思维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不会用生物概念来提问,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达不规范或不容易理解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提问时,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没有情境,就无法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提不出好问题来。因此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的引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新课的导入。设问导入法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开始,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将学生引导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每章的第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它是学习各种生物现象的开始,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必然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问题也就能水到渠成。

还有课堂教学最后十分钟也是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因为“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注意只能维持35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10分钟以内学生有疲倦感,注意力易分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克服虎头虎蛇尾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在临近尾声时掀起高潮,可以用学生提问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因此在课堂结尾,除了老师对学生提问质疑外,有必要让学生大胆地向课本知识、老师授课内容质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促进他们的求异思维。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是否与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相矛盾”类似问题,不在乎大小,它显现的是学生积极学习、大胆求证的结果,教师应首先肯定。再者,老师要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若自己不能回答,要诚实、有勇气地面对,切不可模糊不清、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提出问题,老师的权威就受到挑战。老师不可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了解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惟有如盯,才能接受挑战,提高质量。

3、时间合理,充分交流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再举手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着。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的安排成了探究备课和教学中的难点,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探究的突出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现在教材中的内容很少,但课程标准要求不低,却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探究活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作为教学的改革者,更要学会找到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之间的时间平衡点。

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即使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或者是课堂上已多次反复问题简单明了,我们也应该认真地给予解答。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回去想一想。”老师好似严格要求,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找老师问问题。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4、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表扬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每个学生在回答一個问题后,都渴望听到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那些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教会他们如何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老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这个手段如何用的恰当对学生学习生物的举乃至整个班级的教学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学教学中巧妙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万事开头难,对生物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提问能力,应该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杂志出版.2005.4

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九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10.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 篇十

2011-12-28 02:53:3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

摘 要:批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有效的随文批注,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在任教班级内进行实践研究,总结了关于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批注能力的相关经验。此文,笔者就培养学生掌握7种常见的批注方法;抓好预习批注、课堂批注、交流反馈、课后批注4个重要环节;把握年段批注的侧重点等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

关键词:批注能力 批注方法 批注环节 年段侧重点

批注是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为众多文人、学者经常使用。近年,“批注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盛行,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感悟,自主探究,大大提升了学习质量。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批注能力呢?笔者从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11.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十一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这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历史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读完文字也就算完事,效率很差。运用提问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材料。尤其像历史这类文字学科,要求记忆的知识较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显得十分重要,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讲“马可·波罗东游”时,笔者比较了一下提问与不提问的效果:一个班未提问,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只有较少的学生能准确记住他来华的影响。而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就提了以下几个问题:(1)马可·波罗为何要来中国?(2)他来华又做了些什么?此后有什么影响?学生先读再听,边听边思考,一节课后检查学生记忆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记住本课的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班级的学生同听一堂课,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有关史实。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面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的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期间存在着很多偶然性,这种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变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准备了思想材料,奠定了客观基础。

例如讲“西安事变”时,教师可通过提问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张学良、杨虎城抓住蒋介石后是杀还是不杀?为什么?”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常分成杀蒋和不杀蒋两派。主张杀蒋的理由是:(1)蒋介石杀人如麻,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2)杀掉蒋介石可使国民党反动派群龙无首,造成国民党内部混乱,削弱其统冶力量;(3)杀掉蒋介石可联合一部分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军队,增加抗日力量;(4)不杀蒋介石等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动内战便是最好的证明。主张不杀蒋介石的理由是:(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中国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应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由反蒋抗日转为联蒋抗日,只要能达到此目的,就可以不杀蒋;(2)杀掉蒋介石一人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集团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蒋介石式的人物;(3)杀掉蒋介石,亲日派会乘机扩大内战,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长驱直入,造成更大的民族危机,对抗战不利;(4)不杀蒋介石是国共合作的前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能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有利于民族抗战大局的;(5)共产党人是为全民族、全人类谋利益的,不记私仇,从抗日战争全局出发,应努力逼蒋抗日。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发散,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是颇为有益的。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能得法,关键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完成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12.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十二

1 要培养学生敢提问

“问题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问得好, 问得精彩, 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在某种教学情景的触动下, 充分发挥联想, 结合所学知识, 主动大胆提问。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问题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 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1 注意创设好的问题情景

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敢提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入物理问题情境。例如, 在演示水的沸腾实验时, 随着加热开始, 学生就会观察加热后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老师要抓住这个重要过程, 引发学生思考, 并要求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问题来了。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没有让学生身临其境, 多数情况学生是当“观众”或“听众”。所以提不出问题, 也不想提问题。对此, 在教学中, 要注意通过各种手段来创设情景, 如演示实验、真实图片、模型、模拟实验、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等创设问题情境, 在恰当的时候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提出某一问题后, 老师还可以追问学生“这里是不是还有问题”、“谁还能提出别的问题”、“有什么疑问”等诱导性语言来促进学生大脑发生问题联想。

1.2 注意要消除怕提问的心理障碍

多数情况学生害怕提问, 是因为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 提得不好, 会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笑话、或担心问题毫无价值, 从而不敢提出问题。鉴于此,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敢于提问的和谐的环境, 同时要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敢于提问, 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提问的重要性, 让学生打消心理顾虑,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1.3 注意对学生及时评价

要想让学生养成提问意识, 还要呵护提问的火花, 尊重每一个提问。尊重学生提问, 关键要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 对于好的问题要让所有学生分享, 对于一般问题也要进行肯定, 肯定评价是激发学生提问的重要手段, 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 学生会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成果, 增加信心, 更能激发提出问题的热情和乐趣。

2 要培养学生会问

能够提出问题或敢于提出问题, 则表示学习有了目的, 有了认知的需求, 说明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 但只是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说明学生是不会提问。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而且还要让学生会提问。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

(1) 首先, 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问, 这是培养学生会问的首要条件。先易后难, 是教学遵循的主要原则, 先教师示范提问后, 让学生提问;先设情景后引发提问;先提问后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对比式提问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能力, 从而达到学生会问的目的。

(2) 其次, 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提出丰富多彩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景,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明确的问题,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了“重力”, 安排学生阅读了课后的“科学窗”,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一定相等吗?离开地球物体有重力吗等?这样方能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

(3) 然后, 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 特别是科普书, 从科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科学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 都是科学家们经过提问, 然后到假设, 最后到验证, 总结得到规律, 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因此, 借鉴前人发现问题的方法, 将有助于提高问题能力, 而多看课外书, 特别是科学书, 既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

3 要学会解决问题

敢提出问题, 同时又能提出好问题, 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提出问题的价值。

在物理教学中, 可从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1) 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关键, 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 提出问题后, 很可能不去对所提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主动地解决提出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解决问题习惯。例如, 灯泡灯丝断后, 重新搭起后会更亮。这个问题的条件是加在灯丝两端的电压不变, 关键是灯丝变短了, 导体长度变短, 电阻变小, 从而功率增大。

(2) 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断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 然后找到矛盾所在,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应按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问题的解决, 在经历问题的分析后, 必须找到问题发生的条件, 发生过程, 这样才能找到这个问题所遵循的规律。然后从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1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篇十三

赵生武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

基于数学学习中枯燥难懂、脱离实际的现状,教师必须意识到数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数学认识结构形成的首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寻找、挖掘教材的实践因素,使学生的所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预习,开展社会调查,初步自学、应用

在教学中,我觉得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必能起到事倍功半、引水入渠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银行利息这一节课时,鉴于学生对利率、利息、利息税这方面的知识比较难理解,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前实践,让学生替父母到银行存一笔钱或取一笔钱,通过存钱和取钱的体验过程,留意每个银行的利率、存款产生的利息、上交的利息税等,在课堂上学生分别谈自己所了解到的利率、利息、利息税;还让学生谈到自己零花钱、压岁钱的存取,他们通过比较、质疑、补充、肯定,最终理解了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全部解决了,学习的兴趣之大是我前所未能想到的。这样的课前预习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调查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意识。

又如,在教学“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的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格,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的学费多少钱,核算抽烟浪费的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使学生通过对浪费在抽烟上的钱数和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钱数的对比,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中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参与

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会实践,所以,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掌握,还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中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强化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的加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安排“开商店”游戏,让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情景,使学生在卖和买东西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单纯的人民币计算效果好得多,使学生在游戏的玩乐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实践性比较强。

(二)课中强化实践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操作就是把手和脑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特征后,可安排学生亲手剪一些漂亮的具有对称特征的剪纸。安排这个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体会到了对称美。

(三)课中注重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获取方法的多样性,由此可见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完了几何图形的面积后,我出了一道数学趣味题,题目如下:

一块长方形草坪,长155米,宽95米,中间有两条宽5米的道路,一条是长方形,一条是平行四边形,请你帮开发商算算草坪的面积。

大多数学生都想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道路面积,便可求出草坪面积;还有的学生想分别算出四块小草坪的面积,但都比较麻烦。还有少数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图中四块草坪平移,拼在一起,组成一个长宽各少5米的`长方形草坪。

面积是(155-5)×(95-5)=13500(平方米)

学生用多种方法算出了草坪的面积,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后强化,优化课堂知识,注重实践,体验学习乐趣

课后作业安排得合适、恰当,可以促进知识向技能的顺利过渡,发挥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最佳效能。

例如,在讲完“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以下作业:分三组,第一组学生在地图上量出最喜欢的两座城市间的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第二组学生量出兰州至香港的图上距离。第三组学生量出兰州至台湾的图上距离,利用比例尺知识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第二天学生汇报作业,个个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谈得头头是道,就是因为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未来世界的高科技竞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主动转换人才观念,使学生成才后真正成为“行动的巨人”,积极适应和投身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4.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十四

威信县安稳小学:江先从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的。家庭、社会的口语交际就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农村的孩子在家庭、社会中的口语交际差,给作文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要克服这些难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把作文教学和其它科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师要培养学生多说话,特别是不善于说话的学生要多交流,在课堂上留机会给这些孩子说,鼓励这些孩子多与善于说话的小朋友交流。

造句是作文教学的开端,首先,要从教好一句话开始,用一个词说多句话,说得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特别是有语病的话,老师要立即纠正,指出层在的问题,有了这说好一句话为基础,又要开始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在课堂中要将说、写、改连在一起教学,如:教学三年级教材第19课《放飞蜻蜓》中一词“慈爱 ”,让学生会写、理解、会用,我把“亲爱、敬爱、慈爱”连在一起教学,让学生用词说话,将自己说的话写好,老师根据学生的创作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再让学生在小组上找出存在的问题,造出各种优秀的句子进行评讲。如:敬爱的妈妈,我多么想念你啊!亲爱的妈妈,我多么想念您啊!慈爱的妈妈,我多么想念你啊!妈妈,我多么想念你啊…… 第一句,表达了尊重母亲;第二句,表达出母子之情深,又尊重妈妈,又有亲切感;第三句,主要体现母亲对“我”的关心,我产生怀念之情;第四句,母子之情,心中有许许多多的话要想表达,但又难以表达呀!这话留给妈妈或者读者很多悬念。通过读、想、讨论,培养学生体味词语之意义,句子之意义。

在指导学生写好一句话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学写一段话,鼓励学生以写日记随笔为主,倡导源自内心需要、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流淌内心情感、闪烁思维火花的写作方式,没有命题、题材、字数限制,努力使学生的写作如同吃饭说话一样,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初步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句,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为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初步写作选择了一种合适的途径与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情趣和志趣,开创学生朴素简约的写作方法,形成随笔作文的良好习惯,使课堂作文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乐园。这种随笔的写作方式,能使初学者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根本的价值“在于给了一次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老师要在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上下工夫,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老师先要在课堂上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范改,使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技巧。耐心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第一步,引导学生自改,先改错别字,再找出有语病的句子,试着进行修改,让学生把修改过的文章从新抄下来,与原先的文章对比。第二步,指导学生交换改,对于学困生只要求帮别人找出错别字就可以了。为了甄别学生修改的认真与否,要求交换改时用红笔,有签名,老师并且要收查,对不认真的学生要进行批评,对优秀的、经典的修改要进行范讲,指出如何好?好在什么地方呢?为学生今后写作奠定了基础。对于学困生只要能修改出错别字,以要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又把作文教学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三、四年级时,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有意义的,适合小学生口味的书籍,对于书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要做笔记,以日记形式写读后感。通过学生不断读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读名家名著,读精美诗文,读精品报刊,读社会前沿信息,进行语言积累。让课外读物染绿生活,让经典诗词浸润学生心灵。在此基础上,每写一篇文章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三四篇优秀的经典范文,让学生读,感受其选材、构思、语言之妙处,然后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更换材料,用其结构,进行写作,目的是超前积累。

适时开展作文评选展览活动,让小组在每次作文中选拔优秀作文,在小组内进行反复交换修改,老师再收阅批改,有

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讲评,最后让学生抄交展览,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让这些幼小的童心从小就体味作文的乐趣,感悟学习生活的美好,体会到写作的魅力,激发他们写作的爱好,培养他们写作学习生活的兴趣。通过学生心灵的自然倾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生活的真实感悟。就会不断唤起童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五、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有了上几年积累的写作功底和平时掌握的写作素材,为命题作文创造了条件。如:训练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首先要让学生破题,只写一件事,这件事要有意义,会感染读者,使人读后趣味无穷。若题目是“有趣的故事”,重点是故事要有趣味,有新异,有乐趣……

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春游、秋游等活动,老师先范写、同写,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技巧,通过范文的对比,逐步改变学生写“流水账”的创作形式,引导学生写重点,写有意义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师生同写,更体味活动与作文的乐趣,感悟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而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15.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十五

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其中第23条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是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问 (Problem Posing) 又称问题提出, 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发现、形成并主动提出问题的行为。物理提问能力, 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为了巩固知识的掌握、探索未知领域或监控学习过程, 在联系自身己有知识经验和当时学习情境的基础上, 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 通过一定的认知努力而自觉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物理问题”是以高中物理为内容, 或者虽不以物理为内容, 但必须用高中物理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有人对中学生物理提问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并不强烈, 近一半的学生不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题, 特别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教材、参考书和老师的讲课没有一点质疑的意识。进一步分析可知, 随年级的升高, 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的学生呈下降趋势;喜欢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的比例, 高二学生最少。只有在特定的状态下 (小组讨论中) , 学生才具有较高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教学中, 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 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教师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用了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 比较式提问法

将内容设计横向和纵向的问题, 使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辨过程中加深理解, 增进思维。教学内容之间往往要有横比和纵比的若干个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准这些点进行设疑。

例如在讲到“超重和失重”这个内容时, 我设计出一个表格: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片断, 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然后通过观察和分组讨论, 针对表格中的空白区域, 对物体受力情况、运动过程等进行联想, 试着提出问题, 并把问题记录在小纸条上。

在实际教学中, 按不同的区域,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列成表格如图所示:

2. 问题变式提问法

问题变式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在电磁感应的复习课——《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中, 我先复习实验——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如图1所示, 请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 如图2所示。然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物理情景设问, 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除此以外, 还可以用以下几种问题变式的方法重新提问。

(1) 变更提问物理量进行提问

变更提问角度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上例中, 还可引导学生提问:导体做什么运动?安培力做功多少?人损失化学能到哪里去了?要使导体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外力需多大?等等。

(2) 变更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提问

对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变换后重新设问, 通常有二种方式: (1) 变形。如在上例中把框架变成斜面状;把框架变成竖直。 (2) 增减器材。如在上例中, 电阻R上并联另一电阻、两导体在轨道上相向运动, 等等。

(3) 变更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进行提问

周围物理环境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如把图2中的磁场方向变成与轨道平面成β角斜向下;导体固定, 磁场以某一速度均匀增加;在图2中加一电阻, 等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而且要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 从普遍中发现特殊, 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真正成长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志伟主编.中学科学教育 (第一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4.

[2]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 2001, (7) .

[3]徐嫒.学生提问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论文.

上一篇:备好的行囊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画的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