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2024-09-29

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通用11篇)

1.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一

你可否知晓,与汝相遇,此生足矣。————————— 题记

在童稚殆尽的尽头,我以为我会对着垂髫之年无邪的小时代而文艺的祭奠,而时间却无暇顾及灵魂的独白,在你猝不及防之时强大的扯开未知的悬念,而你,就如此波澜不惊的于我豆蔻之年突现。

我抬头,瞥见你张扬不羁的眉眼和嘴角上扬的弧度,你说:跟我走。于是我竟毫无顾忌的与你踏上未知的旅程。

张扬 ·口香糖

你带我涉入我未曾通往的国度,那里的人和你一样有不羁的眼眸,身上涂满强烈日光色彩和好闻的气味。这里的太阳真是令人焦灼不安,丛生出令人窒息的意味,就像此时餐桌上焦黄的煎蛋,本欲大快朵颐,然入口油腻微苦的味道从喉管处喷涌而出,充斥弥漫我整个口腔。蹙眉,却望见听见你爽朗的大笑,你递给我一块口香糖,便大肆的咀嚼起来。炙热的阳光依旧不肯懈怠,我同你一样把口香糖拉得老长,最后,你冲我狡黠一笑,把咀嚼物黏在了餐馆老板的的凳子上。我偷偷一瞥,它以张扬不羁的姿态放肆而慵懒的等待与老板零距离深拥。

尖叫声起,口沫飞溅。你拉着我快速消失在熙攘的人群。极速气流,有风吹过。

奔跑 · 辞典

不知就那样跋扈的奔跑了多久,天空已涂上了一层悲伤的釉质,竟梨花带雨的抽噎起来,而你并无要停下的意思,仍旧偏执带着我向未知处冲撞。我愈见松弛下来的紧绷的神经,才发现我已累得无法向前。我用残存的力气挣脱你的手,忍不住蹲下深深埋下头作与天公同样的姿态,在这条未知的路上踌躇、彷徨。你却决绝的一把拉起我,便使我不得不用惊异万分的眼色望着你的瞳眸,只见那黑眸中盛满坚定于不容忍;‘我的辞典里没有失败的字眼’霎那间,我的脑电波接收到你的意念,再一次,我鼓起勇气与你携手奔往那未知的前方。

终结·永别

我愈发不安起来,发觉你似乎不能陪我到世界终结。我试图想办法凝固这一切,但,却统统无事于补。浮光掠影,黑衣白昼。我想,你也许注定为我一小段时光而惊艳,陪我成长,带我流浪。但我终究要学会立足于自己的世界,展翅翱翔。

在有生之年遇见所绝无仅有的限量版,有你,此生足矣。

2.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二

从“谁先爱了,谁就输了”的感喟,再到“月光再亮,终究冰凉”锥心般地刺痛,终于到达了“那就一辈子吧,何须伤感”的彼岸,笔者在书中一段段感人肺腑、拨人心弦的心理描写给我们展示着爱情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一层层剥开,终如洋葱般经历了眼泪后,才知是一场虚无。但又怎么会是虚无,一觉醒来后,抱着林静的身体的郑微对于爱情的理解,又怎么是若干年前傻乎乎地“赌一次永恒”的郑微所能理解的。成人的感情世界里,我们也诚如林静般把它放在天平上小心翼翼地计算着你给了我几分,我还给你多少,但在我们明白了青春有限,人生苦短之后,明白了爱情经不起虚掷与挥霍,理解、尊重、包容才是爱情的真谛。感谢这本书里精彩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也经历了一次爱情的历练,心灵的洗礼。

青春终将逝去,爱情也不再是唯一,人生就注定必须得积极进取。在这本书里的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每一个人物身上所闪烁着的奋进的光辉。以陈孝正为例,一无所有的草根孩子,以牺牲感情、婚姻来换得事业的成功也不为人所齿,即使是不择手段,也抹灭不了他对学业,对事业,对未来的孜孜追求。这也是他在与郑微交往伊始的闪躲、厌恶,交往中的不安、迷茫,以及之后的恩断义绝,毅然决然的根本原因。有人对此会嗤之以鼻,但很多人难以理解,绝望到极点的年轻人对于唯一隐约出现的救命稻草的执着,为此,他真的会赴汤蹈火,这一点,笔者深深懂得。

众所周知,一部成功的小说,除去鲜明的人物性格,跌宕的故事情节,感人肺腑的心理描写同样不可缺少。它在赚得读者一把把的泪水之外,更荡涤着我们蒙尘的心灵,在拭去这些灰尘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重新变得光鲜,活着有了劲头。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它需要作者走进生活,用心体悟,并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其淋漓再现。

当郑微明晰了自己对于陈孝正的念念不忘就是爱了的时候,她在心里叩问:“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却没有告诉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呐喊:“来过,爱过,努力过,得之是幸,不得是命。”我们在为笔者的直抒胸臆叫好的同时,谁说自己没有被深深地震撼呢?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如此坦坦荡荡,世间该少多少错过?当郑微在林静第二次悄悄地吻了之后,才明白了“他毕竟还是爱她的,不管这爱有多深,不管这爱里是否夹杂着别的东西”。我们谁又不是为郑微的成熟报以会心的一笑?为她,也为我们自己。

比喻这种修辞,无论是哪种文体,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将作者难以言传,读者难以领悟的心理状态通过比喻来生动再现。这部小说中,笔者同样将这一写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一个女子缜密的思维,细腻的体验融入到心理描写的字里行间,增添了作品的无限魅力。

拉着林静的手,郑微偶然邂逅了难以释然的陈孝正,虽则一言不发,擦肩而过,但留给她心理的纠结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做到片甲不留。于是,在与林静的爱欲即将达到巅峰的时候,如坠冰窖。多么形象的比喻,不是郑微担心林静不再爱他,不是担心陈孝正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阴影,只是寒心,对于曾经的热血青春,对于自己的忘我付出,对于那段感情的没有完全理顺。还有阮阮死后听到赵世永滑稽的道歉后,郑微觉得阮阮在爱情面前似扑火的飞蛾,而赵世永却连火焰都不配做,只不过是一捆半干不湿的废柴。烧柴没焰,沤粪不烂,多么传神!

诚然,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的心理技法远不是以上几点就可以概括得了的,作者在极力纵横捭阖之际,将自己的才情在心理描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如此成功的一部小说,作者也难以苟同其全部的心理描写,而对其中一些略显唐突的地方颇多一些微词。

作为邓微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笔者以为,作者对于林静由一名白马王子,一跃转变为情场老手的心理变迁交待得不够充分。或许笔者有自己处理故事情节、心理描写的考虑,但郑微是不折不扣的小说主角,对于林静的这一转变,于郑微至关重要,了解了这一点,郑微才有可能真正接受,作为一个成熟的女子,想来不会没有察觉到林静走后几年在床笫方面的变化吧?

3.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高三 篇三

12年的辛劳与付出换来了一张张或喜或悲的面庞。“几家欢喜几家愁”,轻松的字眼下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故事,焦急或忐忑,兴奋或紧张。

结局未揭晓,但每个少年都已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高三,包括我。

初入高三

2015年6月7日,我站在充当考室的学校前,站在耐心等待的父母中间,凝视马路上“高考期间,禁止鸣笛”的警示牌。我想,一年后的此时此刻,坐在考室里面的我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成竹在胸还是紧张得两腿打战?握了握拳头,我告诉自己,用一年的努力换一份进考场时的沉着,我愿意。

高三的教学楼人去楼空,再回课堂时同学们早已互称“高三党”,一摞摞比砖头还厚的一轮复习用书垒在桌前几乎可以挡住所有视线。

就这样,高三来了。

教室里布置了一面许愿墙,不久便被各种许愿的纸条贴得满满的。

傻傻地开始收集自己用完的中性笔替芯,因为每一支都是我努力的脚印。

学长、学姐们的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们很激动,北大、浙大、交大……大家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我悄悄在便利贴上写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日复一日的生活

没有了初入高三时的新鲜紧张,高三于我,变成了两点一线生活的代名词。

教辅书6本6本地买,试卷夹一天天鼓胀起来直到根本合不上,熬夜熬到下课含着牛奶吸管也会睡着……听上去骇人听闻,发生时却也稀松平常,常常被一笑而过。

自习课还是会有人吵闹,但已见怪不怪。埋头演算着习题,一边纠结下课了是先做完这张试卷还是先上个厕所……直到“尿友”愤怒地走过来夺笔:“你给我快点,上完厕所还要回来做题呢,别浪费时间……”

每天早上5:50起床,晚上11:30甚至更晚睡觉,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唯一不同的是书本越来越旧,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打下的基础也越来越扎实。

接踵而至的各种模拟卷让人喘不过气,我也跌入了高考瓶颈期,看着试卷上满满的红叉欲哭无泪。

还好有放松的时候,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是自由活动课,我会和同学相邀一起去爬山,听着播放器里循环播放的歌曲,躺在草地上看湛蓝的天,互相鼓劲说“加油”,讨论考完后的日子,约好以后到对方的城市游玩……

自主招生

有个成绩很牛的学姐说,她整个高中做得最爽的一份卷子是“北约”自主招生的卷子。

半信半疑地,我也报名参加了自主招生。写自荐信,准备材料,还拜托认识的一个编辑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终于我通过了厦大的初审。

坐了一夜的火车到厦门,直奔厦大,这个在班级许愿墙上出现得最多的名字。

看到了芙蓉湖上的黑天鹅,还未盛开的凤凰花以及偶像剧里出现过的宿舍楼,顿时多了几分力量。

自主招生的数学大题我几乎交了白卷,知道没戏了,却还是很开心地抓住高三唯一的放松机会到鼓浪屿玩了半天。爬上日光岩的最高处俯瞰,发现不仅视野开阔,就连心境也宽广了许多。是啊,没有什么考试能一考定终身,决定你人生的最终只有你自己。

分数出来我是112.5,切线是120,虽然通过不了在意料之中,但这么接近的分数还是让我觉得有点小小的遗憾。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同学一边给我鼓劲,一边意味深长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冲刺

在离高考还剩30天的时候,我很自虐地揽下了更改倒计时的活儿,从此每每成为众矢之的。

“哎,我说你明天再改倒计时不行吗?明天19,今天20呢。”

“亲,晚自习都下课了……”

“那也没过12点啊。”

“……”

政治书上说:“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我喃喃地说:“万一这二者有冲突呢?时间经不住挽留始终飞逝啊。”

同学不屑地瞟了我一眼:“又一个背书背傻了的……”

当高考倒计时从两位数变成一位数时,我们原本麻木的心刹那间又紧张了起来。被明令禁止的同学录在班上悄然活跃起来,离别的感觉在每个人心中蔓延。

最后一节晚自习,全班关灯合唱《朋友》和《最初的梦想》,唱到哽咽,最后相拥而泣。加油,亲爱的战友们。

考试

一年的光阴飞逝,我终于坐在了高考考场上。虽然还是带着些许的紧张,不过我知道,尽力就好。

考完数学出来,许多女生号啕大哭,许多男生叹着气说明年复读。带队老师很轻松地安慰我们说:“没关系,接下来的科目考好就行了。”

只是,没有真正经历又怎么能体会到这种失望和伤悲?又有多少安慰能真正深入内心?

考文综的时候时间很紧,我不停地看钟不停地在试卷上写着字。手心沁出了汗,手臂酸疼不已,却也不敢停下。我没有办法像对待普通考试一样对待高考,什么字迹工整之类的嘱咐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只希望快点做完。

听说有人在考场癫痫发作,听说有人的答题卷印刷有问题,听说有人在去考场的路上被绑架……庆幸,我的高考日,一切正常。

考完最后一科走出考场,没有预想的解放之后的喜悦。相反,我很平静,不想撕书泄愤,也不愿号啕大哭,平静得似乎晚上还要上一节晚自习。

考后的日子

现在的我们想要回去一起再上一节晚自习都是奢侈了吧,那天晚上在KTV唱完歌之后各奔东西也很难再有机会见面了。

终于有时间做以前没时间做的事,看电影、写小说、种花、煮饭、画画……可做起来却兴趣索然,生物钟也渐渐紊乱。

不想估分,有些忐忑地等待着结果,如同等待判决书。

闲来无事翻看高三时写的日记,几乎都以“加油”结尾;抚摸着100多只中性笔替芯,感慨万千。

誓死不复读的我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曾经的日子真的渐行渐远,回想起来只剩下一片素白的颜色。

我想,也许高三的意义不在于它能把你送上未名博雅或东湖珞珈,而在于它对你的历练乃至折磨,让你成熟成长,让你懂得克制节制,管好自己。

我想,当我们高考的时候,应该也会有一群后来者围在考场警戒线外,想象一年后他们将要面临的挑战……

去书店,发现新一届高三的复习用书已把书架塞得满满当当,原来我们的高三真的已经结束。

4.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四

从出生到死亡,人生被分为多个重要阶段,但在世人眼中高考,工作,婚姻则被认定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到一定的年龄就必须做什么事情,若是不做或未做,则被世人认定是另类或被冠上不好的头衔。

好比在适当的年龄不去上学的则被认为学习能力差、笨、或是被开除的坏学生,有些人会鄙视他们,甚至联想到未来他们没有大出息或是扰乱社会治安的不法分子。不找工作的则被认为综合能力和素质有问题,游手好闲,好吃懒惰,便注定碌碌无为,一生平庸。不结婚的则被认为心理有问题,是另类群体,不光要看心理医生还要面对旁人的质疑。在结婚后不生孩子的则被认为是不正常,不仅仅是世人鄙疑的目光,还要遭受犀利刻薄的言语......总之人这一辈子总是活在世人目光中,最终死于世人的言语中。

面对这些不禁纳罕从小到大都是旁人对我们的人生指手画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能做...中国的应试教育貌似古代的科举考试,让我们变得呆刻死板,甚至有人认为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扼杀想象力、创造力,禁锢个性和自由,阻碍科学发展,扭曲价值观等等。我们是不是这应试教育的产物呢?!

于是某些被认为叛逆的同龄人在尽情享受激情岁月的同时,有些女孩被贴上乖乖女的标签(安静、单纯、乖巧、婉约、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好与坏的范畴里谁失去更多呢?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坏女孩。当然,但她们选择不负我心,活在下当,纵享人生,为梦想和自由不惜放弃一切,承受着旁人异样的眼光和家人的不解,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失去的自然是多得多。

那所谓的乖乖女又得到了什么呢?是旁人的夸赞还是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她们一般没有主见,一味地顺从,总是依附他人,靠旁人拿主意,作抉择。说好听点是三从四德,难听点便是寄生虫,只要生活安逸,物质充足,混混沌沌地和不爱的人在一起也能将就的过一生。但这些真的是她们内心想要的吗?

束缚在这条条框框里,有多少人踏入婚姻的殿堂后悔恨不已,想逃脱却被世俗扯住了双脚。又有多少男男女女能像电视中演绎的那样对婚姻无怨无悔。又有几个是真正顺从心意不管他人西与东坦然地接受呢?!

我们总是思虑他人的看法,听从他人的安排,总是认为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哪怕得过且过也要加快步伐挤进年龄的末班车,而后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抱怨。悔不当初的决定:不是到了结婚的年龄必须结婚,而是想结婚了才结婚。

我想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来世间走一遭,走马观花地溜一圈,繁衍后代也已吧。不要到闭上双眼的那一刻才痛彻心脾、涕泗横流地发现年少时的理想和心愿还未完成,原来自己白活了一场的哀怨。留给子孙的除了名字别无其他,等数十年或百年后谁还会记得这世间还有一个你存在过?

5.致即将逝去的青春散文 篇五

暑去寒来,四季交替,我还没来的及欣赏这秋的美丽,马上却要步入冬的到来。

时间如手中的沙粒,在我的不经意间悄然溜走。看着日历一页页翻过,才感觉光阴的残酷和无情。

这个季节的阳光总是灰朦朦的,偶尔阳光明媚,也呈现不出天空的碧蓝,总是让人感觉到丝丝寒意,不知是秋叶的飘落还是秋季的凉爽,我看到的总是满目的荒凉与衰败……

一天天,一月月,秋去秋回又一年,昨天的人,昨天的事,昨天的心,昨天的味道……而今已不再是昨日的风景。

我喜欢一个人在深夜里无尽的遐想,喜欢站在窗前凝视远方,喜欢望着星空让思绪翱翔,喜欢坐在电脑前循环听歌,喜欢在日志里找寻过往青春的踪迹。每每自己情绪波动时,我总是喜欢将心语对着文字诉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文字却成了我浸染岁月的笔墨,成了我诉说情怀的朋友。只有、也只有文字能够读懂我的情、我的心,我心底最深的那抹缠绵。

此刻,站在季节的角落里,我怀念着过往的青涩。曾经,那种固定的模式,永远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学校、食堂和宿舍之间的生活,单调乏味,当时感觉校园生活的漫长,转眼浑浑噩噩地大学毕业,似乎时间过的飞快。毕业答辩,散伙筵席,拥抱话别,各奔东西……一切尤如上演的电影,不知不觉闭幕了,这些似乎老早预料,然而总是走的过于无奈。

不可逆流的时光,总让人抛弃昨天,面对现实。当我蓦然回首时,我的`童年没有了,我的少年没有了,我的青春……无论我多么留念,又多么不舍得,失去的总是最最美好的,可那只是回不去的曾经,岂容我去改写,昨天的景只能在记忆里婉约。

往日的疯癫痴狂,都已随波东流,如今的我;青春也所剩无几。

光阴似箭,苍老了一段美好,人生如梦,苏醒时荡然无存,此时,才知时光的残忍。

好久没看电视,今天无意中点播台有部影片叫《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以为这只是一部爱情故事,等到看完自己却感触极深。

影片中乱烘烘的筒子楼宿舍,楼道里永远被占用的公用电话,宿舍里挂满滴着水的衣服,占不到座位的自习室,礼堂的尖叫和情窦初开的爱恋。尤其是女主人公在礼堂大胆唱起《红日》时的情景,让我印象最深,我被故事情节所感染,当时心都快要飞出来了……剧中结尾,女主角追求现实安稳,留下一个男主角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伤春悲秋。一部以爱情开头、又以爱情无关的结尾故事。我非常喜欢,看后感触极深,因为我是一个拽着青春尾巴偶尔回望的人。

无论你的人生进展到哪个阶段,处在什么地位,在青春即将结束的时候,你只能掩面轻叹已去的青春。

执笔怀念,落墨想念,留不住的青春岁月,总在流年里回旋,电影里的场景惹得我几多伤感与惆怅。

春夏秋冬和人生的轮回,我们都无法主宰,我们都在路上。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蹉跎的岁月,荒芜的落寞,一帘的旧梦,心里的无奈……

如今,只能静守流年,默默的祝福,看花开花谢。曾经爱喧闹的我此时多了一份安静,一份成稳……

6.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六

管理工程学院大一同学:

为鼓励同学们积极总结逝去的大一生活,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大学时光,管理工程学院学生会记者团特举办“致我们即将逝去的大一”主题征文大赛。

车站离别的泪水,陌生学校的新奇,孤独内心的思念,携手并进的情谊这些编制了我们犹如梦境的大一时光。而时光就像一颗蒲公英,无论韶华时光逝去多少,它都会被我们放进记忆的天空。现在的我们依旧不够成熟,是立于原地观望前方,还是背起行囊风雨兼程?我想很多人已经做出了抉择,内心的追求源自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花不论出处,朵不论大小,虽朴素而来,却要盛开一季。

现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管理工程学院全体大一学生。

二、征文内容:以“致我们即将逝去的大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 不限,500字以上,感情真挚,思想积极向上,不得抄袭与套作。

三、征文格式:文章依次包括题目、正文、作者姓名、作者班级。

四、征文时间:即日起至5月18日。

五、投稿方式:电子稿→发至邮箱guanlizhichuang@yeah.net

六、征文奖励:获奖作品刊登在院报上,一等奖加3个学分,二等奖加2个学分,三等奖加1个学分,颁发证书及奖品。

7.致青春即将逝去的我们 篇七

我很荣幸能在这个下午与你们相聚在“the Baccalaureate”这个古老的仪式上。我今天的任务是给予你们一些最后的建议,而你们的任务则是让这些话语(病毒式地)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但是首先,你们要先填好你们的“Baccalaureate Bingo (游戏)”的卡片。

自从你们4年前来到这座校园起,你们就似乎注定将成为一个不寻常的群体。我们第一次相聚并不是在300周年剧场(译注:即哈佛园内纪念教堂与怀德纳图书馆之间的草坪)的阳光下,而是在暴雨停电后的科学中心。你们在那里玩着扑克牌和香蕉拼字游戏、吃着应急的披萨饼,并在一个完全不同于你们想象的场合初识彼此。当时没人知道我们会步入一个怎样不同的境地。一个星期内,整个世界遭遇了自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几个月内,奥巴马的成功当选让你们中的许多人涌上了哈佛广场的街头。接下来的4年我们见证了一连串的灾难——海啸、地震、石油泄漏、革命、庞氏骗局、传染病。而我们所经历的天气即使是在新英格兰也算是奇怪的了——我们在泥泞中欢庆哈佛的375岁生日、在那个是冬天的冬天踏过两倍于平常的积雪,并在这个不算冬天的冬天穿着短袖走过哈佛园。

你们很特别,很幸运

通过一系列“第一”和“最后”的交汇,你们也见证了哈佛的改变。你们是多年来第一届在没有提前录取的情况下入学的学生、第一届享受我们当前的助学金系统的学生、最后一届采用“核心教程”(译注:自2013届起,哈佛本科学生的博雅教育必修课程由原有的“核心课程”即CoreCurriculum全面转为“综合教育”即GeneralEducation)的学生、第一届在洛克菲勒国际经历基金的支持下国外游学的学生、最后一届经历在寒假后期末考试的创伤的学生、第一届使用智能卡的学生、最后一届使用@fas.harvard.edu邮箱(译注:自2013届起,哈佛本科学生的邮箱地址由原来与文理研究生院共用的fas.harvard.edu即文理学院前缀改为独立的college.harvard.edu)和纸质学生手册及课程评价指南的学生、最后一届由非正式的开学典礼启示大学生涯的学生、第一届带领一支常青藤篮球队在全国女子邀请锦标赛中取得胜利的学生、50多年来第一届将男子篮球队带入全国大学运动协会(NCAA)赛事的学生——这一切都向大家证明了你们作为最后一届享有热早餐的学生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们之间产生了一位马歇尔学者、四位罗德学者,并在哈佛一耶鲁橄榄球赛中保持全胜。

谁能想到,你们现在即将步入的这个世界要和四年前的那个世界这么不一样呢?不过我确实预想你们会从那些在停电时打牌的孩子们成长成非常不同的人,而你们也证实了我的预想。

你们尝试了许多新事物——你们当中的一员告诉我学习划艇改变了他/她的生活,你们学习了斯瓦西里语、乌尔都语和梵文,你们积极探索如何教授印度的孩子们预防性医疗的意义,你们与智利的孩子们一起参与了2010年的灾后重建,你们变得更加善于合作并富有创业精神,你们发起了“哈佛大思想(Harvard Thinks Big)”(译注:即2012年由学生发起的10位哈佛教授仿照TED演讲形式的10次演讲),你们针对“占领”运动制作了公共政策信息表,你们发起了一个鼓励社区工作的网络平台,你们通过“科学女生协会”分会的建立鼓励剑桥当地学生学习数学与科学,你们把昆西烧烤店(译注:Quincy Grille,即昆西学院晚上由学生管理的小吃店,提供薯条、炸鸡柳、炸莫扎瑞拉奶酪等)变成了全部河畔学院(译注:即River House,哈佛大学位于查尔斯河畔的九所住宿学院)共有的夜宵聚集点,你们创始了本科学院的第一个法语剧社,你们在大雨中表演了《欢乐颂》,你们在这座教堂的走廊里给了我一段即兴的小夜曲,你们在苏格兰的小岛上研究生命的起源,你们还在热带雨林中的火山里迷失又被找到。

你们的确不同寻常,但是你们在周四的毕业典礼上是否应当怀着“自己不同寻常”的想法毕业呢?前哈佛文理学院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曾经在你们上几届的学长们开学时告诉他们,教育的主要意义(甚至是全部意义)是让你能知道别人是否在说瞎话。迄今为止,这是我所见到的对博雅教育的怀疑与批判精神最好的概述。还有什么比能够辩伪存真更符合我们的校训“真理”二字的呢?

认为我们自己不同寻常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瞎话——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真的,所以难以察觉。你们都很杰出。我4年前说过,你们没有一个人是招生办公室的失误,而你们也通过这4年的辛勤努力证明了这一切。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你们拼得了你们今天的坐席,而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也会庆祝你的这些成就。但是在我们完全进入毕业季的疯狂中前,我想先暂停一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讲你们的不同寻常,讲讲另一个平行的事实,那就是你们和我都同样无比的幸运。

全世界大约有1.2亿21岁的青年,而只有1551人将在几天后从哈佛毕业。这种机遇的比例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样的。这让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有多么不公平。无论我们有多努力、征服了多少苦难,我们最终能够来到这里总是有一点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在里面。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首先幸运地出生在了西方发达国家,接下来则是一系列其他的机缘巧合——我们的父母、学校、朋友、健康、助学金,或是一本儿童画册,或是在我们之前争取教育权利的先辈,或是直接向我们提供帮助与指引的人们,或是那些改变我们想法或感动我们内心的事情。我们今天聚集在这座教堂,这座高等教育的圣殿,但是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机缘巧合而决定的。

而事实是,我们并不会那么轻易地认识到这点。我们总是喜欢用逻辑去看问题,哪怕是随机的事件,我们也会用逻辑与因果论去套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通过解释我们总是意识不到我们在编故事这一现象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总是选择相信这些故事。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英才教育/社会(meritocracy)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最高等学府和自由社会顶层精英的成员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取得这些成就的故事。哈佛在1930年代通过以考试为基础的奖学金项目以及对优秀学生的破格录取让这个理想变得愈发神圣。这改变了哈佛大学、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学生的命运,也让你们得以来到这里。

Hold住你的好运

但是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会可能会看起来像是固有的权利——机会是我们的,因为是我们争取来的。于是我们逐渐忽视巧合的作用,我们不再去想事情可能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爱意味着永远都不用说对不起——哈佛学生们都很清楚(译注:“爱意味着永远都不用说对不起”是1990年电影《爱情故事》的经典台词,而因该电影情节与哈佛相关,哈佛本科学生的入学传统之一是统一观看由CrimsonKey协会背景搞笑解说版《爱情故事》)——那么运气就意味着永远不认为什么是应得的。

4年前,当世界还一片繁荣时,大量的毕业生们都去华尔街工作,运气看起来没那么重要。似乎一个哈佛毕业生就应当在金融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但一位2009届的毕业生说这个改变是幸运的,因为解放了他,让他可以不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另一位毕业生则说这让他有借口去追寻自己的志愿。这场变局让许多人得以重新定位自己,去从事公共服务、艺术、研究的工作,去怀抱着理想闯荡。

多年来我一直告诉学生: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做对你意义重大的事情。这可能是金融,但也可能是别的。在尝试A计划之前,不要去执行你那安稳的B计划,哪怕A计划看起来机会很渺茫。我称之为停车位人生理论:不要因为怕找不到更近的停车位就停在离目的地十条街远的地方。去你想去的地方,实在不行,你总是可以回到你应该去的地方。

或许因为我所站的讲台本应是一位清教徒牧师的位置,我开始在想哈佛的创始人的语言中的“上帝的白白的恩典”。好运并不是我们应有的权利,而是被赐予我们的。我们获得恩典并不因为我们比别人做得更好,甚至并不因为我们好,而是随意赋予我们的。就像麻省重要的清教徒约翰·科顿(John Cotton)所说,我们“被泼洒着恩典的祝福”。如果回到1636年,我站在这里的话,可能不会被算作是“被泼洒着恩典”的一员,因此我感激我们身边的英才教育/社会(meritocracy)。两者我们都需要。

接受运气可以解放我们。其实我们越不去想运气,就越会担负想要去变得不寻常的压力,就越要面临在所谓“成就的竞技场”内竞技的恐惧。作家沃尔特·科恩(Walter Kirn)在他的作品《迷失在英才体制中(Lostinthe Meritocracy)》中称之为“向上逃逸”,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百分比位数即命运”,我们对自己的非凡的信念反而把我们框死了。根据最新的研究,相信自己好运会让自己变得更幸运,因为这会培养出一些企业家与CEO们归为运气的特质——而我认为这些特质是富有意义的人生的基础——谦卑、好学、乐观、脆弱、真诚、慷慨和开放。

所以,当你拿着你的毕业证书步入受教育者的行列,步入社会时,记住你的好运。这是对你的慰藉。你一旦认识到你的好运,成就非凡就不再是你的目的,你的目的将会是做一个对世界有价值的人,而且你会意识到你和那些没有和你一样机会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你们当中的一员告诉我,他/她想触碰那些“和我一样但没有同样的机遇”的人们。成就是有阶级的。驱动我们学习的火苗更像是上天的恩赐、更像运气、更像是恩典。

有料,就容易运气好

你们已经知道这点了,因为学习总是伴随着运气。想一想科学中的机缘巧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就是无意中发现的——当两位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试图消除他们天线中的杂音时,他们发现这个杂音就是宇宙的背景辐射,这使得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证实。而无意中发现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则称这个过程为“发现你并未寻找的事物”。

运气并非争取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博雅教育让我们学会改变与适应,随时接受偶然,指引我们认识并把握偶然的机遇。运气与准备的关系,很难说清。

或许没有任何一届毕业生像你们一样清楚如何找到运气、天分和准备的平衡。天分本身是上天赐予的,但是你的努力决定着其他的一切。洛杉矶道奇队的著名投手桑迪·克法克斯(Sandy Koufax)曾被问到他是如何四场比赛将对手零封的。他说“你得运气好,但是如果你有料的话,那就很容易运气好。”

8.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八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都市里的人,通常先看到海的图片再看到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再学着去爱,一切都是二手的、包装过的感受。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都市男女的爱,聚光灯下的爱,会尤其显得难以苟活到青春的潮汐之后。自然而然,像野兽般突然闯入心扉的爱情已如此罕见一样,球星对球队的爱、球迷对球星和球队的爱也越来越难摆脱千般的造作和虚幻。但凡事总有例外,而凯尔特人绝对是这个例外。

波士顿是美国历史最古老、最有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他比不了洛杉矶和纽约的时尚、繁华,却有着深厚的城市底蕴。而作为承载波士顿城市精神的凯尔特人队也从来不是那种偶像型球队,他们的岁月沉淀下了威严和权力,他们有自己的骄傲和信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曾经遭遇过很长一段黑暗时期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源。

皮尔斯和加内特,这两个凯尔特人精神的传承者,终究没有逃过岁月的“魔爪”,他们的老去就是整个凯尔特人的缩影。实际上,在送走雷·阿伦之后,绿衫军已经开始了重建的序曲,但他们依然把体系建立在皮尔斯和加内特身上,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尽管很多事情我们都明白,但它真正到来那一天,我们还是很难接受。并不是因为成败得失,而是知道又将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要离开我们,永远不再回来。

当“真理”和K G拼尽最后一滴血走出花园球馆时,关于波士顿未来的疑问也开始浮现。这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的球队、这支给予我们无限力量的球队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皮尔斯,这个为凯尔特人贡献整个职业生涯的绿军队长或许要成为传说了。交易、特赦或是退役,这是皮尔斯必须考虑到的所有结果。一旦他真的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波士顿,那么他能给球队留下的价值又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是忠诚,15年来始至不渝地、注入球队灵魂的忠诚。

皮尔斯的忠诚是大多数人在爱情中、友情中、工作中可望而不可求的。从1998年到现在,他从堪萨斯大学的毛头小子成为了成熟稳定的关键先生。即使是在球队最困难的几年里,他依然坚守着凯尔特人高傲的灵魂。可以说,皮尔斯见证了凯尔特人15年来的荣辱兴衰。

在皮尔斯心目中,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为凯尔特人打球,直到退役。如果不能,他也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凯尔特人退役。“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凯尔特人球员的身份退役。”皮尔斯说道,“但要知道,我下赛季的合同并不是全额保障合同,管理层掌控着我的命运。也许,我甚至有可能被交易走。但即使如此,我也会回来,和凯尔特人签个1天合同,然后在这里退役。”

里弗斯说:“他是最伟大的凯尔特人之一,他为球队付出了所有。如今我们生活的时候,球员的流动就像换袜子一样频繁。保罗整个生涯都在为这支球队效力,即使他有选择离开的权利时他也毫无二心。我万分尊敬他的这种不离不弃,他希望在这里结束他的职业生涯。我希望后人能够铭记他的这种精神。但是,我最希望的还是他能够留在这里。”

加内特,这个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明尼苏达的家伙,当2007年被交易到波士顿后,仍然给球队带来了新鲜血液和不服输的精神。你是过去半个多世纪凯尔特人精神的体现。当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压不垮你,当穿骨断筋的利刃刺不死你,当缓慢而持久的伤痛磨不垮你,你仍然甘愿用自己的血肉做成铜墙铁壁,甘愿一次又一次迎接仇恨的撞击,甘愿蒸腾着汗水与命运纠缠。在累累伤痕后,你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

在凯尔特人赛季总结发布会上,加内特略带伤感地回应着有关于他退役的话题,“我当然希望能留在这里,但我们都必须明白,NBA是一个生意场。我总是告诉安吉,不管我身在何处,都心属凯尔特人。但我希望能作为一名凯尔特人退役,就算死后被埋葬也永存一颗绿色之心。”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不管皮尔斯和加内特怎么想,不管我们在情感上怎么感知,改变就要来了。惟一不变的是,德鲁伊那绿色的灵魂将永远守护凯尔特人。

难说再见

有些时候,当你心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复杂交织时,无论是多么华丽的词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长篇大论的表述最终只能化为两个最简单却最贴切的词语——谢谢,再见!

在人类语言中,这两个词语是最常用却也是最难用的,一个表达了感激之情,一个表达了不舍之意。当绿军将士们拼尽全力却无力回天,波士顿北岸花园球馆的球迷们依然响起最热烈的掌声时,我们发现,原来“谢谢”和“再见”这两个词饱含了如此多的内容和感情。

为什么喜欢凯尔特人?是他们总能带来胜利的感觉吗?好像有那么点意思。可是他们输的时候,也没放弃过支持——那只不过是因为相信他们还能赢。如果他们一直输,战绩始终处于联盟下游,你还能坚持多久呢?现实一点说,恐怕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得住。但是这并不只是与输赢有关,这六年的凯尔特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输赢,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生命中遇到过的某些人,他们身上承载着你曾经的梦想或者标记着你某一段最珍贵的神秘经验。他们形散四处,你不以为意,像存放在不同张早已停用的存折里那些永不会去提取的零头。我想凯尔特人身上所标记于我们的“神秘经验”便是——他好像只是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去战斗,我们的热血应该洒到哪里,你甚至不用思考仇恨是如何埋下的,要怎样才能将其消弭。驱散一切旁骛,让你的对手看看人性最简单狂野的地方。他们是如何嘲笑你的,你就如何拾起嘲笑狠狠地砸向他们。这就是凯尔特人教会我们的,而它已经超越了篮球运动本身。

我在看《冰与火之歌》的时候,除了喜欢琢磨每个角色的性格极其演变,更迷恋中世纪式的大家族带来的感觉:荣耀、信仰、族语,甚至觉得“wedonotsow”这样没道理的族语也很有力量。我想是因为每个族语都代表了一种活法和信仰,而大家族意味着这种信仰的传承,就像我们常说的从拉塞尔到伯德再到皮尔斯,凯尔特人的精神传承一样。

当然,不同的活法和信仰肯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或者说,各种选择之间并无对错,其意义在于你坚持的方式和决心以及为之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以说,过程本身远比结果更重要,那么过程中去执著于结果,就不那么必要了。

当然,我们回顾从2008年到现在,如果没有那些伤病,凯尔特人绝不只是拿到一个总冠军。甚至如果我们说这六年,凯尔特人错失的机会比抓住的更多,也并不为过。但这么说大错特错,有失公平。我们都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没错,我说的是我们每个人。

这些年,凯尔特人有多少次被提前判了死刑?

记得在2009-10赛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东部决赛会是詹姆斯的骑士和霍华德的魔术在东部决赛回合。结果凯尔特人狠狠羞辱了这两大热门,最后进军决赛和湖人上演了传世经典的七场大战。

还记得2011-12赛季的前32场比赛结束时,凯尔特人15胜17负吗?波士顿的挽歌再次唱响。结果他们最后34场24胜10负。这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很多伤病,然后缺兵少将的阵容却把最后的总冠军热火逼到第七场。

然后是今年的季后赛首轮,在连输三场之后,对手开始计划他们的“葬礼”,结果绿军连下两城,把对手打回恐慌模式,甚至在第六战落后26分之多时几乎上演大逆转。

很多时候努力并不一定能赢得胜利,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每次他们倒下的时候,都还在挥拳战斗。没有一次,凯尔特人是举着白旗缴械投降的。绿军精神告诉我们:你可以被夺走所有的东西,但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挡你想要战斗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在追赶着什么,却又无时无刻都在失去着什么。很多时候,对于不经意间失去的东西我们毫不在意,但在某个特殊时刻一定会让你追悔莫及。正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最后部分说到,青春对于正在经历它的人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当你怀揣它时,觉得它一文不值,只有回过头去看,一切才有了意义。

9.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篇九

回忆:

那一年,因为我的不成熟 幼稚的以为自己就是gay,以为、这辈子都不会离开那个女人,竟然苦苦折磨了自己将近1.年当为LXL这男人付出了一切以后,才发现 真正的爱原来是真的真的可以不顾一切的。四个月的相处,才明白想念一个人的滋味是多么的痛苦。说我不懂珍惜,还是不够成熟,当他说以后别再找他的时候,竟可笑的以为他是骗我的。分手那晚、我无助的蹲下抱着自己哭得撕心裂肺。而噩梦也就从此开始了……

劲爆的嗨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下,人们扭曲着身体,就像吸血鬼般疯狂的吸食着白色的粉末,喝着五颜六色的水。我还记得她说:来吧,喝下去以后就不会再这么难过了。只想不要那么难受的我 毫不犹豫喝下去了,从此、每天每晚,从不停歇wan得昏天暗地,就算明白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还是不想停下…

整整3个月,直到遇见他(LZW ),羞涩的脸孔和表情让我内心渐渐平复,误打误撞的就在一起了。以为都只是玩玩,可一切的一切却让自己无可自拔。

因为做错了一次,便让他家人无法接受。为了可以和他一起,我慢慢戒掉了一切,远离了所有曾经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远离那个是非之地。只为他变乖。一起一年多了。我很爱他,可是我知道我们没有未来。就因为那一次错误,我失去了未来可以跟他在一起的权利。

10.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篇十

一批横跨41岁到53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

喇叭裤来了;

蛤蟆镜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一首勾起我们许多美好回忆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 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五十三,小的有四十四。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 “zhayao包” 来,轻松多了。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看电影多是露天的,一部看N遍也不嫌烦。电影只能看到朝

鲜和阿尔巴尼亚的。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后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写大字报,欢呼打倒王张江 姚„„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一部日本的追捕电影,让大部分男孩追捧的分分剪成板寸。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时的一本叫作《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

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

等为代表。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

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七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11.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篇十一

我没有钱,只有一本漂亮的崭新的笔记本。

选了一张最好看的撕下来,画了向日葵,带着烟囱的房子,蜿蜒的小道,河里是长得很抽象的鱼,还有若隐若现的树木和远山。背面写着很多从摘抄本里筛选的句子,看起来很有诚意,我觉得。

把礼物给她的时候,她看起来就快要流眼泪了,一边看一边说着好感动,真是傻呀。

看不透自己,听起来是一件很心酸的事情

那个夏天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哭得梨花带雨,实在拿不出手的高考成绩让我手足无措。说什么坚强理智,到底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生活虽然算不上无忧无虑但也还没有经历过什么打击。

我说着自己的分数,描述着爸爸妈妈失望的表情,眼泪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她说,你不要哭啊,你都哭了我怎么办……

常常说冷笑话用各种方法整别人,遇到什么情况都大笑着带过。这样的形象是会让人放心交往的,我总结出来这样的结果。

着实被冷落了一段时间之后,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开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不是懂事的孩子,但对于自己的过错给家人带来的困扰还是会觉得内疚。以前妈妈常说,谁考差了都会哭,你呢,总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也会难过,会悄悄流眼泪,但绝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我也不知道那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总是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说穿了其实自己也从来没有看透过自己,听起来是一件很心酸的事情。

那些堆放在她家里的书,已经落满灰尘了吧。

补习班要比原来的班级大一倍,一百多个学生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我们选了最右边靠窗的座位,但忽视了那幅残破的窗帘。

她的一半身体沐浴在阳光里,很快被晒成和左边不一样的颜色。我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方法让窗帘遮挡住所有的阳光。

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坐在一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晚自习开始前,班主任把我们叫出去,细数了我们的罪状,其实就是上课聊天传纸条,被各科老师齐告状的惨烈局面。低眉顺眼地听完班主任的教诲,听话地换了位置,告别了同桌时代。

小小的城市里没有游乐园,快餐店也是在高中结束的时候才入住了学校外面的街道。学校对面有一家避风塘,光顾那里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旁边是破旧的书店,常年堆满了复习资料,被满怀希望的孩子围得水泄不通。以平均每天一次的频率出现在书店前的我们,绕过摇摇欲坠的习题集,在老板意味不明的眼光里快速地翻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空手而归。

高一的时候在借来的书里发现了喜欢的杂志,注定了我要委屈自己的胃,掏出五分之四的早餐钱来追随它的步调。

小小的文艺少女走着自己的寻常路,在报刊亭看到新一期的杂志,跑回教室借十块钱再跑着去把它买下来。在校门口遇到老师的话要小心翼翼地藏到身后,可能会被没收,结果大概取决于老师心情的好坏程度。

为了十块钱分期还款的日子也许不会再有了,省下早餐钱买书的日子也越来越远。

那些堆放在她家里的书,已经落满灰尘了吧。

总之我彻底把她的想法扭转了,是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她吧。

我喜欢上这个组合,要追溯到初中。

身边的人对我的花痴习以为常,在那之前喜欢过很多明星,做过一些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从妈妈的铺子里偷了一个本子,把对方所有的歌词都抄在上面;买一些磁带,用应该放英语的复读机反复地听着流行歌曲。

最初的时候,她对我喜欢的组合嗤之以鼻。每次用她的电脑看视频,都要被她嘲弄一番。我实在记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和我一起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综艺节目,对着他们的海报做出脑残的表情。

总之我彻底把她的想法扭转了,是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她吧。

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两元店,我们在那里发现了我想买的杂志,用三分之一的价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是一件能让人兴奋的事情。

在另一边,有一家卖砂锅土豆粉的小店。在某个中午,我们一起去吃过之后,后来的大部分午休时间我都要瞒着妈妈,营造出在家里睡午觉的假象,和她一起去吃土豆粉。离上课还有很长时间,我们一起回到她家里,看电视或者玩电脑,直到高考都没有被发现过。

她是我很好的朋友,当我被盛怒之下的爸爸剪去了长发,第二天在学校走廊里遇到吵完架还没有和好的她时。她站在她对面,拿下帽子,是和我一样的短发。两个人摸着自己蓬乱的头发一起笑了出来,那真是温暖的时刻呀。

在她之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能对我的感情包容到那种地步的人,每当我说起喜欢了很久的组合,换来的只有不理解的表情、惊愕或者嘲弄,对我来说是一种残忍。陪我一起买海报的人没有了,和我一起看杂志的人没有了,能让我感到窝心的人没有了。

于是偶尔的别扭没有了,毫无芥蒂的骂声也没有了,青春不疾不徐地离开了我们。

二十部电影,我们一致认为整个高中看过的电影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那里没有重工业的污染,看不到浑浊的废气。

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立体。我知道再过几个月,我不可能在另一座城市看到这样的天空,于是每一次我抬头,都努力地想把它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所有人都把头埋在高耸的书堆里,偶尔交谈,给对方描绘着向往的城市,眼睛里闪着光。

我们每天把同桌的MP4带回家,下好电影,在光影里耗费一个下午,有时候还要搭上一节晚自习。那是很刺激很过瘾的时光,在桌子上垒高高的书墙,企图挡住老师的视线。狡猾的数学老师总是走到我们的座位旁,又折回去,从不戳穿我们的小谎言。二十部电影,我们一致认为整个高中看过的电影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有一段时间我们痴迷于老歌,她让我听《红日》,她说最喜欢《用心良苦》里的那句,“我的痛,怎么形容,一生爱错放你的手”。

上一篇:运动服装销售现状下一篇:杜甫给李白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