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范文

2024-11-30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范文(共10篇)

1.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范文 篇一

曾读苏轼的《定**》,他吟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曾惊讶于苏轼的豁达和宠辱不惊,这样的人生态度,似是一种至高境界。

只是一直以来,困顿在学校和家的平面里,不停地反复着。有时候想停下来,忙里偷闲,却又被身边飞快的气流推了跑着,措手不及。然而,这一天,我意外地发现雨,烟雨,真的可以让人沉淀,而那份闲适,竟是如此美好。

周五放学,天空飘着小雨,我一边咒骂这鬼天气,一边顶着雨在十字路口招出租车。雨淅淅沥沥的。像是给世界挂上了一层帘幕,这情景,倒是颇有几分诗意。我心急火燎地坐上出租车,心里盘算着这个周末的事情,脑子飞快地运转着,忽然,觉得手上、脸上竟有一丝凉意,直渗心底。我这才发现车窗大开着,雨珠就这样改变了自由落体的轨迹飘进了车窗,我下意识地想动手去摇起车窗,可不知道为什么又收回了手。

或许是想让自己清醒一下也好,想矫情一番也罢,我就这样静静地淋着雨。我伸手接着从天而降的雨花,任凭它在我的掌心绽开,再打湿我的衣物。不知不觉地,我的心里漫透着一份宁静,似是一切烦恼都被洗尽,与眼前这雨融合起来,我开始小心翼翼地打量起这个世界。瞧,车窗外的那家小店,那棵大树,似是从未留意过它们的存在,猛然间发现——原来我的世界里,在不经意间,错过了太多东西。

下雨天,十分拥堵,时不时地,车子会来个急刹车,我惊讶于自己今天所表现出的淡定。换作平时,我一定早已坐立不安,心浮气躁了。我突然庆幸起这样的堵车,因为这次堵车,我才可以透过车窗端详起这方小小的世界,我才可以触碰雨的恩泽,倾听到风的呢喃。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旁边车辆里所发生的事情,听见车外经过路人的对话。原来——这个世界的这个角度,我自己,从来不曾仰望过。

前座的司机开始着急了,他拼了命地按着喇叭,嘴里还念念有词,我突然笑了出来,呵,这样着急也没用啊!四周的喇叭声开始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时不时地还有些胆大的自行车主为了抄近路从我们的车前猛地穿过。他们的脸上表情生硬、麻木,没有快乐。我开始思索,自己,也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吧。我此刻笑着他们的着急和浮躁之时,我又何常不在嘲笑自己!我忽然了解到了苏轼笔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哦,那场百年前的雨啊,竟然在不知不觉间飘落在今时今刻。我感谢这场不期而遇的`雨,让我有了半刻的闲适,让我体验了番超然物外的境界。

或许,回到家,或许很快,我又会回归那份快节奏的生活,可是我不遗憾。至少,我曾经淡定过、停止过,会记得这一份超然物外,我会向前,带上这场雨中的这份心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 篇二

物换星移,不知不觉中,我从教已经50年了。回想50年走过的路,这路上既有阴霾,也有阳光:既有坎坷,也有鲜花。在教学中,我授疑质理,敢于思考:在科研中,我上下求索,矢志不移。我不惧怕学历浅、挫折多,不错过一次学习机会,不放过一个可以请教的人,不怠慢一次出头露面的场合,再加上那股子倔劲、韧劲、拼劲,我终于超越了自我,收获了那么多成功、那么多荣誉、那么多快乐。50年一路走来,我有许多故事要向同行们倾诉,有许多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一、机遇青睬有准备的人

2001年至2004年,我带的班级60多个同学来自28所小学,除少数几个教工子女是市区重点小学通师一附、二附毕业的,其他都来自郊区或市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小学,有的同学家离学校有20公里左右:有些小学如“运河小学”,过去我从未听过它的校名。这些同学家长的文化素质、经济地位都比较低,一半以上是下岗工人,没有稳定职业。家庭现实、社会不良习俗为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沉重的自卑。

入学后,我了解了这些情况,了解了一些同学心里的顾虑,不仅和任课老师交流沟通,用我们的目光,我们的微笑,我们的具体帮助,我们的鼓励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而且还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启迪学生:

1983年,我在市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搞教育科研。此前,教改实验已经走过5个年头,我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在学会中达到会学;授学生以渔,使学生终身得鱼!当时,改革的春天刚刚来到,人们旧的教育观念——学生是靠教师讲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是不能学的——还根深蒂固,占统治地位。而我的观念是,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学会的,学生不学或不会学,教师的教是不能奏效的。我总结了“什么是自学”。“什么是自学能力”,“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方式”等等理论框架和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写出论文,题为“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凭这篇论文和我的实践成果,我作为南通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推荐的4名代表之一,于那年5月出席了省中学数学年会。

大会交流时,第一个发言的是省城一所名校颇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他的观点是,学生离开教师是不能自己学习的。他还以自己曾经搞过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实验,结果却失败了为证。显然,他的观点与我的完全相反。他是权威,同行都崇拜他,我则是一个无名小卒,同行能够认可我吗?

正当我既有点害怕又不甘罢休时,会议主持人宣布由我发言、交流学术论文,不容迟疑,我拿着讲稿,心里嘀咕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勇敢而沉着地走上讲台。我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具体操作方法,摆出教学效果的真实数据。结果大多数与会代表接受了我的观点,我获得多数票,被推选为全省出席全国年会的4名代表之一,而且是惟一一名女代表!当晚我兴奋得不能入眠,决心沿着这条教育科研之路大踏步走下去。

当年10月上旬,我带着论文,怀揣着走上全国学术井台的憧憬出发了。会议在安徽绩溪县召开。共分四个组,每一组由七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组成,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大会发言,其他代表则在组内发言。江苏的另外三名代表鼓励并指导我在小组内介绍好自已的研究成果,争取由小组推荐到大组。这一夜,我几乎没有合眼,躺在床上,反复思考,概括自己的论点,研究自己列举的重要论据,甚至琢磨自己的语言、语调。“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我在小组内40分钟的发言,博得8个省(市)代表的一致赞扬,大家选我大组发言。

大组发言每人只给15分钟。时间一到,主持人摇铃,发言就得终止。我又向我省的代表请教,怎样发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他们说,只能讲12分钟,在大家听得欲罢不能时讲完,然后对大家说,我这次递交的论文题目是什么,各位代表的材料袋里都有。敬请各位指导。

这一夜我未睡好,因为追求是无止境的,功夫是不怕用得深的第二天下午,是会议的最后半天,4个组的代表发言,而后执行主席总结。晚上会餐,第二天大早游黄山。我在第四组,应该是最后一个发言。我们组的组长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葛棠院长。他是年过六旬的老领导,享有很高威望。会场上,他坐在前排,我和江苏省的其他代表一起坐在中后排。葛院长走到我跟前,充满希望和鼓励地对我说:“准备好了吗?你会成功的!”,我说:“谢谢葛院长,我一定努力!”因为会议已经开了四天,大家都有些疲劳,加上一些代表的心早已飞上黄山,所以会场纪律不太好。第三组发言的代表是上海某中学的一位女校长,她讲了近40分钟,可能因为她是上海的,所以主持人未响铃叫她结束发言。可下面的听者却不厚爱她,讲话的声音很大,待她讲完时,非但没有掌声,而且松了一口气,“啊,好不容易结束了!”谁知主持人“嫁祸”给第四组,他说,“由于时间关系,第四组就不个人发言了,由组长简单地汇报一下!”我的梦想、我们江苏代表的希望顿时破灭了!

葛院长却站起来向我示意准备上,他从容地走上讲台。我不解地和身边代表说:“怎么回事?好像是叫我准备发言,会议主席不是已经宣布不发言了吗?”葛院长说:“我们组由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省(市)的代表组成,大家一致认为江苏省南通市第十二中学(当时我校校名)李庾南老师的教改成果最好,大家一致赞同,要我介绍,还不如她自己介绍好,下面由她发言。”会议主席面对这位老同志也无奈,只好默许。我站起来时,江苏的代表说:“李老师,沉住气,12分钟!”往主席台走时,我对自己说:“面不改色,心不乱跳,排除万难,争取成功!”由于我准备充分,加上20多年的教学实践锻炼,与前三位发言代表相比,表达不仅准确、简练,再加上我声情并茂,一下子就吸引了会场近500名代表。当我说完最后一句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回到座位时,江苏的代表向我伸出大拇指,轻轻地说,“江苏战胜了上海!”“真不错,刚好12分钟!”

散会后,许多报纸杂志的记者纷纷采访我:“您哪

一年毕业的,是北师大还是华师大的?”我非但不自卑,而且带着一些自豪回答他们:“我是南通市第二中学1957届高中毕业生!”他们还向我约稿,要介绍我的教改经验。会后,许多省、市教研部门的领导也约请我去讲学,实地借班上示范课。我从此走出江苏,走上全国学术讲台,一个普通女教师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一个个足印。

同学们仿佛走进我的这段历程,我的精神也随着故事注入同学们的心田。

小朱同学家住十里坊,骑自行车来校,单程顺利时还需45分钟,初中三年,近千个日子,他从未迟到一秒钟,更谈不上缺席;唐闸、天生港、狼山等一带的同学,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到公交车站乘车,到市中心下车后再步行10多分钟到校,寒暑易节,日复一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不嫌苦,从不觉得累,心里总是充满着阳光!

同学们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他们在自信中充满活力,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问、交流、合作。后来不仅全都考上高一级学校,而且近一半同学考上省重点高中。最令我欣慰的,是这种精神、这种心态、这份感情伴随着他们进入新的学校。

2007年,他们高中毕业了。小虞同学参加完高考后,对妈妈说:“我在小学时,老师和一些同学看不起我。进入初中后,一进李老师班,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和其他老师以及全班同学对我的关心。我告别了自卑,我有了自尊,增添了自信。李老师的一个个故事告诉了我,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目标,任何困难或挫折面前都不能放弃!我永远感谢李老师!”

6月25清晨6点不到,我还未睡醒,朦胧中床头电话铃响了,拿起听筒,是小虞的声音:“李老师,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刚查到分数,是649分,我首先告诉您,谢谢您!”这时。一个有着一双圆圆的、充满智慧的眼睛,瘦瘦高高个子的学生,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握着话筒大声说:“祝贺你,一路顺风!”

二、在压力中手受成功

1985年5月,应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局和教研室邀请,我去北京讲学。当时我是学校里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和初二班主任,因为从1978年开始搞“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的实验研究,经常有来自省内外的同行来我校听我的课及介绍,有的老师每学期都要来学习,因此“南通市第十二中学”(启秀中学原名)和“李庾南”的名字随着我的教改实验渐渐走出南通,传到省内外。北京崇文区教研室和我省常州市教研室有合作,一次他们听常州杨秋萍老师的课,觉得耳目一新,决定请她去北京讲学。杨老师说:“我是从南通市第十二中学李庾南老师那里学来的,你们还是请我的师傅去北京讲学吧!”于是就有了此番北京之行。

我是从南京乘火车去北京的。当火车进入北京站时,我站在窗口目不转睛地望着站台,因为我与崇文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素不相识,他们在来信中说,将有4人到站接我,其中有一位老先生,个儿大约160米,带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拄着拐杖,光头,特征很明显,他是北京中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韩宗尧老师。当火车停下来时,我一眼就看到了韩老,我的心定下来了,提着行李包放心地走下火车,他们也认出我,于是走上前和我握手,一一自我介绍。局长的态度十分谦恭,但他的几句话顿时深深刺激了我的神经,他说:“欢迎您,李老师!您是我们北京请来讲学的第一位普通女教师!”是的,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我一定要为我们南通乃至为江苏的普通教师,为女教师增光添彩!

我的讲学安排是三整天报告,每天7小时,第四天上午借班上两节示范课。第一场报告地点是在崇文区少年宫,会场上可容纳200多人,上午8:00开始,主人要我坐下来讲,我谢绝了,站着讲更有精神,犹如在课堂里讲课,便于声情并茂地与听众交流,听众会有亲切感、亲近感,效果比坐着讲更好一些。加上我讲的内容,不只是理性认识,每一个观点或论点都是从自我教学实例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所以非常受老师们欢迎,觉得我举的实例,有些他们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没有从理性高度去认识、去总结;有一些理念或观点他们也认可,可又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从我的讲解中他们受到启示。我是在他们“想说,又说不明:想做,但不知道怎么做”的状态下开讲的,效果可想而知,200多名老师全神贯注,认真记笔记,很快到了10点钟,我说休息一刻钟!可会场上响起一个声音:“不要休息,您继续讲吧!”这是对我的接纳,欢迎,敬重!我已经站着讲了两个小时,当然累,但听众对我的感情激励了我,我的精力仿佛更加充沛了,继续讲到11:30。

下午1:30,主人来接我,他们告诉我:“李老师,我们下午的会场换了个地点。上午,我们怕来的人不多,所以选了少年宫的200多人的小会场,可是您上午的精彩报告很快传出去了,海淀区、丰台区纷纷来电话,要来听讲座,因此下午换了个可容800人的会场。”同行的欢迎又给了我新的压力、新的动力,我心底里暗暗立志:“一定不辜负同行的期望!”就这样,一个半天接着一个半天,我连续讲了6个半天,这6个半天,一直座无虚席,会场上和我交流的是一个个专注的目光,是一个个挂着“满意”笑容的脸庞,是不时发出的会心的、认同的、赞誉的笑声和掌声!每场报告结束时,我接茶杯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因为力气几乎用完,可我内心有用语言也无法表达的欣慰、满足和豪迈!因为我展示了南通、江苏,不!展示了全中国普通中学教师——普通女教师的形象。

第三天晚上,我用完晚餐回到房间,一群老师在等候我。他们真诚地和我说:“李老师,我们教研室领导给你出了道难题,明天是借‘第三世界’(生源差的学校)第225中的一个差班请您上课,这个班学生不爱学习,不仅学习成绩差,有些品德还差,上课捣乱、课外打架的都有。您做报告时,总是满面春风,和蔼可亲,明天对这班学生上课,可不能面带笑容啊!我们上这班课之前就开始运气,绷着脸,一脸严肃地进教室,有时还控制不住课堂呢……”我感谢他们的提醒与关爱的同时,也陷入了沉思。

前三天的报告广受欢迎,取得圆满成功,最后两节课如果不能成功,那就功亏一篑了。一定要上好!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呢?我想,不是靠“凶”,靠“板着脸”,靠“压”,首先要尊重学生,融洽感情,只有当学生接受我,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时,这堂课才有可能成功。我走进课堂,50多个学生被听课的800多位老师围着,他们是坐在最前边的一个小方阵。我首先自我介绍:“我是江苏省南通市第十二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同学们知道南通市在哪儿吗?”“知道,是上海的!”会场上出现一片笑声,气氛开始活跃了,我简短地讲了长江人海口、南通和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以及行政区划。我又问:“知道我的名字吗,”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上“李庾南”三个字,学生们齐声回答“李庚南!”哄堂大笑,气氛更活跃了,我和这50多个学生间的距离顿时消失了,我诙谐地说,“今天是李庚南的姐姐来给你们上课,我的妹妹

叫李庚南同学们还不认识‘庾’字,这是江西省大庾岭的‘庾’字。看样子,同学们对地理还学得不够好哩!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学们欢迎李庚南的姐姐和你们一起研究‘分式’的有关知识吗!”“欢迎!”“声音还不够高,到底欢迎不欢迎?”“欢迎!”“谢谢!上课!”就这样师生情感融洽地、轻松地进入了学程,这堂课上得很好!

下课时,崇文区教科所李朗光所长带来试卷当场测试教学效果,学生们认真地做了试卷,李所长批改完试卷,并作了分析,很满意,学生是在没有巩固消化和做作业的情况下做试卷的,结果只有一人不及格,56分,全班平均成绩90分(满分100分)。

崇文区教育局对我的讲学、讲课非常满意,为了感谢我,他们问我有什么要求,一定满足。我说,我想拜访中国第一个教育心理学博士林崇德先生。他们听了更加敬佩我,想了很多办法,终于圆了我的梦。周日下午,陪我到了林博士的家,我向林博士汇报了我对“自学”、“自学能力”的认识,我的教学实践等,我的观点得到了林博士的认同,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我对自学能力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不巧,崇文区停电,225中初一12班的学生在烛光中给我开了一个欢送会,因为是端午节前夕,有学生还亲自包了米粽送给我路上吃,纷纷让我签名,留下通讯地址。会上不少同学发言,谈与我共学的2节课及与我短短相处的感想和收获,其中学习和品德表现最差的一名学生不好意思口头发言,他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了短短的两句话:“李老师,谢谢您!10年后,我考上大学去南通看您!”

在北京的几天,虽然非常辛苦,但我十分满足,收获很大,我享受到一个为人师者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我享受到教学改革的成功!

三、“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1987年5月,我应大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邀请到大连讲学。在大连,我作了三整天关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学术报告,第四天上午借大连市实验中学上了两堂示范课,我的报告和示范课受到大连市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数学教育界同仁的欢迎和称赞,他们邀请我第二年再去那里讲学。

我是乘飞机从上海去大连的,按原计划乘飞机回上海。交流中,大连市教研室吕品主任和辽宁省教育学院教研部魏超群主任问我有没有坐过海轮,我说没有,他俩一致建议我乘坐海轮回上海,看看渤海、黄海,这也是一个难得的经历,一种美好的体验。一直以来,我喜欢尝试未知世界,加之对大海的向往,就欣然接受这一建议。

他们当即托人去购二等舱船票,可是,二等舱船票早已告罄,连三、四等舱和五等统舱的船票也都已卖完,只剩下散席票,主人建议我仍乘飞机返回。我见过上海至南通江轮上的散席(租张椅子,在适当位置坐下,或躺在椅子上休息、睡觉),因此对“散席”并不害怕,执意要乘海轮。主人千方百计托了一个人和我一起上海轮,那人说他认识海轮上的工作人员,上船后可以找熟人给我换票,谁知上了海轮后,这个人找不到他认识的熟人,也就撇下我,一走了之。

船上人很多,顿时我手足无措,手提行李包,站在船舷边望着码头,束手无策,很快船就起航了,我仍然茫然地站着,不知哪儿是我的安身之处。这时,身边有一位旅客,大概察觉到我的处境,主动和我搭话,说她也是散席票,可以凭散席票去服务处租草席,而后在船的甲板或走廊上找一空处,放下草席,席地而坐……“天哪!大连到上海要航行29个小时,我这29个小时怎么熬过呢?”我心底里喊着,后悔不该不乘飞机,乘飞机只要两小时,而且条件、环境与这里真有天壤之别!“既来之,则安之!”我去租了一条草席,在船舱内楼梯旁的一小块空地上铺下来,总算有了安身之地。周围人来人往,地上几乎是人挨着人,物靠着物,“怎么办呢?”我反问自己,然后强迫自己慢慢静下心来,从行李包中取出笔记本和笔,写上“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实验研究报告”的标题。29个小时,尽管身外熙来攘往,但这一切都与我无缘,思维可以不受任何干扰,我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写我主持和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实验报告!

我全神贯注地写作,写累了,我就跑到甲板上看海,呼吸新鲜空气,凝望着澄碧的海水在船舷边掀起的白色浪花和泡沫,不禁从心底发出深深的感叹:太美了!但是,宝藏蕴藏在海底啊。不潜入海底,怎能得到宝藏呢?我又回到草席上,席地而坐,继续写作……就这样,不知不觉,东方吐白了,天亮了?我又站到甲板上看海,远处的地平线上先出现一个白点,渐渐地大了,大了,原来是一艘海轮。金色的彩霞扯起在遥远的天际,在蔚蓝的天空中,海鸥自由飞翔,我真正领悟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内涵。我又回到原地,继续思考,修改报告。人有寄托、有追求、有希望的时候,对与目标无关的人和事常常毫不在意。饿了,我就吃点大连朋友给我准备的食物,累了,就去看海,放松一下心情。结果越写越上手,第二天傍晚,终于在海上完成了实验报告的初稿。

可是轮船要在夜里12点钟才能到上海公平路码头,这时,我又有了新的担忧,上海开南通的第一班轮船(在十六铺码头上船)是早上7:40,这7个多小时我将怎样打发?“到时候再说吧!如果有公交车可乘,我就到十六铺码头的候船室度过后半夜!”

深夜12点,海轮终于靠上公平路码头,一走到出口处,就有不少旅店在拉客,我一看有派出所介绍的旅店,听说离码头很近,加上又开着一辆小面包来接客人,我就上了这辆车。谁知车开到一个黑弄堂里。旅店很小,房间是用木板隔起来的,我走进房间,有一张有上下铺的床架,下铺睡着一个妇女,我走进去,她没有听见响声,正在打鼾,而隔壁传来一名男的打鼾声,此起彼伏,犹如“二重唱”,这样的环境我怎能人睡?再过四个小时,我要去十六铺码头买票、候船,于是我爬上上铺,躺着直直腰,眼都不敢闭一下,不时看看手表。五点一到,我马上爬起来,也没洗漱,就结好账走了,赶上公交车第一班,来到十六铺码头……

3.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 篇三

苏轼与友人出游,逢风雨大作,同行皆狼狈,唯有苏东坡一脸洒脱,那是因为历尽风霜的他有一颗坦然面对的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过多的期盼竟然成了一种负担,荆轲的失败不在于准备得不充分,而在于带走的太多,成了沉重。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像个幽灵,从不为出现做准备,也不因离开留下什么,这样的人生我喜欢。为灾难做准备,为风雨做准备,为一切可以想到的陷阱做准备,可谁又知道,真正的苦难总是以一种你永远无法预测变幻的嘴脸出现,你又怎能想到?于是,为了准备,你浪费了享受快乐时光;为了准备,你忽略了拥有快乐的权利。当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你却手足无措,瞪着眼睛,叹息道:“怎么会这样呢?”于是,你很容易想起苏东坡,那个在风雨中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男儿。

毕淑敏有一篇《提醒幸福》说得极好:“我们总是提醒灾难,预测灾难,为灾难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活在战战兢兢的负担里,忽略着本该属于我们的快乐。可我们为什么不懂得提醒幸福呢?”

因为害怕失去,不肯去拥有,这是你为失去做的准备;因为害怕流泪,不肯去微笑,这是你为泪水做的准备。沉重的铁镣加在了原本湿润的心上,让它再也不会哭泣,你放弃你爱着的人,你放弃爱着你的人,不敢去拥有,不敢被拥有,这难道真是你的准备?为一无所有做的准备?

4.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 篇四

冷雨侵入襟怀,一阵轻寒之后,淡淡的诗情也随之潜入。疏雨中漫然吟哦,芒鞋竹杖举步而前,虽不能作鞍马的驰骤,却另有一番自在与从容。天地间烟雨迷蒙,披一袭轻蓑,我自独往而任之。不戚戚于功名,不汲汲于富贵,人世间的毁誉也就如这阴晴不定的春雨,不过沾湿了身上的衣袍,于内心的光风霁月,又何尝有分毫的浸染!

春风拂面而来,烟云过眼即散。山头斜阳早已穿透浓云,闲闲淡淡地洒下晚照,洒下一天的安详与温情。路边野花自如的开放,林中鸟儿自在地娇啼,经一番雨水的浣濯,草木山川清新而澄澈,像是沐浴着禅定后的愉悦。心灵应和着天地间泰然的节奏,信步款款地走去。偶一回头,那一阵凄风苦雨的萧瑟,已经在路途迢递中渐渐远去,渐渐淡入暝色苍霭之间。

这首词前面有作者的短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首平和淡定的小词竟是作于苏轼身受迫害贬官黄州时期。那么,这首词在单纯的写景叙事之外就应该有更多的意味了。

人生境遇中并不缺少充满诗意的审美题材,敏感的诗人总能从灞桥驴背上或是名花美酒间觅得诗材,剪裁成一段段锦绣文章。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美并不难,创造美就要困难得多,在充满艰辛的生活逆境中发现美、创造美则更不容易。这要求诗人不仅有才情、技巧,还要有过人的胸襟、气度和人格力量。

身处困顿,满目的愁云惨雾常常使我们神情沮丧,意志衰颓。只有那些胸怀宽广,器识远大的人才能泰然面对。在他们的意志面前,艰难困苦变成磨砺情操的砥石,苦雨凄风也被当成和风丽日的前奏。他们不仅坦然接受逆境的挫折,还从苦难中咀嚼出生活的甜美。这时,他们的诗歌与其说是对生活的赞美,不如说是对个人意志的歌颂。

5.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篇五

奈何是夜,墨染苍穹盖四野。

繁星悬挂,流辉倾洒。

春江花月,碧柳垂帘。

潋滟清波旖旎了树下徘徊的倩影,

三千青丝如瀑,飘舞着的是流年的温情。

一泠杯中月,

饮不尽百转千回的柔情和朝暮的眷恋。

心醉了,心睡了,

梦里相思树的花瓣纷纷洒洒。

//

指间流沙,芳华刹那。

一个人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

捧着诗册,在桥上看那川流不息。

那一些低吟浅唱的时光,

氤氲了回忆的画册,

逝去的音容笑貌定格成永恒,

在老去的那一刻于夕阳下唏嘘,

岁月的歌声悠扬,悠扬。

//

在风和日丽的午后背倚着桂树,

促膝凝望远方,炊烟几道,

鸿雁齐飞,白云苍狗。

云水禅心,轻轻张开双臂拥抱万物,

领略这大自然的温柔,

聆听清风在耳边呓语。

人亦如树,年年岁岁,

在不经意间被韶光刻下年轮。

//

雨霁云销虹桥现,

良辰美景,泼墨赋诗总相宜。

道是新词强说愁,

却把旧恨,三言两句平仄中。

叹往昔,醉不知。

今朝一梦,流年蹉跎。

//

冷风衣单不胜寒,烟花不暖少年心。

扶琴起舞声声泣,庭前轻叹葬花吟。

萧声咽,笛声残,梦把愁丝断。

空凭栏,飘絮乱,楼空人已散。

红尘茫茫,白发苍苍,最是憔悴样。

书信行行,墨香隐隐,无奈两相忘。

//

陌上凡尘多愁绪,冷暖沉浮人自知。

天涯黄昏共落日,花开花落莫相离。

清词雅韵提笔赋,香山饮水便成诗。

少年不知离恨苦,老来垂首空叹息。

//

一腔豪情已作古,

满怀疲惫归乡去。

道一声罢了,

旦复旦兮,缥缈远方何处寻觅?

且许我驾一叶扁舟,

沾满一身烟雨,

6.刘绍铭:一蓑烟雨任平生 篇六

作家档案

刘绍铭,评论家、作家。笔名有二残等。1934年生于香港,广东惠阳人。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与白先勇、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和西方文学潮流,1966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学理论研究,亦或创作小说、散文及翻译工作。与旅美学人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分翻译工作。学贯中西,著译颇丰。

刘绍铭教授让人既恭又畏,恭敬的是他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作家,敬畏的是他是一位教授,仪态举止较为不拘言笑与严肃。但在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学者气息,言谈间处处流露出人生的智慧与他独有的见解。主要著有散文集《旧时香港》《文字不是东西》《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灵台书简》《一炉烟火》《烟雨平生》《吃马铃薯的日子》,小说《二残游记》,专论《曹禺论》,译有《1984》(奥维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选集》等,英文编译《含英咀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合编)等。

作品在线

成语与文字

刘绍铭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产品。所谓母语,就是牙牙学语时不假思索地接受母亲、其他家人等灌输过来的思想,内容是被动的。“宝宝累了,要睡觉”反映的是一种天性的需要,我们不能奢望这一类的“功能语言”会引起什么独特的思考。及长,这孩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会了许多有关睡觉的联想。他也许会俏皮地说要“梦周公去了”。略懂诗书的,会抛章句如“夏日炎炎正好眠”。不过,无论说睡觉也好,说梦周公也好,引戏语经典也好,这类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除非有不世之才出现,把睡觉的本义和界说来一个突破,道前人所未道,否则我们凡人,只好继续拾人牙慧。

中文戏语特别多,随便找一个字,都可引起一连串的联想。我们就拿“一”字为例吧。随手举几个:“一毛不拔”“一片冰心”“一丘之貉”“一帆风顺”“一落千丈”——真是不一而足。跟朋友聊天偶然会用得着成语,写文章更不可或缺。可是用成语凑成文章(除了孔乙己,一动嘴巴就引经据典的人实不多见),书卷气泱然是事实,但坏处也明显。大炒房地产和股票的腹贾下笔动不动就“君子固穷”,那是作者善谑一例。因为成语(我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道德的选择,如“择善固执”。单以评论文章的标准来讲,成语出现太多就有“喧宾夺主”之病。

我们试看下面一段:

那家伙的事业虽然“一帆风顺”,对朋友“一毛不拔”的个性却依然“一成不变”。对小姐献殷勤时,除了说自己的“一片冰心”多么可贵外,一朵玫瑰花也没送过。在小姐眼中,这宝贝儿子跟他刻薄成家的父亲一样。真是“一丘之貉”,一模样出来的,一个子儿也不肯花的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他家生意“一落千丈”,“指日可待”。

这样一种文字有什么毛病?无个性、无思想。作者懒于自辟蹊径,其表达能力完全受制于人。成语可用,但得有个限度。上面随便凑成的“一字当头”的例子,自然有点玩笑性质,但也可由此看出,借用人家的口吻说话(如用成语,引典故)的次数太多,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

此文是为《公教报》读者中念中学的同学而写的。我经常看到他们的文章,觉得单以文字而论,最常见的毛病有两种:要么是广东风味太浓,要么是套用的成语、谚语太多,迹近小八股口吻。“怎样把白话文写好”这问题,坊间有不少教科书谈到,只是就香港的同学而言,最实际的建议莫如:先从学讲国语入手。胡适先生当年说白话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此话对广东和福建等地的乡音浓重的同胞来说,半真半假,因为如果把我们的口语原原本本记下来,胡适先生大概看不懂。

这就是我们该学国语的理由。所谓国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共同语文。“鸡蛋”是普通话,“鸡子儿”是那些来自北方善于卷舌的朋友的专有名词,我们不必学,否则真的变成东施效颦。

我们国语说得流利了,就勉强可以开始“我手写我口”了。我们嘴巴说“为什么”,下笔时亦如是,就再不会冒出一句“做乜”来。我上面说“勉强可以”,因为我不相信“我手写我口”就能写出流利的白话文。写文章是极费思量的事。

国语学好,白话文也写得通顺了,再进一步就是锻炼文体,以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到那时候你自己也会发觉成书不及千言,过半尽是前人牙慧,自觉面目可憎的道理了。

老来颂

刘绍铭

虽有“不羡神仙羡少年”一说,但只要不退化为老朽,上了年纪的人也有好些地方值得少年人羡慕的。只是这些好处,少年人非要等到自己升格成老年人才能体会出来。功课可以恶补,人生经验是有阶段性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移植。“今之视昔”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一种特权。

年轻人的好处,自然数之不尽。照理说,“风华正茂”的陈义,不限年纪,耳顺之人,只要得志,,一样可以顾盼自豪。可惜的是已近黄昏,不像少壮派可以自以为前途无量。这句子夹了“可以”和“自以为”修饰语,看似啰唆,其实不可或缺。

因为前途是没有无量的。风华“正”茂,本身已有保留。老年人之所以比后生小子易于接受打击,是因为他们洞明世事,知道天灾人祸是人生的常数。在这越见凶险的世界中,他们原有的忧患意识渐进成灾难意识。一天能平安度过,心存感激,即有变故,亦可泰然处之。

中国人幼读圣言书,老来从老庄。“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旬赘指天。”《圣经》中的约伯,家遭巨变,虽然对上帝信心不移,但亦免不了口出怨言。反观《大宗师》篇中的子与,给老天折磨得奇形怪状,因深知“且夫物不胜天久矣”之道,平心静气地认了命。

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年轻人是忍受不了

的。但中国人除非立志做不信邪的希腊悲剧英雄,早晚也会向命运低头。

老来除了学得逆来顺受外,还有一个好处:不会作非分之想。非分之想难免,但一瞬即逝,无伤大雅。非分之想是一种心魔。朋辈中有人青云直上,自己独憔悴,可能怨气酸气冲天,心想:这小子何德何能?

这就是心魔。要除心魔,首先别太瞧得起自己。这不能假惺惺。要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此话说来容易,但除非你饱经世故,这口气不易咽下去。认清自己是凡夫俗子后,烦恼就少了。

人老了才知道妥协原来是一种美德。今天的社会,爹娘不跟反唇相讥的儿女妥协,还有什么家庭气氛可言?在朝权贵,若不肯妥协,不以民意为依归,必是极权政府无疑。

老年人再无青春可浪费,因此对眼前一景一物,特别用情。此种感受是浓缩的,风华正茂的晚辈可能感受不到。老来始知过去的不是,可幸逝者已远,同样的错误和非分之想不会再有。余生若能在心境清泰中度过,也是一种老来始能修到的福气。

是为老来颂。

作家故事

烟雨平生:刘公

陈子善

刘绍铭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讲座教授、岭南大学荣誉院士,海外学界都尊称他刘公。

早在26年前,就从书本上认识了刘公。那时读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主其事者即为刘公,这可是嘉惠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工作。刘公的译序写得真、好,于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中阐释了《小说史》的学术价值,文中把《小说史》与王瑶先生、丁易先生、刘绶松先生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许地山的不同评价作了耐人寻味的比较,尤其深得我心。

后来对港台文学涉猎多了,才知道刘公在台港及海外文化界文名大大的,简直如雷贯耳。刘公中英文俱佳,在英文学界,他主持翻译的《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和《中国古典文学》(与John Miford合编)至今仍是美国多所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读教材。在翻译上,《1984》(奥维尔著)最早的中译本即出自刘公之手,他论述“自我翻译”(seif-Translation)的论文也曾产生广泛影响。在中文学界,刘公更是成就卓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独有会心,所谓“涕泪交零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他的发明;他用“二残”笔名创作的《二残游记》三卷,以小说体裁描写留美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嬉笑怒骂,亦庄亦谐,道尽海外学子的辛酸和欢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残不是自传,也不是小说,只是一个吃时代尘埃的美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刘公的散文也写得好,从早期的《风檐展书读》到最新的《烟雨平生》,刘公已在海峡两岸三地出版了近20部散文集,可算著作等身了。刘公散文笔墨灿烂,见性见情,在当今香港文坛上与董桥、林行止、李欧梵、陶杰并列为“五大家”。

虽然早就拜读刘公的大著,与刘公“神交”已久,待到首次见面已是1996年了。那年中国现代研究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年会,已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掌中文系的刘公在许子东兄陪同下欣然到会,这大概是他首次参加内地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办方出于好意,安排他入住“总统套房”。我去拜访他,发现“总统套房”的写字台大得惊人,是我从来未曾见识过的。刘公坐在大写‘字台后的大皮椅上,苦笑着对我说,“我真是受宠若惊,但卫生间的白毛巾已经泛黄,实在不够‘总统套房’的水准。”第二天早餐,他大概从未喝过黄澄澄的小米粥,奇怪地问我,我忙向他解释,当年毛泽东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刘公一听乐了,一口气把一大碗小米粥喝完,连声说“小米加步枪”,有意思,有意思。

刘公是香港学界的“大牌”,但他从不摆架子,耍大牌脾气。对我这样其实不成器的后学,总是勖勉有加,尽力支持。我曾请他到敝校作学术演讲,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与他搭档的是许子东兄。那晚,华东师大图书馆大厅里坐得满满的,刘公学养深厚,再加妙语如珠,演讲会圆满成功。会后他高兴地说,还是大陆的大学生求知欲强,在香港不可能有二三百号人来听演讲,难得当一次“学术明星”,很过瘾。特别使我感动的是,由于我“学历”太低,一度当不上教授,刘公得知后为我打抱不平,多次主动邀请我到岭南大学攻读博士。他对有个性有特色的青年作家也爱护备至,曾撰文高度评价香港女作家黄碧云的小说、大陆女作家毛尖的散文,而今黄、毛等位早已文成名就,刘公的推介之功实不可没。

从《落难才女张爱玲》开始,刘公写了一系列见解独到、足资启迪的“张学”文字,但我想刘公在“张学”领域里最得意的一件事,应该是2000年11月在岭南大学成功地主办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台北中国时报社之后,在海峡两岸三地举办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研究张爱玲的学术盛会、从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定位的夏志清先生,到台湾最年轻的“张派”作家林俊颖,都兴致勃勃地与会,可谓老少咸集,群贤毕至。要知道夏先生已多年不出远门了,不顾高龄和劳累从纽约飞到香港,没有刘公的大面子,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次会上刘公创意多多,最吸引人的就是请“张派”作家登台现身说法,王安忆、苏童、须兰、蒋芸、朱天文、林俊颖等位,被刘公巧妙地安排在同一讲台上,对张爱玲其人其文各抒己见,甚至激烈争辩,煞是好听,也煞是好看。

刘公是性情中人。他喜爱洋酒,凡读过他的《借问酒仙何处有?》《半仙,如半仙》两篇华章的,一定印象深刻。承他看得起我,我每次到港,他都要邀我到湾仔的“醉湖”酒家欢聚(遗憾的是,我今年再次到港,“醉湖”已关门大吉),每次他的高足也是我的好友吕宗力兄总会携一瓶上好曲洋酒来。刘公细斟慢饮酒酣耳热之际,总要乘兴臧否古今人物,指点中外文事,我对洋酒一窍不通,自然只有恭听聆教的份儿。本来今年金秋十月上海将举行“张爱玲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刘公早已答允与会并作主题演讲,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会议因故取消。我原想在会上略尽地主之谊,陪刘公浮一大白,无奈只能俟之来日了。

7.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篇七

去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不是震撼,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在那些微光的洞窟里,面对佛祖,是真的心存善念,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痴心妄想。很久之前,就被“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打动过。这般心心相印,妙不可言。应该忘掉尘世的多少纷纷扰扰才能恰逢其时地妙悟其意破言为笑啊?

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一个心浮气躁的人。

开始喜欢禅语的时候,也是开始喜欢莲花的时候,从来都是婉约细致,从容绽放,无证无求,轮回静守。原谅我的浮躁,有些时候,我还是想躲进安静的流年里,让那些颠沛流离的殇随遇而安,从此不再奔波流浪。

“禅是一枝花”我暂且相信它是一朵嫣然绽放的莲花吧。可是,我只是个单薄的凡人,不能破解纷繁复杂的花语。世间万千景象变幻莫测,我不想在这劳碌奔波的日子里与它们一一抗衡,生活如水墨青花,又何惧刹那芳华呢?所以,我开始学着在阳光下安静地微笑。

忽然想起一句话:只要你微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三毛微笑,荷西一定也被感动了。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记忆里总要有那么一时三刻是为自己而活吧。

“我很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自呆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不知道爱什么,既不知道爱谁,也不知道怎么爱,爱多久,但要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等待的地方,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等待爱,也许不知道爱谁,但等的是它,爱。”如果这是杜拉斯对自己的独白,那么她现在依旧特立独行地呆在那儿吧,等你,或者,寻你,在云之巅,山之幽,天之涯,海之角。

不是青丝染霜,镜鸾沉彩的年纪,就该少些怅惘情绪,心满意足安之若素地生活不一定是黯然无光百无聊奈的生活。弘一法师道: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般透彻的人生领悟怎教人不心安?我曾经在鎏金般的锦绣时光里踯躅喧哗,步履蹒跚地赴一场场幽闭而又绚烂的华美。却不曾想流水东逝后,只剩下一团花香水雾和一句“锦瑟年华谁与度”的扪心自问。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萧索疏影季节里终于不想再任性忧伤。眷然顾之,是因为懂得。那些合掌白莲花未开的懵懂,终于滤过尘沙,亭亭玉立,婉若清扬的淡雅芬芳。

一点霓虹,迷蒙的幻影,错综复杂的是自己的心情,睹物思人,都是过往的浮华,物是人非又奈何?不在夜幕的斑斓里凭吊这来了去了走了停了的莫名和烦忧。时令徙转的间隙,一举手,一投足,以信誓旦旦的姿势流盼,兜兜转转,最后,心无旁骛地支撑起未曾毁损的精隽安宁的生之意念。够了,能这样安之若素地生活就够了。

8.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作文 篇八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并未沉沦,一生为人民做实事,留芳千古。

其父苏洵希望苏轼不要过度显露才能,而苏轼却左耳进,右耳出,以至于有了一个潇洒东坡形象。

苏轼科举第二,殿试百年第一,但由于被宋神宗疏远到了黄州,令其不得签书公事。但他没有悲观,没有像贾谊做《吊屈原赋》后忧闷而死。他遭遇“乌台诗案”后,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文学殿上千年不朽之声。

赤壁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只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沉思,不应“哀吾生之须臾”,更不该“托遗响于悲风”。他看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想起了“千古风流人物”。他虽在黄州种田,但有一胆忠心,愿再为圣上做贡献。

他的愿望实现了,高太后把他调了回去,很快便成为了一名三品大员,却应不满与新旧两党的抗争,自愿去杭州任职,然后一曲不复返。于是便有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大学网 )

他被贬海南岛,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作诗、赏景。他在幻想自己的一生能这样平稳地度过,但他在常州终于咽了最后一口气。

苏轼的一生是传奇,他曾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院乞儿”。

他是豪放的化身,他没有像屈原被贬就唱道“吾愿从彭咸之所居”。

他也没有李煜亡国之后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楚。

更没有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优柔寡断。

他不是李白,不会“须行即骑访名山”;他不是杜甫,不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苏轼是苏轼,有的是激昂,有的是豪放。

9.一蓑烟雨任平生高一议论文 篇九

窗外秋风瑟瑟,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寻找着避雨之处。此刻的我愁绪顿生,心情似翻江倒海般久久不能平静。

想我一路走来,实在令我痛心不已。面对冷面斜眼的嘲笑,刺痛心扉的误解,我无可奈何地绝望着。想到此生的辛酸历程,心思愈加的沉重,好似被这冰凉的雨点滴落在心间。

我走进这无情的风雨中,感受着风雨交加带来的痛楚。风像剪刀一样切割着我的皮肤,雨像铁钉一样刺激着我的肉体。我努力地睁开自己的眼睛,映入眼帘的是被雨水笼罩这的万物,朦朦胧胧。

麻雀躁动不安地在风雨中穿梭着,寻找躲避风雨的地方。有的麻雀焦躁地飞来飞去,最终被寒冰般的雨水夺走了生命;有的麻雀找到了避雨之处,都一窝蜂地飞过去避雨,抖了抖淋湿了的羽毛,聒噪着叫个不停。而高空中的大雁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翱翔与天际之中,雨水被大雁雄厚有力的翅膀击碎。大雁昂头高鸣一声,好像在说:“没有什么阻碍能是我放弃南天的决心。”

昔日赵王勾践没有忘记不听劝告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没有忘记给吴王夫差喂马的耻辱,没有忘记如奴隶一样给吴王夫差拉马车的羞辱。被放回赵国后,他立志报仇雪恨。他为了不被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自己的志气,每天吃饭前尝一口苦胆;为了使国强民富,他亲自下耕种;为了训练出强壮的兵马,他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终于等到了一雪耻辱的时候了,在赵王勾践的带领下,赵国击败了吴国。

面对人生的困境,赵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得以报仇雪恨。人生的真谛不正在于此吗:经得起风雨打磨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炫彩夺目的花朵。

如果没有韩信当年忍下胯下之辱,怎么会有他后来随刘邦平定天下的伟业;如果林肯当年不经历重重失败的磨砺,怎么会有他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的美誉;如果没有曼德拉在监狱度过的苦难日子,怎么会有他成为南非总统并一举释放南非黑人的壮举。

10.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篇十

或犀利,或沉吟,他的文笔都干净出色。用的首页图片,是沉思的黑白侧影,遗世独立。

后来,我方知道那就是他自己。文如其人。

看到他发过来的第一张照片。在山顶,手扶城墙,微微俯身,文人的儒雅身影。是普通的样子,我看了一会儿,在想它哪里令人有所触动。为何过目难忘。

在开心网,不知哪一天成了他的奴隶,他给林绿取了个名字,绿林女侠。

信手拈来的巧妙。

后来,每天打开开心网,都会看到这样一条系统消息:您的主人不辞劳苦,亲自给您泡了一杯菊花茶。

我也曾玩过类似的游戏,不过奴隶买回来,就放在那里不闻不问了。

从表面看来是一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他非常之忙碌,仍日日如此,有如对待植物一般照拂。我又相信这些他做来完全是本性,足见温润。想来对身边人会更为珍重。

任是南京人。他符合我对那个城市的所有想象。只有南京那样的地方,才会有这样温情挚诚的男子。

有时会在QQ上打一个招呼。我是习惯倾听的人。只是不知不觉中,情况就已经改变。任总是不忘同时问一句:那你呢?

你喜欢些什么?

你放假了吗?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上一篇:图书馆文旅融合工作计划下一篇:受用一生的财富美文欣赏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