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2024-10-08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精选10篇)

1.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发布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6);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

2.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二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1. 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从以往的“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 再到今天的“提高素质”, 充分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1]。在这个背景下, 高校的党员教育理念也要实现转变, 强调以人为本, 帮助广大师生解疑释惑, 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帮助人、提高人、激励人, 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人、凝聚人, 激发党员、群众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核心。

2.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着学生党员思想的激进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学生党员由于处在象牙塔里, 缺少实践锻炼, 思想上可能会出现偏颇的时候, 而他们通常不会采取正当的渠道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反而容易走向极端, 做出激进的选择, 甚至会出现逆反或信任危机, 需要党组织尊重主体教育的差异性和学生党员个性化教育的权利, 使学生党员心服口服。

3. 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内容由总体目标、阶段任务和具体项目等部分组成, 各个层次与整体之间存在内容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 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要不断更新和充实党员教育工作的内容, 保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鲜活性。

4. 教育信息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能够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丰富、及时、容量无限的信息。

面对信息多变性、多元性的挑战, 各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相互击撞, 给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党组织要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独特教化功能, 加强正面主流信息的更新和引导, 避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入党动机模糊、组织观念淡漠、党员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5. 教育载体的多要素组合。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载体要素主要由主体、工具、内容和形式等部分组成。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通常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应用于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上, 不断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广泛性和科学性。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总体上适应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具体工作上许多高校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管理的现象, 急需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1.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形式单一, 质量难保证。

二级党课教育内容多为党的理论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理解受到影响。

2. 学生党支部班子不健全。

低年级学生班级缺党员, 高年级学生党员忙于考证、找工作或升学, 大多数班级没有学生党支部, 有的建在团总支, 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担任, 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

3. 学生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很传统。

固定的、单一的、枯燥的党的组织生活和组织活动形式, 对学生党员缺乏吸引力。党员理论学习流于念文件、读文章等形式, 很少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基层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4.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时段。

高校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像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 有的人认为这部分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 抓不抓无足轻重, 无碍大局, 党组织活动不经常。

三、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与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组织应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 立足于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 使每个学生党员成为学生中的一面旗帜, 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以饱满的政治热情, 出色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党员教育工作是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立足点。

1. 创新理论培训载体。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世界在变化, 形势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加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增加他们先进性意识,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 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分布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要使基层党校切实成为培养党员纯洁性、先进性和健全高尚人格的重要熔炉和坚强阵地。组织政治理论学习, 要创新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新方式:将上课的内容由较多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幻灯片和课件, 穿插主持人解说和引导;安排看录像、看自做的幻灯片、学习讨论、知识抢答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形式;把党章知识、党的发展史、优秀党员先进事迹、颁奖晚会等作为学习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 使党课教育具有更多的参与性、针对性、启发性与实效性。

2. 创新党员教育工作的活动形式和载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 贴近功能定位和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创新教育形式, 丰富活动载体, 开展形式多样、寓学于乐的活动, 不断提高党组织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创造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构筑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氛围;坚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通过主题党日、社会实践等形式, 开展新农村建设调查、科学知识普及、中央政策宣讲和电脑知识服务等活动, 推动学生党员走进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 发挥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组织参加支教、希望工程、下乡扶贫等活动, 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根据形势任务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 采用专题党课、形势政策报告、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教育基地等集中教育方式, 用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形式, 提高学习教育效果。让学生党员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提高党性修养,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3.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信息内容, 改进教育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党组织需要建立党员教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是创建一个红色网站, 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园地。校、院系均要有党员教育工作网页, 形成上下互动, 资源共享。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寓教于乐的形式, 开展网上党员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党员教育工作论坛、网上党课等活动, 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建设好一支信息管理队伍。由学校党委分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 各院系配有一名专职的信息员, 各班级配备学生通讯员, 定期交流, 及时准确地沟通各种信息。三是开设党员网上之家, 召开网络会议。开设“网络组织生活”、“党员论坛”、“网络党校”等特色版块, 将无限网络变成日常所需的会议室, 与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学生党员通过网络视频、留言版和网上聊天等功能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针对外出实习和毕业班党员难以管理的问题, 可专门设立“网络临时党支部”、毕业班党员QQ群, 学校及时向毕业班党员传递各种党员教育工作信息, 完成支部教育和管理工作任务。四是设立工作邮箱。党总支 (支部) 书记及信息员建立自己的工作邮箱, 建立联系人电子邮箱地址库, 以Email形式传送学习资料和文件, 把对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4.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进社团、进公寓等阵地。

在高校开放办学和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 学生社团、网络媒体、公寓寝室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和相互交往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 健全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责任体系。学生工作部门在学生公寓设置工作机构, 延伸服务和管理, 指导物管部门和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把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延伸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落实到每一个党员。在相对稳定的大型学生社团中可以设立基层党组织,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生社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宿舍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岗和党员活动室, 发挥党员在文明宿舍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全心全意为辖区同学服务;加强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 做好推优工作;进一步优化学风, 推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5. 创新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管理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 首先要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毕业生党员的管理机制。对应届毕业生党员进行毕业前的集中教育, 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 对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的党员提出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发挥作用等明确具体的要求。组织毕业生流动党员定期进行思想汇报和参加组织生活, 按时做好毕业后学生流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二是建立学生党员行为约束机制。建立组织生活制度、党日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通过落实制度促使学生党员在校做到:入党后做到学习勤奋刻苦, 学习成绩不降低;工作积极努力, 业绩不降低;全面提高素质, 综合测评不降低。三是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二级党校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进行质量管理, 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建立监督保证体系, 使政治理论教育在动态中发挥作用。科学制定全面的考评指标体系, 要严格考评程序, 考评结果要与预备党员转正、年度考评、评奖评优挂钩, 以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树立优秀党员的旗帜。

参考文献

[1]李秋夫, 张立红.当前高校党员教育的特点与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

3.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信息量大且多为虚拟

新媒体涉及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通过新媒体,人们可实现全部所需信息的大量获取,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百科,新媒体中所包含的信息应有尽有。然而,相关信息呈现出较大的复杂虚拟性,且多数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待考证。

2.信息传播不受限制

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时候,整个过程不会遭受来自于时间及地点的直接限制,其不会在某个时间或者是地点被束缚住,只要拥有新媒体设备且存在传输信号,则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完成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发布。

3.可实现平等交流

在新媒体中,人们关系趋于平等,不掺杂有现实中人类各种地位以及角色扮演。运用新媒体,人们能够更为平等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实现自己意愿的真实表达。同时,信息发送者及接受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信息的发送者同样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

4.全面覆盖且高速便捷

一般来说,新媒体信息传播可覆盖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新媒体平台上,所有人均能够进行言论的自由发表,同时实现信息的快速获取。相较于传统媒体可知,新媒体传播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同时该媒体平台能够做到实时信息更新,吸引人们眼球,基于此,人们能够更为快捷地掌握相关事件信息,同样能够快速完成某个理论的发布。

二、基于校园新媒体环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途径

1.强化新媒体文化建设力度,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实现校园健康文化氛围的良好营造,则必须将新媒体文化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基于新媒体平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最大化发挥新媒体效益。在校园文化范畴中积极纳入手机APP以及网络平台,加强延伸校园文化功能,严格遵循虚拟与现实有效结合的相关原则,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以及信息化,认真协调思想政治跟新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其更为生动健康。在日常实践中,高校领导者需高度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感, 持有紧迫态度,在各类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强化应用新媒体技术,譬如说主体活动以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等方面,将网络及手机等跟传统媒体平台结合起来,综合形成积极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散发正能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

2.建设综合水平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进程当中,新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无疑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进而要求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使其可紧随时代步伐,充分了解新媒体基本特征及信息传播特点,可深化掌握网络及移动通讯使用方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中可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基于此满足当前的思想教育需求,组织构建高水平且高技能的教师团队。具体来说,高校各级思想政治负责者需组织教师实施针对性较强的系统培训,将理论技能教育跟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为高校努力培养出素质过硬且网络应用能力强、交通沟通良好的管理人员,强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管理水平以及增强其新媒体运用能力。

3.有机融合校园新旧媒体资源并将其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在高校教育工作实施中逐步渗入新媒体技术进而形成校园新媒体,其不是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产物,校园新旧媒体相互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能够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跟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互补优缺,进而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共同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通常而言,资源融合主要指的是高校校园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包含有不同的新闻主体以及传播技术、经营主体、传播方式等多项内容,可形成健全的校园媒体整体。融合新媒体资源跟旧媒體资源能够将媒体宣传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强化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基于新媒体平台,使新旧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

三、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基于校园新媒体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进程当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其指引新的方向。高校需营造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必须强化自身技能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顺应时代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有道德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狄欣.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1).

[2]江振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4.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内的高频使用,新媒体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呈现愈发迫切的趋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当前高校党建基层工作中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为切入点,论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问题。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新媒体微信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高校学生党建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入党后教育管理工作。①党的十八大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之一。并进一步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②高校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党员学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和改进发展大学生党员和建设大学生党支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既符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也符合十八大对于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高校也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难点领域。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是高校学生入党阶段对于党的认识问题。随着社会环境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与收入差距拉大,滋生了人们的趋利意识,部分高校学生在入党方面的动机开始更加趋于功利化,部分学生将入党视为在校期间的“奖励”;部分学生将入党当作将来就业的资本;③二是学生党员的管理问题。部分高校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党组织工作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在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漏洞。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而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则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服务。一些党支部或是缺乏对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或是培训走形式,开会走过场。在一些特殊时刻(如学生毕业),基层党支部联系基层党员的能力较弱。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问题。由于观念的影响,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党要管党”理解成“党只管党”,部分院(系)的党政联席会议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党组织得不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可,更是无法起到真正的战斗堡垒的作用。④

党建创新工作势在必行。要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需要不断增强党在知识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当前党建创新工作需要革新观念,拓展思路,其着眼点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新媒体在基层党建中的正面作用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总称。”⑤本文所指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中手机媒体作为当今新媒体的宠儿备受关注。在2006年由路透社发起的广告及媒体峰会上,包括世界五大广告行销集团之一的法国哈瓦斯公司和贝恩咨询公司在内的诸多传媒业大亨一致认为,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后的全球第五大媒体已是大势所趋。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5.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74.5%提升至81.0%。过5亿的手机网民构成了中国网民的主力军。2013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其中学生用户比例最大。

手机上网的普及趋势使得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媒体环境,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作为双刃剑,新媒体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手机媒体对信息的接收没有选择性,一些虚假诈骗短信、网络传销短信、淫秽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短信等不良短信常常出现在手机上,高校学生作为年轻群体,鉴别能力较差,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都面临挑战。如网络等媒体受众面广泛,即时性强,一旦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影响面广,不易控制,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新媒体具备的一些特性也为克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足提供了解决途径。利用新媒体进行工作创新的可能性包括:

1、改善沟通效果,促进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系

凝聚力不足是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内部成员间缺少沟通或交流障碍等都是基层党组织内部缺乏活力创新、凝聚力逐渐丧失的诱因。新媒体作为快捷而普及的社交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其广大的受众群及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在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方面更有效、更便捷。促进学生党员之间的联络,促进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吸引力的新媒介平台引导校园舆论、主动征集并采纳学生党员意见。

2、提升交流层次,增进基层党组织对于党员的教育效果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和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克服了传统教育“覆盖面窄、资源利用率低、受众人数少”的缺点,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受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身处高校小环境容易滋生消极意识,表现在过于注重个人功绩而无视集体,甚至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不惜损害集体利益,成为阻碍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桎梏。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形式多样,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特点,可利用新媒体一改从前由上至下的填鸭式宣传模式,以平等沟通的姿态、生动多样的形式来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细雨般地提升组织内部的集体主义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认知,新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新媒体应用于党建工作中,既可以视为是一种网络党建,也可以视为是一种社区党建。针对前文所述的高校党建工作的问题,新媒体主要可以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应用网络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组织建设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建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班级概念不断弱化,公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学生党团组织进网络社区,在学生中大胆推行“团支部在网络,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网络党团建设工作新模式,可以使党建工作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各高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尽可能完善网络上的学生党团活动场所。并且要针对性地就手机用户来进行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党团网站,以虚拟的网站部分代替以往的实体化的党团活动室小型阅览室。这类党团网站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学校一级可以建立正式的电子论坛,增加微博、微信等应用,促进校级党组织与师生的互动;院系一级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有利于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及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文件和精神。

积极应用网络媒体的意义在于,一个用户活跃的党团网站能够与辅导员办公室、党团宣传橱窗、党员信箱等传统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公寓或任何地方上网,随时随地、全天候地就能够接受党团社区的信息与指导,并且在党团网络社区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网络社区文化主旋律,使高校基层党团组织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积极应用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党建中思政工作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多元,思政工作面临一定困难,可以借助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研究证实,在网络社会中寻找情感的归属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

与官方微博相比,目前开通高校公共微信账号的高校很少,事实上微信作为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式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首先,微信在信息传播中形成放射状形成人际交往关系网,以“圈子式”社交吸引大学生群体;其次,微信这一传播形式已具备广泛的用户基础,巩固了青年大学生新的阅读习惯,这一方式对他们来说最容易接收。最后,微信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覆盖面广,能够切实弥补基层党建工作有效接收者少而工作对象相对广泛的矛盾。

具体来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校资讯,打造学校品牌形象;可以加强沟通,拓展师生、生生社会性交互空间,尤其是毕业校友与母校的沟通交流;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设各种微课堂,提供移动学习支持,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高校可以利用微信的虚拟性、平台化以及群聊功能,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包含“微学校”、“微学院”、“微专业”、“微班级”、“微社团”、“微宿舍”的虚拟“微校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结构是扁平化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微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以群分”,高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这样或那样的共性和标准找到自己归属的社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体制。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思政是一种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新方法,解决问题仍要回到现实。虚拟世界内发现的问题,有必要回归现实,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解决。□

参考文献

①《高校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0-12-12

②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③许见亮,《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大学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④严建骏,《构建新媒体引导机制创新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⑤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⑥肖劲辉,《试谈手机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J].《广西电业》,2008(11)

(作者: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政工师、硕士)

5.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作为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产物,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所以,在“网络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给高校思政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①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

(一)网络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方式

网络时代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天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办

②法也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

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很理想。网络思政教育形象生动,具有①

② 陈万柏,万美容.思想政治与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19页。

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思想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二)网络极大的丰富了教学信息资源

网络世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世界。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同时网络又是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樊篱、观点的束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面向国内,教育环境相对闭塞。然而,网络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特点,大学生获得资讯的渠道得到全方位的开放,资讯的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开辟了大学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网络时代下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资料,将其作为教育成本,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积小,形式单调等弱点。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促进了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仅仅围绕着学校、家庭和所处的社交范围进行,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周围的环境,这导致了大学生从面向学校的信息需求进而转向了社会。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大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在比以往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机会,每一个关心当代大学生人都给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巨大优势。

二、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的发展有为善和为恶的两重性,因此,提高科学技术作恶的了解和防范程度,无论如何是不会有坏处的”。网络是把“双刃剑”,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创造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强势文化的侵袭

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国际上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其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西

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①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

②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高校大学

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在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下,无疑对大学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的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先进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二)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化

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终于熬时期。网络的虚幻性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花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①

② 明安香、宁新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第412页。

拔,而网络中不少是以色情、战争、暴力为主要内容的,这给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和约束力,面对网络中各种有害信息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远离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是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临的困境。

(四)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互联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理想世界。埃瑟·戴森也曾指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者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一个施展阴谋的好地方”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网络提供了时间上无限制,空间上无边界,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这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降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难以通过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能力有限,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埃瑟·戴森著,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值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9页。①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网络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及其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正确选择,都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领和指导。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新舞台、新渠道。高校应充分占领这块阵地、活跃这个舞台、利用这个渠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的做到趋利避害,开拓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长春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王荣发 《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潘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4]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交流,2007(27)

6.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六

5.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课程修订工作

在新媒体的新形势下,高校要结合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将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听取学生对新媒体利用率的意见,研讨和制定学校的新媒体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并修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就业指导手册,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利用。

5.2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工程,实现一体化的新媒体办公系统

传统就业指导途径和特点严重束缚了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本质需求,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必须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媒体的覆盖和发展,研究和开发适合高校自身的就业办公系统。

作为高校,可以针对校内专业尝试建立本土的职业资源室和职业资源电子库,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网站、职业网站和学校职业资源库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典型企业,充分利用好职业资源,帮助他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受益。

5.3 利用好校园网,进行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的双结合

高校要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在校园就业氛围营造上多花心思,狠下功夫,做好定期的就业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工作,在频率和质量上都要保证满足绝大部分专业的供需。把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相结合,这样,学生既能通过网络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和需求,又能做好应聘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的参加到校园招聘会中。

5.4 利用手机媒体技术,积极搭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

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加,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字交流的有效工具。建立短信咨询平台,利用短信业务来开展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实现查询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手续、企业信息等内容。毕业生可以将自己所要征询的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人员首先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常见问题问答”提供解答。

网络信息浏览平台。支持手机接入互联网系统,搭建手机就业指导网站是移动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平台中,毕业生可以登陆自己的账户,直接进入就业指导互联网菜单,同时也会显示用户的相关信息。

5.5 积极做好高校就业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建设

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学校就业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并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利用好官方就业工作微博,与各类招聘企业互粉,与学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把招聘活动,招聘信息,招聘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好人人网和微信平台建设,把相关信息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宣传给广大学生,并开通相关投递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政策,积极就业。

网络是把双刃剑,本文浅析了新媒体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真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的优势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3).

[2]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6).

[3]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理论探索,(7).

[4]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G].大学生与就业,2006(6).

[6]龙坚毅,陈泗林.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信息化教学,2010(10).

[7]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7.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七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一) 广泛的互动沟通

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 其沟通的方式和传统媒体 (书刊、杂志、电视) 等有很大的出入。特别是在互动性上, 新媒体不仅可以知道媒体控制者官方发出的信息, 同时也可以反映普通民众对新闻实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一些论坛网站的出现, 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题, 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广泛的互动性是新兴媒体的一大优势, 也是其区别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正是这良好的沟通互动功能, 让更多人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 让所有人的积极性得以最大程度的调动。

(二) 及时的信息传递

传统的媒体, 比如报刊杂志和电视等, 一般都需要经过前期的信息采集, 中期的编辑处理, 以及后期的文字图像的审核。就是这些繁琐的程序, 让原来新鲜出炉的东西, 经过过多的加工处理, 变得不再真实, 新闻消息迟滞。而新媒体却利用科技手段克服了这些障碍, 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掌握一手消息, 都可以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做出相应的准备或者给予一定的评价。

(三) 丰富的个性化表达

相比于传统媒体表达形式的单一 (基本仅仅限制于图像、文字) , 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就显得多样化, 将视频、语音和文字介绍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新媒体的代表性产品, 例如:微博、豆瓣小组和天涯论坛等, 都方便了人们展示自己的个性, 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 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当然, 过于个性化的表达也会带来一系列弊端的出现。比如我们经常发现不少人为“搏出位”发一些色情照片或者冲击大众三观的图片文字。更有甚至, 到处宣言和传播他们的隐私。从这一点上来看, 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个性化表达对于这种行为往往助纣为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一)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

从上文可知, 新媒体给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了翻天翻地的改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利用新媒体, 更新原有的教育理念。以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 不管学生是否掌握, 是否灵活融会贯通的使用。而新兴媒体, 就是让师生之间互动频繁,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生疏。学生和老师通过新兴媒体的交流互动, 教学相长, 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高的一大途径, 也是摒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顽固思想的好办法。

(二) 丰富教学技巧和方法

不论是小学, 初中还是高中, 教师的授课方法总是在讲台上念, 学生在位置上听。然而, 到了大学这种枯燥无聊的教学模式, 成为了众矢之的, 为众多同学所厌弃。尤其是在专业性相对不强的思想政治课堂, 同学们更是兴趣寥寥。此时, 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不断增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思想政治课不再成为学生和老师的精神负担。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改变的契机。截至目前, 已经有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 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模式, 让老师的教学技巧得以体现, 教学方法不再单一。不少思想政治课, 开始出现学生轮流讲课的模式。角色的互换, 让同学们能够领悟到老师的不容易, 也让老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发现到问题的所在。

(三) 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现如今, 掌上校园已经不是一个新兴玩意。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APP软件, 甚至可以摆脱计算机的束缚, 直接在手机上, 随时随地的和思想政治老师完成交流。例如, 一个同学对昨天的课堂内容有疑问, 就可以直接在该APP上面留言, 老师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给予解答。当然, 学生还可以要求老师讲解她们有兴趣的思想政治内容, 比如社会时事或者历史人物, 让大家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最后, 老师也可以利用好这个新媒体平台, 在上面布置作业或者发表观点, 教学不再仅仅限制于课堂之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摆脱以往的瓶颈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 新媒体环境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者还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给出可行建议。相信只有教育工作者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 扬长避短, 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才能够让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迈向美好的明天。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成不变, 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不断改变和创新教育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 我们高校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者和政治思想的传播者, 关注到时事更新和变化, 从而更好地引导同学们进行政治学习。自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新兴媒体的发展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引起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不断涌现。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雷璐荣.简述国内新媒体研究的现实呈现[J].新闻界, 2009 (10) :63-64.

8.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八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捷发展,以手机、电脑为主要载体,以QQ、飞信、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新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特质正契合了青年团员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新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符合青年的心理特点,无时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在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

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正确研判新媒体对高校团员青年的影响,创新工作思路,搭建工作平台,努力探寻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载体,顺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扎实推进共青团工作开展,方能更有效地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服务其身心成长。

一、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一)新媒体能够满足青年团员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

互联网、3G、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它的传播介质新、方式快、空间广、效率高,信息资源丰富,满足了青年团员的心理成长需要和多元信息选择需求,快捷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虚拟互动空间的构建,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适应了青年人心理上追求新奇的特点,突显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搭建了信息互动和资源分享的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对当代青年团员在思维发展、生活方式、 行为选择、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冲击,利用新媒体团组织可以为开展共青团工作搭建有效的信息桥梁,提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的平台,当前新媒体对于做好青年团员工作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1.新媒体为团员青年搭建了学习互动性、知识共享性的平台。由于现代新媒体中的信息资源可供个人自由支配, 为广大青年团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海量的知识输出选择,搭建了互动学习、知识共享的有效平台,扩展了受教育的机会和领域。在今后共青团工作中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专题性的共青团工作网站,为广大青年团员提供更全面的快捷信息服务。

2.新媒体有利于青年团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新媒体环境下,团员青年更倾向选择手机和网络游戏、视频等娱乐方式打发空闲时间,相比之下传统的共青团活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吸引力。对此,团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共青团交流舆论平台来代替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以新载体、新方式、新形式来吸引凝聚青年。同时尽可能多的给网络输送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信息产品,避免网络不良思想对团员的腐蚀,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团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3.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创新了宣传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青年团员的信息生活环境,信息获取方式更加新潮和时尚,运用新媒体获取所需的资讯信息也更加便利,运用新媒体信息来引领团员青年思想意义重大。当前共青团组织应当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平台作用,不断加载和丰富新媒体中的教育信息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能够促进青年团员身心发展的有益信息快速传递出去,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青年团员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隐密性、虚拟化、信息容量大等特点,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因此,当前共青团组织要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现状,克服不良信息对团员的负面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年,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激励和教育青年。

(一)信息获取的难以掌控给高校共青团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挑战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和获取都较为自由,发布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大随意性,不易掌控。一些消极反动思想言论、错误虚假、违法违规信息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随意散播,对青年团员的价值取向可能会产生消极不利影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随意性和不易控制,扩展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范畴,使共青团工作舆论导向难度增大并日益复杂,这也要求团干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复杂性的监管和预警工作具有难度

3G时代的到来使青年学生逐渐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受众覆盖面的广泛性使网络监管及预警的难度大大增加。由于缺乏相应完善的监管机制,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又相对弱化,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也易引发人际信任危机。

(三)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给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信息媒体主要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报刊、 BBS、论坛等载体发布和获取校园信息,共青团组织比较容易做到有效监管,方便及时筛查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对于多媒体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生作用的发展趋势,手机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交融,使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方式更加隐蔽, 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与载体必须随之创新,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要运用新媒体不断创新工作载体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载体遇到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传统工作载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下降,新媒体网络分流了一部分学生,相对于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他们更留恋的是网络上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今后要擅长在新媒体阵地中来开展团组织活动,要把新媒体与传统工作载体进行有效整合创新,使传统的团学工作焕发新的时代生机,吸引学生向团组织靠拢,扩大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团组织的引导下使学生正视网络的利弊,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载体的创新路径

当前新媒体的触角已经渗透到了青年团员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深度调研,摸清青年思想发展脉搏和团员成长信息,构建起青年学习生活的新媒体家园,吸引和凝聚青年人群,在新媒体阵营里打造出一个青年精神沟通与情感交流的家园,拓展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沟通渠道。

1.高校团干部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工作。新媒体虽然对团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及时获取共青团员思想状态的平台。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创新思维,敢于接纳新鲜事物,主动向团员青年学习和靠拢,尽快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使用技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工作载体,建设和完善高校共青团微博、高校共青团手机报等团属新媒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上互动、为青年团员及时释疑解惑等形式,贴近青年,赢取信任,增进沟通交流。

2.深刻认识新媒体,学会运用新媒体推进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在各方面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团员青年,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高校团干要牢牢把握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认识新媒体对团员青年学习生活的影响,不断推进团属新媒体建设,增强与社会新媒体的合作力度,着力打造出一支懂理论、敢实战、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团干队伍,构建起完善的团属新媒体建设体系,为广大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搭建良好平台。

3.创新工作载体,占领新媒体阵地,做好共青团员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成才工作。目前,广大共青团员常用的获取和传播信息主要途径是通过微信、微博、博客、手机、微信、QQ、飞信等方式。高校团干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互动平台,构建起学校、院系、基层团支部三维一体的团属微博、微信多层次组织机构,建立高校团干与团员青年方便快捷的交流沟通渠道,贴近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开设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种特色板块,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运用给团员青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我们共青团工作载体和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结合新媒体的新特性,借助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促进其理性地应对新媒体。同时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团干驾驭新媒体的本领和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2〕陈菊平.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9.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九

摘要: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如何实现财会管理创新。通过系统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提高高校财务工作效率。而后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系统的预算管理和资金评价体系、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等,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高校财会管理实现创新。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创新;财会管理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设备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越来越深刻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网络环境不仅能够给予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还能够为我们的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提供帮助。在网络化迅速普及的大环境下,财会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财务工作也已经逐步与网络深入融合。高校财会管理工作通过利用网络实现不断创新,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学校相关信息处理管理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1.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更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我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起之秀,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以BAT为首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迅速发展,以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多种科技创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二维码支付方式、共享单车等等,这些新型的商业模式都是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再以边缘化创新的方式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推动我国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适时地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以我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为依托,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各行各业,以期实现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信息产业作为生产服务型行业之一,在不断与制造业磨合、融合、再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业的交易费用,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制造实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地,高校在快速成长发展的网络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校内部的各项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构建高校自身的网络信息系统,建立校内的信息平台,将外部信息资源与内部财务资源相结合,形成高效快捷、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这种财务管理系统具有科学的管理标准、系统有效的操作流程,能够极大的提高校内的财务工作效率,为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便利的服务,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校内创新环境提供高效的财务保障基础。

2.高校急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需求

相较于以往不同,我国高校生源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以及教师任教人数都在不断扩大,管理这些数量庞大的师生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财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过于繁重的财会工作使得学校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不断增多,但这又会加大学校的负担,尤其是在薪资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构成了学校的财务压力。同时,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向外延伸,逐步与社会市场融合合作,高等院校更多地获得了与外业务交流的方式,但这些逐步扩大的对外交流活动使得学校财务部门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在高校的科研活动领域,随着科研活动的不断增多,科研经费的审批和核查都需要经过高校财务部门,这些繁多的科研项目又使得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量不断增多。为了提高高校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有效整合高校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合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让高校财务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提高工作的便捷、高效。

二、高校财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忽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高校财会管理创新工作需要高校财务管理层的领导足够重视高校财会信息化工作,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对于高校而言,行政力占据主要位置的环境下,领导管理层是否重视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成了能否推动高校财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高校内部资源的支配能力都掌握在高校领导层的手中,他们成了工作有效推进的推手,也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领导者,即使财务工作从业者能够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他们手中并没有掌握资源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支持也不能够推动信息化发展。当然一些院校也尝试了财务数据库的建设,但形式主义严重,并没有着眼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只是实现了财务工作的网络化,而并没有发挥出信息化财务规划和分配的优势。

2.财务工作缺乏科学性

高校财务工作实现网络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从而提高高校校内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用,使高校利益最大化。但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平台并不能够较好地支撑高校财务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活动,使得很多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估活动存在不合理的状况。最为显著的就是,在财务的.预算管理活动中,由于数据来源、搜集、整理等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但很多高校却将不同的项目的预算管理使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而在高校财务资金效益评估活动中,仅仅是将上一年度的数据与本年度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而并没有对项目资金的效益进行横向、纵向综合对比,这都不利于高校实现科学财务管理。

3.财务信息统一标准尚未建立

高校财务信息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数据,而财务信息的储存、使用的时间较长,部门之间信息的衔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各个数据来源部门在保存数据时都是依据自身部门的相关规定,各个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导致了需要使用数据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的处理标准将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统一,从而方便各个部门的使用。同时,由于数据录入同样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数据录入的方式、准确性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财务信息化缺乏安全管理

高校财务工作中,数据的安全管理是数据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由于高校财会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构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容易造成高校财务信息的泄露。因此,需要加强防火墙系统以及多层次预防系统的建设,以期能够有效保障高校财会信息安全。

三、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的措施

1.提高对高校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当前我国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上,推动实现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是重要方面,也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我国高校财会管理创新上,需要提高高校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为我国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提供资源保障,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提供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对学校财务工作适当倾斜部分校内资源,以促进高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并未实施财会工作信息化的高校,则需要加快建设财会工作信息化,加强与外部资源相连接的通道建设,从而形成诱发内部创新的内向力。而对于已经建立起财会管理信息化的高校,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多方面开发相关应用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的财会管理能力。

2.构建良性的财务互动机制建设

高校财会管理实现预算管理和资金效益评价统一化,是提高财会信息利用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财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能够有效促进财会管理机制的形成,整合财务管理信息的价值。高校财务工作搭建良好的互动机制,能够保障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价值,能够有效与其他信息融合利用,成为多项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能有效提高高校预算管理规划能力,提高资金效益评价准确性。

3.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

高校财会管理创新能力的体现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化环境下才能实现,而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处理标准,能够有力推进财会信息系统的高效率以及高技术性。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是为了有效保障高校财会信息的科学性,能够为高校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完整的财务信息。高校信息化处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使得不同专业化背景的学校教师、学生在科学、规范、高效的行为下保障自身的财务申报、审批以及复核等手段都能够确保科学性,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秩序性。

4.打造高效的财务信息化安全系统

不管是何种机构或组织的财务信息,最重要的管理环节就是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由于高校组织本身的财务信息包含了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各种制度措施,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轻易泄露容易造成高校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打造高校财务信息化安全系统,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安全防护,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增设用户权限、提高用户的安全操作规范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光.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01).

2.裘益政,竺素娥.论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00).

3.傅素青,李安兰.高校财会专业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1).

4.曹元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财会管理创新研究.教育现代化,,3(04).

10.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教育论文 篇十

三门峡第四小学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如今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渐激烈。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电子邮件、卫星远程通讯、虚拟现实等新的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对当代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社会对今天教育的要求。如何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有了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手段更加丰富,这些国家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果。在国内,近年来,也跟上了世界现代教育的步伐,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力度,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这只是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校是三门峡一所规范化化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近几年来,随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日臻完善,老师和学生们感受着现代化教育带来的清新与时尚!教学环境的变革和进步,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各学科中去,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了“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多媒体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建构主义也强调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在建构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2、心理学理论

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时,由于负诱导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或多或少地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相对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作出应有的兴奋,负诱导愈强,注意就愈集中,因此,当人的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对于其它事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多媒体的声像、色彩、动感、变幻都能牢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认知理论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应理解为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多媒体技术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育中的运用为特色的,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物质层面上,它可以物化为先进的教学媒体──开发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有效地表现教学内容,为教学提供更便利的工具(手段),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实验变量

1、自变量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利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因变量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3、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2)实验班和对比班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资料。(3)实验班和对比班师资条件无明显差异。

(4)其他干扰因素及时发现并予以控制,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从二、三年级中各选取3个实验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2)、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共同开发、收集、整理一些多媒体课件,建设一个切合本校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优化资源组合,为广大教师服务,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能力。

(3)、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运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软件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使研究工作能顺利运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由现代教育技术这一特性决定的。我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加强师资理论学习,在掌握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教学应用上。只有加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2)、因“科”制宜原则。因为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一,教学的风格相对各异,所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中,力求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与学科教学风格相吻合,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讲究实效的原则。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务必要走出把它当作“花瓶”点缀的误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主要功能并非只是刺激学生感观来调动学习气氛,而主要是拓宽教育教学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多媒体教育软件的选择要从学科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科教学的效果出发,摆正媒体教学的“辅助性”位置,利用多媒体的自身优势,展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教学容量。增强其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1、周期:2002年9月——2005年6月

2、步骤: 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2月(前期准备)。成立课题组,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采取文献法组织课题人员参加电化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的系列培训,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现状。

第二阶段:2003年2月——2004年6月(实验阶段)。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及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1)细化课题

课题组结合各科实际情况,在各学科中确定子课题,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

(2)具体实施

a、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采取购买、交流共享、自制、收集下载、试用等方式,不断开发现代教育资源。b、课堂实践。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策略。c、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进行优秀论文和课例、课件的评比。d、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6月(总结阶段)。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3、方法: 采取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班实验前后的纵向对比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之间的横向对比。通过各种检测和评估,定期收取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八、效果检测

1、检测项目

(1)实验课课堂状况检测(2)教学成绩检测(3)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检测

2、检测工具(1)问卷调查(2)观察记录

(3)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4)统计表

3、检测方法

(1)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2分析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策略。

(3测验法:预先设计好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4)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5统计法

4、检测次数和插入

(1)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每学年两次,于每学期期末进行。(2)课堂状况检测随机进行。

(3)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效果检测分别在开题和结题时进行。

九、实验措施:

1、聘请教学及电教等方面的专家对实验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2、在省、油田教育中心、电教馆、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

3、学校组成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实验的领导。

4、组成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参加的课题组。

5、课题组实验教师负责设置课题、制定实验方案、实验目标检测体系、检测工具、实施效果评估方案,集体备课,实验教师实教。

6、课题组策划电教教材,收集典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况录像课。

7、经常向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求得支持和帮助,并及时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十、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包括实验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中的课例、教案设计、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光盘。

十一、实验保证措施

1、学校成立《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的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范聪怡 副组长:侯苏丽

成员:

张爱玉 朱香玲 冀群霞 王米霞 李承明

2、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杨馆长 副组长:徐老师

3、经费筹措:学校拿出专项基金用于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资料的购买、教师的培训,中心电教馆帮助。

4、课题组情况:本课题负责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学历层次高,研究专长互补,研究方向一致,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5、研究条件:学校配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教师办公室都有电脑且都可上网。图书阅览、上网查阅,信息来源丰富。提供本课题组的研究设备齐全,保证研究的顺利实施和最后的完成。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育软件资源利用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三门峡第四小学小学课题组

上一篇:经典美文摘抄及赏析500字下一篇:合作社入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