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

2024-07-29

也谈充满人文性的识字教学

1.也谈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把握 篇一

一、缺乏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认识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着重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基本精神。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像自然科学学科一味地要求科学性、客观性,它除了应有的学科特征外。更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学语文,学做人。”然而由于高考的影响,分数成了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一张试卷除了要掌握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外,又能有多少考察人文性的因素,谁也说不清。习作这种最能体现人文意识的形式也变成谋取高分的主阵地,什么猜题呀、背诵佳作呀,可谓“用心良苦”。一切为了获取分数,于是平日里,教者一头扎进字词句段篇,默写字词、积累成语、遣词造句、修辞技巧等,教者一身匠气,而学生没有一丝灵气。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提高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认识,才会产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意识,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那样的教学才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那样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大任。

二、缺乏对教材的人文性的解读

语文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人生观等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内容,这些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能提高学生辨证地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能力。然而,应试教育使教者往往分析的是课文中需要学会的知识点,考虑的是可能采用的考查的方式,焦灼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应用的程度。对教材中人文内涵未能关注挖掘,而是孤立地就某一篇课文进行单一的教学。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五篇课文构成。孤立开来看,五篇文章有写景,有状物,互不相关。其实这五篇课文有着共通之处,都是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的,我们称之为“春光篇”,这也是编者将这五篇课文归集为一个单元的原因。教者只有立足于整个单元才会领悟到这一点。有这样的立意,语文教学又怎会缺乏体味春景、喜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情怀呢?如果教者首先作为读者,全身心地投入一篇文章,去领略、去品味、去感受,让自己被感动、被震撼,再从教者的角度去选择感受,过滤情感。这样教学带给孩子的除了知识外一定还有真挚的感情和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收获的定然也有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缺乏关注人文的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注重以人为本的主旨精神。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教者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讲到底,或预设好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臆猜。这与“以人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人文性的教学应该是环环注重学生,处处服务学生。

1实施内容上寻求体现人文性的突破点。教者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学应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包括学生人本精神在内的各方面的培养。教者对文本要进行认真细致地解读,以读者、教者、学生三种不同的角色不断地出入文本后,抓住文本人文性的突破点。如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普通读者会感受到汤姆的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而作为教者则要挖掘文本中汤姆父亲教育汤姆遵守规定的事情,来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规定的人;作为学生则会对故事的情节产生更多的兴趣,教学时,由故事情节中的父亲的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转至寻求父亲这样说的原因,教育汤姆“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进而转至“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的话语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这样的过程表现了汤姆从这件事中懂得了遵守规定的道理并终身受益。而在这整个过程中,父亲的“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话语就是本文对学生实施遵守规定的人文教育的突破点。另一方面,有时我们对教材也要做一些寻求。在一些文章的空白点,设计一些表达环节。教者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做出反应,鼓励学生做一个有热情、有思想、有主见的阅读者。只要教者多做有心人,发现教材的人文性的突破点,学生就会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积极健康的情感,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2实施方式上注重落实人文性的培养。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文字符号里的,它是无形的、隐性的。在以往语文教学中,教者往往更注重外在的、显性的内容,如字词的掌握,朗读的正确、流利,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提高,习作的篇幅不断加长等。而注重人文性的教学则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式获取所学内容。如从一年级起就要求朗读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也许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能体会,此时教者就应范读引领,设境导情,让学生跟随不同的文本,体验不同的情感,为学生的人生情感体验作积淀。

四、缺乏可操作的人文评价

测量和评价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评价才知道。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评价也由单一注重学科成绩的结果性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转向注重结果性目标和过程体验性目标两项达成度的综合性评价。结果性目标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构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则属于体验性目标。然而,大多数教师还是觉得“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虚”的,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无论从事什么实践活动都是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对这些的评价更多地应由参与活动的学生自己、引导活动的老师及陪伴活动的同学来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是终生的。在他们人生的初期,就应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奠定好基础。对于学习阶段来说,师生就人文培养因人而异地设定“目标金字塔”,由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构成。不同阶段对照目标,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教师也可通过适当评价进行修正引导。基于目标隐性、阶段性不明确、周期性长等原因,评价的操作难度较大,但并不是不可行的,如成长记录袋相对于传统评价来说,对情意等体验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就有很好的体现。

上一篇: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下一篇:网络舆论监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