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认识

2024-07-23

数学教案-认识(共10篇)

1.数学教案-认识 篇一

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学习事物的多少。

培养幼儿说完整话

材料准备

若干积木、雪花片、黑板画

活动过程

一、律动

轱辘轱辘锤,轱辘叉。骨碌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变成仨,仨变五,五变八,看谁学习顶呱呱。

二、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请幼儿观察黑板画,说一说黑板上画的是什么?(苹果和草莓)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多哪个少?(幼儿数后,得出苹果多草莓少)

2.并请每个幼儿都说一说谁多谁少。

三、出示玩具,巩固认识多和少

1.出示数目不同的积木比较多少。

2.出示不同的雪花片比较多少。

四、游戏

1.请小朋友数一数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2.教师邀请一部分幼儿站起来,请幼儿比较是站着的多还是坐下的多。

活动延伸

比一比家里的物品多少。

2.数学教案-认识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它们的名称, 初步感知其特征, 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 使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立体图形卡片、有关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们瞧, 谁来了, (出示课件:喜洋洋) 初次见面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礼物。赶快打开看看吧!你们能把相同的物体放到一起吗? (出示要求: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 再分成四类)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 可以按颜色分, 可以按形状分………今天, 我们再来分一分, 好吗?你可以自己分, 也可以同桌, 还可以小组分。

1)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 你们的分法和他一样吗?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 揭示课题: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四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操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感知长方体。

(1) 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请孩子们在学具盒中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长方体, 请孩子们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赶快行动吧!

(2)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长方体上面发现了什么?再摸一摸自己的物体, 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 让学生亲身感受, 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 触摸———对几何体的感知。1) 感知长方体。

(1) 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 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 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 汇报: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 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A.引导学生数长方体的面。B.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2) 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1) 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 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样的物体, 就拿出来看一看, 摸一摸, 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2) 汇报:指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特征, 其余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进行观察后进行补充:

正方体:方方的,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圆的。球体:光光的。

3. 比较。

(1)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2) 学生分别拿出几何体在桌面上轻轻的滚动。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圆柱体和球体能滚动, 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5. 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

指生答:它们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6. 到底掌握怎么样?

老师要考考你们, 小黑板出示第60页的课堂活动的第一题指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 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3) 通过讲故事搭围墙, 来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稳定性。以及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

1. 奇妙的口袋。

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 里面有许多神奇的东西, 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如果你能用手摸出它们是什么?那么这个物品就奖励给谁。

2. 搭积木讲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用所学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玩具。比一比, 谁最有创意。学生展示。

四、全课小结

今天, 我们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搭成了各种玩具。大家真了不起, 这节课, 大家掌握很好。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喜洋洋吗? (出示课件喜洋洋图片) 喜洋洋对大家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做个有心人, 用你们的勤劳、智慧, 铸就知识的殿堂。用你们勤劳的双手搭建成房屋、大厦, 创造出我们美好的明天。

五、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导入一开始我想采用直观导入, 直接出示物体图形, 后来我一想, 设计一个好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头开得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成败。我选用喜洋洋来做为班级小客人来贯穿此课堂, 对学生来说那更具有吸引力。

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 我采用了模仿法, 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 先摸, 再感觉, 然后再说。在讲第二物体时正方体时, 让学生采用像老师一样试着摸一摸, 再感觉, 再说物体特征。在教具上我采用众多的教具和学具, 能使每组小朋友们直接感受到实物。更直观地去发现问题, 去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我设计一个游戏奇妙的口袋, 让学生看不到东西而摸到后, 说出他的感觉。愉快的游戏, 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 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将其由无意到有意注意, 调动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若能把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环节当中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三只小猪盖房子》, 故事内容:“三只小猪在山上建了一座漂亮的新房子, 他们要请他们的好朋友们小熊来做客, 大清早, 小熊就出发了, 哇!好漂亮的房子呀!可是空旷的山坡上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要是大灰狼来了可怎么办呢?小熊想要是在房子的四周修建一面高高的围墙, 这样大灰狼就进不来了。”师引导小朋友们愿意伸出友谊之手, 帮助小猪搭围墙吗?一句话, 透露出小朋友们的热情与友爱。体现了新课标中在课堂中, 素质提高, 更具有养成性教育。

3.数学教案-认识 篇三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

三、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学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不同答案,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四、以练习设计为艺术,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不是对所学新知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教师要用练习设计的艺术吸学生的心,使他们有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习了排列组合,我设计“小鸡吃米”的故事情节,学生在笑聲中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学习了概率.我设计了在多项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的环节,培养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加强了思维深刻性和敏捷性训练。丰富多彩的练习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学生在“英雄用武”中增强了兴趣。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毅力。

4.认识时钟数学教案 篇四

1、通过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2、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连一连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读钟表。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整时过一点或者差一点整时的情况。

教具准备:钟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火车游戏”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钟面和如何看时间。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开火车”

2、游戏规则:小朋友看钟面读时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3、游戏过程:这是韶关火车站,火车站里有四列火车,(每一大组学生为一列火车)分别是开往深圳、珠海、广州、海口的火车。老师手举有固定时刻的钟面提问:“深圳的火车几时开?”依次指定小组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做完一组练习后,教师再拿出另一组有固定时刻的钟面提问:“深圳的火车几时到?”仍指定小组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4、师生一起做“开火车”游戏。

(钟面的时刻分别为5时半、1时、9时半、5时、11时半、3时、4时半、6时半)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的游戏做得真好,有一个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她的名字叫小芳,她给我们带来了她一个上午的时间安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题:小芳的上午)

1、尝试认表。

⑴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1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①小芳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六时刚过一点点的时候刷牙)

②你是怎样认出时间是6时刚过?

教师小结:分针刚刚走过12,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刚过。

⑵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2幅图,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钟表。

①这是什么时间?(快8时)

②为什么认为是快8时?

教师小结: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就是快几时。

⑶多媒体课件出示书上第3幅图,是9点整,学生认读没有困难。你是如何认读的?(9时整的时候时针正好指向9,分针正好指向12)

⑷第4幅图,放手让学生认读,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读的。

(快10时现在时针接近10,快要走到10,分针还不到12,应该是快10时。)

2、说一说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又学会了认读新的时间,现在同学们把时间和小芳在做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从小芳的身上,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3、比较、区别

老师出示两个钟面,一个是8时刚过,一个是快8时

(1)读出两个钟面的时间,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3)学生反馈总结:8时刚过的时针刚刚走过8,分针过了12;快8时,时针接近8,快要走到8,分针还不到12。

(4)教师揭示“整时过一点”和“差一点整时”的特征:由于时针、分针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时间不同。几时刚过的钟面是时针刚刚走过几,分针过了12;快几时的钟面是时针接近几,快要走到几,分针还不到12。

三、课间休息。

1、放音乐:《这是什么》。

2、听完美妙的音乐,你猜出来这是什么?(钟表)

3、你有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1、第一题,小动物读得对不对,请你把错误的读正确。

先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反馈。

错例:

①小燕子:第3个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应该是6时。它把时针和分针搞错了!

②小狗:它的钟面上的时针就快到12了,分针也快到12,应该是快12时。

2、连一连(课本93页第2题)。

3、动手操作。

①老师说时间,你在自己在学具上拨出时间,拨好后同桌互相检查(11时半、5时、快11时、1时刚过)

②老师拨时间,学生写出准确的时间来,集体反馈。

(6时刚过、快3时)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小芳的上午

几时刚过

5.《认识方程》数学教案 篇五

“认识方程”是小学阶段学习方程的起始课,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都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且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一定义。日常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集中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围绕这句话展开,着重引导学生从是否为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限制性条件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应该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指出了方程的形式特征,但在形式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意义。学习方程的价值在于会用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即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方程思想的渗透。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方程、领悟方程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方程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二是前面四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用算术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初步感受议程和等式的关系。

2、经历观察、语言描述、符号表达、分类、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的作用即刻面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师: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我们都上五年级了。你觉得咱们五年级的学习水平跟一年级相比――

生:水平高多了。

师:好啊,那就请大家来做小老师。最近,一年级的孩子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草地上有7人在踢足球,再来几人,就是10人?

师:有个叫小明的同学是这样做的。(板书7+3=10)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7+3=10,这里的3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应该用10-7=3(板书10-7=3)

师:你们的意思是,7和10是告诉我们的数,就叫做已知数,而3不是题目中告诉我们的,属于――――

生:未知数。

师:你们是用已知数求出未知数。

师:(再次出示7+3=10,在7和10下面打√,3下面打?)现在,你能看出小明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是想,原来有7人,再来几人就是10人,也就是7加几等于10呢?

师:小明先想7+=10,然后想到了3,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不知道的人数。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

生:有!

师:对啊,先不去想结果是多少,而是看看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关系理清楚了,再去想结果。

师:孩子们,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蕴含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那什么是方程思想呢?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生1: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未知数。

生2:就是先想关系,在解决问题。

师:大家可能一时还说不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继续学习。

师:你还能用其它的式子来表示小明的想法吗?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生:7+?=10,7+x=10,7+=10……

师:总之,你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未知数,你们想的办法和数学家韦达想的办法是一样的,他是第一个想到用符号代表未知的量来进行系统计算的。不过,有另外一个数学家叫笛卡尔,他说,你用这个符号,我用那个符号,多乱啊!不如大家统一用几个固定的字母表示吧,其中x就是他选的字母之一,。我们也选用x表示吧。板书:7+3=10改为7+x=10

二、对比交流,构建意义

师:二年级时同学们又遇到了新问题:草地上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同学们在踢球,二年级有6人,二年级同学的人数是一年级的3倍,一年级有几人?

生:6÷3=2

师:你知道小明同学的想法吗?

生:x×3=6或3x=6

师:小明怎么想到的?

生:二年级的人数=一年级的人数×3

师:****是未知数,***是已知数,看来,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可以写到左边也可以写到右边,两者的地位是同样的。这是这道题中最简单的等量关系式。

师:一年级人数的3倍和二年级人数相等,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等量关系明确了,式子就能很轻松地写出来了。

师:转眼小明同学已经三年级了,又遇到了新问题:草地上原来有一些人在踢球,先来了3人,又走了2人后,现在草地上有8人。原来草地上有多少人?

师:你猜一猜同学们的方法,再猜一猜小明的方法,试着写在练习本上。

生1板书:8+2-3=7

生2板书:x+3―2=8

师:看看这两种方法,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8+2-3=7,是倒过来推想,x+3―2=8是顺着想。

师:说一说想的过程?

生:8+2-3=7是现在的人数+又走的人数―先来的人数=原来的人数

生:x+3―2=8是原来的人数+先来的人数―又走的人数=现在的人数

师:倒着想和顺着想,你觉得哪种关系更简单,更容易理解,为什么?

生: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顺着想更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现在对方程思想理解的清楚些了吗?我们们继续学下去,相信大家的感受会更深些。

师:四年级了,同学们学习的问题更复杂了。出示:某风景区儿童票价的2倍多5元刚好是成人票价145元再加10元,儿童票的价格是多少元?你可以任选一种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生1板书:(145+10-5)÷2(如果学生写不对,教师集体纠正)

生2板书:2x+5=145+10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145+10再减5才正好是儿童票价的2倍,所以再除以2才是儿童票价。

生2:儿童票价×2+5=145+10

师:哪种关系更简单?

生:第二种。

师:看来,选对方法,找准等量关系可以事半功倍啊。

师: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观察一下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先来说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左边的都是算式。

生2:右边的方法都含有未知数。(师板书)

生3:右边的式子都含有未知数,用一个字母代表未知数,顺着想,把题目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直接写成了一道算式。

生4:而左边的式子里未知数在等号的后面,需要倒着想才能把式子列出来得到未知数。

师:我们找到了它们的不同点,它们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都有等号。

师:等号的左边和等号的右边都是怎样的?

生:相等的。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叫等式。(板书:等式)

师:这些式子都是等式。

师:像左边的这些等式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直在用,非常熟悉。而右边的这些等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都含有未知数。

师:我们今天认识的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板书)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认识方程)。你现在觉得方程思想是什么?

生:方程思想就是先找出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说的真好!方程就是抓住最简单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还没学习方程的时候,同学们就列出了这么多的方程。其实方程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

1、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了。

2、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问题的史料。

3、四百多年前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他的《分析法入门》著作中,系统使用了符号表示未知量的值进行运算。

4、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排在字母表后面的x,y,z代表未知数,这种用法成为当今的标准用法,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三、借助天平,强化建构

师:(出示天平)这是什么?

生:天平。

师:和我们玩什么很像?

生:跷跷板。

师:如果天平两边这样摆法码?天平会是什么样子?做个手势告诉我。

师:两边一样高还是一边高一边低?为什么?

生:因为两边一样重。

师:如果这样摆法码呢?还会一样高吗?

生:不会,不一样重。

师:这样呢?

生做手势。

师:现在这个天平是什么样子?

生:一样了。

师:当天平两边一样的时候,它和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人们常常借助这样的天平来学习和理解方程。

师:你会根据这个天平写出一道方程吗?(x4511050)

生:x+45=110+50

师:还有其它列法吗?

师:110+50=x+45,也是可以的,只有我们习惯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放在等号的左边。

师:我这里有四个天平,根据四个天平写出了四个式子,这四个式子里面有没有方程?

师:你如果认为有一个,可以举一个手,认为有两个可以举两只手,认为有三个可以和同桌合作。

师:第几个是方程?

生:第三个是方程。

师:第4个为什么不是?那1和2都有未知数呀,怎么就不是方程?

生:必须是等号连接。

生:还需要有未知数。

师:不错,不仅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我们列方程是为了把未知数求出来,1和2能求出准确的数吗?

生:不能。

师:像1和2这样的式子,虽然也含有未知数,但是只能求出大概范围。所以它们属于另一类,而不属于方程。

师:你们真棒,你们已经可以根据天平写方程了,还会根据天平判断方程,那你们能根据方程画天平吗?

师示范。

生陆续画出。(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们都很棒,都会根据方程画出天平,其中最值得表扬的是你们画的天平都很平,表示左右两边是相等的、平衡的,高难度的是这一道:

你能根据它,列出方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在这: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天平,从天平上去掉一点东西列出一个新的方程,你想怎么做?

生:左边和右边把梨和草莓都去掉。

师:光去掉一边行吗?

生:不行,那就不相等了。

师:那就不是方程了。(师操作)

师继续追问,一点点的去,最后剩下:x=200

师:你现在知道苹果有多重了吗?

生:200克。

四、师总结(画集合),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刚才还想到了还想到往上面加东西,对吗?时间关系,怎样加课后和我交流。同学们今天学习了方程,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后。

师:小明列出了那么方程怎么来解这些方程呀?其实解方程的秘密就藏在天平里。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6.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所学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具准备:教师把教科书第137页上的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小黑板。指名说 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各图形中的每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类,它们的每个面都是平面;圆柱、圆锥和球*是一类,它们都有一个面是曲面。)

教师: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复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正方体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都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有什么特点?(长度全部相等。)

教师可以把上面的复习整理成下表。

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和圆锥。

教师:圆柱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例面。)

圆锥是什么样的图形?它有几个面?每个面各是什么形状?(圆锥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简单板书:

圆柱:3个面,2个大小相等的圆和1个曲面。

圆锥:2个面,1个圆和1个曲面。

3.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

论。特别是第2题,要让学生想是怎么展开的,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也可以课前准备类似的教具,让学生实际拼一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做练习三十一的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一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说的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使学生明确:这个长方体不同的三个面的长、宽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8厘米、7厘米,而正方形木板洞的边长是;厘米.所以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都不会从这个木板洞中漏下去。

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7.对高中数学新大纲的认识 篇七

数学课程内容, 不仅要适应当今今社会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流, 而且要超越现实, 预测未来信息息时代对人类数学素质的要求, 更要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发展, 并兼顾学生生的身心发展。基于以上因素, 新大大纲本着“精减实用”的原则, 对课程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 删减减了一些陈旧、用处不大且学生接受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 如幂函数数、指数函数、对数方程、三角函数数、立体几何面积、体积的计算等传传统内容, 并适当降低了某些内容的的理论要求, 相应地增加了简易逻辑辑、向量、概率、统计及微积分初步等等具有广泛用途的现代数学知识。这这不仅扩大了教材的知识面, 而且有有力地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高中中数学课程的差距, 体现了数学作为为“服务性学科”的特色。

构建多轨制课程结构——学生生选学不同的数学

高中数学课程肩负着提高国民民素质与培养、选拔英才的双重使命命, 因此,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毕毕业后的多种去向, 构建富有弹性的的多轨制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新大纲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索, 实行以必修课为主, 限定选修课课、任意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 并规定“二一分段, 三种水平”的教学要求。这一基础、广泛的多层次平衡课程体系, 为所有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共同的核心课程, 确保基础教育的全体高中学生达到大纲要求的能力“下限” (即“教学目标”) 的规格及质量标准, 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选择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有价值的分流领域。这样, 数学不仅是为“英才”而设, 更是在自然而然地教育着许许多多的“英才”, 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益。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师生双向生动、活泼的“教”与“学”

新大纲提出, “要引导学生在学好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掌握数学规律”, 并要求“教学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展开”, 在注重知识培养的同时, 把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力提高到教育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

数学教学是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 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阐明系统的知识, 更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站在方法论高度, 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模拟情境, 揭示理论背后丰富多彩的事实。通过“问题解决”的探索和分析, 实行以推理、判断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由“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生”为特色的探索模式转变, 引导学生开展猜测、讨论, 为其提供发现 (发明) 的条件, 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带上个人烙印的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

改革测试评估手段——激励每个学生力争可能达到的最大进步

新大纲要求“要注意评估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传统测试将常模参照评价作为唯一方式, 把学生的成绩与同班或同龄学生的成绩相比, 以确定其等级, 激励学生与其他学生竞争。这种“心理测定性”评价, 以同一考试模式铸造、培养学习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各异的学生, 无视其在学习掌握速度、理解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别,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成绩与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因而缺乏教育性。

以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学习的“大众数学”, 其目的是“吸引人们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样, 长期颇受冷落的标准参照评价和领域参照评价, 就是更为可取的测试方式。标准参照评价, 把成绩与既定目标相对照, 衡量学生与目标的前进程度, 鼓励学生与客观的标准竞争;领域参照评价, 以每个学生绝对的优势与弱点评价其完成学习的好坏, 引导学生与自己竞争。这种“教育测定性”, 关心个人内部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希望, 特别对中等生和后进生更为有效。

8.对数学教学偏见的认识 篇八

目前,学者对教学偏见的研究大多在对其涵义和类型的研究上,笔者以数学学科教学为背景,从概念、表现、教学功能性破坏力以及数学教学偏见成因分析等方面全面探讨数学教学偏见,以期对数学教学偏见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研究或者关注教学病理学研究的同行、学者提供借鉴。

一、教学偏见与数学教学偏见概念的界定

“偏见”的拉丁语词根是“判断在前”的意思,“偏见”就是用旧框框、不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人、物或形势,教学偏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来讲,教学偏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需求的满足状况,而对学生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即倾向某一方冷漠另一方的思想或行为,我们常说的“偏心眼”就起因于教学偏见,教学偏见既有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有意偏见,也有无意偏见,但更多的属于心理活动的反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偏见,就是数学教学偏见。

偏见具有主观经验性,是一种不客观的判断,因此会给偏见行为客体带来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偏见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比如教师相信自己班上的学生都很优秀,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材;这是积极的偏见,又如教师认为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成绩差是他们平时懒惰,不爱学习造成的,这是一种消极的偏见。

二、数学教学偏见的主要表现

现实中典型的数学教学偏见体现为对“优生”和“差生”的偏见,在教学中往往通过外观、教学态度、课堂提问、数学思维、教学评价、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

1,长相等外观上的偏见

外观上的偏见是指教师从学生的长相或姓名,就下结论或判断该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或者学习的能力,如有的学生长得很乖巧,很有精神,给人感觉就是充满灵气,有长相偏见的数学教师就会认为他在数学学习上有无限的潜能,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就会更亲近、更关注他;而对那些长相比较难看j或者是神情比较木然的学生,有外观上偏见的数学教师对他们会比较冷漠,很少主动询问或者指导他们的学习。

2,教学态度上的偏见

教师常常倾向于把他们喜欢的或自认为优秀的学生的座位安排在前排、中间等地方,把他们不太喜欢或认为学业不良、差生的座位安排在后排、两边、角落或最前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座位排列上的偏见,具体表现为在课堂管理上,一旦有说话或者起哄的现象出现,数学教师就会不自觉地把严厉的目光投向后排、两边、角落或最前面的学生身上;在全班齐答数学老师的问题时,如果回答对了,数学老师会不自觉地把赞许的目光投向前排、中间的学生身上,数学教师通过这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无形中传达了他(她)对学生的评价,表明了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

3,课堂提问上的偏见

课堂提问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问,学生答;另外一种是学生问,教师释疑,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交往机会,更经常地提问他们,数学教师在提问上的偏见与他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上的偏见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优生”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是积极的,“差生”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则是消极的,同样,数学教师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上的偏见与前面两种偏见也是一致的,当“优生”向数学老师提出问题时,数学老师会比较重视,并且得到积极的解答,而当“差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时,数学老师往往会不予理睬或者是认为他们根本就是在捣乱。

4,数学思维上的偏见

数学思维上的偏见是指教师寻求学生对其思维方式的认同,而对与之思维方式相同和相异的两部分学生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或者是教师根据主观经验对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的不合理的评估,如当学生的思维方式跟其数学教师的思维方式相似时,他就得到教师的“偏心”,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对这些学生充满期待,又如,往往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比较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也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如果教师仅凭学生的活跃度来判断哪个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敏捷,哪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就会造成数学思维上的偏见。

5,教学评价上的偏见

数学教学评价上的偏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重此轻彼,即数学教师对“差生”的平时作业或考试所评的分数往往比他们的客观成绩要低,而“优生”得到的分数往往比他们实际应得的要高。

6,人际交往的偏见

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对“优生”给予更多的机会,对“差生”给予较少的机会,而且在课外交往上也更倾向于亲近“优生”而疏远“差生”,具体表现为,数学教师会主动地找“优生”询问他们学习上的情况,或者是主动提供学习资料给“优生”,对于个别成绩好的还会在课后“开小灶”,给予特别的辅导,而对于“差生”,数学老师不会主动地去找他们询问学习情况,即便找也是进行批评教育的多,根本不会想到要帮助这部分学生,长此下去,数学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偏见就加剧。

三、数学教学偏见的功能性破坏力

所谓功能性破坏力是指数学教学偏见对教学功能所造成的主要损害性影响,既包括使教学功能无法充分实现的现象,也包括使教学功能发生紊乱和失调的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偏见对教学功能的损害除了表现为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和部分学生的学业不良之外,还表现为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数学教师的教学偏见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和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业不良

在教学偏见存在的情况下“优生”被看作是数学能力强、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所到之处,得到的是老师、同学的表扬和肯定,他们生活在被人器重与羡慕的环境之中,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不断加强,学习起来底气足,后劲大,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而“差生”则不同,他们往往被看作是数学能力低或无发展前途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另一种境遇,他们被老师有意或无意忽略、忽视,被同学瞧不起,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他们会把这种不和谐的体验归因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于是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讨厌数学,甚至会以逃学、旷课等消极行为相抵抗,这反过来更加剧了教师对他们的偏见,如此恶性循环,必定会愈加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以至于与成绩好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

2,数学教学偏见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概念、学习动机和抱负水平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它与学习动机、抱负水平构成了学生内部动力系统的三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如果对学生期望较高,就会使他们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并据此形成较高的自我期望,使学习的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反之,学生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并据此形成低自我期望,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水平下降。

3,数学教学偏见会影响部分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发散性思维是指直接领悟的思维和认识,它有快速、直接、跳跃或间断、多向等特点,其中,多向就是它可以从不同角度、方向,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那些与教师思维方式相同的学生,得到了数学教师的“偏心”即肯定或者表扬,他们对待学习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这种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去努力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而束缚了自己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那些思维方式与老师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或者认可,这就使得他们放弃了思考的机会,一味地去接受教师所教的东西,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偏见的原因

1,数学教学交往中的平等程度是数学教学偏见产生的重要原因

数学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教学交往活动,教学交往是指参与教学的双方之间以教学过程为中介所发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进步和教师发展的活动,为保证教学主体间的交往活动顺利进行,教学主体要坚持理解宽容的主体间行为,使教学体现出交往的基本特征即平等对话、将心比心、消除“中心”,平等对话的关键之一是尊重彼此的观点,在平等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营造积极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如果教师不能够尊重学生的观点、思维方式,一味地要求学生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一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不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或者是跟多数人不同的观点,这种要求别人以自己的标准去解读课堂教学内容的行为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不能将心比心的表现,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害,而且使得教师产生数学教学态度和数学思维上的偏见。

2,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是影响数学教学偏见产生的关键原因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其行为进行评价,数学教师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学习,但在现实教学评价中,教师只注重结果性评价,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一种方式,教师“以成绩论英雄”,这样就出现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很少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愉悦的积极心理,同时也会使另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教师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会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特别是学生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部分没有得到肯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数学教学偏见。

3,数学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是数学教学偏见产生的又一原因

作为教育对象,学生之间不仅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且具有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与人格上的差异与特点,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身上的共性,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共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并理解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表现以及成就有所不同,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采用个别化教学,把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只有这样人人才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在教师眼中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没有发现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如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数感、符号感、空间想象能力等,那么他对学生的认识是狭隘的、片面的,教学偏见也因此而产生。

五、建议

数学教学偏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教学偏见的产生。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交往活动,教师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是服从、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个性、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产生教学中的积极的互动,在互相信任、尊重、理解、宽容的前提下结成数学学习共同体,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师生交往的平等程度,防止教学偏见的产生。

2,建立多向交往的数学课堂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是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缺少心理互动,数学课堂是一种单向的交往活动,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交往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教学偏见因此而产生,所以我们提倡建立多向交往的数学课堂,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密切而平等的对话、交流,在这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着更多向的交往,对话双方不再停留于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向另一方屈服,而是彼此受到影响,使各自的偏见得到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3,重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9.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篇九

活动目标:

1.初步对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熟练地找到生活中各种图形。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表演形式引出主题 出示小白兔头饰

大家好,我是小兔!这是我今年新造的房子,你喜欢吗?

二、逐一出示图片,提问:你们看我的房子有哪些图形形状啊?图形是怎么样的?长方形什么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圆形有没有角?

三、游戏——铺路

1.我要在我的新房子里我开个宴会请许多好朋友来我家做客,你们愿意来参加吗?

可是小兔子犯难的,因为小白兔家门口有各种形状的坑。谁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白兔走在路上不摔倒啊?(把坑填平)

2.我们一起来铺路吧,请你们把圆形的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长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部填平(边讲边演示)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10.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篇十

方 程 的 意 义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2、分类.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二>认识方程

1、分类谁能把这些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根据什么标准分?(板书:含有未知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谁能举一些方程的例子?这些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

2、巩固概念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 为什么?出示 3+X=10 17-8=9 6+2X 8X=0 7-X>3 Z÷Y=2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三>比较辨析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方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小组合作,试一试。<四>认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1、认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见过方程吗,在哪见过?你能求出第一个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吗?40+X=100 怎么证明你所求的未知数的值是正确的呢?(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中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揭示:像X=60这样能使方程40+X=100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师:谁知道方程2X=150的解是多少?你如何证明?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谁能说说方程的解可以是任意一个数吗?那它是怎样的数?揭示方程的解的概念刚才大家学习了什么是方程的解。谁来说说方程40+X=100的解是怎么求出来的? 揭示:大家求出方程的解的这个过程叫做解方程。

2、比较辨析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学到这里,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是一样的吗?谁能以方程2X=150为例,说说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下面请小组讨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3、巩固概念X=8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X+12=25 33-X=25 3X=21 2X+12=28 42÷X=

5四、课末践疑

1、练习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用方程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1)马老师暑假带爸爸、妈妈与女儿,四个人一同去青云山浏览,买了四张门票共花了100元钱,你能用方程来表示购买门票的有关数量关系吗?师:这里还有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信息,谁来读一读。(2)樟城小学是永泰县最大的小学之一。校园占地总面积8380平方米。三座教学楼占地总面积为1868平方米,平均每座教学楼占地面积为X平方米。校园其它设施占地面积为Y平方米。你能选择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来吗?

2、质疑: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上一篇:火锅店宣传策划方案下一篇:乡村医生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