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易经文化(通用8篇)
1.中国易经文化 篇一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 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 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中国易经文化 篇二
1、包含易经文化的传统武术项目
1.1 太极拳
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辈们综合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融合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内功练习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舒缓,刚柔相济的拳法体系。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技击对抗全方位多功能的人体文化。太极拳突出了易经文化的阴阳五行思想。
1.2 形意拳
也成内家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都是中国传统武术内家拳重要的代表,是中国武术名拳之一,形意拳简洁朴实,技法变幻莫测,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内涵,形意拳重点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例如 :蛇形、虎形等动作,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动作严密紧凑。
1.3 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根据太极、阴阳五行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法体系,融合了易经八卦图中的卦象,用易经中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巴掌,然后衍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运动体系。和太极拳、形意拳一样都属于内家拳体系。八卦掌将步法掌法与古代导引吐纳方法融为一体,注重内外兼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1.4 红拳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内容丰富,技法全面,以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拳法体系。红拳融合了易经文化中,阴阳辩证、动静相合、以快制动等理论体系,也融合了古代导引术、中医经络学和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2、传统武术与易经
2.1 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易经是有阳爻和阴爻两种符号,这两种符号按一定规律组合,形成不同的卦象。阳爻代表阳、刚、男、君、强等阳刚事物,阴爻代表阴,女,臣、弱。易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2.1.1 太极文化的渗透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是指派生万物的本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图说,这样解释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学说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的最本源,无处不在的运动变化规律,深深地影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形成。
2.1.2 阴阳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分别代表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促进。武术阴阳范畴衍生了一系列对应的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等等,这一系列阴阳矛盾变化的原理,被运用于武术运动之中。动静是武术中最重要的一对阴阳范畴。中国传统武术是刚柔相济,虚实攻守,以快制慢的技击术。传统武术理论不论是对拳理的阐释,对技法的概括,対训练机理的概括,还是技击原则的确立,都深受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哲理是传统武术理论框架的一部分。
2.2 八卦学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八卦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离、辰、兑,象征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八种自然现象。万事万物无不是在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相生相克。传统武术注重内功的练习,在练习中运用先天八卦方位,进行采气,吐纳导引,进而增进内外兼修。八卦掌完全融合八卦,在练习中与八种基本掌法相配,又用一掌变八掌,不断变化,来说明拳法的变化无穷。
2.3 天人合一与传统武术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中。武术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个体的身心和谐是最根本的特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讲的就是个体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中重要的养炼观,也是武术思想意识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之一。
3、结论:
传统武术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凸显了优秀的、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元素。易经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它的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地位,加深对易经哲学文化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丰富武术理论的内涵,使武术爱好者在练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基础,《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等理论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武术各个方面,形成了特有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两者的论述,使更多的人群了解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帮助。
3.《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篇三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通过显性的象征性符号,体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意义。《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同样,书法艺术亦能体现一刚一柔的“和谐”美学思想。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协调之美。完美的书法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刚柔线条的辩证统一。
4.《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四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发展的诸子百家,大多也是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发展为各自的学说与理论。而其中儒学圣人孔子便开启了唯心主义读解《易经》的方式,以自己的意思来读解《易经》,由此,《易经》已经不仅仅是“卜筮”之书,变得多元化,为启蒙之书、教育之书。什么是“蒙”?蒙者,愚也。孔颖达《正义》言:“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就是说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无知。正因为蒙昧愚昧,幼稚无知,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注意修养。所以,蒙卦实质上也就是劝勉人们学习之卦。
孔子作“十翼”读解《易经》,《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宛如儿童,出世时犹如一泓清泉,至纯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坏的习惯,劣性滋长,日后恐将铸成大错,悔之晚矣。由此可知,启蒙教育乃是出生后的头等大事。启蒙教育何等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孩子虽小,但生机勃勃,看似懵懂无知的状态,但内心充满求知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能养正,反之,改之难矣。《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则是对《易经》教育思想的总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易经讲“道”,天地人之大道,依道而思称为义,按道而行称为德,沿道而修则有礼,守道于心则有仁。可谓举大义可成正气,积小善而修大德。《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由此可见,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易经》蒙卦第五爻,爻辞:六五:童蒙,吉。为什么“童蒙”是“吉”呢?因为儿童天真幼稚、柔顺乖巧,这时的懵懂是可以启发的,可以随着教育改变。像儿童那样虚心柔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是很好的。占得此卦者,在做事时不要不懂装懂,如果你能像儿童那样天真无邪地处事待人,能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指导和建议,你将大获成功。占得此卦者,适宜培养或收养孩子,结果是吉祥的。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还没有粘染上不良的恶习,将来能培养成才。儿童的蒙昧,是天真无邪的表现,自然吉祥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愚昧无知,只怕不虚心、抗拒学习。蒙昧无知之所以为吉,因为幼童既柔顺又谦逊。
谦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为什么“有终”“吉”?卦意为有功劳而谦卑的君子,有好结果,吉祥。这便启示我们有功劳之人,不要居功自傲,这样才会吉祥。东汉时期的一名大将冯异,他屡立战功,但他“为人谦退不伐”,人称“大树”将军,因此他名垂清史。一个人如果妄自尊大,好大喜功,甚至揽功邀赏,居功自傲,以至声色犬马,作威作福,飞扬跋扈,必然导致众叛亲离,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与冯异相反,在隋朝的时候,有一位大将叫史万岁,他英勇善战,治军有方,临阵对敌,应变无方,号为良将。可是,由于引起隋文帝近臣的嫉妒,有一次在作战中被瞒了战功。史万岁及其手下人非常不服气,他数次给皇帝上表陈述,但隋文帝仍未醒悟。后来,隋文帝召见史万岁,当时出征将士数百人在朝称冤。史万岁对众人说:“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事当决矣。”史万岁见到隋文帝后,说:“将士有功,为朝廷所抑!”言辞愤激,有忤于上。隋文帝一听大怒,令武士将史万岁暴杀于朝堂。对于有功者,需学习冯异,不要以功自居,不要非去争得奖赏,劳苦有功而不自夸,这样才会吉祥。否则可能会因此而惹祸。这就启示了我们做人之理。
否卦卦辞: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本卦辞的意思是:否卦违背了人的需求,人们之间的来往是不通畅的,非常不便利。君子必须坚守正道。这时强大者离去,弱小者到来。占得此卦者,是诸事不顺时期。小人当道,君子不利,倒霉的是不该倒霉的人。在事业方面,是“大往小来”,得到了小的,失去了大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收获很小。在做事方面,“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也就是说,这时候君子不应该去追求荣华富贵,不应该去谋取财钱及职位,应该隐藏自己的才华与能力,躲开目前这种小人当道的环境,时刻警惕,有才不露,有德不显,有善不露。要注意韬光养晦,熬过这段时期之后,才能有所作为。在求名方面,条件还不成熟,时机不利,需再努力一阵子,并得到他人的帮助,理想才可以实现。观望历史,成功者无不韬光养晦,静待时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天时地利人和,方才是出动之时,太过早的展示自己,反而使自己得不到充实自我的机会,有才而非“高才”,易折。启示了我们做事之理。
我们越了解的越多,越是发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而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做事学习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学习,新的事物。易经博大精深,涵义无穷,观天道以察人道,自古以来启示了多少代人,无不在教育我们做人、做事之理。
5.《易经》:中国哲学的起点 篇五
把《易经》列为广义定义的国学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因为《易经》蕴藏着无尽的学问与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两种符号(汉字符号和卦象符号)写成的经典,把它列入哲学、社会学都不过分,而古人把它列做六经之首。
历代学者中有的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专著。我个人认为:《易经》是中国祖先最早的一部以占筮为基本形式,深刻蕴含着包括中国先民思维方式在内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哲学的起点。
为什么叫《易经》呢?要从“易”这个字说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说:“易,蜥蜴,蜒蜒守宫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头,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脚和尾。古人称蜥蜴为“十二时虫”。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体色一个时辰一变,一日十二变,所以叫“十二时虫”。外国人称蜥蜴叫“变色龙”,也是注意到它体色的变化。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
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易”的产生大致与中国象形文字产生同步,大约在公元前30,或更早一点的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八卦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那时候,由于祖先对某些大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于是各种原始崇拜、巫术、占卜就产生了。汇集占卜经验的“易”也随之产生了。《三字经》中有一句:“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说的是中国古代有三种“易”的典籍,《连山》是夏朝产生的《易》,也称“夏易”;《归藏》是商代产生的《易》,也称“商易”。但夏、商的两种《易》都已失传。我们今天见到的《易经》是商末周初产生的,也称《周易》。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
为什么夏、商、周时代都有《易》呢?是因为《易》就相当于上古人类治国的“宪法”。那个时代,决定打不打仗、联不联盟等军政大事,不是靠调查研究,更不是靠开会讨论,而是靠占卜来做出决定。于是《易》就成为唯一解释占卜的依据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易》是上古人类治国的“宪法”。所以,夏、商、周时代都离不开《易》。许多有见地的学者认为,《易经》中蕴含了哲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内容,如果仅仅拿《易经》算卦问吉凶,那就辱没了《易经》的光辉。要介绍《易经》基本知识,我更愿意从《易经》中体现出的中国先民的思维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就像一个人童年时代有价值的思想和品格不会在长大成人后消失一样,人类童年时代有价值的思想,也不会在今天消亡。《易经》正是这样一部有价值的经典。《易经》中蕴藏的中国先民的思维特征一直绵延至今天。
《易经》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一是变化性思维。我们已经知道,《易经》就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全书必然会充满着变化性思维。所谓变化性思维是用运动的、灵活的、相互转化的和与时俱进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
比如:用《易经》判断一件事,是一事起一卦,而不会用已有的经验或已定的原则去判断,完全是根据这件事的卦象和卦辞去判断。大有一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味。
《易经》中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二是整体性思维。这从历朝历代的学者以及当代的学者对《易经》的解读中就可以看到,没有人否定“易道广大,无所不全”的说法。就是说《易经》包容了自然界的万物万象及其联系与变化。《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大宇宙,每一卦又是一个小宇宙,都可以包容万物万象。比如《易经》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说”,就是把天做为大宇宙,把人做为小宇宙,要求二者和谐共存的一种理论。
《易经》中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三是联想性思维。《易经》的基础结构是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而每一卦都有许多的象征物或象征的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中就有不同的象征。比如在自然界,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比如在家庭中,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如此等等。这种对应的象征几乎是可以包罗万象,对应一切。这就使得我们在每一卦的分析中产生无限的联想,会毫无逻辑地纷纷参与你对卦象的分析。这种跳跃式的联想思维是不是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呢?
6.易经详解:月球是我们中国的 篇六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这个太陽系里的地球文化,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特别重视的,就是所谓的“日月之道”。
说到日月之道,我们中国古代有个神话。古书中记载,上古之时“十日并出”,十个太陽一齐出来,于是天下大旱,大地快要晒焦了。
据说我们有个老祖宗叫后羿的,射下了九个太陽。后羿就是到月亮里去的那个姑奶奶嫦娥的先生。谈到嫦娥奔月,记得美国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那天晚上,我请一个美国朋友吃饭,同时看登陆月球的电视。
当时他很客气地跟我说,他们美国已经上去了,将来太空主权不知道会不会有争执。言外之意,他们已经把国旗插上去了,月球应该是美国的领土了。
我说那不一定,我们中国有位姑奶奶,五千年前就已经去那里住了,你们把国旗插上去,说不定她一觉醒来,扫地的时候已经把它当垃圾丢掉了。他看着我大惑不解地笑,问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中国五千看前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他听了一阵大笑。
事实上我们远古史很难研究,因为那些似神似幻的神话,没有法子去考证。据历史的记载,后羿的射法很高明,武功第一,当时的九个太陽都是他射下来的,只剩下一个留给我们。
刚才讲十个太陽的事,中国上古史的神话太多,研究中国的上古史,把神话配合每一个宗教来研究,会得到一个结论——世界上的文化,整个的人类文化,都是同一个来源,没有西方也没有东方。
因为经过上一次冰河时期以后,这个地球分裂开了,慢慢地语言变化不同,因为地区分裂的关系,文化变成不同了。其实追根究底都是一样,都是同一个来源。但是到现在世界各国你争我抢,杀来杀去,不禁令人感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了。
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境界更广大了。佛学讲三千大千世界,过世的大画家张大千,就是以这个起名的。张大千当过和尚,他自己知道大千世界的道理,才起名大千。
佛学的宇宙观,把一个太陽系称作一个世界。一个太陽系,太陽带领了九个卫星,地球也在内,最近又发现了一个,共有十个,统称是一个世界,一千个太陽系统的世界,就叫一个小千世界。
我们这个太陽,在这个世界里边是面积最小、寿命最短的一个。但是由这个太陽系统来看,科学家便不得不向释迦牟尼投降了。这就是佛学的高明之处。佛的过去两千多年前曾说:在这个世界里,月亮里面的一昼夜,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一个月。
这句话三十年以前,大家以为是撒谎的,现在人到了月球,证明是真的。还有太陽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的一年,所以宇宙的时间是不一定的,是相对的,人为的,每个地区都不同的。
就以我们这个地球来说,南半球、北半球就有不同。各地区的生物也不相同,有些生物早上生出来,晚上就死了,它觉得这一辈子也很舒服,它这一天也是一生。我们的一生也是一生。狗活几年?马活几年?狗的生命观念跟鸟的生命观念不同,因为它们的世界是不相同的。
一千个太陽系统合起来,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宇宙里边像这样的大千世界总数至少有三千个,乃至不可知、不可说、不可数、不可尽。
现在太空科学非常崇拜释迦牟尼佛的宇宙观,认为完全正确,因为这个银河系统已经不算什么了。在这个宇宙太空里,已发现像我们这个银河系里能够发亮的太陽、月亮、地球一样的星球太多了,多得不可计算。
所以这个宇宙观,我们过去老祖宗只讲到“十日并出”,那已经相当大了。汉朝以后加入了佛教,使宇宙观更扩大到三千大千世界,可见宇宙之大。
不管哪一种宇宙观,都离不开这个太陽系,这就是“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我们老祖宗晓得,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月亮的光是吸收了太陽的光而发光,所以它发的光是白影,等于我们的`地球一样。
月亮同地球放出了另外一种光,不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这样的光,这在上古时古人已有了这个观念。现在我们科学尽管发达,也没有跳出这个范围,现代的科学家并没有超越古人“日月之道,贞明者也”的观念。
但是,“贞明”不完全是我们看到的这种光明。世界上有些生物,并不喜欢我们这个光明,而喜欢我们认为是黑暗的那种光明。所以,到夜里这个世界上活动的生命,比我们白天活动的生活,起码多几十万倍。
那些生命也是“贞明”啊!我们人类是喜欢太陽光,所以太陽的光明限于人类,其他的生命大部分喜欢另一种光明。
7.《易经》讼卦新释 篇七
[译文]讼:虽有信誉, 但仍会受到阻塞, 必须加以警惕。事物发展的中期是吉利的, 后期则呈凶象。有利于拜见大人, 不利于渡大江河。
[注释] (1) 讼:卦名, 下坎 (水) 上乾 (天) 表征争辩诉讼。 (2) 窒:窒疑, 阻塞。
《彖》曰:讼, 上刚下险;险而健 (1) , 讼。“讼, 有孚窒惕, 中吉”, 刚来而得中也 (2) 。“终凶”。讼不可成也 (3)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 入于渊也。
[译文]《彖传》说:讼卦, 阳刚居上, 险陷居下, 临险而强健, 故能争讼。讼卦:“有孚, 窒, 惕, 中吉”, 是由于九二爻秉阳刚的德性, 而且得到中正之位。“终凶”, 说明持刚乘险将陷入深渊。
[注释] (1) 上刚下险, 险而健:“刚”、“健”指上卦乾, “险”指下卦坎。 (2) 刚来而得中:指九二爻阳刚得中之象。 (3) 讼不可成:以上九“争讼”穷极难成来解释卦辞“终凶”。
《象》曰:天与水违行 (1) , 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象传》说:天与水相背而行, 表征“争讼”;君子因此办事应考虑好开头 (避免争讼) 。
[注释] (1) 天与水违行:讼卦上卦乾为天, 下卦坎为水, 天向西转, 水向东流, 故说天与水违行。
[新释]
■变化模拟
本期变化模拟 (见下表所示) , 该期位序第六, 也称争讼时期, 即易经之讼卦, 变化符号为;变化密码为010111;变化性质为+ (-+-+++) ;变化方向为↑ (↓↑↓↑↑↑) ;变化结构为 (-1) (+3) (-2) (+4) (+6) (+5) ;正向变化环境较好;该期由一个负增长阶段, 三个正增长阶段、二个正、负衰退阶段构成;该期以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开始, 以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结束;在前期, 由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构成;在后期, 由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构成;变数为+15, 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15/21, 呈中速正增长态势;在前、后期中位, 均为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在前期极点位, 为一中速负衰退阶段;在后期极点位, 为一中速正衰退阶段。该期变化模式为:低速负增长→高速正增长→中速负衰退→低速正增长→高速正增长→中速正衰退。
■变化趋势
该期象征虽有殷实积累也已涉足险境, 难免发生争执, 引起争讼, 但尽量不要采取争讼手段解决问题, 争讼多因一方内心险恶, 一方行为过于刚强而起, 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为各有成见而使诚信受辱, 招来忧伤, 必须警惕。不要以为得理或自觉强大就可以逞强, 这往往难以达到目的, 反而使自己陷入泥潭。
■应变法则
深刻反省, 慎重思考, 正确筹谋, 戒慎恐惧, 把握适中适度原则, 时时警惕, 避免争讼。争讼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 不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往往使双方失去互信, 使诚信蒙羞, 得不到人们的尊敬。争讼不会有好的结果, 应立足于化解, 不可拖延过久, 以致激化矛盾, 不可收拾。存在争讼的可能双方, 应互谅互让, 各自反省, 权衡利弊, 争讼之前应当谨慎, 认真分析取胜的把握性, 判断在争讼中消耗精力、时间和安宁是否值得, 不可轻启争端, 惹祸上身。应该怀有知足常乐的心态, 隐忍自励, 韬光养晦, 不可逞强争胜。隐忍顺其自然, 安于正理, 必然心安理得, 裁判争讼要崇尚中正,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依法裁决, 要以至中至正为根本。如果争讼不可避免, 对方也要审慎对待, 对所处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 学习经验, 广泛咨询, 以法应对, 采取建设性的符合时宜的态度, 寻求调解或公正裁判, 使彼此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果太过刚强或阴险, 逞强好胜, 冒险前行,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则结果凶多吉少, 必然坠入深渊, 不可救药, 伤害自己, 得不偿失。
■应变谋略
●太过刚强, 必招灾祸;●阴险狡诈, 难逃法网;
●时时警惕, 岁岁平安;●脚踏实地, 慎重前行;
●冒险逞强, 有失无得;●戒慎恐惧, 吉祥如意;
●坚持适度, 消灾利往;●崇尚适中, 慎重筹谋;
●有理有节, 心安理得;●深刻反省, 戒慎恐惧;
●化解争讼, 皆大欢喜;●隐忍自励, 韬光养晦;
●知足常乐, 安于正理;●大中视小, 至中至正;
●顺其自然, 受人尊敬;●调查分析, 充分论证;
●比较价值, 权衡利弊;●消除成见, 和谐共进;
●积极调节, 化解矛盾;●镇定审慎, 沉着应对;
●逞强好胜, 坠入深渊;●原无绝对, 适度安乐;
●常思失意, 抑制得意。
初六——第一阶段初六:不永 (1) 所事 (2) ;小有言, 终吉。
[译文]不久缠于争讼的事, 虽然受到一些小的责难, 但结果是吉祥的。
[注释] (1) 永:长久。 (2) 所事:所争论的事。
《象》曰:“不永所事”, 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 其辩明也。
[译文]《象传》说:“不久缠于争的讼事”, 是说争讼不可长久不停;虽然会受到一些小的责难, 但通过辩论, 是非典直便会明白了。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下位, 负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1, 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1/21, 呈低速负增长态势;该段属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之前, 并与本期之第四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受到潜在因素的制约, 力量柔弱。由于力量薄弱, 如果争讼不是太激烈, 自己没有能力排解争讼, 最好不要去理睬, 只要主动采取调解, 相互让步、谅解, 不要理睬流言飞语, 不将争讼拖得太久, 虽然会小有责难, 经过双方努力, 最后会化解矛盾, 吉祥如意。
■应变法则
争讼不可拖延过久, 应当以解释求得化解。
■应变谋略
●果断处置, 化大为小;●相互谅解, 相互让步;
●以诚相待, 消除异见;●久拖不决, 必有后患;
●相互支持, 排解争议;●苦中有乐, 乐中有苦;
●宽严得宜, 勿偏一方;●谨言慎行, 去灾远祸;
●正气路广, 欲情道狭;●不坐着等, 要做事等;
●创新观念, 调整对策。
九二——第二阶段
九二:不克 (1) 讼, 归而逋 (2) , 其邑人三百户, 无眚 (3) 。
[译文]争讼失败, 逃回他那只有三百户人的小邑, 才免于灾害。
[注释] (1) 克:胜。 (2) 逋 (bū) :逃亡。 (3) 眚 (shěng) :灾祸。
《象》曰:不克讼, 归逋, 窜也。自下讼上, 患至掇 (1) 也。
[译文]争讼失败, 回归而逃避了。在下位的人与在上位的人争讼, 祸患将降临 (因及时躲避) 而中止了。
[注释] (1) 掇 (chuō辍) , 止。
[注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中位, 正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3, 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3/21, 呈高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负增长阶段和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之间, 并与本期第五阶段同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居前期之中位, 由于自觉能力强, 逞强好胜, 妄自尊大, 想高高在上, 容易引起争讼, 结果必然争讼失败, 只好逃避隐退。逃亡到不显眼的地方, 环境虽不尽人意, 但只要退让反省, 谨守本分, 自我约束, 深居简出, 就不会有灾祸, 否则, 逃亡到繁华闹市, 环境会很好, 但必定会被对手追讨, 难以逃脱, 灾祸不可避免。另外, 如果承认强大, 做出让步, 与其合作, 共同发展, 不仅可以减少损失, 避免争讼, 而且可以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
■应变法则
不可逞强争讼, 应当退让深刻反省。
■应变谋略
●避其锋芒, 迂回前进;●深思静想, 力戒虚幻;
●解决争讼, 以和为贵;●位低力弱, 稳扎稳打;
●安静求生, 动荡招灾;●自我结束, 避免灾害;
●高高在上, 自招灾祸;●逞强好胜, 争讼必败;
●学会退让, 方知进取;●安分守己, 平平安安;
●做出让步, 减少牺牲;●舍卒保帅, 东山再起;
●强弱携手, 共同发展;●厚德积福, 逸心补劳;
●精诚所感, 金石为开;●锋芒不露, 当留余地;
●集中精力, 依愿而行。
六三——第三阶段
六三:食 (1) 旧德 (2) , 贞厉, 终吉。或从王事, 无成。
[译文]修持他原有的美德, 所占的事虽有危险, 但最终吉祥。若从事君王的事业, 将无所成。
[注释] (1) 食:借为饬, 修。 (2) 旧德:原有的美德。《象》曰:食旧德, 从上吉也。
[译文]《象传》说:修持他原有的美德。顺从上位是吉祥的。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前上位, 负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2, 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2/21, 呈中速负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和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之间, 并与本期第六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只能依赖先前积累的资源, 吃老本度日, 自身没有能力与人争讼, 在逆境中依靠强者, 团结左右, 立足当前, 追随比自己有优势的人有利, 如果能坚守纯正, 自励自勉, 则可以度过艰难, 最后得到吉祥。
■应变法则
应当知足, 不可逞强争胜, 隐忍自忍, 才是上策。
■应变谋略
●知足常乐, 隐忍待机;●逞强好胜, 有失无得;
●自励自勉, 度过难关;●坚守纯正, 得到吉祥;
●利用条件, 发挥优势;●避强就弱, 待机行动;
●依靠强者, 救扶弱者;●立足当前, 团结左右;
●巩固基础, 联合发展;●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动静合宜, 涨跌相随;●得失成败, 只在一念;
●冲出黑夜, 拥抱黎明;●失马治厮, 尤未为晚。
九四——第四阶段
九四:不克讼, 复 (1) 即命 (2) 渝 (3) , 安贞吉。
[译文]争讼失败了, 回去就改变命令。占问平安, 结果吉祥。
[注释] (1) 复:回去。 (2) 命:王命。 (3) 渝:变, 改变。
《象》曰:“复即命渝”, “安贞”, 不失也。
[译文]《象传》说:“回去即改变命令”, “占问平安”, 无损失。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下位, 正向变化环境差;变数为+4, 变化能力弱;变化幅度为4/21, 呈低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中速负衰退阶段和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之间, 并与本期第一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处于后期之下位, 不中不正, 地位弱小, 争讼不会得胜;不过, 正因为地位柔弱, 能够依靠自身的薄力, 沉着冷静, 明辨是非, 回头去走正道, 改变初衷, 顺其自然, 安于正理, 就会心安理得, 不会有过失, 最终吉祥。
■应变法则
顺其自然, 安于正理, 可心安理得。
■应变谋略
●位低势弱, 以柔取利;●安于正理, 顺其自然;
●致高初衷, 去走正道;●团结合作, 共谋发展;
●以柔克刚, 迂回前进;●改邪归正, 回头是岸;
●坚持正道, 心安理得;●沉着镇定, 以智取胜;
●以屈求伸, 以退为进;●以愚胜智, 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 不进则退;●独学无方, 闭门无车;
●胜莫心切, 顺其自然。
九五——第五阶段
九五:讼, 元吉。
[译文]明断裁决讼事, 大吉。
《象》曰:“讼, 元吉”, 以中正也。
[译文]《象传》说:“明断决讼, 大吉”是 (由于九五爻) 居中持正。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中位, 正向变化环境好;变数为+6, 变化能力强;变化幅度为6/21, 呈高速正增长态势;该段处于一个低速正增长阶段与一个中速正衰退阶段之间, 并与本期第二阶段同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刚强且至中至正, 可以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裁判诉讼, 结果吉祥。这说明, 当冲突不可避免时, 要沉着镇定, 以智慧和力量取胜。
■应变法则
裁判诉讼, 要以至中至正为根本。
■应变谋略
●浩然正气, 可安乾坤;●至中至正, 可成大业;
●公平公正, 依法裁决;●沉着镇定, 解决冲突;
●力智超群, 胜利在握;●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己苦宁静, 谋事无阻。
上九——第六阶段
上九:或锡 (1) 之磐带 (2) , 终朝 (3) 三褫 (4) 之。
[译文]上九爻:讼胜或许得到一条大腰带的赏赐, 但一天之内就被夺回三次。
[注释] (1) 锡:借为赐。 (2) 磐 (pán盘) 带:用革制成的腰带, 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使用。 (3) 终朝:整天。 (4) 褫 (chǐ尺) :夺。
《象》曰:以讼受服, 亦不足敬也。
[译文]因讼胜受赏赐, 这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新释]
■变化模拟
该段属本期之后上位, 正向变化环境较好;变数为+5, 变化能力较强;变化幅度为5/21, 呈中速正衰退之势;该段处于一个高速正增长阶段之后, 并与本期第三阶段反向变化。
■变化趋势
该段象征已处本期极点, 虽倾其所有, 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精神, 逞强好胜, 即使赢得诉讼, 周围环境会越来越不利, 局面也不会持续太久, 目前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丧失, 可以说, 这种成功不会被人们所尊敬。
■应变法则
以法解决争讼, 问题不可持久, 并要坚持和解、协调优先原则。
■应变谋略
●居安思危, 临危不乱;●减少投入, 增加收益;
●环境险恶, 谨慎行事;●损人利己, 终无所获;
●位高险生, 慎之又慎;●以退为守, 减少损失;
●依法裁决, 公平争讼;●天道忌盈, 卦终未济;
●宽严得宜, 少祸多福;●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摘要:为了创新、发展、弘扬易经文化, 推动现代易学发展进程, 在坚持传统注解的同时系统探索易经经文新的阐释方式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依据作者提出的易经新释方法 (详见《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 对易经之讼卦进行了传统阐释与现代新释之比较研究, 提出了讼卦新的阐释系统, 同时利用现代手段模拟了讼卦的变化规律, 系统破解了讼卦的变化奥义, 使该卦的卦辞、爻辞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字化、符号化、图表化、语言化阐释, 创设了讼卦之卦、爻变数、变化趋势图、变化模拟表等, 并用新的数、符、图、表、文等分别从变化模拟及变化趋势、应变法则、应变谋略等四个层次完成了讼卦卦、爻的诠释, 使讼卦的象数及义理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新的系统发展, 从而提高了讼卦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易经》,讼卦新释,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朱熹, 注, 李剑雄, 标点.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2]金景芳, 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3]王在华.易经新传[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 2006.
[4]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 (5) .
[5]王在华.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J].学理论, 2010, (6) .
[6]王在华.金川易传[Z].甘出准字016字总0205号 (2007) 066号.
[7]王在华.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甘出准号字016号总0214号 (2009) 074号.
8.中国易经文化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丁梅芊《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16.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6分)
试题答案:
16.答:(1)《易经》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影响了艺术应当“法天贵真”的创作理念;
(2)《易经》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3)《易经》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创作思维、创作传统、创作风格等。(每点2分)
17.答:首先指出《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然后举例分析隐喻象征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其价值;最后举例分析《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每点2分)
【中国易经文化】推荐阅读:
易经与中国文化论文09-02
由《易经》浅谈中国的女性观10-11
《易经》与管理研究系列(二):易经的逻辑与管理的演绎逻辑09-21
易经的名言名句07-19
易经名句摘选10-15
易经讲解:有感斯应06-26
易经与企业经营哲学11-02
易经里的智慧名言08-04
读曾仕强老师易经的智慧有感11-14
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