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2024-07-24

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共6篇)

1.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篇一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 1章

一、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二、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内隐性

三、思维的功能特征: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

四、思维定义的三个方面:

1、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2、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五、思维的历史发展: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现代思维

六、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2、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七、创新的表现方式:

1、新产品和新服务;

2、老产品的新用途;

3、新的研究方法;

4、新观念和新理论;

5、纯粹的思维结晶

八、创新: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九、创新的界定包含着四点含义:

1、创新是一种超越;

2、创新是一种独创力;

3、创新是一种扩张力;

4、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十、创新的主要特征:创新具有智能性、社会性和团队性

十一、创新的社会的三个方面:

1、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

2、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

3、创新具有竞争性

十二、创新的类型:

1、按照领域分类: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人文创新

2、按照主体的分类:个体创新和团队创新

十三、创新思维: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十四、创新思维包含的两个方面:

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十五、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

1、超越思维的惯性;

2、超越思维的惰性;

3、意志的超越

十六、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

1、前提超越;

2、逻辑超越;

3、关系超越

2章

一、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

1、创新本质上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2、创新是个人回应社会挑战的需要;

3、人人都有无限的创新空间

二、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

1、人从整体上就是生物创新的产物;

2、人脑的认知功能具有创新潜能

三、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1、人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社会依据;

2、个体创新的生理基础;

3、创新是人类进化的特殊能力

四、创新人才具有基本品德:

1、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2、标新立异的胆魄;

3、坚强的意志力;

4、勤奋而专注地工作;

5、独立和自信

五、创新思维的核心技能:

1、增长知识和见识的能力;

2、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培育直觉敏感、发挥大胆想象和捕获思维灵感的能力。

六、知识的一般定义: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精神文化财富和认识成果。

七、知识的常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八、最佳优化知识结构:适合创新思维活动的需要,极大促进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各种门类知识配置合理的知识结构。

九、最佳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基础知识。

2、在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优化配置的专业知识;

3、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必须处于一种开放和动态的状态。

十、知识的跨学科分类: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光纤通讯理论、超导理论等。

十一、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专才和通才之分。

十二、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

1、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2、自然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

3、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

4、自然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十三、自然语言的基本功能:情景表达功能、信息交际功能和行动指示功能

十四、创新思维和自然语言之间的关系: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中蕴含的内容;

2、对自然语言的敏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先决条件;

3、自然语言的转换生成能力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

十五、科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派生语言,它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加入术语、符号和图表等基本形式构成的。

十六、科学语言的特征:

1、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特征;

2、客观性;

3、简洁性

十七、科学语言和创新思维的关系:

1、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语言的产生;

2、科学术语、科学公式和科学图表的形成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十八、新术语产生的途径:

1、直接借用自然语言中现成的语词;

2、借用相关学科的术语,或者新造术语,都可能导致新理论的产生。

十九、缄默认知:它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认知,这种行动导向认知和人的目标实现相关,获得这种认知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二十、实践能力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很少得到主流承认,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实在在的智慧。

二十一、实践能力的特征:

1、经验特征;

2、智慧特征;

3、创新特征;

4、非言语沟通特征;

5、技术接受特征

二十二、实践能力的创新特征:

1、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性层面;

2、实践能力的创新性需要经验直觉。

二十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之间的关系:

1、实践能力和思想能力;

2、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中都有创新思维

3章

一、问题:某种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事态令人困惑或者令人不满意,但对这种事态,又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去改变,该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

二、论题:一种观念性的事态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观念性事态挑战我们的智能,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争辩。

三、问题和论题之间的关系:

1、问题和论题的区别:

1、概念的着重点不同;

2、问题和论题的处理方式不同

2、问题和论题的关系:

1、所有论题本质上都属于问题;

2、问题和论题互相渗透。

四、问题分类:

1、界定明确的问题:属于知识性、记忆性的问题大都属于界定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明确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明确的。

2、未界定明确的问题:那些既没有明确的问题域,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

五、境况问题:有些是有关物质世界的事实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多用实验的方式,所以这类问题往往有正确答案。

六、境况问题的特征:

1、它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产生的问题;

2、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或者是需要用新地境况来替代旧的境况。

七、价值问题:几乎所有的论题都有价值成分在内,所以,我们可以用论题概念来表示价值问题。

八、价值问题的特征:

1、这些问题中包含着认知主体的主观意志,或者是主观信念。

2、这样一类问题往往不仅仅是用客观事实来验证,更多的是依赖人的观念认同。

3、价值问题大都和人类的行为相关,因此价值问题也是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

九、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

十、观察力的培养:一要养成依靠观察接受信息的良好习惯;二是观察力测试的方法提醒自己;

3、注意保持观察的灵活性。

十一、在实践中培养问题意识:

1、观察力的培养;

2、良好心态的培养

十二、思维主体具有良好的心态表现为:

1、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

2、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

3、乐于寻找因果联系的求知欲望。

十三、质疑和改良的认知态度:

1、世界是不完善的;

2、向完善走近;

3、关注不满情绪。

十四、对暗示和机遇的心理敏感:

1、对事件、现象背后的东西保持敏感;

2、对机遇的敏感。

十五、乐于寻找因果联系的求知欲望:

1、喜欢问“为什么”

2、从不相关的现象和不相干的研究中寻求因果联系。

十六、问题定位就是初步确定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是界定明确问题,还是未界定明确的问题?是境况问题还是价值论题?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境况问题和价值问题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问题的类型不同,解决的思想会是不同的。

十七、表达问题的步骤:

1、抓住感觉;

2、把问题描述出来者不拒、进一步精炼这些表达式。

十八、间接调查的信息来源:

1、首要的信息来源是自己;

2、你周边的人也是信息源泉;

3、网络、图书馆信息源泉。

十九、直接调查的方式:群体调查、体验式调查和实验调查

二十、主意越多何以获得好主意的机会就越多呢?

1、一个创新的主意在统计上就应该是不寻常的;

2、我们最初产生的主意和后来产生的主意相比,最先想到的主意往往是粗糙的。

二十一、激发你的想象力:

1、带一点游戏心态;

2、紧张中的放松;

3、在观念面前保持中立心态。

二十二、观念评价的要点:

1、弄出主意的细节;

2、找出主意中的缺陷和困难;

3、完善问题解决的主意

4章

一、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思维主体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控制对象的程序。

二、创新思维方法是用超越性的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

三、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

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

4、对客观事件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四、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能动性、互补性、层次性、实践性

五、创新思维的层次性:第一层依据知识的分类把创新思维方法分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第二层从实践角度对创新思维方法的区分,就是方法和技法的两分层次。

六、创新思维的实践性的表现:

1、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

2、创新思维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出现更能激发人创造性的新方法;

3、创新思维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总要自觉能动地去运用创新思维方法。

七、创新思维方法的分类:

1、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一般方法、特殊方法、专门方法。

2、依据思维特征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立体思维和平面思维,有纵向思维和水平思维,还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等

八、思维的技巧就有结构扩散、形成扩散、因果扩散、属性扩散、关系扩散、功能扩散

九、创新思维技法:

1、组合法;

2、换元法;

3、模仿法;

4、希望点列举法;

5、奥斯本检核表法;

6、5W2H法;

7、聪明12法;

8、信息交合法;

9、移植法;

10、形态分析法;

11、开孔挖槽法;

12、创造需求法。

十、移植法分类:方法移植;原理移植、材料移植、结构移植

十一、创新思维原理:

1、超越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简单性原理;

4、微量效应原理;

5、对应原理

十二、依据不同原理而生成的创新思维方法:

1、要素整合法;

2、删繁就简思维法;

3、关联思维法;

4、协同思维法;

5、逆向思维法;

6、极限思维法

十三、信息交合法:把思考对象所有的信息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每一个类别作为一条坐标轴,然后根据需要,将各种人材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各种信息的交合点入手来进行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

十四、信息交合法的步骤:

1、确定坐标原点,并将思考对象分解成若干独立的信息要素;

2、确定子类;

3、连接不同的信息坐标点,每一个信息坐标点连线都是一种新的信息反应物。

4、从产生的这些新信息中,选择合适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十五、关联思维法是思维主体从事物之间的关联中寻求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发明的思维方法。

十六、逆向思维方法: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

十七、极限思维方法是一种假设思维方法,它是把所思维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的极限假设,在这种理想化极限假设的条件下,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从而实现创新。

十八、伽利略使用的极限思维法:

1、确定问题;

2、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提出第一个极限假设;

4、用实验验证第一极限假设;

5、引申出第二个问题;

6、提出第二个极限假设;

7、用实验验证这个假设。

五章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

二、逻辑思维方法包括:演绎方法、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

三、演绎方法是从一般性前提获得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四、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法:其基本思路是,任何一个命题都有真假这两种值当中一种,一个不带逻辑联结词的简单命题形式,比如P,我们确定不了P是真的还是假的。然而,一旦一个带上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就赋予了复合命题某种确定的逻辑关系,当我们给其命题变元指派不同的真值的时候,我们穷尽一个复合命题真值组合的所有可能性,该命题真值的每一种组合就总有一个相应的真值和这些指派的值相对应。

五、命题逻辑的基本推理模式:

1、联言推理:包括联言推理分解式和联言推理合成式;

2、选言推理:包括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和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3、假言推理:包括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六、直言命题的类型: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

七、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它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八、概念的外延:概念所有反映的那些本质属性的思维对象。

九、概念外延间的五种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十、周延性:一个直言命题中主项与谓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的断定情况,在三段论推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十一、直言命题主谓项周延性的情况:

1、对形式为SAP的全称肯定命题;

2、对形式为SEP的全称否定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SIP;

4、特称否定命题SOP

十二、直言命题的真值情况

1、直言命题的真值与其质和量紧密相关;

2、直言命题的真值主要由其主要由其主谓项外延间的关系来决定;

3、直言命题真值情况的断定 十三、三段论的构件:小项:结论的主项,用S表示。大项:结论的谓项,用P表示; 中项:前提中共有的项,用M表示。

六章

一、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主要区别:

1、在演绎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着结论。而在归纳推理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必要条件的关系。

2、有效演绎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都为最高的支持度,而不同的归纳推理的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度却是有弱和强的。

二、归纳推理的类别:

1、完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划界的临界点,从思维方向上它更像归纳推理,但从逻辑思维的实质考虑,它又显然是演绎推理,可以看作是归纳推理的特例。

2、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是把一部分个体具有的性质聚合成一个整体类所具有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聚合归纳法。

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探求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这种方法由近代英国逻辑学家穆勒所创立。

三、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方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四、契合法(求同法)是用来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必要条件的,它的内容是:如果仅有一个先行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都出现,那么这一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五、差异法(求异法)是用来寻求在特定的场合下,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

六、共变法是从被研究现象变化的数量和程度来判明因果相关的。一般内容: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应变化着的,而其他先行条件没有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产生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七、契合差异并用法也称为求同求异并用法,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原先那个共同出现的先行情况又完全不出现,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被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

八、剩余法是寻找被研究现象的充分条件或者原因的方法,它的内容是: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的先行情况是另一复合现象的原因,同时又知道这一复合先行情况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复合现象中一部分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复合先行情况的其余部分就是后一复合现象的其余部分产生的原因。

九、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部分属性上的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思维方式。

十、归纳和类比的关系:

1、归纳类比互相依赖;

2、归纳和类比的可靠性比较

十一、类比的作用:

1、助发现的作用;

2、类比的解释作用;

3、作为模拟法的逻辑根据

十二、模拟法分类:

1、实质同构法;

2、形式同构法;

3、功能类比法。

十三、假说的作用:

1、它是形成科学理论、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2、假说是科学分类的依据。

十四、假说直接验证:一个假说中所说明或者解释的事实,是通过提出假说的人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证实的,这样一种证实方式就是假说的直接验证。

十五、假说间接验证包括:

1、从假说的基本观念引申出关于事实的推测;

2、通过观察和实验,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其他的观测和实验,检验这些推测是否符合事实;

3、当假说的主要内容不能直接由经验来证实的时候,还需要通过逻辑的论证推理手段为假设命题作逻辑验证。

十六、假说评价的标准: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

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

3、假说的简洁性

十七、假说形成的常规步骤:

1、认定问题;

2、设定被步假说;

3、收集更多的事实证据;

4、设计更精致的假说;

5、推出进一步的结论;

6、验证这些结论;

7、应用这一假说理论

七章

一、发散性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通过对思维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重新组合获得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者寻找出新的可能属性、关系、结构的创新思维方法。

二、发散性思维的注意两点:

1、发散性思维体现了思维的超越;

2、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互为补充。

三、收敛性思维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搜索寻求其中优化方案的思维方法。

四、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区别:

相似之处:

1、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

2、演绎方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

两者的区别:

1、使用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使用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一个假说。

2、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而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众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收敛性思维中的已知条件是多个方案,它是从多个方案中,选定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案。

五、思维产生的基础:

1、人的大脑机制具有发散功能;

2、我们面对着一个无限可能性的世界;

3、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六、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流畅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精细第三性;

4、思维的独创性。

七、发散性思维方法分类:

1、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

2、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

3、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

4、理性发散和灵感发散;

5、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

6、其他分类:流畅性思维、灵活性和敏感性思维

八、发散性思维所使用的方法:

1、提问法:使用一个条件疑问句,或者是使用大量的条件句来进行提问,即用“如果——,那么——”句式来进行提问,以激发大量的设想和主意的方法。

2、语词运算法:是对表述问题的语词进行组合运算,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3、相关联想法:把问题解决的思路扩散到和问题相关的领域,给出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设想的思维方法。

九、发散性思维的生成图式:

1、自由发挥环节;

2、思维形象化环节;

3、吸收异议环节;

4、持续努力环节;

5、适时停止环节。

十、发散性思维的实施技术:

1、自由发挥;

2、追求数量;

3、思维形象化;

4、暂缓评价;

5、吸收异议;

6、搭便车;

7、持续努力;

8、暂时搁置;

9、适时停止

八章

一、直觉:指思维主体不受某种固定的思维规则制约,直接地领悟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关系的思维方法。

二、直觉内涵的要点:

1、直觉省略了思维的中间过程;

2、直觉的产生往往依赖于感官;

3、直觉是一种自明性能力

三、直觉的基本特征:

1、直觉的超逻辑性;

2、直觉的不确定性;

3、直觉的经验性;

4、直觉的快速性;

5、直觉的累积性

四、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1、预见功能;

2、选择功能;

3、发现功能

五、灵感:在思维的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

六、灵感的特征:

1、突发性;

2、突逝性;

3、终端性;

4、积累性

七、直觉和灵感的联系:

1、灵感和直觉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是类似的;

2、灵感和直觉都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直觉和灵感都是超越逻辑的思维方法

八、直觉和灵感的区别:

1、直觉是思维的直接活动,灵感是一种神秘的意识状态;

2、直觉的出现表现为快速,灵感的出现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和意外;

3、直觉往往出现在最初的猜想之中,灵感则往往是问题解决终端将要出现的征兆。

九、灵感激发方式:

1、外部激发;

2、内部激发;

3、情境激发

十、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心理活动

十一、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超现实性;

3、自由灵活性;

4、想象的多元性;

5、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十二、想象在创新中的作用: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2、想象是获得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的源泉;

3、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心理条件

九章

一、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为美国企业家A-F-奥斯本

二、头脑风暴法: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来集中起来讨论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大量解决特定问题的主意,以谋求问题解决最合适方案的创新技法。

三、头脑风暴法的效能背景:

1、群体动力学基础;

2、竞争促进想象力;

3、激励作用

四、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1、延迟评判;

2、自由联想;

3、数量产生质量;

4、搭便车

五、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实施要点:

1、会议规模;

2、主持人;

3、会议时间地点;

4、通知

六、开好“头脑风暴”会议的要点:

1、议题具体明确;

2、交叉进行;

3、顺序发言;

4、只听不议;

5、代表性;

6、气氛宽松;

7、激发思考;

8、主意编号;

9、另行评价

七、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使用步骤可以归结为:

1、对某一决策方案、产品或某一事物,从多方面进行提问;

2、为了解决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产生出一系列的新设想;

3、对所列出的所有新设想逐一加以分析研究,取其精华,舍去糟粕,权衡利弊,综合一体;从而产生出一种最佳的决策方案或一种功能更强、造价更低的产品以及一件尽善尽美的事件。

八、奥斯本的检核表提到了九种检核方式:

1、移用法;

2、移植法;

3、修改法;

4、放大法;

5、缩小法;

6、替换法;

7、重新安排法;

8、颠倒法;

9、组合法

九、头脑风暴法的适用范围: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

十、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答案空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数量一般是无限的,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

十一、戈登法: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由美国阿沙-德-里特尔公司员工戈登创造的技法。

十二、戈登法简要实施步骤:

1、会前准备;

2、决定主题;

3、召开会议

十三、635笔写法:以笔写代替发言提高主意品质:头脑网易法传入西德后,西德人鲁尔巴赫根据德意志民族习惯于沉思的性格,通过改进,创造了笔写式头脑风暴法。每次会议由6人参加,每5分钟轮流一次,每人在5分钟内提3个设想,所以称为“635法”

十四、川喜田法:以卡片方式获得创意方案综合: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川喜田二郎。此方法在1964年发表以后,作为一种有效的创造性开发方法在日本流行很广。

十五、特性列举法:不同特性不同创意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创立的

十六、图画刺激法:图片刺激想象力

图画刺激法的具体步骤:

1、图片展示;

2、观看和描述;

3、创意;

4、再观看和描述

十七、逆头脑风暴法:借助评价使设想完善是美国“热点”公司开发的方法,又称对演法。

十八、超级主人公法:用角色启发新主意的产生

该法的基本过程:

1、选择一个超级主人公;

2、发现这个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3、从这个主人公的角度来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十九、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笔写和书面的结合激发创意是由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开发的方法。二十、三菱式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做法:

1、提出议题;

2、由参加会议的人各自在纸上填写设想,时间为15分钟。

3、每人轮流谈自己的设想,由会议主持者记下每人的设想,别人也可根据宣读者提出的设想,填写自己的新设想,待大家发表完意见后再提出,这段时间约1时间;

4、将设想写成正式提案,进行详细说明,并互相质询,批评,讨论,这段时间约1个半到2个时间。

5、由会议主持者将各人提案用图解方式写在黑板上,大家边看图解边进行深入讨论,以获得最佳方案。二十一、七乘七法:限定数量提升质量由美国人卡尔-古莱格开发的。二十二、七乘七法的主要步骤:

1、引出方案;

2、卡片排序;

3、讨论

二十三、片方法:巧用书写环境寻求最佳方案:是由东京工业大学片善治所创,以其姓名英文字头“ZK”命名。

二十四、片方法基本步骤是:启、承、转、合 十章

一、确定心理年龄的步骤是:

1、确定基底年龄;

2、计算基底年龄之后的各年龄级答对问题的总数;

3、再乘以2作为月数;

4、将所得月数和基底年龄相加。

二、实足年龄:依据被试者的实际出生日,依据被试者接受测试的时间,按照规定的计算步骤,所获得的被试者年龄数据称之为实足年龄。

二、智商测试项目分言语性测试和动作性测试

三、智商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智商只是智力的一部分、创新能力研究和测试

四、创新能力测试方法:

1、吉尔福特测试法;

2、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试法(TTCT法)

3、梅德尼遥远联系创造性测试(RAT法);

4、创新团体调查测试;

5、创新产品评价表;

6、重案组测试法;

7、PMI方法

五、托伦斯的测试活动:

1、猜疑活动测试;

2、语言表达测试;

3、产品改良活动测试;

4、列举非凡用途活动测试;

5、图形测试

六、创新能力测试的作用:

1、创新能力测试是社会需要;

2、创新测试方法一法二用

七、自测题导语:

1、答题时间;

2、答题符号意义;

3、答题要求

八、语言创新能力自测题:

1、自测题导语;

2、自测题;

3、答案和评分标准

九、图形想象力自测题:

1、自测题导语;

2、想象力自测题;

3、答案和评分标准。

2.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篇二

关键词:辩证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下简称“五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使大学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时,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学会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理性认识社会现状的“实然”和“应然”层面的关系,最终学会用理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可以从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教学环节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的“五观”教育均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无法按照一种客观理性逻辑推导出一种“必然”“必须”的结果。由于价值判断会受个体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这一判断,有可能会内化为个体判断善恶,美丑,是非等问题的依据或标准。标准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只有随着个体的知识、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才可能进一步的调整。但也有可能固化为个体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一成不变。基于对价值判断问题的此种认识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展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显得尤为迫切。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辩证因子,是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其理论知识时刻照耀现实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应然”的面貌,然而现实世界和理论并不能总是相吻合、一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凸显矛盾,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辩证因子。激活这些辩证基因,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最佳路径。以道德观教育为例,道德不是人与生具有的属性,而是在后天成长的社会中逐渐习得的属性。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学习过道德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能否被道德主体接收和内化,取决于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对其的检验,认知和实践相一致,这种认知就会被大学生消化、吸收最终内化。认知和实践不一致,大学生产生的困惑和疑虑,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运用辩证思维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解释实践表象所掩盖的真相,认识道德实践所应有的面貌。这样就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的道德现象,厘清道德现象背后应有的道德表现;确立自己辨别善恶、美丑、荣辱等的判断标准。

二、基于受教育者的现状,展开辩证思维培养

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使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4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是在食堂、宿舍,甚至是教室也出现了不少的“低头族”。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大学生可以投己所好,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页面,不断刷新和浏览相关内容。然而面对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资源,大学生要从这些信息和资源中获取对自己有用而真实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思维方法,否则就很有可能淹没在大数据中,却无法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奴隶”。

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其辩证思维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证思维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大学生以往学习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背景、人生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水平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评判时,经常会出现理论与现实的背离。大学生就必须直接面对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大学生思维中存在的辩证基因。我们不能预设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自发形成辩证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知识点为线索,缜密揭示这些理论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是如何构建、积淀和筛选的,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内在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性,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图式,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征,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辩证思维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大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贝西切斯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辩证思维较好的仅占总数的22%;处于从形式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之中的,约占44%,这部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尚处在自发的、不完全的状态;其余34%仅仅是偶然性地运用了少数的辩证图式。可见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自发和无意识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大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就可能逐渐习得。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的路径

(一)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学习的内源动力。陈旧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利于唤醒学生辩证思维的动机和需要。例如课前设置“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并对新闻进行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置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并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选取教学案例,使大学生对事件的注意过程可以得以保持和生成内化的效果。一是培养学生学会以一个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展开对新闻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系统学习知识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评,学生的新闻播报栏目越来越有声有色,从公交车让座问题到对中日关系中钓鱼岛问题的自我认识。有时新闻播报结束,响起一片掌声,既是对播报同学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知识学习的认可。

(二)热点切合,问题探究,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热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思考。一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全面的分析,把媒体报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综合把握问题产生的归因。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问题产生时的种种因素进行归纳,它是一个从具体事例归纳出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同时按照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演绎问题本应具有的面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历史和逻辑并不是总相一致的。逐步学会把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相结合,认识到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生活中偶然事件的关系。正是通过对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解决理论如何回应时代需求的问题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问题是相一致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对于热点问题的选取和使用时必须坚持做到:一是选择的热点问题是能反映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二是案例必须确实是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课前“新闻我来评”的教学环节中,很容易捕捉到大学生所关注到的热点问题。三是使用案例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有了明确的有求和任务,学生的思维方法才会得到系统的训练。通过思维方法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会逐步提升。例如:道德观教学内容中选取典型案例———“北京大妈讹人事件”进行分析。这一事件正好发生在社会公德教学内容学习之后,讲述新闻的同学,情绪非常激动,义愤填膺,听新闻的同学感同身受。这是提高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事件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就此问题布置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了解案例的来龙去脉;调查近几年类似事件的报道数量;查阅国外有无此类数据的报道;分析此类事件为何会广受关注;生活中,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重复出现。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找到了“彭宇”案发生时,社会上对于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调查案例及社会当时的反映时,同时也在思考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会一再出现。有的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同时对栏目中关于看到此新闻时腾讯网所做的调查,以及提到老人摔到时,个人所产生的联想的调查。对于调查结果,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有的学生对此次事件提出的质疑是:第一个爆料人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鞭挞丑恶,还是想弘扬正义,抑或只是想博人眼球?学生提倡在所谓“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发布消息时,能认真对待,澄清事实真相,不要被双眼蒙蔽。面对扑面而来的消息要学会冷处理,热分析,尽量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建立在公正和客观的基础上。从案例中挖掘出了职业道德的内容,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职业人,至少应尊重事实,报道事实,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承担如何避免此类事件重复出现这一任务的同学,认真翻阅收集资料,针对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个人因素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提出防止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一是新闻发布者应进行事件核实,不能进行虚假发布。二是转发人应冷静对待此类事件,不能盲目转发,从而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国家要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此类事件的反复出现等。到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些任务的完成是在课外进行,课上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教师也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料和提升自己对社会此类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准确的点评和引导。从此问题的解决中,可以发现问题只有和大学生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才有可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正如拉兹洛所说:“如果人们接受的信息大多与他们的生活和境况无关,他们就会被引入歧途或对之无动于衷。他们的反应将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中肯的。”

(三)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反映问题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布置问题的任务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言:“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的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事物的表象中分辨出真、善、美。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真、善、美,即培养学生的理性道德。大学生在理性道德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作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乎社会标准的行为,选择合理的行为,并提高践行此种行为的能力,才使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失为达到大学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编译.辩证思维与成年早期的认知发展[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1,1:5~6

[2]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4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2

3.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篇三

课程代码:032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切关于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知识都是(A)2-60 A.社会科学知识 B.人文科学知识 C.边缘学科知识 D.自然科学知识 2.思维的本质特征是(C)1-3 A.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B.形象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C.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D.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3.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D)5-164 A.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B.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C.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4.解释灵感激发和产生的理论有(B)8-289 A.问题解决理论 B.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说 C.智商临界说 D.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5.用超越性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这被称为是(C)4-129 A.思维方法的定义 B.方法的定义

C.创新思维方法的定义 D.创新思维的定义

6.头脑风暴法的开会时间,一般不要超过(B)9-306 A.半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7.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的推理格式可以表示为(A)5-182 A.((pC.((pq)q)q)q)p B.((p

q)p)

q

q p D.((pq)p)8.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看,归纳推理是一种(C)6-201 A.必然性推理 B.假言推理

C.或然性推理 D.联言推理

9.从思维的单一维度和思维的多角度来为发散性思维分类,发散性思维可以划分为(D)7-245 A.过程发散和结果发散 C.个体发散和群体发散

B.理论发散和操作发散 D.线性发散和立体发散

10.特性列举法的创始人是(A)9-328 A.克劳福德 B.戈登 C.鲁尔巴赫 D.川喜田

11.范畴三段论推理学说的创始人是(B)5-165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培根 D.罗素

12.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美誉的创新技法,为奥斯本提出的(C)9-309 A.移用法 B.颠倒法

C.检核表法 D.提问法

13.李白是唐朝人,李白也是诗人,以此为前提,可以推出:李白是唐朝人。这个推理 属于命题逻辑推理中的(A)5-177 A.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B.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C.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D.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

14.伽利略发现惯性定律的思维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思维方法的经典案例,这种创新 思维方法最典型地体现了(D)4-155 A.逆向思维法的应用 B.关联思维法的应用 C.要素整合法的应用 D.极限思维法的应用 15.直觉和灵感共有的特征是(A)8-286 A.超逻辑性 B.突逝性 C.突发性 D.终端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下列属于开放性问题的疑问句有(ABE)9-312 A.如何设计一栋建筑物?

B.谁适合做这个城市的领导人?

D.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怎么走? C.《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E.你多大年纪了? 17.想象的特征包括(ABCDE)8-296 A.形象性 B.超现实性

C.自由灵活性 D.多元性 E.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18.按照1970年制定的田中—比奈智商等级分布表,下列属于中上以上智商等级分数(包括中上等级)的包括(BCE)10-341 A.智商76~91 B.智商124~139 C.智商108~123 D.智商92~107 E.智商140以上

19.创新思维的基本含义包含(BC)1-28

A.创新思维是常规性思维 B.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C.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D.创新思维是一种经验的累加 E.创新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20.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包括(ABCDE)5-186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交叉关系 E.全异关系

21.创新思维的超逻辑方法包括(CDE)4-135 A.演绎 B.归纳 C.直觉 D.灵感 E.想象

22.托伦斯在1999年报告了他对高创造力学生和IQ值高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后获得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有(CE)10-353

A.在高中时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和高IQ的学生相比,高IQ的学生获得的研究生学位和其他荣誉比高创造力的学生多

B.在高中时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和高IQ的学生相比,高创造力的学生获得的研究生学位和其他荣誉比高IQ的学生多

C.在高中时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和高IQ的学生相比,高IQ的学生获得的研究生学位和其他荣誉和高创造力的学生是一样的

D.在成年后,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和高IQ的学生相比,高IQ的学生获得的成就超过高创造力的学生

E.在成年后,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和高IQ的学生相比,高创造力的学生获得的成就超过高IQ的学生

23.界定明确的问题往往是(ABE)9-311 A.知识性问题 B.记忆性问题

C.开放性问题 D.价值性问题 E.封闭性问题

24.依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人的智能包括(ADE)10-343 A.分析性智能 C.联想性智能 E.实践性智能 B.综合性智能 D.创造性智能 25.头脑风暴法作为一种有效地激发创意的技术,其有效性的原因被奥斯本归纳为(ABC)9-303 A.群体动力学基础 B.竞争促进想象力

C.激励作用 D.延缓评价 E.持续努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依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1-17 27.逻辑思维方法的基础是演绎方法。5-161

28.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提问法、语词运算法和相关联想法。7-246 29.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3-90

30.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创新思维方法可以划分为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专门方法。4-135

31.那些在推理中已知的命题,用来进行推理的依据,称之为推理的前提。5-162

32.依据笛卡儿的观点,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人类没有其他途径达到确实性的知识。8-270

33.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归之于开放性_问题。9-313 34.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所具有的本质属性。5-185

35.特曼使用了智商概念(IQ),即用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来说明智力水准。10-336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36.假说有哪些评价标准?6-221 答:

(1)该假说和已经建立的科学假说是相容的;(2)假说的预见能力和解释能力;(3)假说的简洁性。

37.“问题”这个概念有哪几个相关因素?3-79 答:

(1)问题是一个认知客体,人是问题的认知主体;(2)问题是对事态的一种不满意;(3)人在问题面前常常需要有所作为。

38.简述创新思维方法的作用。4-130 答:

(1)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中介;(2)产生新观念新发现的工具;(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启示功能;

(4)对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适应、控制和引导功能。

五、论述题(本题12分)

39.试论述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联系与区别。7-233 答:

逻辑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方法,是演绎、归纳和类比的综合应用。创新思维的逻辑方法,有些类似于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之分,但它们之间又有一些根本的区别。

一、联系

1、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提出假说、推测或者方案。我们用已知的前提所获得的结论是扩展性的.两者都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过程。

2、演绎方法则有些近似于收敛性思维。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依据已经给出的假说或者猜测来进行分析和推断。我们用已知的前提所获得的结论是内敛性的,两者都是一种封闭式的思维过程。

二、区别

1、使用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同样的已知条件推出的是一个假说,不是多个假说。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的扩展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推出的假说扩展了已知条件的断定范围。

2、使用发散性思维.同样的已知条件获得的是多个假说,不是一个假说。发散性思维的扩展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我们为同一个问题,提出了多个解决问题的f段说、推测和设想。

3、使用演绎方法,从前提到结论的思雏过程虽然是封闭性的,但这种封闭性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已知条件获得的结论,没有超越已知条件所断定的范围。演绎推理中的已知条件,已经包含了结论中的东西。

4、而收敛性思维所体现的封闭性,则是在众多的假说和猜测之中,选择其中优化的假说和猜测。收敛性思维中的已知条件是多个方案,它是从多个方案中,选定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案。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3分)40.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在一次庆功宴上,面对王公贵族对他的新发现的嘲笑,向嘲笑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拿起餐桌上的一个鸡蛋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这样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王公贵族们摆弄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把鸡蛋竖起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哥伦布从餐桌上拿过鸡蛋,往桌子上一磕,再朝上把鸡蛋置于桌面,鸡蛋稳稳地竖起来了。王公贵族们哄笑着说:“像这样竖鸡蛋,谁都竖得起来。”

哥伦布答:“这是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就怎么想不到这一点呢?”王公贵族们就再也不吱声了。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哥伦布的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本质是什么?1-28(6分)答: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这个含义包含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

2、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二、创新思维的本质

把创新思维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来看待,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异质成分。

(2)哥伦布的小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哪两条原理?4-140(4分)答:

哥伦布的小故事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超越性原理和对应原理。(1)超越性原理

超越性原理是由创新思维的定义所决定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2)对应原理

对应原理是超越性原理的特例。超越性原理告诉我们,思维向一切方向都有超越的可能性,对应原理则特别强调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

如果某个事情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事实的对立面也可能是真实的。(3)哥伦布是用什么逻辑方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6-210(3分)答:

哥伦布是用类比的逻辑方法来驳斥王公贵族的责难的。

4.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篇四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思维的三大功能性特征是

()

A.客观性、一致性和批判性

B.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C.客观性、逻辑性和批判性

D.批判性、创新性和一致性

2.一切描述人类的价值、情感、宗教、历史等思想观念性的知识,都属于()A.自然科学知识 B.社会科学知识 C.人文科学知识 D.思维科学知识

3.依据思维的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将思维划分为

()

A.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

B.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D.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4.根据思维封闭或开放的标准可以把思维分为()A.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 B.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C.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D.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5.创新的主要特征有()

A.智能性、社会性和批判性 B.社会性、团队性和批判性 C.智能性、社会性和团队性 D.智能性、团队性和批判性 6.“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

着进步,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这句关于想象力的格言出自于

()A.马克思 B.黑格尔 C.牛顿 D.爱因斯坦 7.想象最根本的思维特征是其

()A.形象性 B.自由灵活性 C.现实的可转换性 D.超现实性

8.在实践活动中,思维主体意识的培养方式包括

()

A.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B.好奇心和知识的渊博 C.观察力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D.有序的生活秩序 9.中世纪,提出思维的简约经济原则的人是

()

A.阿奎那 B.奥卡姆

C.安瑟林 D.奥古斯丁

10.伽利略发现惯性定律的思维过程,可以看作是创新思维方法的经典案例,这种创新 思维方法最典型地体现了

()

A.逆向思维法的应用 B.关联思维法的应用 C.要素整合法的应用 D.极限思维法的应用 11.按照创新的领域可以将创新划分为

()

A.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的人文创新 B.个体创新和团体创新 C.方法创新和原理创新 D.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 12.思维的本质特征是

()

A.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B.形象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C.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D.直接性、概括性和形象性

13.用超越性智慧来组织协调思维对象要素的途径和思路,这被称为是()

A.思维方法的定义 B.方法的定义 C.创新思维方法的定义 D.创新思维的定义

14.删繁就简思维方法所体现的创新思维的两个原理是()

A.对应原理和简单性原理 B.简单性原理和微量反应原理 C.超越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D.超越性原理和对应原理

15.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是指()

A.思维的批判性 B.思维的概括性 C.思维的内隐性 D.思维的逻辑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是指

()A.前提超越 B.逻辑超越 C.规律超越 D.关系超越 E.事实超越

17.实践能力的特征有()

A.经验特征 B.智慧特征

C.创新特征 D.非语言沟通特征

E.技能接受特征

18.按照知识分类的标准,创新思维方法可分为()A.逻辑方法 B.哲学方法 C.一般方法 D.特殊方法 E.专门方法

19.创新的表现方式有

()

A.新产品和新服务 B.老产品的新用途 C.新的研究方法 D.新观念和新理论 E.纯粹的思想结晶

20.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有()A.能动性 B.互补性 C.层次性 D.实践性 E.客观性

21.想象的特征包括()A.形象性 B.超现实性 C.自由灵活性 D.多元性 E.现实转换的可能性

22.界定明确的问题往往是()A.知识性问题 B.记忆性问题 C.开放性问题 D.价值性问题 E.封闭性问题

2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A.收敛性思维 B.创新性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直觉性思维 E.逻辑性思维

24.创新人才具有的品德特征包括().A.强烈的好奇心和惊奇感 B.标新立异的胆魄 C.坚强的意志力

D.勤奋而专注地工作 E.独立和自信

25.创新思维原理包括()

A.超越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简单性原理 D.微量效应原理 E.对应原理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26.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______________。

27.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对创新思维方法分类,创新思维方法可以划分为一般方法,特

殊方法和______________。

28.把创新思维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来看待,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在思维中不断地加入 _______________。

29.创新思维表达的主要工具是_______________。

30.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____________。

31.思维主体沿着思维客体发展的相反方向,用一种反向探求的方式来对产品、课题或者问题解决方案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实现创新的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___。32.缄默认知是一种以______________的认知。33.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和_______特征。34.在思维过程中,新思路、新假设和新形象突然间产生出来。这种带有突发性的创新思维,常被称为_______。

35.创新思维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思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6.简述自然语言的基本功能。

37.“问题”这个概念有哪几个相关因素? 38.科学语言与创新思维有什么关系? 39.简述信息交合法的步骤。

五、论述题(本题14分)40.直觉有哪些基本特征?谈谈直觉在创新思维中发挥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4分)

41.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在一次庆功宴上,面对王公贵族对他的新发现的嘲笑,向嘲笑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拿起餐桌上的一个鸡蛋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

这样一个简单明确的问题,王公贵族们摆弄了一阵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把鸡蛋竖起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哥伦布从餐桌上拿过鸡蛋,往桌子上一磕,再朝上把鸡蛋置于桌面,鸡蛋稳稳地竖起来了。王公贵族们哄笑着说:“像这样竖鸡蛋,谁都竖得起来。”

哥伦布答:“这是很简单,但在这之前,你们就怎么想不到这一点呢?”王公贵族们就再也不吱声了。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

5.辩证逻辑逻辑与现代思维课程总结 篇五

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逻辑逻辑与现代思维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实践的发展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

(2)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思维方法的本质

(1)哲学上所研究的思维方法就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

(2)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因此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介性,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结、相互贯通,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桥梁。

2.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1)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

(2)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①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运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②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片面倾向。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在呼叫中心的那段时间,我们都有很多感悟,我们不仅把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同时我们还运用辩证思维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很好的运用到工作中,虽然打电话在旁人的眼里可能是很简单的事,但是每一件事都有它固有的方法和规律,如果能更好的利用那么我们不仅能能更好的工作,而且能给企业和自我带来效益和利润。

新能力包括能够在非常相似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其细微的不同。它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的、独特的概念,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智慧可以定义为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明智地解决与生活行为有关问题的能力。智慧也可以定义为对完美的结构和完美手段的感知能力,即辨别判断能力。在全球知识经济当中,智慧对于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将尤为重要。

思维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最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反映。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思维两大类,二者既有区另又有联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式思维活动,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全面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明晰思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造性思维是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的认识过程,最常见的形式是发散式和聚敛性。将两者联系起来看,批判是考察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性的,而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批判偏重于“破”,创造偏重于“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互关系。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准确度,但同时创造往往直接来自于批判,如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基于从批判牛顿方程、洛仑滋理论等一些基本物理学理论而创造性地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当我们去理解问题、接受问题、确认问题的时,必须采用批判性思维考察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在此过程中又需要发挥创造思维能力,否则就无法找到问题的所在。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如不能正确理解批判和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会走向思维的极端,或重批判轻创造,只有破没有立,没有自己的独立创新等。例如,文化虚无主义只强调对文化的批判,并且只作消极的批判,而反对创造性地发展它;或重创造轻批判,只强调革新,片面追求新花样,这种倾向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当今时代呼唤创新,也呼唤批判。面对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有创造性思维,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对新的实践不断加以批判性地反思。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催生知识

纵观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产生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互动中;新的知识产生本身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从批判开始的。我们可以分别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审视知识的产生,虽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立、反思的思考活动,它对思维全方位的、多视角审查,并以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进行批判,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站在前人的肩膀,第一次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的概念”和点、线、面、体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在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得到了物理的表述”,导致了以后的数学分化及欧式几何体系的问世。数学理性的产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把握从定性理解转为定量描述成为可能。

创造性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最能集中地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意味着革新、发现、发明、创新、形成新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引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毕达哥拉斯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互动中产生的结果,都是“破”与“立”的高度统一。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的经济知识体系里,劳力资源、自然资源不再是发展的关键,知识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在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知识社会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电子商务1022

朱金玉

6.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 篇六

一、组织经验呈现, 唤醒思维意识

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儿童已经了解并理解了什么, 即儿童的数学已知,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现有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首先应认清儿童数学经验与数学教学内容的关系, 然后怎样把这种认识转化组织为实际的数学教学行为, 即如何结合教学内容的提出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组织儿童现时已有的经验, 进而利用儿童经验唤醒儿童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思考, 让数学学习成为儿童自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在教学《公因数》时, 为了深化儿童对“铺满”的活动经验的理解, 科学地组织呈现了用边长6厘米正方形、边长4厘米正方形去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活动。首先, 有层次地引导儿童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去铺, 正好能铺满;用边长4里面正方形去铺, 不能铺满。重视呈现思维的“关节”, 激起思维的意识, 让儿童的“整除”数学经验在“铺满”活动中呈现出来, 让儿童在“铺满”中表达出自我的个性数学思考。接着, 在活动经验情境中, 唤起并组织小组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18×12”的长方形?有效地拓展了儿童的数学思考。最后, 通过算出来、读出来、写下来、走上来及想开来等活动呈现, 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理解因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 通过反例验证不断深化理解数学概念并逐步认识理解列举的思维办法与韦恩图法数学思维的联系沟通, 儿童的数学思维在儿童经验的丰富形成中得到唤醒, 在数学知识的内在连接处促进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切合。调动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儿童体验回忆生活中的“铺满”, 感受“整除与公因数”的联系, 使儿童对“因数、公因数”形成一个长段的知识链, 适时建构起儿童数学的整体认知。

二、推动经验再生, 寻找思维起点

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的多。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走进儿童, 尊重儿童经验, 推动经验再生突破, 从而引导儿童寻找并发现自我思维的起点。

如在判断“一袋大米, 第一天吃去1-2, 第二天吃剩下的1-2, 刚好把这袋大米吃完”的对错时, 大多数儿童会答错。究其原因, 这并不是儿童审题不清的简单, 即使辅以线段图理解两个1-2的单位“1”的量不同, 仍然会有重复之前的错误。深问其理由, 解释十分简单:第一天吃去1-2, 另一份是剩下的1-2, 第二天把剩下的1-2吃了, 当然是刚好吃完。带着发现的惊喜, 再给儿童“重新”讲评, 分数的意义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事实上,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儿童的理解能力, 而忽视了儿童的认知经验, 甚至将儿童发生的错误统统归结为理解能力的差异, 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貌合神离。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儿童善于分析, 有的儿童善于猜想, 有的儿童擅长动手实践……这正说明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经验差异。教学中需要我们努力从儿童的学习角度出发, 关注儿童的数学经验差异, 为儿童的理性学习探索搭建弹性平台, 促进儿童数学思维有效起步。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材是让儿童4-进行折纸活动以验证诸如1-2、2-4、8是否真的相等。在儿童初步体验有关分数的相等关系后, 继续引导儿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观察得到的这一组相等的分数, 分析它们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 感受其中的规律, 引导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活动安排, 符合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心理过程。其实, 有些儿童对类似相等的分数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还有些儿童对抽象的分数大小比较已经有了一些办法, 比如化成小数比大小, 通过寻找中间数间接比大小以及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来比大小等等。儿童有了这些知识经验, 再通过折纸来发现它们相等的现实, 大多缺失了学习的需要和激情。但是折纸又是一种直观的手段, 儿童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必须基于充分的感性材料进行, 没有足够的感性体会作为基础, 他们的抽象概括就不可能在认知结构中内化为一般的意义, 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性领悟, 这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因此, 教学中提出不同的方法来验证1-2、2-414-8等分数是否相等之后, 设计灵活的分组活动, 既呈现直观折纸验证方法, 为学生的抽象概括提供感性经验, 又鼓励学生采用多样的验证方式, 如采用除法计算的方式, 采用已有的比较分数大小策略, 让形象直观和抽象推理并行。

三、促进经验重构, 激发思维冲突

数学学习经历, 就是儿童数学经验自我唤醒并不断重构的过程。促进儿童数学经验重构, 激发儿童思维冲突, 不断提高其数学认知水平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在教学设计时一切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断撞击儿童现实思维的起点, 科学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 尊重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 找准儿童的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选择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 使儿童的可能的数学发展水平转化为现实的数学发展素养。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并非引导儿童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操作体验, 而是借助多媒体教学, 突破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分步骤进行:一是出示接近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让儿童辨认, 并不断地移动、旋转、缩放长方形与正方形, 模糊感知有“联系”的长方形:他们有相同, 也有不同。二是量化长方形的长与宽, 并把长方形渐次变换趋近正方形, 恰当地使用方格纸, 让儿童在方格纸中, 看到长方形, 也看到正方形,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跃然纸上。儿童经验重构, 激发起儿童对“认识图形”的思维冲突。

四、生长经验活力, 提升思维品质

重视儿童的数学学习体验生长, 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兴趣, 促进儿童数学学习不断走向自主自信与自理自觉, 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为了儿童的经验生长, 我们应努力提供恰当的感悟数学的环境, 引导儿童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否定结论, 进而获得经验的生长。每个儿童的数学学习背景都是丰富而独特的, 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将儿童学习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使生活经验“数学化”, 将感性的数学经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数学认识。

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 开始利用圆柱直观立体图, 让儿童说一说回忆感知上下底面是两个相同的圆, 感知与视觉的差异, 不断生长着对圆柱“体”与“面”的认知经验, 从而激发起儿童对圆柱“体”中侧面展开来是“长方形”的认知兴趣, 为课中展开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 师生讨论展开办法, 并直观使用制作好的侧面展开图, 给圆柱的底周长、高, 并配之以具体数据, 让儿童更容易体验到展开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与展开的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细致”地培植儿童“圆柱侧面积”这一新概念生成经验, “深刻”地理解其新知的来龙去脉。新课练习巩固之后, 在课的总结环节中, 教师将展开的圆柱侧面, 又围成起来, 呈现在儿童面前是两种不同的圆柱体。这样由体到面, 又由面到体的活动, 儿童经历着“围成→展开→不同的围成”的数学体验, 拓展了儿童对侧面积的数学经验, 不断激发起“圆柱侧面积”认知冲突, 继续生长着“新”的经验, 儿童感知理解了在圆柱侧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圆柱体的形状以及圆柱底面的变化。

事实上, 儿童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往往还是模糊的、零散的。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连, 在学习过程激活、积累、提升经验, 在生活理解中运用、发现、创造数学, 培养了儿童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素质。

在真实的生活经验面前, 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充满变化、充满张力的世界。只有让数学与生活在儿童世界里有意义地结合, 才能让儿童真正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用数学生活, 并不断发展着数学对儿童成长的素养。

摘要:儿童的数学经验, 是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独特的经历与体验。其不断丰富的“成长”过程, 成为儿童思维素养的“增长”过程。儿童的数学经验常因教师缺失教学智慧而被“清空”、被“经历”。对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组织经验呈现, 唤醒思维意识;推动经验再生, 寻找思维起点;促进经验重构, 激发思维冲突;生长经验活力, 提升思维品质。

上一篇:广州电大网上教学平台指引下一篇:武术馆馆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