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2024-10-12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通用8篇)

1.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篇一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讲精练;灵活方法;提高实效;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我们想到鸟类育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三遍进行

1、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2、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学生笔译课文,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用小号字在课文行间笔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清教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说说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四、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

五、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搞单打一,不善于综合。因而教师有必要将二篇课文加以梳理,理清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或主要写法。

2.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篇二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句话提示我们, 教学文言文要注意时代的差异, 确定恰当的情感教育目标, 而不仅仅是对作品浅显的理解。

在文言文中, 文人一直在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试以《桃花源记》为例。《桃花源记》流传至今, 是因为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而“桃花源”也并不是一个具体所指。千百年来, 读者感动于此文, 在于“桃花源”为大家打造了一个平台, 由此可以构建心中的理想社会, 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栖息之地。这样的栖息是自由的, 是安逸的, 也是平和的, 坦然的。那个“桃花源”, 如果仅仅被学生们理解成是一个与世隔绝, 农耕为主的地方, 那一定是文言文教学的悲哀。相反如果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领会作者为自己以及读者营造的精神境界, 从而陶冶情操, 升华心灵, 就能够给在这个繁华而浮躁的社会中的学生以指引, 岂不是文言文教学不错的成果?可见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理念是急需改变的。我们要学习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字词知识, 更应该要领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 从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影响。

二.文言文教学中要构建生命课堂

当代学生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还没有形成成型的价值观, 人生观, 如果接受这样的熏陶, 教学文言文时, 要让学生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 受到古人精神的感染, 进而自发地形成自我的生命意识。北师大肖川教授说:“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之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在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的今天, 也应注重构建生命课堂。

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经过时间的考验, 绝大多数都饱含了生命的体验与感受。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那种“独醒”的求索精神;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那种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博大的胸怀……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生命。要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愤激, 而最终自我释然, 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形成对自我生命价值认识, 相信对于当今学生的生命构建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三.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悟

《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可见中国古代文人为文大都是情动而发, 是一种感情涌动, 一种体验激发。而阅读文章, 也主张体悟文章感情, 得之于心。这是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的写作与阅读的特点。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 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 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很多事情, 很多感情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 可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基础去了解, 用之于文言文, 我们要达到真正的理解, 就要求阅读时用心体悟。只有借助模仿的想象, 心灵中才会充满情感的理解力, 这样阅读文言文才不至于是一种无意义的活动, 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与先哲对话, 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 提升自我的境界。所以我以为文言文教学更为重要的是要强调师生对于作品的感受、体悟, 从而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 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养料, 助他们健康成长。

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指导 篇三

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相对滞后的一块阵地,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文言文不美,而是因为在他们还没读懂文章时,一篇课文就已匆匆结束了。至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语言的特色及词汇的积累,几乎是一片空白,学与不学并没有两样。再加上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方式都比较单一,教师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不必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毫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从阅读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赤壁赋》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读背并不全是枯燥的、不必要的、不会培养学生兴趣的。如《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秋意之浓,水面之辽阔,展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这澄澈、幽静的夜景中,主客秋夜逍遥荡舟,把酒诵诗。这是多美的诗句啊!怎能培养不起来学习的兴趣呢?笔者在课前极力创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抛开学习苦恼和升学压力,邀上几个玩伴,带上几瓶爱喝的饮料,在清风明月,水光接天的江面上划着小舟,弹着心爱的吉他,唱着歌曲,吟诗和歌,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如此的良辰美景中,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文本中,从学生陶醉的表情笔者能感受到学生被苏轼的优美文字所感染。如果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会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能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能培养语言感知、积累、理解、顿悟的能力,能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当然,阅读、背诵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诵读方式可分为范读、自读、小组读、个别读、整体齐读等。教学中以学生自读为主,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当然其它的方式也各有优点,如教师范读,通过声音的叩击,表情的感染,动作的辅助,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个别读有助于指正、纠错,分组读有助于激励竞争,培养小组意识;齐读有助于渲染气氛。因此,对于一篇文言文,灵活多变地阅读课文,正确把握句子节奏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更是为理解文意、感悟情感奠定基础的。

在朗读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这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破读字等,如《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就应该读“凭”的音。“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星宿名,即“南斗”、“斗宿”。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才谈得上诵读,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当然,读准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2.要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是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和词的活用现象,如果不理顺倒装句的正确语序,不能补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不知道固定句式的结构,不理解词的活用现象的类型,就不明白句子的含义,不理解文意,背诵的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影响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如“舞幽壑之潜龙,泣孤舟之嫠妇”这个句子中除了“舞”、“泣”是活用现象,这个句子还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句子的主语“其声”,即“(其声)舞幽壑之潜龙,(其声)泣孤舟之嫠妇”。如果学生不知道活用现象,不能补出省略的成分,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偏离原意。

    3.要读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感情基调读出表示喜悦、感慨、悲伤、愤怒等语气,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就是要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气势。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要读出喜悦欢乐的情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要读出悲哀之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这是苏轼旷达胸怀的迸发。指导学生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能为理解文意、感悟文章思想感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三年,课文中只有几十篇文言文,这些文章只是浩瀚的祖国古典文学的九牛一毛,而更多的古文里面蕴含的思想精华还有待我们去汲取,需要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自觉主动地学习其他的文言文。要让学生知道高中阶段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开端,因此,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意识和观念尤为重要。

(张红艳 江苏连云港灌云第一中学 222200)

4.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篇四

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纸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记载文字所用的丝绸或者竹简,由于竹简过于沉重,丝绸过于昂贵,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就要删掉一些多余的字,这就是最早的“文言文”的由来。

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倡使用白话文,就此文言文退出了书面用语,改由白话文替代。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文言文退出了历史舞台。文言文依然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文言文”薪火相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由此可以看出来,国家对于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接触文言文的初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和基本的文言文翻译十分必要,这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文言文呢?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积累系统的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中,存在着不少的实词、虚词、通假字或者古今异义词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需要一定的积累。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当中的“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其中的“汤”字,在古代指的是热水,而在现代指的煮东西用的汁液。又如蒲松龄的《狼》中“一屠晚归,担中肉进,止有剩骨。”其中的“止”属于通假字,同现在的“只”字,意为“只有”。

类似这样的词句,在文言文学习的中数不胜数。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将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等,整理到一起,这样便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诵读

诵读文言文也是一个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初中的语文的教科书里的文言文,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文化价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不断地诵读当中,自然会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文言文的句式,相对于白话文来说,更为复杂,反复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句话中,哪里应该断,哪里应该停顿,这是对句式很好的学习。从文章理解上说,诵读课文,可以更好更深切的体会作者的所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思想,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中含义,进一步的赏析文章,感悟其中的精妙之处。而且,在教科书的课后训练当中,大多都有要求背诵的部分。长期的诵读对于背诵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说,注重平时的文言文朗读训练,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意传统美德的教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教学。初中的课本之中,有不少的文章,都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除了文言文本身,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再杰出的天分,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最终也会同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要培养学生们如同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乐而乐”爱国情怀。

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文字的意义和使用。在课堂之中,我们老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们文字本身,他们所学到的,还应该是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中的精髓,是文章中所告诉我们的生活道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们使用和掌握文言文,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章中的一些要表达的思想,要比学习文字本身更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各文化之间的碰撞十分激烈。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为了保障中文文明的代代相传,对青少年进行文言文教育十分有必要。

5.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篇五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面对单词、单句、单篇,缺乏统筹意识、关联意识、整合意识,那么文言文教学将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面,会让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在学习字词、写作手法、抒情方式、体会思想感情等内容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将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连成线,积线成面。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积淀底蕴,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拓展延伸;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37

文言文不能引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拓展和延伸文言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大大加强。下面我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

一、在字词学习中拓展延伸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纯地牢记某个词在某个句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个知识就是孤立的知识,不易转化为能力的知识。相反地,如果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相同字词放在一起辨识,温故知新,既能让学生牢记该词在本课本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又能培养语感,灵活地判断其在其他语境的意义和用法。如:《小石潭记》第二段中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中“许”在这里是“左右、上下”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许”的用法,我们不妨来联想一下:《核舟记》中有“高可二黍许”,和这个句式一模一样,其中“许”的用法相同;而《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里面的“许”是“处所、地方”意思,《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里面的“许”是“答应、同意”的意思。此类活用现象对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掌握它的窍门就是反复巩固学习,“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准确判断的“质”的飞跃。

二、在学习写作手法中拓展延伸

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赏析作品的要素之一,也是考试要考查的内容之一,文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联想对比,将此知识不断强化,使学生既明白这种写作手法又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如《小石潭记》的第二自然段写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表面上这是在写鱼,实质上我们除了感受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敏捷外,我们还感受到水的空明澄澈。这就是效果手法,也叫侧面描写,这种写法更能凸显事物的特征,更具生动性、趣味性,会激发读者的想象。这种手法在以往学习中反复出现,只要稍作启发,学生便会想到《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是侧面写水清的。通过这样的渲染和强化,动静结合手法的判断和作用便清楚明了。

三、在学习抒情方式时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文章,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的时候,作者会“心乐之”,看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时,作者会感到“似与游者相乐”;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时候,他会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随景动,情随境移。再看看《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是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只需脑子一转,便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来。当“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时候,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怀;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候,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怀。他们都是这样“因物喜、因己悲”。学习了这种写法,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只会空洞抒情,他们会借助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沉而委婉,拥有含蓄美。

四、在体会思想感情中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中作者既表达了“乐”的心情,又表达了“忧”的心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链接写作背景: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30岁的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可惜因唐顺宗去世,革新失败,革新派人士均遭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满怀济世之才,却难遇明主;一腔报国情怀,却无人能懂;满腹的抑郁忧伤,却无处倾诉。为了派遣心中的忧伤凄苦,柳宗元经常流连于山水之间。正是基于这样背景、这样的心情,所以在踏山访水的时候能得到暂时的、些许的快乐,但深入骨髓的依然是愁苦,因此“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再进一步探索柳宗元的这种思想,小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一首诗《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就是诗人自己,其中的“绝、灭、孤、独”四字写尽诗人的悲苦心酸。我们再进一步地挖掘:柳宗元的不幸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我们可不可以选择另一种态度呢?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另一位参加永贞革新遭贬谪文学家――刘禹锡,他是怎样对待不幸的呢?学生通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些文句佐证了刘禹锡面对不幸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精神。我们继续延伸,从古人回到我们自己,谈一谈我们面对人生中的挫败该持怎样的态度。启发学生用学过的一些诗文名句作答,并给他们做了示范。我说:当我面临挫败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当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将会失去群星”。学生说到了许多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后大家还齐声背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这样,教师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就能发现他们在古今文章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还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也正好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总之,拓展延伸的依据是忠实文本,我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联想和对比的方法,拓展延伸和文本有关联的内容,将文本涉及的知识和拓展延伸的知识作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为达到最佳效果,在拓展延伸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1)在实践中要做到收放自如。(2)在学生拓展延伸时给予方法指导。(3)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方式将不断地完善,使文言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6.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篇六

进入高中阶段后,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数量大大地增多了,篇幅也大大加长了。如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等,所有篇目都是文言文。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文言文识记内容较多,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文言文只是得分的重要工具。常言道,学生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些课文,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忙于在课堂上串讲某些字词句的意思,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管阅读译文,背诵某个词语的意思或句子的正确解释。加上文言文教学笼罩着应试教育的沉重阴影,在考试时多是以解释加点的字词和翻译句子为主要内容。在这种状况下,文言文教学就变成了文言文翻译,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结果陷入“教师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厌学”的恶性循环中去。课堂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

因此,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就要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灵活性上多下工夫,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一、贯穿诵读法,提高语言感悟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红楼梦》中贾宝玉学习文章,老师贾代儒先让他诵读,然后述其大意,然后谈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实质上,这与贾宝玉熟读诗词文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就今天的文言文学习而言,反复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整体感知,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时刻贯穿诵读法。

运用诵读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根据不同的阅读层次,应该给学生确定不同的诵读目标。如在初读时目标可以是“准确、流畅”或者“感知大意”;再读时目标可以是“把握情感”、“抓住线索”等,在理解课文层面的诵读,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既能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

2、形式要具有灵活性。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可以范读、领读、再散读、齐读;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朗读、默读;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诵读方法,就摆脱了单一枯燥的问题,而且通过诵读,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孩子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如辅导学生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十二郎死讯的将信将疑、恍惚迷离的悲痛之情时,诵读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邪”、“也”、“乎”等语气词表达的语气,再让学生自由散读,用沉痛的语调再现作者震惊悲痛,难以置信、如泣如诉的情怀,体味作者与十二郎的深情。再请学生示范朗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升了。

3、诵读要有指导性。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趣味乐。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本人小学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可是当年语文老师老师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那深情的神态每每还会浮现在眼前,那悲戚声音每每还会在耳边萦响。正是陆老师的范读影响了我对文学的认识,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我喜欢上了诵读。所以说,学生对文言诵读和文言学习的兴趣,首先是从聆听教师的高水平范读和背诵开始的。其次,要注意从准确流畅、句读、语气、节奏等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查准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并进行标注,划出文中的长句和结构复杂的句子,自己要多次大声朗读。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例如《项羽之死》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矣”一句的停顿和重音,可能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强调的是“地”和“方”之间的句中停顿(“江东地,方圆千里”之间应有短暂的停顿,才能把握好句子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的感受能力,让文言的阅读节奏引起学生读句子意思的理解。再次,可以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懂文意,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从而享受文言诵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使学习兴趣持久高涨。这个层面的指导应主要采用自读方式。如一位教师教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朗读,20分钟后教师检查,让学生分段朗诵,学生读得有声有色,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阵阵掌声。在接下来的思路分析中,同学们分析概括得快而准确;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的个性化理解。这一切都是在20分钟的自主诵读中会意得来的。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厌倦、畏惧呢?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端,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插进材料拓展法,提高学习兴趣。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像《先秦诸子散文》,很多都是先哲智慧的片言只语,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材料包括多种类别,有历史材料,现实材料;字词材料,故事材料,文化材料等。教《庄子》选读时,除简介《庄子》外,在教读课文时可以简单介绍庄周化蝶、庖丁解牛、与惠施论鱼等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辅导《西门豹治邺》,可以用西门豹挂软皮囊来克制自己暴躁性格的故事引入。《孟子》选读教到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时,不妨介绍邹忌的讽谏艺术,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比如学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时,在讲到主题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时,可介绍“门阀制度”名称的来源;在理解《伶官传序》、《六国论》借古讽今,讲述前车之鉴时,可以插入我国桥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没有吸取前事教训的时事认识,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现实意义。所以适当插入拓展材料,能达到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落实提问法,激发学生思维。

现在学生参考资料多了,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认为资料上写着,不用费力去学习,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而且,某些学生虽然记忆力强,容易记住文言基础知识,但一做起题目来却频频出错,这都是缺少思考、缺少训练的原因。通过提问法,让学生思考,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提问法有两个操作层面。一是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在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再到课堂上寻早答案。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教师设置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交流,避免“满堂灌”。这样就有良好的课堂互动,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内蕴的理解,训练下来,也能指导提问的第一层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杜甫《阁夜》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自由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久而久之,也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开展竞赛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很多的文句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理解和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努力弄清每个字词,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但是,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久而久之,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吸引力,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用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争光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竞争形式可以个人竞争、也可以小组集体竞争;竞争的内容可以使诵读、字词理解、问题抢答等。在本人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常把重点的字词句分篇页投影在屏幕上,按座位将学生分为四大部分,让学生抢答正确的理解。得分最少的组要为全班同学做一件好事,或者是唱歌,或者是值日,或者是为同学打饭等。得分最高的同学得到印花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积极性就提高了许多,也认真了许多,懂得去关注重要的文言知识。有时也进行朗读速度竞赛、背诵竞赛等,读得较好的就拿到较多的分数。总之,竞争法既调动了学习热情。这种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主动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创新演绎法,活跃课堂气氛。

表演法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其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如果一味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就会造成学生情绪低下,听课乏味的状态,表演性教学方法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种状况。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弱而说理性强,相对来讲,一般艺术表演意义上的演绎性就减弱了,因此,就要创新演绎的方法,充分营造课堂的积极氛围。

1、文本演绎理解译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里的《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多对话,因而先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再创设情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孔子、孟子的意思。表现欲强为了能登台表演,理解译文比平常认真了许多;而表现欲弱的学生担心老师会点名上台表演也认真地准备。而在古诗歌鉴赏的时候,文本的个性化演绎更加重要了。诗歌鉴赏注重情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文的内容,再通过有效的情感演绎,将对诗歌的形象、情感的体验有良好的促进和提高。在演绎的激发下,学生会怀着热情来学习。

2、对话演绎把握形象。《先秦诸子选读》里有人物对话的内容,特别是《史记选读》有着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演绎的脚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本人在教《当仁,不让于师》第9节时就选了几名学生分角色演绎。“孔子”站在讲台中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站立在旁边,模仿人物表演并加入了自己的动作和语气,通过师生的评点,圆满的解决了此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教师演绎传情达意。

教师的演绎,主要是指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或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表演性的朗读,或是对对关键情节和内容作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还原,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和具体生动与可感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认识。

语文教师的演绎,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可以通过富有表情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丽。如教《祭十二郎文》时教师就可以带着悲痛的感情范读课文,奠定全文的请感基调。除语言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来的演绎。如在《无端崖之辞》第2节,可以伸出手臂做拉弓射箭状,让学生直观感知列御寇的神勇有力。教师课堂语言语气、语调应该丰富一点,适当时候也应该夸张一点,形象一点,特别是那些过于深奥的文言文内容更需要教师在解说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形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充分利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的理解。

为了避免演绎追求热闹、忽略实效、参与人数有限、随意性大等弊端,教师在设计演绎法时首先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其次还应该注意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要他们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演绎,表演结束后再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演绎过程要扩大参与面,实行分组分工。只有注意要把握其本质要点,恰当运用,才能不流于形式,达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与呵护,而教导文言文尤须注重教法,来提高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与教法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好的教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兴趣又可以促使我们创造更好的教法。本文从提高课堂兴趣这个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总之面相对晦涩的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下学习的自觉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16 16:59 金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学华

(已读:145)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却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里几乎主导了一切,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应有的体现,造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被动甚至抵触。因此,教师如何正确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多么重要。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具有畏难心理,难以建立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一个事实——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占分值很大,不能不重视它;其次,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学好文言文也就是爱国的体现;再次,学好文言文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借鉴古人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增添营养,使我们更加智慧,更加策略,避免走弯路;最后,学好文言文还可以增加人文修养,提升做人的品位,有利于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学生只要领悟了这些道理,自然就不会排斥文言文,形成学习兴趣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二、转换角色,以“主体”衬“主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以前那种与学生相距甚远,甚至是有些对立的角色,树立起与学生平等的观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走下讲台,走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彻底摒弃“自我陶醉式”的授课方式,才能逐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是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体现。只有这样,实现文言文教学的能力迁移目标才不是一句空话。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言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能提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固守一种教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那些字词比较难、思想较为深邃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去教学。因为对较难的文章,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时间也占用太久,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进度。而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我们可以放开束缚,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解决课文的难题。再比如,在每一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文言文学习计划的习惯,做到有的放矢;在文言文诵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各显其能,通过朗读、默读、抄写、比较等途径达到诵读要求。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四、选择恰当的检测法

如果说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那么恰当的检测法就是教学的保障了。教师在检测法上三思而后行,不但能够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意义非同小可。

(1)试卷检测法

这是经常使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每当一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利用试卷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教学分析与评价,找出学生的知识盲点与能力缺陷,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度。这是一种最为系统也是最为全面的检测法,适用于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

(2)口头检测法

这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或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它适用于对学生进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背诵等内容的检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便于操作,不大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戏剧表演检测法

这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检测方法,但却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的检测法。这种检测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和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全剧演出,只是让学生演出自己最拿手的一段即可。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原则:鼓励学生进行表演的原则、以文言知识为主要监测点的原则和表扬的原则。

7.浅谈文言文的教学 篇七

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字字落实”的教法在文言文教学屡见不鲜, 在文言文的课堂中, 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永远处于上风位置。为了将一篇文言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 又为了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教师们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法, 却忘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忽略学生的感受;不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内容的讲解缺乏系统性与研究性;对文本注释的讲解限定于框架内, 缺乏怀疑与探究精神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讲解文言字词时, 往往将一篇篇充满灵动意蕴、有着丰富内涵、动人的诗情画意的文言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这样我们又如何去从整体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又如何去体味其中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课堂上,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也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低沉;时间浪费了;预定的目标却未达到, 这种状态让学习者产生畏惧心理;教学者感到棘手与烦恼。教学时间花费了, 学生方法没有得到掌握, 学习成绩未有反馈, 这些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

笔者发现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并且集中表现对字词的理解、内容的分析上。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重视的是文辞的理解、课文的分析、知识的背记。而忽略的文章的诵读、情感的领悟、课外的联系。古代的大家在写作这些美文时所处的背景、年代与我们当今的年代大有不同, 不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反而一味的背诵文言字词,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严重制约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在新的时代里, 如何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情境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每一篇文章都赋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带着情感去学文言文, 接受到的思想也是没有生命的, 冷冰冰的,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暂时的。

(一) 在背景知识的烘托下, 进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之所以内容难懂, 主旨的难解, 其首要原因是它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了, 虽然遥远, 当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就可以来消除这些距离与隔阂, 以此来领会古人的真情实感。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末定”草 (七) 》中说:“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 现在就诗论诗, 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其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

文言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创作目的, 写作背景, 生活经历, 思想寄托, 内心剖析等, 它们为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沟通搭设了一座桥梁, 为学生创设了和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意境, 凭借背景知识这座桥梁, 学生能置身于作者设定的环境之中, 站在作者的角度, 深刻地体会文本的意义, 体验文本的内涵, 确定情感基调, 感触作者的心灵感受, 玩味着自己的品味心得。背景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 学生在搜集这些材料时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背景知识了解的越为深刻越容易进入作者特定的情境之中, 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赏析古文言文的素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 但是学生如果不了解苏轼当时悲惨的命运, 可能很难体味到苏轼“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和无奈。在背景知识的帮助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 跨越时空的阻隔, 与古代先贤一起体悟生命的真谛, 感悟澎湃的激情, 产生心灵的碰撞。与此同时, 学生又可以对比古今, 充实认知的时代性, 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二) 以声传情, 以情动心, 与创作者的灵魂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文言文的教学中, 通过诵读来领略作者的情感, 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部分, 教师需要掌握一些诵读技巧, 如语句的轻、重、缓、急, 动作是否到位得体, 表情的变化幅度是否得当, 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通过这些, 动情的诵读往往能将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中, 激发学生隐藏的、潜伏的情感, 从而与教师产生共鸣, 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 情不自禁去亲近文言, 喜欢文言。因此, 老师在诵读方面要下重功夫, 去指导学生诵读, 好的教师在诵读时可以使学生声泪俱下。诵读对语感的培养, 语法的熟悉,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诵读可以分为三部分, 粗读、细读、精读, 其中精读是最关键的一步。诵读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大声朗读, 我们也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来读, 与时俱进的来读, 根据文章的特点配以声乐,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 角色促学, 体会情境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在以营造好的情景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 置身于情景之中。将书本的文字、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 一个个人物形象似乎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学生也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自己的意识, 会更加主动的娶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在表演的过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共享资料, 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沉闷的课堂被生动活泼的课堂多取代, 学生再也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 学生学得更有趣, 同时又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愈加喜欢文言文的学习。在改编、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加上自己对他的理解, 更加深刻地去体悟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实践证明, 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 恰当地创设情境, 学生的想象力, 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会逐步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四) 以情促学,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我们去体悟作者的情感, 去了解当时的背景, 学习文言文,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凝聚了古人的智慧, 在感叹古人智慧的伟大时, 要学会思考联系实际。比如,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的“尊师重道”思想, 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当时的人们耻于求师, 不尊重教师的这种现状抒发自己的想法, 文章中不仅提到了学生应该如何做, 也提及了教师应当如何。这种观点透露出韩愈的教师观, “传道、授业、解惑”。联系我们当前教师行业队伍中潜藏的那些“蛀虫”, 行为不正, 学术造假,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千个读者, 一千个哈姆鲁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思考, 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联想。

三、总结

情境教学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 激发的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不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熟记, 内容的理解上, 而是通过师生的共同的构建, 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想文章的每一个事物, 了解文物之间的关系, 事实之间的联系,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从而总结事物的规律。文言文小说的情境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能使他们真正获得体验的活动中去, 将生活中许多难题都大胆地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校园中窥视社会、认识生活, 培养学生开创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的变化与发展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学既具有语文学科所富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主体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高中文言文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情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都只是笔者一个人的见解, 仅为以后文言文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近年来,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改后, 文言文在高中课文中的所占的比例大幅上涨, 同时文言文也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所以, 学好文言文是我们急需落实的一个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们改变自己以往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 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领悟与思考。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中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它主要描绘语言, 创设情境, 陶冶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它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兴趣得到提高, 课堂质量得以改善。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选集 (第六卷)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272.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86.

[3]孙春成著.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广西教育出社, 2001, 8, (1) :294.

[4]施良方著.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 (2) .

[5]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6, (3) .

[6]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节录) [J].语文学习, 2003, 6.

8.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纵观历年中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近几年试卷上的文言文所占的分值和难度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样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强烈的吸收中国的语言精华,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初中生学习一些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对积累知识、陶冶情操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况且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文言文在很多一线教师的心目中,都认为应该采用串讲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法,使得广大中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极强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格格不入,因此必须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串讲教学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要注重预习、参与、感悟的引导。

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教学上大多是一个模式,诸如: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然后翻译句子,最后背诵课文。即使有些思变的老师也不过是组织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简单的小组内解决,如果棘手的再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解决。我觉得这些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还是不够全面。

在此,我就来浅要的叙述下我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背诵名句名段名篇,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识

熟读包括认读、朗读背诵三方面。对文言课文要逐字逐句的认读,理解其中大意,再用普通话顺畅的有节奏有停顿的朗读,最终达到成诵的程度。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所以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放回联想和想象,辅之以默写增强记忆的方法。熟读课文弥补了学习 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缩短了对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语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例如学习《出师表》先认读课文,着重弄清实词虚词的含义,基本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普通话反复朗读;在抓住本文分组背诵,文言文背诵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默写上也要准确无误。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①识记填空题;②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默写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本次期中试题“俱往矣,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 。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只要不写错别字,一般就能完美的解题。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在《沁园春.雪》中,能表现无产阶级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的句子是 ;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论语》、《出师表》、《山峡》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二、教师要重视给学生诵读指导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我还是觉得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因为它有利于文言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明白事理,更加利于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

(1)字音读准确,这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应该首先解决这些疑难。

(2)采取各种方式读。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全班齐读、個别朗读及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

三、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例如,《三峡》中有句“沿溯阻绝”对于“沿”“溯”两个字, “沿”字大致解释为顺流而下的路,“溯”大致解释为逆流而上的路,我们在碰到这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将“沿”和“溯”的古义弄清楚,并要作为重点知识点解释给学生听。初三学生要求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四、理解文言句式的方法

在文言文中,影响学生成长的决不是哪个文言词或者句子的解释翻译,而是文章蕴含的深邃思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在对文本的赏析时,可以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例如判断句。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主要有“是”,还有“为”“谓”等,但古代汉语中往往不用“是”,主要通过特定句式来表达判断的意思,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翻译成“刘备是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有的句尾用语气词“也”表判断,构成“……也”句式,这类句子的主语后面,又常常用“者”表停顿,名词谓语后面用陈述语气词“也”字结尾,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如“陈涉者,阳城人也”,翻译成“陈涉是阳夏人”者也不必翻译出来。二是被动句。它表示句子的主语是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古汉语常用被动词有“于”、“乎”、“为见”、“被”和“为……所……”结构,还有的被动词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判断。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被)人。”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不但掌握词语的各种含义,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一举两得.文言虚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勤归纳,多记诵,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含义,学会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五、精思课文,加强思想教育,陶冶情操

学习文言文必须深入挖掘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炼主题。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精思课文就是要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达到了解和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狼》,先熟读课文,再精思课文,可以领会到狼的贪婪、阴险、狡诈,更能认识到屠户在跟狼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善斗。所以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因此,在我们今后的 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我们一定要学会辩证的看问题解决问题。

六、品味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文言文在熟读和精思之后,还要对课本从整体上加以品味,即细细体会、涵咏,含英咀华。其外外部形态表现为对作品的反复吟诵,若有所思,甚者如痴如醉。一旦与作者心神相通,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可谓“乐在其中”。其内部表现为形象思维特别活跃,口中吟咏的文字不再是单纯的概念,而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在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品味课文,沉浸在美的感受之中。当然,任何教学法都只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不能僵化模式。

总之,高中文言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但我想,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大胆的创新,文言教学这片领地上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上一篇:假文盲六年级500字作文下一篇:刻公章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