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2024-08-28

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共10篇)

1.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篇一

三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课例

三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让学生自读感悟,自我探究。通过读一读、演一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德育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文对照,初读感知。

师: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了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二、直奔中心,理清脉络。

1.看图,请你用一句话说说画面的内容。

2.交流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3、学生提出问题: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 4.过度: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不是普通的军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交流:为什么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

3.理解“钢板”,钢板有什么特点?(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4.文中哪些词句具体反映了刘伯承有坚强的意志?

四、深入探究,体会中心。

师:对刘伯承这样特殊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中,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感受。

出示幻灯(重点摘出沃克医生的“四句话”,指导朗读)

1、“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惊疑)

2、“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怀疑)

3、“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关爱)六拓展空间。

1、想象空间:选择以下词语围绕课文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过度、拒绝、施行、麻醉剂、肃然起敬、诊所、惊疑、勉强、过奖、从容镇定、目光柔和、沃克医生、哼叫、晕过去、刘伯承、绷带、吭声、由衷

2、拓展练说

同学们,慈祥的刘爷爷就在我们面前(屏幕出示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和刘爷爷说什么心里话吗?

七、教师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很好。在战争年代,象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不仅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篇二

关键词:因材施教,文道结合,鉴赏品读,以景促趣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站在改革最前沿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

一、因材施教, 合理渗透

初中语文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具有含蓄、深层和隐蔽性的特点, 我们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 努力做到德育与课堂教学水乳交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譬如, 我在执教歌德的《最后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一边阅读全文, 一边欣赏徐小凤演唱的流行歌曲《珍惜好时光》, 让学生自然地走进主人翁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做亡国奴、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氛围之中, 然后联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人民遭受外敌血腥屠杀的历史, 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更加坚定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 其中, 情景交融的诗词, 催人泪下的剧作, 趣味盎然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脉络分明的说明文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诸如《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 他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全文时, 在初步了解总分总结构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联系横跨长江口雄伟壮观的崇启大桥, 感悟我国迅猛发展的桥梁事业;同时, 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 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许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并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二、以身作则, 文道结合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别人的为人风格, 在家学父母, 在校仿老师, 在外模明星。为此,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发挥表率作用, 千万不能让自己的不良言行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譬如, 我在执教臧克家的《有的人》时, 我的穿着整洁大方, 并用和谐可亲的语调首先简要介绍自己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了几十个春秋的实绩, 让学生进一步感觉站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一名普通教师, 而且是可以模仿学习的“偶像”。接着, 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有的人》这首抒情诗, 通过讨论、分析作者淋漓尽致地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加以入木三分的对比分析, 初步感悟人生真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 凡是造福于人民者永生, 凡是压迫、危害人民者速朽。再如, 我在执教歌德的《最后一课》时, 当讲到小弗郎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 就让学生联系自己是否在平时上学的时候有迟到现象, 有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明显有愧疚之态, 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弗郎士学习, 杜绝迟到现象。类似贯彻文道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改变不良行为,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真挚的情愫。

三、鉴赏品读, 激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后获得透彻的理解, 那么, 学生的思想感情必受深切影响。”可见, 寓德育于文质兼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 能使学生受益匪浅。不管是散文、诗词, 还是文言文、现代通俗小说, 我们都要注重让学生对这些名篇进行认真品读, 从文章内容的理解到情感渗透, 达到水到渠成的德育教育效果。譬如, 我在执教散文《藤野先生》时, 首先让学生从反复朗读分析品味文章, 使他们既感受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又深深感受到当时一个弱国学子深受歧视之愤懑, 学生都义愤填膺, 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作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 叩击学生的心弦, 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科学鉴赏文质兼美的佳作, 才能激发丰富的情感, 达到德育渗透之目的。”

四、以景促趣, 陶冶情操

在初中语文所选的篇目中, 不少古诗文着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再了解祖国广袤、秀丽山河, 那么, 一定能顺利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譬如, 范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描绘了洞庭湖的气象千变万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皓月千里, 静影沉璧”则显示了浩瀚安逸、恬静明丽的大自然景色。这些古诗文将自然美与情感美和谐统一, 蕴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奠定了基础。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类似美文时, 鼓励他们充分认识祖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 以此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3.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篇三

[关键词]德育目标 教学目标 民族教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39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要珍爱生命,除了珍视自己的生命,也要教育学生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当然也包括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类的生存的自然环境。

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英语教材中第九单元“Unit 9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一课中谈论的是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海洋动物。在课中结合了两纲中的生命教育对教学进行了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我利用课前准备时间,组织学生们观看著名获奖纪录片《海洋》(Oceans),从而引出了本课课文的主题,同时引导学生们思考与海洋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如“Why is the sea the cradle of life? In the video, what animals and plants are you interested in?”等。通过以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们对海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和老师一起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了他们的手绘和摘自网络的与海洋相关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的制作和收集事先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海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

在课文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阅读理解和知识竞赛教学环节,在阅读理解环节中,让学生们先阅读课文内容,然后归纳段落大意,课文段落内容设计如下:Para.1:海洋的地球上的分布。Where can we find ocean on the earth.Para.2 ~Para.3:介绍了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 of sea animas in the ocean. Para.4:人们从海洋中获取那些资源。 What do people get from the ocean? Para.5:我们必须保护海洋。 We must protect the ocean. 通过阅读和归纳段落的学习让学生们对海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不仅明白了海洋的重要性,更认识到海洋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保护海洋及其生物的迫切性。

在竞赛(A quiz)环节中,首先学生们看到的是1~9的数字,学生们选择数字后,点击该数字出现需要回答的问题:1.What covers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Earth? 2.What covers 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the Earth?3. What is the largest animal on the Earth? 4.Name two intelligent animals on the Earth.5.What is the largest animal on land? 6.Name two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oceans. 7.Name two kinds of seafood people can get from the oceans.8. Is water important to people? 9.What must we do to protect the oceans? 为了体现竞赛的特点,加深学生对问答知识点的印象,采用了自由选择数字由对方回答的方式。通过竞赛不仅让学生们加深了知识点的学习,还让学生们认识到海洋对人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

最后学生在自由发言的环节中,纷纷表示保护海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如有的学生们说“Please dont waste water or other resources.”,“Dont kill sea protected animal”, “We should prevent industrial and human effluent(污水) into the ocean.”, “We should protect the baby seals.”等。在学生们热情的发言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通过了保护海洋的全班宣传标语。学生们在自由发言和班级宣言讨论环节中,非常积极,表示出很强的责任感。可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对于保护海洋环境有深刻的认识。

两纲教育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场主体教育活动,它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是两纲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要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主力,使它能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也要时刻牢记自己是落实两纲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素材,用教师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渗透其间。

4.二年级上册语文德育渗透教案 篇四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X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孤零零成群结队闹别扭孤独不料队伍单独调皮仍旧悠闲略微难道疑问X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5.渗透德育教案《升国旗》教案 篇五

陈雅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行动,知道在升国旗时行为规范,以此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自制小五星红旗

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学校升旗仪式录像、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图片录像、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歌曲视频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看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小朋友在干什么?(用完整的话说: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

2、师: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那我们升国旗的时候,你还能听到什么呢?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3、揭题。板书课题,领读课题,齐读。我们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视频画面。边听边跟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读。

3、分组合作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⑴请学生读第一句(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⑵你从他的朗读中知道了什么?看大屏幕或观察手中的小国旗,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红色的,左上角3有五颗金色的星星,中间一颗大的星星,边上有四颗小星星)

老师介绍: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我们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强。

⑶你认为我们的国旗怎样?填空:()的国旗

(4)每当看到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我们都会感觉怎样?(激动自豪)谁能用激动自豪的语气读出这句课文?指读。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之情?(“我们的”大声重读)范读,指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课文)

(2)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边奏国歌边升五星红旗吗?(国庆节、运动会、大型会议、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冠军金牌……)课件相机展示各种场合升国旗的场面。

(3)你看到咱们的五星红旗挂在什么地方?高高飘扬在什么地方?(学校、单位办公楼、南极、太空……)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爱国旗就是爱我们的祖国,面对这高高升起的国旗,你能读出心中的爱国之情吗?指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学习第三句

⑴面对高高升起的国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多媒体出示句子,小组讨论思考: 这里的“您”指谁?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为什么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 集体交流,感悟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就是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你能学着课文中小朋友的样子向国旗立正敬礼吗?

(起立做动作模仿)他们敬的是什么礼?我们不是少先队员,可以敬注目礼。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加入少先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鼓掌为自己加油。

⑷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和对祖国的热爱把这句读出来吧!⑸指名读、齐读。

四、练读全文,指导背诵。

1、(多媒体出示整首儿歌)指名三人分句读,男女生分句读,齐读。

2、轻声练习背诵。边背诵,边表演。

五、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1、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在空中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多么神圣庄严!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升国旗的情景?让我们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班展示是怎样升国旗的。(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

每天清晨,我们的国旗都与太阳同时升起,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呀!此时此刻,面对国旗你想说些什么?(国旗,我想对你说————)

2、让我们共同喊出心中最响亮的声音:我爱你,中国!

6.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123~12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师:这是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测量过程,完成填空:这个长方形含有()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游泳池池面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方法)

(2)学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板书: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希望大家自己动脑,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

l.出示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1)师: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个长方形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师:长2厘米,也就是长所含的厘米数是2,宽1厘米,也就是宽所含的厘米数是1。

(2)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断地变化,可以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无数个。

师连问:通过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猜一猜?

生A:和长有关。

生B:和宽有关。

生C: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呢?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板书:实验)

师:要测量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你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我们需要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组派代表领取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布置实验要求:测量时,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两个两个分工合作,l号、3号、5号负责测量,2号、4号、6号记录结果。

2.各组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汇报测量结果后,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并对下列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从上往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有什么变化?

从左往右:

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

它们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4.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学生讨论后的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齐读。

5.发现计算方法。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发现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只要用长乘以宽,就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板书:发现)。你叫什么名字哪我们就把这个发现命名为×××的发现。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板书: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出示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请各级组长任选一个长方形,组内同学一起来验证。

3.学生运用刚才的发现进行验证。

4.交流验证的结果。

师:通过验证你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完全正确。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先用×××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师:在各小组的努力下,我们证实了×××的发现是正确的,让我们用响亮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

四、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

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评析: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1)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中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24页做一做。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回到导入

题,出示游泳池的画面,给出数据,请学生计算游泳池池面的面积。

(2)师: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国旗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同桌两个合作,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生测量后各组交流测量的情况。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

生A:长8分米,宽3分米。

生B:长6分米,宽4分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

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

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六、小结

学科渗透德育教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7.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篇七

一、解题析题中渗透

课题是课文的灵魂。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往往凝聚在课题之中。在教学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解题, 设置悬念,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自主进行探究, 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 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这部纪录片,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毁灭”的含义。再设疑:“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圆明园的毁灭给祖国的文化史带来什么样的损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刚才看到的情境去自主学习课文, 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仇恨,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

二、再现形象中渗透

优美是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再现这些优美的形象, 刺激学生的感知和感觉, 让学生感知这些优美的形象, 体悟他们的形象美,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 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 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视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当学生看到董存瑞像个钢铁巨人一样挺立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着炸药包, 右手猛拉导火索, 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 奋力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 冲啊!”接着就是地动山摇的巨响, 战士们如潮水一般杀向敌军司令部, 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这时, 课堂上的师生无不热泪盈眶, 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发言谈感受, 表决心, 大家立志:“要学习英雄精神, 继承先烈遗志, 创英雄业绩, 振兴中华。”“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作出贡献。”同学们对屏幕上展现的英雄形象的美佩服得五体投地, 让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和审视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声像同步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重点, 充分运用多媒体, 创造一个见其形、闻其声的情境,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意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 深深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 在教学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时, 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投放这首古诗, 又播放古筝乐曲, 使学生接受诗人情感的陶冶。然后老师随着哀婉的乐曲朗读这首诗,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想一想, 一个人临到与世长辞之时, 该有多少话想说, 但陆游全不理会, 冷冷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人对其他事都不想, 只有一件事使他还牵挂着:“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一种多么炽热的爱国之情啊!因此, 他唯一要嘱咐孩子的身后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这种“祖国一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 难道不是现实中华夏儿女孜孜以求的吗?爱国诗人陆游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道德观念正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 应该去领悟、去鉴赏的“情感美”。

四、进入角色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动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使学生从心理上变“我看形象”为“我是形象”, 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细腻、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形象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动情生, 与书本上这些人物同忧同愤, 同乐同喜。

例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我想现在孩子年龄小, 对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了解甚少, 怎样才能让孩子入情入境, 从而达到对周总理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呢?于是在上课时, 我运用多媒体, 首先投放周总理遗像,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接着教师一边播放音乐, 一边看着遗像, 饱含深情地朗诵自编的导言:“这就是中国人民衷心敬仰和爱戴的周总理, 他离开我们已经33个年头了, 但他的丰功伟绩, 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周总理的一生, 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为了人民的富裕, 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1976年1月8日, 周总理因病逝世了。噩耗传来, 亿万人民无比悲痛, 人们不顾一月的严寒, 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周总理的哀思, 课文所描述的, 则是人们在十里长安街头与周总理灵车告别的感人一幕。”接着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读着读着, 仿佛我也置身于悼念队伍之中, 我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我的声音哽咽了, 这种情感的传递是潜移默化的, 同样也感染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哭声, 学生仿佛把自己当作长安街的“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中的一员, 于是课文中的“天灰蒙蒙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等景色, 场面和声音的描写, 仿佛是学生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感人场面, 加深了学生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8.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篇八

关键词:德育渗透 德育资源 人格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學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进行德育方法研究主要是针对我校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的,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觉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淡薄,第二,社会责任感不强,法律意识不高,第三,缺乏爱心,自私、麻木,第四,行为习惯不规范,公德意识差。究其原因,以学科特点分析,第一是教学思想不正确,单一应试忽视了德的教育,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教育没有激起爱国热情,对地大物博的伟大祖国没有唤起自豪感,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协作教育实践活动,没有激发集体主义精神。第二,教学方式单一。只有课堂教学没有实践活动,只有读书没有交流协作,只有教室没有社会。第三,教育网络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一体,完全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完整的学生人格。

三、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

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2、途径和方法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9.德育渗透教案 篇九

1.正确认识“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十分”说话。

3.能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国王为什么选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红笔、奖励学生的小五角星、在黑板上画好一个开满鲜花的花盆和一个空花盆以及一个田字格。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拿出你们做的绿豆实验看看、说说。

一、观看黑板简笔画,导入新课

1.示简笔画(一个开满鲜花的花盆和一个空花盆)揭题。师击掌:小眼睛,看这里,你们喜欢哪幅图?(生说喜欢开了花的花盆)

师:我们都喜欢开满鲜花的花盆,可有一个国王却被一个空花盆吸引住了,(板书:空花盆)更喜欢一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板书:手捧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板书:29)(多媒体播放课题)

2.齐读课题二遍。

3.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

二、认识花盆宝宝,快乐学字 1.借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个要求:借拼音认真读课文;圈出课后的生字多读几遍;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一标。(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2.反馈:演示多媒体课件(带拼音的12个生字),我们来喊出这些花盆里的生字宝宝。指名一排排读,再齐读。

师:你发现什么?(后鼻音、平舌音的字等,重点“盛”)

演示多媒体课件:(4个前鼻音、2个后鼻音、2个翘舌音、1个平舌音的字)。归类齐读。

演示多媒体课件:(去拼音的字)去掉它们的帽子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指名读12个生字再齐读)

演示多媒体课件:(花盆、挑选、宣布、十分、发芽、规定、盛开、一丝、表情、煮熟)我们来做游戏,给生字找个小伙伴,读对了花盆会开出美丽的花来。(学生开火车读)

3.写字(我发现你们的嘴巴都很会读书,现在再来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示多媒体课件:田字格的“分”字(1)观察田字格中的部位。(上八下刀)

(2)怎样写得好看?(结构挨紧,四边留地方,写在田字格正中)表扬学生真会观察,真细心。(奖励小五角星)

(3)在田字格中范写:左上格撇,右上格捺,横折勾在横中线上,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点上起笔写撇。

(4)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分”字。描红一个,写两个,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5)在幻灯机下展示写得不够好的字,用红笔纠正,再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感悟 1.我们把这些字送回课文读读看,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听听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一评)

2.理解“继承人”的意思:就是要继承王位的人,要做国王的人。

四、观察插图,感读第二自然段

1.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开心,都在想:我要种出最美的花,做国王继承人。其中有个叫雄日的孩子也这么想,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种花的?

2.(多媒体演示文中第一幅插图)种出花来了吗?是不是他不用心?你们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句话写这个意思,用笔画出来。

3.从文中哪句话中读出来的?(生回答)

演示多媒体(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请生读读,初步感悟。老师这还有一句,演示多媒体(他用心地培育花种。)看看有什么不同处。(生回答,师表扬:你眼睛真亮)再指生读:让生用读声告诉我。注意重读“十分”。(你们真是一些会读书的孩子。)

你还能给“十分”换个什么词吗?个性化朗读。(学生很用心地读,非常用心地读、特别用心地读)从你的语言、神态中我看出了你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4.示多媒体课件引读:(十天过去了,种子没发芽;他很着急,一个月过去了,种子却还没发芽;他更加着急了,又给种子施肥浇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五、情境体验,师生表演读第三自然段

1.国王规定的日子到了,种子仍旧没发芽,雄日只好捧着这个空花盆来到街头。这时许许多多的孩子怎样来的?多媒体演示:“国王规定的日子……许许多多的孩子……”师生配合读。

2.现在我们就是这些捧着鲜花的孩子们,你们想想我们手上捧的花有什么颜色的?(用上“有……有……有……还有……”)很多颜色可以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来形容。瞧,有的同学脸上都有笑容了,美滋滋地想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3.是呀,花盆里的花儿多美呀,孩子们笑得多甜呀。国王是怎么做的?学生表演不高兴。你看他表演得真好,脸上一点儿高兴的表情也没有。“一丝”就是“一点儿”。老师再来当国王,表演不高兴。师边读边演。

4.国王看到手捧空花盆的雄日,说了什么?请一个同学扮演这个高兴的国王,老师扮演雄日,我们来演演说说(师填补文中空白:雄日回答国王的话)。同桌配合演。

六、观察插图,感悟第四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文中第二幅插图,生观察手捧鲜花的孩子们表情怎样?心情会怎样?引出第四自然段读读。(生回答,并请生用不高兴、不服气、很生气、难过、伤心地语气读读)

2.他们还会说些什么?

全班学生扮演孩子们,老师扮演国王,再由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问:为什么您让他做继承人呢?师直接回答文中最后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你们自己读读,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指名读。读出问句的语气,齐读,练习读。

拿老师做的绿豆实验给孩子们观察,让学生明白煮熟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3.那些孩子手捧的鲜花哪来的?生想象说。雄日捧了一个空花盆来,你觉得他怎么样?(最诚实)

4.现在知道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了吗?(板书:诚实)5.你就做国王,当孩子们面说说吧。(生再读文中最后一句话)谁还想读?

6.师指黑板上的鲜花说:盛开的鲜花是很美丽,但最美的花却是心灵之花,(板书:最美的花)是什么呢?(画诚实花)

七、拓展

1.你还想对文中的谁说句什么。2.关于诚实有许多名言谚语,送名言谚语(1)火要空心,人要实心(2)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你们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这样的名言谚语。

八、结束语

今后,我们要像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习,学习他做一个诚实的人,让我们再把“诚实”读三遍。就让这朵诚实之花永远地开在雄日的心中,也开在(生:我们的心中吧!)

板书设计:

手捧(空花盆图)的孩子

(鲜花盛开的花盆)

10.德育渗透教案1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陶冶情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了不少描写大海的诗词,老师也准备了一首,想听么? 生:想。(兴奋地)师:(朗诵)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师:是的,大海以它博大的胸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遗憾的是老师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海的壮丽。咱们同学有见过大海的么? 生:有。(个别学生举手)师:你们可比老师幸运多了!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再次走近大海,感受它的魅力。继续学习第三课我爱大海。(板书:我爱大海)

二、找中心句:

师:老师搜集了一段大海的画面,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大海的视频)生:(倾听着大海的声音,欣赏着大海的画面):大海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我看见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听到了它的海浪声。

生:我真想马上到海边去玩一玩!师:这是你们心目中的大海,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作者,他心目中的大海有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直接赞美大海的段落。生:(快速浏览)师:请找到的同学读一读。

生: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师:齐读这段。(板书: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三、整体感知: 师:作者是怎样把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咱们先从整体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时段的大海?

生:我喜欢清晨的大海,因为此时风平浪静。(板书:清晨)师:还有不同看法么?

生:(喜欢上午、傍晚、夜晚的大海,并分别说出喜欢的原因)师:(相机板书:上午 傍晚 夜晚)

师:老师和这名同学是知音,因为我也喜欢夜晚中的大海,那是为什么呢?请一名同学美美的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全体看电子白板)

四、重点学习

生:朗读课文。(饱满地)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生:读第一句。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颜色。

师:的确是黑,太黑了,相当的黑,和作者比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生:象一个黑箱子倒扣在海面上,这是比喻句,更生动形象了。师:你真会读书,把这句再读一读。(画出:黑箱子)生:有感情的读句子。师:真不错,继续汇报。

生:狂风骤起这个词用得好。说明海面风很大。师:骤怎样理解?(画出:骤)

生:突然的意思。师:你能把这一句读一读么?

生:朗读(语气不够)师:海面黑漆漆的一片,又突然刮起狂风,应该怎么读? 生:朗读(读出了恐惧的感觉)师:接着往下谈。生: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是拟人句,把海浪咆哮后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师:你理解得很好哦!试着读一读。(画出:口吐白沫)生:朗读(读得不够形象)师:听到你们朗读,我也着急了,老师很想读一读,可以么?(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口吐白沫。)生:认真倾听。(笑出声来)师:怎么样?你们模仿一下吧!生:模仿朗读。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继续体会。老师有个疑问:一叶孤舟之上的人是作者看到的么?如果用万吨巨轮替代一叶孤舟可以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想到的,此情此景,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一叶孤舟之上的人,这种联想很自然,合理,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呀!

生:用万吨巨轮就没有特别恐惧的感觉,一叶孤舟与巨浪的强烈对比更突显环境的险恶。(板书:恐惧)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狂风骤起,海浪呼啸,一叶孤舟之上的人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度过这漆黑漫长、惊涛骇浪之夜啊!到此为止,你们想没想到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画出:多么、多么、才能)生:因为这种环境磨炼人、锻炼人。

师:那好,让我们用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的齐读:只有这种时候(生齐读)

师:就是因为夜晚中的大海更富于挑战性,只有经历这种险境,才能磨炼你的意志,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才能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师:学习要善于总结,本段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呢?

生: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生: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生:狂风骤起、一叶孤舟等词语用得很准确。师:你们总结得可真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在这一段中的表达效果。)

五、自学汇报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2、3、4自然段。轻声朗读,一会汇报交流。(片刻后,学生汇报)

生:2自然段中好像大海刚刚睡醒。拟人手法突出大海的风平浪静。

生:我联想到婴儿在悠床中熟睡的样子。师:你真富于想象。(指导学生读中体会)

生: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作者从沉静联想到航海人,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板书:沉静)大家的想象力可真好!继续汇报交流。生:3自然段中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是比喻句,形象的再现了上午的海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师:(板书:变幻)再读一读这句话。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生读:)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就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作者由此联想到航海者孤寂的情感,又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所以有这种感觉。

师:(板书:凄凉)读一读凄凉的、孤寂的感觉吧!(生朗读,师指导)

六、联想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仿佛在大海中航行了一天,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大海中航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师分别出示不同时段的大海图片。)生:我在早晨的大海中航行,从它的风平浪静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

生:我航行在色彩变幻无穷的上午的大海中,享受了大海给我的美丽与生机。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如身临其境呀!

生:在傍晚的大海中航行,我会产生凄凉、孤寂的情感,好像被人冷落一样,很孤立无助的感觉。

上一篇:村领导小学开学讲话稿下一篇:音乐大海啊故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