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案例(共8篇)
1.技术经济学案例 篇一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1):[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安徽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作出应有贡献。
一、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产业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公众支持体系、运行监管体系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既需要加强行政措施和采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也需要先进适用技术作为支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渗透性、倍增性和带动性,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各类支撑技术中关联度最高的核心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1)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仍是我们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以大规模的投入和粗放式的经营为主。转变传统产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最为迫切的任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是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降低能耗、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一项有效途径。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促进传统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中信息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传统产品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开发高性能的操作和控制系统,提高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水平,发展现代装备业;运用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性能及品质,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等,对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实时监控,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强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通过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计量检测、监视监控等信息及自动化技术,与工艺、流程管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
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运用电子商务等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提高企业商流和物流效率,有效管理产品、原材料等流通过程,提高企业资源循环和再利用水平。
(2)推进循环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
信息化和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信息化以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中心,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转型。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
和绿色消费等为手段,提倡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信息化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推进,在促进清洁生产、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实现路径。与此同时,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也有力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引导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支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需要建设全社会范围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公共监管水平;需要建设社会公共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相关信息资源系统,为实施资源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支持平台;需要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废旧物回收、交换和再利用的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信息化建设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信息化的手段对提高节能减排检测,污染物排放动态监控,环境污染情况的科学分析及预测、预报和预警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建立循环经济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3)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科技驱动、投入产出比例高、低能耗、轻污染等特点,是一个渗透力强,对传统产业改造效益显著,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资源消耗的水平。信息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节能减排提供着产品、技术与装备的支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工业素质和产业技术水平重点的产业领域,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重要的建设内容。在各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中,信息产业被确定为促进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必须优先发展的产业门类。
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对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技术升级正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节能环保型电子信息产品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半导体照明、液晶显示等低能耗电子信息产品,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绿色环保型电子信息产品,环保节能型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信息家电产品,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少、非资源依赖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受到高度重视。
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符合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信息产业虽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但其生产发展也离不开资源、能源消耗,离不开金、银、铝、铜、铁等有色贵重金属以及塑料、包装物等的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控制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循环利用成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在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需要下大力气重点予以解决好的问题。
(1)加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
为控制和减少电子信息产品废弃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生产和销售低污染的电子信息产品,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2002年信息产业部启动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七部委联合颁布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今年3月1号开始正式实施。《管理办法》的制定从我国国情和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出发,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通过污染控制管理引导信息产业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向转型,以及灵活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和摩擦。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是为了减少或消除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管理办法》强调对电子信息产品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在设计和生产环节,以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引导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在消费环节,合理确定各类产品的使用和报废年限,确保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在回收环节,推进可持续运行的回收机制和体系建立;在再利用环节,鼓励企业加大废品再利用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再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管理办法》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为最终目标,强调以标准为核心,建立“立法+制定标准+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污染控制管理工作框架。坚持“污染防治,预防在先”的环境保护原则,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作为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纳入行业管理,不断推进其法制化的管理进程;并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促进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或减量化,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向环保节能和可循环方向发展。
(2)重视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
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电子废弃物产生,电子废弃物已经成为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固体垃圾。电子废弃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能进行妥善处理,将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同时在电子废弃物中还存在大量可再利用的资源,丢弃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据统计,目前我国电视机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3.5亿台,冰箱、洗衣机也分别达到1.3亿和1.7亿台。每年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5种电器的报废量就超过了1.5亿台。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对电子信息产品实施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已刻不容缓。加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的回收力度,制订科学的回收方式,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采用先进的再利用技术,及时遏制住“电子垃圾”的蔓延,发展循环经济型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工作已开始全面启动。
(3)推进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相关立法工作
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信息产业部正会同有关部委加紧研究制定资源再利用、产品绿色设计、生产者延伸责任、二手市场监管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规范电子信息产品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在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订进程,促进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目前,信息产业正逐步通过立法规范和标准约束,来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引导产业的发展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方向转变,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循环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我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循环发展的思考
(1)信息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技术手段。我省科教资源丰富,在信息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交叉应用研究领域拥有丰厚的技术和科研优势。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应突出政策引导,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实施一批示范性工程建设。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现代装备业。在工业产品设计和创造中广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注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循环经济的推进效率。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必须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放在重要的位置。我省信息产业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但产业结构中基础电子信息材料生产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基础电子信息材料产品向高端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尽可能地减少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要深入贯彻《管理办法》,对电子信息产品
从设计、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要加快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替代和减量化工作,积极探索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体系的建设。必须在全行业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约能源资源,减轻环境污染。
(3)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专项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明确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和综合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力度,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分担,严格规范相关各方的行为,将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纳入法制化的管理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节能减排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项的支持资金对共性技术、公共平台、标准规范以及示范宣传等提供资助和鼓励,促进和保障关键性环节的突破。发展循环型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的共识,需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共同推进。需要抓紧摸索和积累经验,加快政策性、制度性以及技术性问题的研究,需要加强试点示范工作,逐步规范和完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服务机制与体系的建立。
2.技术经济学案例 篇二
我国城市供热已基本形成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燃煤热水锅炉供热为主, 电、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核能供热为辅的格局。集中供热以燃煤 (油、气) 为主, 不仅会产生大气环境污染, 而且将高品位能源转换成低品位热水用于供暖, 能源利用效率低。地热供暖具有低成本、可持续和环保等其他能源供热不可比拟的独特优点, 可实现无污染的循环供热。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资源储量非常丰富, 且资源分布区与供暖需求城市区重叠, 使得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地热供暖行业前景广阔。在我国北方地区, 由于地热采暖不仅可节省煤炭的运输、占地, 还可减少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 避免大气污染, 能有效替代常规能源, 近年来, 利用中低温地热能源供暖的规模不断增长, 主要以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供暖的方式, 年均增速23%。全国地热采暖总面积近2000万m2, 仅天津市就独占了940万m2, 占全市采暖总面积的15%。2013年, 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 到2015年, 全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地热能源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是我国地热利用研究领域提出的前瞻性课题。地热供暖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供暖方式, 也逐渐受到学者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热能的开采利用技术探讨、开发利用现状研究、经济效益分析和政策建议等方面, 对地热供暖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较少。基于此, 需要借鉴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 构建地热供暖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来评价地热供暖的经济性及项目可行性,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技术经济评价起源于英、美、法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传统的项目经济评价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 建立NPV、IRR、NPVR、B/C等指标。近四十年来, 项目经济评价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技术分析和财务评价向技术、财务、经济、环境、社会综合评价转变, 提高了投资项目系统分析的理论质量。我国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参考《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三版) , 选取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目前也是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指标。近些年来, 国内学者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研究多在主要评价指标和参数的确定和方法的改进上。李春梅、许爱青、王奕清等强调项目经济的综合评价, 提出应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指标纳入经济评价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张学军、黄山建立了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类评价方法是对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基本测算方法, 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此方法简单易行, 计算结果能直接反映资金使用情况和投资预期, 而且数据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较高, 因此被广泛应用。随着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 项目评价的方法也不断创新, 从其他学科借鉴了丰富的定量研究方法。比如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借鉴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进行价值评估, 再如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HP) 、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多层次评价方法、基于期权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方法、数据包络 (DEA) 分析法等, 已经在项目评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在一般性指标的基础上, 更加贴合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实际情况, 并可以对政策、技术等因素进行量化, 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然而, 由于各学者所选取的模型、指标有所差异, 评价的侧重点各有不能, 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应用的范围有所局限。国外地热经济评价研究工作已初具规模。Oliver David (2008) 在研究家庭和社区规模能源系统的基础上, 详细说明了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包括地源热泵, 风力涡轮机, 太阳能光伏板, 太阳能热式热水器的几类评价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经济评价方法。Blum Philip (2010) 在《德国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中, 通过分析1100多个独立的地源热泵系统, 相较于其他国家, 如美国, 奥地利, 挪威, 英国, 瑞典, 地源热泵系统的资本成本较高的是德国和瑞士。研究结果同样表明, 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效益只有在系统得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得出地热系统的经济效益只有在一定规模下才能体现。马建中对比了北京某小区内地热与燃气供暖方案, 从投资运营费用角度得出地热供暖经济可行结论。陈少玲认为不成熟的地热供暖项目设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朱家玲, 张凤山认为, 地热供暖需进一步提升节能潜力。林黎等全面分析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指出必须走回灌开发的可持续道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应用范围的扩大, 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相比之下, 对于地热供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相对抽象。现有的经济评价体系, 不能很好的概括地热项目在环境效益方面的独特贡献。因此, 在现有经济评价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地热供暖项目的特征, 构建地热供暖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为推广地热能源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 常规技术经济评价
经济性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 按是否考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有静态投资回收期 (Pt) 和投资利润率 (ROI) , 动态指标有动态投资回收期 (PT) 、财务净现值 (NPV) 和财务内部收益率 (IRR) 。净现值通过计算折现现金流主要考察地热供暖项目计算期内的盈利能力;财务内部收益率假设净现值为零, 参考地热供暖行业基准收益率描述项目获利水平;动态投资回收期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反映投资回收的年限;总投资收益率是地热项目每年创造的净收益额最直接表达。地热技术经济评价的参数估算包括直接费用估算和直接效益估算。直接费用为投资、生产成本和费用及税金, 直接效益为供暖费用收入、补贴收入和CDM收入。水热型地热供暖工程初始投资涉及到地热井勘探钻井费用、地热井提升及回灌设施、调峰锅炉房、热网、热力站、室内管道及散热末端等。其中, 初始投资与总供暖面积成正比, 因为地热井数量、换热站规模、铺设的管道和终端设备费取决于供暖面积, 如图 (1) 所示。
(1) 在地热供暖系统设计的初期阶段, 应按照建筑物的设计供暖、供冷负荷的要求, 对地热资源进行勘探和资源评价, 为地热供暖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地热供暖工程设计提供依据。结合实际, 地热勘察资源评价一般采取外包服务模式, 费用算在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当中。 (2) 根据地热井的打井深度、数量及打井单位深度综合造价指标, 地热井的初投资公式为Ktp=m Pelktp。其中m为地热井数量;ktp为地热井单位掘进深度勘探钻井综合费用, 其值受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Pel为地热井钻井深度。 (3) 在地热供暖系统中, 换热站的投资主要包括换热站厂房建设费、地热供暖设备和地热调峰设备的购置、安装及调试费, 如果室外温度较低, 为了达到要求的供暖热负荷, 则需要增加调峰设备。Kms=λcf+ωgs+ξtf。其中, Kms为换热站投资总额;λcf为厂房建设费;ωgs为换热站设备购置费;ξtf为调峰设备购置费。 (4) 项目运行费用主要包括地热资源费、电费、水费、折旧、燃料费、人工费、维修费、其他费用 (排污费、管理费、税金等) 。地热资源费, 一般开采地热资源的单位须依法缴纳地热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费。根据实地调研结果, 各省市及地方政府对地热发展的政策不同, 收取的费用也不同。 (5) 水费主要指自来水水费, 自来水消耗量是采暖系统循环水的补充水形成的。自来水费= (循环水量×换水次数+补水量×运行时间) ×水价。 (6) 对于采用锅炉调峰的地热供暖系统, 其系统年运行燃料费计算公式为Krl=ζhm×ηjg。其中, Krl为燃料费;ζhm为年耗煤/天然气量 (t) ;ηjg为燃料价格 (元/t) 。 (6) 营业收入一般包括暖费收入和售水收入, 暖费收入按供暖面积和当地的暖费价格征收, 售水收入按热水供应的时间和当地的供水价格征收, 其计算公式为Rs (t) =q (t) ×Pw+Py×th。其中Rs (t) 为第t年暖费收入;q (t) 为地热供暖期第t年的供暖面积;Pw为暖费价格;Py为热水价格 (按小时计算) ;th为热水供应时间。 (7) 贴费收入的估算公式为Rb (t) =q (t) ×rb。其中, Rb (t) 为第t年地热补贴收入;q (t) 为地热供暖期第t年的新增供暖面积 (一次性) ;rb为地热供暖补贴费率。 (8) CDM收入是按照项目预计核准的减排量单位, 以每单位10欧元, 按当期汇率折算。
(二) 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前文文献综述中介绍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地热项目的特性, 本文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突变级数法对地热供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 然后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突变模糊隶属函数, 再由归一公式进行综合量化运算, 最后归一为一个参数, 即求出总的隶属函数, 从而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已有文献关于新能源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选取以下评价指标评价地热供暖系统综合效益, 详见表 (1) 。地热供暖项目不仅能够取得经济效益, 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能源降耗效益, 在减少CO2排放的同时, 也减少如粉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 改善了环境质量, 对生态也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影响。因此, 对地热项目仅仅只评价经济效益是远远不够的, 要综合其环境效益、能源降耗效益及社会效益, 进行综合评价, 以全面认知地热供暖的总效益。该方法的特点是没有对指标采用权重, 但它考虑了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从而减少了主观性又不失科学性、合理性, 而且计算简易准确, 其应用范围广泛。
四、案例分析
(一) 案例简介
河北雄县位于华北平原地热资源条件优越的牛驼镇, 近年来大力开发地热资源,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某地热供暖工程项目拟建设地热站14座, 并进行相应的热力管网建设。共设置地热井48眼 (包括开采井27眼, 回灌井21眼) 。项目总供暖面积217.6万平方米, 总热负荷为101.01MW。建设期为3年, 运营期为12年。项目计划总投资21940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21840万元 (建筑工程费13921万元, 设备购置与安装费5508万元, 其他费用845万元, 基本预备费1555万元) 。陕西咸阳是传统的地热开发区域, 地热开发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某工程项目计划新增2座地热站, 增设四眼地热井 (回灌井1眼) , 新增供暖能力126万平米。建设期为1年, 运营期为10年。项目计划投资9979万元 (其中工程费9185.27万元, 工艺系统4763万元, 包括设备购置费3866万元、建筑工程费513.42万元和设备安装费383.58万元) 。上述两个工程在地域上、技术上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工程投资的两种典型类型。对案例进行综合研究, 为地热供暖新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二) 案例解析
供暖项目的收入主要包括暖费收入、售水收入、贴费收入和CDM收入。雄县新建项目拟建供暖面积为217.6万平方米, 建设期为三年, 每年分别新增供暖面积48.1万平方米、79.3万平方米、90.2万平方米, 年暖费收入按每年采暖4个月计算, 居民供暖收费标准为每采暖季16元/平方米。新建工程的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30元/平方米。成本费用上, 该工程项目主要消耗的燃料动力为电和天然气, 当地电费为0.8元/度, 天然气1.95元/升。共设定工作人员120人, 每月按1500元的标准估算年工资, 福利费按工资的30%计提。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其净残值率为3%, 折旧年限为16年。咸阳增建项目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40元/m2, 共94×104m2, 收入3384万元;旧建筑贴费收入收费标准为25元/m2, 共32×104m2, 收入720万元。新建筑和旧建筑总计126×104m2, 共收取贴费4104万元, 建设期全部收回。取暖费按每年采暖4个月计算, 收费标准为每采暖季15.80元/m2, 考虑空置因素, 建设期按2个月计算, 收入896万元;评价期按每年4个月计算, 年收入1792万元。收营业税税率3%, 水利建设基金按0.8%征收, 缴纳营业税55万元;资源税按0.5元/吨收取, 预测年缴纳69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按0.6元/吨收取, 预测年费用83万元。每站配备5人, 两站共10人, 每人1200-1500元/月;预计用水量2.04万m3, 单价2.5元/m3;预计用电量121万度, 单价0.7元/度;维护费3万元/站.年;预计使用天然气33.6万m3, 单价1.95元/m3;其他费用为1.4万元/年。两个工程的经济效益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从经济指标可以明显看出, 地热供暖工程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计算过程中, 甲、乙工程的营业净利润都为正数, 稳定运行10年后, 净现值结果较为乐观。比较内部收益率, 两项工程的内部收益率略有差异, 但都高于行业的基准收益率12%。从初步计算结果, 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 地热供暖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前期投资成本较高, 与传统能源供暖相比, 建设期风险高是地热供暖项目建设的瓶颈。而其突出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潜力并不能在传统经济评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项目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估计不足, 导致在决策是缺乏全面可靠的依据。
(三) 综合评价
与传统能源供暖项目相比, 地热供暖供暖工程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效果突出。本文根据地热供暖技术指标结合自热特征, 选取节能减排成本费用、CDM收入、年均减排成本费用收入比和气体减排总量四个指标描述项目的环境效益。通过年节约耗煤量、节能减排投资降耗率、单位工业增加值降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描述能源降耗指标。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由于项目的规模和资源禀赋、改建类型不同, 上述评价指标只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经济、环境和节能效益, 并不具备相互之间比较的条件。利用突变级数归一公式采用“大中取小”原则, 对各工程的控制指标计算出的对应的X值 (即突变级数值) ;但对存在互补性的指标, 通常用其平均数代替, 在对象的最后比较时要用“小中取大”原则, 即对评价对象按总评价指标的得分大小排序。由此可以看出, 对各级指标指数的确定, 实际上是对其下一级指标指数 (或数值) 进行综合排序的结果。逐级分解各因素的影响大小, 减少了由于地热供暖项目由于在地质条件、规模、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对比较结果造成误差。根据归一化的评价指标, 可以比较得出甲工程的综合效益略高于乙工程表 (4) 。从经济指标来看, 甲工程较优, 为0.9068;从环境效益来看, 甲工程环境效益指标0.7478却低于乙工程的环境效益指标0.7776, 这说明在经济上投入的加大影响了部分项目的部分经济效益, 却可以从减排降耗得到的效益中得到弥补, 最后的综合效益并没有明显降低。能源降耗指标来看, 甲工程的能耗远低于乙工程。虽然乙工程规模远远小于甲工程, 但由于改扩建的约束条件更多, 施工过程中消耗的其他能源抵减了地热能运营发挥的部分降耗功能。这也说明, 地热能工程规模化效果越好, 综合效益越高。
(四) 讨论与分析
首先, 先对突变模型建立之前传统经济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在雄县的案例中, 净现值为2438.72万元, 远大于零;内部收益率为16.08%, 也远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12%。这些都能客观直接地说明该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而在咸阳的案例中, 净现值为520万元, 远大于零;内部收益率为14.5%, 也远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12%。突变模型建立之后, 雄县和咸阳的案例计算总指标都在0.8以上, 雄县总指标相对较高, 说明该项目的经济、社会、减排降耗的综合效益较高。从经济指标来看, 雄县最优, 为0.9068, 要高于其他地方的经济评价指标;从环境效益来看, 雄县环境效益指标0.7478却低于咸阳的环境效益指标0.7776, 这说明在经济上投入的加大影响了部分项目的部分经济效益, 却可以从减排降耗得到的效益中得到弥补, 最后的综合效益并没有明显降低。从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 运用突变理论对地热区域供暖项目进行综合的经济评价, 不仅数据较易获得、方法简单易行, 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一目了然, 便于分析, 并不失公平准确。这种传统经济评价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操作简单便捷, 而且结果也十分直接客观。更值得一提的是, 通过突变级数法模型的建立, 不仅能在脱离人为权重设定的基础上, 就能综合评价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的优劣比选, 通过从三级指标到一级指标的各级比选, 可以全面分析导致每个项目经济效益差距的原因或者不同子指标之间相互弥补、相互贡献的关系。通过两个地热能区域供暖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 可以看出, 采用地热能代替传统锅炉集中供暖不仅在经济上可行, 更拥有强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项目。在不同的地热供暖项目之间, 以规划有序的新建工程更具有投资价值。地热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 更加集约使用地热能源,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是促进地热供暖项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节能效益提升的有效路径。
五、结论
本文结合地热资源及地热工程项目的特性, 运用技术经济评价领域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构建了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域供暖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以便于了解地热项目自身的经济性及与其他区域地热项目经济性的差异。本文构建的方法体系中的逻辑思路为:首先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计算出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等动态评价指标值, 以此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其次, 基于突变级数法, 对地热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以此来更全面、科学的认识地热的经济性和开发利用价值。具体的供暖工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 单一的财务评价并不能完整的反映地热供暖项目的投资价值。地热供暖综合效益突出的工程往往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规划并且经营稳定等特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往往由于施工规范不到位而造成潜在的风险, 或因排放较高温度的地热尾水造成轻微热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影响了地热供暖项目的整体效益。过数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地热资源直接利用已出具规模。尤其是地热供暖工程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各地新建地热供暖工程的总量增加。我国发展地热的势头良好。总体来看, 我国地热供暖工程种类多样, 资源禀赋各异, 大小规模不同, 各有盈亏。地热供暖呈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投资回收期长。并且, 出水温度的高低, 供暖方式的选择都影响了盈利大小。本文希望通过更多具体项目的评价, 来验证这些方法在地热开发利用经济性分析方面的实用性, 并通过实践的检验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 还可以着手建立中国地热资源利用数据库, 探索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道路
摘要:地热能作为新能源之一, 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我国供暖需求市场广阔的北方地区, 地热供暖正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于地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热的资源评价、经济效益分析、开采技术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对于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较少。基于此, 本文根据地热项目的特征和技术流程, 构建了地热供暖技术经济评价模型, 并选取雄县、咸阳两处典型项目具体研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 讨论了地热供暖技术经济评价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用效果及北方地区地热供暖项目的特征。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地热供暖项目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热供暖,技术经济评价,北方地区,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陈从磊、徐孝轩:《国外能源公司地热能利用现状以及对中国石化的启示》, 《中外能源》2013年第11期。
[2]鹿爱莉、孙志伟、马静:《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中国矿业》2008年第3期。
[3]李春梅、党志良:《公共项目经济评价新方法初探》, 《水利经济》2003年第5期。
[4]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 《中国工程咨询》2003年第4期。
[5]李虹、董亮、段红霞:《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 《资源科学》2011年第3期。
[6]顾永东、宋冬梅:《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2006年第3期。
[7]张奇、王官庆、翟慧娟:《我国分布式电源的发展及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分析》, 《华东电力》2012年第7期。
[8]赵淑芹、刘倩:《基于DEA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效率评价》, 《中国矿业》2014年第1期。
[9]Oliver, David.Thermo-economic Assessment of End User Value in Home and Community Scale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March 1, 2012.
3.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析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学导结合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商务学院的创新教学模式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在经济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课题。
一、案例教学起源与发展
(一 )案例教学的含义与起源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又称情景教学法,它是通过某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的“问答式”教学法被称为早期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兰德尔(Christopher C. Langdell)(1870)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成功激励了商业教育领域。哈佛商学院首任院长艾德文·盖伊(Edwin F. Gay)(1901)把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了商学院。191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华莱士·B·唐哈姆(wallace b.don ham)出任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是一位由案例法培养出来的律师,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并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在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成功的范例就是哈佛商学院(MBA)案例教学实践。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学模式。
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经济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应用和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 (Edward S. Mason)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的“梅森联谊会”(Masonic Lodge),该研究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案例的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后来,经过梅森的第子——贝恩(Joe S. Bain)等人的大力推广,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研究才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展开。
(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来,我国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过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也逐步开始系统地对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法进行研究。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从1996年起进行了“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系列项目。该项目不但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典型的理论经济学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总结和剖析,而且在社会上做了大量的案例教学的推广工作。该项目主持人张曙光教授说,“在工商管理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學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从2000年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一套经济学案例教学丛书,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案例》、《政治经济学案例》、《公共经济学案例》、《产业经济学案例》等。目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使用。
二、商务学院经济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商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社会要求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体现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笔者将这“三个模式”定义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 在三个模式中,“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是: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基于教学设计进行多种方式的引导与辅导,学院通过“三网”提供全程学习支持服务。我认为,“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在本质上说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协作性。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和学习媒体的开放。自主性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探究性强调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向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多种媒体支持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这种教育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多元化的。在“学导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更为多元。教师充当了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多种角色。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由“教”转变为“导”。
商务学院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阅读案例,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思考、分析和讨论,这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还能教会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案例教学的这些特征,都体现了 “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讲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怎样学会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要由知识性的记诵学习转变为智慧式的、创新性的学习。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主要是单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案例教学交给学生的主要是如何获取答案的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获取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寻找到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 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我们“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案例教学把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和各地、各行业的具体问题带进教室,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各方面知识。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的问题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基础。
目前,在经济学各个专业中,许多课程(如管理类的一些课程)已经引入或部分实现案例教学法,但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还没有完成引入案例教学法。无论网上教学资源(包括IP课件、授课视频等),还是面授辅导,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我(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述固定的内容,布置固定的作业,按固定的答案批改。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也仍然采用原有的考核方式,以知识和原理题为主。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较好地学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至关重要。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经济学这门课程既抽象又枯燥,难以掌握。案例教学是一种可以体现经济学应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经济学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索。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包括: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
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选择好的案例是关键。教师可以选择现成的案例,如公开出版的有关案例的书,或者选择一本包含大量案例的教材,教师也可以通过报刊资料进行搜集,或者运用有关素材自己编写。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要有针对性。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紧扣重点,就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同时激发思维能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选择的案例要真实。案例素材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切不可胡编乱造,这样会没有信度。
(3)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特别是当年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样才能更接近生活,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内容可能会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4)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
(5)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會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同时,对案例难易程度的掌握,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量,提高学习效率。
(6)案例材料需要进行组织编排。一个好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充满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读者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作出判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对案例材料进行组织编排,如尽量融合几节课的重点,或加强一节课的主要线索,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的案例串连起来,组合数个案例,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进行案例课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了解案例的事实、识别案例问题、确定教学目标、所要布置的作业、案例讨论中所要提的问题、关于案例的分析和解答的内容等。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前布置学生研读指定的案例,准备相关发言材料。
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案例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场戏。教师课堂组织的好不好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教学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有教学引导式、课堂讨论式、专题辩论式、专题报告式、实地考察式等等。
(1)教学引导式。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2)讨论式 。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讨论可以结构化,也可以非结构化,即自由式。结构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譬如可以将学员分成正反两方(也可以有中间方),围绕案例思考题各抒己见;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就案例思考题分别发表看法。非结构化也有多种方式,譬如学生根据案例内容发表意见,学员的思维可以尽可能开放、发散,但教师要随时用巧妙的提问保证学员思考的方向不偏离教学目的。
(3)组织专题辩论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在课前先确定一个辩论主题,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让学生先进行一定的准备(如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等),然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这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专题报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邀请一些专家或实业家围绕经济理论或者实际的经济问题开展一些专题报告或讲座。学生听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个报告进行讨论。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5)组织实地考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实际部门、企业、某个地区进行考察,然后根据考察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案例教学,平时作业最好以案例分析题为主,在期末试题中,也要适当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案例分析题要结合课程章节内容,难度要适中。案例分析题的批改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平时作业或试卷批改的难度大大增加。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过程。教师在评判时,要以学生答题时其思维状况为重点,不要以知识积累为主要考查内容。在平时作业或试卷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等。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基础理论教学
案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生生的个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它离不开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案例学习强调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参与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必须以系统的理论教学为前提,绝不能完全代替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目前,我国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要地位;反之,如果整个经济学教学以案例为主,知识的掌握会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因此教师不要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讲解、点评,不要独霸课堂的话语权,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我认为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把握好整个讨论的进程和方向,既要防止冷场、僵局的出现,也要防止发言游离主题的现象。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三)要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注意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争论,做到“思想共享”,求同存異。
(四)案例的呈现形式要多样化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一般规律,案例的呈现可以多样化,便于学生理解。如案例除了用文字表现外,可以借用电视、电影、录像、广播、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展示、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立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的场地也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实验室,到实际部门参观访问,利用网上BBS、QQ群、双向视频系统等场所来进行。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案例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4.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篇四
① 引自《记者观察》2003年12期。
案情评析: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其产品的供给是严重不足,或供给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虽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可能使农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更多的是发挥其生态、环境、景观和社会等外部效益。后者被周围和其他地区的人们无偿享用了。因为,一般而言,投资于退耕还林还草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仅仅是林木和畜产品经济价值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的依据是他的私人边际收益。而社会或部分社会成员,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多半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景观的改善等作用的需求。这样,在对退耕还林还草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就存在一个边际外部效益问题。也就是说,个体需求仅考虑了其私人边际效益问题,而没有考虑这一边际外部效益问题。
站在退耕还林还草投资经济行为主体的立场来看,如果他是作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动机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他投资的决定性动机和目的将仍然是其边际效益最大化,而一般不会去考虑这部分边际外部效益。而针对消除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外部性问题,现行的主要由两种方法,一是政府补助,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这对应着外部性矫正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一、利益调整:庇古等人的观点
主张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马歇尔。20世纪初期庇古又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来试图消除外部性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引入政府干预力量来解决因外部性问题引起的资源帕累托最适度配置问题。而这种政府干预既可以是直接的行政控制,如由政府指令生产者提供最优的产量组合,决定公共产品的价格等,也可以是间接的经济控制,如通过产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活动征税或提供补贴,使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
现行生态补偿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粮代赈、现金补助、分期实施,通过种苗补偿、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减免以及林草地产权保障等措施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以期能够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工程实施采取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各省级政府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国家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来解决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外部性问题,但从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退耕还林也在走向“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相当多地方在选择退耕还林地点时,偏向于选择靠近公路的土地。在西南某些地区,靠近公路的退耕农户比例甚至超过70%。调查结果认为,“便于检查验收的考虑显然占据了重要成分”。“面子工程”导致的结果是,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下来。农民失去了基本口粮田,而生态环境却得不到改善。二是经济林比重过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规定: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但根据调查,发现各地造林中的经济林比例远远大于生态林比例,而经济林的防护效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远小于生态林。三是林木管护成本投入没有保障。粮食、现金补助到期后,生态林统一管护没有资金来源,而且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生态林无经营收入,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群众得不到经济利益,管护问题突出。同时,退耕还林工作量繁大,直接成本中没有管理经费,地方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在贫困地区这一情况尤其突出。四是退耕还林造林质量低下。五是补偿标准不合理。粮食补偿标准未充分体现区域差异。现行规定只按“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这两个大区域来确定粮食补偿标准。然而即使是同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或“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退耕耕地的生产力不同,退耕耕地原有收益存在较大差异。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必然出现退耕耕地原有收益低于或高于围家补偿标准这两种退耕耕地原有收益低于或高于围家补偿标准这两种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在实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弊端,而问题就在于现行政策下,退耕还林还草的组织者与检查者均为政府承担,这就无法避免地导致了政府寻租和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此外由于是政府主导,没有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完全发挥。
二、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科斯等人的观点
其实“科斯定理”只是一道命题,即“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科斯命题是针对外部效果理论的。“科斯定理”,与其是说明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效率结果与产权无关的结论,倒不如说它说明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产权制度质量如何作用或影响了经济效率。“科斯定理”引申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合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的干预。其原因在于,只要产权关系明权化,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使资源使用到产出最大、成本最小的地方,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刘世杰是走生态治理产业化的典型,而最终这个项目失败了。针对“刘世杰现象”,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分析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国家退步政策不包括民间资本,民间资本不能从国家的财政“盘子” 里获得利润,只能从产业本身寻找利润点,风险加大。同是退耕还林,国家只补群众而不补企业,显现出民间资本进入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二是民间资本进入生态产业隐性门槛较高。目前生态产业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企业的进入只被作为一种补充,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够,享受不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金融贷款方面,信贷部门非但没有针对民间资本介入的扶持政策,相反信贷条件过于苛刻,民营企业资金难的矛盾在生态领域很突出。三是生态产业收益低、周期长、公益性强,而且具有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由此看来,只是靠政府补助或是市场会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补偿制度的想法出现了。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即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购买制度,通过市场运作中的“看不见的手”,更好地调节并完成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
首先,要选择代理企业。代理企业的选择可由退耕还林还草总机构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取一部分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型企业,授予其代理权。同时选取一部分企业参与当年的退耕还林还草组织工作,经过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管理机构的审核,获得当年相应的工资。第二,生态代理企业的收益来源是每年国家购买的生态产品,以及在市场上转换代理权获得的交易费用。而企业决定是否继续组织管理生态重建的根本在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自身对继续参与生态重建过程盈利性的估计。其次,政府对代理企业的生产进行购买。这种购买行为应定于每年6-7月,最多延长至10月,这段时间是判断树种或草场成活的最佳时间。这一时期,由退耕还林还草总机构派专人配合当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分支机构对一年内植树造林的成果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多少。检验合格的可足额购买,不合格根据相关标准进行部分购买。对于一些生态重建工程完成很差的企业,可收回其代理权,并根据合同规定处以定量的罚款,第2年可将代理权交于其他具有生态重建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经营。
关于购买的检验标准,需在最初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处于干旱少雨的地方,要适当放宽标准,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当年发生重大旱灾或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当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分支机构还需上报总机构,根据具体情况调低检验标准。在考虑到各种不同因素的情况下,尽量为代理企业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5.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篇五
案例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 北上” 趋势。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 34 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 6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 32 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 4 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 34 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12 个行业份额下降,24 个行业上升,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提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
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12.73——7.28个百分点之间。
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
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30 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28 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而环渤海地区有16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 22 个行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北上”趋势。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升明显。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业份额下降较大;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
(1)(25分)我国当前产业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25分)如何评析当前的产业布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3)(25分)请评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6.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篇六
案例:《苹果日报》于1995年6月20日在香港正式发行,首日发行量达到22
万份,推广价为2港元。发行期的低价和促销手段使其在发行的前两个月就迅速抢占了香港中文报刊市场至少10%~15%的份额,更是在1995年12月销售量突破30万份大关,其他各大中文报刊的读者人数以两位数的速度急剧下降,急剧冲击着《东方日报》行业龙头的地位。于是《东方日报》于12月9日正面出击降价销售,进而引发整个香港报业价格的“割喉战”。中文报刊的目标读者可以分为大众读者市场与特殊读者市场两种。《东方日报》、《苹果日报》、《成报》、《香港日报》与《天天日报》等绝大多数中文报刊都将自己定位于广告商所追崇的大众市场;而《明报》、《香港经济杂志》与《香港经济日报》则为更特殊的读者市场服务,因此有拥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中文报刊的成本分为三部分:发行费用、印刷费用与营业费用。报刊发行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来赚取额外收人,而这恰恰构成了总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因为广告的发行量取决于报纸的发行数量,所以价格战爆发时,一些发行商选择通过降价来获得高发行量,并防止他们的读者转向更便宜的报刊,也防止广告商转向其他报刊。因此,价格战就此发生。
各方观点:
一 官方观点:根据现代营销学中的价格策略,报纸作为商品,一般有三种定价方式:成本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和市场导向定价。综观香港报纸1995年这场惨烈的价格“割喉战”,按照价格策略理论,现代商业化高度发达的香港报业市场的定价策略属于完全市场导向的定价体系:即根据市场的竞争状况确定报纸价格的定价,以市场上主要竞争者的产品价格作为报纸定价的基准,结合自己与竞争者之间的产品特色,制订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并随时根据竞争者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分析香港报业的收入与成本可知,每份报纸的销售收入是小于成本的,就是说卖报纸这个行为本身是个亏本的买卖,报业的收入完全来源于报纸作为传媒方式所承载的广告信息,广告费成为支撑报社生存的经济来源。然而广告费用的高低与数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因此,市场占有率成为报社生存战的制高点。报纸作为一种日常品,其销售量与价格息息相关。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析,报纸的名义价格一般较低,对既有的市场来说价格弹性较低,但是对未开发的潜在市场其价格弹性较大,价格对销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竞争成分的存在,价格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引导大众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因此,报社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与利益,面临不打价格战频临倒闭的境地,将价格战愈打愈烈。二 群众观点:这种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它可以使我们看便宜的报纸,让她们打去吧,打得愈烈愈好。
三 专家观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可知,香港报业中买者较多,产品有差别,资源的流动性较强,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并不严格,而且信息基本通畅,但具有不完全的特点,因此应该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鉴于少数几家报社确实在销售量方面占据了行业中的很大一部分份额,推测香港报业属于垄断程度较高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纵观案例,我们看到多部分企业在这样复杂的市场结构元气大伤,但是仍然存活下来,一小部分企业被市场所淘汰,不得不倒闭停产。我们剖析案例能够从其中总结出报社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的生存方式。在众多元气大伤但仍存活下来的企业中,《苹果日报》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首先对《苹果日报》的成功进入进行多角度分析。《苹果日报》向大众提供及时准确、编辑严谨、通俗易懂的新闻报道,并启用醒目的大字标题、鲜艳的彩色照片与新颖的图片设计来满足读者的需要。价格低廉,优惠手段新颖,如只要读者拿到《苹果日报》的同门刊物《壹周刊》与《壹本便利》中所附的折价券,就可以享受2港元的折扣价。同时展开的还有一系列推广活动,如读者每在7-11便利店买一份报纸就会得到一个免费的苹果。分销渠道:《苹果日报》自己组建经销网络,同时还要自行为经销配备交通工具。多给报贩让利,以此在短时间便建立起自己的经销网络,并且保持经销商的销售热情。促销:促销手段新颖,如打出标语:“每天一只苹果,谣言远离你。”《苹果日报》还通过赠送苹果与T恤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其购买欲望。除了首发时的广告轰炸与促销活动以外,报社还向经销商和广告商许下一系列承诺。《苹果日报》成功进入的案例为该市场结构中报社的生存提供了参考。四 本人观点:《苹果日报》以低价杀入市场,和《东方日报》后发制人,以降价挤出弱势竞争对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正是价格策略的成功运用者。按照报业经营的通常理解,价格手段最常见的运用在于降低价格以抢占份额。这种被成为低价策略的营销方式,在1995 年香港报纸的减价**中得到了鲜明表现。随着价格战愈打愈烈,各个报社都在尽力使自己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站稳脚跟,香港报业量报远胜于质报的现象日益严重。不难发现,香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高级报纸,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或者美国的《纽约时报》等,在价格战胜出的诸多报社中,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评论的品味上,都远不能成为舆论的主导。价格战对多数报社以及市场来讲并不是一件乐事,为了避免价格战过分剧烈,影响范围过大,政府应该出面进行调控,将报价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此来稳定市场。
措施和建议:1.价格博弈,主动出击:香港报业市场的价格大战表明,在一
种长期稳定状态的市场价格中,主动使用价格杠杆启动市场博弈的一方,往往能够打破市场现有状态,而习惯了“静止” 的竞争者则不得不以被动应对者的角色出现,与在价格博弈中“迎战”相比,主动利用价格打破现有平衡实现报纸营销突破一方,在事先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将会从正确的价格策略上获益。2.灵活价格策略:不是只有降价战术,市场并不是只有通过降价才能占有,报纸定价的核心因素必须服务于报纸发展的整体战略,考虑其所处的不同阶是需要快速渗透效应的市场引入期,还是需要创造新增长点的成长期,亦或是需要寻找新突破口的成熟期。3.发掘“蓝海”破解竞争困局:通过寻求自身独特的市场定位,构建别人难以取代的竞争优势,成为报纸市场上的不可替代品。4.免费报纸营销模式探究:根据香港中文大学2006 年的一项调查,免费日报的报纸公信力排名居然在不少传统报纸的前面,《都市日报》排名第8 名,比第9 名的《东方日报》高,《头条日报》排名第11 名,《AM730》排名第12,比第14 名的《苹果日报》要高。
7.技术经济学案例 篇七
微观经济学不仅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也是一些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以理论抽象、图标复杂、术语众多、数学知识使用频繁、逻辑性强等成为理解和讲授的难题。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条件严格、使用多种分析工具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枯燥乏味。同时, 微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 就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里, 它的魅力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应用。
2 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 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简单化,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2.1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任何知识没有兴趣都不可能学很好。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虽然教科书上理论逻辑严谨、图标和公示完美无瑕, 但也提不起学生太多的兴趣。因此, 实施案例教学,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 甚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将抽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感到微观经济学就在身边,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 不仅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的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更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很多帮助。
2.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体,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教师案例的精心选取、整体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引导下, 吸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还激发学习兴趣,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教师的角色则变成了策划者和主持人, 通过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点评, 把案例分析和对理论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层次上去,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要充分考虑该案例是否有助于阐述或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同时又能满足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在遵循这样的原则下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
3.1 教学案例选取
(1) 案例选取的本土化和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很强的实践性学科, 因而案例的选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问题, 要立足于现实与实践。关注本土经济促进案例本土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向。选择自主案例坚持在“就地取材”上做文章。使学生易进入案例情景, 更容易结合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目前, 我国的经济学教材最初是由西方引进的, 虽然随着我国实际情况的变化, 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但教材中所采用的经典案例仍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商品所体现的经济学含义, 因此, 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应选取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身边发生的事件。
(2) 案例选取要“与时俱进”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摘自国外的教材, 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中, 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甚微。或者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 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案例内容的选材应该与时俱进, 引入创新理念。我们既要引用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的通俗易懂的经典案例。同时, 案例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下的热点、难点问题, 引入新案例。案例来源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新颖性能有效地避免讲述理论时的枯燥,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3.2 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在针对不同的理论选取行之有效的案例后, 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比如, 在讲授基本概念或理论时, 可通过穿插案例来加深理解;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 可通过案例讨论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 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4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方便地提供大量的图形演示、图片和相关的影像资料;能够将经济学模型中的曲线变化和曲线之间的联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能够提供较多的案例教学内容, 直观地对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案例的背景和要分析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案例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但是按部就班地讲授多媒体课件中的案例内容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 (板书等) 的有效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以现代教学手段为主, 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授大量的内容后, 应适当地停顿让学生思考, 穿插必要的板书和即兴的解释帮助学生消化多媒体课件中的知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 教师授课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调整内容的节奏、语速的节奏和时间的节奏。
4.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自己的“教”, 又要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引导、指导, 在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基础上, 教师要整体点评总结, 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案例中所要展现的理论内容。因此,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重视师生间形成有效的互动, 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师生互动可以表现为互相提问、启发, 也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学生教师参与其中, 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2]初凤荣.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3]刘礼花.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编排[J].黑河教育, 2012, 10.
8.技术经济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财经理论课;乡土型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75-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汤雪松(1973-),女,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广东 中山/528458) 一、前言
财经理论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应是生动鲜活的。但作为专业教材,财经课本往往侧重严谨,注重理论和公式的铺陈,所用案例较少而且不具地方特色,缺乏易读性和趣味性。因而在不少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眼中,财经课本艰深晦涩、枯燥难懂,从而降低了中职生学习财经理论的积极性。
随着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剖析案例为核心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已成为现今微观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利用经济技术分析工具分析来自日常生活的实证性经济问题。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财经教学上,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案例分析与理论教学配伍,通过理论指导案例分析,促使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案例要能打动学生,就要有使听者产生共鸣的感染力。一个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的好案例,不仅是老师自己觉得好,更重要的是学生觉得好。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自己熟悉和重视的经济案例,忽视了学生关注和熟悉的本地案例,所以在课堂上常常是老师灌、学生听,教学交流是单向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比如,引用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上的案例讲解财经知识点不是不好,只是综合素质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无从理解。而把萨缪尔森的理论与中山本地案例结合起来讲,效果就妙不可言了。学生会因为熟悉所以对案例感兴趣,有看法就有参与,就有了深层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层学习的可能性。
遗憾的是,本土案例很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教师对此一不熟悉,二不重视。著名的案例在网络和各种书籍报刊上比比皆是,信手可拈。而来自本土的案例比较少,需要老师广泛搜集,加工整理、归类。所以教师在“吃透”课本的同时,除了认真了解任课每个班各镇区学生的生源地,还要注意广泛搜集能与教材知识点配伍的本土案例。
二、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乡土型案例设计原则
在财经课堂上,笔者恪守1/2举例原则,外国和本国案例各占一半,本国的例子里一半必须是本地的例子。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实证性经济问题,体现着经济生活中现实场景的每一个特征,都可以看成经济原理的间接反映。
1.选例与设计来源于乡土
岭南人有强烈的乡土观念,学生对切身相关的乡土案例反应热烈,讨论时思路开阔,常常提出尖锐的问题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对个别现象的浅层熟悉有可能转换为对本土经济的深层思考。
香山人在我国近代商业史上谱写了重要的篇章,香山是中国百货业的起源地。笔者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财经教材上的知识点穿插着中山的历史、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讲授。中山人姓氏的源流,中原文化与中山传统的关系,从传说、谚语、民俗、名人事迹、历史事件到植被物候、天文地理,都跟中山本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跟经济相关的信息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
如果遇到一些极具价值的突发性经济热点,教师不必拘泥于原教学计划,要敢于跳脱教材的局限,抓住现炒热卖的良机,进行专题教学。比如,中山、澳门两地隆重纪念郑观应诞辰160周年,为此,笔者设计了社会实践课题——《香山近代商业发展与中国商业发展史的关系》。课题深受学生欢迎,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报告、整理总结、成果展示,同学们学习了郑观应的经济思想、中山经济发展史、中国百货业的历史、中西合璧的市场营销手段……从不断探究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快乐充实的学习体验,也培养了同学们对家乡的自豪感。
2.选例与设计要关注民生
中山市各中职学校主要分布在镇区,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庭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财经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课本知识与本地农业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的农村特色教学思路。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庭,在案例选择上抓住农村当前焦点话题,设计贴近农民生活的时效性案例。在教学组织上,以案例组织原理教学。在语言组织上,把艰深晦涩的经济理论转化为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只要和本地民生结合起来,有探究价值的题材比比皆是。比如2008年,神湾中学与中山电视台合作的纪录片《禾虫归来》,获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金牌节目。我们把旧纪录片调出来,结合经济学基础课本“供求理论与均衡价格”进行调查讨论,旨在探讨本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兴国盛,农家子弟不可忘本。从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山番石榴、香蕉丰收却遭遇低价滞销烂在地里的情况,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演,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财经专业教学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本地农业的发展上,用现代财经思维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我们设计了一个名为《财经教学与本地蔬果经营结合的教例探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村镇为单位分组比较本地农户和外国农户在品种选择、品质保证、营销手法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寻求改进农产品经营的途径。同学们采访了村里的农户和长辈,学习内容涉及电视节目、杂志文章、多个网站,如淘宝网、中国农业网、中山农业信息网、中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中国果业协会网、中国果品网。我校学生还到中山网旗下的“8·28”线下体验旗舰店进行业务实习。通过大量的参观调查、整理总结、成果展示,学生们从不断探究中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和充实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两广番石榴再次丰收,有些市县的番石榴无人收购烂在枝头,而中山农民通过电子商务把番石榴卖到全国,中山市翠山茶园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番石榴果茶还远销海外。笔者和同学们以及学生家长都感觉到当时大家花了这么多功夫研究上述课题,对后来正确认识蔬果营销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
3.选例与设计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法宝。老师平时要有敏锐的感知力,了解学生喜欢的偶像、零食、护肤品、小说、电影、游戏、商店、生活小习惯、常用口语等。教师所设计的案例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参与的。教师布置案例专题,引导学生把逛街、看电视这种盲目的课余消遣变为有目的的作业题材:调查、登记、设立资料库、课堂辩论、PPT讲解、撰写总结报告。案例分析就成为了一种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新型作业。
以“夏日饮料销售战”为例,几乎所有的实物资料都是学生收集的:上课时,他们纷纷出示自己喜欢的饮料实物、促销奖品,评述广告词、广告片段、促销活动现场运作;他们乐于走商店、跑市场,观察比较各饮料厂商的促销形式、营销方式、经营成果。他们觉得带着问题逛街、看电视比以前有意义多了。案例分析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学习空间,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原理进行了自觉的学习和思考,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譬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山本土超市“壹加壹”跟来自外阜的“大润发”“沃尔玛”在营销手法上有何区别?超市购物会降低顾客成本吗?超市购物真的便宜吗?超市微利经营不赚钱吗?嫌附近“士多”货贵,专程到超市购买划算吗?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触发了学生对零售业经营模式的大辩论,而辩论引发了更深层的思考,找到了超市经营的秘密。把案例分析的学习效果进行深度挖掘,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整理提炼出自主思维的精华。
三、结语
有效的案例能赋予理论灵动的色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有教学价值的乡土案例,在设计和安排课程案例的时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挖掘学生的需求,使教学更具实效性。乡土案例在财经课堂的运用,把财经理论的客观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从而把行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主观能动性在“教”与“学”中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高蓉蓉.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信贷决策行为及其风险分析[J].经济论坛,2014(11):81-84.
[2]金怡红.浅谈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J].现代商业,2014(24):274-275.
[3]靳玉乐,向眉.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93-98.
[4]齐亚伟,安锦.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15-17,26.
【技术经济学案例】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10-18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1-07
经济普查技术工作总结09-15
常用建筑经济技术指标09-27
经济师技术工作总结06-30
化工技术经济知识点07-18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材料08-16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09-07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06-29
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分析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