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工作总结

2024-08-09

教师流动工作总结(精选8篇)

1.教师流动工作总结 篇一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机电系教师流动中心工作计划

一、教师培训工作

利用寒假,选派机电、机械系专业教师到教师流动中心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发挥教师培训功能。

1、宁夏新瑞长城机床有限公司教师流动中心:

⑴选派王立华(机械系)老师到新瑞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主要实习内容为数控车床主轴箱的加工与装配,时间为2012年2月,为期10天。

⑵利用每周六时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人员如下:

2、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教师流动中心:

⑴选派李春菊、李新秀、⑵利用每周六时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人员如下:

二、兼职教师选拔聘任工作

1、宁夏新瑞长城机床有限公司教师流动中心:

2、宁夏力成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教师流动中心:

三、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

四、专业建设调研、研讨工作

五、教师流动中心考核工作

2.教师流动工作总结 篇二

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 系统只有与外部进行信息、物质和人才交流, 才能求得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一旦与外部交流中止, 系统就很可能陷入停滞和危机。师资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组织性、开放性和不稳定性, 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每个学校只有不断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师交流, 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教师良性流动可以说是相依相生的。鲁迅先生就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自由任教, 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在各大学自由任教的经历。正是这种教师的良性流动, 促进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发展。教师良性流动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某所学校教师流出, 从局部讲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发展, 但从全局讲, 教师双向流动, 可以促进整体教师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闲置和浪费, 这是其一。其二, 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师校际间流动是价值规律对教师资源起调配作用的一种方式,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手段。其三, 有利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流动可以使教师接触不同的区域文化、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 有助于教师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学校间的人才竞争和争夺日趋激烈, 教师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流动已经由被动服从型向主动选择型转变, 流动比率在逐年增长, 这给现有学校人事制度带来极大的挑战, 客观上要求学校从消极控制型向积极吸引型转变。学校要对现有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消除流动壁垒,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然而, 我国许多学校在教师“流”与“留”的关系上, 存在着模糊认识和不合适的做法。一些学校对想要流动的教师, 或是一时没有用武之地的教师, 不是鼓励流动, 让他们人尽其才, 反而“囚禁”不放, 使教师资源闲置。鲧治水, 堵而不疏, 截而不导, 结果山川漫溢, 九洲成灾, 终遭杀身之祸。到了禹, 改变了治法, 疏而不堵, 导而不截, 结果获得成功。在教师“流”与“留”的问题上, 采取“堵”而不“疏”的学校, 不妨学一下大禹的治水方法, 也来个以“疏”代“堵”, 以“导”代“截”。这样, 让教师良性流动起来, 使教师各显其能, 各尽其才, 何乐而不为呢?

3.教师流动工作总结 篇三

一、单项流动:匮乏与过剩并驾

现阶段,教师的流动呈现单项倒流现象,造成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现象更加雪上加霜,而城区小学教师却人满为患,许多教育人才“无用武之地”,是什么造成的呢?

1.教师个人素质的自身限制

(1)从教师能力方面看。农村还有一部分教师是毕业生直接分配过去的,走上岗位会发现,以前专科学校中学习所得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教育实践,有太多的困惑,面对课堂教学和教育学生上的很多问题往往“措手不及”,甚至会走入诸多误区。

(2)从教师压力方面看。60%的农村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太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工作中“一人多头”的任教现象严重,特别是音、体、美、英语教师的缺位很严重;其次是教育教学知识更新速度太快、教研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教学研究引路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要多走很多弯路。

2.教育环境的截然不同

(1)教育硬环境的差距。由于受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影响,每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总是习惯性把有限的、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城区重点学校。

(2)教育软环境的不同。农村小学教师有很多人在一年里甚至是几年里根本没有参加校外的任何学习培训,因为出外学习名额实在太少,出外学习费用太高学校也负担不起。这些无疑给原本就在质和量上差强人意的农村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教育机遇:流动与发展并存

1.养精蓄锐:教师流动盈科而后进

(1)添砖加瓦,吸引教师流动。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起码要保证农村教师的待遇要高于城镇教师,如工资、人事、评级等相关的方面,明确规定流动教师应当享有的待遇和补助,出台了这些实质性的吸引因素,才能让教师眼前一亮,也才能体会到在农村小学工作的优越性。有了优越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同时保障城乡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

(2)掷地有声,保障教师流动。现在很多地方为了保障农村小学服务教学,造成很多老师“去的容易,回来无门”,有的老师根本就是“有去无回”,只等退休……。所以,一定要给“流动老师”一颗定心丸,解决阻碍教师的不安定流动因素,要保证“流动自如”,才能稳定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2.教海拾贝:教师流动“换”“气”生才

(1)提升“留守教师”的素养。学校一定要以提升原有的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为重点,积极创设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优良氛围,促进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2)体现“流动教师”的价值。农村教师提升有一个过程,城市和先进的教学地区可进行教师流动,可以深入农村,带课下乡、支援教学、专家小组协助和同课异构等,还可以与农村的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先进地区的教师和各教育专家到农村中去,体验农村教育,了解农村教育同时帮助农村教师,还可以为自己的教育研究寻找新的素材,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灵感。

3.深根固柢:教师流动继往开来

(1)保障流动教师的家庭安康。据了解,致使农村教师流失的最大原因来源于家庭因素。未婚的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因为工作单位在农村小学,找一个伴侣还要接受别人的挑三拣四;结了婚的农村小学教师就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要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安心工作,也要考虑他们的婚姻和子女教育问题。

(2)保障流动教师的晋级评优。很多农村教师工作辛苦一辈子,因为晋级人数有限,不能评上高级职称大有人在;特别是高级教师在农村小学更是凤毛麟角。一定要保障流动教师晋级评优的优先性,将这些政策正式落实下去,会给城乡教师的流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还可适当提高农村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吸引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

4.教师流动中心建设方案 篇四

一、基本思路

根据教师流动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配合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更好地做实国家骨干专业的内涵建设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快骨干专业建设,实施专兼职教师倍增计划,提高专兼职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出企业更贴近企业现状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我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我区著名企业建立教师流动中心的双向交流机制,与宁夏香渔王子餐饮集团、银川同福大酒店紧密合作,依托企业平台、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双主体,双责任,互惠双赢” 的校企合作机制,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中心,使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在共同参与培训、管理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培养职业、专业教师的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实现校企人员互聘,教学生产互融,校企师资共育的师资建设目标。

二、建设内容

成立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银川香渔王子酒店、银川同福大酒店教师流动中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具体如下:

1、组织机构、职责

中心主任:宁夏香渔王子餐饮集团

银川同福大酒店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管系主任

职责:负责制定流动中心的工作计划,做好教师培训和学生顶岗实训安排与考核,负责向学院和酒店领导汇报教师流动中心工作情况。

中心副主任:宁夏香渔王子餐饮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

银川同福大酒店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

职责:协助主任做好流动中心工作计划,具体落实各项教师培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协助主任做好中心工作成效评估工作。

工作人员:旅游管理系教学秘书、学工干事、酒店人资部干事。职责:按照中心工作计划,做好中心各项日常工作的联络、实施、报表等工作,做好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2、设立办公地点、配备相应办公设施

在宁夏香渔王子餐饮集团 同福大酒店选择一间15--20平米左右的房间作为教师流动中心办公室,学院负责配备文件柜1个,会议桌一个,椅子6把,电脑1台,作为研究专兼职教师培训,职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安排、专兼职教师交流、校企合作进行科研、管理及培训的议事研讨地点。

3、制度建设

制定教师流动中心工作制度及各项培训、实习、考核制度,并上墙。建立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培训成长档案;建立学院、企业专

兼职教师流动工作档案及工作记录;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档案。

三、工作流程

1、提出申请

每学期在安排教师或学生进驻中心进行培训或面向企业、行业进行职工培训等工作前1个月,由培训申请单位向中心提出书面培训申请和计划,递交教师流动中心,作为中心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依据。

2、制定计划

教师流动中心安排有关人员,根据培训申请,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在主任领导下制定出包括培训岗位、指导教师安排、时间岗位轮换周期及考核要求等内容的培训计划,经主任审批后,由副主任(学院、企业)负责落实。

3、组织实施

按照中心制定的(学期)培训计划,由中心副主任(学院、企 业)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接受培训的教师或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 ○2进行企业交流、管理等制度培训;

○3划分培训岗位;

○4选派指导教师;

○5进行培训中期检查;

○6进行培训结果考核与总结汇报。

4、考核总结

培训过程中要进行培训效果中期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中心组织系部、餐饮等部门对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总结,并向中心和学院进行书面汇报。

2011年10月

5.“教师流动” 不能局限于形式 篇五

文:九州狐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这一差距使得各种资源向城市流动,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动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产生。

为了有效的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的局面,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纷纷的尝试城区优秀教师向薄弱农村学校流动的做法,并以制度的形式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与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紧密的结合起来,有些地区还规定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校与校之间实行联动机制进行双向流动,试图有效的改善城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只是,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造成教师流动效果不明显的因素有很多。

第一,城乡师资不均衡不是教育不均衡的全部,农村学校除了师资薄弱以外还有生源薄弱和学校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两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首先,城区学校对农村优质生源的掠夺风头日盛,既有通过正常招生造成的生源流失,也有因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造成的农村优质生源向城区学校的流动。以我们学校为例,今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只有一百人不到,其中就有近十人被区内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录取,这些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校内的佼佼者,如果正常的升入本校初中部,初中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会被区高中录取,这部分优质生源的流失对学校最后初中毕业的升学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便是流失了这么多的优质生源学校仍然能完成区高中的升学指标,如果不流失结果一定会是另外一个天地,而效能评估的时候看的是最后的成绩谁还会管你流失了多少优质生源呢!这显然不公平。

其次,校内领导层对教师流动目的能否正确的理解很重要,城区的优秀教师来到乡镇学校以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领导层必须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做出详细的规划。教师流动的初衷是让一些城区优秀教师引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教学思想、理念、方法上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拉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学校领导层没有这样的意识,只让他们来学校教教书,这样的流动有悖于实现城乡师资均衡的本意。

第二,城乡教师流动并没有解决乡镇薄弱学校教师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窘境,城乡学校之间同科教师相互流动,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教师,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乡镇学校在学科师资配置上不合理的状况,乡镇学校的教师几乎都是“一专多能”,只是,“一专多能”是根本不可能的,用老辈人的话就是“没有牛,只好用黄狗来耕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声高过一声的今天,这种局面肯定要打破,只是,乡镇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第三,教师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举措,只是,教师流动不单单是把城区学校的教师派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派到城区学校那么的简单,教师流动不能局限于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考量每一所乡镇学校的师资现状,有的放矢地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尤其是能够兼顾到乡镇学校的薄弱学科,必须对流动的教师实行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比,不断的修正教师流动规划、制度,从而逐步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流动利益最大化。

“教师流动”不仅仅是对薄弱乡镇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培养薄弱乡镇学校的“造血功能”,城区优秀教师被选派到乡镇学校除了要求他们对乡镇学校的学科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更重的是要求他们把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好的做法渗透到乡镇学校,对乡镇学校的两组建设、教学科研、文化打造、校本课程的设置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三两年以后

即便是他们走了城区优秀学校的那些好的思想、方法亦以融入乡镇学校的血液。

教师流动的目的是实现城乡师资均衡,而师资均衡并不仅仅是学校有多少个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市青优,师资均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先进的办学理念、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良好的教育教学范围。

6.成县二郎学区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篇六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各类人才的有序流动,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系统内部人事管理机制,实现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按照业绩考核为主的原则,公开、公平的原则,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学区实际,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关于本学区人员调出

1.各学校应全面关心骨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格控制骨干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调出本学区。

2.调出本学区人员须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加注意见后上报学区,学区会议研究加注意见。

二、关于学区内部教职工跨校流动

3.教师的调配与交流,应当坚持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充实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促进中心和基层教育统筹发展,在确保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合理调配,适当交流,确保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4.原则上一学年调整一次,由缺编学校上报所缺教师的数量及专业,学区根据缺编情况及所需专业情况及申请调动人员的教育教学成绩、工作年限、实际困难等情况,在编制范围内,按专业需求进行调整。

5.继续执行“三、五、七”服务制度。本科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三年以上、专科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五年以上、中师生应在就业岗位工作七年以上方可提出调动申请。

6.申请调动的教师一般应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即申请初中教师,必须具备初级中学教师资格或具备师范类专科及以上学历,并且专业对-1-

口。初中教师岗位所缺专业教师,可从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者中选拔。

7.在基层学校工作多年,由边远学校调入规模较大学校,或规模较大学校调入中心学校的教师,在小学各类考试中,考核名次名列全学区前茅,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申请调动的,学区可优先研究。

8.在偏僻村学工作且离家较远的女教师,根据本人申请经所在学校同意,可由学区照顾调整到离家较近的学校工作。父母或个人身体确系重症需长期照料的,可根据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医学证明,由学区照顾调整到离家较近的学校工作。

9.因组织人事变动,在原学校不便工作的,可根据本人申请,由学区研究调整。

10.对教育教学能力差、教学成绩低,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考核排名在末尾的教师由学校上报学区统一进行待岗培训,培训合格后能胜任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回原学校工作,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分流,初中教师分流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教师分流到基层小学。

11.基层学校之间教师申请调动的,经双方学校加注意见,由学区研究审批。

12.申请调动的教师,填写《成县二郎学区教师调动申请表》,由申请调入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考查,组织试讲一周。同意调入的,由双方学校加注意见。

13.未经学区批准,不允许给要求调入本校但未经学区批准的教师擅自安排教育教学工作。

三、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及业务水平

14.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师范院校举办的自考、函授、网络教育等形

式的教育专业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确需离职进修的,或离职读研的必须选择教育教学所需的紧缺专业,由本人提出申请,学区加注意见,报教育局批准。未经批准,擅自离职进修的,以旷职论处。已经取得紧缺专业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后,可优先调整到适合本专业的岗位工作。

四、其他事宜

15.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本办法与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相抵触的,以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为准。

7.中日教师流动机制对比研究 篇七

一、中国与日本教师流动机制发展概况

1、中国教师流动机制发展概况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走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道路, 社会各个方面在转型过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表现在:经济上, 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转化;在政治上, 由以集权, 人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政治体制向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 富有效率, 充满活力的新的政治体制转化;在社会组织上, 由以同质, 综合, 凝固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向以异质, 分化, 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结构转化;在对外关系上, 由封闭, 保守状态向开放, 融合状态转化;在文化上, 从“道德伦理”型向“科学法理”型转化。[1]这次变革引发了各种社会利益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在教育领域则表现在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均。此时的教师流动具有以下特点:从流动的主导来看——我国教师多是追逐个人利益, 以个人名义, 进行校际间流动, 属于个人行为。从流动的方向来看——我国教师的流动主要是以向上流动为主, 这主要包括:从教育资源贫乏的学校流向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 从乡村流向城市, 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结果上来看——它加剧了教育发展的失衡, 危及教育公平, 使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呈现出“东部发达, 中部发展, 西部落后”的局面。

为了教师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师资的合理配置, 教师结构的优化和师资整体质量的提高, 促进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流动的政策——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大中城市, 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措施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2]。同年5月教育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方案”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3]。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4], 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5]。

2、日本教师流动制度发展概况

日本教师流动制度始于二战后期, 完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战结束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实现义务教育全民化, 以及教育均化发展到一个相当高度的基础上, 实施初步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该制度实行后得到了社会上的支持, 并取得一些成果, 但是它主要在公立学校间推行, 而且教师的管理权限在市, 街区以及村一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因此教师流动的区域与范围都很狭隘。为了弥补这一缺失,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及营运的法律》应运而生, 在六十年代达到完善, 一直被使用到今天。

该制度从地域规定了教师定期流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县内流动, 包括市、街区、村间流动;一种是跨县流动。在流动对象上规定:教师拥有10年或以上教龄, 或在同一学校任教6年以上, 为了解决当地教师编制问题, 或教师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而有必要流动的教师。在流动频率上:公立学校教师平均6年流动一次;校长则多数为3到5年, 一般情况下每名校长自上任到退休平均流动2次以上。流动程序具体为: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上旬, 由县 (都道府) 一级的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师定期流动的实施要旨, 内容包括地区的指定, 有关原则、要求等;全体教师填写一份调查表, 其中包括教师流动的意向;由校长决定人选, 在充分尊重教师本人意愿并与之商谈后, 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 最后由县 (都道府) 教育委员会教育长批准。校长一般由教育长直接任命换岗, 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请;在来年4月新学期前, 流动教师全部到位。[6]

二、日本教师流动制度对我国教师流动制度构建的启示

日本教师流动机制将教育公平理念深入国内的每一个学校, 因此无论是私立还是公办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不是很大。在日本几乎每个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都参与过流动。各个学校教师的调出与调入, 不但使得当地师资得到均衡的配置,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师在学校之间的周转, 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维也在各个学校周转, 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 从而共同提高当地学校教学质量, 推动当地教育发展。

而我们国家传统观念认为, 教师应当是一个稳定的行业, 其稳定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教师有当地教育部门进行统筹安排, 在没有一定过错的情况下, 学校是没有权力将教师辞退;也体现在空间上, 教师一旦进入一个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如果该教师在工作阶段没有去其他学校意愿的话, 基本上该教师的整个工作生涯都将局限于这一个学校。在笔者看来, 这种“稳定”会造成当地学校教师队伍的固化——没有调出与调入, 从而形成当地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

1、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完善我国教师流动制度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师流动机制, 有的地区教师流动是依靠当地省上教育局下发的文件进行流动, 有的地区则是依靠国家政策来保证教师的流动。然而不管是以当地教育局文件的形式, 还是以国家出台政策的形式, 都无法在本质上解决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要解决地区内部乃至地区间的教师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就要设立有关教师流动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在教师流动的年限, 区域, 以及流动的相关待遇补贴方面, 依照我国现有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其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同时个省市自治区也要配合国家制定的有关教师流动的法律法规, 针对当地情况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保证国家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2、教师流动要有合理的补偿机制

其中补偿包括:收入差距、流失成本两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补偿是指针对城乡教师收入差距而进行的补偿。这种差距通过城乡学校教师福利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县市级学校因占有优质教育资源而获得福利多于乡镇学校, 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县市级学校教师所占有的择校费福利, 以及各种课外补习所获得的福利性收入。因此为了弥补该差距, 当地省上教育局应在各个农村乡镇建立专门的教师流动补贴, 随着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而减少。流失成本是指因教师流动本身而形成的消费, 例如移居, 交通, 以及通讯引起的消费。对于这部分成本的补偿, 应当分别建立流动教师的移居补助、交通补助, 以及通讯补助, 具体情况应当结合当地个人消费状况, 农村乡镇以及学校财政状况而定。不同的地方, 理应有不同的补助措施。

参考文献

[1]董泽芳等:“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 1996年第2期。

[2]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20060307/3177040.shtml, 2006-03-07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方案[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053/4383905.html, 2006-05-18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5/23/content_623645.htm, 2007-05-23

[5]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EB/OL]http://www.teacher.com.cn/zhuanti/west/info/info02.htm, 2007-07-01

8.宜丰:建校际同盟促进教师流动 篇八

宜丰县文教局结合各校的不同特点,将全县城乡小学异质划片,建立四个教育同盟,每个教育同盟由一所县城优质小学(牵头单位)和四所农村小学(成员单位)组成,围绕教学技能、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学科评讲等六项交流活动展开。

据悉,该项活动要求牵头学校坚持学科基本均衡的原则,每学年按不低于本校教师总数的10%派出交流教师到成员学校,并且每轮必须选派一定比例的学校中层干部参与交流。各成员学校按对应数量选派教师到牵头学校交流任教,规定县城学校教师聘任中、高级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交流工作经历。在教师业务提高上,要求同盟学校教师互相上亮相课、示范课,举办课题研究讲座,县城各学校在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给农村学校以指导。在学校管理上,县城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中层干部则要把管理观念和方法带到农村。

上一篇:7.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考核制度下一篇:更改姓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