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研

2024-10-18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研(通用8篇)

1.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研 篇一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能力、研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听课交流过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总感觉到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为此,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作了简单总结,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凸显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小组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1.学生对教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的合理分配和领悟,对所要完成的共同目标不明确,造成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混乱,有些学生因无头绪而不能快速 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去加以解决,导致合作学习的成效不高。

2.小组内一些成员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依赖性甚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觉地结合书本,深入思考,一味地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个人主义”,有时会拒绝或排斥学习较薄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前者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份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后者则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老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计划时间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准备不足,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它内容。

5.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在评价时,有些老师只看小组成绩而忽略个人成绩,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有可能一个合作小组中,有些成员做出的贡献很少,但是却能享受同样奖励待遇,造成某些学生的惰性滋长,坐享其成。

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要培养乐于陈诉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的习惯。5.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二)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四年级的第一课时,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漂亮的电脑画图、十分精致的powerpoint作品、有趣的动画,并告诉他们这是学了电脑用电脑做出来的。这使学生对电脑有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课堂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和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又如在四年级第一课时,我也问学生:“你们现在能说说想在电脑课上学些什 么呢?”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散发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自己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都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我以后想用电脑画画,成为电脑画家;我以后要自己设计个游戏,给大家玩;我以后要在电脑上做作业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大家蜂涌而上的气氛渲染下,整个班级也活跃起来,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很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深入开展合作探究

1.独立探索。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做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一手遮天”,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各个个体通过操作,利用各种信息,探索新知,初步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如《画图》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一幅简单的图,同时问他们:“你们学了画画,平时该怎么画这幅图?”学生们都开始独立思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用什么工具画线,用什么填充颜色。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的进行着独立探究。2.小组探讨。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操作方法,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如《画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平时画图的工具,在打开《画图》程序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画一个气球,有些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了,“老师,我找不到画画的笔!”这时能干的小组成员马上就会告诉他怎样用笔,在小组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形式可以多样,随学 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疑难问题有待于共同讨论。3.组际交流。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抓住最可行的方法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补充,促使各种操作方法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上《画图》这课时,对于碰到的疑难问题,如:不能涂颜色?有些地方的线条多出来了怎么办?颜色太少?不能撤消了怎么办等等,小组再进行讨论方法,如真的无法解决,带着疑难问题,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操作更具有目的性。

(四)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小组可不能落后”、“××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语气,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把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例如我教学生了一个“Delete”可以删除选定的内容,一会儿有个学生马上就提出了剪切也是可以当作删除的,我及时表扬并肯定这位学生的发现,不到五分钟全班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而去实践,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条件。

(五)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小组分配的平衡性;合作是为了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共同提高目的。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是小组活动的前提。要实现分配的平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在 四年级,我是这样去做的:首先通过两个星期的接触,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哪些学生特别善于表达,哪些学生特别内敛,不善言辞,哪些学生组织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2、小组活动的适时性;小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小组活动的关键。我坚持三点:一是问题很值得讨论;二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时不活动;三是解决结论单一的问题时不活动。教者切忌在自已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谈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时间要留足;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的适当指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要使得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作为教师本人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①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卢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③《合作学习探究》 海潮出版社,2001年 刘福泉 ④《课改思考: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国教育曙光网)⑤《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2.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研 篇二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教研组通过听课评课、师徒结对等活动, 对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新教师尽快入职、经济有效地培养合格师资等, 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然而, 随着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研组越来越显露出其教研功能淡化、活动流于形式、教研成果功利化、组织单一等异化趋势, 妨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历史组共7名教师, 担负着学校高、初中六个年级近40个教学班的历史教学任务, 工作任务重,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高、初中跨课现象严重。面对“一纲多本”的教科书、眼花缭乱的参考资料、较差的生源以及变化莫测的文综高考, 我们3名高中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急需与人合作, 共同探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和高考的方向。

教研组的异化趋势、特殊的校情组情, 使得传统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的组织形式在本校遭遇瓶颈。为此, 身为教研组长的我, 吸取了教师合作共同体的经验, 大胆打破年级界限, 由3名高中教师率先成立“合作研讨小组”, 旨在带动高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待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推广到全组。通过一年多的努力, 我们自感受益匪浅, 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薄弱高中薄弱教研组的活动模式, 在全校率先走出一条教研组改革的新路子。

二、合作研讨小组的基本思想与实践

1. 小组目标

以往教研组开展活动特别是科研课题时, 许多教师往往抱怨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 水平低不知道怎么研究, 活动浪费时间没有实效等敷衍了事, 做些假大空的资料以应付检查。与之不同的是, “合作研讨小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自愿成立的合作组织,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科学发展, 依靠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体力量寻求发展是我们3人共同的愿景。因此, 经过协商, 我们把小组的核心目标定位为“骨干引领, 高中先行, 教研一体, 循环推动, 共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 每一位教师逐步树立起全校教学科研一盘棋的思想, 形成了合作竞争、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给教研组增添了新的活力。

2. 研讨内容

第一类:如何循环推动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价值, 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尺, 也是我们小组合作研讨的核心内容。如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专业实践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呢?我们在全面分析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 (包括知能基础、接受能力、思维特征、心理品质等) 基础上, 把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新课学习阶段、一轮复习阶段、二轮复习阶段。

在此前提下, 从以下角度具体探讨:

(1) 课时目标和要求。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 致使许多学生一节课下来, 不知该掌握哪些基本内容, 更别谈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此, 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例如, 结合本校学情, 我们对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三个阶段的要求如下:

(2) 学法指导。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 确定每一阶段学法指导的侧重点。例如新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学会记笔记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历史教材的方法;掌握科学记忆历史基础知识 (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的方法等,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的能力。第一、二轮复习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于历史思维过程, 自主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历史内在规律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等。

(3) 典型例题、训练题的选择与评讲技巧。典型例题、训练题的设计应紧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师要善于下“海”选题, 确保训练题的质量, 合理调控数量, 落实分层分阶段训练,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消化和巩固知识。要加强反馈分析工作, 强化讲评课的针对性、准确性、启发性, 要通过讲评课评出方法、评出规律、评出能力。

(4) 督察学生的方法。学好历史的基础是记忆, 能力提高关键要做题。但高中历史涉及记忆的东西太多, 练习题的书写量也较多, 一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干脆就不背书、不做题。要督察学生的学习, 单靠教师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如:课前5分钟默写知识点;组长检查背诵;学生小组合作检查以基础题为主的必做作业;合作完成能力提升的选做作业等。

第二类:如何循环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分为三个阶段: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名师。小组内每一位教师比照不同阶段的标准, 找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 对自己加以定位, 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 解决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快速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技能;长期计划, 学习历史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个人研究学习、骨干引领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等途径, 推动小组内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 力争达到“三年全部合格, 五年争取优秀, 十年出一名师”的发展目标。

3. 主要活动形式

(1) 集体备课。每周一下午4:30—6:30分, 是我们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的具体步骤为:同课异构、独立备课—集体讨论、确定教案—课堂实施、教后反思—分类存档、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 小组教师集思广益, 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 明确不同阶段教学的具体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共同制定出有代表性的教学案, 交教科室存档。我们从高一年级开始逐课备起, 预计三年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学案, 下一届进行二次备课, 修改完善。

(2) 课例研究。每周六晚自习, 我们以课例为载体, 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们研究的主要流程为:问题选择, 确立主题—学习理论, 设计方案—课堂实施, 行为跟进—评议提升, 形成新案—再次施教, 连环跟进—提炼总结, 形成案例。我们设想每学期精选一至两个问题进行主题性课例研讨, 如高初中教材的衔接问题、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和处理、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整合、高中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通过研讨, 使小组教师逐步树立起研究的意识, 学会选择并确立合适的研究内容, 学会一些研究的方法, 养成一定的研究习惯,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合作研讨小组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寻找专业引领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知识性和技术性的问题而无法解决, 这时就特别需要专家引领。但在现实中, 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和专家面对面, 接受他们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就通过阅读专业性学术期刊、浏览学术网站、与专家博客交流、观看教学录像等接受专家的间接引领。有时, 我们还利用区际教研活动、外出学习的机会, 有准备地带着问题与其他学校的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探讨。

2. 协调好与教研组的关系

教研组服从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 有固定的学习时间、繁忙的活动、多样的资料建设等, 这就有可能与小组的教研活动发生冲突。因此, 合作研讨小组的活动要在争取学校支持的前提下, 努力协调好“大组”与“小组”活动、“合”“分”的问题, 尽量不额外增加小组成员负担, 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3. 协调好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3.学习小组与语文合作学习 篇三

关键词:大班额 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

大班额的存在给新课标的具体实施带来影响,教师的精力难以应付这种教学局面。尤其是在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中,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每天应付备课、作业、辅导,殚精竭虑,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觉得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在大班额条件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一、学习小组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2013年新语文课标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班额下,学生间的差异较大,个体需求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而学习小组的建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大班额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习小组是基于"合作学习"而成立的学生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强调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成功,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达到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的预期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学习(在群体学习中的个体学习行为)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与组竞争”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得到满足,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互补。

二、学习小组提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内不同层次成员之间的“合作”,博采众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减轻教师的负担。其合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作文前合作。在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本次习作的要求和范围,在师生共同审题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组内成员的写作材料,分两个层次:其一看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有没有离题、偏题;其二看材料是否新颖、生动。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组长总体把关。教师巡回指导,解决组内同学不能解决、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2.作文中合作。材料确定后,先个人构思,列提纲、写梗概或作简稿。然后组内讨论怎么写,从材料选择、段落详略安排、写法运用到中心表达。该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借鉴,并逐步修改自己的提纲。

3.作文后合作。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组内共改:由一位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其他成员边看边听。在评定过程中,作者本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小组成员对自己作文的评论,从而明白自己的得失。最后,小组通过交流可以给小组每个成员的作文写下评语,评出等级。

三、学习小组提升语文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班额下,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不能做到全面分析。教师批改作业虽然消耗了大量时间,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作用。在大班额下,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批改,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待作业的责任心,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时间进行针对性地面批面改。

学习小组的同学围在一起共同批改作业,同学之间很快就会互动起来。被打错的同学会问个究竟,改的同学会为对方说明分析改错的原因。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敢问敢说敢争,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收获往往会大于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效果。对于有争议的地方,小组之间也会互相交流探讨或请教老师,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语文作业中还包括一些朗读、背诵等口头作业。大班额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口头作业。这时让学习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检查,组长总结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个别抽查。

总之,当然,要想真正发挥学习小组在大班额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加强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培训,使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良性发展;二是学习小组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参与其中。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培训材料 篇四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我们要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特利用今天晚三时间进行小组长培训。下面我将从:日常的小组管理、如何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如何组织小组独学和交流展示、如何做好小组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前两项内容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有序、持续开展起来,后两项内容是促进了组员们完成合作学习。

一、日常的小组管理

老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小组长就是小组的组织管理者,怎么当好小老师呢?

1、上课保证组员的听课效率和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组长要提醒组员听课时认真听讲,思考时投入思索,交流时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是踊跃参与。上课睡觉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老师讲课时做小动作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时,默不作声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讨论时大声说话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交流时说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不能出现在我们小组。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或对子)。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最好是能从课本直接找到答案的);回答问题要积极主动,声音要洪亮。本组学生不能出现问而不答,回答不完整时,本组其它学生要立即补充完善。老师在的时候,我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不在的时候,更要组织好本组成员,去预习或学习相关知识。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2、管理本小组的课堂纪律,保证本组没有睡觉的,没有乱讲话的,没有乱走动的,上课了没有不翻开课本的,没有不学习的。如果哪个组出了问题,就和组长谈,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管理的好。

3、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作业,组员做作业有困难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但不让本组成员抄袭作业,督促小组成员改正作业错误。(督促学生学习时要讲方法,讲策略。不能谩骂、侮辱小组内成员)

4、明确帮扶对象,带头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同学要有耐心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应能认识到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成绩是件不轻松的事儿。

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

6、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试卷等。

二、如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1、组织。组织小组成员取好小组名称,提出小组活动口号,组织小组成员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奋斗目标、小组学习奖励条例、小组活动章程等;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小组相关职责,设计出小组工作轮流安排表;小组长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分析本小组学习等情况,讨论提出改进办法,并提请老师对本小组工作作指导;小组长要组织小组学期或阶段工作总结(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考核情况、建议、打算等),以书面形式上报给教师;

2、协调。组长要学会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小组长要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大同,存小异;小组长要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特长与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

发挥小组长在教师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桥梁作用,沟通、协调师生关系;协调并处理好本组成员与其他小组成员的矛盾纠纷,学会借助外部资源(如教师、其他小组长、班级干部),主动与其他小组长一道控制矛盾的激化,化“干戈”为“玉帛”,协助教师建构和谐文明的合作型班级;主动处理好各小组长之间的关系,积极组织参与同本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和谐竞争,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示范。组长与每一个组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小组长不要有“可以享受特权”的想法,不能因为自己是小组长就可以免去或减少组内日常工作。小组内的各项制度,小组长首先要遵守。小组内的各项任务,小组长要争取最先按质完成。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小组长要带好头并发动组员积极参加,时时处处带头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要求组员做到的,小组长首先要做到。小组长要时时处处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

4、监辅。小组长要组织组内成员相互监督各项制度的遵守情况和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组织组内帮扶辅导,互帮互助。小组长要督促同伴改正错误,帮助同伴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督促完成作业不积极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协助教师做好辅导工作。

5、维持。小组长要维持小组活动纪律,维持好小组课内外活动的正常秩序,协助教师做好小组活动的安全防范等工作。

6、协助。小组长要协助教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工作。小组长要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组织读背课文与公式、协助组织组内成员的听写等。

7、反馈。定期检查或随时抽查小组同伴的学习情况,作好学习记录,小组长要及时向大组长、教师汇报本组成员的学习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向教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等情况或工作建议;小组长要把老师提出的需要完成的内容或小组长工作会精神准确及时地反馈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并组织小组成员开始实施;加强与本组成员的沟通,及时把同伴学习等情况反馈给教师,便利于教师作出调整安排;小组长要负责小组成员的成绩记载、兴趣爱好的调查统计等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协助教师完成组内学生的基础档案、发展档案;小组长要加强与其他组之间的信息交互,与老师或本班其他小组长之间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反馈相关信息,如小组内遇到的困难或是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等,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帮助。

三、在每一节课上,我们要具体做些什么呢?

课前:

1、看组员的预习作业情况,等级分为:优、良、中、差

优:字迹工整,能很好地运用双色笔、预习内容全部做好。

良:字迹工整,不能很好地运用双色笔、预习内容全部做完。

中:字迹工整,不能很好地运用双色笔、预习内容全部做完,但不够精细。差:字迹不够工整,不能很好地运用双色笔、预习内容不能全部做完。

2、对预习内容进行组内帮扶

3、群学(组内四人)

课上:

1、任务合理分配。谁是主展示人,谁补充,谁总结。谁在黑板前板书等工作,合理分配,确保人人有事做。

2、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3、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4、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5、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让同学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最后我们要消除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教别人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1)要当小老师,要教会别人知识,自己必须得先学会,不但自己要学会,而且还要把知识讲出来,讲给不会的人,在我们教别人的同时,我们就会思考,用什么方法怎么讲就讲清了,(2)同学不会这个问题,问题不在这个问题本身,而是究于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的不扎实,教会他这个问题,你要给他讲还要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别人的同时,你不但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你还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并且讲的多了,你就会用学科语言,描述问题。

(3)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知道,转教别人,两周以后,知识保持率在90%,你教别人,看上去费时间,可你想想这点知识以后你就永远会了,省了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的时间,一算帐就清楚,实际是省了时间。在教别人的同时,我们学会了交流的技巧,学会了交流的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巩固了我们的新知识,复习了旧知识,还提高了自己小组的整体成绩,这是一举多得呀。做到这些,一个学生就拥有了老师的素质,这时我们和其他同学比起来,我们是何等的有能力,同时我们又是多么的自豪呀。误区二:教会别人,超过我我不就落后了吗?

首先说这种可能性有,但不大,就说真有,也不是什么坏事,你帮助了自己的组员,你多有成就感呀,你多么了不起呀。换个角度说,你培养了一个让自己永远不去骄傲的对手,让自己不停地努力,这不恰恰是在帮助自己吗?另外,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本组的成员,也不仅仅是本班的,本校的,我们班每个同学成绩好了,大家都优秀才叫优秀。

5.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五

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参与课堂,从厌学到爱学再到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本学期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我进行了的一定的总结和思考。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学生的双向选择自愿组成,先确立组长,再选择其组员,每组可有5-6人;经过一段时间组内成员“磨合”后,小组之间可适当调整成员,教师同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给予适当调整,使各小组总体发展水平相当、差距不大;然后建议各小组起个组名,并设计本组的口号。如学生们起了“彩虹追梦”、“无谓六人行”、“超越梦想”、“梦之翼”、“炫彩组合”等组名。设计了“等待就是浪费青”、“爱拼才会赢”、“我的地盘我做主”、“活跃思想,活跃课堂”等口号。从组名和口号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思维活跃很有创新。这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主动参与本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本组的奋斗目标,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确立记录员、讲解员、监督员(学习小组的组成要体现了自愿互补原则)。共同制定奋斗目标,这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捕捉教材中的信息;(2)组内成员间相互提问、交流、补充所获得的重要信息。通过“信息交流”形式,学生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过程,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了得到培养。“信息交流”后,教师提供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而设计的“信息题”,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动画等,开展“智力冲浪”,进行极限挑战(限定时间回答选择题或问答题)或极限联想(限定时间联想和问题相关内容)。“智力冲浪”可采用竟答的形式进行,点到谁,谁就代表本组回答,答对了本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加分,答错了没有分,也不扣分。这样规定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智力冲浪”从内容设计上看,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从形式设计上,有利于促进组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组际之间竞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合作学习使我对政治学习更有了信心。”“合作中我们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讨论。”“合作中我们能大胆地发表意见,积极与他组竞争”。“智力冲浪”后,教师在信息情境、或音乐情境、或语言漫画情境、或表演情境中提出合作讨论问题,开展“合作打拼”活动,这一活动要求是:限定合作讨论时间,各小组根据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与交流,讨论时分工合作,人人要发言,个个要有记录。“合作打拼”的形式,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学生准备的情况,灵活掌握,如采用抽签形式,或采用抢答形式,或个小组轮流展示,由指定的讲解员向全班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接受其他组的点评。“合作打拼”从教学目标上看,它检查了学生对课程标准中识记、理解和活动目标的掌握;从培养目标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我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主动帮助他人。”“合作学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

合作学习中“信息交流”、“智力冲浪”、“合作打拼”活动的组织开展,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你看!讨论时,小组成员之间头挨着头,有站着或坐着,表情热切,争相发表看法;展示时,个个全神贯注,拿出自己的本领,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那是同学们为自己组取得的成绩在喝彩。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协调者。在这里,教师的“灌输”“填鸭”已荡然无存,有的是学生的“乐学”“会学”,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合作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合作学习中成果的分享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公正,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发展。因此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与实践。如我和学生们共同商定评优小组的基本条件:(1)人人要参与讨论与交流,(2)举手发言人数要占组员半数以上,(3)组内要有分工与合作。再和学生们共同商定具体评价细则:(1)合作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本小组的交流讨论,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是否能积极采纳他人意见,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帮助他人等。(2)合作学习中的体验:能否因组员取得成绩而高兴,能否通过学习而获得自信等。(3)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中能否有个人独特见解,是否有创新思维,是否有组织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文字组织是否通畅,能否完成学习目标等。具体操作方式上实行积分制,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每节课对教学环节中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计算总分。首先每节课上根据得分情况,参照评优的三个基本条件由学生毛遂自荐优秀小组,教师在征求全班意见后确定本节课上的优秀小组,再一周、一月评比一次,纳入班级考核体系中,成为平时成绩、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被评为优秀小组成员填写个人成长档案,填写时根据评价的具体细则进行实事求是地自评,并提出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办法。接着开展组内的互评活动,由组员针对课堂上的表现相互提意见,最后,教师对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并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内容,给予质性评价,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各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帮助其改正不足,促进其不断成长。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现在我感到学政治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反思

6.小组合作学习范文 篇六

本学期我校实行课改,讲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课堂中来。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观摩,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通过本学期的实践今天我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更加喜爱学习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愉悦、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真正爱上了学习。

2、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人际资源。在合作中懂得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也明白了只有大家同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明显增强。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且随着课题进展学生会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渐的有难度、有深度、综合性比较强。在提出问题时发言自然大方,不做作。

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问、善问的习惯慢慢养成,敢说、会说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常常会产生碰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热烈的合作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也因此常常在合作中展示出来。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了人格健全。

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可以说在竞争中锻炼了能力,健全了学生人格。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教师呈现问题后,往往不记得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进行思考就匆匆地“被合作”了,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时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少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有时候课堂任务较重或问题复杂时,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往往不够,这样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因此,我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无序

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如果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7.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教研 篇七

关键词:就近分组,选择性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重组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审视这些高效的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关键词———合作,这种合作是一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这种合作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此,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以下是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的再次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分组:

一、为了方便,“就近分组”

在七年级刚入学时,老师对学生不很了解,也是为了方便,就采取了4人组,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时比较热烈,有的小组没有合作,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

二、选择性分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阶段性测试后,由老师选出成绩优异的前两名,做学习组长,再由组长选择组员. 哪个组的成绩优异就有活动课的机会, 而失败的组就要打扫卫生.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可喜的是这种分组方式使我发现了合作学习中的骨干.

三、“同质分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数学上的骨干力量脱颖而出,学生主动要求重新分组. 于是将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智力、性格等条件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组,形成“同质分组”. 就是将原来一个大组分成了7个小组, 每组4人. 数学骨干成为组长. 但是,经过实践,同质分组产生了许多弊端. 因为同质分组必然分出不同等级的学习小组,高等级组的学生和低等级组的学生将在思想上发生混乱. 高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很差, 明显产生骄傲情绪,不愿意帮助别人;低等级组的学生合作精神强,愿意帮助别人,但却不愿和高等级组的学生接触交往,明显产生自卑心理,有的不求上进,潜力不能发挥. 但是这种分组使数学骨干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四、“异质分组”

于是,我开始尝试异质分组: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地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前期培养的数学骨干自然被推举为小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 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异质分组产生了如下好处:优秀学生在小组里自觉地发挥了榜样的作用,成为低成就学生学习的榜样;“兵教兵”得到了落实;伙伴关系得到了改善. 为了小组的荣誉,大家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谅解. 大家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低成就的学生学习水平提升较快;优秀生由于帮助别人,在指导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更加优化,其学业成绩也就更加优异. 优秀生能够较好地控制组员的纪律,违反纪律的现象大大下降. 课堂上老师不必再为组织纪律而花费时间了,老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五、重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如下现象: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 针对这种现象,我没有去制止,也没有去限制,我会鼓励组员可以随意走动. 我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 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他的学习方式,为此我鼓励组员之间重组.

综上所述,不管是采取何种分组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 组间相互竞争” 的局面. 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 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 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 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8.合作小组学习 篇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说”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激发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说出来是很重要的。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去学习。

二、明确分工,不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人人有机会说

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日常操作中,往往发现优秀生参与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若长期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那么胆小内向、表达不流畅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就会在集体中落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见解,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三、合理分组,形成组内成绩、性格互补, 在氛围中“逼”着说

案例:某位教师在上“走进分子世界”公开课时。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一起研究一个问题。提供下列器材:2mL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塑料尺、一段铁丝,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菜籽直径,请提出多种方案”。同时说明以下几点:

(1)测量方案可以近似。(2)提供器材供选用,可用可不用。(3)每小组只研究讨论测量方案,不必测出结果。(4)每小组自定组长,将测量方案列出。(5)比一比,看哪一组方案既好又多。

上课教师将全班54位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及其他综合情况按6人一组分成9个探究小组,其目的是形成互补。同时由于教师对每组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时非常热烈、认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究气氛,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氛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及合作的愉悦。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四、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自信地“说”

案例:我在执教物理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安排了6个不同的实验,分6小组合作来探究声音传播。其中有一组做钟罩实验,及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空气抽出后,观察声音的音量变化,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物质,或者说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学生动手实验后,我按小组编号的顺序请学生交流讨论,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我们做的是钟罩实验,先把钟罩和底盘用凡士林密封好,将出气阀门打开,接上抽气管,接上电源,合上开关,钟罩内的电铃响,当给抽气机通电后,电铃声就越来越小,听不到了。当停止抽气,拔去抽气管时,随着空气的进入,电铃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开始的声音一样了。我们的结论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师提问:“那么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又恰好证明了什么能够传播?”学生略作思考说:“空气。”“说说你们的依据。”“空气多时声音大,空气少时声音小,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你们是从哪里发现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呢?”“抽气机每一次都要抽出一些空气,抽得时间越长,就抽得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就越少。”我确实觉得他们小组探究的很好,其他学生也没有异议。

此时,我补上一句:由于某种原因,这台抽气机无法将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也就是说无法抽成真空,那么你们的结论还成立吗?经我一问,学生都感到意外,都困惑地看着我。我见时机已到,便说:“实验做到后来时,真的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吗?抽气机的声音大不大?它的声音大了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是你们还不能证明结论成立,因为没有得到真空,又怎么能得到真空中的结论呢?

我说完之后,学生们开始轻声交谈,我又说:“你们想想,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那么我们的实验离这一步还差多远?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越抽越接近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欣慰,问道:“大家认为他刚才的说法合理吗?学生显得很兴奋。

我又来提问:“他们的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那么是可信的吗?”“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来的。”“分析出来的,确切地说是推理出来的,推理也要有根据,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是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铃声越来越小。”“你刚说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实验得来的。”

与此同时,我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牛顿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实验加推理。

这一活动片段,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探究后对过程反思升华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体验,感受到科学的真、物理的美,他们感觉到了老师欣赏的目光,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上一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细则下一篇:走访个体工商业户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