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启示

2024-07-10

论语启示(10篇)

1.论语启示 篇一

《论语>>给我的启示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2.论语启示 篇二

一、为人师表, 做个品格高尚的教师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对教师的品德应有较高的要求, 正如孔子所说“汝为君子之儒, 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 教师应该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谦谦君子, 具有高尚的人格。

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口是心非的道德说教无法瞒过学生那洞彻人心的纯洁目光, 教师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自己却出尔反尔;要求学生奋发图强, 自己却不思进取;要求学生文明礼貌, 自己却出口不逊;要求学生自力更生, 自己却怨天尤人。当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怀疑时, 教育就已经结束了。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自觉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榜样。

德行即学问。孔子说:“贤贤, 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 敬重德行不看重容貌, 侍奉父母能竭尽其力, 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 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里所讲的不以貌取人、孝敬父母、诚信做人, 正是现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 也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最大学问。

知过方能善其身。孔子多次褒扬他的得意门生颜回, 说他“不迁怒, 不贰过” (《论语·雍也》) 。颜回待人宽容, 不迁怒于人;善于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不犯旧错。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的教师会比文过饰非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尊重。

二、有教无类, 做个因材施教的教师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 教育是平等的, 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同时认为,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 既然教育可以改变人, 教师就不能因为学生表现不佳而放松了对他的教育, 尤其要善待后进生。

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 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做法,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来实施不同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都能感觉到教师的关爱。教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得很好, 但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好好学。

善待学生。孔子说:“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 鼓励他人的进步, 不鼓励他人的退步, 对他人怎能太苛求呢?教师面对学生, 不能任意、专断、固执、自大, 即“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论语·子罕》) , 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要宽容, 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三、愤启悱发, 做个艺术精湛的教师

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 还要深谙教育艺术, 指导学生以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要授之以鱼, 又要授之以渔。

以学定教。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 这句话点出了教学的核心。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意。学生不冥思苦想教师不启迪, 学生不郁积难言教师不开导, 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 开启学生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教学秘诀。

温故知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复习是学习之母, 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巩固旧知识, 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学思结合。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 因此, 他得出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的结论。只学习不思考就迷茫, 只思考不学习就懈怠。

四、学而不厌, 做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一个理想的教师, 一个想有所成就的教师, 必须勤于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要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 广泛涉猎, 做到学而不厌;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 做到诲人不倦。

乐于学习, 自我加压。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要自我加压,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 学习总像赶不上似的, 像要失去什么。在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今天, 教师更应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潜心力学, 不耻下问。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教师应该摒弃文人相轻的陋习, 向同事学习, 向学生学习, 不耻下问, 做到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论语·泰伯》) 。

日省月修, 完善自我。除了善于学习外, 教师还应该在自省中不断完善自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陶行之先生在《每天四问》一文中说, 每天要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教师要在不断的反思中, 使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升华, 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3.《论语》出版热启示录 篇三

一本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在网络时代引发了一场出版热潮,这对出版业来说无疑是好事。当《论语》热已见回落之时,让我们冷静下来,透过《论语》看出版,看《论语》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十分之一《论语》火天下

——于丹到底讲了多少《论语》

一千多年前,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千多年后,于丹以十分之一《论语》火天下,如此看来,《论语》简直是一部神书。

赵普治天下是否只靠半部《论语》是个疑问,而于丹以《论语》火天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于丹到底讲了多少《论语》几乎被所有人都忽略了,其实于丹只讲了十分之一《论语》,所以说于丹是以十分之一《论语》火天下。

《论语》共2万多字,通常的版本分20篇500章(《论语》的“章”,就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实际用“节”可能更适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附在后面的《论语》原文,分为512章,其中《乡党第十》比通常的版本多了11章,但内容都一样,只是把16章拆成了27章,不知所宗者何。那么无论是500章还是512章,《于丹〈论语〉心得》讲了多少章呢?不过50章,也就是说不到全文的十分之一。该书正文共分8个部分,每个部分讲的《论语》内容,以楷体小字印在书边或彩图页后,加在一起不过30个,再加上内文里整段引用的十几条,所讲《论语》内容,确实不过50章。

再看这十分之一都是怎么讲的。正如书名所表,《于丹〈论语〉心得》是于丹读《论语》的体会。于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8个角度,讲“读”《论语》的“心得”。每个“道”只讲了《论语》中与该“道”有关的三五个章节,也就是说有关的讲了,无关的不讲;有“心得”的讲了,无“心得”的没讲。因为《于丹〈论语〉心得》全篇是以“道”统题,以题统篇,而《论语》只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每段并无确切的指代意义,因而导致《于丹〈论语〉心得》所选《论语》章节和解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如“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段话,于丹把它放在“处世之道”,是不是放在“君子之道”里也合适或更合适呢?

批评于丹的人,往往只从于丹对《论语》文意的解读是否正确上着眼,而忽略了内容的贴近性和亲和性,而这恰恰是于丹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价值所在。于丹能把一部学文学的人都读不下去的古书,讲得男女老幼都兴趣昂然,在于她把圣人的教导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连,有人说于丹是“文化奶妈”,这名字虽然不如“传教士”堂皇,但作用是相同的——把你不知道的经典和道理用最好理解、最贴近的语言告诉你。保姆在城市的流行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文化奶妈”的受追捧是文化补养的需要,需要产生市场,需要产生价值。

一支独秀引百花争艳

——《论语》出版的差异化竞争

如何在于丹掀起的《论语》热中分一杯羹是各出版社都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与以往的简单“跟风”相比,在这场《论语》出版热中,各出版社体现出了少有的理性和智慧,差异化、多角度使每个版本各具特色,各有读者。

中华书局无疑是《论语》热的最大赢家,《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前,中华书局1956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作为为学界服务的常销书,每年以一两万册的数量增加,累计到现在有34.8万册的印刷量,加上去年年底首次推出了两万册的简体字版本,有近37万的印刷量;今年1、2月,中华书局又推出了清华大学研究员、中华孔子协会副会长钱逊的《论语读本》和安德义的《论语解读》两本新《论语》。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卓有特色的《论语》有:机械工业出版社《论语笔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傅佩荣〈论语〉心得》、云南美术出版社的《论语图典》、巴蜀书社的《论语读诠》、中国社会出版社《与孩子一起读论语》、辽宁教育社的《漫画论语》、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文经典100句:论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论语人生》等等。此外还有大字拼音读本、英译本、译注本等,各种形式、各种角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

畅销书都是电视的嫁娘?

——出版的内容为王与媒体决定论

早在于丹《论语》热之前,《百家讲坛》已经制造了阎崇年正说历史热和易中天三国热,可以说如果没有《百家讲坛》,没有央视的大力推广,即使他们三人再买力,也不一定有现在的热潮,甚至根本掀不起热潮。从畅销书排行榜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的畅销书不过是电视的嫁娘。

单从《论语》来说,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大家讲读,不会少于2000个注释讲解本存世,现代也有很多,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就是三个不错的版本。记者有幸通读过这三个版本,比较而言,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现代学术圈内公认的最权威的译注之一,译注详尽、准确;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则广征博引,每有新意,如解释“朽木不可雕”等句意,标新立异,绝无仅有,而又言之成理;李泽厚作为国学大师兼美学大师,他的《论语今读》有“译”有“注”有“记”,“译” “记”中常有西方哲学的视角,且用黄色纸印刷,装帧精美。这样一本好书,加上李泽厚的声望的号召力,安徽文艺社在1998年出版的时候,也仅仅印了5000册。

以上这三个人,都是大师级人物,论学养论水平,自是于丹远不能及。即使论气质、风度,于丹虽然占有年轻和性别之优,但总体得分也绝不会在这三个人之上。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发了半个世纪,也只有不到40万本,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和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就更少了,而《于丹〈论语〉心得》初印就是60万。网上马千里开博批于丹,打着“揭批于丹谬误,还原经典真相”的大旗,列举了于丹14处“明显错误”。不管你怎么批,当今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提到《论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于丹而不会是南怀瑾;接触论语,人们首选的是《于丹〈论语〉心得》,而不会是《论语今读》。

可见,在市场化和网络化时代,内容为王是不错的,但光有好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对大众来说,显然亲和性比严肃性更易接受,贴近性比准确性更受欢迎。在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上,电视和于丹半年的努力,也许比得上过去1000个教授半个世纪的奋斗。

跟风阅读喜与忧

——从不成熟的市场看商机

面对《于丹〈论语〉心得》400万的销量,我常暗想:这400万买书人是读者吗?他们把书买到家里,有多少人看了?是怎么看的,像看杂志一样随手翻翻,还是通读了?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单位和书店进行了简单的小范围调查,多数人只是翻了翻,通读的少。就我自己来说,《于丹〈论语〉心得》刚出版不久,我就买了一本,放在床头,翻了三五次,总计不过20分钟,这与我买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后津津有味的挑灯夜读相比,差别太大了。因为要写这篇文章,我才对《于丹〈论语〉心得》认真通读和研究了一番。

男女老幼齐上阵,400万人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比较典型的跟风阅读。

不少人喜欢跟风阅读,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大家爱什么我就读什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让所谓的畅销书钻了空子。跟风阅读容易促使出版商急功近利,重形式轻内容,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像美式快餐,每天全球销售几亿个汉堡包,但口味和营养永远也比不上精心制作的大餐。

跟风阅读虽然是读者市场不成熟的体现,但也不是一无是处。阎崇年和易中天掀起了一股读史热,《于丹〈论语〉心得》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全民普及运动,《论语》热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于丹《论语》还在热卖,《于丹〈庄子〉心得》又来了,接下来于丹该品读《孟子》、《老子》、《孙子》了吧,即使于丹品烦了不品了,也会有其他人继续。

4.论语启示 篇四

【摘 要】《论语》思想彰显了理想人格和人生理想,充满人文关怀,继承《论语》中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论语》作为孔子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 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纵观他的思想和言论,他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美好的人格、倡导美善的行为、追求理想的人生、恪守人生的准则、达至人生的理想境界等方面的问题。《论语》中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展开的。他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成长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立志向善求仁,心怀天下苍生

孔子积极倡导学生立志做有德之人。孔子对他的学生讲:“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立志于仁,一个人就不会轻易做坏事了。“志”是心之所向,指明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仁”作为孔子学说中最核心的概念,“仁者爱人”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立志行仁,积极向善,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关于志向大小问题,在孔子和弟子的一次谈话中得以体现,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子路对朋友慷慨大方,希望有福同享,重视友情但目光略显狭窄。颜渊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夸耀长处,不表白功劳,境界比子路有所提升,但比起孔子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因为孔子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立志高远,心系苍生。希望普天之下老人能安享晚年,朋友能互相信任托付,孩子能得到普遍关爱。

当代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修齐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发展观,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因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发展完善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大学生要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只有个人的志向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能成就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二、好学乐学实践,知行统一求进

孔子非常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锤炼自己的品德。《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重视学习程度可见一斑。孔子爱好学习,以学习为乐。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更重要的。孔子特别重视践行,明确提出要先行后文。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孔子的教导下,孔子的弟子一般都很重视道德实践,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孔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部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少高远的目标和理想,个人道德修养境界不高,因此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时刻对自己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本着对自己、家人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努力成就个体的人格完善与和谐发展。

三、自省察已改过,见贤思齐修德

自省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孔子重视自省,提倡时常保持这种自觉意识。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他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意思是见到贤德之人就要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达到人家的高度,见到不贤之人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一样有缺点,如果做得不好就要努力改正。孔子的这一思想提醒人们要时时反省察已,有过改之,个体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难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和主观改造,这些情况在大学生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加强外部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激发他们进行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性,养成自省察已的习惯,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自律、成熟与理智,在自省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四、推己及人友爱,言行一致诚信

孔子认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学会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强调为人处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爱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即孝悌是行“仁”的起点。爱家人之外,还要爱天下苍生,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中可看孔子关爱天下苍生。孔子重视交朋友,他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意思是要广泛地爱众人,但又要亲近有仁德之人,即要求人们要结交志同道合的益友。孔子重视言行关系,主张言行一致,忠信诚实,反对讲大话和空话。他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他认为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实现这些话就很难。他还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即先按照你要说的话做,然后再把话说出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来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就应当讲求团结友善、互助合作、诚信忠实。这些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仁德的光芒。

从推己及人、言行一致到爱家人、爱众生、交益友,孔子教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当代大学生立身处事来说尤为重要,青年大学生只有努力实践仁爱诚信、知行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才能更好立足于当今社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要勇于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学习与研究,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和形成新一代大学生应有的健全和美好人格,在促进个体的成长同时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论语启示 篇五

杂三言 镜论语

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 巡青史之残诰。

览朱管之遗册。

惟鲁滨之一叟。

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

君英明而不革。

讲业兮齐卫。

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

成贾郑之雄理。

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

瞰青云而靖意。

意恬怅兮有端。

才蚓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

袭仁谊而求安。

不魍裼谄菔。

宁{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

鉴明德之景翰。

惟山中兮寂寞。

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

山浓淡兮万重。

日下兮□□。

月出兮铜o。

竹色兮拂户。

水气兮绕窗。

味哲人之遗珍。

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

怜柳子之沉道。

书吴伯于衣袖。

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

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与上灵。

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

6.论语论语里孔子的语录 篇六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朽木不可雕也。

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7、不迁怒,不贰过。

1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9、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0、德不孤,必有邻。

2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2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6、不迁怒,不二过。

2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4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45、巧言令色,鲜矣仁!

46、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9、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5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5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3、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54、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6、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论语启示 篇七

一、孔子言行观的基本内涵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中, “言”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说, 二是指语言, 即所说的话;“行”的主要含义一是指“行走”、二是指“行得通”、三是指“行为”。在《论语》中, “言”字出现126次, “语”字出现12次, “行”字出现75次, [2]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仁”、 “礼”两字分别出现109次、74次。由上,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言”与“行”的重视程度。孔子之所以注重言行问题, 是因为他觉得通过言行可以体察人的本性, 他说“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论语》中折射的孔子言行观有下列基本内涵。

1.言行谨慎

孔子对于言行的基本态度是“言行谨慎”。他在《颜氏家训》曾说:“慎言检迹, 修身慎行”。在《论语》中, 孔子更是多次提到“慎言”、“慎行”的观点。

孔子认为, 慎言首先是注意选择恰当的言辞, 避免因失言而对自己不利。如其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论语.为政》) ;其次, 慎言为获得正道之途径。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学而》) 。再次, 慎言即是不多说话, 甚至无言。孔子反对花言巧语, 因为“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 那些言语时满面笑容、夸夸其谈的人, 其实其内心并没有多少仁德, 是伪君子。所以, 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即人们应该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在孔子看来, 言语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 (《论语.阳货》, 即只做不说。孔子相信无言的行为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 只要踏踏实实践行了, 就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慎行, 一方面是指人们事无巨细皆应该慎重对待。子曰:“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论语.为政》) 这句话说明孔子对待事情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另一方面, 慎行是指人们要“思而后行” 《论语.公治长》, 即在做事情之前, 务必要冷静思考、权衡利弊, 不可莽撞行事。[3]

孔子之所以要求人们谨慎言行, 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孔子认为“刚、毅、木、讷, 近仁。” (《论语.子路》) , 为使言行接近仁, 人们必须慎重自己的言语;二是言为心声。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为了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志向, 言语不能不谨慎, 以免他人误解。三是言多必失。在孔子生活的封建社会里, 人们没有言论上的自由, 稍微言行不慎, 便可能招来祸端, 所以只有慎言才可“寡尤”、慎行方可“ 寡悔”, 人们如果能做到“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2.言行符“义”

“义”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论语》孔子也多次论述到“义”, 他指出:“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君子喻于利, 小人喻于义。” (《论语.里仁》) 。因此, “义”被孔子视作人的可贵品质。“义”也是孔子对于人们言行的出发点, 人的言行应该以“义”为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意思是, 对于天下一切的事, 你不一定要依从别人的主张, 也没有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只看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义理。这里, 孔子思想的“义”自然包括其基本思想仁、礼、信的内涵, 所以, 言行符“义”, 是指言行既能以仁为本, 又能以礼为准绳。

言语符“义”, 孔子首推谦逊, 以为“君子义以为质, ……逊以出之。” (《论语.卫灵公》) , 意即追求仁义的君子, 言语务求谦虚。此外, 孔子要求言语要真诚、通达。如他说,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 意思是只有合符义的言语人们才会去信服、听从。所以, 孔子特别提到“君子有九思”, 其中之一就是“言思忠” (《论语.季氏》) , 即使自己言语忠于义礼。

关于行为, 孔子同样强调行为要合符礼法。其一, 他认为“礼以行之”、“信以成之”之人才是谦谦君子 (《论语.卫灵公》) 。其二, 孔子提出行为符“义”重要途径—“推己及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其三, 孔子推崇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的言行理念, 如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总之, 孔子觉得人们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义礼, 如他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3.言行一致

对于言行关系,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言行一致的观点。他说, “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 即古人因为言行的不相符合而感到羞耻。由此可见, 孔子要求言与行应互相符合、不相违背。为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了下列言行要求:

第一, 言而有信。在《论语》中, 孔子指出人们要注重诚信的品德, 认为信是仁的五种品德 (“恭、宽、信、敏、惠”) 之一 (《论语.阳货》) , 如果“人而无信, 人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由此, 孔子格外看重言语中的诚信品德, 要求人们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第二, 先行后言。为了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要求“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 只有身体力行之后发表的言论才会真实可信、有根有据, 才能达到言与行的一致性。

第三, 言不过行。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论语.宪问》) 所谓言过行, 即言语超过实际行为。其具体表现为: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好、做得差。孔子认为“言过其行”是君子以之为耻的事情。

第四, 讷言敏行。孔子还要求人们“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讷言, 即不多说话;敏行, 即办事敏捷。一般来说, 对于一件事情, 人们说起来可能容易, 但做起来却难, 特别是有德的行为, 更是如此。因而, 孔子提倡人们少说空话, 多干实事。

二、孔子言行观的现代启示

在现代社会, 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在交往中,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言与行的问题。孔子的言行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 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睿智的, 对于当前人们的言与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言行谨慎

“谨言慎行”是孔子的对于世人的肺腑之言, 是一生历尽沧桑之后的经验之谈, 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体现。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孔子生活的社会迥然不同, 但孔子的对待言行的谨慎态度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谨言, 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辞、少说甚至不说。慎行, 就是我们对待任何事情应该头脑冷静、用心思考, 懂得事情该不该做, 怎样去做好。总之, 我们的言行要有自己的原则, 不盲从、不乱说。

2.言善行美

孔子强调人们要言行符义。孔子得这一言行观启示当今的人们应该以一定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做到“言善行美”。言善, 即要说不违背社会常理的话、文明的话, 即语言要美。行美, 即做高尚的事, 能让人称赞与效仿的事, 即行为要美。只有每个人做到言善行美, 才会用语言和行动去尊敬他人、关心他人、感化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融洽, 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否则, 恶言丑行只会损坏自身形象、恶化人际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 不利于社会稳定。

3.言行一致

当前, 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常常使得言语和行为相违背, 因而社会上存在不少骗人、害人者。孔子强调人们言和行之间的一致性, 对于当前人们的言和行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就是人们要做到: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失信于人;实事求是、不说假而空的话, 不以言语害人;表里如一、心口一致, 以真诚美好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4.少说多做

现在有的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 行动起来却是束手无策或流于形式。因此, 孔子的“讷言敏行”观, 于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诫当今的人们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少说多做, 就是以行动说话, 不言过其行;少说多做, 就是培养实干精神, 少说毫无意义的话;少说多做, 既是对自己时间的珍惜, 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诚如孔子所言, 真正有所作为之人, 其做事时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参考文献

[1]宋宁宁.孔子言行观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4) :60.

8.浅谈《论语》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八

关键词:论语 语文教学 启示 积累 乐学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那些体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句子,尤其值得借鉴。里面的很多名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能够洞照古今。在今天我们细细地品读,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可以说《论语》中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当然也是超越其时代的。结合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学习《论语》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直接的启示。

一.积累与思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的做法比比皆是,许多人想靠字词句的练习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其结果肯定是欲速则不达。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积累,还是缺乏学习的耐心和韧劲。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厌。”可见只有不知疲倦地坚持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光靠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温习、思考。《论语》里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方法,只是学习而不温习不思考,就不能理解深刻,就会流于空泛和肤浅。孔子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对语文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灵活地学习与教学。只有在学中思,在思中学,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的过程,要加入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才能使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最终为我所用。习不仅是复习,也是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知识也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实践中体悟,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才能融入自己的认识,进而融会贯通。

二.学习与借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即使是有学问的人,他有可能囿于自己的生活背景、专业、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因素,在其知识全面性、均衡性方面有所不足和欠缺。因此,除了自我学习以外,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正如《论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方面,虚心地进行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如果没有,也要警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记》中也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其实就是合作学习,我们今天才大力提倡这种学习模式,可见当时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超前。所有的人都需要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无知的地方,即便是教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敞开心扉,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向他人学习,去接受外界的所有知识和经验,当然也应该接受他人的质疑和批评。向本学科教师学习固然重要,向本学科以外的教师学习也必不可少,因为有时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学习往往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三.苦学与乐学。学习本身是辛苦的事情,因此《论语》中反复强调学习要刻苦努力,如“发愤忘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都是应该下苦功夫才能学会学好。同时,《论语》也十分重视乐学,其中所展现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智慧,对目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这里已经把“乐”视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倡导快乐学习,乐学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学习固然是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就会不觉得辛苦,反而会体会到乐趣,欲罢不能,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孔子乐学的观点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己对语文产生热情,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这样教师无需采取各种手段去督促批评,他们也会沉醉其中,边学边乐,边乐边学,进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当然,以上所言只是一点粗浅的体会,《论语》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也远不止于此,如能沉下心来仔细揣摩,可以涉及到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因此,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9.论语启示 篇九

儿时读书的时候也算是一个爱学习爱看书的学霸,那时就经常接触到《论语》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句,很多语句还被作为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张贴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当时就感觉这些语句都说得多么的有哲理啊,只是由于没有条件,也没有想过去系统化的学习《论语》,现在想想是多么的遗憾啊。

好在通过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熙华国学院的国学公益班,想到不要让自己的遗憾再遗留到下一代,所以给小孩报名参加了国学班的学习,而自己也通过蹭课开始逐步系统化的学习《论语》了。

通过半年的《论语》师资班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一、在系统化学习《论语》之前,经常听到很多人说什么孔孟之道是迂腐的儒家思想等等,会让人觉得这些都是陈旧的老思想、老古董,但是直到深入的学习之后,才发现这里面原来是这么的富有智慧与哲理,而不像那些只看到皮毛之人口中所说的那样的,这也提醒了我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一定不要轻易的去下结论,免得被人所耻笑。

二、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是博大精深,各不相同,这也就考验我们的判别能力了,如果误入歧途的话,那可能就会对《论语》有错误的认知,从而给自己带来错误的思想行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有幸能跟着熙华国学院学到真知灼见的《论语熙解》,确实是很幸运的,《论语熙解》不迂腐,能与时俱进,还有一些独特的新解,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还能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共修,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

三、学《论语》到底是学什么呢?是学以前的君臣礼仪吗?是学以前的各种历史吗?都不是,是学如何修身达己利人的品德,是学如何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学如何去做一个谦谦君子,是学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以前对于《论语》的印象是散乱的,一句一句单独的,通过这半年的学习,也逐渐了解到它是有体系的,是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有时候还是前后呼应的,或者是有随着孔子的年龄成长轨迹而变化的。

10.论语启示 篇十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论语读后感500字2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500字3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500字4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

《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后感500字5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

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

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没有底线。

“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

“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

“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

“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

上一篇:申请担保需提交的资料清单(公司)下一篇:监督助理试卷1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