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通用12篇)
1.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一
富民县款庄中心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主讲研究课材料
《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课后反思)
款庄中心小学
石
丽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10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维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教学方法:调查法 合作讨论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姓名卡。教学过程:
一、结合班级,初悟重复。
通过调查本班孩子最喜欢吃肉和蔬菜情况感悟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二、善用例题,情景引入。
师:咱们班都是些身体强壮的孩子,展示咱们运动能力的时候到了,看学校大队部的通知。
出示例题(课件)。(1)、提出问题(2)、讨论问题(3)、探究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观察释疑。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名单,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发现:三名同学重复了。(2)提问:重复的怎么表示?
2、巧设集合圈(点名参加活动),生成维恩图。
3、理解维恩图。(1)介绍维恩图。
师: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瞧,一位未来的数学家不就在我们身边诞生了吗?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这个设计图就和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韦恩的想法完全一样(出示课件,介绍韦恩图),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韦恩吧。这个图用两个交叉的圆来描述有重叠的两部分,是英国的哲学家韦恩第一个发明使用的。因此被命名为“维恩图”。你们能和历史名人不谋而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为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鼓鼓掌吧。(2)、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介绍集合图。左边部分:只参加跳绳的同学共6人。右边部分:只参加踢毽的同学共5人。
中间交叉部分: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同学,共3人。这个“只”字用得很好,去掉这个“只”字可以吗? 这个“既”“又”也用的不错。看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吧!
4、用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1)认真观察这幅图,要想求参加跳绳和踢毽的同学的总人数,还可以怎么列式?
(2)列式:8+9—3=14 5+3+6=14„„.师生反馈交流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集合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完成“做一做”的两题练习。
2、解决课本106页第1题.五、知识延伸
1、根据学校要求,每班要选拔9人参加跳绳,8人参加踢毽子比赛,你觉得我们班可能会选拔多少人?
提示:教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2、解决生活中进货、卖蔬菜、参加竞赛等问题。
3、生活中的座位问题、排队问题:小明坐在第五组,从前往后数,小明坐第3位,从后往前数,小明坐第6位,第五组一共有多少
人?
4、脑筋转一转:一共有三个人,却有两个爸爸,两个儿子,这是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谈收获。
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叠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跳绳的 参加踢毽的
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8+9—3=14(人)
5+3+6=14(人)9—3+8=14(人)8—3+9=14(人)
《 数学广角——集合》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接受、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本节课设计时教师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错做、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现实情境的创设。
1、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先以学生喜欢的“吃蔬菜和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重叠,初步感悟事物的双重性,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2、解释应用,解决矛盾。
在构成认知冲突时,教师首先出示参加跳绳和踢毽子的统计表,收集学生名单。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3名同学既参加了跳绳有参加了踢毽活动,从中得到准确的数学信息。然后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直观感悟,为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结合真实学习生活事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从而得出多种不同的算式,通过展示自己的算式,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存在许多不足:
1、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2、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言不够简练,放手不够。
2.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二
有幸参加校内的赛课比赛, 授课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
【案例片段】
……
师:时间到。把书合上, 说一说刚才你们看书时知道了什么?
生:要用所给的数字1、2、3组成两位数。
师:两位数的意思是什么?
生:个位和十位都要有数。
师:你们都组成了几个两位数?
统计组数的人数。看过书后一个也没有组出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不会自学或是根本没有看懂题目意思) ;组出一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两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三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四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五个的学生人数, 组出六个的学生人数。
师:让我们看看同学们都组成了怎样的两位数。
生1板演:12, 23, 31
师:还有没有别的组法?
生2 板演:12, 21, 23, 32, 31, 13
师:这个学生写了6种, 他是怎么做的?
生:交换两个数的位置。
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使得组成的两位数有序且不重不漏?
生3板演:12, 13, 21, 23, 31, 32
师: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用数字卡片在个位与十位上分别摆数。边摆边介绍。在十位上分别固定1, 2, 3, 然后在个数上搭配另外两个数字。这样便可以做到不重不漏。这样组成了6 个两位数。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 在操作活动中成功, 在交流中找到方法, 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通过刚才学生的讲解, 我们发现从3 个数中选出2 个数组成两位数, 先要固定十位上的数字, 然后再搭配个位上的数字, 这样有序的排列就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的音乐奖励给刚才想出方法并讲解很棒的学生。
【设计意图:放一段音乐调节一下紧张的学习氛围,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也会疲劳, 1 分钟的舒缓音乐,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师: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 你们最喜欢谁?
生:喜羊羊 (师追问为什么?)
生:它机智勇敢。 (师问你们愿不愿像它一样机智勇敢?) (生:愿意)
师:羊村里盖起了一排排的房子, 喜羊羊遇到了困难。 (师边说边出课件) 请学生读一读喜羊羊让我们帮助它什么?
1.我想给这些房子写上号码, 但要求是由5、7、8 其中两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两位数。你们能帮助我吗? (生写出:57, 58, 75, 78, 85, 87。多数学生掌握方法并做对。)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组成两位数的方法, 学会用有序全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师:美羊羊也爱动脑筋, 它发现刚才用1、2、3 组成6 个两位数, 用5、7、8 也组成6 个两位数, 是不是数学王国里0 到9 这十个数字随便拿出3 个数字都能组成6 个两位数呢?
出示课件。
2.用4、6、0 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生1:46、40、64、60、04、06 是组成了6 个两位数。
生2:我不同意, 04和06不是两位数, 应该组成4个两位数。
师:说明十位上不能是0。
【设计意图: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 在组数时, 0 不能占首位。培养学生在按照条件组数时面对““0”这个特殊数字要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懒羊羊认为这样的排列问题不仅会出现在数字中, 在涂色时也会遇到。
师:沸羊羊也不想考大家了,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四第1 题, 第2 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
【教后反思】
一、用动画音乐提起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很容易让学生的枯燥无味,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 能在课堂上带着兴趣并且注意力集中地坐40 分钟是不可能的。而在教学中我用一曲“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歌作为对动脑筋孩子的奖励, 同时让学生在欣赏哼唱他们耳熟能详的动画歌曲时放松紧张的脑细胞,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用动画人物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画非常感兴趣, 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 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 它给认识带来了一定的情绪色彩。”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中习题的内容, 利用“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中四个主要动画人物串接教学环节, 让知识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一点点呈现。先是“喜羊羊”引出问题, 为的是巩固所学内容;接着是“美羊羊”加深问题, 为的是引起学生对“0”这一特殊数字在排列问题时的注意;然后是“懒羊羊”扩展问题, 使学生解决排列问题时不仅仅局限在组数中;最后是“沸羊羊”综合问题, 让学生开阔思维, 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在动画人物的陪伴下完成学习任务, 思维也被这些喜爱的动画人物激活。
三、用动画语言引导学生探索
利用美丽的画面创设故事情境毕竟是有限的, 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创设了动画语言来引导探索。
3.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三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4.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四
执教者:王村镇中心小学
李
鹏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教学重点】
感知“集合”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PPT。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游戏呈现—— 脑筋急转弯,激发情趣。
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两个爸爸”解释为爷爷是爸爸的爸爸,爸爸是我的爸爸;“两个儿子”解释为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我是爸爸的儿子。所以是3个人。)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预学呈现,自主完成,交流汇报(1)呈现预学,自主完成。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子比赛的学生名单。
①参加跳绳的学生有()人,参加踢毽的学生有()人。②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有()人。(2)交流汇报说理由,集体评议。
(3)进一步设问,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4)指名交流分析并展示,给予充分肯定。
2、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渗透“集合”思想。(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图示法进行分类。
(2)自主观察,完成分类,汇报交流并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交流分类后的观察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4)集体交流发现,自主完成上面的疑问。
想一想: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5)指名汇报“分析”,集体评议,加深理解,板书列式。方法一(基本方法):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重复的人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二:6+3+5=14(人)
(“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三:9+(8-3)=14(人)
(“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只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方法四:(9-3)+8=14(人)(“只参加跳绳的学生数”+“参加踢毽的学生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总数”)
三、巩固应用:
1、方法一:5+5-3=7(种)方法二:2+3+2=7(种)方法三:5+(5-3)=7(种)方法四:(5-3)+5=7(种)答:两天一共买了7种菜。
2、小调查
我们班共有同学20人,去过处女泉的有()人,去过梁山的有()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1)当堂调查,补充题目。
(2)自主提问,鼓励肯定,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集体解决所提问题,加深“集合”思想的理解,锻炼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延伸及作业布置
1、求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教材106页第一题
3、教材106页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6+3+5=14(人)9+8-3=14(人)9+(8-3)=14(人)(9-3)+8=14(人)
5.数学广角集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例1.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2.出示另一种方法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6.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篇六
执教:陈明琴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集合》是新课标三年级上“数学广角”例1。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般。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说说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整理图表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三、课堂上着重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并顿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喜欢跳绳人数”,“只喜欢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喜欢的,课堂上时时注重学生严密的思维。
7.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七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可以进行同桌合作学习,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衣服搭配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闯关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同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2、练习题的设计力求游戏化,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如衣服搭配、握手游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课后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有个别学生还不能有效参与。
2、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不够具体。
3、教师语言不够精练,放手不够到位。如排列教学中,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摆法。
8.《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八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三、数学语言“精简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练习设计“多样化”
9.《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九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统计表中的名单换成本班学生名单,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出第二小组的人数,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10.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的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清洁值日中的排队用水的情境,这个开课设计,不花哨,朴实平淡,却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情境中的小红安排了用水顺序,并指出这样安排能提高效率,到教师提出小红说的有道理吗?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积极启动。很好的体现了情境的主要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暗示主题,引人深思。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又来到码头上,解决了怎样安排货船卸货顺序等候时间的总和才会最少的问题。巩固练习中又出现了三位同学排队等候打针的事例。拓展应用中学生安排降落顺序,使四架飞机在空中的等候时间总和最短。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知道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就是统筹学中的排队论一项研究。这样拓宽了学生对于“排队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了解题目的意图,挖掘出条件背后隐含的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深层次的信息。如:学生初读条件,能够提炼出一个关键的条件“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而通过对这个条件的剖析,学生体会出:“一艘船卸货时,它自己不能开走,要等着,其他的船也必须等着。”通过老师进一步讲授分析,学生感悟到等候时间包括等别的船卸货的时间和自己卸货的时间。有了这样的理解,我欣喜地看到在后面研究怎样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连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乘加的方法。我想,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形成捕捉有效数学信息的灵敏性,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2.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体现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把握了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时,我先以第一种方案为例,算三船等候的总时间。引导学生在连加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得到乘加的方法。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第一个的时间要乘上3,第二个的时间乘上2……这个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总时间=第一个的时间×3+第二个的时间×2+第三个的时间×1。为后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就要按卸货时间从少到多的顺序来安排,认识到这样安排的合理性做了铺垫。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出其它几种方案的时间总和。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节课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时学生要选择用连加的方法还是乘加的方法计算出等候时间我并没有提出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了难得的体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思维的活动,当表格完成后我及时提出:“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比较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等候时间是一艘船的时间,有的是两艘船时间的和,有的是三艘船时间的和;还有的学生发现第一个卸货的只用等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二个卸货的要等待第一个卸货的时间和它自己卸货的时间,第三个卸货的等待的时间就是三艘船卸货时间的和;当然也有学生发现了按照方案6的卸货顺序来安排,三艘船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到这里我又提出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呢?”通过学生进一步观察表格,独立思考,在交流碰撞中学生明确了三艘船都要等待的时间最少,只要一艘船都等待的时间最多。也就是说小的数算多一点,大的数算少一点,最后的和就比大的数算得多,小的数算得少加起来的和要小一些。此时我又提出了“想一想要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我们应该怎样安排呢?”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很快的概括出了把每件事情按用时由少到多的顺序排队,这样可以减少总体等候的时间。此时,学生很容易明确像此类问题,再也不用把每种情况都计算出来进行比较了,只要通过合理的安排就能使等候时间总和最短,并能算出这个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数学活动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而不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思维能力。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一些遗憾。课堂上我让学生计算出了全部方案的时间总和,这样一来就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填好的表格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提练就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本来学生可以从表格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便于揭示出等候时间总和如何安排才会最少。可由于时间关系对于表格的观察没有完全展开。我想如果这一环节把握好了,我们在课堂上就能看到学生更精彩的表现,他们的收获也会更多。
11.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十一
—集合》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教学准备】、头像、学习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听说咱们三(6)班的同学爱好可多啦!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喜欢跳绳和喜欢打乒乓球的情况,愿意吗?
2、喜欢跳绳的请举手;喜欢打乒乓球的请举手。
(引导学生用“既喜欢、又喜欢和同时喜欢”)
一、创境激疑、这是老师今天早上和同学们见面时了解到的咱们班第三小组喜欢唱歌和绘画的情况,从统计图表中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预设问题:(1)喜欢唱歌的有多少人?
(2)喜欢绘画的有多少人?
(3)喜欢唱歌绘画的一共有多少人?
2、到底有多少人呢?在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二、互动解疑
、合作探究
从刚才的统计情况中,不容易看出有多少人喜欢唱歌、绘画,你能用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第三小组同学的喜欢情况吗?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小建议”
想一想:怎样才能清楚的表示出喜欢唱歌、绘画和两种都喜欢的情况。
试一试:用画一画、圈一圈、连一连等方法来表示
议一议:你是怎样来表示的?
学生借助探究卡开始探究„„
探究一段时间后,展开小组交流讨论。
2、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1)哪位小朋友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
(2)你用到了什么方法?能具体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吗?
预设一:我用连线的方法,我把两种都喜欢的人连在一起。(连了两次的就是两种都喜欢的)
预设二:我用圈一圈的方法,我先用圆形圈出喜欢唱歌的,再用三角形圈出喜欢绘画的,两种都圈到的就是既喜欢唱歌又喜欢绘画的。
预设三:我用画一画的方法,先用波浪线画出出喜欢唱歌的,再用直线画出喜欢绘画的,两种都画的就是既喜欢唱歌又喜欢绘画的。
3、这种方法能清楚的表示出第三小组同学喜欢唱歌、绘画和两种都喜欢的情况,我们能不能用这样的策略把黑板上的头像重新摆一摆,让大家能更清楚的看出这些同学的喜欢情况。
(1)指明学生上台摆一摆,说一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2)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把喜欢唱歌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用圈圈起来,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图啦,把喜欢绘画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用圈圈起来,这也是一个什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数学广角中的集合问题(板书)
(3)请同学们观察两个集合的中间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介绍维恩图:大家知道吗?这个图是100多年前英国的一位叫维恩的数学家最先用来表示这种有重复的现象,所以就把这种图称作“维恩图”。(展示、浏览资料)
4、这是我们一起创造的图,你能说说各个集合圈中各表示什么吗?
5、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喜欢唱歌和绘画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根据从韦恩图中得到的信息用列式算的方法告诉老师吗?(动手尝试后汇报)
预设:6+7-3=10(人)(板书)3+3+4=10(人)
三、启思导疑、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韦恩图中的两个集合,图中的头像有重复的吗?对,由于集合的互异性所以每个集合中的头像没有重复。我们能把3号和5号同学的顺序在这个集合内调动吗?调动后喜欢绘画的人数变了吗?每个集合中的学生头像摆放次序可以多样,集合还具有无序性。
2、刚才我们运用调查——整理——画图——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四、实践运用
学到这里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圆圈里。
(二)看图解决问题。
五、总结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希望大家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www.5y
kj.co
12.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四、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五、说设计
1、把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是有经验的,因此在充分尊重学生经验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配合学生汇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恩图,运用讲授法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维恩图,并通过直观演示将两个集合圈合并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出现的”,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集合元素的顺序可以不同”,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并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尤其是“两项都参加的和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体会交集和并集的含义。
2、放手学生,让学生体会与交、并有关的计算。学生在列式解答时,根据连线或维恩图,会列出多种方法。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方法,同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结合维恩图体会各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体会求“两个集合并集的元素个数”就是要将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后减去其交集的元素个数。突出基本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与交、并有关计算的体会和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3、关注“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后,学生的不同答案有可能引发“冲突”。抓住这一“冲突”,追问“你能确定有17人吗?”、“你能证明为什么不是17人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用个性化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意义提供保障。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课堂上通过学生生活实际介绍了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及其交、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复,并顿悟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5、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
数学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贯穿整个数学体系的始终。所以,从小就给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的培养。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如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大圈是表示“参加跳绳人数”和“参加踢毽人数”,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人数”和“只参加踢毽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让学生明白这是两种活动都参加的。
6、锻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上数学数学广角集合08-15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07-01
《数学广角》听课反思08-01
六年级第五单元数学广角《节约用水》第二学期的教学反思10-12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点评08-30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7-02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案例分析11-14
二年级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10-29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