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2024-08-05

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精选11篇)

1.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一

附件1:

《县级“五小水利”工程专题规划》编制提纲

0 内容提要

项目背景;

按各章节顺序精简概述整个规划报告。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1.2 地形、地貌

1.1.3 水文气象

1.1.4 地质与水文地质

1.1.5 自然植被

1.1.6 自然灾害

重点说明旱涝灾害等情况。

1.2 社会经济状况

包括国土面积、总人口、农村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县级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等。

1.3 农业生产现状

从土地资源、灌溉情况、水资源、劳动力、气候等方面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说明农业生产现状。

1.4 水土资源状况

1.4.1 水资源与水环境

重点说明水环境存在问题。

1.4.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1.4.3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工程现状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工程设施现状

分工程类型阐述规划区工程数量、完好程度、分布情况、水浇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与运行管理状况等;以及人均水浇地面积、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蓄水容积、亩均蓄水容积等;现状及需求情况。

2.2 地位与作用

主要概述”五小水利”工程在改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尤其是在应对干旱过程中,现有工程发挥作用和效益情况。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述目前”五小水利”工程在建设、管理和运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从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干旱缺水地区基本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3.1 指导思想

3.2 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当地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坚持蓄引提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模式和建设方案。突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优先扶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的地区。

3、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对”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尊重基层干部群众意愿,根据国家投入水平、地方财力可能、群众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建设内容、目标和发展速度。

4、整村推进、提高效益。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摸清底数,合理确定目标,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提高工程效益。

5、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加强政策引导,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谁建、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建设管理机制。

3.3 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3.3.1 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以2011年为规划基准年,2015年为规划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中期水平年,之后为远期规划。

3.3.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内山区和丘陵区内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其中清淤、整治和新建小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新建小水池(容积100~500m3)、小水窖(容积20~50m3);改造、新建小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和小水渠(流量小于1 m3/s)。

3.4 目标与任务

规划区耕地灌溉率丘陵地区不低于85%,山区不低于80%,在一般干旱年实现项目区人均新增0.1亩有效灌面或浇灌面积,使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4建设内容

4.1建设规模

阐述工程总体建设规模(包括工程数量、蓄水容积、灌溉面积等)。

4.2建设内容

4.2.1小塘坝清淤、整治和新建

4.2.2小水池新建

4.2.3小水窖新建

4.2.4小泵站改造和新建

4.2.5小水渠改造和新建

5投资估算

5.1投资估算原则与依据

5.2主要工程量

全县(市、区)各规划水平年的主要工程量,包括混凝土、土方、石方等。

5.3项目投资估算

以2011年第一季度的价格水平,根据分类工程的典型工程投资及建设任务和综合投资指标,对各项规划建设项目的投资规范进行估算。

5.4资金筹措与分期实施计划

资金筹措方式:分中央、省级、县级、社会、群众及其它等; 按规划水平年编制规划项目的分期实施与投资安排建议。6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6.1 效益分析

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6.2 国民经济评价

7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7.2投入保障

7.3技术保障

7.4 管护保障

附表:

附表1:××县(市、区)“五小水利”工程现状表

附表2:××县(市、区)“五小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任务表 附表3:××县(市、区)“五小水利”工程规划投资效益表 附表4:小塘坝典型投资及工程量表

附表5:小水池典型投资及工程量表

附表6:小水窖典型投资及工程量表

附表7:小泵站典型投资及工程量表

附表8:小水渠典型投资及工程量表

附图:

附图1: ××县(市、区)“五小水利”工程规划分布图附图2 :小塘坝典型设计图

附图3 :小水池典型设计图

附图4 :小水窖典型设计图

附图5 :小泵站典型设计图

附图6 :小水渠典型设计图

2.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二

关键词:灌溉用水 定额之浅见

1 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

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2 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区分,针对每一种情况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尽管可以做到很科学、很合理,但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失去意义。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基本因素、硬影响因素以及软影响因素。

2.1 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可以放弃种植某种作物而改种其他作物,但只要对这种作物的需求存在,就应该为它制订灌溉用水定额。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自然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2 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节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2.3 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3 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 1980年以来全国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这个事实不但证实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且说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计算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再者,全国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31%,这个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科学、节水增产效益显著的工程,它们提供的灌溉用水实践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要求,不但应该学,而且学得了,具有可比性。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4 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縣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要求,因此也应该是灌溉用水优化配置的根本原则。但是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灌溉用水总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即比较效益的最大化是目标,灌溉用水总量是约束条件,种植结构、灌溉规模、灌水技术等是决策变量,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能满足一定种植结构下的灌溉规模时,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不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明显时,应该首先考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大时,应该首先考虑减小低经济价值作物灌溉面积。

3.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三

规划编制提纲

一、综合说明

综合说明是对规划成果进行高度概括,全面反映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结论,相当于整个规划文本的摘要,以便于规划使用者(或阅读者)不必通读规划文本即可对规划有一个总体概念。主要包括:项目背景(简述项目的主要建设依据、建设目的和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规划成果(项目拟建地点、建设任务、目标、供水范围、受益人口、工程总体布局及主要构筑物形式、项目主要工程量和材料、工程总投资等)、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等。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

简要说明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1)自然概况

规划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工程地质、水文与水文地质等。

(2)社会经济概况

说明规划地区农村人口和分布、行政村数、农业生产、基础 1

设施建设(包括乡镇供水)、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

(3)水资源、水质与水污染概况

结合本区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水结构总量)、当地农村饮水水源地情况(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和水质)以及水污染现状。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

根据饮水安全评价指标,到2010年底农村饮水安全人数及普及程度、集中式供水人口及其普及率。

1.农村供水设施情况及供水能力

(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说明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源类型及水质、水处理情况及人均日生活用水量、水价及其水费收取方式、水质检验、经营管理方式,各类工程分布、数量和受益人口。说明历史原因,原先工程投资和标准没有达到现在饮水安全标准的人数和水质和水量已达标的人数。

(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说明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水源类型及水质、供水方式及可靠性,各类工程的数量、分布和受益人口,以及无供水设施仍直接取用河、湖、坑、塘、山溪、山泉水的人口及分布。说明饮水安全人口数和不安全人口数。

(3)农村学校、农场、林场和移民村供水现状。2.2005-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情况

(1)2005-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情况,已建各类工

程的数量及受益人口,工程验收、运行管理和水质监测情况,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及其效果。

(2)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情况及效果。

(三)基本经验

从组织领导、前期工作、资金筹措、工程建设管理、建后管理等方面说明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经验。

(四)农村饮水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说明农村分散式饮水安全人口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及原因和分布情况。

1.农村饮水不安全情况 ⑴饮用水水质超标

1因自然条件引起的水质不达标 ○2其它原因造成的水质不达标 ○⑵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

1水源保证率低 ○2生活用水量不足 ○3用水方便程度低 ○⑶农村学校饮水不安全情况(4)农场居民饮水不安全情况(5)林场居民饮水不安全情况 2.农村分散式饮水不安全人口情况 3.城乡统筹及工程规划布局存在问题

4.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是当前建立“三 3

项制度”面临的难题)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基本完成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出解决各类饮水不安全问题及其人数、各类供水工程的数量、工程投资等,并提出相应管理和保障措施,确保工程如期发挥效益和良性运行。

(四)规划实施范围与水平年

规划实施范围包括2011-2015年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规划基准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三、工程规划

(一)工程规划 1.工程建设标准

(1)供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2)供水量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水条件的要求,具体参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确定。

(3)用水方便程度,平原区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山丘区集中供水工程尽可能供水到户,暂不具备供水到户条件的,可分步实施。

(4)水源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 4

于95%。

2.工程建设条件

重点说明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及水源条件,以及地形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

3.工程建设内容

重点包括水源、工程类型、工程规模、水处理措施、入户工程和供水方式等。

(二)工程布局

综合考虑行政区划、饮水安全问题类型及分布、经济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地形条件等合理布局工程,平原区突破行政村区划,按照“一乡一厂”或“两乡一厂”、山丘区按照“集中联片、区域供水”的原则细化工程布局,说明规划解决人数,工程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及各类供水工程的数量、解决人口数等。

(三)建设规模

说明规划拟建的各类供水工程数量、解决人口数量、新增供水能力。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方法

参照现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标准,可采用典型工程人均综合投资估算法进行投资估算。先对规划的供水工程进行分类(平原区可按供水规模划分,山丘区可按工程类型结合供水规模划分),再对每类工程做典型投资估算,计算出该类工程人均 5

投资和总投资)。

2.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投资估算的规定、指标和定额(2)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人均投资指标(3)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单价 3.典型工程投资估算

(1)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原则和要求

集中式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供水规模和用水量的确定、供水水质和水压、水源及配置、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水厂厂址选择、取水构筑物设计、泵站和调节构筑物设计、输配水设计、净水厂设计等。集中式典型供水工程设计应遵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要求,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合理确定供水工程的制水规模和供水规模、合理确定用水量组成与选择用水定额标准。供水规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需水量、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供水能力、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鉴于目前相当部分农村供水工程供水规模设计偏大的状况,供水规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②应详细调查和搜集规划区域水资源资料,并据此进行水源论证,选择适宜的供水水源。若规划区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其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卫生防护条件等进行综合比较,择优确定。

干旱年枯水期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 6

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

③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④水厂厂址的选择,与水源类型、取水点位置、洪涝灾害、供水范围、供水规模、净水工艺、输配水管线布置、周边环境、地形、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交通、电源、村镇建设规划等条件有关,影响因素较多,应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⑤输配水管道的投资占供水工程总投资的比例较大,线路的选择对其有较大影响。管道系统的布置与地形和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水厂和调节构筑物的布置以及用水户的分布等有关。输配水管道的选线应使整个供水系统布局合理、供水安全可靠、节能、降低工程投资、便于施工和维护。此外,应科学、合理选择管材。

⑥根据水源水质选择适宜的净水工艺与消毒措施是水厂设计的关键。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规模,参照相似条件下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条件,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适宜工艺和技术。水质净化方案应优先考虑采用净水构筑物方案。

⑦典型工程设计应提供以下附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水厂平面布置图、配水管网水力计算图、水源工程布置图、构筑物高程布置图等。

(2)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典型工程

采用典型工程人均综合投资估算法,根据规划分区及其建设 7

内容,按照工程类型、工程规模、水源类型、水处理措施分别选择典型工程,根据典型工程的工程量,分别计算其取水、输水、净水、配水的投资估算值,汇总成典型工程的总投资(包括工程费、其他费、预备费)。按典型工程的总投资除以该工程解决的人口数,计算出此类工程的人均综合投资指标。比照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人均投资指标、物价指数,分析确定规划采用的人均综合投资指标。典型工程要有代表性。

(3)解决农村学校师生典型工程

农村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单独统计,但与乡村人口不重复计算。解决此部分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可分两种类型测算,一是通过延伸供水管网解决,按增加的延伸管网等投资测算;二是必须通过新建水源、水厂和管网解决,按新建工程投资测算。

4.总投资估算

(1)解决农村居民总投资估算

根据分类工程的规划人数和人均综合投资指标,计算出各类工程的投资。将各类工程投资汇总,计算出该规划的总投资。

(2)解决农村学校师生总投资估算

根据分类工程的规划人数和人均综合投资指标,计算出各类工程的投资。将各类工程投资汇总,计算出该规划的总投资。

(3)规划总投资估算

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投资估算汇总。

(二)资金筹集

按照中央、地方、群众共同负担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现行投资标准为人均500元,投资构成:享受西部开发县政策县的投资构成为:中央400元/人、省50元/人、市20元/人、群众筹资投劳30元/人。非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县的投资构成为:中央300元/人、省100元/人、市40元/人、群众筹资投劳60元/人。在校师生执行人均300元的投资标准,投资构成:享受西部开发县政策县的投资构成为:中央240元/人、省30元/人、市30元/人。非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县的投资构成为:中央180元/人、省60元/人、市60元/人。

(三)农民自筹能力及对水费负担能力分析

五、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

(一)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

(1)农村饮水工程对提高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2)项目实施提高了广大农村人民群众饮水质量,身体健康有了保障,使当地群众因饮水而生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当地群众节约大量医药费,对促进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的作用。

(3)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庭院经济和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经济效益分析

(二)国民经济评价

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简要分析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分析计算时不计群众投劳。

1、年运行费用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运行费的计算包括水资源费、电费、药剂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维修费、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等。

(1)水资源

水资源费根据有关标准确定。(2)电费

电费=耗电量×电费单价 耗电量计算公式: 耗电量= 1.05QH365

1023.6Kd式中

Q — 最高日供水量,m3/d;

H — 工作全扬程,m;

η — 水泵和电动机的效率,%;

Kd — 日变化系数。

当Q为平均日供水量时,不考虑日变化系数。电费单价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实际规定计算。

(3)药剂费

水处理过程中必须投加的处理药剂,如各种凝聚剂、液氯、漂白粉等。药剂费是各种药剂投加量与该药剂单价的乘积和,按年计算。

(4)工资福利费

工资福利费=水厂定员×每年人平均工资福利费

每集中式供水工程参照《乡镇供水管理单位定岗标准》配备 10

管理人员。年人平均工资福利费根据当地实际水平确定。

(5)折旧费

对于农村供水项目,为计算简便,可采用对全部建设投资按综合提取折旧的方式计算折旧费,综合提取折旧率通常取4.5%—6.5%(土建构筑物费用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工程,可适当降低)。

(6)维修费

维修费是水厂总的维修费用。计算方法如下: 维修费=折旧费×百分比(一般30%—50%)(7)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

(8)管理费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农村供水项目的管理费用可按下式估算。

管理费用=(电费+药剂费+工资福利费)×百分比(一般取3%—9%)

2、年效益计算

主要从减少医药费支出、节省劳动力、发展庭院经济及其它副业带来的转移效益等方面分析计算。

3、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有: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 11

ENPV、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等,计算公式如下:

(1)经济内部收效益率(EIRR):

n(BC)(1EIRR)tt1t0

式中: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

B——年效益,万元;

C——年费用,万元;

n——计算期,年;

t——计算期各年的序号;(B—C)t——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2)经济净现值(ENPV):

ENPV(BC)t(1is)t

t1n式中:ENPV——经济净现值,万元;

is——社会折现率,is=7%;

其余符号同上式。(3)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

EBCRtB(1i)tsnt1nt1C(1its)t

式中:EBCR——经济效益费用比;

Bt——第t年的效益,万元;

Ct——第t年的费用,万元;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则可认为本 12

规划在国民经济评价上是合理的。

(三)环境影响评价

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对策措施方面论述。

1、有利影响:一是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通过对饮用水水源实施保护,减少水源污染,对供水工程及周围进行绿化,以及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改灶、改厕和沼气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养花种草、美化净化环境等方面;二是饮水工程的建设,促进水资源保护,尤其促进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防治,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不利影响:农村饮水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开挖、噪音污染,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运行期的影响(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大,若不注意排水设施建设,将有可能造成污染;水厂净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絮凝沉淀物和药渣处理等)

3、措施:针对上述不利影响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包括工程施工期间采取的措施,如对土方开挖而遭到破坏地表植被的绿化和恢复、减轻机械设备噪音影响等。工程运行期间采取的措施,如对絮凝沉淀物和药渣、生产污泥、污水进行处理;加强对生产药剂的管理。此外,对规模较大的村镇,加强排水系统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

六、工程建后管理

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化服务、水质监测、监督等方 13

面说明如何抓好工程建后管理,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从组织领导、水源保护、资金筹措、前期工作、技术培训、宣传、监督、明确责任等方面说明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

规划附表及附图

附表1:

县(市、区)2005年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表

附表2:

县(市、区)2005年以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分类人数(原规划内)

附表3:

县(市、区)截止2010年底农村供水基本情况表

附表4:

县(市、区)截止2010年底集中式供水工程汇总表

附表5:

县(市、区)农村饮水问题汇总表 附表6:

县(市、区)原规划外(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汇总表

附表7:

县(市、区)农村饮水工程“十二五”规划分类工程(型式)表

附表8:

县(市、区)农村饮水工程“十二五”规划分类工程(水处理类型)表

附表9:

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工程布局表

附表10:

县(市、区)农村饮水工程“十二五”规划资金筹措表

附表11:

县(市、区)农村学校“十二五”规划情况统计表

附图:

县(市、区)饮水工程规划工程布局及解决人数分布示意图

附件:

4.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四

水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管理总结提纲

一、示范项目基本概况

工程位置及布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内容,可研及实施方案的批复情况等。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工程建设质量状况

1、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是否按批复要求完成了建设任务。

2、主要项目施工过程及重大技术或施工质量问题处理情况。

3、项目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情况。

4、项目施工质量。主要工程质量控制标准、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数据统计。

三、项目管理

1、工程管理。管理机构设置、项目招投标、监理制、合同管理、材料设备供应等。

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事故处理,项目单位采取何种有效措施,保证从立项、建设、验收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资金管理。工程预算和投资计划、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匹配资金落实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竣工决算等。

4、项目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中央、省、市、县、乡、村的各项工作协调,包括:资金、占地、道路建设、植树、出工等。

四、运行与效益

对工程初期运用及不同节水工程措施开展的观测及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节约用水、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在减少岁修费用、清淤量、维护用工,提高输水能力,改善用水秩序,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灌溉服务能力和质量,保证适时适量供水对农业增产增收带来的影响;在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效果如何。用有科学依据的数据分析和有指导、宣传意义的典型实例,详细说明示范项目的效果及普及意义。

1、项目投入、产出分析。益本比、内部回收率、投资回收年限。

2、增产、增收效益。

3、节水效益。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变化,用水定额的减少、节水可扩大灌溉面积等。

4、节地效益。减少占地面积及百分比、增加耕种面积及效益。

5、省工、省时。灌溉流速提高,减少灌溉周期、节约轮灌时间,减少灌溉用工等。

6、示范宣传效益。综合社会效益、周边幅射影响。

7、生态环境。少用水对改善地表、地下水及流域下游用水环境,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等。

8、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和良好用水秩序的建立,对减轻农民负担、减少收费难度的作用。

9、促进了以水价和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综合改革,建立了节水新机制。

10、示范工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1、节水示范工程对节约用水、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对推动当地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在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协调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改革水价和渠道产权,建立高效节水机制的经验和体会,在示范、宣传和推广方面的有益经验等。

5.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篇五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三、项目研究结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二、项目产品技术方案

三、项目建(构)筑物方案

第三章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

一、项目建设用地区域情况

二、项目用地情况

三、项目布局规划情况

第四章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

一、资源和原材料

二、能源耗用和公共设施的占用

三、节能和节水措施

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

一、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二、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

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四、环保措施的评述及其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五、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的建设

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一、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二、国民经济评价

三、社会效果分析

第七章建设与实施

一、项目建设实施的安全、消防、卫生等措施。

二、工程质量要求及进度安排

三、项目的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

第八章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结论与附件

一、结论及有关说明

二、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6.工程中心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篇六

工程中心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一、摘要(2500字左右)

二、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本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市场分析

3、本领域当前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4、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建设工程中心的意义与作用

三、申报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

1、申报单位及主要发起单位概况

2、拟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其水平

3、与工程中心建设相关的现有基础条件

四、主要任务与目标

1、工程中心的主要发展方向

2、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3、工程中心的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

4、工程中心的预备期和中长期目标

五、管理与运行机制

1、工程中心的机构设置与职责

2、工程中心的运行机制

六、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分析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八、附件

1、工程中心法人营业执照

2、工程中心章程

3、前期科技成果证明文件

7.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提纲 篇七

一、摘要

1.工程研究中心名称

2.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法人概况

3.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4.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提出的主要理由

5.工程研究中心发展思路与计划

6.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内容、规模、地点

7.工程研究中心具备的主要建设条件

二、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中心所在产业领域是否符合我省相关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技术瓶颈,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中心所在产业领域发展状况与市场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趋势预测。建设本中心对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建成后在同行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

3.中心所在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三、承担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

1.主要承担单位及主要合作单位概况。

2.主要承担单位相关的科研、工程化等现有基础条件,产学研用的工作基础。

3.主要承担单位取得的相关重大科研、行业标准制定、工程化、产业化成果与水平。

4.相关合作单位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影响和作用情况。

四、建设方案

包括目的功能和试验研究内容,建设内容和规划,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配置方案,配套条件,投资估算,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等。

五、主要任务与目标

1.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2.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

3.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

六、管理与运行机制

1.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责。

2.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队伍情况。

3.运行和激励机制。

七、附件

1.主要承担单位法人营业执照。

2.主要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合作章程及相关证明材料。

3.前期科技成果证明文件。

8.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八

一、拟办企业概况

企业名称,注册资金,主要经营范围

二、创业团队概况

包括法人代表、经营班子成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学习和工作简历,以及他们在项目开发、生产经营过程中曾经和将要起的作用;硕士和副高技术职称以上骨干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和工作简历等。

三、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包括项目名称、用途、主要技术特点及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技术成果来源;技术依托单位或技术拥有人的情况;技术成果鉴定获奖情况(附证书);主要生产工艺及设备介绍;待开发产品情况介绍等。

四、产品市场可行性分析

包括产品已具有的商品化程度;国内、国际需求量;销售渠道及价格情况(国际、国内行情比较)等。

五、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

包括产品投产后年产量、利润、税金;对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今后3年的发展规划等。

六、入驻要求

9.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九

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参考提纲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包括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办学规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高中阶段普职招生比例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2设施设备。包括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生均纸质图书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3教师队伍。包括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包括学生德育工作情况、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毕业率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2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月收入、创业率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包括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专业与当地产业吻合度、贡献率等。

3.2质量保证。包括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技能竞赛等。

3.3 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4.2 学生实习情况。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满足度等。

5.2社会服务。包括培训服务、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等。

5.3对口支援。包括东西部对口帮扶、对口扶贫等。

6.政府履责

6.1经费。包括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等。

6.2政策措施。包括保障区域普职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落实教师编制等。

7.特色创新。

以案例(3个以上)的方式反映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0.节水灌溉规划编制提纲 篇十

附件二: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书

内容包括:主发起人名称,拟设立机构名称、区域、组织形式、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名册(股东名称、出资额、占比)和住所、经营方针、经营原则等,须有主发起人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和加盖企业印章,以及拟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其他股东签字盖章。

二、主发起人公司概况

1、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注册资本、股东结构变动情况及现有股东构成;

2、公司资质和基本情况,目前的主营业务及近三年、近期经营业绩,人员构成,公司的资产情况说明,负债和或有负债情况说明,公司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公司高管人员管理能力及管理经验(职称、学历、从业年限、管理业绩等综合评价);

3、公司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规划、战略;

4、公司近五年来获得县级以上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情况;

5、财务状况、银行信用、缴税信用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有无诉讼记录,是否符合主发起人条件。

三、其他股东的基本情况

1、其他企业法人股东概况(内容同主发起人公司概况,是否符合出资人条件);

2、自然人股东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学历、职称、住址、主要工作简历,是否符合出资人条件(格式附后),附身份证复印件。各自然人股东投资产业或公司的介绍,包括投资成本、拥有股份、产业或公司的主营业务及盈利状况;各自然人财产证明(包括存单、房产、行车证等)。

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可行性分析

对当地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的分析;小额贷款业务的政策支持及当地小额贷款业务的需求分析;目标客户的预测,可执行利率水平分析;企业经营方针及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主发起人及其他股东的行业背景、地位对小额贷款公司主营行业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程度分析;与主营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营销策略、目标客户的拓展潜力;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方案、经营理念分析;股东出资能力分析等。

五、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方案

1、法人治理结构;

2、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

3、拟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员简历;附学历证明复印件,总经理、副总经理银行从业证明;

4、主要管理制度;

5、贷款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

6、贷款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六、应当提交的证明文件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2、经工商查询的最近一期股东情况的登记资料(由工商部门加盖印章);

3、股东同意本公司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的股东决议原件(须加盖公章);

4、企业法人2006-2008财务报表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法定机构审计报告,2009年1-11月财务会计报表;

5、主发起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格式附后),附身份证复印件;

6、出资人承诺书、出资人协议书(格式附后);

7、公安机关出具的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自然人股东、拟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员无犯罪记录的证明;

8、当地人民银行出具的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自然人股东、拟任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员信用记录证明(格式附后);

9、税务机关出具的企业合法纳税的证明;

10、受表彰奖励证书复印件;

11、章程草案;

12、主发起人以外的其他股东资产实力证明;

11.全省人事编制会议传达提纲 篇十一

全省人事编制工作电视会议于2007年2月12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全国编办主任会议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工作,部署2007年任务。省政府副秘书长赵铭参加会议并传达了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专门听取省人事厅和省编委办工作汇报后对人事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省人事厅厅长段余应、省编委办主任李宗杰分别作了工作报告。

会议从六个方面总结回顾了2006年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一是公务员法实施迈出重要步伐;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三是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启动;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五是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阶段;六是人才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展;七是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创立运行;八是军转安置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取得新成绩;九是人事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呈现新气象。

会议指出,今年全省人事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龙江的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兴安岭”,着力推进公务员法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完善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市场体系,认真做好军转安置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服务,统筹抓好各项人事编制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围绕中心,加快建设“人才兴安岭”

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人才开发。组织开展新农 1 村建设人才、项目和技术需求情况调查,建立需求项目库和人才技术信息库,组建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团队。抓好引智成果推广,开展智力扶贫,组织专家就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建议,组织城市人才对口支援,继续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职称评定办法,延伸县级人才市场服务领域,逐步健全农村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规范乡镇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完善县域农村优秀人才奖励办法,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优秀人才。

二是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开展装备、石化、能源等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建立人才项目需求信息库。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实施意见,举办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高研班和项目培训,组织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学习考察。完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措施,发挥省长特别奖、政府特贴、资助经费等激励杠杆作用。

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构筑特色产业人才密集区。针对沿边开放带人才需求,加强外语、经贸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在口岸城市分设中俄人才智力合作工作站,建立商务俄语人才培训基地。根据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需要,研究制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是围绕发展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和加强社会工作,进一步拓展人才服务领域。完善支持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措施,研究探索新兴行业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选择基础好的中小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博士后产业基 2 地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非公企业经营者培训,有计划地抓好社会人才的培养。

五是围绕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大力推进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国际人才智力交流。积极参与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组织省内项目单位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开展人才项目洽谈合作。建立健全对俄合作专家库、项目库和成果库,搭建俄罗斯专家与中国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二、攻坚克难,着力深化“四项改革”

一是深入实施公务员法。做好公务员登记和职务与级别确定收尾工作。在政策框架内稳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努力消化超职数配备人员;本着从严控制原则,扎实做好参照管理单位的审批和人员登记;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健全考试录用制度,逐步扩大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严把“进口”,杜绝违规进人现象;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完善考核、任免等制度,管好“楼梯口”;积极开展公务员聘任试点,加大辞职辞退工作力度,畅通“出口”;研究拟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机制。制发《2007-2010年政府公务员培训规划》,继续办好对口培训班,选派优秀公务员到“长三角”挂职锻炼。大力加强公务员作风和诚信建设,突出抓好行政执法部门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

二是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抓好新工资制度正常运行,认真做好国家配套政策的实施工作,研究解决工资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研究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实施意 3 见。配合财政部门研究拟定规范津贴补贴的具体方案和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的意见并抓好实施工作。加强对工资福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三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抓紧研究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搞好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要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研究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聘用办法,大力推行竞聘上岗,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采取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用人方式。要规范事业单位用人行为,新进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要采取多种措施,妥善安置好未聘人员。

四是积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按照鼓励创新、多做贡献的要求,修改完善任职资格评审标准,继续扩大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人才评价范围。按照国家部署,调整我省职称外语考试政策并抓好落实。进一步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评聘程序,严肃查处职称晋升和资格考试中的违规行为。

三、开拓创新,着力抓好人才环境建设

一是健全人事编制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明确办事内容、程序、标准和时限,实行“阳光人事”。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丰富和充实服务内容。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网上人才家园”。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加快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各类人才数据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规章制度,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加强对人才交流活动的监管,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建立健全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市场许可证和人才安全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

三是健全人事法制体系。深入开展人事系统“五五”普法活动,加大人事执法监督力度,开展好公务员法实施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超编进人、违规进人、乱发津贴补贴等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加大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力度,没有专门机构的要抓紧组建,尽快开展工作。

四、切实做好军转安置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要坚持并完善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的安置办法,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安置环境。要认真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搞好实用性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健全完善解困和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二要从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会同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要认真落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增建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要继续开展就业活动周和服务月活动,办好现场和网络招聘会。要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到非公有制单位施展才干。

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切实使用和管理好中央新下达的行政编制。今后各地市县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自然减员空出的行政编制优先解决占用未冲销机关事业编制的人员,以消化党政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各地市县最迟要于2009年底前冲销完机关事业编制,在此之前不得超编、混编招录补充人员。

二是从严控制机构编制增长。认真贯彻构编制管理“五不准” 5 规定,切实有效地控制机构、编制、职数增长和机构升格。

三是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做到“一人一编一帐”,编制落到人头,编制与实有人员一一对应。

四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对“吃空饷”、编制实名制、机构设置执行情况、新下达行政编制和用于高校毕业生的乡镇周转编制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六、按照“两个表率”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解放思想,树立新的理念。要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谐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推进人事编制改革创新。

二是转变职能,建立新机制。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政策调研、抓宏观指导、抓市场监管、抓公共服务上来。要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转变工作方式,规范办事程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是改进作风,塑造新的形象。要强化服务宗旨,改进服务态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工作计划下一篇:2021年乡镇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互相批评意见汇编(附对照检查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