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婚礼习俗

2024-08-15

非洲婚礼习俗(精选8篇)

1.非洲婚礼习俗 篇一

婚礼习俗打造完美婚礼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婚礼习俗的寓意:

过火盆,踩瓦片 :婚礼仪式大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瓦片,俗称过火与破煞。过火盆,寓意为新生活红红火火,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片,开始崭新生活。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有吃又有穿”等等。

交杯酒:交杯酒表示夫妻相亲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臂相交各饮一口。一般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人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为几颗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调酒,分别让新郎新娘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改口茶:大喜之日,新人用成双成对的茶杯向长辈敬茶。新人向父母敬茶,以谢养育之恩,并改口叫爸妈,然后拥抱。在敬茶时,每个茶碗中除了茶之外,加放红色的果子两枚,取“四平八稳”之意。茶最好用安徽宣城产“敬亭绿雪”,取“忠贞不渝”之意。敬茶的茶杯一般要准备两对。

中国的婚礼文化比较含蓄,婚礼上的传统习俗都是一种美好的暗寓,也是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习俗不仅仅是在当天“表演”给宾客看,让在场的人见证你们的幸福,也是要新人将这些美好的寓意带进他们的婚姻之中的,让婚姻生活更加美满。表面上看也许仅仅是一场美丽的婚礼,但实际上,一场婚礼可以承载的内容非常多。比如,古时候婚前是没有当众的牵手、接吻行为的,而喝交杯酒的意义就是在宾客面前代替接吻,象征着夫妻性生活的开始。如比如互换婚戒,戴上对方赠予的婚戒,就好比把对方的灵魂戴在身上,让物质升华为一种精神。

一场喜庆、浪漫的婚礼从古至今,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但是婚礼不仅仅是一场仪式那样简单,其中各种礼仪和礼节蕴含的寓意是一对夫妻。一个家庭受益一生的。如果能将婚礼文化延续的婚后的生活中,那么一对新人就可以享受到“天天结婚”的美好生活,让你们的爱情永不褪色。

北京幸福久久婚礼学院

2.非洲婚礼习俗 篇二

新中国成立以前,藏族之间通行等级婚姻,即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要对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自由恋爱成婚的比例越来越大。藏族姑娘到十七,八岁时就要行“上头礼”,在举行过上头礼接受过长辈的祝福后,表明已经成人,就可以自己自由选择称心如意的伴侣。逢年过节或众人聚会时,男女青年相互认识结交,或在放牧时通过对唱“拉伊”表露爱慕之心,撒播爱情的种子。

在舟曲、迭部一带,当男女青年听过接触、交流或对唱情歌彼此了解后,男女方双方先告诉自己的父母,双方父母会通过不同的关系打听对方的情况,觉得双方合适,便会去寺院请寺里的喇嘛推算两人的属相是否相否。如果相合,男方的父母就会找一位与姑娘家关系好的老人或都了解的双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瓦日哇”(系藏语,意为“中间人”即“媒人”),准备提亲(俗称喝订茶酒)。“瓦日哇”就会带着男方家的直系亲戚,拿上青稞酒,几斤茶叶,几包糖,前往女方家提亲。女方家闻讯,请来关系较好的邻居作陪。提亲当天,是不允许男方家前来提亲的任何人见姑娘。“瓦日哇”进到女方家后,首先由“瓦日哇”说一说男方家中的情况,并把拿来的青稞酒等一些礼物放到堂屋前的柜子上面(佛龛)。女方家里再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会打开“瓦日哇”拿来的酒共同畅饮。“瓦日哇”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后,便回去告知男方家人,尔后等待女方家的回音。这期间女方家还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卜算一下,看其是克是合,相合才能配婚,否则,女方家要提出拒绝这门亲事。八字相合、“阿央”也同意这门亲事,女方家为了慎重起见,一般不马上答应,过数日后再答复。女方家同意后,就会把“瓦日哇”带来的一壶青稞酒酒喝完,装上青稞或食粮,女方家就要将此意托人转告给“瓦日哇”,“瓦日哇”将酒壶送到男方家,男方家一看就会明白女方家已经同意了这门亲事。“瓦日哇”再转告给男方家,并选定吉日,带上系有白羊毛的酒二瓶、哈达一条、砖茶一包、烧馍一对(其上也系有白羊毛)、衣服一套到女方家。因这次来代表着二家人共同的意愿,故称提“双瓶”。女方家将“阿央”请来,一则订亲,二要商量彩礼、娶亲时间。这门亲事就算是说定了,女方家要设宴款待“瓦日哇”。从现在起,男女双方不得在二家中相互走访,见面,只等洞房花烛。

迎娶新娘的前一两天,新娘家要招待娘家客人。出嫁时,新娘哭着不肯离去,以示对娘家的不舍。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新娘在自己的姊妹陪同下到婆家去。到了婆家,新娘拜见男方的长辈以及亲戚后,就算正式成了男方家的人。之后,新娘来到婚礼席前,给前来贺礼的亲戚朋友敬酒,以示感谢。到了晚上,亲戚朋友都走后,婚礼就算结束了。婚礼后的第七天,新娘家的人请新娘在娘家住上七天后,再由新郎接新娘回婆家,正式开始婚后的生活。

卓尼、临潭的藏族,娶亲另有讲究。大清早,新郎打扮出众,一行人带上礼品、哈达到新娘家去,到新娘家门前,先向新娘家的人(迎达)献上哈达,相互致意后,而后新娘家的姑娘们向新郎及娶亲人(稍连)泼水,以示涤污去晦、吉祥如意。新娘头顶大氆氇褐杉,被阿舅们簇拥着来到男家,进入新房后与陪伴的女伴坐在一起,众来客坐上席。等大家吃完后,女队跳一种叫“阿加”的舞蹈,男队唱“善巴”酒曲,通宵达旦地上演。新娘当晚不进洞房,由新郎母亲领新娘去村里认识本家亲戚,回来后转灶房,熟悉家庭环境,同时举行告别仪式,然后新娘仍被阿舅们接走,在娘家住一段时间。之后选定吉日,由娘家人陪同或由男方接回婆家,开始正式的婚后生活。

在碌曲、玛曲、夏河,婚礼一般选定在正月上半月的单日来举行。娶亲之日,新郎与年龄相仿的表兄弟在媒人的陪同下,骑马去接新娘。同时牵上给新娘乘坐的一匹白马,并带上哈达、就、糖果之类的东西。男方的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举行告别仪式后,新娘便被扶上马背,用左臂衣袖口捂住半边脸,哭着力量去,迎亲的人则在新娘旁边劝说。女方的送亲人除了两位伴娘,其余都是男性(阿舅)。新娘到达男方家后,先要绕喜帐一圈(帐前用白毡铺路),由新娘的舅舅说一番“下马话”后才下马,由新郎抬进账房里。紧接着,娘家人在账房左侧最尊贵的位置依次坐下,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吟唱祝婚词,然后由男方的执事们摆设婚宴。执事们手拿酒碗、唱着酒曲,向娘家人敬酒。婚宴结束后,婚礼才算正式结束。

招婿(上门)也是藏族婚姻的一个主要内容。藏族群众对待儿子和女儿没有亲疏之分。当姑娘已经确认自己爱上某个小伙子的时候,她就可以备下一条“哈达”和一瓶酒,托媒人到小伙子父母处去求婚。亲事如说妥当,一切迎亲之礼概如出家姑娘时的程序。在人们的心中,出嫁儿子和出嫁女儿是一样的。在一切从妻居的家庭中,男性家长制都是十分明显的,女婿理所当然地充任家长,在社会上代表家庭。同时,藏族中寡妇也可以再嫁或招人上门,如有转房条件,可以转房。对婚前子女,不歧视,与其他小孩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康莉.走进藏族婚礼[J].森林与人类,2003(1).

[2]王京.藏族婚礼[J].今日民族,2001(1).

3.各国婚礼习俗 篇三

芬兰的年轻人在结婚仪式上,新娘头上要戴金色的花冠。婚礼后,未婚妇女围着被蒙住眼睛的新娘跳舞,等着新娘将她头上的花冠戴到某个人的头上。被新娘戴上花冠的人被认为是下一个要结婚的人。新娘和新郎坐在婚宴的贵宾席上,新娘手持一个筛子,筛子上盖有一块丝绸披巾。当来宾们将钱塞进筛子时,一个伴郎会向在场的来宾宣布放钱的来宾姓名以礼金的数额。

希腊

通常是新郎的教父担任婚礼上的嘉宾,现在嘉宾常由伴郎担任,其职责是协助新郎新娘戴上花冠后(花冠有白色和金色的,花冠由四季开放的鲜花,或用金色或银色的纸包起来的象征爱情的树枝和藤编织而成),新人们围着圣坛绕三圈。别的出席婚礼的人则朗读《圣经》,手持蜡烛,并在婚礼后将花冠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盒子里。为了确保婚后生活的甜蜜,希腊新娘在结婚那一天,可在手套里塞一块糖。

韩国

在婚礼行列中会包括鸭子,因为鸭子总是终身相伴。过去,新郎骑一匹小白马去新娘家,并带上一对象征忠诚的灰色的雌鹅和雄鹅。

马来西亚

新郎赠送给新娘的礼物由盛装打扮的孩子们组成的热闹队伍送过去,孩子们捧着许多盛有食物和用钱折叠成的动物和花卉形状的托盘。每位参加婚礼的来宾都获赠一个装饰精美的煮熟了的鸡蛋,它是生育的象征。

墨西哥

在婚礼上,新婚夫妇的肩膀和手被~串很大的念珠(“套索”)所缠绕,表示双方的结合和对婚姻的保护。在许多墨西哥人的婚礼上,在第一支舞曲前,来宾们围绕着新婚夫妇站成一个心形的圈。

早期非洲裔美国人

跳扫帚。在美国的黑奴时代,黑人男女是不允许正式结婚生活在一起的。为了向世人宣布他们的爱情和婚约,一对黑人男女和着鼓声的节奏,一起跳过一把扫帚。扫帚对非洲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新婚夫妇组成家庭的开始。在南部非洲,新娘在婚后的第一天要帮助夫家的其他女性清扫院子,以此表明在住进自己的新家前,她愿意尽职地帮助丈夫的家人承担家务劳动。直至今日,一些美国黑人还在他们的婚礼上举行这种象征性的仪式。

亚美尼亚

婚礼上,人们放飞两只白鸽,以示爱情和幸福。新娘穿着红色丝绸的服装,头戴饰有羽毛的纸翼。人们还可向新娘投掷硬币。

比利时

新娘可以将其姓名绣在手帕上,在婚礼举行日随身带上它。婚礼后将手帕装入镜框保存,直到家里的另外一个姑娘结婚。

波黑人

新郎向新娘赠送一串念珠,一本祈祷文,一根上面串着三把钥匙的腰带(用以保护她的贞洁),一顶毛皮帽,一个银的结婚戒指。新娘则向新郎赠送一件用金线和彩色丝绸缝制的衬衣和结婚戒指。婚礼前,伴郎将新郎裹进新娘的斗篷里,以防恶魔侵入,拆散他们相爱的心。

克罗地亚

由已婚的女性亲戚摘下新娘的面纱,换上一块头巾和一条围裙,意味着新娘的已婚新身份。然后由所有的已婚妇女为新娘唱小夜曲。婚礼之后,所有来宾围绕着井走三圈(象征着圣三位一体),并向井中扔苹果(象征着生育)。

捷克共和国

4.中西婚礼习俗对比 篇四

1、引言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西方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往来与日俱增,这种要求更显迫切。而婚礼作为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每种文化形式中,都有其不同的婚礼习俗。而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更透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婚礼习俗是必要的。

2、中西婚礼习俗概况 2.1中国婚礼习俗的概况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直实行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之仪。中国人传统的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举行。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穿崭新的传统中式服装,多为红色,以取讨喜、避邪之意;新郎古代多穿九品服,近代多穿长袍马褂,大红花扎在胸前,头戴礼帽,新娘古代多戴凤冠、披霞披,近代则多穿大红花的新衣、长裙,还要头盖红盖头。迎亲时新郎要骑高头大马,用花轿到新娘家去接新娘。而新娘上轿时是不能沾地的:或者将花轿抬至屋门口,再由新娘的父兄将其抱上花轿,或者在地上铺上红毯子或席子让新娘踩踏而过;或者在不乘花轿时要由新娘的舅舅或兄弟轮流背至新郎家中。据说这样可以新娘的身份高贵,同时也不至于把新娘家的财气和福气带走。迎亲路上还要请过乐队吹吹打打,一路上唢呐声声、锣钹阵阵以示喜庆,返回时还要抬着新娘的各色嫁妆。抵达新郎家后,新娘要先迈过火盆方可入室,寓意“婚后生活红红火火”。然后一对新人要在长辈的主持下施行拜堂大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最后是送入洞房,新郎要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和新娘喝合婚酒,亲友们还要请新娘“吃喜糖”,如红枣、花生、栗子等,意为早生贵子,表达了人们希望子孙昌盛的愿望;到了近代还有亲人闹洞房等。新郎家中还要大摆宴席,招待新娘家的客人,而且新郎还要敬酒。与此同时,新娘家里的人不是所有的不会都去,俗话有“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的说法,意思就是新郎的姑姑不能去迎亲,而新娘的姨妈、舅妈也不能去送亲。一般的酒席须摆三天,等候新娘偕同新郎一同回家,这叫做“回门”(又叫“归宁”)。新娘的回门就说婚礼结束。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婚仪习俗的涌进中国,中国民间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西方式的婚礼习俗,他们先经过自由恋爱决定成亲的男女首先到结婚登记部门领取结婚证,填上新郎和新娘的姓名、年龄等。然后在预定的婚期举行婚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在结婚证上用印就可以了。过去的许多讲究不复存在。有一些特别时髦的青年男女会仿照西方的婚礼习俗。但在广大的乡村及偏远的地方还会保留原有的旧式婚礼的大部分习俗。

2.2 西方婚礼习俗概况(以美国为例)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2.2.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有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2.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2.2.3、最后就要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潘文晋(2008,85)认为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还有六便士在鞋里”。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2.2.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夏巧华,2005)

2.2.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

2.2.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3、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 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 3.1.1,婚礼仪式

中国: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在“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络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林琳,2010)。中国婚礼中新人要举行拜堂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西方: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同时西方国家则是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3.1.2,婚礼服饰

中国:主色调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护理服饰为凤冠霞帔、状元服。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衣服。

西方: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3.1.3,婚礼地点

中国: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3.1.4,婚宴

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中式婚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和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4、中西婚礼差距产生的原因 4.1,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 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视,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一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4.2,价值取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成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词,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4.3,行为标准

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己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是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常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4.4,宗教观念

中国大部分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大多数人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主婚人是神父。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拜天地,拜完天地就算是礼成了。

5、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而同时中西方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婚礼习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越来越体现出了融合的迹象。就比如现代中国很多年轻人举行婚礼穿婚纱、西装,在教堂举行婚礼。而同时中国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也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以及采用。深刻地了解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文晋,2008,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今日南国》,(3)。[2] 席晓,2008,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读与写》,(8)。

[3] 夏巧华,2005,中美婚礼文化之对比及融合,《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4] 林琳,2010,中美传统婚俗比较,《文学界•文化万象》,(2)。[5] 李仲祥,2001,《婚丧礼俗面面观》,齐鲁书社。[6] 顾希佳,2001,《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7] 潘晓梅,2004,《婚俗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古代婚礼习俗 篇五

除了眼光高的原因外,当时出婚嫁费高涨也是剩女高产的原因之一。宋朝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整个社会呈现一派崇尚奢华的不良风气,“风俗奢靡,日甚一日”。娶妻嫁女是人生中的大事,加上宋朝女子离婚要被判罚入狱,所以从一而终的婚姻比唐朝要多很多,这就迫使婚嫁费一路高涨。其中,仅酒宴费一项就价格不菲。此外,榜下捉婿的盛行造成了一个强势的卖方市场,进士们纷纷“娶妻论财”。如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登第后,做了汝阳王的女婿,一次就“得奁具五百万”,顿时“花穷薄为富豪”。当时就连宋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女数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不得不向神宗预借俸料钱。作为不是皇亲国戚的其他人,为了招到一个好女婿,很多都是举债办婚,真是富了一个女婿,穷了一帮丈人。

明朝

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担心大臣武将用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为了彻底斩断外戚干政的危险,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

明弘治八年(1495),民间有个大款叫袁相,他向内宫太监李广大肆贿赂,目的就是请李广帮自己娶到一位公主,让自己可以攀龙附凤。明朝皇室有规定,公主选驸马,大多由太监、女官来负责。所以,李广便利用各种机会,极力向弘治皇帝推荐袁相,对其大肆吹捧,漂亮话说尽了。弘治皇帝信任李广,便同意招袁相为女婿。袁相如愿以偿,成为准驸马,他家里上上下下也是欢腾不已、兴高采烈。弘治皇帝还亲自召见了袁相,感觉还可以,便和袁相的父母约定了大婚的日期。

不料此时,突然有人告发了李广和袁相的骗婚阴谋。弘治皇帝立刻派人调查,经查明,李广接受了袁相许多的贿赂,而坊间对袁相的评价并不是高,远远不是李广说得那么高、大、全,这下子,弘治皇帝恍然大悟,龙颜大怒。可是,袁相和德清公主早已经定好了婚期,从风俗习惯上已经是铁板钉钉,不容更改。可是,弘治皇帝怎么能容忍把女儿嫁给一个骗子呢?于是,他逆势而为,推翻了婚期,下一道圣旨废了袁相的驸马名号,另选了新的驸马给自己的女儿。袁相骗婚功亏一篑,让弘治皇帝惊出一身冷汗。弘治皇帝虚惊一场,好在德清公主完好无损,没吃骗子的亏。

万历十年(1582),万历皇帝的亲妹妹永宁公主要选驸马。风声一出,举国震动,民间众多男子蠢蠢欲动。北京城有个姓梁的富豪,认定这是个攀龙附凤的机会,便使尽手段,贿赂大太监冯保,让梁家子弟梁邦瑞参与驸马的海选。可实际上,这个梁邦瑞早已重疾在身,病入膏肓了。

大婚的时候,这个梁邦瑞就出了一个大漏子,在婚礼现场大流鼻血,连婚袍都被染红了。可是收受了梁家大肆贿赂的太监们,眼见事情要败露,急中生智,便撒谎说道,大婚见红乃是新婚喜事。于是,众人一通连骗带哄,硬是把大明帝国的永宁公主推进了梁家大门。

梁邦瑞已经病入膏肓,自然无法行人伦之事,永宁公主到了此时才知悔之晚矣。新婚刚满一个月,梁驸马便一病呜呼了。永宁公主寡居了数年之后也抑郁而死。一位帝国的公主,皇帝的亲妹妹,竟然让挂羊头卖狗肉的男子坑成这般惨景!不知实情的万历皇帝,面对亲妹妹的不幸生活,他也无可奈何,唯有黯然长叹。

另说:

象“打金枝”故事般夫妻闹气的,记载里只有万历年间荣昌公主与驸马杨春元一件。杨春元与公主反目,赌气跑回河北固安农村老家。万历大怒,把他召回,罚在国子监学习礼仪。

6.西方婚礼习俗 篇六

B-Banns,Bridesmaids,Best man :结婚预告,伴娘,伴郎

C-Church,Cake,Cars,Confetti :教堂,结婚蛋糕,汽车,五彩碎纸

D-Dress :礼服

E-Etiquette :结婚礼仪

F-Flowers,Family Planning :鲜花,计划生育

G-Guests :嘉宾

H-Honeymoon,Hair and Headdress :蜜月,发型与头饰

I-Invitation :请帖

J-June wedding(popular time for holding weddings):六月婚礼(六月是举行婚礼的佳期)

K-Keep cool :保持冷静的头脑

L-Lists :来宾名单

M-Menus,Makeup :菜单,上妆

N-Night :新婚之夜

P-Presents, Photographer,Parties :礼品,摄影师,婚庆晚会

Q-Quality :婚礼的品位

R-Register office,Reception,Ring: 结婚登记处,婚礼招待会,戒指

S-Speeches :结婚祝词

T-Trousseau,Thank-you letter :嫁妆,答谢函

U-Usher :引宾员

V-Vows: 婚誓

W-Wedding day :举行婚礼的日子

X-Crossing :交叉点

Y-You :诸位

Z-Zest :热情洋溢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中西方婚礼的差异让我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西方的婚礼是纯洁浪漫的,而中国的婚礼是喜气洋洋的;西方的婚礼看重的是感觉,而中国看重的是仪式。中西方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婚礼风俗.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但是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在不用的思想和风俗的作用的下,慢慢演化而成。同时在宗教和神话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小风俗和习惯在婚礼过程中渐渐形成。

西式婚礼礼仪

一般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婚宴两个部分进行。

一、婚礼仪式

证婚人(牧师、神父或主持婚礼的长辈)走到婚礼台的正中位置,面对宾客站定下来。新郎与主伴郎走到证婚人的左手边(即宾客的右边),面对宾客站好。其他伴郎、伴娘、花童、戒童一对对并肩走入,来宾们站起来迎接。男女傧相分开两队,在婚礼台两侧呈八字形向外依次站好,女傧相们站在左边,男傧相们站在右边。花童站在主伴娘的后面,戒童站在主伴郎的后面。

婚礼进行曲奏响,新娘手捧鲜花,挽着父亲的手入场。在新教的婚礼上,新娘的父亲与女儿站在一起,牧师站在新人面前一两步的距离,询问:“是谁嫁出这位女子?”他的父亲把女儿的右手放在牧师的手上说:“是她的母亲和我。”然后父亲退到台阶下面前排左边的座位跟前,坐在自己妻子的旁边。牧师用右手举起新娘的手,再用左手举起新郎的手,并且非常庄重地将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

如果新娘既没有父亲,近亲中又没有男性长辈,她可以独自走上圣坛。当牧师问“是谁嫁出这位女子”的时候,她的母亲就从前排左边的座位上站起来回答说:“是我。”新娘的母亲无需向父亲那样,站在女儿的旁边,也无需把女儿的手放到牧师手上。

在天主教的婚礼上,无需在神父面前举行嫁女儿的仪式。当新娘走近圣坛时,新郎应上前迎接,并让新娘站在他的左边。此时,新娘的父亲收回自己的胳膊,新娘把右手伸给新郎,挎在他的左臂上。也可以手拉手或者肩并肩地站着,面向圣坛。

证婚人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新人互相说完“我愿意”之后,宣读结婚誓言来表达他们相亲相爱、忠贞不渝的决心。接下来新人互相交换戒指,并说道:“这枚戒指象征我们两人的结合。”

这时候,证婚人宣布新人的结合生效,并示意新郎亲吻新娘。之后证婚人示意新人转向宾客,并宣读:“女士们先生们,我荣幸地向你们介绍XX先生和夫人。”新人在人们的起立鼓掌中,重新走过婚礼甬道,走出婚礼会场。

二、西式婚宴

婚宴开始前,新人还未入场之际,通常有一段鸡尾酒时间。

在新人及全体来宾到达婚宴地点的时候,以新郎新娘、傧相和新人家长组成迎宾队列。新娘的母亲站在队首.她向宾客们问候.并把他们介绍给新郎的母亲。新郎的母亲站在她后面,接着是新娘和新郎,新娘站在新郎的右边。主伴娘跟在后面,最后是伴娘们。

当所有来宾入座后,主持人宣布新人及家长入场,并依次介绍入场者的姓名和身份。顺序如下:新娘父母、新郎父母、伴娘和伴郎、主伴郎和主伴娘、最后新婚夫妇入场,全场来宾起立鼓掌。

新娘和新郎坐在餐桌的中间,面向大家.他们的对面不坐人,以便使宾客们都能看见新人,新娘坐在新郎的右边。伴郎坐在新娘的右边,伴娘坐在新郎的左边。

在有席位的婚宴上,人们一入座,就应上第一道菜。在吃完餐末甜点和水果后才跳舞。如果在下午的婚礼后立即举行招待会,使晚宴向后推延,就应在晚宴前请大家跳舞。如果是自助餐形式的招待会.新郎和新娘在恢复了迎宾疲劳之后,就应开始跳舞。

在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新娘的第二个舞伴是她的公公,然后是她的父亲。同时,新郎要请他的岳母跳舞,然后请自己的母亲跳舞。接着是新娘的父亲邀请新郎的母亲跳舞。当新郎开始与伴娘们一起跳舞时.客人们也开始找舞伴跳舞。当然,所有的男宾们都应设法请新娘跳舞。

宴会接近尾声时,新娘请来宾中的未婚女士集中在楼梯下面或其他适合的地方,新娘在走下一半楼梯时,将花束扔给她们,抢到花束的女孩被认为是下一个结婚的姑娘。为了表示没有偏袒,新娘在扔花时,要背转身,从肩头往后扔。

如果是正餐,上甜品时新郎新娘要一起切开婚礼蛋糕;如果是自助餐,在宴会即将结束时候切。

新娘在母亲和伴娘的陪同下回房间换旅行装。新郎也在伴郎的陪同下来到预先安排好的房间换装。双方的家人聚集在门口,欢送新婚夫妇启程。新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上车离去,踏上蜜月旅程。

中式婚礼礼仪

中式婚礼的讲究很多,在婚礼正式举行之前,要经过合婚、相亲、放小定、择吉日、放大定、送嫁妆等许多的礼节。下面是以北京为例,婚礼当日的程序。

一、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二、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三、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二)、婚礼用品 西式婚礼必备

婚纱: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以前的新娘婚纱并不是单一的白色,女孩们凭借个人喜好选择婚纱的颜色。直到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在自己的婚礼上身穿一袭豪华的雪白婚纱,她的高贵美丽惊艳四座,为众人追捧效仿。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

头纱: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在公元前10世纪,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着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据说,当年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

手套:在中古世纪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手套的款式要考虑婚纱的袖长,如果是无袖婚纱就要配长手套。

捧花和胸花:早年的绅士们向意中人求婚时,常常采摘花朵束成花束送给女孩。从求婚者送的花束中,摘下一朵别在对方胸前,代表婚姻的首肯与承诺,这一朵摘下的花便是新郎胸花的由来,因此新郎胸花一定要使用新娘捧花的花材。

钻石订婚戒指:这个传统始于十五世纪,当时奥地利大公麦西米伦以钻戒向柏根地的玛丽许下海誓山盟。他的亲信大巨呈文:“殿下,在订婚时,您必须送一枚嵌有钻石的戒指。”麦西米伦纳言。这个仪式从此流传至今,已有数世纪之久。

蛋糕: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前,小麦粉被用来洒在新娘的头上,以此来象征幸运和繁荣。有的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著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作为夫妇共同生活的象征,新婚夫妇一起切蛋糕就成为了习俗。

中式婚礼必备

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2009-6-5 10:30:00 yujinxiang_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32 积分:23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9年5月13日 第 17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婚礼习俗

西式婚礼习俗

1.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新娘需要“一点新,一点旧,一点蓝,一点借来的”这样四种东西——旧的这样东西,必须是一位婚姻生活幸福的女人提供的,这样才能暗示着幸福生活也能相传。比如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的东西一般来说是礼服或者是鞋子;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借来的东西是金制的,可以来保证未来能有好财运;蓝色的东西用来象征纯洁、谦虚、忠诚和爱。

2.抛花球:在婚宴快要结束时,新娘将她手中的花束抛向身后的未婚女客人,传说,得到花束的女性将会成为在场客人中的下一个新娘。新郎抛袜圈 同样谁接到就象征快要成新郎了

3.抛袜圈:与新娘抛花球相似,新郎要取下新娘的吊袜带,抛向身后的单身汉们,同样,得到者将成为下一个新郎。

4.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古时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接通往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在新娘的三只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5.男右女左: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已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配剑,击退敌人。

6.蜜月:“蜜月”(Honeymoom)一词的由来起源自古欧洲的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三十天内,或直到月缺时,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性生活的和谐。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

中式婚礼习俗

1.三书六礼: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具体是:

纳礼:男家请人预备向女家提亲、说媒。

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纳徵: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2.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将新人的新床摆放到心房里,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3.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4.嫁妆:嫁妆是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5.上头:上头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2009-6-5 10:31:00 yujinxiang_

等级:新手上路 文章:32 积分:23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9年5月13日 第 18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四)、婚礼流程对对碰

西式婚礼一般流程

仪式:

婚礼仪式开始:证婚人入场、新郎入场、伴郎伴娘入场、戒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婚约询问 婚礼誓言 交换戒指 新郎亲吻新娘

仪式完毕:音乐响起,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 照相:摄影师为新人和亲朋好友拍照留念

宴会:

客人们入座,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来宾祝词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其他客人开始跳舞 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分给来宾享用

新娘抛花束后,音乐继续,新人向来宾表示感谢 新人离场,踏上蜜月旅程

老北京中式婚礼流程

亮轿: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男方向娶亲太太(全活儿人,三代同堂)行礼。

发轿:一般三乘轿,大红花轿和二乘绿轿(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坐),新郎坐马车或骑马。

新郎到新娘家吉祥门前三叫门,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见面。

新郎大礼参拜岳父母。

母亲将女儿搀下床,父亲抱轿。

新娘哭嫁。

新娘的兄弟压轿,新娘的家的小孩扶轿。

起轿:北京的轿子要稳,过河过桥要举红毡挡一下,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新郎向新娘虚射三箭。

过火盆: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

吃子孙饺子。

喝交杯酒。

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有一个当天玩的小游戏跟咱们中国的有点雷同,但又差了十万八千里。我记得在中国的时候,有时候会玩一个游戏,就是把新郎的眼睛蒙住,找几个人与新娘混在一起,让新郎摸每个人的手猜哪个是新娘。而这里玩的不是摸手,而是摸腿

。大家都要把裙子撩起来,由新郎

。新郎摸了半天也没猜出来,摸每个人的腿,主持人还特别说,新郎不能摸的太往上了下面的人起哄,开玩笑,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后来新娘给了新郎暗号才猜出来。

7.非洲婚礼习俗 篇七

正如片名《四个婚礼一个葬礼》所示, 我们在片中看到最多的场面就是轻松愉快的婚礼。结婚意味着崭新的家庭生活的开始, 因此, 婚礼在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在西方, 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 但要避开五月, 因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 后悔一生。英国婚礼大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 新娘身穿白色婚纱。白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无瑕, 也标志着纯净崭新的生活。而新郎的礼服多为正统的礼服, 譬如燕尾服。新娘挽着她父亲的手臂, 在乐声中, 徐徐走向圣坛, 后面有花童撒花瓣。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 新郎站在她的右边, 新娘父亲站在她的左边。伴郎伴娘及花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 牧师为他们举行宣誓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进入祈祷堂, 签署结婚登记簿。签署完毕之后, 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 在亲友们抛洒彩纸屑的祝福声中, 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当然在婚礼结束前, 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那样。新娘将手中的花束抛出, 任何接到花束的人都将十分幸运, 象征着将早日步人婚礼的殿堂。

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红高粱》, 以孩童的角度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影片中“我奶奶”嫁给李大头那段婚礼中, 对我国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据《仪礼·婚礼》记载, 传统婚礼仪式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纳采”:俗称说媒, 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家答应之后, 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 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 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 备礼通知女方家, 婚事初步议定。“纳征”: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亲迎”:婚礼当天, 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举行婚礼时最重要的是拜堂。新郎、新娘要拜天地, 拜祖先, 拜高堂。拜堂的传统意义是非常深厚的, 其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人伦道义, 古代人认为这样有利于稳固家庭、宗族制度, 所以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倡导推行。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 新郎新娘的礼服都是大红色, 以示喜气洋洋。

二、中英不一样的葬礼习俗

从片中查尔斯的朋友的葬礼看出, 英式葬礼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 牧师在教堂主持追思礼拜。丧礼的程序等已事先印在一张纸单上, 参加葬礼的人按照纸单上唱圣诗、做祷告等, 乐队也按照程序奏哀乐。葬礼的下一步在墓地进行。英国人对遗体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土葬。葬时, 死者要头向东方, 表示迎接日出与转世复活之意。宾客必须身穿黑色或其他暗淡颜色的服装。在举行葬礼过程中, 要保持肃穆, 不可大声说笑, 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陈佩斯主演的影片《孝子贤孙伺候着》, 主题是讽刺中国繁缛的葬礼。影片讲述了陈小二和他舅舅, 这两位新旧两代白事工作者, 他们新旧两种观念的碰撞对立。引发一连串惹人发笑的荒诞闹剧……从这部电影中, 我们可以对中国的葬礼窥探一二。

中式传统葬礼通常有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和下葬等。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 穿上寿衣。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来参加葬礼。停灵: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 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香、蜡烛、纸钱等。守灵:停灵期间, 已在场的亲友, 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场亲友身穿白色孝服。大殓:当着家属的面, 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 盖上被子, 钉上钉子封棺。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 有乐队吹打, 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

三、中英不一样的爱情交往习俗

虽然男主人公查理受给人一种英俊洒脱的感觉, 但是从他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在爱情中的腼腆与保守。当凯丽谈到以往的感情经历时, 他浑身不自在, 顾左右而言他。为了表示对凯丽的爱慕, 他使尽浑身力气却仍难以启齿, 只好用了很多方法羞怯地间接表达。另外, 英国人温文尔雅的幽默在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 在查理为凯丽选购价值五十镑左右的礼品时, 老板娘讽刺对他说, 他可以买侏儒战士, 说“只要有人资助, 三千九百五十镑就够了”。当凯丽试婚纱时, 查理取笑她“只要配上木杖, 赶羊最合适”。这些英国式的幽默也许会让我们中国人不知所云, 但是却让英国人心领神会, 开心一笑。

提到中国传统的爱情模式, 不由想到感动无数人的《山楂树之恋》。老三和静秋爱情的干净, 是因为干净的靠近、依恋, 因为干净的表白、隐忍, 因为干净的给予和付出。这里面没有利用, 没有剥夺, 没有交易。老三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形象, 他健康、热烈而温情, 追求健康的爱情, 他用温暖和柔情爱着静秋, 保护着静秋, 引领着静秋, 带着她一起体验爱情的美丽。

这就是中国式的爱情, 干净, 不疾不缓, 不剧烈不戏剧, 不高调不炫耀, 在低调朴素的质感里积蓄起巨大的能量。

四、结束语

无论从教学角度、文化角度乃至娱乐角度出发,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一部值得推荐观看的好片子。几个世纪以来, 英国, 这个古老而强大的西方帝国, 有其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因此在世界文明中享有崇高的一席之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整部影片所折射出的英国文化内涵是方方面面的, 通过欣赏这部电影, 我们可以接受一次很好的英国文化洗礼。

摘要:著名的英国喜剧《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围绕一位英俊迷人的英国绅士查尔斯与一位漂亮动人的美国女子凯丽的爱情故事展开。影片幽默而深刻, 令人回味无穷。在本文中, 通过几部中国影片与这部影片的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两国在婚庆, 丧事和爱情交往等方面的习俗差异。

关键词:婚庆,丧礼,爱情交往,中英文化

参考文献

[1]、迪亚格拉姆公司.英国婚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2]、叶胜年.西方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黎汉材.英国文化习俗词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8.苏州水乡又见传统婚礼习俗 篇八

早上9点半,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从平江路汪氏诵芬义庄往东走来。前后两个轿夫抬着张贴“囍”字的轿子,新娘坐在里面,喜娘转着喜帕走在轿边,后面跟的“仆人”肩上挑着各种苏式糕点,阵阵喜气扑面而来。新郎胸前戴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接到身穿凤冠霞帔、笑靥如花的新娘,扶着上了喜船。喜船一直行进至平江客栈靠岸,一条喜绳牵住了这对新人,登岸、拜父母、拜天地、夫妻对拜,这还原了苏州过去原汁原味的传统婚庆风俗。

苏州民间婚礼仪俗总体上依附于中国传统礼仪形式,但在具体操办时却表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形式,显示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审美追求。鼓乐声中,平江客栈张灯结彩,吹鼓手簇拥着花轿。大厅一侧陈列着喜堂,正中悬挂着象征夫妻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画像,供桌上面供品齐备,红烛高烧,果盘里盛满枣子、胡桃、桂圆,取其“早生贵子”、“和和气气”、“团团圆圆”的吉祥口彩。一对新人牵着红绿牵巾在拜堂成亲,喜娘扶持着新娘,掌礼高喊吉祥喜话,鼓乐和鸣。大厅的另一侧洞房内,陈列着全套苏式家具,做工考究,精雕细刻。桌帔椅帔,以及待嫁时亲手制作的刺绣品琳琅满目。

苏州水乡婚礼的场面,在清代《姑苏繁华图》中有详实的描绘:在乾隆帝6次驾临的木渎镇中心,河中一条扎彩大船,船头上歇了一顶四人抬花轿,轿子前有一人引领,船舱内只剩二人在向外观望。大船右前方一条小船,一支11人的迎亲乐队,或坐或站,吹喇叭的,吹笙管的,敲锣的,打鼓的,热闹非凡。大船前一条小船,挤满了擎着“翰林院”字样掌扇、“状元及第”字样纱灯的男男女女,临街店家住户多在观看议论着这支婚礼船队。

婚俗和婚礼是中华民族保存下来的人生之中最隆重的礼俗之一。中国传统婚俗和婚礼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构成一个从母系家族进入夫系家族的象征意义的过渡仪式。水乡婚礼大致分为三大环节:送行、接嫁妆;迎娶、抢水;拜堂、入洞房、吃千年饭。

从前苏州姑娘出嫁,主要陪嫁是木器家具。水乡送嫁妆一定要用船装载运送,即使新郎新娘是本村人,两家毗邻也仍然要用船,俗称“行嫁”。嫁妆上岸时,新郎的长辈要在自家门口点燃用麦草扎成的“三灯火烧”,这有“兴旺发达”的寓意。

新郎家租用堂船、花轿,迎娶新娘。随船带去的物品:一对活鸡、一腿腿肉、两笼蒸糕、两条鲤鱼、一碗千年饭,外用红布包扎。娶亲船靠岸后,由执活鸡者做先导,一边走,一边将两鸡相撞不断地发出鸡叫声。执鸡者先进门,在堂屋内转一圈,这可以驱鬼辟邪。新娘家立即关上大门,把迎亲队伍拒之门外,待送过开门钱、喜糖、喜烟,才开门迎接娶亲的人们。

迎亲船要用双篙双橹,驶入新郎家的河浜,还得在村子周围转三圈,将这一喜讯告知全村的乡亲。船即将靠岸时,等候在岸边新郎的父亲或叔伯,手执两个水桶,桶里各插一杆秤,立即从河里汲两桶水跑回家,倒进厨房的缸里,厨师高喊“饭镬潽哉!饭镬潽哉!”这叫“抢水”,也寓意着“家业兴旺”。船靠岸后,由新郎的兄弟或堂兄将新娘抱进厢房,此时新娘的脚可履地。

拜堂是拜祖宗、拜父母、夫妻交拜。礼毕,新郎手执红绿牵巾将新娘引入洞房。由新郎的母亲或祖母同新郎一起“挑方巾”。将两根甘蔗和两杆秤放在肩上,背对着新娘,将盖在新娘头上的方巾挑起,同时祝词“称心如意节节高,养个倌倌勿做状元就做阁老”,“方巾挑得高,儿子生得早”,将方巾挑到床的顶板之上。新郎的母亲打开“千年饭”,请新郎、新娘象征性地吃一点,意为“同吃一碗饭”,愿他俩“千年和合,白头偕老”。

苏州水乡结婚礼俗,既保留了我国古代“六礼”礼仪活动的全过程,具有明显的礼仪性、信仰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吴语水乡所特有的婚礼仪俗,诠释着吴地特有的人文内涵。

上一篇:支教回信下一篇:校园消防安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