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当代文学史笔记

2024-08-21

陈思和当代文学史笔记(精选7篇)

1.陈思和当代文学史笔记 篇一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胡风被捕入狱。并在全国各地逮捕路翎、牛汉等92人。

6月份开始,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于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此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198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年6月6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扩大全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展开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随后整个文艺界展开了反右派斗争,这场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严重破坏了艺术生产力,严重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陈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丁陈集团”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残酷斗争,后来不了了之。谁料1957年旧账新算,《人民日报》以显赫的题目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久,又将她作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又一主要成员,进行批判斗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七、“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

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刘志丹》、《红河激浪》、《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谢瑶环》、《海瑞罢官》等作品和相关创作人员受到批判,引发了多起株连甚广的冤案。

八、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学成就概述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创作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

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2.陈思和当代文学史笔记 篇二

叙事学吸收了德国结构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自从从国外引入中国之后逐渐吸引了中国学者的注意力并且广泛的应用于文学批评和。叙事学与翻译的批评结合是最近才兴起的,其丰富的学科内涵,日益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朱天文的《荒人手记》和白先勇的《孽子》作为当代台湾同性恋小说在主题,创作的背景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并且两者的英译本的作者均是世界闻名的翻译家葛浩文。本文将从叙事学的叙事视角,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角度出发分析这两本小说的英译。

二、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的英译

叙述视角是叙事文本的形式特点,不同的叙述视角和聚焦形式通常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意图。译者应该根据叙述视角来把握叙述文本的主题,分析它的形式特征并予以传递,使译文符合原文的叙述特点和意图性。

长期以来,在主流异性恋的排挤之下,同性恋者处于被遮蔽,被异化的尴尬境地。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在主流异性恋体制所掌控的文学世界中,也处于完全的边缘地位,作家们即使敢于触碰这一题材,也大多站在主流异性恋的立场,用第三人称叙述,以拉开叙述者与同性恋世界之间的距离。

在英译本中,时态的转换异常重要,甚至一句话中包含了两种时态转换,时态转换的熟练程度和正确与否主要还是和译者对于中文理解力和英语语法基础紧密联系的。

例如原文中的:我们那几位白发苍苍的元老,对我们提起从前那些斑斑往事来,总是颇带感伤而又不兔稍稍自傲的叹息道:“唉,你们哪里赶得上那些日子?”——《孽子》

The few white-haired oldtimers among us tell stories of the motley past,traces of pride showing through their sentimentality: “You guys are no match for what we were back in those days.”—— Crystal Boys

接下来就是一段插叙,对过去状态的描述,译本立马相应地将时态转为了过去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之前译者还使用的一般现在时“tell”;而到了后面描述元老的话时也依然用的是现在时,只有在后面从句中进行了时态的转换,通过“were”这个过去时态的动词很传神地传达出原文中的“那些日子”。

再看一个例子,还是元老们说的话:

“那些鲜红的莲花哟,实在开得动人!”

光看这一个句子明显看不出是过去还是现在时态,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元老们讲的是以往的光景,以此来与现在光景做对比,在这句的翻译中,译者并没有只是生硬地进行中英语言的转换而是仔细推敲了上下文和人物说这句话的内在意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再进行翻译的,因此需要翻译成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

“Those bright red water lilies were more beautiful than words!”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分析进行时态转换是翻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译者需要对此技巧熟练掌握,因此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原作,再对比英译本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和叙事节奏的英译

我走出戏院,黄寒灯火,沙沙而行。——《荒人手记》

I walked out of the theater and shuffled down streets illuminated by cold,yellow lights.

作者在词汇上采用陌生的手法,还“黄寒”,“沙沙”等词营造了一种非常陌生的情调,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朱天文在这句话中随意的使用了逗号,变异叙述的节奏。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里面很少使用引号,很多的对话都是采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的形式潜在行文当中,叙述者时空和人物事件时空界限模糊,由此而发出的一种叙述者喃喃自语的效果,从文体上说更加的切合一个思想者的沉思冥想的心绪状态。

他说,不重要,没关系啦。你在干嘛?

我说,没事,看书喽,你呢你在干吗?

他说,我会干吗?你想我还会干吗。

我说,啊耶你小心身体,这么老了。

——《荒人手记》

He said,it’s not important,it doesn’t matter.What are you doing?

I said,Nothing,just reading.What about you? What are you doing?

He said,what would I be doing? What else do you think I’d be doing?

I said,Hey,there,you’d better take care of yourself.You’re not getting any younger.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从这段话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葛浩文对于人物对话的处理。原文人物的语气“我会干吗,你想我还会干吗”在译文中的would和else表现的非常明显,阿尧这种自卑又略带着嘲讽的口吻原汁原味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葛浩文在对于叙事节奏的处理也非常谨慎细心。一如原文:“八月十五中秋节,安乐乡终于开幕了。”两个分句没有任何衔接词,若英译本也如中文这样的格式翻译,就会变得非常松散,两句没有任何连接词在西方读者看来是十分别扭的。叙事节奏也会被拖慢。因此葛浩文在处理这类句子的时候采用了分译的手法,同时把原文的句子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翻译为“The Cozy Nest opened its doors 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eighth months.”葛浩文把后句的“安乐乡终于开幕了”先提到前面,把“八月十五中秋节”拎到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叙述日期。英文版读起来流畅连贯,又不失原作的意思,可谓妙绝。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仔细对比中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句式结构、用词用法的不同,对其进行细细品读和研究才能译出相对完美的作品。

摘要:叙事学被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为翻译批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的学者将叙事学运用文学的翻译,但是很少有作者将其和同性恋文学的作品相结合起来。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本文以《荒人手记》和《孽子》的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时间,视角,节奏的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剖析。

3.我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篇三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问题和挑战 发展策略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

1.时代发展对文学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功利化,浮躁化等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心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需要人们静心领悟的文化,开始逐渐受到冷落。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大部分创作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自身生存,或者未来追求名誉和利益,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创作的初衷和原则,开始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商业化创作。 时尚文学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作家放弃自身的文学信仰,迎合市场而创作的便于市场销售进行的作品。当今,时尚文学创作的大多数作家都存在着文学功底薄弱的缺点,其作品只是由表面上的辞藻堆积而成,情节虽然紧凑,但思想内涵却几乎没有。例如网络快餐文化小说,娱乐杂论,都市娱乐小报等,这一切作品都是为了娱乐大众的消遣品,并不像现当代文学那样需要静下心来去慢慢品读。由于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导致快餐文化市场大,受欢迎程度高。在这种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作氛围呈现市场化,欲望化,金钱化和娱乐化的状态,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随手一翻还是不错的,但经不起细读和推敲,故事情节浅显,甚至无文学可言,例如某篇网络小说,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写成主人公怀念母亲,这种文学水平让我们汗颜。这种没有文学灵魂追求的作品,是现代追求快餐式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今文学中的精神缺失。

2.现当代文学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条件下书写完成的,作品带有着比较浓重的时代色彩和时代局限性。读者要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够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当今的很多青少年读者在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时,由于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背景知识的不了解,因而很难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也不能理解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因而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作品的进一步传播的。但现在社会的阅读主体大多是青少年,如果青少年不能形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的群体,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没落是必然的。

3.在文学作品中进行盲目的除旧迎新

前文提到了时尚文学成为了文化市场的主流方向,而落后的代名词则落到了具有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的现当文学的头上。教研者由于受青少年对于时尚文学的过度追捧的影响,其目光也投向了对时尚文学的解读,在不知不觉中就偏离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研的轨道,认为时尚文学才是适应新时代的文学。近年来,争议在现当代文学中几乎没有停止过,鲁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呈现慢慢的被淘汰的趋势,以及朱自清的《背影》是否该存在的问题也在争议不断。这些都反映了教研者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目光短浅,同时也造成了对普通民众的错误引导。 当今的许多年轻的读者和作家,都认为新的娱乐文化,都市文化,网络快餐小说才是适应新时期的文学形式,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却成了众多作家和读者丢弃的对象。这就造成了许多读者和作者对于文学的了解和写作的功底只流于表面,经不起深刻的推敲。左杰和读者应该认识到都市文化快餐只能红极一时,而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却能在中国的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4.现当代文学形式的发展问题

诗词歌赋、散文和小说等共同发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体现。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方面主要是杂文和诗歌,然而在当代,这类体裁的作品越来越少,优秀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广大的文化市场的占领者依然是那些各形各色的娱乐文学,在加之应试教育中的高考禁止写诗歌,学校教育者开始排斥书写诗歌的方法教学,导致原本喜欢诗歌的学生不得不放弃对诗歌的学习,在当今的时代里,散文和诗歌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冷落,中国的文学走向越来越单一化,各色小说开始风靡,盲目的追求新文化,反而将优秀的文化抛之脑后。这样的发展形势对于诗歌和散文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形势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多的冲击,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在出现以散文和诗歌为体裁的新作品。

5.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拓的现象

我国现当代文学还面临着文学边界的扩宽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的问题, 文学本体认知有较大的变化和深入。 就当前形式看,由于社会的发展状况,一种急功近利的环境的出现,进而出现了很多学术研究方面的普及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呈现出模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趋势,文学的本体研究增多了,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学作家的研究,例如沈从文,金庸,巴金,钱钟书等大家,这些作者以及其的作品文章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些热门的话题。但这些作品的学术研究深度不够,影响也不大,同时还具有实用价值方面小的缺点,并且研究者对于作家的研究就仅仅局限于其文学作品的外在层面,真正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学术研究屈指可数,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研究的内容的千篇一律,从而使适应时代的快餐文化出现,这些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6.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不作为

由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不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无新意、无立场、模式化的研究套路。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多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一个研究项目来说是一种发展和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研究者的不断增多,但真正能够用心的去投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员却不是很多,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根本不是因为喜欢而进行研究,对文学作品只是一味的剖析,没有立场也没有新意,比如近年来对某一个作家的研究成为热门课题,但研究人员得出来的研究却没有深度,同时实用价值也十分的有限,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少之又少,这样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挑战的发展策略

时代的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提出了挑战,但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不仅仅只有坏处,结合经济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也衍生出了良好的多样化载体。这主要包括影视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和通讯载体等等。

1.影视媒体的运用

新时期的环境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的轉播方式由传统的转换为利用媒体传播。现代社会的传媒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接受的群体广大、对读者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并且极易在读者间形成话题讨论,掀起社会中年的大讨论,进而加深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印象和了解。比如一些小说可以改编为电视电影剧本,进行电视电影拍摄,运用现代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多媒体技术呈现文学作品的内涵。使得现当代文学作品有更多受众群体。

2.活动媒体的运用

活动媒体主要指学校、居民区,或者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他们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民众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一般来说,进行群体性的阅读活动更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并且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上述的组织者还可以进行定期的不同阅读活动,来继续加强其成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的了解。

3.教学载体的运用

上文提到过教研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错误的教学意识和对学生的错误的引导方向。对于教研者来说,应该积极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精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展开在教研者内部的作品阅读评比。教研这对于学生的影响无需过多赘述,教研者的言行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通讯载体的运用

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技不断更新,现当代文学的传播途径也不仅仅指局限于一种方式,人们开始使用手机进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方便了文学的随时随地的传播,也扩大了现当代文学的阅读群体,使人们能够加深对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三、结语

在人的内心日益浮躁、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具有极高的号召力来引导人们向着健康的价值取向前进,从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重拾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用优秀的文学带动现阶段文化的发展,超越庸俗。要求读者用心去感悟文章的灵气与文学的真谛,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用心做文学,这样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才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唯力.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大观周刊.2012(25).

[2] 欧阳钦.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困惑与出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12(1).

4.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 篇四

其一鲁迅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早在小学时就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故乡依然是如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

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故乡》《端午节》《兔和猫》《社戏》。而其中的《故乡》、《社戏》则可谓我最喜欢的两篇鲁迅文章。虽然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但是由于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老师们的推荐下也曾读过《彷徨》中《伤逝》、《祝福》、《孤独者》,还有《故事新编》中的《采薇》、《铸剑》,还有不得不说的《朝花夕拾》,因为这是一本鲁迅先生唯一的回忆散文集,我比较喜欢里面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然还有鲁迅其他的杂文、诗歌,细细一数发现,原来不经意间,也曾不少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见鲁迅先生对后世的影响该有多深呐!

其二散文篇

我读过的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新”,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则给我的感觉是“真”,冰心的散文让人觉得“美”„„当然都是个人之言,尚待斟酌。

5.《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读书笔记 篇五

斯坦默斯.梅茨达克斯.西方文学和批评多元化的兴起[j].见:刘意青主编.《当代欧洲文学纵横谈》.北京:民族出版社XX:476-484.综述:本文探讨与“文学多元化”的兴起有关的差异创新和进步的概念。“文学多元化”指近2XX年来艺术作品和解读作品的日益多样化;它表现在审美和批评两方面。本文从一个真正全新的角度展示西方文学和批评而不只从差异的角度。

评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先锋派作家和评论家曾经宣告过文学(小说)的死亡。世纪交替之际又有一些文化人预言21世纪将“小说不在”。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提是多元化的声音存在。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化的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又如何能够反映出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文学在新世纪里并未消亡。从现代西方各批评流派对文学与批评的认识及反批评家们的追求来看文学批评的一致性表现在每个批评家都试图把文学真正作为文学弄清文学是什么为什么等“本体”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某种单一性的文学批评方法已不足完整地解释作品一种走向综合的文学批评方法渐渐成为主流。

6.关于当代文学的意思和造句 篇六

2, 肖鹰对哲学的借用参考是颇有创见和深度的,这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可谓空谷足音。

3, 杨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学者兼作家。

4,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刘白羽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其晚年的思想更有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5, 著名学者戴锦华是研究电影史的专家,是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

6, 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学大师,也被称为是日本情感大师、现代男人的代言人。

7, 当代文学史研究中,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是颇有争议的部分。

8, 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缺席、“经典”匮乏的原因是“小农意识”太重,“小资情调”太浓,“贵族精神”阙如。

9, 虹影个案的出现将对新世纪当代文学批评起到启示作用。

7.陈思和当代文学史笔记 篇七

关键词: 女性文学 生命意识 觉醒 自觉 价值期待

回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五四时期对女性觉醒的描写到新时期女性文学对“人”的观念的探求,从新写实主义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我们从中感悟到现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体会到女性作为“人”的生命意识及其价值。正是这种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自觉和价值的执著追寻,使得女性文学的精神表达空间得到升华,使女性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得到彰显。

一、“觉醒”于自由理想与爱情的“五四”女性

“五四”女性文学的崛起,结束女性被命名、被注释的历史悲哀状态,使她们开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生活的抉择与追求。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本我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探寻。庐隐、冯沅君、丁玲等作家各自以自传式的女性形象向世间宣告自己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索,述说着女性的苦闷、彷徨和叹息。她们对旧模式下的生活进行否定,并尝试以新的方式和状态生存和生活。

冯沅君笔下的知识女性拥有一个极清晰明确的目标——(破)完成“爱的使命”。“爱情”成为她们全部的生命意义所在。在她们看来,“殉爱的使命”是“天下最光荣的事”。然而母爱与旧的道德观又束缚她们的精神,她们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中间道路”、“牺牲生命来殉爱”(《旅行》)。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实际上却是对现世、压力及心灵痛苦的逃避。她们在结束生命的同时,也结束对于生命意识和价值的追求和探寻。到了庐隐笔下,女性形象已经走出“爱情至上”的虚幻王国,她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是靠不住的”,并从狭窄的唯爱世界抬起头来,从广袤世界看出去,思索爱情以外的个人价值。但局限的思想仍使她们不知所措,她们困惑于新目标的确定,终成为“不知归程的旅行者”,销声匿迹于灵魂的极度疲惫中。丁玲清醒地看到女性生存的現实,她以自强独立的声音在笔下不断否定“旧我”,重新塑造“新我”。从梦珂、莎菲到娜拉,丁玲探寻着以“无拘无束”的生命迎合“有拘有束”生活的原因,自问“真实的需要”,而后终于成功出走,赋予女性以那个时代的个性。

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率先觉醒,试图找到“打破铁屋子”的办法及冲出“铁屋子”后的归宿。尽管她们对于冲出樊笼后的方向很迷茫和困惑,但她们在探寻本真生命意识和价值之路上却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二、“自觉”于自我价值的新时期女性

从“人”的自觉到深层发现“人”的价值,新时期女性文学不断审视着女性心理,借助人文主义思潮,揭示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的社会存在。从“人的发现”到“女人的发现”,女性恢复自觉,开始用女性眼光审视自己,追求女性首先作为“人”与男人的平等与自由。作家们通过对女性爱情、事业、婚姻的描写,表现对于“人”的社会位置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深情诉说了中年知识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在《北极光》中,张抗抗笔下的岑岑毅然离开结婚照的拍摄现场,向着美丽遥远的“北极光”般的爱情奔去;在陆星儿的《啊,青鸟》中,榕榕发掘自身价值,呼唤着“像刀像剑也像戟”的真正男子汉,并发出“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心声,表达出女性对于独立人格、生存价值的追求;在张辛欣的《我在哪错过了你?》中,作家痛苦地诘问女性自我价值与女性性别之间的矛盾究竟在哪?而在《在同一地平线上》中,当女性的追求与男人的“要求”发生错位时,“同一地平线”发生倾斜,主人公的自我剖析的心灵悸动令人震颤不已。女主人公们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方式,以解决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嵇伟在《永远的女人》中进行着一次次的生命选择,张洁在《方舟》中强调女性解放不仅要靠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更要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自信和实现”。

新时期女性的探寻比“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们多了一些审慎与冷静,尽管追寻中仍有困惑迷茫,但多了一些义无反顾的精神。作家力图塑造“大写的女人”,如谌容《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张洁《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她们承担着人生的苦难,却从未放松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期待”于“女性意识”的当代女性

伴着社会转型,80年代中后期,女性意识从压抑中逐步复位、生发起来,女性从自觉的“人”转向自觉的“女人”。女性文学努力与时代同步,关注着女性的生存压力及其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对爱的呼唤,对真、善、美的探寻。女人既是“人”又是“女”,还是人的存在与性别存在的统一。女作家们以“我在哪错过了你”(张辛欣)的沉痛告白,宣言“做一个女人”(张洁),开辟了女性期待“真我”的新时代。

对于失落的女性气质和女性美的寻找,是当代女性文学最早的共同审美倾向。女性文学更多地探寻女性身上封建文化的积淀,反思苟且生活的文化心态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根源。伊蕾说:“我落地生根,即被八方围困。”这是女性深刻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她们渴望卸掉传统负累,渴望从“旧我”中脱胎换骨,重塑“新我”,获得“人”的自由。女性在寻找归宿、拥有归宿、拒绝归宿中探寻着“真我”的存在。80年代末期,以方方、池莉、范小青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视角,描述了女性当下的现实生存状态。这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虽会为现实而琐碎的问题头痛,但她们面对现实,仍然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铲脚下的“泥泞”,参悟百味人生。

进入90年代以来,陈染、林白等女作家呈现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关注女性个体,建构女性话语空间,表现女性个人意识的觉醒。在《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等作品中,传达出女性在探寻“本我”价值的过程中被商品化及物化挤压的感知,其生命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困惑跃然纸上。

当然,不管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问题、关注男女平等的大众化写作,还是注重描写私人生活的个人化写作,都表达着“人”的共同情感,探寻着“人”在当代社会中合适的生存状态和出路,召唤着女性自身的权利、本真的生命意识、实质的男女平等。女性从“觉醒的女性”到“自觉的人”,再到“自觉的女人”,无不体现出女性对于生命意识的感悟,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对于男女平等和谐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A].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65-197.

[2]伊蕾.流浪的恒星[J].当代,1988(04):194-196.

[3]中国近二十年女性文学发展综述.新西部(下半月),2007(3).

[4]女性的超越与失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新西部(下半月),2008(9).

上一篇:关于加强农村诚信青年建设的实施方案下一篇:王杰精神讲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