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2024-11-29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体会(精选13篇)

1.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篇一

初中数学创新课堂心得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不应只谈探索结果,而应着重探索过程的交流。探索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不应直接去否定,而是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疑点,最好这些疑点能由其他学生提出,由该生本人去思考。还要注意,对于这样的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显现出来的一些有趣的、大胆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鼓励。另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索结论,如果讲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严谨性会给知识的获得者强加上一副无形的枷锁。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创设探究情景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这里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的情景必须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数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图形知识,如绳子和绳子上的结、刻度尺与它上面的刻度,温度计与其上面的温度,我们每天走过的路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教室里每个学生的坐位等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形与数相结合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机会。这样渗透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会很感兴趣,也易理解。,(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篇二

一、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气氛

对于音乐的感知应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好的音乐带给人享受, 音乐课应当是一个十分愉悦与快乐的过程, 能够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暂时摆脱出来, 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感受着音符的律动与美。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得以实现。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让学生尽量放松。

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多样, 例如, 首先音乐教室的陈设可以更特别, 让音乐教师能够和普通课堂的教室区分开来, 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音乐教室通常不需要课桌, 去除课桌不仅让空间更宽敞, 也减少了课桌带来的课堂的沉重感。教室里可以不规则地放置特制的椅子, 椅子的颜色、形状都可以更多样化, 这也给课堂注入了更多不同的色彩。课堂上不必拘泥于太多形式, 大家可以随便落座, 教师应当更多地和学生互动,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此外, 教师可以鼓励学过乐器的同学将乐器带到课堂上来, 可以和老师一同演奏, 也可以和同学间切磋演奏技巧, 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弹唱。这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会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音乐课就是一个大家一起玩乐的过程, 玩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好的音乐, 还能各自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多给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

音乐课的一个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审美能力,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尤其是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由于知识层面、心智都还有待成熟, 所以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引。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更喜欢当下热播的流行音乐, 这些歌曲对于他们而言朗朗上口, 其中很多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正好能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情窦初开的心理诉求。然而, 音乐课堂不仅是要让学生喜爱音乐,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慢慢懂得如何去欣赏那些有内涵、有积淀并且有深刻文化意蕴的古典音乐, 但这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欣赏起来也会存在障碍。

对于这个部分, 教师在教学上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 指引学生一步步去叩开优雅的古典音乐的大门。首先, 在曲目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较为欢快活泼, 比较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曲目。在指引学生欣赏前, 预备知识的讲授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模式, 例如,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 将作者与演奏者的生平、背景介绍给学生, 同时, 对于曲目讲述的整个故事与相应表达的情感也可以事先和学生进行分析, 让学生充分了解曲目背后的情节, 这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感知音乐作品。曲目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反应, 学生如果有不懂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要鼓励他们及时提出来, 经过老师的讲解后再来继续欣赏。

三、学校应当开展更多的音乐兴趣活动

音乐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 音乐应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好朋友、好伙伴, 学校应当成立更多的音乐兴趣活动小组, 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例如, 学校可以成立合唱队,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的形式。合唱队的参加遵循自愿原则, 学生放学后每天可以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练习。这个过程应当由音乐老师来有效组织与管理, 选择相应的曲目, 然后可以分成不同的声部, 学生在共同排练时不仅能够一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 当听到不同声部的声音优美地融合到一起, 学生纯净的嗓音相互碰撞时, 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不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的乐趣, 同时, 在合唱队中如何表演, 彼此间如何配合, 对学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其中不但提升了学生间的合作与协作意识, 还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 赛制的设置应当鼓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赛事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校园歌手大奖赛可以每年举行一次, 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 首先, 通过初选筛选出一批好的学生歌手, 然后进入预选阶段, 预选过后可以选出最好的、最优质的一部分人选参加决赛。决赛是对整个校园公开的, 同学们都可以观看, 这通常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也让参赛选手更加重视。校园歌手大奖赛在举办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首先, 它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只是用学生部分课余时间来参与;其次, 赛制的设置要公平公正, 要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尽量, 目的是加深大家对于音乐的喜爱。

3.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三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无见解,不怕问不好,就怕无问题。例如,在讲概率的应用时,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没有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少学生敢于提问题,课堂效果不明显。现在讲概率的应用时,在课堂营造了一个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氛围活跃,学生争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以解决学科教学当中所揭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等心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就必须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惊奇、疑问,进而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新课引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中的围墙高3米,把一个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小明认为,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也将滑动1米,你们认为正确吗?这种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

学生在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要经过从发散到集中,又从集中到发散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更要下功夫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不单纯要求从字面上明白,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分析情况,运用现有知识进行推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改变一些思维和方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

3.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电脑动画、投影、直观教具等),以积累学生的直觉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4.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和组织环节中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如分小组讨论,做小老师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外因去激發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创造性教学,其功效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习数学的认真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正确评价学生,以鼓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继续努力。例如,小陈考入学校的成绩在全班较差,这让学生很自卑,当我注意到后,经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如“真棒,有进步,你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高的”,全班同学又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课余我还去主动找他谈话,慢慢地他克服了自卑心理,逐渐树立了信心,也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数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带动其他科目的进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成功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的创新、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时间、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并针对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提出三点: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树立成功意识。教学的创新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林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4(7).

(作者单位 广东省四会市邓村学校)

4.初中体育创新教学初探 篇四

崔大明

(山西省大同市第六中学)

摘 要:在初中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得到了广大初中教师的关注。对于体育这个学科来说,它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主要针对初中体育的创新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学;兴趣爱好;教学模式

一、革新思想,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初中体育学科来说,它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体育,通过聆听感受体育,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体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快乐,爱上体育,不断改写体育历史,使体育充满活力。体育教学并不是几个简单的运动练习,而是通过体育的知识和动作去了解体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掘新的体育领域,打破传统体育思维定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新的体育世界。例如,在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等小视频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视频去慢慢体会,将视频中的一些情节联系起来,这样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行为认知,将视频中的动作和技巧在实际练习中巧妙地运用。因此,想象力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丰富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之后,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在求同的基础之上将存异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对于一些能力突出或者是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重点培养,并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运动训练的时候能够充分地发挥,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性,进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创新能力。

二、发展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进行思考、自主探究与创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将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为基本,并将学生的年龄大小、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考虑其中,从而开展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例如,在足球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各种动作和技巧,并将其与学生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找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对于体育更加有自信。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选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类似于跑步接龙或者是体育模仿表演秀。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还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发教师与学生发展,培养创新态度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首先作为核心教育者的教师就要具备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故步自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初中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守旧,近年来教育部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地贯彻落实下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面对教学改革有点措手不及,再加上没有什么创新教学的经验,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更是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因此,这个时候学校应该加大教学的投资力度,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在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现代化体育教学提供条件。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创新学习态度。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动作不到位或错误的现象,这时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并进行委婉的纠错,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但不会打击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激情,在体育创新的道路上能够更加积极。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中,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进行创新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对体育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体育优势来引导学生,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5.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篇五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二、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三、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四、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创新课堂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所谓“嫁接”与迁移,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最主要是要达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只有把课内知识学透再加以利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才会创新,那该怎样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呢?如在上完《日本平家蟹》后楞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文中说:“人类几千年来对动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两个由人工选择而繁盛起来的动植物的例子吗?再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上,学生也可以进行写作题材的嫁接与迁移,我们先看看下面几幅图表:

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

李老师――《恩师难忘》《我忘不了他》(学校生活)

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生活)

张明――《我的同桌》(学校生活)

友谊――《我的好朋友》(学校生活)

亲情――《母爱》(家庭生活)

《收获》成功――《记一次拔河比赛》、《第一次炒菜》(家庭、学校生活)

人生的体会――《走进敬老院》(社会生活)

第一幅图表中学生一般都训练过写父母的、写老师和同学的题材,对于《我忘不了他》这个题目还是训练的不多,有了“嫁接”思想,学生就能够在审题过程中将难转化成易,将不常见转化成常见。于是,《我忘不了她》也就跟《我的爸爸》《我的同桌》等“嫁接”起来了,写爸爸与同桌还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同样的在第二幅图表中《收获》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动笔,但我们把思维打开,生活中主要是收获亲情、友情、成功、人生的一些体验与感悟等等。这样一来,抽象的命题形象化了,《收获》也就很好的与《我的好朋友》、《母爱》、《第一次炒菜》、《走进敬老院》完成了思维上的“嫁接”与“迁移”。

4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6.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篇六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时,总会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此进行分组教学,使得这种形式完全成了教师所提出的单方面要求,学生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状态,又怎么会产生热烈的合作氛围呢?因此,教师们需要想办法让合作成为学生内心所求。

二、让学生增加合作探究,淡化知识水平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高效接受,还能够很好地淡化不同知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差异,有效抑制两极分化的产生。其原因便在于,小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共同讨论、交流思想的自由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其他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与思路,进而影响到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理想的数学思考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达到一个小组学生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在传统的师生单线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如何,而无法知晓其他学生是怎样思考、怎样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个“各自为战”的孤立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和实时了解,两极分化也就产生了。学生之间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下降,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合作探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新出口。

三、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合作学习成果

如何进行巧妙引导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对一些问题设计进行合理优化,能够很好地达到完善小组合作思维导向的作用。

四、促学生合理分工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7.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篇七

一、将创新始终贯穿于教学设计之中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设计,尽可能将各种因素考虑到位,变机械的教学安排为灵活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创新特征。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无论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尽可能体现创新意识,从单一教学目标,到因材施教的分层目标,从口头说教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有效运用,从教师单向灌输讲解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从局限课堂到积极开展课外空间拓展,每一项教学的设计创新都有效切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保持一致,这也是推动教学设计上质量上台阶的有力抓手。正因为有了创新的教学设计,笔者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才能更加游刃自如,学生也具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参与平台,整个教学素质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教学手段运用方面体现创新精神

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从小黑板、挂图到投影仪,教学手段的更新也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现代、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现在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教师更要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体现创新。首先,在多媒体运用的时机上要体现创新精神,不仅仅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补充信息的一项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调动兴趣、营造氛围方面体现其重要的促进功能。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他们有效集聚到所要教学的内容方面,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情感浓厚的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配乐、播放视频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主题意境之中,深化了理解,提高了思想教育成效。另外,在多媒体手段运用来源方面也要体现自主创新意识,除了成品课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自主创作,自己从网络中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素材,运用软件进行编辑整理,设计出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可以保证其独特性和创新性,与教学关联度更加紧密。

三、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主抓手、主动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着力推动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重点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过去教师直接讲解灌输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这是一次创新。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不再进行答案的直接讲解,而是重在设置启发性和引导功能明显的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集体研究、梳理总结,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语文课堂上,笔者原则上都向学生出示一组思考题,这一组思考题囊括了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将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讨论研究活动融为一体。整个研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牵头学生的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分析研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统一的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小组间交流。交流的过程也是辩论的过程、完善的过程,整个小组汇报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最后总结出学习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思维的丰富空间,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而且能力也得到了同步发展,有效体现了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动力

教学评价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体现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必须要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评价功能。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模式重在改变过去讲问题以批评为主的方法,将其创新为正面评价、激励评价为主。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乐于听到教师的表扬,乐于听到同学的赞誉,教师要寻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获得的成功,以此为契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让他们获得情感的满足、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和颜悦色指出其存在问题。有了积极的情感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提升,对存在问题接受与改正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另外,笔者将教学评价进行更大范围的覆盖,对学生卷面成绩、语文能力过关情况、学习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同步评价,以卷面分数、能力等第加情感评语相融合的立体模式,全面评价学生一段时期以来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五、语文课外拓展活动重视创新创优

初中语文教学立足课堂是主体,但是同时要兼顾到课外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拓展活动,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形成积极的补充与有益的完善。在课外活动组织方面,笔者充分进行了创新,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以项目内容划分的兴趣小组,更重要的是提高活动的指向性、针对性。在同一个小组的活动中,也区分不同的目标群体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如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组织活动时将学生分为拔高型、基础型两个层面,避免了大锅饭、大呼隆带来的层次不清、目标不明、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课外拓展活动中进行创新创优,还体现在校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有效融合,既在校内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书法、阅读、演讲、写作等各类兴趣活动,同时鼓励学生选择校外一些优秀的培训机构开展学习研究,这也是拓展活动空间、提高活动质量的有效路径,是对传统活动模式的创新与尝试。

8.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篇八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9.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论文 篇九

第二,注重概念教学内容创新。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内容和概念层次特征。由于初中教材数学概念本身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为此需要对教材相关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并将各部分的`概念进行层层推进。其次,要善于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数学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也要善于引用生活实例,将概念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进行完美结合。

第三,注重概念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改强调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能够揭示概念的本质,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能以为采用被动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概括,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3.结语

10.浅论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十

茶亭学校 游绮丽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管理者要大胆尝试创新教学设计,大胆实施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设计教学手段,给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设计教学方式,给学生亲身实践的空间。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一代创新人才。

关键词:教学设计 创新 胆识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关键的是怎么去培养创新学习的习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成了“注射器”,学生成了“接收容器”,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时再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目光+灯光”,学生成了“机器”,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如何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各国教改的主要课题。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成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环节。其中教学设计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

因此,创新教学设计事关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每个教师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事关教学改革的成败,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的组织课堂,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风格。在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具有科

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刚起步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呢?

一、设计教学环境,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效果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学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思维才能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的动静搭配才能恰到好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静心聆听与主动思维才能处于同步发展之中。严谨的课堂上不乏欢歌笑语,紧张的学习中也有活泼互动,课堂上的民主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带着师生民主的课堂理念,设计一段创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

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二、设计教学手段,给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一次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我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我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

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

创新的欲望。

三、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因此,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质疑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高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赞美什么”,“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

在学《〈论语〉十则》时,同学们因解释“何有于我哉?”而争论了起来。有的说:“其意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哪一样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说:“其意是孔子说,哪一样我做不到呢?是说孔子全做到了。”两种解释截然不同,我鼓励学生去查阅资料共同探讨。令人欣喜的是一同学查阅各种资料后,专门写出了一篇题为《“何有于我哉”之论》的小论文。

这充分说明学生中蕴藏着何等可贵的潜力,而我们的教学奇缺的就是对学生质疑水平的鼓励和珍爱。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那将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就会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越来越善于提问,勇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会质疑,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

四、设计教学方式,给学生亲身实践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

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编演课本剧”,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创新,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一切课堂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然而说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有来自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有来自学校常规管理条例的约束。大多数老师教学只能是缩头缩尾、不敢尝试。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病榻上的钱学森坦诚建言。要培育出一代创新人才,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挺着压力,大胆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去尝试“擂人”教学方式吧。

1、要有胆识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例:从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

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1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这个微型教例的思路表现在4个提问之上。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这就是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了新的思路设计,让学生自己品读、研讨,使课堂活起来的例子。如果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不认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或者教师自己的观念转变得不彻底,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感到陌生和不可控制。当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不自觉地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框架,而以自己较熟悉和能控制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习惯的惰性不可低估,它会扑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2、要有胆识去尝试“擂人”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创新,又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由于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上不敢大胆尝试。

我曾在初中一年级教学《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会在黄土高原擂鼓的声响,我设计学生擂桌子,那学生在老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那在老师的鼓励下的忘情的擂,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行政,学生是大擂大鼓,当擂声嘎然而止时,下课的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的羡慕而惊讶的目光,是校长赶来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的一种莫名的激动。我作为倡导者,是不动声色的下课,我的目的是那一擂,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无须向学生深讲,当然我无须向谁解释。

在新课改上要有创新的胆识。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等思想就是这种课程产生的思想基础;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稳固而封闭的课程形态;教师是课程的解释者,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师生围绕教材作单向的授受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没有学习动机和没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可能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遇到障碍。他们会不认可这种教学方式,因为自己独立面对学习任务时会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通过科学设计“逼迫”学生动起来,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并使之持续下去。

11.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模式;多方面评价

语文水平的高低常常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语文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的创新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一、營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班级氛围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和创新,放松可以使大脑更加灵活,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会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并且慢慢爱上语文。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这种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每节课都有新的亮点,使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头脑放松、灵活,所取得的效果会非常好。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对每节课都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三、多方面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中,好学生永远都是好学生,坏学生在老师眼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优点,这种教学模式,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加厌学,同时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课堂氛围自然不会好。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学习不好的学生也会有优点,只不过学习的方法和对学习的理解不对罢了。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多方面评价学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好语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2.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篇十二

一、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已经出台有一段时间了, 但是具体的教育内容改革措施, 并没有完全渗入到每一个教学岗位。因为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所以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不彻底[1]。很多学校和教师都采取了偷懒政策, 对上级指示采取敷衍了事, 或是采取其他手段来敷衍考试。例如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求中, 要求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学校觉得重视这些方面对于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学校会一再压缩学生阅读时间, 甚至有时候将晨读都改为辅导课程。这是一种对政策的藐视行为, 严重了说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犯罪, 这样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其次, 在语文教学中, 新课标明确要求一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的, 不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述,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肯定不会被作为考试大纲内容的。学校抓住了政策的漏洞, 他们把这些明显不需要考试的内容, 排除在了教学内容之外。所以在中考之后, 很多学生的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干净的, 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师不要求他们去学习, 甚至是阻止他们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因为学习这些所谓的“无用”的知识, 不仅浪费教学时间, 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教学的工作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教育, 他们也就必然不会发展的很全面, 在对世界认识方面他们也会是非常片面的。而且这种功利性教学方式, 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了功利观念, 他们只关心与自己要达到目的相关的东西, 而忽视了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 对世界的认识必然会是片面的, 而且没有全局战略, 是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的[2]。

二、创新教育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创新教育, 改变不适合教学发展的模式, 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让教育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所谓创新教育, 就是指通过寻找新的教学模式, 来适宜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当前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在创新教育方面。学校教学的教条主义, 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3]。针对一些学校只关注考试大纲内容的问题, 我们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改革政策是, 建议将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并将这一评估作为中考分数的一个参考。虽然这个构思实施起来有些困难, 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校的不良气氛发展。针对学校功利观念严重的问题, 建议政策制定部门, 把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个中考成绩的重要参考。只有通过强制性政策, 才能够彻底改变学校压榨学生的现象。例如一名八零后学生, 他在初中阶段, 是非常苦恼的, 而且至今想起了都令他不堪回首。初中本应该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 但是为什么却成为了抹不去的黑暗呢?这就是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伤害, 教育不但没有给予他们更多快乐, 而是剥夺了他们很多权利。全封闭学校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在面临如山的作业时, 他们顾头不顾尾, 忙完了一科又一科, 谁如果有这样的经历, 也必然会牢记一辈子[4]。创新教育要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主要针对那些课程安排过于紧凑的学校。一些寄宿学校的课程安排, 从早晨六点起来早自习, 到晚上十点半睡觉, 都安排的慢慢的, 最过分的能一天安排十二节课。晚上都没有了自习的时间, 但是学生还得拼命的完成今天留的作业。至于学生如何去完成这些作业, 很多教师懒得去了解。我对此是非常了解的, 因为在语文课程中, 很多学生开始做数学、英语或者是其他科目的作业。针对这些现象, 我不能批评他们, 因为他们也是迫于无奈。如果追究其责任, 只能怪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所以针对这些问题, 各科教师和校领导应该开展座谈会, 这种会议可以让学生代表来参加[5]。各科教师之间通过调节, 把课堂内容安排充实一点, 但是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让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想让各位教师和领导聆听学生对以往课程安排的意见, 并且让他们对改革后的课程安排进行评估。会议过后, 在一段时间过后, 让这些学生代表来表达一下对课程改革的感受, 是收益更多呢, 还是跟以前一样, 一点起色都没有。教师和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起学生的合理建议, 不能让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存在鸿沟[6]。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 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充满朝气的。不能够因为教学任务过重, 把学生压的喘不过气来, 最终失去教育原本的目的, 这样就得不偿失了。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加进来, 达到教学的目的。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学生正处于叛逆期, 所以教学方式必须有创新和新颖性, 这就要求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主要针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够集中精力去学习, 或者是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的现象提出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现象

参考文献

[1]曹燕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和改革建议[J].新校园, 2010, (11) .

[2]王本华.以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 2000.

[3]万岚岚.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探究[J].现代语文, 2009, (6) .

[4]王建芳.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0, (34) .

[5]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29) .

13.试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方法创新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教师要适应这个变化,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大局在胸,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话语系统和新的行为策略,抛开以往旧的教学模式,花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新的观念构建课堂。我们在重建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才能满足新教材实施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教学计划,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用新的尺度来迫问我们的教学行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课堂面貌才会呈现新景象,否则我们还是逃不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循环。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下一篇:节约从我做起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