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24-10-20

优势病种总结分析(精选10篇)

1.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一

2012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一、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1)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

2012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患者206例,其中风寒湿型30例、气滞血瘀型55例、痰湿阻络型21例、肝肾不足型51例、气血亏虚型49例,总有效率97.8%。2)符合优势病种的206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采用手法治疗者178例,应用率86.4%;

2、采用牵引治疗124例,应用率65%;此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颈椎椎间孔分离试验阴性者,分离试验阳性者应当禁用颈椎牵引。椎间孔分离试验阳性者可能存在:神经根水肿造成椎间孔内组织粘连,行椎间孔分离试验可能会出现粘连组织牵拉神经根,使症状加重;局部骨赘的挤压,可使得椎间孔分离试验加重骨赘对神经根的刺激或挤压。

3、采用针灸治疗183例,应用率88%;

4、采用中药离子导入92例,应用率41.4%;

5、采用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者102例,应用率86.8%。3)应用情况分析:

2012年版项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可基本覆盖所有的临床证型,多种治疗方法也得到临床广泛使用,患者接受度高,说明诊疗方案贴近临床实际需要,可操作性比较强。但临床当中仍有少量病例无法完全纳入临床诊疗方案的证型当中,在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多数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二、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2)治疗结果

治愈:122例,好转:79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8%。3)疗效分析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医师的感触有两点:

一、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二、运用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穴位注射、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方案优化:

我们通过2012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对优势病种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如下:

1)增加项痹病的预防与护理。

2)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同时在科室护理人

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操功能训练。

3)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4)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5)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二

病种分析和整改: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所占比例比其他病种稍多,中西医结合治疗率到100%,说明我科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现行的诊疗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也说明了当前社会患此病的人数较多,我院可加强开展一系列新的特色疗法,吸引更多的颈椎病患者就医。

治疗情况:

1、膝骨性关节病:我科住院的此类病人诊断较明确,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关节镜清理术,所有病人均能改善疼痛症状,行走活动改善,治疗有效率100%。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为按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部分症状重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者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有效率100%。

3、腰椎管狭窄症:我科此病种也是100%明确诊断,均为门诊治疗无效而住院,均采取诊疗方案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椎间盘镜下神经松解术,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其他病种由于病例少,未能进行总结及分析。

中医治疗的难点分析:目前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以传统手法、牵引、理疗中药辨证治疗等综合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对于大多数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过程相对安全可靠。但是对于部分的顽症,以上中医治疗方法就不能完全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针对难点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目标,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观察,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评价研究,以形成疗效较为确切的中医综合干预治疗方案。2.加强中医康复及物理治疗的优点,我科购进骨伤

3.中医优势病种总结论文 篇三

[摘要],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中国名字:“屠呦呦”,中国医学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医学已成为医学主导,传统的中医文化也逐渐的被国人所淡忘。而20诺贝尔科学奖项的颁发,是世界人民对屠呦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医学的肯定。作为国人的我们,保持中医特色,方能弘扬中医优势!

[关键词]历史悠久;艾灸;拔罐;针刺

中医学是中国第一大发明,其意义远大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古有华佗、扁鹊、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文明古今,他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奠定了中国医学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中医之优、之精,可谓数不胜数......

1、中医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医籍。中医学时中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田文轩、地理学、农学等学科之集大成者,是东方科学的代表。中医药学是根据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按照阴阳五行所揭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以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借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万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恢复到和谐平衡状态,从而保障人们健康的医学。

2、中医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理论医学。

曾有不少“学术人士”指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如西医科学。然后,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表明:中国是理论医学,而且是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医学。中医理论可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她运用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能够完整的解释中医的各科学说;能够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道明中医药学的原则。

3、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基本的中医理论,已经采用“四诊”;西汉时期,开始运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东汉时期出现了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壳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五禽戏”;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医学著作更是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和西亚等过;两宋时期,设立翰林医学院,同一了针灸学,出版了《图经》;元代以后,中医开始没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侵略,大量西医学说涌入,中医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人们开始使用西医体系,中国学陷入存废两难的尴尬境地。

4、治疗方法多样化。

4.1 针刺法。

针刺法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的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找准与治疗部位相对应的穴位,然后将毫针刺入皮肉,慢慢调节捻动,针刺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主要治疗青春痘及肥胖等,运用广泛。

4.2 艾灸。

艾灸是在人体某种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温热刺激食物治疗方法,是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演这个、瘢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洗手。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产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临床医学上应用广泛,如:艾灸治疗妇科疾病;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于强直性脊髓炎的辅助治疗等。

4.3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运用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是之吸着于皮肤,排出体内郁血的疗法。古代医学家长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此法来吸血排脓,后又扩大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先也常用于养身、驱寒、减肥。

[总结]中医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代自燃特征和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和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都应该保持中医特色,弘扬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

4.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四

一、概述: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㖞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3g

冲服、生地12g、钩藤15g后下、菊花10g、茯苓12g、白芍12g、赤芍12g、竹茹10g、川牛膝12g、川芎12g、丹皮10g、半夏9g、陈皮10g、栀子10g 中成药:

紫丹参15g、香附10g、酒大黄9g、天南星3g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等。(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9g后下、芒硝10g冲服、天南星3g、瓜蒌15g 痰热较重者加竹茹,川贝。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代赭石20g先煎、龟板12g先煎、白芍12g、玄参12g、天冬12g、川牛膝12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川芎12g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全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10g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心通胶囊等。3.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如: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并发症治疗

脑梗塞后多出现偏瘫肢体异常改变(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及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即抑郁、焦虑等症状)成为妨碍病人进一步配合治疗、生理心理康复的重要原因。第一要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观察,第二可以中医辨证治疗(多属风痰阻络或气阴两虚),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本院特色治疗

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因此,治疗必须是多靶点的,赵步长教授提出了“脑心同治,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的理论,认为多靶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抑制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慢性炎症的发生,调节血压,血糖,血脂是治疗的关键,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中药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用步长脑心通胶囊1.6g口服 3次/日,步长丹红注射液20-40ml静滴 1次/日,迅速改善供血不足,标本兼治,提高激活脑细胞内的多元活化素,降低血脂、稳定血压,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对溶解栓塞、缩小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血栓的再形成,提高人体自身内环境的调节能力等,并针对患者兼杂病症辩证施治,方案如下:

伴肢体活动障碍者加服步长脑心通1号胶囊0.8-1.6克,每日3次,并佩戴步长中风健脑帽。

留、复视、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冲、合谷;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操作1分钟;再刺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l—1.5

位,用28—30号1-1.5寸不锈钢毫针,围针平刺,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得气后以180-200次/分的频率捻转l-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配穴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

(六)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等。

(七)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一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l-2次或隔日1次。

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八)其他疗法

1液维持营养。3日后,如病人神志仍不清楚,无呕吐及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在拔除鼻饲管后应注意喂食方法,体位应取45°半卧位;以茶匙喂食糊状为妥;喂食中呛咳时应拍背。

(3)口腔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人宜采取侧卧位,可用镊子夹棉球蘸湿淡盐水为病人擦洗口腔及唇部,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温开水敷盖于口腔。对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及饭后将假牙取下,用牙刷将假牙刷洗干净,放在清水杯中浸泡。

(4)呼吸道护理

勤翻身多拍背。能咳嗽者,鼓励病人咳嗽。咳嗽困难而多痰者,应用超声雾化,属于痰热证可鼻饲竹沥水清化痰热。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呕吐物及咽部分泌物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出,舌后坠者,可将下颌托起。

(5)皮肤护理

每隔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可应用气垫床。定时检查骨突部位是否有发红、发紫、水泡等现象,尤其是尾骶部,髂骨,大粗隆及足跟、内外踝、肩胛骨等处。卧床病人早晚要洗脸,定期擦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床单以免发生褥疮。发现皮肤有发红现象,应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部位皮肤悬空,也可使用复元通络擦剂(草红花、川乌、当归、川芎)按摩受压骨突部,以活血通络,促进气血流通。

四、疗效评价:

31、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死亡者;

2、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

3、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者;

4、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

5、基本痊愈:积分达24分以上者;

五、难点分析: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其转归预后常发生在一瞬之间。中经络患者如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向中脏腑转化,预后较差;中脏腑患者向中经络转变,预后多较好。中脏腑者若出现呃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仁大小不一,或出现脱证证候者,病情危笃,预后不良。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虽经救治,均终因脑髓受损,致病程迁延而成为中风后遗症。总之,中风患者的预后转归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诊治及时正确与否及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

应用现代技术彩超、头颅CT、颅脑MRI等检查作为溶栓治疗的新标志,有可能拓宽脑梗死3小时的治疗时间窗。但是,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

52.优化中医诊疗方案

5.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五

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批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

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一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三名”战略,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和主体发展,倡导和合共进;立足原创,加强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探索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科研方法,全面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标,通过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疾病的临床研究,形成该病种的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诊疗规范;培育临床研究队伍,创建代表国家水平的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立足我院,面向全行业,发挥龙头和辐射作用,引领中医临床研究,逐步建立全行业临床研究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诊疗规范、中医疗法、中医诊疗技术等。研究周期:3年。

三、研究方案设计要点

1.总结诊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对既往临床病历、老中医经验和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明确优势所在、优化该病种中医诊疗规范,注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2.验证优化方案。可参照《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的原则进行设计;吸收DME(Design,设计;Measurement,衡量; Evaluation,评价)、循证医学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GCP等先进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交叉试验等方法,注重实用性、可行性、科学性。

—1—

3.科学总结,统计分析。确定诊疗方案和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验证和丰富诊疗方案。

4.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着重突出中医优势。围绕病种的中医治疗优势进行设计,治疗方面尽可能只中不西或能中不西。

四、病例选择标准

1.诊断标准

根据所选病种的特点,对所研究疾病的诊断标准需说明出处,并应按如下顺序选择相应的诊断标准:国际标准:如WHO标准、国际专业学会标准等——国内标准:如国家标准、各专业学会标准、全国学术会议标准、统编教材标准等——自拟标准,但需提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相关材料依据。

2.纳入标准

⑴符合前述疾病诊断标准。

⑵纳入标准中应有对病情或病期的量化或分级规定,说明量化或分级标准,并附其依据。量表可根据文献和流行病学调研资料按量表学要求制订。

⑶患者应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条件下被纳入研究。

3.排除标准

⑴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

⑵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⑶与具体研究病种有关的其它须排除的因素。

五、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需说明出处,并应按如下顺序选择疗效判定标准:国际标准:如WHO标准、国际专业学会标准等——国内标准:如国家标准、各专业学会标准、全国学术会议标准、统编教材标准等——自拟标准,但需提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相关材料依据。

六、安全性评价

充分注意中医临床研究安全问题,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中医干预手段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等的影响。

七、卫生经济学评价

主要是单病种费用。

八、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制定具体而明确的、包括研究过程所有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

2.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熟悉质量控制措施,提高研究人员的内部观察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保证临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设臵至少一名质量监控专员,对研究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监察,检查、确认所有研究数据、记录、报告以及病例报告表的填写,保证与原始资料一致。

4.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考核指标等,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九、项目申报与立项

第二批拟立项20项左右,各申报单位应当按照《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充分论证,仔细遴选,科学严谨地进行项目的组织、申报、管理与实施。

1.申报资格

申报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属医疗机构。申报单位重视临床研究,将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纳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规划》,要有具体管理措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研究任务。

申报单位可以与有条件、能力的院属医疗、研究机构优化组合,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一般不超过2家。

申报病种。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支撑条件较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专病门诊、病房或专病治疗中心,门诊量(和/或年住院人次)可以满足临床研究需要。

项目负责人与课题组。负责人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领域学术进展,具有较强的医疗、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能力,学风严谨,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课题组梯队比较健全,年龄、知识结构合理。

启动经费。申报单位承诺每个项目投入启动经费至少10万元。

2.以下情况不予立项

申报手续不完备,材料不齐全或弄虚作假。

申报前三个年度内相关科室发生过医疗事故。

申报病种不具有专病门诊、病房或专病治疗中心,门诊量(和/或年住院人次)不能满足临床研究需要。

研究机构单独申报的项目。

3.申报和立项程序

⑴申报单位填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计划任务书》)。

⑵用A4纸打印1式10份。申报材料提交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管理处,同时提供《计划任务书》电子版。受理截止日期:2007年2月28日。

⑶医院管理处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确定进入评审论证的项目。⑷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中医科学院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答辩、论证和实地考查,提出评审意见、建议,申报单位据此完善《计划任务书》,最后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务会批准,签定《计划任务书》、正式立项。

⑸正式立项后,联合申报单位之间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研究任务和经费使用办法。

4.项目经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每个项目拨付专项经费10—30万元。

5.研究周期

本期项目研究周期的起止时间为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

十、项目管理与实施

1.项目主管部门是医院管理处。

主管部门按照《计划任务书》中的进度安排与质量要求,监督检查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组织年度评估,检查和审核项目的原始资料。实行滚动式运行方式。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主管部门组织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将视其情节轻重,做出限期整改或终止研究的处理。

2.项目申请单位负责实施

⑴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并提供与承担项目有关的临床科研条件;医院医务处负责协调和日常管理。

⑵根据《计划任务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与质量,按时上报项目研究的情况材料。

⑶具体落实经费到位和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⑷项目申请单位应充分注意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医疗机构的资源组织开展工作。

⑸项目申请单位可以聘请全国著名的中、西医临床专家组成项目专家组,担任学术咨询、指导任务。

3.项目验收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医院管理处具体负责对每项课题的验收。通过验收者准予结题,对验收不合格者将提出相应处理措施。

⑴项目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完成总结报告,对所研究的病种(或证候)诊疗规范做出适当的评价。

⑵保存完整的临床研究原始材料,以备评审专家抽样审核。

⑶课题组原则上应按照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和任务书计划的要求执行,结题时应提供诊疗规范文本。

⑷具体的验收标准根据不同的课题而定,但均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达到或超过预期的研究目标。

②形成疗效可靠、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的中医诊疗规范。③有助于建立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临床研究队伍。

6.2013年单病种总结1 篇六

我院自2013年2月27日—2013年4月18日共进入单病种付费97例,出院79例,在院18例,已报病人 61 例。

具体分布:

1.普外科总计46例

小儿疝36例

成人疝 10例 2.产科一区总计34例

正常分娩19例

剖宫产15例 3.五官科总计7例 全麻下慢性扁桃体炎4例 上颌窦囊肿3例 4.产科二区总计5人

正常分娩1例

剖宫产4例 5.妇科总计4人

子宫肌瘤2例

经腔镜下卵巢囊肿2例 6.脊柱关节科1例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1例 存在的问题:

1、进入单病种付费的病人在治疗结束时,未点完成路径,导致病人信息一直为未出院病人。

2、对进入单病种付费的病人人群不清楚。导致医保农合都进入。3.在开具住院证时未写明诊断,总费用,未加盖单病种付费专用章,导致病人不能按单病种付费进行报销。

4.对于入有保险,需要提供费用总清单的病人,不纳入单病种付费。

5.护理人员不再为进入单病种付费的病人出具一日清单,不再给病人查询费用。剩余的费用也不再退给病人。6.外科系统可共享单病种付费路径。

7.科室对单病种付费病人,费用使用缺乏掌控,等病人出院才

发现费用已超,让病人补交费用,病人拒付。

8.出现变异未及时与病人沟通,导致病人对单病种付费产生疑问。

9.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医务科联系,导致工作处于盲目状态。改进措施

1.请医生详细阅读已下发的知情同意书及流程,详细的向病人讲解告知。待病人明白后签署同意书。

7.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七

为深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疾病的实施方法,我科作为沈阳卫生局结肠癌单病种疾病的试点单位进行了近半年的运行,同时由于我科尚有部分乳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因此我科可以选用的单病种疾病为结肠癌、乳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对于配合医改所进行的单兵种疾病工作,我科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工作上认真执行,科里领导尤其是科主任刘东举同志能够经常督促和监管该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全科同志尤其是临床医生能够认真对待该项工作发现符合诊断的临床患者能够积极选用进入临床路径。

但经过几个月的临床实践,该项工作的进展并不太顺利,结肠癌和乳腺癌的患者无候选病人,结节性甲状腺肿截至目前有11名患者进入临床路径,按单兵种疾病处理。

8.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八

一、单病种病例情况

妇产科:正常产279例、引产术161例、盆腔炎3例。

二、诊断质量指标

妇产科:入院与出院诊符合率100%。

三、治疗质量指标

妇产科:正产产治愈率100%,抗菌素使用100%;引产术治愈率100%,抗菌素使用100%;盆腔炎治愈率100%,抗菌素使用100%。

四、工作效率指标

1、正常产、产前平均住院日0.4天,出院病人平均住院6.5天。

2、早、中、晚引产术前平均住院日0.5天,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4.2天。

3、盆腔炎治疗前平均住院日0.2天,出院病人平均住院8天。

五、费用指标

1、正常产:平均医疗费用810元、平均药品费126.4元、平均检查费121.7元。

2、引产术:平均医疗费用<600.00元、平均药品费<20.00元、平均检查费124元。

3、盆腔炎:平均医疗费用500元、平均药品费390元、平均检查费128元。

六、结果分析

1、妇产科3个单病种中平均治疗费用居于全市中下水平,抗菌素使用超标,术后大部分使用二线抗生素,且在病程中无应用二线抗生素指描述和病情需要分析,从而引起医疗药品费用少提高。

2、监测的三个单病种除抗菌素指标超标外,其他诊断质量指标、治愈指标、医疗费用指标、工作效率指标均在控制范围。

3、希望临床科要重视医疗质量要求,严格遵守诊疗常规,严格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物,杜绝开大药瓶量,进一步提高我院单病种医疗质量。

东兰县妇幼保健院医务科

9.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九

信息来源:居民医保 上传时间:2013-8-12

参保居民属于“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异体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三个规定病种范围的,根据病情需要,2013年8月1日起可以申请门诊规定病种报销。

一、办理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寸彩色免冠照片、医疗保险卡、本人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卡填写的“门诊规定病种”申请表一式两份、诊断证明、病历(病历首页和出院小结)及相关材料(肿瘤患者需提供病历检验报告单、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提供透析治疗单、器官移植患者需提供移植手术记录)

二、新郑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门诊规定病种审核鉴定,审核鉴定工作一般每年初进行一次,鉴定费用由参保居民个人负担。对符合条件的,发放门诊规定病种就医卡,从发放之日起享受门诊规定病种待遇。

10.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十

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

1、中医病名:心衰病

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

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心宝丸;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

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

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6g,Tid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

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

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中成药应用

根据心衰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附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阳

不足者。

2.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 +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阴不足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气虚明显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兼有血瘀者。

5.心通口服液,1-2支,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6.通心络,4片,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三)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足浴

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存质量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医疗干预的有效性除反映在患病率或者死亡率及实验室的理化指标之外,还反映在病人自身的感觉、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界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基本上都是照搬西医的做法,着眼于实验室指标和症状改善等方面,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缺乏关注,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从病死率,生存时间等远期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感受却仍然关注不够。

2.依从性问题:在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运用,在住院期间,患者可以得到这三方面的完整治疗;但出院后,中药针剂难以应用,中药汤剂虽然疗效较好,但要求病人每天熬中药的话,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坚持,单纯只是靠中成药,疗效就大打折扣了。心衰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坚持用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虽然有不少患者都能每天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但如何能让更多的病人能坚持中医药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基础。

3.尚未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确切的数据支持:西医治疗心衰病,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作为依据,在大量病人的基础上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结果明确,也很有说服力。我院回顾既往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要拿出准确的数据说明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比如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多长,每年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年的平均住院次数是多少等等,现在还未能做到。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心衰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衰病急性发作的情况,由于中医药起效缓慢,此时宜中西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一)、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拟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1.生存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追踪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

2.针对依从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

1)改进剂型:我院引进三九制药的颗粒剂及康仁堂制药的全成分配方颗粒,颗粒剂应用方便,便于携带,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中药的原药成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可为原汁原味。在中国,民间常有中药材打成粉,每日服用以作保健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易于接受。

2)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督促病人服药,特别是中药汤剂的服用,尽量使病人能够坚持服药,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上一篇:网络规划方案请教下一篇:《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准备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