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通用9篇)
1.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 篇一
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昨天的语文课上,当我讲到“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亮的光点”时,一名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我身上有闪光点吗?”我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心里感到一颤,循声而去,哦,原来是吴泽均同学。这时他的眼神充满期盼,脸上露出疑惑,望着他一脸的纯真,我马上说:“吴泽均同学,你身上怎么会没有闪亮之处呢?你热爱劳动,乐于帮助同学,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当我表扬他拥有诚信时,不少学生马上举手反对,纷纷指责他言而无信,还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但我依然为他据理力争:一次放学,我请吴泽均留下补作文,但临到放学时,突然有家长找我谈事情,吴泽均找了我好几次都没找着,于是写了张留言条,说是第二天一早到校马上交作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刚踏进办公室,他就来交本子了。可见,他是个有诚信的孩子。尽管他做过不诚信的事,但只要诚心改过,依然值得大家的信赖。学生们被我的话打动了,没有再站起来反驳了,这时的吴泽均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似乎在为以前所做的事感到惭愧。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也在反思:吴泽均是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分数经常在及格边缘,有时一不小心会滑向不及格,我知道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因此他的心理是自卑的。由此想到: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同样,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我感到这是多么重要!课后,我找他谈了话,要让他学会面对现实、接纳自己,并善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欣喜地发现吴泽均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尽管他所答的问题很浅显,很简单,尽管他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里不屑 1 一顾,但他能站起来,能主动发言了,可见他的心理开始拥有阳光了,虽然只是斑斑点点的阳光,但我相信,从今以后吴泽均不再是低头弯腰的孩子一定是个抬头挺胸,坚强而快乐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作为教师不但要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而且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2.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 篇二
班上小朋友并不全都是乖巧可人的,也有一些小朋友让老师很是头痛,可以说,有的时候,真的是让人烦躁不已。我们班里的杰杰小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孩,早上来到幼儿园时他又哭又闹,不愿意做操。上课时,他调皮捣蛋,总是让我们老师头疼。不认真听讲,总是转身和后面的小朋友讲话,我刚说过他,还不到一分钟又继续;中午吃饭时,其他小朋友总是吃得又快又干净,可是他却边吃边玩,而且桌子上总会洒满米粒;课后活动时,小朋友在自由的玩耍,他却总是去打扰同伴,孩子们都很不喜欢他。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我让孩子们轮流的`做值日生。一大早,杰杰小朋友第一个来到了幼儿园,我感到很惊奇,就问他:“宝贝,今天怎么来这么早啊?”他开心的说:“今天我是值日生,我要来帮小朋友擦桌子?”我恍然大悟。原来今天轮到他做值日生了,我说:“真棒”,就再也没有和他说话了。但是他的这一举动,让我今天的眼球无时无刻都注意着他。早上他擦完桌子后便开始帮小朋友们分发玩具,吃点心时帮小朋友分发饼,和奶,上课时,帮小朋友收作业,吃饭的时间,他给小朋友分饭,并让小朋友安静的用餐,今天他自己吃得也很快,桌面也是干干净净。经过我一天的观察,我发现他今天做了值日生,挂了值日生牌子后,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也许在他的心理上是一个满足,他也乖了很多。放学前,评价值日生工作时,孩子们都给了他很好的评价。
3.人人都有梦想作文 篇三
理想,是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希冀。它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催促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奋力前行,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成就伟大的事业。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李白,众多佳作流传于世,在当代人的口中代代传颂;爱迪生孜孜不倦的每天进行着发明创作,用自己智慧的火光,微微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实现了自己成为发明大王的理想;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之中,许多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实现收复祖国,保卫人民的理想,毫无疑问,看看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理想真正的实现了。
人是要有理想,但是不能够存在幻想,如果仅仅是有个远大的目标,而不去为之付出努力,洒下勤劳的汗水,那也永远只会是空想,不会成为现实。这样的理想又有何意义呢?既然有理想,就让我们大步向前,做一个追梦者,每天朝着我们心中的目标而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
4.人人都有奋勇的本能美文摘抄 篇四
事情发生在12月25日。他是一个商人。这一天,他打算去底特律过圣诞节。于是他登上了美国西北航空公司航班号为253的空客。
飞机已到底特律的上空了,再过20分钟人们就可与自己的亲人相见了。可就在这时,飞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就像有人点燃了炮仗一样。紧接着就有人大声喊:“失火了!失火了!”当时他想到的是:“一定出了重大意外事故!”他定睛一看,果然,就在他的前边不远处,靠近飞机右侧窗户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尼日利亚人,他腿上的毯子正冒着烟。顷刻间,飞机中便浓烟滚滚,那人身上的火也一下子蹿了起来,比他的座位还要高。只见那人神情黯淡,目光呆滞,威猛的火蛇在他身上翻滚着、噬啮着,他却似乎一点儿也不觉得疼痛一样,两眼只是空洞而茫然地盯着前方。他很快明白这是遇到“人弹”了。
这时,整个飞机中已乱成了一团,几乎每个人都在惊恐地尖叫着。说时迟,那时快,他大喊一声:“大家请不要慌张!”就宛若跨栏运动员一般,跨过一个又一个座位,眨眼间就来到了“人弹”前。
这时“人弹”已成了一个火人,裤子已被烧破,其裆部附近的左腿上有一个被绑着的似乎小型的白色的洗发剂瓶已暴露出来。那是爆炸物,正燃烧着,看来随时都可能爆炸!
他已顾不上任何危险了,一把将那东西扯下,火蛇一下子向他的身子扑了过来。“赶快将火扑灭!”他大声说着。直到这时,有一些乘客才清醒过来。有几位乘客与空姐冲上前去,乘客们用饮用水往两人身上浇,空姐拿了灭火器对着两人喷。不一会儿,他们身上的火就被扑灭了。
整个过程头脑都异常清醒的他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一把将“人弹”拉开座位,并用手掐住那人的喉咙,在众人的帮助下,将那人拖到前排头等舱的空位上与其他乘客隔离开。然后又与机组人员脱下了他全身的衣服,检查他身上还有没有其他爆炸物及危险品。随之用手铐把那人铐了起来。至此,一场恐怖事件才宣告平息。
他的英勇事迹被传出后,很快就被网友称为“超级圣诞英雄”。人们说他实在是太伟大了!他的`伟大和不凡就在于他胆大心细、反应敏锐、判断准确、处事果敢。这位“超级圣诞英雄”就是时年32岁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小伙加斯帕·斯楚林加,“人弹”是尼日利亚人穆达拉德。
加斯帕在制伏穆达拉德的过程中,身上多处被烧伤,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一些时日。当第二天有记者问到他面对燃烧着的爆炸物为何就不害怕时,他说:“机上的所有乘客以及11名机组人员安然无恙,我还能高兴地活着站在你们面前。这——就是我当时的期盼。再说,相信我,当你在飞机上听到一声巨响,你也会立即产生警觉。所以我立即跳了出来,这其实是一种本能。”
5.人人都有麦克风[小编推荐] 篇五
来源:时代邮刊 2010年第2期 作者: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 菲
策划人语
曾经一度的中国,每个村头,每条街道,每个车间,每个人头攒动的犄角,都会悬挂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大喇叭”。“大喇叭”的那头连着党和政府,这头对着你我他。“喇叭”是中国媒介史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依照党和政府的领导和行政网络层层蔓延分布,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向民众“喊话”。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个局面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出现,那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当一些人还在煞有介事地拿“大喇叭”喊话的时候,本来一直作为听众存在的我们,开始用自己的“麦克风”发声。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谈论家长里短,评说声色犬马,非议朝政,臧否人物,千言万语,众声喧哗。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表达我们的所闻,所见,所思,所虑,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诉求。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倾听者,沉默者,同时,也是报道者,评论者,参与者。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作为公民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我们的热情被唤醒,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开明和开放的政府,主动将“麦克风”递给公众,以更大的诚意倾听各个阶层的诉求。我们期待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善待自己的“麦克风”,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让中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从容。(执笔/黄菲)□本刊立场
我们的“麦克风”,我们的幸运
□黄
菲
能量巨大的“麦克风”
王小波曾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社会变迁时代前行,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沉默的大多数”正在酝酿着变化,昔日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多争一句的国人,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我们反对”、“我们谴责”、“我们呼吁”„„这已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时代,而是一个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现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喉舌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观察与表达,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
在无数公众事件中,那些来自民众的声音,代表着民意的在场和参与,在摩擦中互动,在争论中博弈,民意的表达汇聚成一股空前的参与、建设和监督的力量,让中国走到阳光下,让社会走在向上、向真、向善的道路上。
我们无法忘记孙志刚事件中沸腾的民意。2003年4月25日,媒体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当人民网在4月25日中午发出《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报道后,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万民尽说孙志刚,孙志刚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悲伤、诘问和思考。正是在公众的口诛笔伐和大声疾呼下,仅仅事隔两个月,国务院在6月20日就宣布废除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就这样,一部旧法规就此废止,一部新法规就此诞生,这其中民意的表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我们无法忘记令人心生敬意的重庆“最牛钉子户”。2007年初,重庆市民杨武站在自家窗口紧握拳头,此时,他的房子已是一片废墟之上的“孤岛”,他和他的妻子吴苹手执《物权法》对阵开发商,对强硬拆迁坚定地说不。这对夫妻被冠以“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称号。经过15个昼夜的对抗,他们获得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面对强势的开发商,杨武夫妇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声明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他们赢得了无数公众的支持,也开创了一个“公民维权”的良好先例。如胡适先生所言,“为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最牛钉子户”事件,引发了千千万万中国公民的关注,他们在事件中的呐喊与声援,表达的是不可轻视的民意。
我们也无法忘记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对社会的撞击。在2009年5月发生的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无辜路人事件中,当地警方仓促公布“肇事车辆时速70码”的说法,受到公众的质疑,舆论担心这是警方在为肇事者开脱罪责。在公众的诘问声中,当地警方不得不重新鉴定车速。权威鉴定机构最终推翻了“70码”一说,认定“肇事车辆时速在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从而使飙车案得到相对公正的处理。
从“两会”期间十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开门立法”,厦门PX**,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而民意也正在实质性地影响乃至彻底改变一些公共决策的走向。经过普通百姓、民意代表、专家学者、公共舆论等年复一年的努力,春运火车票价终于不再涨;因为民间意见持续不断的呼吁,促使公权机关重新审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公平性,启动了相应的修法议程;因为厦门百万市民理性而又坚定地表达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PX化工项目的抵制,厦门PX项目被紧急叫停„„
我们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面对公众事件挖掘背景、传递信息、表达意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果决,力量越来越强大。任何公众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人肉搜索”、“集体声讨”、“道德飙车”。短时间内,信息、观点和意见从每个人的“麦克风”中喷涌而出,其力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断“说话”,不断表达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看到了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来之不易的“麦克风”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时代。对于习惯于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的多数中国人而言,谨言慎行、只做不说曾被看作是当然美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能”政府几乎替代了社会表达,普通民众的表达空间和渠道十分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长期遭到禁锢的表达权随之“解冻”。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大讨论”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分子到普通民众,中国人心中压抑已久、关于改变现状和追求新生的愿望和想法在讨论中喷涌而出。随后,中国政治体制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将表达权从“解冻”推向了“解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裂变重组,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性、独立性,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学习展现自己的立场,主张自己的权利。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公民社会的雏形初现,让公众表达成为必须,人们对公共事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而且在参与中明确要求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越来越开明的中国社会开始学习尊重和接受各个阶层和各个个体的不同声音,催生出一个人人都能说话的“麦克风”时代。
通览“周久耕”、“邓玉娇”、“躲猫猫”、“70码”、“楼××”、“被××”、“开胸验肺”、“PX**”、“垃圾发电厂事件”、“钓鱼执法”、“强制拆迁”等等轰动一时的公众事件,无不包含着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呼喊,折射出利益的分化与冲突,观念的多元与碰撞,让我们看到社会进步的巨大空间,看到观念渐进的社会前景。人人都有“麦克风”,没有谁愿意继续沉默。这不仅仅是民众对自己所拥有的民主与权利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对文明的坚持。
正是这种坚持,改变悄然启动。公众与公共权力之间正在萌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唐福珍用自焚的极端表达,引来广泛关注,公众的热议,媒体的讨论,《拆迁条例》告别“强制拆迁”的历史,“开胸验肺”挑战“工伤条例”,“断指求证”换来认错道歉,“雷语”惊人后是问责和彻查„„正是成千上万公民的参与,汇成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事件解决,推动思想澄清,推动时代的慨然前行。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良性的互动效应——时代的进步让民众有更多表达的可能,而民众对公共事物的积极表达和参与又成为促进时代前行的巨大力量。
科技的进步则为人们参与公共事件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使公民的表达获得了更宽广的空间。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提供信息线索,发表意见建议,行使民主权利。我国现在有3亿网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论坛社区,同时全国拥有6亿部手机。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的时代,人人可以使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的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不平则鸣”的传播载体。
网络成为一个庞大而虚拟的公共政治空间,成为公众表达自我渴望和实现自我权利的政治广场。无论是“邓玉娇事件”,还是“石首事件”,抑或是“周森锋事件”,这在传统的平面媒体时代都是不可思议的。石首案的起因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的力量——从来没有一个渠道,能够汇集如此之多民意;从来没有一个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如此之众共同讨论同一件事;也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互不相识的民众意见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去深刻地改变一个国家。(详文请见本刊1002期杂志)□背景·盘点
“麦克风时代”的“麦克风”
向总理说大实话的山区农妇
时间已过去7年,“熊德明”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时地被提及。2003年10月24日,割完猪草回来的重庆山区农妇熊德明在自己家门口,见到了来到三峡库区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总理询问了她和其他村民很多民生问题。当总理问到村子里有多少人在外地打工,有没有欠钱的事时,天性耿直的熊德明在其他人都沉默的情况下鼓起勇气说出了一句话:丈夫在外面打工时有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影响了娃儿们交学费„„
温家宝总理在听了熊德明的实话后,立即指出:“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总理这句话,掀起全国追薪潮。
“当时一直是话到嘴边,想着家里缺钱,打工又拿不到钱,所以说了。”熊德明说,在温总理离开后,她有点担心。丈夫也埋怨她不该说实话,因为村干部之前提醒过他们不要“乱说话”。熊德明没想到,被拖欠的工资当晚就送到了她的手上。她更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句实话,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一场“讨薪风暴”展开了。
熊德明的直言令不少人感动,她还获得了当年“中国经济人物”的社会公益奖。
初中文化的熊德明或许不知道表达权为何物,但毫无疑问,她在7年前引发一场“风暴”的表白,是在行使表达权这一公民基本权利。
一个时评编辑的感想
李捷是资深媒体人,在一份知名的都市报任评论版编辑。从事媒体工作十多年,李捷见证了时事评论的诞生和兴起。2001年以前,时事评论还是新闻媒体中的稀有物种,而现在,时事评论板块已经遍地开花,全国至少有100多家报纸开辟了时评栏目,网上的各种论坛和自由评论更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新闻时事评论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悄然登上社会的舞台且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报刊把时评当成他们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始了一个中原逐鹿的“时事评论时代”。在李捷看来,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某种程度上的焦虑,和对于体制和观念变革、对于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和积极主动参与。
短短几年,时事评论遍地开花,作者群也不断地发展壮大。李捷的邮箱几乎日日爆满,全部都是作者投来的时评稿件。时评的触角,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百姓的柴米油盐。评论栏目空前的多,评论的话题空前的多,参与评论的社会成员空前的多,几乎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评论已不再是新闻职业人士的一种特殊技能,而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手段。
李捷很欣慰,因为时事评论的兴盛,宣告着一个公民时代的到来,宣告着“精英话语”一统天下时代的式微和“百姓话语”时代的到来,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也清楚今天的时事评论往往还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是他很乐观地认为,时事评论一纸风行,正是一个公民时代的先声,一个公民“自由表达”的时代已经为期不远。
一个人大代表的“我反对”
姚立法,湖北潜江市中学的教师,中国第一个成功当选的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第一个自发向选民述职的人大代表,第一个申请做专职代表的人大代表,唯一一个反对人大主任“退休”的议案提出者,他无数次地开口说出了“我反对”。
潜江市拖欠教师工资一个亿,他反对;教师工资被学校自动扣除上缴“救灾款”,并在追查中发现一半捐款截流在校领导私人账户上、整个市教委只有七分之一捐款流向灾区,他反对;市建道路一年一换铺路石,2900万元扩建一条才建几年的大道,三年投资五个亿打造“十大形象工程”,他反对;城管向无照经营者收取“占道费”、强行抢车折断摆摊老人的手指,他反对;潜江市人大会议选举办法擅自在国家规定外增加对人大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撤回提名或不接受提名”的规定,他反对;政府给人大代表的财政预算报告简略无法看明白,他反对;挂职锻炼的副市长不经过人大代表选举程序而“当选”,他反对;乡镇干部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撤换民选村官,他反对„„
姚立法的每一声“我反对”,都是坚决的抵制,是一次对滥用公共权力的不服从;他的每一声“我反对”都是真实的表达,都是一次对公民权利的认真实践。
人人抢“麦”的“首届广东网民论坛”
2009年11月1日上午10点,上万名网友轻点鼠标,首届广东网民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开坛。会场的座位构成了一个大大的“@”,来自全国的108名网友绕圈而坐,拍砖灌水,纵论金融危机下广东的“生存法则”。论坛源自网民,酝酿发起于民间,体现出网民“自治、自律、自组织”的精神。“废话一筐”、“肉唐僧”、“紫衣厨娘”„„不设主席台的大圆桌协商,座位牌上也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网名。别具一格的会场布置,论坛的“草根性”和“多元化”一览无余。
“广深的高房价摧毁了老百姓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广东不能经济发展‘喜羊羊’,环境保护‘灰太狼’”、“民退国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国家的手里令人担忧”、“政府不缺智囊,缺的是监督”„„
平日在网络上“拍砖灌水”的知名网友,第一次有组织地聚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抢麦”激辩金融危机下的广东走向、珠三角一体化议题。
同时,首批15名“南方民间智库”成员获得了烫金的聘书,这意味着“南方民间智库”这一开放创新平等的平台正式搭建起来。
会场出现了不少厅级官员的身影,他们耐心倾听,与网友交流。“中国第一个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彭海斌“现身说法”:“网络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听到未经过滤的民意。广东首现网络发言人是一个创举,宗旨是顺应民意、集中民智、服务民生,希望各位网友多拍砖。”
政协常委孟浩作为特约观察员参加了论坛。他表示,网民论坛是集聚民间智慧、促进网络问政的良好平台,面对网民在网络论坛发出的感性的声音,政府和官员应该不要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而是要真诚地去倾听、理解、消化和吸收,让“草根”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汇集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网民论坛变过去网络问政的无序为有序的、有组织形态,尽管“民间智库”成员的特点是草根性、多元化,但可贵的是公民有了这个参与社会治理的稳定渠道。(详文请见本刊1002期杂志)□公众表达
这个时代的民意,这个时代的“麦克风”
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当代中国,公民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情怀、感受、见解、主张、批评、建议的权利仍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细致的规制。而要使社会和谐,使民主政制完善,让人讲话,是关键的一步。
——湖北黄冈市黄冈中学教师 梅宝莲
公民社会首先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且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得到倾听得到尊重的社会。
——湖南省长沙市市民
朱德馨
这个时代不再是单一的一个舆论场,它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生活方式多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伴随这种变化,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出现了。针对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公共政策、一些经济问题,一些文化现象,男女老少、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意见表达特别充分,非常多样。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卢新宁
让人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应该成为中国言论自由的风气,老百姓有没有讲话的意识而不是群体冲突的意识、当局能不能给老百姓讲话的空间而不是压制,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让人说话,天不仅不会塌下来,还可以让中国和谐社会的天更蓝更洁。
——广西玉林五月花文化传播公司 容羡
公众的言论不仅直接推动了事件真相的调查,而且公众对事件公开讨论本身就是在践行公民权利,因为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吴锦良
每一个人都想表达,这种表达的欲望或意识在这一两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有大的社会事件时,每个人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争夺话语权。
——华商网编辑
王钾铸
现在的信息时代已经给我们民众多种表达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把我们的语言变成一种公共的话题,然而,虽然我们有表达的机会,但是每一种语言表达的效果还是不一样的。总的而言,主流的媒体和主流的话语权还是在执政者手里,所以,执政者应该有能力主导社会舆论。
——自称网络文章收集爱好者的网友
大哈
网址之家 http://
6.人人都有一支魔法笔读后感 篇六
春城小学
四年三班 XXX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由庞婕蕾写的《人人都有一支魔法笔》这本书,书中记录了主人公轻松幽默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纯真快乐的童心世界。
作者庞婕蕾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写了“庞婕蕾·风信子悦读坊”系列等三十多本书,《人人都有一支魔法笔》是了不起的小叶子系列丛书之一,深受小读者们的喜爱。
《人人都有一支魔法笔》一书的主人公小叶子是个迷迷糊糊,大大咧咧的可爱小女生,她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她纯真善良,真诚地对待朋友,她开朗乐观,对周围的一切都报有好奇心,所以,有时候她又挺“了不起”的。
在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是人人都有一支魔法笔,小叶子在爸妈心仪的阅读与写作拓展课上意外遇到了“魔法”老师,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兴趣和能力大增,于是好像拥有了一支魔法笔一般,“我的灵感在心底汩汩冒泡,拿起铅笔就唰唰唰写下一首我迄今为止最满意的诗《走投无路的小熊》”,后来被张越改版,被放在全班黑板展示。
7.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 篇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护公物—愿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的公德心。
首先我来谈一谈爱护公物的意义: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校园里的一切公共财物,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在校园里的体现,我们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国旗下讲话 爱护公物
1、爱护公物是全体同学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公共设施,是让我们学习和生活更方便的设施。试想,一个同学不爱护公物,十个同学不爱护公物,百位学生不爱护公物,那么我们的校园将不成其为校园,也必将给每位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许多的不便和负面影响。
2、爱护公物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需要。学生阶段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于今后步入社会,立足于社会都不无裨益,成功是好习惯的积累。每位同学现在所作的一切,均是为将来夯实基础的。所以,舍弃不良习惯,培养良好品性对自己的未来至关重要。人为损坏公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将为社会所不容,将为人们所不齿。
但是,只要我们定睛一看,我们学校里损坏公物的现象却仍时有发生。比如:
有在崭新的课桌上乱贴广告纸张、用笔乱写、小刀乱刻的;有拳打脚踢、开门不用钥匙而将教室、宿舍门窗损坏的;有把教室黑板、开关插座盖板、厕所挡板等当“拳击靶子”的;有对准洁白的墙壁乱打篮球、乱踢足球的;有把易拉罐、方便面盒故意堵塞下水道的;有开水龙头、开电灯,人走后不关的;更有吊扣篮筐、拉拽篮网使得篮筐折断的,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但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况且,这些行为是危险的,轻则擦伤皮肉,重则伤筋动骨,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立即停止、制止、禁止。
最后针对爱护公共财物,提三点要求:
1、从思想上认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我们学校经济上并不宽裕,但还是在校园环境、设施设备上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应该说我们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是来之不易的,所有这些学校的设施设备,都是为我们每位同学自己服务、为每个人提供方便的,破坏了它,直接的受害者是我们同学自己。试想:当我们正全神贯注地听老师上课,老师却把字写在凹突不平,留有一个个“黑手印”的黑板上的时候;当我们上厕所,看到由于下水道堵塞,而渗满一地污水的时候;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准备打篮球,而篮圈由于被人拉拽而一个个折断、“耷拉着脑袋”不能打球的时候。试问,种种事例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了呢?每一位同学是不是对这种种无耻行为而感到痛恨呢?所以,我要讲的第二个要求是:
2、要杜绝一切损坏公物的行为。对于损坏公物的行为,学校将加大查处的力度,一经发现,必将从严处理。同时我们呼吁全校师生,要敢于和破坏公物的人和行为作斗争,弘扬校园正气。
3、“和谐的诗钟,是我们的家”,我希望人人都能做爱护公物的有心人,扶起一株草,节约每度电,节约每滴水,爱护好身边每一物,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爱护公物真正成为一种意识、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家”。
同学们,爱护桌椅、轻开轻关门窗等等看似简单,但意义重大;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长久地将爱护公物坚持下去,也并非易事。请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用心去爱护所有的公物,让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文明的公德心,成为一名新时代高素质的小学生!
8.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 篇八
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刚刚过去。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要“调侃+反思”。
当下媒体人的情绪可谓“五味杂陈”,工作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作息不规律……再加上近两年行业技术变革加速、市场驱动力增强、自身素质遭遇考验,在转型与逃离、彷徨与坚守中,面对时代的激荡和业界的嬗变,站在十字路口的媒体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怎样做新闻,怎样构建行业信任,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众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技术改变传播观念和行动
新的传媒业态对媒体提出了更大挑战。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竭尽全力寻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就在记者节当天,著名调查记者罗昌平宣布,正式作别传统媒体行列,成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其实,罗昌平只是一个缩影,在媒体变革的进程中,“转型”或“正在转型”的媒体人名单已经拉得很长。
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君超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已迈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悄然改变,传统的“记者”概念拥有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广阔外延。
然而,当“自媒体”“大数据”这些词汇频频出现于行业环境中时,媒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与旧模式相比,新闻新环境的参与者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出色?媒体人以何种角色参与其中才能尽数发挥才能?
在腾讯新闻“全媒派”制作的《金牌全能记者速成手册》中,“高阶技能+殿堂装备”这种原本用于战术攻关的词汇赫然在列。正如一场攻关,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媒体人,更要看清前方的“高能预警”,与时俱进地学习必备技能,用高科技“战衣”武装自己。
“今天我们所要谈的新闻专业主义,应该是在传播行动中达成和实现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师曾志教授指出,“新闻专业面临的这种困境,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观念和行动的改变——这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很多人已经出发和行动了。”
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在一些人眼中,为适应后工业时代,记者的职能有所“延展”,包括精准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
记者节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演播现场,10位好记者代表讲述了各自的采访经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我们感受到了作为记者的真正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张宏璟感慨道。“好的新闻工作者,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些动人的温情故事,传递出了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评价说。
“不管时代怎么变,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4记者节公益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坦言,自己经历着媒体的大变革时代,但是巨变之下,时代对人最核心的要求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有助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与20年前相比,今天做新闻有很多不一样,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不一样。”新京报社总编辑王跃春指出,互联网时代不是新闻专业的末日——“相反,它要求新闻更快、更深、更专业、更好看、更适合移动传播。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也没有捷径可达”。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被新技术替代,而是在眼花缭乱中的迷茫、浪费和放弃。当你没有那个1,你将永远都做不到100。”王跃春意味深长地说。
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自己
媒体人要想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机构中彰显个人魅力,就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美联社交互新闻编辑室的一把手Shazna Nessa指出:“我们需要让年轻的记者明白他们可以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人们也对他们抱有这样的期望。”一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报告也指出,记者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即不论在什么专业领域,都应该以创新为目的进行反复试验。“我们必须记住,新闻工作是充满快感的创造,不是烦躁和无聊的重复。”
时代给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十年媒体从业者如何做新闻?
“今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我为什么离开XXX’的帖子,但新闻有变化吗?真相、真话和创意的传播依然是我们获得存在感的源泉。”王跃春断言:“做新闻,没有好时代与坏时代之分。”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未来十年,媒体面临的挑战将会有四对矛盾:新旧媒体之间的矛盾、跨界和坚守之间的矛盾、善与真之间的矛盾以及大与小之间的矛盾。至于如何选择道路,他的回答是:“大家需要‘在纠结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和改变我们自己。”
“如果把记者比喻成负轭的骏马,那么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惯性,而应该选择奔放、奔跑。”时评人王石川说。
9.最平凡的人,人人都有散文 篇九
说起“平凡”,人们想起更多的往往是出现在身边不同职业的人,我们常常用它来修饰周围形形色色的岗位。的确,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手术台前的医生、马路边的警察,又或者是大街上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等等,他们看起来都很平常,也都可以很恰当的用“平凡”来形容。但是,“最平凡”的一类人,不是老师、不是医生,也不是警察、更不是环卫工人,他们是,离我们最近的、陪伴我们最久的、见证我们成长的人――我们的父母。
无论父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感情都会是这世间最平凡的爱,“最平凡的人”,非他们莫属!
我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有着平凡的外貌,但她是我眼中“最美的人”。她曾是我寒窗十二年来枕边最响亮的“闹钟”,每个上学的清晨,我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一定是她;她是在我前往艺考的路上,送我去车站,并在离开时与我相拥然后默默招手的那个人;她是那个为了陪我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不惜牺牲工作也要在家中为我加油呐喊的`“候鸟”。入世十八载,她是唯一一个把我当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事事为我操心的人,她是家中最操劳的人,整日切换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对工作,她是同事们眼中的“女强人”;对家庭,她是我们眼中的“贤妻良母”。她有一颗平凡的心,平凡的付出着!
我还有一位平凡的父亲,他看起来冷冰冰的,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往往令人感到害怕,让人不敢靠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也有温暖的一面,是那种平凡中透露着真情的温暖。他不是闻名世界的讲师,不需要组织华丽的语言来说服他人,但他会在我最纠结的时候,做我情感上的“垃圾桶”,用最朴实的话为我出谋划策;他不是宋太宗,没有在大雪天给周边的百姓送去炭火取暖,但他会在大雪纷飞的天气,毫不犹豫地从家中步行十多站到学校,来为我送上一件御寒的棉衣;他是我心目中的“岳飞”,会在深夜从睡梦中惊醒,抱起突然病危的我,用最快的速度飞往医院。在他看来,行动比语言更有魅力。他的话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他做的事情很多,但从来不会用语言额外的表述。
其实,每个人的家庭中都有一位这样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也许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付出的感情都是一致的――平凡中透露着真情的爱意。这种爱,不是朋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也不是恋人间情投意合的爱情,而是一种高于友情和爱情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福祸相依的温情。如此常见并且平凡的一类人,怎能不饰以“最平凡”的“标签”呢?
“最平凡的人”,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最平凡的爱”,是人人都能够获得的。当然,在我们获得温情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用平凡的真诚回报。如此,便也无愧于“最平凡”的他们了。
后记
【人人都有闪光点议论文】推荐阅读: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教案07-03
夸夸同学闪光点小学作文08-0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生活素材在课堂中闪光-人教版新课标07-03
闪光的礼物小学作文09-02
在平凡中闪光散文10-26
人人知诚信07-08
人人语录09-19
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09-09
让青春在教坛上闪光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