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2024-07-2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共7篇)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冬天和春天各穿了怎样的服装。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质疑导入

1、出示“雷鸟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2、师:雷鸟与咱们平时看到的鸟不大一样,这位雷鸟太太可了不得,她是森林里聪明的时装专家,随着季节的更迭,她的时装换了一套又一套。要想知道怎么回事,就跟我们去认识认识雷鸟太太吧!

3、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检查。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创设情景:出示挂图,师配乐读第一段文字。

2、师:喜欢这白雪世界吗?

3、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第二段。

1、渡: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雪停了!一只名叫跳跳的小松鼠从树洞里爬了出来,它在干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读。

3、反馈。重点体会第四句“……又清凉,又香甜……”

二、学习3—7段

1、过渡:就在小松鼠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松果时,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自读——反馈)

2、分角色朗读。

3、同桌练习表演——指名表演——师指导——生再次表演。

三、学习8——9段

1、过渡:看到小松鼠这么可爱,雷鸟大婶不再生气了!接下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生听录音)

2、生谈知道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0——14段。

4、生反馈。

5、师小结。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自读15——25自然段。思考:春天到了,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

3、小组活动:配合读15——25段或试演此情景。

4、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一)

冬:白色大衣

春:白色带有棕色斑点的大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二

本文试就本单元所选两篇精读教材做一简析并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谈几点体会。

一、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是两篇传统教材。前者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后者则为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所作, 两篇作品都是反映外国少年儿童悲惨命运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安徒生, 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丹麦中部小城奥登赛的一个穷苦鞋匠家, 11岁父亲去世, 靠母亲帮人洗衣服度日。由于童年的不幸和悲惨的遭遇, 他的童话爱憎分明, 闪烁着民主思想的锋芒, 流露出人道主义的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课文《凡卡》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 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动荡、崩溃的时期。《凡卡》写于1886年, 当时的俄国人民在沙皇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 过着苦难的生活, 不少农民破产, 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 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契诃夫的父亲开杂货店, 店里有两个学徒, 契诃夫的父亲经常虐待他们。契诃夫从小熟悉学徒的生活, 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凡卡》写得真实而深刻。

二、教学建议

(一) 把握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 除完成相应的知识目标外, 应在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阅读方法和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阅读、欣赏优秀作品的意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体会编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是说语文教材要承担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 要有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拓宽学生的视野, 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初步感受多元文化。而教材编选的外国文学作品, 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是编排意图之一;其次, 入选的两篇精读作品, 都是描写西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编者选入这些作品的目的, 是让在幸福中生活的中国儿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同龄人的生活状况, 从而懂得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社会主义祖国产生自豪感, 激发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再次,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 不仅更加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 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 编排方式与其它精读课文相同。后面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宾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 即“梗概+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 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和赏析。这样的编排, 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 这在教学中应很好地注意。

(三) 了解相关知识

1.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

这两部作品均属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需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创作纲领来把握。众所周知,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为欧洲十九世纪的主要文艺思潮,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定的时代为作家提供了相应的题材, 并要求作家去表现一定的主题, 这就必然形成这一时期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方面, 作家着力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无情批判其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本性, 勇于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罪恶根源;另一方面, 在思想上, 这些作家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主张靠道德的感化和自我完善挽救社会、改良社会, 提倡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掌握了上述特征, 对教好相关教材是大有裨益的。

2.关于《鲁滨孙漂流记》及《汤姆·索亚历险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是一部流传很广, 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小说的题材来自于笛福的经历及苏格兰水手的叙述。1683年, 笛福曾被海盗俘虏过, 有了这次经历, 再加上一名曾经在海上遇难的苏格兰水手的叙述提供了写作的题材。1704年苏格兰水手塞尔科克在海上叛变, 被抛到智利的海外荒岛, 度过了5年, 最后得救。笛福受这一事件的启发, 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一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 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 富于幻想和冒险, 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 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 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及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小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 以其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而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被誉为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四) 选择恰当教法

1.关于两篇精读课文

(1) 抓主线, 以简驭繁。

头绪纷繁是这两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教学时, 可采取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方法。如《凡卡》一文, 凡卡晚上给爷爷写信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信中所叙述的学徒生活中的悲惨遭遇却是一条主线。其间又穿插爷爷为富人打更守夜、雪夜山村景色和雪天与爷爷上山砍圣诞树的回忆。多线交叉发展, 令人难以把握主次。教学时, 应根据教学目标, 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然后, 再让学生讨论:凡卡寄出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这说明了什么?再与文章最后一节——凡卡晚上做了一个好梦进行对比, 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抓主线, 弃枝叶, 以简驭繁的教学, 学生既学得轻松,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抓朗读, 内化感知。

这两篇文章含有悲剧色彩, 写得生动、细腻, 感情表达深切动人, 读来催人泪下, 教学时可用以读激情, 内化感知的方法进行。

2.关于两篇略读课文

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三

一.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绝对算监利特产,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这样,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①描述团子,做到色香味形俱全,要让人垂涎欲滴;②说明团子的做法,要让人一听就会;③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要让人羡慕不已;④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要让人听了就想买。面对“要让人……”的要求,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果然是人人有话说,特别是吆喝语,不仅有文采,更是有特色,再加上当场吆喝,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 。半命题作文,要求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监利有庙会(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写出家乡的特色,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从内容到结构,从主题到情感,从语言到手法,力求有效借鉴。同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又有现成的范文,知道如何去写,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综观整个活动,结合了地方文化与课本知识,依托课本知识,借鉴地方资源,彰显文化特色,撒播情感种子,培养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向吧。

4.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四

根据课文特点,对话较多,在教学中我也主要抓住对话通过朗读、表演、讨论来学习。如《南辕北辙》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得意无知,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朗读体会人物特点,让学生认识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时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含义以及比喻义。

《9.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9.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10.惊弓之鸟》课后反思

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才刚刚三个星期,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的工作,让我感觉束手无策。从没有教过语文课,很少接触小学生这一群体,每当拿起语文书,翻开其中的课文,脑子里一片糊涂。幸好对我们新老师,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师傅,从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指导我们。

有了老师的指导,这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自身的努力同样很重要。记得我们的研训员说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我们的印象里,通常会觉得:上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是备课和写教案,往往忽视了对课后的反思。在三个星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体会到了写好课后反思,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我要怎样才能把《惊弓之鸟》这节课上好呢?思考来思考去,都没有一个好思路。包老师感觉到我的为难,于是她决定上这节课让我听。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好老师是如何把握课堂,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行云流水一般舒畅。而自己上课时总是磕磕巴巴的,有时怕漏这个又忘了那个。不过我也并没有灰心,作为一名新老师,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堂课顺利地按照先前的准备上下来。《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我想我们在第三课时已经学习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何不引导学生们从他们了解的成语入手,来导入我们的新课呢?接下来,对课题这个成语进行解释,接着开始文章中生字词的学习。

我把这个想法与老教师讨论了一下,老师说,如果一个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那么老师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比学生的多很多。比如我要学生们说说他们知道的一些成语,可能学生的成语储备量并不多,那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教他们一些成语,作为积累。不仅如此,我用的是质疑课题的方式开始新课文的学习,那么这个对于课题中一些字的解释,在学生还没学习这课之前,他们能回答的很好吗?包老师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看看到底学生的反应如何?

上完课了,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的确,学生们真正能说出来的成语不是很多,如果我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不做总结,那么设置这一环节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了。对“惊弓之鸟”中惊,弓和之的解释都不是太理想,尤其是“惊”这个字。通过实际教学,我了解到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某个教学环节的可行性,不是简单的随便想个方式,避免到上课时,才发现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用了“换一换”,“用近义词解释”的一些方式,感觉效果还是挺好的。对于“能手”这个词的解释,还拓展到提问学生,问他们知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能手?“刘翔是跨栏能手,姚明是篮球能手”,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下来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但学生们到底能掌握多少还是通过检测才能反映出来的。以后,上语文时,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有新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节课。

《11.画杨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新课标》,学习之余,我总在想: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开始苦苦地思索。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我反复揣摩,终于想了这样一套教学思路。

一、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三次,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因为我认为: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老师没有向学生提出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至于“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生受用”等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根据这种情况,进入了下一个步骤。

二、亲身实践,思考体验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各个学科的共同责任。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并不亚于一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时,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于是我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为了上好《画杨桃》,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转过身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请学生朗读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课文。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习绘画,而是通过“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凋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评价,深入领悟

在学生作画过程中,老师收集了几幅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作品,并把学生的作品用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让学生“以作品的作者读没读懂课文”为题,对作品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我觉得很有效果,经过这一番评价,学生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道理。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联系课文语句去评说实践中的实际事物,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认识能力。

四、把握重点,跳出课文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文内容后,老师还教给了学生一种普遍有用的阅读方法。不仅如此,老师还把上课初几个同学的质疑,回归给提问题的同学,学生已经能够回答当初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讨论“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最后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文,从《画杨桃》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于是,一篇浅显的文章,讲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大道理。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画杨桃》一课的教学,虽然教师自始至终没有提出直接指向内容的繁琐问题,就连过度性、提示性、点拨性、引导性的问题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难之处都通过学生自主的读、思、说得到解决,没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节细部,但课文的语言、结构、内涵、重点都已一目了然。整个课始终回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酝酿着静静的读思。

《12.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5.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五

一、本次习作的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学会了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分析本次习作内容透露的信息:

1.本次习作,要求我们进行习作指导内容是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就得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再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学生说的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干农活;也可能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

2.这次习作是话题习作,这种题目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

3.要求我们教师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选择余地,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补充,选择新颖的素材。

三、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

1.写一篇自己是如何学习某种本领的习作,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2.实现由口头语言表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过渡,提高习作能力。3.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各种本领的意识。

四、本次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

按照事情经过,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学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五、习作备课准备:

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叙述一件事情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如何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完整

如何把事情经过(生活细节)写具体 2.关于口语交际课: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教你学一招”,要求学生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

教学前,教师应详细布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道具、作品或展示的材料。

教学时,要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可以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或者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激起大家学习本领的愿望之后,可以先进行示范交际。如,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或教师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

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学生明确交际目的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然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通过说的练习为习作做好铺垫。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学会一项技能如做饭、炒菜等,或回忆自己已经学会某种本领或其他方面知识的过程。

六、备课策略思考 策略预设如下两点:

1.给学生习作的自由。《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2.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本次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七、本次习作指导过程: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 同学们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

2.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往事。老师第一次学会炒菜时的情景还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样学会的呢? 3.老师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我学会了炒菜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到地里干活去了。我在家里写完了作业,想起劳动课上学过炒菜,就决定今天中午的菜我来炒,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说干就干,我先将芹菜摘去叶子和烂茎,洗净后切成约2厘米长的小段,又把肉、葱、姜切好备用,最后把锅刷得干干净净。做完了准备工作,我还怕炒不好,又找出劳动书看了一遍炒菜的方法。

十点半了,我开始炒菜,先小心打开液化气,看到锅烧热了,就倒进一勺油,等油开了就放进切好的肉,用铲子不停地搅拌,一会肉变色了,我估计快熟了就倒进葱花、姜沫。“嗤”的一声响,吓得我忙向后一退,看看没事才靠前搅了搅。闻到香味就倒进芹菜段不停地搅拌。大约过了五、六分钟,芹菜炒成深绿色了,我想成了,就关闭液化气。加上食盐、味精调味。我挑了一块尝了尝,又香又脆,就是有点淡,就又加了少量的盐,把菜盛到盘子里。就在这时,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炒好了菜,妈妈尝了尝,高兴地说;“不错,挺好吃,我女儿真是长大了。”我听了真高兴。

4.学生讨论:听了老师的讲述,你知道老师学会了什么?当时的心情如何?怎样学会的? 设计理念:教师由自己的生活故事导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灵活运用“下水文”,有利于为学生的习作引路,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二)词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好词佳句。2.出示好词: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赞不绝口

难以置信

恍然大悟

大功告成记忆犹新

美滋滋

活蹦乱跳

目不转睛

慌慌张张

津津有味 3.出示佳句: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①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③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读一读下面的写作歌,说一说你的理解。

写作之前想具体,明确要求再动笔;开头结尾概括写,事情经过写具体; 多问几个怎么样,事情情节描详细;学会点题明中心,题目内容紧联系

设计理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1.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大家学一学动物的语言:

2.学生学小猫叫、小狗叫、小鸡叫等。

设计意图: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生活情趣,使课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

(四)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忆场景、入情境,引发回忆。

师:同学们,你一定也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啊,我学会了„„”那么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2.学生回顾往事。

设计意图:使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人和事。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

3.说场景、共分享,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小组的同学听,要说清事情的经过,怎么经历就怎么说,还要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4.集体交流。小组推荐说得好的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可做询问、补充、评议。

5.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特别是把经历的过程讲得具体细致,把自己的快乐也带给了大家,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印象,学习别人的优点,积累更多词句。

6.激趣导入,打开思路。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几天你们交给老师的那些你们以前学习本领的照片吗?我把它们进行了编辑、整理。今天我就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由于本次习作是记一件往事,所以学生现有表象很难同往事建立起联系。此环节重在激趣,并打开学生思路。)学生观看照片。

7.指导选材,体验难忘。

(1)师:看了照片是否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老师相信,除了照片上这些,你一定还会很多其它的本领吧!那就请你大声的、自豪地告诉大家好吗?(打开学生思路)

(2)生说自己学会的本领。

(3)师:你们学会的本领可真多,太令老师羡慕了,其实从小到大,我们学会的本领还很多很多,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你能数得过来吗?(数不过来。)那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本领中选择一件写下来,你觉得要选什么样的事情?为什么?(引导学生如何选材)

(4)生答。

8.体验难忘。

(1)师:好,现在我给你们一分钟时间,打开记忆的大门,用心想一想,学什么最难忘?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细细回味一番。(在静静地思考中,收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2)生静思。

(3)师:想好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并把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的部分简单的介绍给大家听,看谁的表达最吸引同学。(在表达中体验难忘。)

(五)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读佳作,学写法。读一读下面的佳作,想一想,文章写了意见什么事儿?怎样开头和结尾,哪里描述的最具体?

佳作展示一:

我学会了包饺子

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我主动提出要学包饺子,妈妈同意了。

大年三十下午,妈妈拿出面板,和好面,还给我系上了漂亮的围裙和干净的套袖。瞧我,多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小厨师哟!我先学擀饺子皮,我先拿了一个皮儿,放到左手上。然后用小勺盛了一点馅放到皮儿上。呀!盛多了,馅都“躺” 到皮外了。我赶紧用小勺蒯回了一点放回盆里。然后把皮儿对折,左手托着饺子,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在饺子皮的边缘上捏出一个个像波浪形的花边。这样,一个饺子就诞生了。我把它放在了盖帘上一看,妈妈包的饺子鼓鼓的,一看就知道装了好多馅。而我包的饺子瘪瘪的,跟没有装馅一样,立都立不住,晃悠了两下便“趴”了下去。妈妈笑着说是因为馅搁少了。这回,我包之前皮上多放了点馅。结果,包的时候手指一捏,馅都挤出来了,皮儿也撑破了,手上到处粘的都是馅,粘呼呼的,真是惨不忍睹。于是,我不停地调整着馅的多少,又接连包了几个饺子。终于这次,我也能熟练掌握馅多少的技巧了,饺子也像妈妈包的那样鼓鼓的,能骄傲地“站”在那里了。我们很快就把所有的饺子包完了。

晚上吃的时候,我觉得这顿饺子格外香甜。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劳动最有滋味”呢!

特别提示:引导学生抓住“包饺子”“包”的动作的细节,重点来讨论怎样写具体的。怎样把事情写完整的。

佳作展示二:

我学会了擦玻璃

星期天,我做完了作业,爸爸、妈妈外出还没回来,我想:爸爸、妈妈平时上班总是早出晚归,星期天应该让他们多休息,我已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也应帮爸爸、妈妈多做些家务活,可做什么好呢?我看了看四周,对,擦玻璃。(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主意一打定,我就马上打了一盆清水,拿了一块抹布,又搬了一把椅子,我先把抹布浸湿后,使劲拧了一下,就拿着湿布小心地爬上椅子,踮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把窗框四周的尘土擦掉,然后,自上而下地擦着玻璃。擦了几下后,我还觉得挺干净,可不一会儿干了一看,糟糕,玻璃上横七竖八一道道脏印,简直成了大花脸啦,多脏呀!再看窗框的犄角也和了泥。原来,窗杠上的尘土都被湿布带到玻璃上去了。怎么办呢?我连忙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清干净,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窗柜和玻璃又反复地擦了几遍。这样,玻璃就干净多了,但是还不够明亮。怎样才能把玻璃擦得明亮呢?我突然想起,以前曾见过妈妈用报纸擦玻璃,对,找几张报纸一定能把玻璃擦干净。这时,我的脖子、胳膊都感觉有点累,但我想,一定要坚持到底。我用废报纸使劲反复地擦。呵,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看上去特别耀眼,映着屋子更加亮堂了。(注意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突出了重点。)

我望着擦得干净而又明亮的玻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特别提示:引导学生重点来讨论抓住如何“擦”的心理活动的细节写具体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真做起来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擦玻璃”就是这样。作者非常细致地写了自己第一次擦玻璃的劳动过程,开始怎样自信,后来怎样遭遇挫折,最终怎样发现成功的办法,这些都-一写来,曲折而又充实。整个劳动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的情节也就随之有了波澜起伏。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成功,与他善于观察和体验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擦玻璃这样一种挺平常的事,就不会写得如此细致了。

佳作展示三: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以前,每当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骑自行车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该多好啊!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妈妈买了一辆新的小自行车,让我学骑自行车。这辆自行车车身是橙色的,漂亮极了!我也高兴极了,坐上去就要骑,妈妈见我急着要骑就顺从了我,扶着车尾架教我骑。刚开始的时候,我骑一会儿就要停一会儿,再骑一会儿,又停一会儿。如此循环,觉得很累,很没意思。妈妈也始终扶着车尾架,没有放开。可是我又不甘心:学骑自行车,一直以来是我的期望,这点苦都有受不了,还要骑吗?想到这里,我又坐上去,继续练习。

又练了很久,我学会踩着脚踏前进,但是不是很熟练。我急着要自己骑,就叫妈妈放手,让我自己尝试没人扶的感觉。我抓紧车把,用力踩脚踏,车子摇摇晃晃地前进了。没多久,车子一歪,摔下去了。膝盖痛得要命,真想放弃,不骑了。

就在这时,妈妈帮了我一把。她对我说:“骑自行车时眼睛要往前看,不要低头,不要害怕,要镇定。只有这样,车子才能稳。”听了妈妈的话,我将信将疑地坐上自行车又骑了起来。妈妈在后面扶着,等我骑出几步,妈妈才把手放了。我记住妈妈的话:眼睛要往前看,尝试着镇定。果然,自行车不再摇晃,稳了许多。之后,我虽然也从车子上掉下来几次,但每次再坐上去都骑得比前一次好。

经过一个下午的练习,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蜜还要甜。这一次,我不但学会了骑自行车。在学车的过程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遇到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努力去克服困难才能把事情好。

特别提示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变化过程的重点来讨论。

②:三个例子不一定用完,用一个例子收到效果也可以。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例子来指导。

2.互动交流中感悟写法。

师:读了刚才的佳作,听到你们的表达,真是精彩极了,把我的好奇心完全勾起来了。我还想了解更多,下面我想请一名同学将故事完整的说给我们大家听?你觉得说时要把故事的哪部分说清楚才行?(一生到前面)

师:在他说之前,我要给大家提个醒,(课件出事温馨提示:1.在同学说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认真倾听,他说完后你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2.对他的表达提出意见或建议。)

生说。

其他学生表达看法。(在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中体验写法)

师:你觉得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说给别人听,怎样说才能说好?(总结写作方法)

生表达。(师板书)

按照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在同桌说的过的过程中,你仍然要认真倾听,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好,那你就夸夸他,如果你觉得有不足之处,那你就帮帮他,给他提一些合理的修改建议。

同桌互说。

师:看同学们说的那么热烈,我也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谁再来说一说?

一生说。其他学生评。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先说后写,较快地实现了写作能力的迁移,大大地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及时地消除了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为下一环节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六)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导入习作。

师: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满足,那么就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你的激动人心的一刻,与老师共享你的快乐。我很想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故事,但我不能一一去聆听,这样吧,我们把它全写下来好吗?你看,刚才我们“怎么想就怎么说”了,接下来请大家“怎么说就怎么写”,争取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期待着分享大家的成功,开始吧!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八、特别建议

习作指导教学《我学会了_______》,建议老师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三年级的小学生起步作文多是记叙文,又多是记叙一些亲身经历(或听到或看到)的事。为此,让学生亲身尝试,身临其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动口去说一说、议一议,动脑去想一想,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有序引导,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在教学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习作也是一种情感得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情景引发──闭目回忆──互谈发现(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体验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

2.积累素材,活用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写成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这既是学生对所读文章产生的感受和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建立积累本,从好词、好句的积累开始,引导学生学做积累。对学生进行“读后品评”的训练,要求学生摘录所读文章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写出阅读感受。学生从片言只语到闪耀智慧火花的独特见解,他们运用语言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如果说感受生活是大课堂,那么阅读积累就是小课堂,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词汇,活跃学生思想,这样,学生的习作便有了源头活水。

3.关注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孩子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是很多的。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也就会少些无奈。

4.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次习作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框,没有统一命题,没有对习作要求做过多的分析,而是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交流和作后评议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进入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的习作状态。

6.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六

三维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四、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3.进行比赛。

五、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六、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

三、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四、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教学反思:

30、西门豹

三维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难点

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教具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靠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西门豹

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 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教学反思

31、女娲补天

三维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学主要内容,体会女娲为人们解除痛苦的勇敢精神。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训练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2.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12.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指导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塌下、窟窿、山冈、洪水、熄灭、冶炼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生讨论后汇报,师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天的经过。

导朗读这两段话。

六、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七、联系科学上的补臭氧层漏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环保的热爱之情。

八、引导学生读课前备好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八、齐读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12女娲补天

原因

经过

结果

天塌地裂

求雨、灭火 人们又安居乐业

起火发洪水

造船救人 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教学反思

32、夸父追日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3.会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

会复述这个故事。教学难点

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教具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 三维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收集歇后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习作

一、导语激趣,放飞想象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赶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你的脑中是不是涌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选你最喜欢的一个想法,编一个精彩的故事吧!

二、大胆想象,自编故事

三、交流评议,取长补短

1.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同学或老师听,再互相评一评。

2.全班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大胆、新奇等方面加以评议。

四、编写故事,独立修改

五、评议习作

选一至两篇优秀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

六、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习作。

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

七、誊写习作

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八、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诗《乞巧》中的“宵”和“霄”,比较异同。

2.同学们早就发现了,在我们的汉字中,有许多字的字形相似,像一个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一样,它们长的很像,你能区分出这些字哪儿长得不一样吗?你能认准它们吗?(出示词语投影片)自主读词,观察发现

1.认真读词语,把词语读准确。

2.仔细观察带点的字,看你能发现什么。3.交流发现成果。

a.小组内互说,互相启发。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字音、字义加以区别。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字形相近的字?请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加以区别。

2.课下搜集形近字,装入识字袋中。

二、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读读记记

1.读词语:自读──轮读──指名读。2.想一想每一行词语的特点。a.第一行词语中有数字;

b.第二行词语的结构是ABAC式; c.第三行词语的结构是AABB式; d.第四行词语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反。

3.仿照每组词语的特点,补充一些词语,比一比谁掌握的词语多。

4.请同学们课下收集词语,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自己独创的归类方式建立词语分类夹。

三、读读背背和成语故事 1.激趣导入。

在我们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两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一个成语意蕴深刻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句歇后语幽默隽永,其间又常常暗含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这节课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歇后语大放彩。

2.阅读歇后语和成语故事《画龙点睛》。a.自主阅读。

b.小组合作,练习讲故事。□教学设计 3.成语故事、歇后语比赛。

a.宣布比赛规则:每组四人,按顺序排好号,根据下面的内容集体商议解决,发言时不能再“打电话”。◆每组接龙说成语。◆每组1号同学讲述“画龙点睛”故事。◆每组2号同学展示本组摘抄的歇后语,比一比哪组的数量多,并背诵5个歇后语。◆每组3号同学讲一个成语故事或歇后语典故。◆每组4号同学用积累到的成语和歇后语各说一句话或一段话。b.组织比赛:每组1号同学先来参加比赛。c.总结比赛情况及结果。4.拓展练习。

继续收集成语故事和歇后语典故。

7.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篇七

一、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现真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作文,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也就是说, 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应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追求, 或者说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写真话, 抒真情, 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才能实现做人与作文的真实结合。请看教学片段:

生:我叫王子云, 是西门小学三 (1) 班的学生, 今年10岁。个子不高不矮, 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红扑扑的脸蛋, 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我的特点就是性子急, 做事毛躁, 一次烧开水, 忘了时间, 水都烧干了, 差点引起火灾。

(听着王子云的发言, 再看看她的外貌, 根本不相符, 实际的外貌是大嘴巴, 眼睛细长, 皮肤略黑。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对王子云的发言进行点评。)

生:烧开水都烧干了, 说出了她做事粗心的特点。

生:这件事很真实。

师:谁来补充?

生:她的语言很优美, 外貌写得很好。

生:“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写得很好。

该教学片段中, 王子云说的外貌显然不真实, 虽然语言很美, 把自己的外貌也写得很美, 但她是不加选择地把别人的外貌描写安装在自己的身上, 张冠李戴。这是当前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现象, 人物外貌千人一面。其他学生的点评同样只注意语言优美, 而忽略了是否真实。面对教学中生生互动生成的话题, 老师应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不能对他们的误识置之不理, 淡然处之。如果老师能抓准时机, 这样点拨:同学们请认真看一看子云同学的外貌, 想一想, 子云同学介绍的是她吗?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 肯定会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她的嘴不是“小嘴”, 而是比较大的;她的眼睛细长, 不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她的皮肤比较黑, 不是“红扑扑的脸蛋”……此时老师再顺学而导, 告诉学生:人物外貌的描写不能只追求语言优美, 要认真观察, 抓住特点, 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外貌的特点, 这样才能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人物形象才会跃然纸上。

二、把握时机, 引导选择真材实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现行教材中的习作题目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有提示、有要求、有方法指导、有拓展等。理解题意是学生选好材料, 写好习作的前提, 也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 否则就会出现离题、偏题的现象。如在“学生读题, 明确要求”这一环节, 学生自由读题目, 说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请看教学片段: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次习作是写写自己, 向别人介绍自己。

生:这次习作可以用的题目有《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师: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

生:可以从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优缺点等方面介绍。

生:我还知道写完后要把习作读给了解我的人听, 听听他们的意见, 并认真改一改。

该环节, 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读题, 思考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充分汇报, 在师生互动中明确题意。学生明确本次习作是写人的, 可以从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优缺点等方面介绍自己。这时老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选择材料的指导, 可以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回放自己生活、学习、休闲的场景, 从中选择能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爱好或特长的材料写。例如, 当学生汇报:这次习作可以用的题目有《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时, 这句表面上是对学生拟题的引导, 实际上也暗示着选择材料的不同, 像《爱哭鼻子的女孩》只适合女同学写, 而且是爱哭鼻子的女同学。所以这次习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自己, 也可以介绍自己一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如能在此处进一步点拨, 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从纷繁琐碎的真实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精彩事例, 写出真实的自己。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描写具体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无意注意占主导, 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观察, 观察时往往不够细致耐心, 思考得也不够深入, 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刻。习作时, 他们虽然捕捉到了习作素材, 却常忘记了某些细节, 以至于出现描写过于简单, 语言贫乏的现象。教师可借助媒体手段、交流触动、提问引发等形式再现情景, 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链接起来, 让学生在头脑中来一次真情回放。如在“汇报选材, 指导构思”的教学环节, 学生汇报自己想写的内容, 教师引导点评:

生:我叫郭佳敏, 佳, 是美丽、美好的意思;敏, 是敏捷、聪慧。妈妈给我取这个名字, 希望我是个漂亮、聪明的女孩。我今年十岁, 浓眉大眼, 绑着两把马尾辫, 大家都叫我小胖子。平时我喜欢蹦蹦跳跳, 非常喜欢表演小品, 昨天的主题队会上, 我还表演了小品呢。

(咋一听郭佳敏同学介绍的自己的外貌, 似乎没有女孩眉清目秀的特点, 不像女孩的外貌, 但仔细一看, 她说的自己的外貌很真实, 一个活脱脱的假小子。)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对郭佳敏的发言进行点评。

生:事例不够具体。

生:写出了她的外貌特点, 浓眉大眼。

师: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印象?

生:写她留着马尾辫很真实。

师:还有什么需要帮助她的?

生:事例还要写具体些。如, 你是怎样表演小品的。

师:用“蹦蹦跳跳”, 写出了淘气的特点。

该教学片段, 发言的同学说到了自己非常喜欢表演小品, 昨天的主题队会上, 她表演了小品。评的学生也提出建议, 事例还要写具体些, 比如她是怎样表演小品的。教师此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 菖菖同学评得非常到位。想想应该怎样写具体呢?”让全班同学参与到怎样把小品表演的细节写具体的情境中。主题队会活动是前一天举行的, 学生记忆犹新。这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忆:昨天你在表演小品时, 心里是怎么想的?神态怎样?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动作?哪些语言特别生动,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有什么表现?此时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 大家畅所欲言, 将不断充实小品表演的情节。一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便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就知道, 场景的描写应注意“点面结合”, 首先可以写“面”, 说说这次主题队会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有舞蹈、唱歌、相声、讲故事等;然后再写“点”, 小品的表演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来写, 才能使习作更加具体生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习得了写作方法。教师及时的引导, 不但能使这位同学受益, 全班同学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 不但培养了学生一双选择真实材料的慧眼, 还培养了学生一双描写真实生活的妙手。

上一篇:《双城记》读书笔记摘抄下一篇:经典诵读节目串词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