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共8篇)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一
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2013年考研高分冲刺复试经验谈
前不久,我终于查到了复试的结果,公费录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回首这一年的考研经历,我不禁感叹那句老话——天道酬勤。于是决定写点东西,既为纪念自己那艰苦的考研岁月,也希望能为继续奋斗在考研战场上的学弟学妹提供点经验借鉴。
我本科专业学的是中文,教育学对我来说是一张白纸,而南师大的教育全国排名第一,我要取得成功,必须得花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因此,我在复习之前都会制定一定的计划,并且监督自己按时完成。
因此,我觉得专业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强化过程,记得不管内容有多少,一定要有计划地完成。这时候的专业可以记大框架内容,并且能适当地做下笔记,加深自己的印象。
12月初到了月中旬是冲刺复习。专业课要做的就是回顾真题,回到书本,做练习题。专业这时候我也比较头疼,始终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充分。但我也开始练习模拟题,因为教育学是全国统考,所以买习题还是比较方便的,我当时买了外研社、三人行还有厦大三个出版社的习题,练手时我都只做了选择题,对于后面的题目我只是看一下题目,做到了解出题点大概在哪,哪些章节是特别要注意的。因此,这段时间的专业我主要是从两方面下手:
选择题:外研社的我都做完了,感觉这本书出得最好,三人行和厦大的要么是过于容易明显,要么就是比较偏。选择题,40个,我基本上练习到后来是5—8分钟完成,因为自己看书还是比较细致的,所以对于选择题,我还是能熟练把握,这样提高做选择题速度,在考试时就能多留时间给后面的问答题(因为教育学题量很大,所以一定要把握时间)
问答题:这段时间,我为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找教育学课件视频来看,这样有老师讲授和分析,能加深我对课程的理解,我觉得在自己埋头苦干多时之后,听听老师或前辈的点拨,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对于问答题,我的经验就是,分析历年的考题,一般来说,三年之内不会出现相同的考题,但仅仅是不完全相同,还是有可能对于同一个人物,不同年份他的出题点不一样,今年就有这样的情况,去年考了赫尔巴特,今年又考了,这样让很多考生都防不胜防。当然。之前的复习资料可以参考文汇南师大考研的《考研复习精编》、《冲刺宝典》。因此,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已考的题目还是要给予重视,并思考他的可考性究竟有些什么。当时我在之前12月份做的笔记的基础上,再来了一次升华,我将相关的,或者是我认为有可能进行比较的做了个总结,如中国教育史中的儒家和墨家教育的关系等等一些,但不要钻牛角尖,随意比较,当时有人在中外中比较柏拉图和孔子,我就觉得这也没什么比较意义。这些可以比较的灵感也有从习题中获得,当时我就总结了这三本习题中的问答题,把比较题都挑出来了。
考研前一星期是总结复习。这段时间按理来说是要作息规律,调整好,保持最佳状态了。可我丝毫没有轻松的资本,一切照旧,还是在紧张的总结和背诵。因此我建议大家最好也不要太过于松懈,还是要回忆一下,再翻翻书,毕竟临阵磨枪,不滑也光。考试的前一晚上,有很多同学都失眠了,即使失眠,大家也不要太在意,觉得自己失眠了肯定发挥不好了,一定要有必胜的决心,相信自己即使没休息好,也没什么,只是一晚上而已,我照样能考好。嘿嘿,用阿Q的心理战胜法获胜。在复试之前最好先加一下2014年南师大考研复试群:3一九951二二4,里面很多都是想准备到复试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复试的问题。
考后结语:
一年的忙忙碌碌,心理的煎熬,也算是获得了完满的结局。现在回忆,仿佛历历在目,当时自己的彷徨,焦急还有煎熬,现在看来,都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成长。因此,我始终觉得,考研,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结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太在意,等到最后,也许这个结果对你来说就并非是最重要的了,你所珍惜的都是那些磨难和锻炼,在这时,考研其实已经赋予你一个坚强的灵魂。
最后,我希望每个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同学都能坚持下来,并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二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 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但总体上是保持在个体意识培养的这条道路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 新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关注“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 到了60年代左右的时候则是变成了“学术原则”, 此后再变化为强调要实现“社会方面”“智力方面”, 总体目标都是要让学生在学术适应和社会交往上获得充分的指导。
再从内容上看, 美国大学的新生教育总是立足于生活化的需求, 从“迎新日”或“迎新周”到“新生教育课程”“新生研讨课”等等, 呈现着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从课外兴趣活动中学习, 并回归到课程中。“新生研讨课”往往是在教授主持下, 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交流互动, 突出了角色和心理的变化意识。美国大学有一支专门化的教育队伍, 有明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点, 效果和专业意识是非常高的。
再从中国的教育来看, 我国的新生教育就显得非常的教条化, 非常的死板。比如, 开学往往会有各种形式的专业成才教育、校史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甚至还要接受军训国防教育, 突出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淡化了生活和学术教育。从人员上看, 往往都是行政人员为主, 辅导员、各系主任为辅, 很多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经验, 缺少专业化和灵活性。
从原因上看, 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美国因为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 对于劳动力的素质总是不断地提出要求。“自由”“平等”“参与”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高校担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 个人成就不可埋没于集体里, 从而造就一个良好的公民。这种教育突出了自我需要、自我兴趣。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高校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政治, 为了国家, 所以过分强调了管理体系, 展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和教育。这种新生教育突出了集体色彩, 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 将学生束缚在条例、纪律、制度中。
中国的大学新生教育目前就是处在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夹缝里, 一方面迫于市场压力, 知道教育需要改革,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又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改变, 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处于最基层的大学新生教育的承担者来说, 最需要的就是从积极的理念入手, 更新这种僵化的理念, 认清大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服务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价值观, 能够积极地完善学生的人格, 而不应该像过去那样, 作为一个行政任务来执行。新生教育者的角色不应该是管理人员, 而应该是一个服务人员, 这是一切新生教育的出发点。
此外, 从教育内容上看, 很多的大学新生都有各种的心理焦虑, 比如为高考不理想发愁, 为就业发愁, 为各种课程的学习方法发愁等等。新生日益增长的学习、成长需求与有限的有效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而高校新生教育在这方面涉及的太少, 往往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缺乏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为新生教育提供各种灵活的指导, 能够积极地应对学生的需求。新生教育有必要淡化思想教育色彩, 增加职业色彩, 激发起学生的就业意识, 能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从而在以后的课程选择上能够更有针对性。教育者还应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技能。
教育者应从新生教育开始, 就要积极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 如设立一个心理咨询机构, 发放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等, 效果不佳, 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过渡性、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是大学新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心理特征,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起他们的目标感。没有动机就没有动力, 教育者可以多列举一些从坎坷走向成功的例子, 邀请一些心理教育者进行交流会, 而不要办成讲座, 这样更有指导性,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心理, 并有根据地进行调整。
新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个性, 参与实践。为了增强新生教育活动的参与性, 教育者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机制。美国大学在这方面总是调动很多的部门, 像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一起来合作, 并给予教授及相关人员精神或物质奖励。中国的大学可以建立适当的刺激机制, 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 加强校内外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国, 每年都有数百万新生涌入大学校园, 这个群体既庞大又复杂, 新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随着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复杂, 大学生只有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仪.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尹冬梅, 丁力主编.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8.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三
关键词:师范教育 比较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5
一、国外师范教育
1.初等师范教育阶段到中等师范教育
尽管最早的师范学校可追溯到1684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克创办的师资训练学校,但最初的教师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和认定。专门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产业革命后伴随大工业发展和教育普及化产生的。
1798年,英国一度提倡导生制,但因形式呆板、机械,教学质量低劣,导生制无法满足作为工业革命发展先驱的英国对师资的需求。1840年,政府拨款兴建师资训练学院,取代导生制成为早期英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在建国初期也实行导生制,1823年私立师资培训班出现,1839年州立师范学校出现,随后州立师范教育体系逐渐向西部延伸,1875年,全国已有分布于25个州的95所公立师范学校。 法国是最早出现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其《基佐法》规定每省开办一所师范学校。1879年又颁布法令规定每省必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德国师范教育源远流长,其师资养成所是世界师范教育的先驱。且早在18世纪30年代,德国各邦就相继成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师范学校。
2.中等师范阶段到高等师范教育
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爆发后,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师资需求随之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美国走在了世界前沿,义务教育普及之后的美国开始发展中等教育,在师范教育方面美国率先完成了中等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等师范教育几乎完全销声匿迹。紧随美国之后,英国先是设置寄宿制,随后在大学设走读制师资系;德国颁布《魏玛法案》,设立师范大学;俄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的趋势。
3.高等师范教育普及后
第三次技术革命后,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教育日益普及,各国开始着手发展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
美国在40年代起率先将封闭的师范教育改革为开放型,将师范学院归并入综合大学,或由大学或文理学院承担起师范教育工作, 综合大学成为师范教育主体。50年代英国的师范教育主要由各大学(剑桥大学除外)负责。1963年依据《罗宾斯报告》将师资训练学院改为教育学院,后因教师需求减少,许多教育学院或调整或撤消,或合并,或并入其他大学和多种技术学院,英国形成了多种高教机构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联邦德国则在战后取消师范学校,中小学教师统由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教育系培养。并逐步过渡为主要由综合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師。日本战后效法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均由新制大学培养,将原师范学校升格为教育大学。 前苏联和俄罗斯战后至今, 陆续停办了一批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部分条件较好的升格为师范学院,师范教育由部分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学校等机构实施。
二、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特点
1.结构层次由低到高,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律决定了师范教育必将由初等到中等最终发展到高等教育阶段。2.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师资培养模式大致经历了经验模仿、一元封闭以及多元开放模式,分别对应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不同需求。3.在各国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改革,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师范教育模式。腐朽陈旧的体制,课程均需改革。课程综合性日益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注重科技前沿的学习知识。4.政府角色不可忽视,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保障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5.职前职后两级分离的师范教育模式逐渐合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
三、中国师范教育
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是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中国师范教育在较为短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相关法案,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师范科、师范学院、师范大学等,师范学校曾一度沦为中学附属品,又一度得到恢复,至解放前夕,全国共有师范学院15所,其中附设于普通大学的4所,独立设置11所。总之,旧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路程十分崎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教育部对个行政区、省甚至大城市师范学校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后,独立设置的新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 随后的大跃进和文革都给师范教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许多停办的师范学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5年《中共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除加强普通师范教育,还采取了举办电视大学、函授以及自学考试等措施以加速师资建设。90年代,《教师法》、《教育法》出台,师范教育日益稳步健康发展。
四、中国师范教育发趋势
尽管中国的师范教育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综观世界各国师范教育发展情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结构层次越来越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传统的中师、中专、师院(师大)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必将逐步过渡到二级甚至一级,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历 、素质等方面都要逐步提高。
2.课程体系将综合化:师范课程一般包括普通文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
师教育课程三大部分。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实践。与发达国家门类众多,划分细致的教育专业课相比,我国在教育理论方面通常只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学科教学法三门。 另外我国的教育实习也存在时间短,形式化,实际效用不足等亟待改革的问题。
3.师范教育模式日益开放:师范院校将日益综合化,而综合大学因在学科丰富性以及竞争意识方面优势明显今后将更多地参与到师范教育中去。
4.师资培养向终生化:教师的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又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因此如果教师不保持时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必将遭到淘汰。
4.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四
1999年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全民教育
2、《民本主义教育》
3、教育民主化
4、学习策略
5、核心课程
6、道德认识
7、价值澄清法
8、陶冶
二、判断分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必要的分析。每题8分)
1、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2、德育与政治教育是一回事
3、课程与教科书不是一回事
4、考试就是评价
二、论述题(每题12分)
1、谈谈你对规范教育学建立的理解
2、科学技术的不断革命将对教育产生哪些挑战?
3、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主要有哪些?
2000年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学制
3、教学策略
4、道德两难问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全民教育”的发生和发展
2、《学会生存》的主要内容
三、问答题(每题30分)
1、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2、你怎样理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时素质教育的重点”
2001年教育学试卷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
1、教学
2、智育
3、终身教育
4、继续教育
5、义务教育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每题5分)
1、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达到了科学化水平。
2、班级上课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唯一有效的组织形式。
3、德育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
4、课程与教学是同一回事情。
三、简答题(每题5分)
1、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何区别?
2、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
3、我国当今颁布实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4、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题20分)
1、从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出发,主析教育产业化的观点。
2、试评论“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2002年教育学试卷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选做5题)
1、教育主体
2、教育资源
3、德育的发展原则
4、体谅模式
5、泰勒原理
6、教学机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选做4题)
1、解读教育目的的主要维度有哪些?
2、班主任工作或教学工作中基本的理解步骤是什么?
3、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4、规范用语和评价性用语在德育中的用法。
5、怎样理解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怎样理解学校本位课程开发的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选做2题)
1、论教育激励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试论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3、联系实际论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之关系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2003年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8×6=48)
1、学制
2、学习风格
3、范例教学
4、教学策略
5、教育体制
6、《普通教育学》
7、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8、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判断分析题(任选4题,4×12=48)
1、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3、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4、德育管理就是政治教育
5、班级管理就是教学管理
三、论述题(任选3题,3×18=54)
1、论述学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功能?
2、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如何通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2004年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答: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
① 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 就教育多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即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全民教育
答:
全民教育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之中。
① 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启动了“世界全民教育十年”,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提出:满足每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
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享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为实现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
② 2000年在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标志着“未来世界全民教育十五年”的开始。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为当代主要的两大教育思想思潮。
3、程序教学法
答:
程序教学指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
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
4、个体内差异评价
答:
个体内差异评价指学业评价的一种类型。按照评价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是依据个人的标准来评价的。
它是指对学生个体的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的成绩和能力差异进行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进行的前后纵向评价。
① 横向比较可以了解一个学生各科学业成就、学习潜能、学习兴趣、态度或有关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平衡情况,以及表现较为突出的方面和比较薄弱的、需要加强学习和改善的方面。②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评价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如何。这种评价可以给学校和教师的个别指导提供参考。
5、价值澄清法
答:
价值澄清法指瑞斯(L.E.Raths)于1957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任教时所创导的一种教育观教育法。其主要目的是在协助儿童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并由此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瑞斯(1978)认为价值澄清法具下列四项重要的元素:以生活为焦点;接纳事实与既存的意见与立场;促使个人进一步的反省;滋润个人内在的力量。价值澄清法主要的特征是:以学习者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教学者是一个催化者;教学的内容重视情意及践行的层面;教学目的在使学习者变成一个自我实现者;具有个别性与主观性;强调价值形成的过程,这是它的核心。
6、《民本主义与教育》 答:
《民本主义与教育》指杜威的代表作,代表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他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
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应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
第8~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
最后三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使学生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的环境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二、判断分析题
1、教育目的的实质表现是教育功能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1)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份组成
① 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 就教育者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2)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
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设定过程之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则应在鼓励教育对象具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这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3)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②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③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2、教学管理的核心是班级管理。答:
(1)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体部分,教学质量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在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指导下,以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作为目标而实施的管理互动。教学质量管理实质上是通过抓质量,对教学实施管理。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向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教学的质量,不能割断两者的联系。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全员教学管理三个部分。而教学质量管理有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与班级管理也有密切的联系。但班级管理不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2)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功能,对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① 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各种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它是学校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加以组合和编排,班级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分工等等。
② 班级组织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学校组织中,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基层组织,在共同的学习和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人际交往、思想沟通,彼此影响。不仅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③ 班级管理的效能与效益是实现学校整体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学校管理的效益由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部分组成。其中教育效益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效益。因此,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班级管理。
3、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答:
(1)杜尔克海姆首创的心理内化论
它的涵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因素转化为主体的因素,实际操作转化为智力操作,都叫做心理内化。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内化,才能使外部的种种条件、因素和要求等转化为学生的主体素质。无论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还是社会素质,几乎都是由外部的客体的因素转化而来,只是其程度不同而异。
(2)从道德范畴上讲,社会道德内化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由主体的社会道德认知系统、道德需要动力系统和自我意识抉择系统建构的道德内化心理结构实现的。
促进道德内化,要遵循在道德活动与交往中对学生知、情、意、行同时施加影响,引导学生思想斗争和升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规律。内化主要决定于主体道德内化心理结构和内部道德环境及其能动作用的发挥。
(3)课程改革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综观中外的教育改革,无不都从课程改革入手,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材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改变从教师到学生,从单一的教学活动到整个教育体制各个环节,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德育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答:
(1)德育过程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2)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3)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德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的个体功能则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碍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因此,德育与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过程。
5、课程论解决的主要是怎样编教材的问题。答:
(1)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问题,多年来有一个争议:是教学论包括课程论,还是教学论要从属于课程论?王策三认为,两种主张都有根据。“课程和学制相类似并联系密切,是受更高一级的规律如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制度和一般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所制约的,主要不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和原则,教学论是为实现课程服务的。”王策三主张采取前一种观点,把课程看作教学内容的安排,因为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论是空洞的,课程事实上接受着、也应该接受教学过程规律的支配。在教学论中阐述课程论,并不妨碍揭示它和高一级规律的联系。
(2)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争议,目前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者对课程论的学科地位的态度已趣于明确,即课程论是与教学论并列的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实际上,承认教学论和课程论各有不同分研究对象和任务,并不是否定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课程论和教学论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的交叉是正常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任何一个学科在研究上的突破,往往影响和带动另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这是教育学研究内部良性互动的表现。
(3)课程论(Curriculum Theory),重点研究学习方案的设计、编制、管理、评价等问题(即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问题),课程探究的范式,以及课程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而教学论(Instruction Theory)则重点研究教授方案的设计,包括任务分析与学生分析、对教师教授行为的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因素分析与学业辅导(教学分析与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方法(如研究范式、模式,课堂观察技术等),以及教学哲学、教学心理学、教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
三、论述题
1、怎样促进教育投资的合理有效利用? 答:
(1)在我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投资已经形成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向多元化投资的局面。但是,从目前整个社会的教育投资现状来看,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仍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教育财政拨款指的是各级政府对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拨款,以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所辖各类学校的拨款。尽管我国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的总量呈逐年上升之态势,但是对整体需求而言,拨款量仍显不足,教育投资短缺,加上我国教育投资效率历来较低,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在保证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改进经费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某些方面还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投资方面仍存在不少严重的困难和矛盾,其中有的还相当严峻和急迫,尤其是教育投资的效率一直以来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
①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同经费实际供应的差距依然十分突出。
② 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法规和政策措施难以得到全面落实。③ 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问题,造成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教育经费一直以来主要由财政和计划部门负责分配,教育管理部门支配权限有限。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的现象,使教育管理部门难以对有限的经费做出科学的统筹和安排,也无法运用财政手段更加有效地对教育经费进行调控,从而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效率。因此,客观上要求将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于教育管理部门,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使上述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有效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幅度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加以实施:
① 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预算类别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② 赋与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衡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先由教育管理部门提出教育经费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财力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入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③ 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经费预算包含在国家预算中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管理和监控权力由教育管理部门行使。
④ 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同我国现行政权结构相适应,财政分为中央、省、县、乡四级,但财政预算只列前三级,因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促进个体受教育权的实现?
答: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课题就是最大限度保障学习者的学习权益。这需要涉及教育政策、国家政策、国家制度等宏观决策,也涉及学校系统内的微观措施。(1)从宏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需要重新确立“人即目的”的指导思想,这样就需要重新检讨由国家和成人所提供的、把学习者视为被动体的整个教育体系,从行政、制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作彻底的改革。
② 需要对制度化教育中的分流教育作彻底的改造。分流制度容易衍生出“升学主义”和“应试教育”,虽然符合现代社会分工需要,但是不符合教育平等的目标。
③ 改变制度化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平等、保障学习权益的制度基础。
(2)从微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实施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
要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这也就意味着要保证他们有权参与教育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教育的民主化必须从真正的民主行动开始。② 需要确立“差别性对待”原则
儿童学习与成人学习,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同的;即使是儿童,也会因其社会文化背景、智力、能力及其它学习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③ 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确保儿童的教育权益,还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一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支配与从属、统治与被统治、指挥与服从、传授与被动接受等。从确保儿童教育权益的立场出发,教师的职责应更多的表现出激励、启发、发现、顾问、意见交换等,集中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创造活动。
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
(2)本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4、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怎样树立新型师生观?
答:
(1)我国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生存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人子女的义务”。《婚姻法》除规定了同样的内容外,还针对许多具体的情况作出了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也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② 受尊重的权利
《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第4条和第5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③ 受尊重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另外也有保护未成年人个人隐私、保护智力成果等的规定。④ 安全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25条、第27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师、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2)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① 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②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又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005年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A)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B)家长必须送子女入学接受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
(C)各级政府必须提供基本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受到法定年限的基础教育(D)以上都正确
2、世界中等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A)从单轨学制转向双轨学制(B)从单轨学制转向分支型学制(C)从双轨学制转向分支型学制
(D)从双轨学制转向分支型学制,进而通过综合高中达到单轨制
3、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代之以()(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教育网络(D)学习化社会
4、“家庭学校”(home school)是一种()(A)新兴的家庭教育方式
(B)主要在家庭中实施的义务教育方式(C)由家庭举办的学校
(D)新型的“私塾”或“寺子屋”
5、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A)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B)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C)德国教育家沛西。能(D)美国教育家孟禄
6、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年的一项实验证实()(A)专家或权威的积极暗示可以改善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影响教师在工作上的努力程度(D)教师领导学生的方式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7、活动课程又称()(A)“经验课程”、“综合课程”、“生活课程”(B)“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C)“综合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D)“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8、特别重视强化作用的教学理论流派有()(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B)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认知教学理论(C)认知教学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
(D)情感教学理论和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9、瑞士学者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依次划分为()
(A)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B)感知运算阶段、动作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D)感知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抽象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0、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以相对的快乐主义为定向(C)以人际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D)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制度化教育
2、核心课程
3、特朗普制
4、教师专业反展
5、布莱特效应)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育功能指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潜在课程并不是课程。
3、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4、品德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论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试论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3、参考下列材料分析和评论世界各国的教育先行政策。
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则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许多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例如,刚果人民共和国不顾国家人均收入畸低(约220美元),每4个居民中就有1个进入免费小学。古巴虽然资源有限,但也许迅速地向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成人扫盲发展,并且扩大到了中等教育。喀麦隆从1967年到1968年把它的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65 0/0,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0 0/0多一点。
2006年教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
2、心理断乳期
3、社会化
4、道德两难法
5、非指导性教学
6、《民主主义与教育》
二、简答题(5选4)
1、简述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2、简述教育目的与办学目的关系
3、简述班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4、简述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5、简述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4选3)
1、论述教育的负向功能
2、论述教育理论的功用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4、选择一种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332教育综合考研试题(教育硕士)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双轨制
3、京师同文馆
4、活教育
5、骑士教育
6、《莫雷尔法案》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2、何谓发展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教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3、举例说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养。
2、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论其中的教育思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 学半。其此之谓乎?
3、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
4、结合学习实例,论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教育硕士)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终身教育
4、教师专业性发展
5、最近发展区
6、先行组织者
二、简答题
1、活动课程特点
2、集体中教育原则
3、陶行知 “生活教育”
4、人文主义教育特征
三、论述题
1、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
2、评述朱熹《师说》中的教师观
3、评述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4、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理论考研试题(教育硕士)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绅士教育
3、产婆术
4、六艺 5、1922年新学制
二、简答题
1、教学模式的结构
2、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论述题
1、论述泰勒原理
2、五四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000年华东师范外国教育史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西欧中世纪大学
2、自然后果法
3、教育性教学
4、杜威学校
5、统一劳动学校制度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
2、略论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3、浅析现代西方新传统教育派理论
2001年华东师范外国教育史试卷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
2、耶稣会教育
3、母育学校
4、导生制
5、三十校实验
二、论述题
1、略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影响
2、述评十九世纪英国科学教育思想
3、略述二十世纪初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4、试析杜威的思维与教学理论
5、苏联20年代统一劳动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影响
2002年华东师范外国教育史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教仆
1、骑士教育
2、《世界图解》
4、教育预备说
5、从做中学
6、综合教学大纲
7、人本化教育
二、论述题
1、浅析西欧中世纪大学
2、评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
3、试对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作一下比较
4、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2003年华东师范外国教育史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文士学校
2、进步教育
3、智者派
4、城市学校
5、蕃学
6、公学
7、《世界图解》
8、主日学校
9、补偿教育
二、简述题
1、简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教科书在当代教学中的作用如何?
3、评述美国的测验运动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4、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学》中谈到“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他真的认为教育没有目的吗?
三、论述题
1、试论马丁·路德等的新教改革对德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2、试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迪
3、以《教育过程》为例,分析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004年华东师范外国教育史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统一学校2、11+考试制
3、开放大学
4、幼儿之家
5、最近发展区
6、进步教育
7、《泛智学校》
8、新学校运动
二、简述题
1、简述19世纪初英国慈善教育的意义
2、简述法国师范教育的特色
3、简述改造主义教育观
4、简述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论”
三、论述题
1、试从“学科中学”的创设分析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试论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对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5.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介绍 篇五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教育基本理论
2.教育哲学
3.德育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同等学历、跨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生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六
2012年是特殊的年份,很多方面的改革自这一年开始,针对即将开始的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开始了考试改革,逐步结束自2007年开始的统考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统考和非统考并列存在的局势。非统考的学校,既然走出了统考的圈子,那么给出复习大纲的学校是极其少有的,很 多学校与311统考学校相比,更换了好多的书目,这期间,湖南师范大学不得不称之为更换幅度非常大的学校了。湖南师范大学根据考生所报考的不同的方向,有了基本的指定教材的同时又略有不同。整体来说,整个学校指定的书目包括:《教育原理》,孙俊
三、雷小波,湖南教育出版社;《学校教育学》,刘铁芳,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张传燧,高等教育出版 社;《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教育心理学》,燕良轼,武汉大学出版社。
针对湖南师范大学749这样变革较大的学生,学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其一,自我安慰,忽视非统考;坚信换汤不换药,只要老老实实把311的基本内容学好,完全可 以应对湖南师范大学的改革;其二,仓皇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原本已经确定报考湖南师范大学,只因她进行了改革而放弃这所学校。
勤思考研的老师认为,这两种极端的作法都是不对的。考研,是一件说简单也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已经确定了要报考湖南师范大学,就好比你就特别喜欢这个人一样,就要为了她而努力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为湖南师范大学而努力。对于考生来说,负担较重是《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下面勤思考研老师就拿《教育原理》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教育原理》是教育学原理这门科目的指定教材,所以,它与311指定的教育学原 理的任何一本教材都有着相似性。也是按照教育的产生、教育学的产生发展、教育对于人的功能和社会的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师生关 系。只不过,本书换了一种论述的角度,在适当的内容上面展开或者进行丰富地论述。诸如《教育原理》把师生关系放在课程与教学之前进行论述,同时,又在详细论述了课程、教学以及德育活动之后,对于班集体以及班主任工作进行了论述。本书也增加了很多教育学原理教材中比较缺乏的一部分内容,即“教育评价”的相关内容,使得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从教育目的出发、经过课程、教学、德育还是从教育本质出发、经过教育目的的总规划、经过课程、教学的实践,最终都 要回归于教育评价,再从教育评价开始新的教育、教育学活动。因此,教育评价使得教育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他书目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 参见勤思考研独家整理的内部讲义。
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篇七
一、学校概况介绍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前身是1982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由教育部创办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招收四年制的中等师范生;于2002年升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三年制大专生;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院校。如今学校主校区在南京燕子矶,占地面积约为500亩,图书馆馆藏60余万册,主要拥有师范人文、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类书籍,其中盲文书藏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并建有国内第一所教育类专题性的历史博物馆。在55个校内实训(验)室中,听力学实验室在全国也属领先水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设有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康复科学学院、美术/阳光学院和管理学院(残疾人事业管理学院)等11个院(部)。
其中的阳光学院设立于2008年6月,是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建立的二级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听障(聋人)大学生和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以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开展三年制专科教育,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电脑艺术设计方向)、装潢艺术设计、美术教育和园林等专业,并建有校内实训室、基地18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12个。学院目前拥有听障大学生551人,约占全校学生总数量的10%。现有教职工38人,从学历和专业结构来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老师约占34%,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6%以上。尤其近几年来,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发展趋势。
二、艺术教育专业课程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听障学生的专业设置相对来说是其中数量和范围最广的,包括有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设置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时主要是以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等方向为主。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阳光学院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构成设计、服装美术等艺术基础课程为主,强调技巧和技能的基本功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造型和色彩规律,为学习后面的专业课程打好扎实的基本功。专业必修课则根据不同的专业进一步细分和深入,服装设计专业主要涉及服装的材料、结构、剪裁等工艺制作技法的知识内容;电脑艺术设计则包括编排设计、商业插图、印刷工艺,以及各种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除了这些实践课以外,也包含了设计史和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至于选修课,则以人文和审美教育为主,具体有中外美术作品鉴赏、服装流行赏析、服装文化与审美等课程。
艺术教育一直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西方的美学学者甚至曾将“美育一般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语,因为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进行的”。由于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所以“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由于听觉障碍使特殊需要教育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主要有感觉范围狭隘、语言形成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而且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普遍都比较薄弱。因此,美育教学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育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的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审美实践活动考察
审美教育向来是注重人文的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掘学生感知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实践性和参与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审美教育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外在技巧的训练。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的审美实践活动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能力,是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张大学名片,一本“教科书”,是最直接弘扬大学文化精神的载体。它不仅是莘莘学子们生活、学习和休息的场所,一个理想的校园环境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充分感受和领略高尚健康的精神氛围,蕴含着自然和艺术美的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人文景观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位于南京东北区域,靠着江边傍水而建,校园内短岗静池,红墙白璧,回廊构连,四季繁花似锦,终年芳草碧树。走在校园中,会发现各种细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自身特色和优良传统:手语和盲文印刻在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外墙上,无障碍道路设施随处可见,花园中竖立着贝多芬、梵高等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物塑像。尤其在沥青路面的小路上,时常可以看到健听生和听障生在用手语交流,生动展现出学院大力提倡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理念。
大学生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琳琅满目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不仅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更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认识更多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丰富了大学的文化生活,同时又悄然无息地渗透了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窗口单位”,组织、参加国家、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各项比赛,开展各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组织志愿者学生参加省、市的多项助残活动等等都是阳光学院最日常的工作之一。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和谐建设,学院基本上每年都会精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征文征画比赛、户外心理健康宣传、心灵影片赏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学生素质教育、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结合开展。
四、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调查和了解学校师生对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认识,搜集更多调研的客观数据,笔者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调查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并对问卷中的18个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经过调查发现,总体而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对艺术教育相对较为重视,教师的个人素养很高,听障学生也比较喜欢艺术课;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流问题
国内大学对新进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都是如今考量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对于讲授听障大学生课程的教师而言,除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学习,首当其冲的就是交流问题。阳光学院现有的38个教职工中(包括一位聋人教师),大部分都能使用简单的中国手语和学生进行交流,但能熟练掌握手语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之前几乎从未接触过聋人,对手语教学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而且学院的听障学生来自国内各个省市和地区,地方手语的多样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交流的困难。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85%以上的人认为教师的手语交流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问题
尽管高校的审美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身在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独立地位,处于大学教育体系的边缘化位置。原本就作为普通高校的薄弱环节,高等特殊教育中的美育实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师资匮乏就是其中凸显的一个问题。阳光学院没有专设独立的美育教研室,也没有专门的美育老师,只能依靠艺术专业教师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上引导学生的美育教学工作。但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的工作压力大,所有承担聋生课程的教师几乎都存在满课时,甚至远超出学校规定课时的情况。美育教师结构缺编,美育课时量过少,课外审美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都是制约高等特殊审美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配套设置问题
美育一直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讲究结合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但据调查发现,学院的美育基础条件还是相对比较薄弱。首先是缺乏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由于听觉障碍和大学前教育不足,听障学生要比健听生多花三、四倍时间才能消化同样的知识内容。而目前聋人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大多教材内容艰深,表述枯燥,影响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审美教育的相关设施和器材也未实现高水平的充实,导致学生艺术活动参与率不足,成为审美实践活动的缺憾。例如,经常代表学校和学院参加文艺演出的阳光学院聋人模特队没有专门的练习室,只能课余借舞蹈房或展厅进行培训。
(四)认知问题
表面上来看,学校对聋人艺术教育课程比较重视,教学考核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是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尤其聋人高职教育主要是以职业需要为基础,着重培养的是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办学理念,无形中难免具有“功利化”的倾向。而对教育主体的听障生来说,他们也和普通高校的健听生一样,拥有比较现实简单的价值观,考虑今后的职业和工作,更加重视专业课程,但对学习美术鉴赏等美育教学抱着无所谓,甚至抵触情绪。参与问卷的聋生中有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美术欣赏,60%以上的人觉得学习有困难,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美育将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各方主体对美育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不统一,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目前也引起了学校重视,并积极提出针对方案。比如,为了解决交流问题,除了江苏省高校教师必要的师资培训进修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还规定承担聋生课程的老师必须参加手语培训课程,并拿到合格证书。学校还鼓励其他非聋生教学的老师自愿申请参加。阳光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理论教研室,相关教师正在积极编写适应聋生特点的美育理论教材,“聋人高等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课题还获得2015年度江苏省哲社科一般研究项目课题立项资格。
8.上海纽约大学:回到大学教育原点 篇八
他主讲的课程: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 Perspective of Society,简称GPS),被学生辩论团定为辩论赛主题,内容是:“你认为应该取消还是保留GPS?”学生们甚至邀请雷蒙本人担任评委,他欣然应允,“让他们以此锻炼辩论、谈判及领导才能,这是很伟大的事情。”
从今年9月起,150名中国学生和145名来自其他35个国家的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里,共同参与见证这个“教学特区”的成长。
“上海纽约大学的意义不在于办一所大学,而是一种探索,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作为第一所中美合办高校的第一任中方校长,俞立中如此表示。
“不是去行政化,而是没有行政化”
“你们这是985高校,还是211?”在招生宣讲会上,这是俞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
俞立中一时语塞,只好用一长串定语来告诉家长:它既非985,又非211,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国内第一所由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却是被寄予希望最大的一所。2011年,上海纽约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同时获得教育部的办学许可,消息甫一传出,便被舆论视为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鲶鱼”。
但在俞立中看来,上海纽约大学根本不存在国内教育界所设想困难:“上海纽约大学不是去行政化,而是没有行政化。”
学校从最初就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共8人,美方中方各4人,重大事项,必须至少获得5人同意;校长没有行政级别;教职工全员聘用;时间约定细致到了以5分钟为单位,一位受聘职员说,这里更像是公司。
上海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先是互派交流学生的海外学习中心,随着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共同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提上日程。
俞立中曾对媒体回忆,一些大学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去找教育部,多是为了争取招生指标——学生招得越多,成本摊得越薄。俞立中当时和教育部长袁贵仁谈的却是:“你最少允许我招多少学生?”袁答:“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你们真想做点事情。”
获准筹建后,学校的一切进展极为高效。两个月后奠基,2012年4月宣布校长人选,两年后,第一届295名新生正式入学,迎接他们的,是近百人的教职工团队:40%来自美国纽约大学,40%来自全球招聘,其中不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提名者等;另有20%是华东师大或其他国内大学的兼职教师,师生比达到1比8,远高于国内传统高校的1比16。
为吸引名师,学校花了大力气。文理学院教授张骏本是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到上海纽约大学,得到的启动基金是纽约大学的4倍;最初允诺的100平方米实验室,后来变成近200平方米。张骏说,在这种投资和效率下建起的流体物理实验室,三五年内便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通识视野
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
GPS这门课程实在是太难了。上课的第二周,阅读材料就是康德。2013级新生李海波看了四五遍也没懂。他请教外国同学,对方回答:“我认识每一个词,但不知道它们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还有亚当·斯密、哈耶克、墨子、梁启超、卡尔·马克思、邓小平……也有新闻事件,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雷蒙说,这是希望学生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著名社会经济学论著,从而培养多方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验已进行了近10年,在与传统教育体制的角逐中依然步履蹒跚,但在上海纽约大学,通识课程自然而然就是低年级学生的主导课程,新生只简单选定意向即可。2013级新生赵泽宇,意向专业是金融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只有四门:GPS、《微积分》《微观经济》和《中国传统哲学》。
通识课程经过精心设计。比如《科学基础》,是整合了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科的通识课程,三位教授从三个学科各自的角度来解释同一个现象;商业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Keith Ross则讲述:如何结合计算机思维与商业思维创业;学校也考虑了怎样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中国元素的问题,俞立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学、艺术及历史知识,将是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将单独授课,有的则考虑像GPS课程一样,将多种内容融入其中。
“我常常听到别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说,中国需要像史蒂芬·乔布斯这样的人,”Keith Ross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课程就是帮助产生这样的人的,上海纽约大学的天性就是跨学科学习。”
自主与开放
2013级新生赵泽宇来自江苏苏州,是个英语口语好、个性开朗而骄傲的男生。高考后,他在厦门大学与上海纽约大学之间选择了后者——雷蒙校长曾去他的高中宣讲,他因此对接受与国内传统高校不同的教育充满了兴趣。
这里果然突破了他的想象:根据他填写的关于“入睡时间、禁忌、性格”的调查问卷,他与一位生活习惯基本一致的美国同学同室——中外学生混搭的宿舍分配制度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一大原则;学生中藏龙卧虎,微积分,赵泽宇考了96,自诩优秀,没想到还有超过满分的——连附加题也答对了;有一位美国女孩,会十多种乐器,包括中国的笛子;学校还聘用了一批名校毕业的博士,为学生们担任学术指导,可随时在网上预约时间……
开学不久,GPS课程便要求写一篇论文:不做是非判断,要求观点既要有争议性、又可以自成一体。赵泽宇选择以马丁·路德·金一篇关于黑人非暴力反抗的论文为基础,结合梁启超的论著,阐述他的观点:在消除种族隔离的过程中,与游行示威的黑人相比,那些中立的白人影响更大。
他说,进入大学后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需要更勇敢、积极地表达观点——这在高中是被明令禁止的。他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新生学生会选举,自己设计印制海报、找竞选伙伴、发表竞选宣言。他很自豪地介绍他的竞选口号:This is where it begins!“怎么样,很有范儿吧!”
“我们做的也许不适合每个学生,”校长雷蒙说,“但我们在寻找那些非常特别的学生,他们有好奇心,有投身世界的热情,愿意学习一切,毫不惧怕。”校长俞立中则说,他理想中的上海纽约大学学生,“不只服务于国家,还要服务于全人类”。
这所学校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悄然带来改变。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告诉俞立中,今年的自主招生,他们就参照上海纽约大学的“经验”,将原来四五名教授对一名学生的“审问式”面试,变成了一对一的“谈心式”;增加了3分钟演讲环节,题目是“为什么要当老师”;他们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休息室,放上茶水和点心,供考生放松,“不过花了几百块钱,反响却很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推荐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校园设计08-09
南京师范大学法理学07-22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录取分数线07-12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英语考研真题 经验分享09-15
南京学前教育08-10
教育师范类08-08
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07-23
2024年安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习题06-21
202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综合634试题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