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7-09

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9篇)

1.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一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实验小学 黄毅平

联系电话:***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挖掘素材 积累素材 训练仿写 评改促进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具体目标中针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了详细的写作要求。面对当前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面对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改革中可喜的成绩,人们不由的为已经取得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欢欣鼓舞。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处理好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将如何做到更有效呢?

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活泼地昼夜不息。”他深刻地提醒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平日的生活中,发扬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能够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强调学生留心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并且要求把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例如,平时学生有写日记的习

惯,哪个同学家里来客人,他们会从客人的外貌、性格、言谈举止多方面进行观察;哪个同学家新买电器,会从外观、性能、使用方法进行观察描述,并且会饶有兴趣的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介绍。久而久之,同学们不但乐于观察、而且会观察、善于观察。实践证明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成为生活的主人,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二、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阅读过程中,我强调学生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三、在教材中训练仿写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写作历程,他就是靠仿写起步得以成功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仿写一直是人们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提倡创新,但我们如果不从模仿开始往往是难以创新的,模仿是前提、是基础,而创新则是一种提高,脱离模仿的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仿写优秀文章是一条通向写作成功的捷径。

在仿写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意识。要求他们在不断对比、2

借鉴中吸取写作养分,催促作者灵感的生成,完成“积累——消化——模仿——提高”的知识技能转化过程。

在仿写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模仿是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体会和创新。

在仿写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仿写这篇文章,你要清楚自己从中要学什么,学到了什么。因此,在平常的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写作环节来训练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能力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在评改中得到促进

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课程标准》对作文评价提出这样的要求:“提倡学生自评自改习作”、“应知道学生以教师的批改为例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最终学会自改习作”、“要重视学生多改习作”等。由此看来,重视并指导学生自改习作是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包容他们多样且富有灵动的情感的具体体现。

首先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学会修改。以集体评改典型文章引路的形式,具体指导如何评改作文,一般选择两三篇习作,针对习作对共同性的问题重点评价。如选材是否新颖,细节描写是否生动,语言是否简洁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评改,提出改进措施。为学生自评、互评做好引领作用。

其次在学生自评中体会快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教会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再帮助学生拟定一定的修改的提纲。如:我本次习作的亮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写的比较精彩的地方?有没有错字病句等。学生会按照提纲开始对自己的文章反复读、仔细的体会,自然而然就对自己的 3

作文进行修改,同时使学生在自评中学会欣赏自己的作文的快乐,并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再次在学生互评中共同进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作文,采取同桌或者小组不同的形式实施,当然教师不是观众,在学生互评中及时调控,学生在自主评价、互动评价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最后在谈收获中,共同提高。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修改,让学生谈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收获,学生真正能够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从而使全体学生均能受益。以上几种形式的评改,自始至终把学生置于主人翁地位,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认真写作、认真评改的责任心。

总之,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人生事业的基石。因此,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关注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付之以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开出芬芳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有效教学》 王明海 著

《实用快速作文法》

杨初春 著

2.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二

一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这样既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打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1. 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

教师应提前做好备课, 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创设需要的教学情境, 比如事先收集一些有利于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价值观发展的素材, 去创设需要的教学情境。教学时, 教师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创设的情境, 引导学生感悟情境中的内容,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切实得到一定的收获。对于问题情境, 教师要弄清所提问题的具体意义, 问题要有新意和启发性, 具体而又合情合理, 不能敷衍了事, 提一些类似“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情境与当今社会接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的科目, 教师授课过于古板, 教学课堂会显得乏味。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创设一些可以和当今社会接轨的情境, 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社会性, 让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个初步认识。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一课, 根据北京奥运奖牌榜, 中国获得金牌51枚, 银牌21枚, 铜牌28枚, 教师以此为背景创设情境, 绘制成统计图, 学生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 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设计情境, 教学情境分为很多种形式, 较为普遍的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比赛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发育还不够完善, 可以通过做游戏、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创设情境;高年级的孩子, 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用数学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钻研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资源。新教材的体系框架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版式设计和插图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透彻地研读新教材, 才能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让教材服务于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 知识的有效性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而言, 对一些新颖的、不懂的教材内容, 在学习之后有了一定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是分不开的。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主体意识, 能够自我发展, 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过程的有效。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 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指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或者学生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并给予评价。高效的学习课堂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小组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来体现。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不能放弃一些学困生、后进生”。因此针对差异性, 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把学生的最大潜能激发出来, 切实做好“不抛弃, 不放弃”, 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成绩。

四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生产和生活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然后去分析探索,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 从而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学会学习, 爱学习。创设情境时, 一要联系日常生活, 选取身边普遍的生活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有效性才能有所提升。

五注重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步, 也是提升有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剖析、反思, 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环节,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反思中前进, 反思中成长。对于一些教学难题, 例如: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思考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要试着去总结, 反思不好的地方, 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3.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重视在教学中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开设课时少,教学任务紧的问题。学生的英语学习因为没有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往往是看来热闹但效果不佳。所以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采用音乐导入等方式,以每周一首英语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达到训练学生语音、听力、词汇等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交流,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还要求他们课外能尽量用英语对话。在学生的学习环境中要创设必要的英语氛围:如用班级黑板报学习英语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激励性语句,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积累。设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可以举办单词大赛、英语对话等活动,让学生养成敢于张嘴说英语,时时说英语的习惯,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特殊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英语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3.运用现代手段,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英语教学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以达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堂好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全面、合理地调动学生。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依据学生层次,优化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因人而异,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英语水平必然出现差距,并开始两极分化。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练习,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相应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要点,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分层教学目标。

2.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法。要想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保持他们的兴趣,巩固学习的热情,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开放式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多想、多听、多看、多讲,教师不包办代替。设计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不觉得被动、乏味,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兴趣浓厚地参与。这样他们才有兴趣轻松学习。学生学得轻松,兴趣就浓,学生练的机会多,效果自然就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3.加强和谐沟通,建立学习信心。高中英语教学重点应主要放在授课环节,要牢记向课堂要质量。如果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融洽、和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就会增强。因此要让学生对英语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的课上得好自不待言,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跟他们平等相处,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你,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这对于帮助学生搞好学习,提高成绩,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多给些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这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科学探究促进课堂的有效性 篇四

让科学探究促进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也是当前深入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

一、根据“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应采用以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是每个教师都知晓、了解的。让学生在科学课堂里动起来,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标志。但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

1自主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的基础之上。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明白为什么而探究。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做一个指南针》中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目的:用钢针来做一根磁针;检验是否是一根磁针;判断磁针的南北极;做一个指南针。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明确了探究目的后,探究时,要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哪些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或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科学课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教师一番提问和铺垫之后,学生就热情高涨地“探究”起来,“议论声、争辩生、操作声,声色入耳。”例如在让学生检验钢针是否变成磁针这一环节时,学生看到钢针吸上大头针很吃惊、很高兴,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照这样下去,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做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汇报时不知如何开口。因此,探究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

3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学生探究活动完成后,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为何做?”“做什么?” “怎样做的?”“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思中做,做中思”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往往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实验完毕,学生如果能够谈出实验现象,教师则根据现象总结一下;学生如果未谈出想象,教师干脆包办代替总结一下,一节课就算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惰性,不愿意思考,依赖于老师。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实验目的,观察到了什么

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之,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是我们科学课堂追求的目标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老牌网站!本文源自http:// 如需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请上星论文网!

二、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

1实验前要周密计划。

我们宁可多花一些时间在方案设计的讨论和质疑上,也要让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成功率。

2探究是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因此,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3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重要证据,要符合逻辑。

三、把握探究重点,科学设计探究过程

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环节,避免浪费时间。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浪费时间。

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例如,有些课在时间分配上就不是很合理,导入环节有的就用时20多分钟,提问、组织纪律等方面在用一些时间,最后剩下探究的时间只剩十几分钟了,而且要探究的内容很多。有写东西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内就不用多说了,要研究学生该研究的问题。

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研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如《做一个指南针》这一课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中不益探究太多的问题,一两个就行,而我在讲时探究的问题太多了,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设计层次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探究过程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失。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代写,论文发表的老牌网站!

在讲比较水的多少时,第一步,让学生凭经验猜桌上两杯水的多少,第一次是水位相同杯子不同,第二次是水位不同杯子相同,第三次水位不同杯子也不同。难度在逐步增大,学生卷入探究活动。第二步,凭经验比较。因为不能一下看出水的多少,就根据经验想办法比较哪杯水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出水的多少。第三步,认识量筒。使学生知道凭经验能比较出水的多少,但新问题来了:到底多多少,少多少呢?经验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需要有专门的仪器——量筒。量筒是什么?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总是回显示出极大的好奇,于是要顺势将量筒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量筒的结构,再探究量筒的使用方法,先实际操作测量一杯水,再练习使用量筒,最后估计另一杯水的多少……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5.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平昌县五木小学 苟能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灌满果汁的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果汁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因此,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制作彩虹时,只往空中一次又一次地喷水,却不分析彩虹不会出现的原因。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及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6.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六

【摘 要】

为了迎合应试要求,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突破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模式高效的提高上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撒网式的招生方式,导致初中生的基础、能力、性格偏差很大,很难统一教学进度。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节奏适中,从而导致尖子生抱怨进度太慢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在这样教学方式下,班级的整体成绩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弊端,只有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巧妙解决,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进行了仔细钻研和探索,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公,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优点,再结合语文教学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来实现,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课堂上如何顺利的开展分层教学呢?

一、学生分层

(一)捍卫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培养学生能力水平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开设的教学课堂也要围绕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原因。没有了学生,再生动多彩的课堂也只是摆设,让分层教学直接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完全理解学生,才能制定出具体、高效、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教师要学会全面了解学生,不管是语文基础、文学素养还是情感、家庭情况等非智力因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进入每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通过课间交流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可以向自己敞开心扉,向教师诉说自己的兴趣、生活、对语文的热爱程度等,做到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如此一来,才能高效、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当然,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差的等级将学生分为三份,这样更容易管理;也可以将学生进行更详细的划分,不是只是仅仅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划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口语交际能力、特长等划分,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容易和谐相处,更有共同语言,好差混杂,互帮互助。这样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二)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较为活跃的时期,情感、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稳定,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根据一定的趋势转变,是一个不断缩小原本的差异,但同时又会产生崭新的差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动态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差异变化的规律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方法、调整分层模式。学生的转变也是教师让教案与时俱进的重要依据之一,才不会让之前的分层教学取得的效果白费,才能让学生永久保持主人公的地位。反而言之,如果教师不与时俱进,不及时了解学生并且做出调整,忽略学生的个体变化,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分层模式,那么分层教学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无法将分层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学生,进行调整、合理的分层,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分层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目标分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从而了解每个学生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信心的觉得自己能学好语文,才能实现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让基础教薄弱的学生阅读文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中等生指明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找出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本体和喻体、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尖子生对文章整体把握,将文章进行分段、试着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仿写其中优美的句子。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又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目标,布置不同的作业,引领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有的学生阅读文章平平淡淡、没有起伏的就读完整篇文章,没有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早读课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也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对于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写了大量的题目,跟着教师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但是学习成绩没有明显的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对此类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对语文学习存在排斥感的学生,通过小游戏等方式尽情展示语文的魅力,侧重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然而对于尖子生,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让他们走出书本,读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书籍,试着自己理解,不理解的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才能发挥分层教学的最大作用。

三、练习分层

写适量的作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是课后巩固课堂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也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不能大锅乱炖,不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一样的作业,要有针对的设计作业,还可以同时避免抄作业的现象。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抄写其中优美句子并且背诵的要求;对于中等生,给出几个句子,让他们进行赏析,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的思想等;对于尖子生,让他们对文章整体把握,突破教师的思维,在字里行间找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措施虽然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得到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提高的直接回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课后读一些名著,从而加深自身的文学素养。

四、评价分层

教师肯定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知道自己正在进步,从而更有相信通过自己和教师的努力就会有所提高,会更努力、热情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反而言之,过于消极的评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今后的课堂产生排斥,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学都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然而,教师要同时明白,肯定的评价并不是盲目的赞扬,赞扬中还要夹杂一些批评,是需要教师转换语言,将批评用婉转的方式说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对于学生的不足,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不能让学生处于盲目的境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时刻鞭策学生。否则,没有批评的后果就是让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结 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公,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不同,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优点,再结合语文教学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来实现,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理解和探索分层教学的真正内涵。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学生能力水平分层、学习目的分层、教学方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迎合参差不齐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让学生自主的与课堂融为一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晓林.关于初中语文分层探究教学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9)

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掌握适当的时机,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应用知识,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 创设各种形式的交流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 经过分析、比较、筛选, 发现最佳思路、解法或结果, 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

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 为了启发学生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几个大小全等的梯形, 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摆拼, 就会发现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而且会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 在这个基础上就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梯形沿着其中位线剪开, 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这个办法也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 能实现学生之间优劣互补。同时还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 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 互相补充, 总结归纳出计算法则。

二、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做好几个方面:一是创设“质疑”的环境。要根据具体情况, 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 “想问、敢问”, 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要多鼓励学生, 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 以此激发其质疑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采取多种措施, 让学生学会质疑, 让他们想问、敢问、会问, 结合学生们好问、好奇的天性教给他们适宜的质疑方法, 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困惑或问题, 做到问得巧、问得准、问得有价值。三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妙地进行激活,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四是做学生“质疑”的主导人。在讲授新课前或新课结束后, 教师要把握好这些质疑良机,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实践证明, 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三、课堂教学中要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成果等进行全面的点评, 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 思维是否活跃, 交流是否投入, 气氛是否融洽。对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捕捉, 及时表扬, 还可以采取小组竞争, 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人人进步。在即时评价时, 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区别对待, 关注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素质、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以及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有不同,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目标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二是要引导学生互评。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评价, 使评价不再是教师的“独白”, 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析的伙伴关系。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 相互争论、相互启迪、相互理解, 大家便有了思维火花的碰撞, 对讨论的问题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三是即时评价要与延时评价并重。教师的评价要适时而行, 并非一律都是即时评价。比如在学生答错后, 教师如果马上进行判错, 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因此要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对于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 在进行评价之前要和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

总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师生的教与学是和谐互动的, 学生要在一种和谐、主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因此既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知识乐园。

参考文献

[1]冯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 2009 (19) .

8.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尝试 篇八

关键词:有效方法、课堂小结、课堂、交给学生、新授课尝试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则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是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不变的追求。我始终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而不是靠老师、学校、家长看着逼着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除了不断强化这一思想,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自主自觉的完成。还不断的尝试着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课堂教学中我所尝试的一些颇为有效的方法加以陈述,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尝试一:初尝成功的喜悦。

上课时,我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于鼓励赏识。渐渐的,学生回答问题变得积极主动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做课堂小结,结合课堂实际,让一名或几名学生相互补充,完成整节课的小结,我在认真听的同时给予适当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基本能准确简明的做好课堂小结。这样做,可以督促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尝试二:温故才能更好的知新。

学生能够做好课堂小结后,我就尝试着在每节课的温故知新环节,让学生相互补充复述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引导,直至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复述完整。这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尝试三:让学生当小老师。

刚上课时的温故知新和整节课结束时的课堂小结,学生能顺利自主的完成后,我开始尝试着把习题课的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前批阅学生作业时,找出做得比较好的两三名同学,让他们先讲给我听,我再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分析题?本题的关键在哪里?该如何突破?同时不断提出新问题,直至这几名学生把题彻底理解透彻。然后,上课时就让他们到讲台上给全体同学讲,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必要的时候我再加以补充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够自如的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愿意这样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并且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畅所欲言,有好的想法会积极说出来。最多时,一个题目竟有十几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想出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并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做,不但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好点子的同学跃跃欲试,暂时没有好方法的同学也能积极思考,准备发言。而且,同学们在课后也形成了一种研究的氛围,经常比赛看谁的方法多、方法好。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尝试四: 纵观全局整体把握。

学习完一章内容后,我会布置学生自己做整章总结,内容要尽可能的详尽,而且要有侧重点,做好后上交。我会详细批阅,写下适当的批语,并在上课时表扬总结得好的同学,让他们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总结成果,而且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展示交流,让同学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尝试五:新授课小露锋芒。

新授课让学生成为主讲,这种尝试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我仅尝试过一次,方法也还不够成熟。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提前一周找一名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学生,给他布置好任务,并给他相应的教学资料,让他着手准备。三天后,让他讲给我听,同时,我对其进行指导之后让他继续完善教案。讲课前一天,我们再沟通一次,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授课方法,使其熟练自如。上课时,我和同学们一块儿听课、提问,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补充,对重点内容加以强调。由于准备比较充分,那一次课上得还算成功。只是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师生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所以没再尝试。不过,我一直在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个课题,然后推举一名主讲,其他成员补充,不完善的地方可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老师加以指导。这样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对教师的课后指导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够成功,对学生、对教师都会受益匪浅。

以上尝试,往往不能立竿见影的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且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但坚持下去,最多一年肯定能够见成效。因此,在我尝试用这些方法教学的班级,每学年结束的统考中,成绩总能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后劲儿很足,因为他们已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

9.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篇九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课堂提问中的不足,通过加强备课、在问题的设定,提问过程与评价等细节上,逐渐掌握与应用提问的方法及艺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秀花 单位:威县侯贯学区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的还看了:

上一篇:发电工段2013年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培训会议欢迎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