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08-07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共11篇)

1.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一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二点:一是要有利于党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要有利于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党员不论流动到何处,都不脱离党的组织。

在管理教育上应当坚持统放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统,是指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政策,以及带有全局性改革措施的制定实施,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不能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所谓放,是指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具体形式、方法、途径等,要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和探索。

2.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需要

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乎到党自身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解决。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自我完善, 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是, 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如金钱本位、个人本位已成为社会大众潜在的价值标准, 利益引导已经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仁义道德行为规范被边缘化。一些党员干部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渲染, “跑部钱进”, “一切向钱看”, 把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抛到脑后。因此, 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形势要求下, 从各个方面与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相适应。

宏观上看, 我国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组织者、决策者;微观上看, 党员干部是连接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我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旨在统一全党思想, 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但是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呈现诸多弊端, 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到与时俱进, 解决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并且探讨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本文通过对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弊端的简要分析, 探讨如何使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对诸多因素的影响, 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

在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用宣讲、会议的方式向被教育者灌输某种价值观念, 以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事实上, 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无形地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立起来, 因为只是一味的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传达给下级, 其中不讲方式和方法, 受教育者只能被动的接收, 双方缺乏默契配合的一面。媒体经常报道的某些官员在会场上睡着就是典型的反映, 这说明教育者宣讲什么、强调什么、灌输什么, 受教育者根本不关心。

2. 官员考核的侧重性

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我国对官员的考察侧重于政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党员干部有所感染, 目前我国对党员干部的考核不单单追求政绩, 更应侧重其道德。我国对党员干部的选拔和考察要追求“德政勤绩廉”, 对“德”的考核置于首位。试想一个党员如果缺乏“德”这一基本要求, 那么“政勤绩廉”又有什么意义。因此, 对党员干部需要在道德考核的基础上在考察政绩, 改变传统对政绩侧重的路线。

3. 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利益格局被完全打破, 利益主体多元化取代一元化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①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 党员干部具有“自然人”、“公共人”“政治人”等多重社会角色, 笔者认为这分别是与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而言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不枉为“人民公仆”的称号。然而,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某些党员干部并没有意识到其多重角色, 而是简单地把他们当作纯而又纯的单一角色来看待, 忽视了其他角色, 导致其思想教育的“角色失真”。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与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多重社会角色存在矛盾。

4. 传统的思想教育缺乏制度、监督等保障机制

传统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可操作性差, 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决于整个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 其中选人用人的人事机制发挥着核心作用。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按照制度机制办事, 任用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但是在这一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任用干部没有经过相应的程序, 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讨论选人用人方面不讲原则, 任人唯亲, 甚至出现买官卖官, 利用手中的人事大权大搞腐败。当前,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重突出和加强教育与制度、监督并重的保障机制。

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体现了对创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扬弃, 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②笔者认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和创新应做到如下几点:

1. 注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盲目地灌输, 呈现出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缺乏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某些观点、思路难以达成一致。笔者认为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 需要创新教育形式, 应着重搞好两方面的结合:一是搞好教育方法“灌”与“吸”的结合。通过办培训班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地教育, 把“灌”与“吸”有机结合起来, 使党员干部在听辅导、开展座谈讨论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二是搞好教育手段“新”与“旧”的结合。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有必要的教育措施。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 数字和网络新技术,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③

2. 突出党员干部“德”的考核

强调对道德的考核, 是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不管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多大贡献, 只要其人品道德出现问题, 那么迟早会出现政治漏洞, 因此对党员干部“德”的考核势在必行。当然, 对道德考核的标准是什么?怎样评价党员干部的“德”?这些都是困扰思想教育的问题。而对政绩的考核是有一定标准的, 可以通过好多指标进行评判。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的难题之一就是对“德”的考核, 。笔者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道德的考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 采访群众。通过对群众的调查走访, 基本上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一个党员是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 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之二可以警醒党员干部使用权力的范畴, 体现权为民所用。第二, 通过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有理有据的评价。

3. 认清自身角色, 服务于民

从反面看, 传统党员干部角色的单一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疏忽。当前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党员干部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 更重要的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更是一名领导干部。当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之时, 党员干部必须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作出正确的权衡和选择。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关键在于强化党员干部的权力道德教育, 强化道德用权, 服务于民的教育。作为党员, 必须以此作为生活工作中的行动标准, 不做危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作为领导干部, 就应当积极利用手中的权力践行党的宗旨,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健全教育与制度、监督并重的保障机制

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 还要注重制度、监督等方面的建设,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监督并重的保障机制。笔者从以下几点着重说明:第一,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严格遵循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透明原则, 注重纪律性, 体现监督行, 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二, 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员干部内心的最深处扎一针强心剂, 而权力监督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 强化领导干部道德用权。这一监督的过程也是被监督主体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 起到教育的效果。第三, 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相比, 主要侧重党员干部的内在精神力量, 属于软行调控手段。在实践中, 为了达到调控效果, 某些教育内容就要上升到法律层次, 借助法律制度予以强制执行。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离不开法律制度, 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拥有强大的制度保障, 保证思想教育工作“有法可依”。

传统的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转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制度、监督机制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

注释

1龙秀雄, 郭真明.新时期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 12 (2) .

2蔡俊彬.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 2011 (8) .

3.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四

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特别是外地少数民族到我市就业谋生、寻求发展的趋势正不断上升。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流入不仅活跃了城市经济,繁荣了民族文化,也给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流入地的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制度不甚了解,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和纠纷,给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对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状况

我市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约50000余人,民族成份45个,众多外来人口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在这座城市中扎稳脚跟,开拓创业,成为新市民。由于流动人口工作的短期性,居住的不固定性,流动的随意性,给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就目前而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表现为以下现状:

一是流动速度加快。据最调查,我市现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5万余人,比2007年增加了4万人,3年时间增加了4倍,增速明显。

二是聚居现象普遍。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感等原因,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喜欢聚居,以家庭、亲朋好友为主或以同乡、同民族为主的聚居现象十分普遍,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三是从业特征明显。据调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职业构成主要有三类:一是普通务工,大多结伴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体力劳动,主要是来自西南、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二是从事工商业,主要是经营牛羊肉、拉面、葡萄干、切糕等特色行业,以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的回族、维吾尔族为主。三是流动商贩,大多贩卖药材、藏刀、首饰等,主要来自四川、青海、贵州、新疆、西藏的藏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

四是受教育水平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年龄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只有小学、初中学历。

五是情况不易掌握。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对流动人员的建档登记工作一时还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目前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登记也只局限于有固定租住地和经营地的少数民族。对那些无固定租住地和经营地,以及在建筑工地等从事打工的少数民族很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一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经商人员没有正常经营所必备的合法手续。作为“外来者”,他们大多是小本经营,而且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往往是临时租个门面,添臵一些简单的经营用品,开张经营,不愿主动到当地有关部门申办手续,无照经营现象较普遍。而沿街叫卖的经营者,常常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商业中心区集中沿街摆摊,强买强卖,违章经营。而在执法检查中,他们常常又不服从管理。

二是增加了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当中多数人文化素质偏低,政策法规意识淡薄,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案件时有发生。

三是增加了民族关系协调工作的难度。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

不同,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上有着差异,加上我们一些执法部门和当地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的习俗、禁忌不大了解,因而在执法和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影响民族关系的事情,而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影响较大。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首先,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员流入城市后,呈现出“两个不适应”。一是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员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不懂城市的管理规章,面对新的环境感到茫然和无助,总有一种防范的心理,往往容易抱团,加上自身文化习俗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一时很难融入到城市社会之中。二是城市对大量涌入的少数民族人员不适应,有关部门思想准备不足,许多市民在心理上不理解、不接受,往往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歧视他们。其次,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一是大都文化层次比较低,不少人在沟通上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二是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规章知之甚少。

从主观上来讲,面对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员流入城市务工、经商,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看,目前还存在五个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城市民族工作摆到应有的位臵,以致在政策指导上、工作措施上都比较滞后,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二是法制建设不到位。面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出台适应城市民族工作发展需要的法规、政策和配套措施。三是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存在对各级党政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宣传培训不够,对新闻出版人员和各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的问题。四是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没有从适应城市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的趋势,转变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层面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

体系和管理办法,少数民族正当合理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反映和有效解决。五是工作手段和机制不到位。在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以及突发事件方面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和协同共管的有效机制,往往使小问题引发成大问题。

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是现阶段城市民族关系的必然反映,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间各种问题的表现和缩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作用。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大局。对此,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这是正确解决和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前提和保证。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综合治理,积极做好疏导工作。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在处理和解决涉及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的问题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要考虑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特性,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尤其要警惕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突发事件进行造谣、煽动及制造事端,坚决反对和制止采取非法、违法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不信谣、不声援、不串联,并自觉服从工商、治安、城管等部门的管理。

3、加强服务理念,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各相关部门要在加

强管理的同时,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做好服务工作。尤其要针对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语言和生活习俗不同的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理合法经营手续提供指导和帮助,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热情服务。同时,积极向有关企业推荐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使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为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让在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

4、加强沟通联系,建立预警机制。要通过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员联系制度,积极引导其适应城市生活。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的各种信息动态,对其进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5.关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五

党的十七大提出:‚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按照这些要求,**县自今年以来,在全县各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党章、戴党徽、树形象‛活动,引起强烈反响,收到明显成效,有力地加强了党员队伍建设,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主要做法

深入学习,提高党员素质。统一赠阅促学,县委组织部为全县26000余名党员统一征订了党章,免费赠送给每个党员。集中辅导促学,在县委党校举办党章学习专题辅导班3期,培训党章骨干辅导员130多名,达到每个乡镇和县级部门至少1名,由骨干辅导员深入每个支部集中辅导学习。并把党章列为2008年党校各培训班次的重要课程,利用党员干部培训时机进行宣讲学习。举行考试促学,县委组织部统一命题和制作试卷,由各乡镇和部门对每个党员进行党章知识测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进行‚补课‛。开展竞赛促学,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全面开展党章知识竞赛,对成绩优异的给予表彰奖励,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学习党章的热情,真正领会党章的内涵和实质,务求真学真懂真信。

亮出身份,强化党员监督。县委组织部为每个党员免费赠送了式样统一的党徽,制订了佩戴党徽的具体规定,要求党员在党员大会、支部大会、组织生活会、设臵党员示范岗的窗口或岗位、党组织举办的重大活动和其他需要佩戴党徽的场合必须佩戴党徽。同时,继续实施党员先锋工程,通过座牌、上墙等方式,将在职党员的照片、职务、职责等予以公开,进而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充分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搭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积极拓展活动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一是大力实施‚三联制度‛,即县乡两级的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每名党员联系了3-5名群众。二是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全县417个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417个村及农村社区,4327名机关党员与8657户农村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2600多名农村致富党员结对帮扶5200多户困难群众。三是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按照农村、城镇社区、非公企业分类设臵政策宣传、科技推广、财务监督、道路管护、治安联防等岗位,根据党员的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爱好特长、本人意愿等综合情况,为每名无职党员设定1-2个岗位,并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让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为。

落实责任,确保活动实效。采取三项措施,确保此项活动扎实推进、长期开展、形成常态。一是明确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党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党务工作人员为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县委组织部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三是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把党员遵守党章、佩戴党徽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处臵不

合格党员以及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工作成效

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高。通过深入学习,广大党员对党章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对党章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使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党性修养明显提高,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在今年抗震救灾中,全县8864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88万余元。县绿化所退休老党员姚文俊,两个儿子先后过世,年过七旬的他还得抚养孙子上大学,家境十分贫困,他借钱交了1000元 “特殊党费”。当工作人员提起他家庭困难时,他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再困难也应该带头支持灾区。‛

党员先锋作用充分发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既增强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又强化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促使广大党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据云台镇党委书记杨尚金介绍,‚开展‘学党章、戴党徽、树形象’活动以来,广大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更加看重和珍惜,在移民工作中,党员不仅自己带头,还主动配合党委政府做其他移民户的工作。‛元山镇龙泉村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头、协会推动‛的思路,大力发展山地鸡规模养殖,三个社年出栏山地鸡5万多羽,获利50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党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广大党员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进

一步强化,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经常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努力做到想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关系。今年‚三抢‛生产期间,全县15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300多支义务助耕队,深入乡村帮助群众抢收抢种,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今年以来,全县2万多名党员为联系对象办实事10000余件,送致富信息2500多条,落实帮扶项目300余个,协调帮扶资金200余万元。群众普遍反映:现在的党员和干部真正做到了心中有群众、心中有百姓。

党组织凝聚力切实增强。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广大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自觉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提升了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活动开展以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较过去明显增多,岩口乡今年申请入党的人数较去年增加32%,白衣镇龙翔村二组81岁村民孙长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说:‚我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越来越好,我要申请入党‛。

几点启示

1、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开展‚学党章、戴党徽、树形象‛活动,是为了强化党员意识,加强党性锻炼,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因此,应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积极行动、积极参与,让每名共产党员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发挥作用,切忌蜻蜓点水、浮在面上、流

于形式。尤其是对党章的学习,要做到真学真懂、入脑入心。

2、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状况存在差异,开展活动必须联系实际、各有侧重。一方面,要根据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确定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把开展活动与促进工作融合起来,围绕解决‚四难‛、发展产业、维护稳定等中心任务开展活动,把活动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6.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一.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思想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要有一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队伍,而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使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适应改革的要求,不仅要和党保持一致,还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达成共识,就必须灵活运用、完善和发展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才能不失原则,才能使党中央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顺畅落实和实现。所以,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发展起来的,并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战胜的坚强堡垒。它是“地球村”里社会主义这面大旗的象征,共产主义的创造者,它以“三个代表”为宗旨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所以,我们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决不能因为党内少数人的错误现象,就动摇了对党的信任,而要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真理,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才是我们改革开放,乃至富民强国的根基,这是我们每个党员加强素质建设的保证。

三.加强党性建设,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说,是我们全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宝,理所当然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重要理论课题。通过学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人民还不富裕,所以,我们不能拿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与资本主义现实的暂时领先相提并论。由此,邓小平同志才科学地指出“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用这一科学论述,教育全党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它的长期、复杂和艰巨性。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初论”为发展阶段,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和平与发展为外部条件,以坚持“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借助和平发展的机遇为前提,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好多种党建活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这条路。

四.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同样也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所遵守的工作作风。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最庞大的依靠――力量之源。所以,我们就必须改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一杯茶水来上班,一张报纸看半天,文件来了划个圈,事不关己等等看,贪图享受我优先,群众疾苦看不见,刮风下雨随你便,你喊你的怨,我做我的官,欺上瞒下任我编,成绩突出我升官,出了问题换把轿椅当新官,不管人事就管钱,咋!到头来不还是我说了算”的不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信并依靠群众,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始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一切权力的行使都必须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只有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党真正做到切身实地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信任了,走近了,理解了,沟通了,满意了,才能证明我们的党先进了,纯洁了,可靠了。

五.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政治斗争,而腐败就出自我们的党和她的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它是敌对势力攻击我们党进行内部瓦解的“催化剂”,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就会使我们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我们党这一坚强堡垒不攻自破,从历史经验教训和全局战略思想的高度分析,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性、紧迫性着眼,我们都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然而,这一艰巨的反腐斗争,必须依靠完善严厉的法制建设,靠法律制度的约束,靠人民群众的监督,靠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才能确保我们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一是,应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以法确定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的行政职权、职责和义务,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真正起到宏观调控,客观服务,为各行业制定有利于发展改革的公平竞争机制,当好市场竞争中的“裁判”,为企业保驾护航。根据国家的法律,除经常给自己打打“防腐”抗生剂,提高自身“免疫力”外,应对那些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无视国家法律的严重“疾病”患者及时送上“手术台”,随时为其杀“病毒”、切“肿瘤”,严禁其滋生蔓延。只有这样,才能使腐败得以惩治,才能逐步加强党员和领导队伍的法制建设。二是,通过法律手段,以及行业市场竞争规则,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符合各行业改革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通过民主选举,配备精干、高效、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领导班子,调整产业结构,自我发展,使企业“断奶”但不断路,离开“公婆”,轻装上阵去致富,这样才能使政府放手,人民放心,合法致富者称心,贪污腐败者受惊。

7.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七

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是反腐倡廉的新理念,是“以德治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应该引起各级党委、纪检监察组织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

1.1 防治公权力被异化的必然要求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上都有一定的公权力,不加强监督极易被异化。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加强权力的监督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关键。

1.2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在上班时间有单位制度约束、工作缠身,无暇顾及腐败,八小时外就放松自己,不去学习思考,而忙于应酬,灯红酒绿中不知不觉就走入违纪违法之路。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各有其不同特点,但都有共同特点,即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多发生于八小时以外,存在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不到位,表明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越来越成为廉政监督的“弱点”和“盲点”。

1.3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但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胡锦涛同志指出:“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应当在党章和党纪国法的范围内活动,反之将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关系到共产党员队伍的性质和宗旨,因此必须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加强监督。

2 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说明,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仍然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监督意识不强

作为监督对象,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差,不容监督,认为谁监督他就是“找茬”、“挑毛病”,就是给自己过不去。在监督主体上,存在着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机关的人员出于对现实的考虑,怕彼此伤了和气,甚至怕遭到领导干部打击报复及诸多原因考量,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事知之甚少,即使知晓一点儿,也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无从监督,甚至装聋作哑。

2.2 监督渠道不宽

在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造成监督触角不够深入、全面。只注重干部在八小时内的工作表现,而忽视了其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表现,这样往往只看到领导干部的“一副面孔”,而看不到“第二副”、“第三副”等多幅面孔,导致监督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和不畅,对被监督对象监督范围不宽。

2.3 监督方法单一

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监督方式没有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工作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空间范围的拓宽等而改变,仍然采取传统式的、常规性监督方法,没有按照客观的变化而创新,这就很难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了解准确,从而影响了监督结果的科学性。

2.4 监督触角延伸不够

党员领导干部是按分级管理原则由上级党委、纪委和组织部门联合监督和考察的。而上述部门平时在履职中只满足于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内的工作的考核,因为向外监督的触角延伸不够,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他们“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监督方面的“盲区”,即有能力监督的不了解情况,而比较了解情况的又不便、不能或不敢监督。

2.5 监督功能滞后

目前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偏重于惩处性的事后监督,而对事前、事中的预防监督重视不够,难以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地控制或避免,又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局面。

2.6 在体制上存在弊端

监督与被监督者共存于一个组织之中,监督者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被监督者,而且还受制于被监督者,从而影响了监督机构的权威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科学监督的对策建议

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立监督员制度

将领导干部职务、姓名在社区内公布,聘请政治素质好、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离退休老干部以及街道居委会的同志为业余监督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多渠道了解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3.2 建立定期考察制度

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考察领导干部,不仅要考察领导干部的“八小时以内”,还要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并将“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对举报经查实的,应给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以鼓励和倡导正能量的传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3.3 设立监督举报制度

向领导干部的居住小区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并对举报者姓名严格保密,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干部监督中的作用。

3.4 建立民主测评制度

这种方法可单独或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时运用,设计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行为情况表格,将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情况量化、具体化,组织领导干部居住地的群众或可能知情者进行填写,作为考核的依据,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3.5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

把干部监督列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一,经常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第二,导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增强自己为人民办事的能力。比如博州制定的《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管理考核制度》,定期、定学习内容地对党员领导干部考试。第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志趣,陶冶情操,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绘画、书法、艺术鉴赏、红歌合唱、健美操等修心健身之类的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领导干部的修养,远离低级趣味。

3.6 建立以纪检监察统一管理的网络平台及联系沟通制度

加强与组织部门、检察院、法院、信访、公安、工商、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税务、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的网络平台,将各部门各自为政建立的局域网联络在一个大网中,便于了解党员领导干部财产、金融信息,掌握数据情况,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及时诫勉谈话,做到早发现、早提醒,并重点跟踪监督。

3.7 落实重大问题报告制度

领导干部任期内出现的岗位变动、职务升迁、家庭成员或亲属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容易导致其违法违纪情况的事,要教育领导干部按照《关于领导干部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对不报或假报者,一经查实,视情况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对外进行公布,以儆效尤。

3.8 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督

如今的互联网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提供了一个科学监督的渠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区、各城市乃至全国“千眼”并网的实现,外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将领导干部的肖像数据存储在电子眼的数据识别库中,实时搜集存储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行踪,再由专门的人员在一定时间调阅领导干部行踪信息,然后科学筛选后,定期让领导干部对所出入的地点进行自我解释说明。此外,利用金融证券、房地产统一登记的实名制制度,将党员领导干部名下的金融证券、房地产等信息专门管理,由纪检部门不定期地调阅金融证券信息,发现有不符合其正常收支的金融信息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醒、约谈等手段杜绝腐败的蔓延,避免“和珅”式巨贪的发生。在中纪委通过网上举报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各地建立微博、微信举报平台,充分利用科学化来对领导干部进行八小时外的监督。

4 结束语

8.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探索;教育管理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加速了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人员流动速度,其中有很多是党员。这些在两新中非常活跃的党员,对于国家发展壮大、社会安宁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基层社区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大量的候鸟式、口袋和空挂党员依然存在,占据着我党重要的资源,但是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完善,是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当前流动党员状况分析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流动党员存在的范围较广,数量较多,流动时间较长,生存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内部结构构成繁琐复杂。当前流动党员的具体状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极速增长,以北京某市为例,数据显示,到2012年10月,该市流动党员共有1180人,占该市党员总数的3.5%左右;其中县域内流动的党员数量为588人,在本市其他县域流动的党员有578人,流动到外省市的党员有587人,共有505名党员从外省市流动到该市中,可见流动党员的数量较多;(2)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流动党员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二三线产业,例如服装、建筑、餐饮和运输等,流动方向则是向外省市和全国范围流动,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等;(3)流动时间越来越长,我国近年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出台了诸多有利方针和政策,流动党员的流动时间逐渐增加,一些流动党员已经在某地区经商或者务工很多年,将近85%的流动党员选择只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4)流动党员结构内部愈加复杂,市场经济体制和用工体制的影响,流动党员在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就职收入较高,生活比较稳定,但是只占流动党员的小比例部分,大部分流动党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收入低生活质量较差。

二、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党员去向不固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很多流动党员都长时间在外流动,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和居住地,情况很不稳定,当地党组织很难掌握这些流动党员的去向,一些流动党员向其他地区转移前步步高党支部,离开所在地时间较长,并且不主动转移党组织关系,党组织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一无所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外出前都选择不上报党支部,在外地流动的党员不积极与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清楚流动党员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对流动党员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不甚了解,缺少管理流动党员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对于外出的党员的管理不积极、不认真;再加上一些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地,很难管理,大部分党员都在非公企业工作,一些党员不对外表露党员身份,增加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

3、流动党员关系难转接。外出的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一致,一些是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一些是在农忙时节返家,回家后或者忙于走亲访友,或者忙于帮助家里干农活等,不愿意也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当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流动党员都是在非公企业就只,一些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但是缺少活动经费,因此基本不组织活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的文化水平、素质水平和年龄等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要做到协调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组织的活动都是持应付的态度,很少主动参加或者组织活动。

三、改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

1、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实现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党组织,充分认识当前形式下党员流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最为首要工作,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责任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和各级党组织上,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罚体系,以此鼓励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

2、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效果。可以根据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流动动员服务站或者联络中心,相关部门做好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外出的流动党员应该登记,外来的流动党员同样要登记,建立完善的流动党员档案,与流动党员积极联络,了解他们的最新动向,针对具体情况恰当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党组织能够扩大管理范围,很多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就职,因此也要针对这个情况督促企业建立党组织,降低党员的流失率。

3、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为若干种类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流动党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流动党员要针对其数量多、范围大、分散和职业较多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在返乡前应该做好返乡培训,外出前则要与他们进行谈话,重点进行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工作。

综上,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革新和完善,才能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高国舫.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07,(09):20.

[2] 牟严鑫.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创新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山东大学.2014,(09):4.

[3] 董玉山.加强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62.

9.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九

一、党员干部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随着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渔农村党员干部不再是“为民做事”的主人,而是“由民作主”的仆人,身上的权力和“光环”已逐渐退去,村干部的心理不再有优越感;另一方面,部分的村组干部,不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矛盾,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不知所措,“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2、大局观念缺乏。部分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还停留在满足于完成上级布臵的常规性工作和突击性任务,习惯于延续了几十年的老一套工作方法,小富则安,小进则满;尚未将精力转移到潜心研究本村经济的增长点上来,尤其是面对近几年来大开发的局面,缺乏大局意识和对壮大村级经济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

3、责任意识弱化。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市场经济是个人发家致富“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还有的党员感到现在许多事情道理好讲,实践犯难,认为群众不通情达理,群众工作不好做,对党组织安排的工作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更甚个别党员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面对开发带来的利益冲突,往往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表现与普通群众无异。

4、工作作风漂浮。少数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或无所事事、吃喝玩乐;或利用村干部的身份为自己谋取私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众对其的不信任;在渔农村中的影响力在削弱,在群众中的威信在降低,讲话没有份量,作用发挥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

5、后备力量薄弱。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改变,政策的放宽,渔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愿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党员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只能从“矮子里面拔高个”;另一方面,有的村干部忽视对后备党员干部力量的培养,甚至有的村级主要领导对培养后备干部抱有抵触情绪,怕“抢了自己的位子,夺了自己的帽子”,人为设臵和提高入党门槛。最终导致后继乏人,党员干部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二、党员干部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来自外部环境和党员干部观念层面的影响,又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制约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

1、外部环境的影响。日益开放的环境,对渔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场、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利益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思想观念的冲击。当前,渔农村党员务工经商已相当普遍,在政治生活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市场经济等价自主的思想照搬过来,只要民主,不要纪律,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党员过组织生活,要误工补贴在渔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追求竞争求利的原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去,致使有些党员在商品、金钱、利益等物欲驱动和“随俗”、“从众”心理诱导下,在政治生活、工作交往、人际关系中放弃党性原则。

3、党员教育效果的不佳。近年来,上级布臵的各种教育活动,如主题性教育,主要由镇(街道)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造成“上面热,下面冷”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渔农村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自身来看,对党员的专题教育少,以会代训多;形式多样的学习少,读报、读文件的多。许多渔农村党员反映,不少教育活动缺少一种吸引力和感染力,党员参加这些活动,更多的是从遵守组织纪律出发,感受不到参加后有明显的收获,在参加了一些教育活动后,思想上原先存在的困惑,特别是一些“疑点”、“疙瘩”,并没有得到解决。

三、加强渔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加强渔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从转变思想作风着手,不断提升渔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1、“去愚兴学”,提高渔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渔农村党员干部由于身居偏远渔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条件相对落后,使他们与城市街道社区、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受教育程度相距甚远,以至于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常常会因为认识不深、理解不透而产生变质变味,甚至发生矛盾纠纷的现象。虽然渔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不高有其客观原因,但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参加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科学知识辅导与培训,渔农村党员的“愚”和“盲”也应该随之终止。为切实提高渔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学”字当头,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到最基层、落实到每一个渔农村党员干部,逐步培养渔农村党员干部热爱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永葆先进、永存活力。

2、“去权兴民”,树立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新风尚。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村民自治的绝对领导,确保各项指示精神、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平台,发挥党员骨干的桥梁作用,切实加深渔农村党员干部与渔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推行公平公正选人用人制度,坚持走民主路线,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然而,如今一些渔农村党员在掌握了职位和权力后投机取巧、中饱私囊,因此,要改变这种重权重谋的现状,还渔农村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必须不断强化渔农村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大兴民主之风,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去惰兴优”,发扬渔农村党员干部的创先争优精神。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和载体,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引导他们立足实际,争做好事实事,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积极推进“先锋工程”、党员星级管理、老干部星级评定以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机关在职党员“双角色双争优”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渔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党员星级管理积分量化工作。开展典型示范的廉政教育,不断夯实廉洁为民、克己奉公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中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10.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十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徐同华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和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党员发展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8日召开的会议精神,严格坚持标准,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扩大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着力在一线人员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宏观指导,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党组织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多年来,党总支和各支部通过召开会议、开展活动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发展党员工作是增强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在近几年来的发展党员工作中,党总支和各支部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把好进口关,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公正、客观地考察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抵制了不正之风。

近几年来,党总支坚持加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领导。各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

1中,支部书记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助配合,全体党员共同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总支每年根据党委的要求,做出党员发展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情况对发展党员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党支部每年也认真研究发展党员工作,研究确定本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情况,做出具体发展计划,经常分析发展党员工作的形势,经常思考发展党员工作的问题,经常过问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二、积极探索,抓好培训,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水平。

发展党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取决于党支部班子成员特别是组织委员素质的高低。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党总支注意抓好:一是不断进行党员标准教育。通过党员标准教育,提高支部成员对新时期党员标准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用党章规定的标准衡量每一名入党对象。对发展对象进行全面审查,着重对其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入党动机进行了解,重点是了解发展对象是否能够忠实于党的事业,是否能够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否能够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同时严格发展程序。二是积极参加党委每次组织的培训。通过参加党委每年组织党员发展工作业务培训,学习掌握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要求和有关党员发展工作的精神等业务知识,针对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探讨新方法,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水平。三是支部书记经常交流情况。在每次召开的支部书记联席会上,注意把党员发展工作情况交流列入重要内容,各支部相互交流经验,寻找差距,探讨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近年来,有的支部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对党员发展工作进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益。

三、建章立制,精心操作,严格把好党员发展关。

一是实行发展党员目标制,把好发展计划关。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考察分析,依据积极分子成熟状况,提出教育、培养和考察的具体措施,形成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近几年来,把培养入党作为组织发展的重点,明确各支部发展党员要做到“两个优先”,即:优先发展青年骨干、优先发展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员工。针对单位党员数量占员工人数比例较大的情况,平均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确定重点发展对象适当控制数量,注意发展质量。

二是实行发展对象培养教育定人制,把好党员质量关。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制度,把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作为单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行有条件参加培训做法,入党积极分子向支部递交了申请书之后,由支部进行培养,在时间、材料、手续完备情况下,党总支负责考查,每位入党积极分子都由支部安排2名党员负责培养教育。同时对入党积极分子,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省级机关工委和总台直属机关党委举办的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把参加集中培训做为能否入党的前提之一,实行“三不”制度。即没有参加集中培训不予研究,培训时间不足5-7天不予研究,没有通过结业考试不予研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给入党积极分子压担子,培养他们的党性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是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把好党员标准关。发展新党员,在党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之后,报上级党委审批之前,将新发展党员对象的有关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党支部安排专人受理群众意见,对群众意见认真分析,集体研究,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群众意见大,经调查确有问题,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发展对象,党支部重新审议,不予发展。近几年来,新发展的党

员全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公示,切实增加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

四是强化预审制,把好程序审核关。在发展党员中坚持审查发展计划,预审发展党员材料,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发展党员的质量。党总支在研究新发展的党员之前,将其入党材料报上级党委审查。经审查发现不符合党员条件的,重新审议。发现有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的,予以纠正,暂缓发展。

11.加强油田物资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油田;物资管理;办法

在我国,油田的物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就给油田的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严格的油田物资管理能够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对油田物资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使油田企业更好的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油田的物资管理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油田物资管理工作

油田物资管理工作就是对油田在生产中所需要的物资进行采购和管理。在油田生产提出所需要的物资量之后,管理人员首先检查库存,看库房中的物资是否充足,如果不充足,就需要进行采购,在采购的过程中,要避免资金的浪费,选择物美价廉又能保质保量的物资进行购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油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为油田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随着物资需求量的增多,就使得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和所需人员数量都要相应增加。另外我国如今的物资采购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进行物资采购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采购,书面形式的记录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工作人员在调岗之后,接替的管理人员想对之前的物资信息进行查询都是比较麻烦的,很多都无从查起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油田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目前我国油田物资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油田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从前的招聘工作中,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这就使得油田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差较大,再加上油田企业对员工本身的培训力度不强,致使综合素质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加上一些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在对物资进行采购的时候不能保持公平公正的工作思想,总是想着一己私欲,或者是对物资的采购工作不认真,对所采购的油田物资管理不善等等,这些问题使油田物资管理工作质量始终上不去,拖慢了油田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油田物资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不广泛

要想提高我国油田物资管理工作就要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但是在我国的油田物资管理工作上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就算有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但是对这项工作还不能熟练的掌握,无法将信息化技术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很多油田企业还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物资管理体系,企业部门之间还无法实现信息化的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加大了油田物资管理工作的困难。

(三)油田物资管理工作设置不合理

油田的物资管理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所以物资管理部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采购、运输还有物资入库等环节上都是独立管理的,各部门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这就可能造成物资链断裂,从而影响油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很多时候,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紧接着之后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最后对油田企业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是更严重的损失。另外,物资设备都是存在于各个部门中的,因为信息不及时,在对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的时候,部门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容易发生矛盾,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三、加强油田物资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保证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和高质量

首先在油田企业招聘的时候,就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所招聘人员的高素质和高质量,避免一些靠关系人员流入到企业内部,如果有这样的不正之风出现,要严格整治。另一方面,油田企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要重视,定期组织人员培训,让一些资历较老的员工对年轻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注重实践学习,保证每一位员工都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解决。提高员工工作意识,端正员工工作态度,保证每一位员工的高质量和高素质,使其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只有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使油田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油田企业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物资管理部门要尽快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完善信息化工作平台,尽早的实现物资信息化共享,鼓励员工进行网上采购,更好的节省了人力、物力,避免资源的浪费。油田物资的信息化管理,使物资管理更具透明性,规范了油田物资管理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物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各部门都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防止贪污腐败的现象出现。根据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防止工作人员在采购中,为一己私利选取不合格的物资。管理人员不仅要保证物资质量,还要尽可能的节约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实现油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结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油田物资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油田企业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对油田物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油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效的控制成本、管理物资,才能使油田物资管理工作更完善,使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韶.如何加强油田物资管理的相关思考[J].化工管理,2014,09:17.

[2]仲浩.对提高油田供应物资质量管理水平的一些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01:95-97.

上一篇:千岛湖导游词概况下一篇:顶岗实习工作汇报-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