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2024-11-1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精选8篇)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论文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二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原则和方法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 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既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服务, 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新一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中, 很多老师、专家、行业人士都已经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着手进行机械制造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我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上既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传统专业课程, 多年来人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 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 教学手段的使用不科学。目前, 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如:投影仪、幻灯片、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这些教学手段引入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由抽象变为直观, 便于观察和认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把这些设备当成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 上课过份依赖PPT。其二,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门课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 毛坯的制造和零件的切削加工等内容, 学生必须结合大量的实践才容易理解。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分离, 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 或者是先学完实践再学理论。其三, 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 这门课的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答卷的形式出现, 因此, 学生只是单一的追求卷面分数, 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 无关的就不重视, 导致高分低能, 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加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1) 课程体系模块化, 将该门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冷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模块。 (2) 教学内容工种化, 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工种分为车工、钳工、磨工、刨工、铣工、特种加工等。 (3) 授课过程项目化, 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实训内容以实训项目的形式予以教学。 (4) 教学要求层次化,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 (5) 考核方式科学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生活化。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有利于促进宿迁乃至苏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 因此, 该门课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教学目标要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特别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的能力目标要能与我们的企业的能力目标要求相结合, 与我们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接轨。 (2) 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对准市场。适时变换我们的教学内容, 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 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 (3) 教学方法新旧结合。汲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闪光点, 运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任务化教学模式, 教师“做中教”, 学生“做中学”。 (4) 对准实践抓教学, 对准职业练技能。对于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些实践环节, 我们要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予以体现。对于职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技能, 在平时的实践训练中要突出强化。 (5) 课程改革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在教学中, 不断的探索和发现, 及时更新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原则, 我认为该门课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我借助了实训车间的一些相关的机械零件, 及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 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兴趣, 加深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在讲授到某个环节时, 再让学生亲手触摸实物, 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 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教师不能局限在三尺讲台, 应当多到学生中互动,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这样的课堂才不显得“枯燥乏味”。

总之, 我们应该紧跟课改的发展方向, 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立足本地、本校实际,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适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书元, 王克明.《机械制造技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18) .

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三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我校特色,适应机械工业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机械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科技发展最新技术以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了机械特色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还结合科研工作,总结了众多机械制造实例穿插在各章节之中,如针对某型号飞机水平翼钻孔工序问题,讲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及生产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某机械用大直径盘形零件焊接后精度下降问题,讲解残余应力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及对策等。通过举例,使学生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多方面的机械制造知识,培养学生对机械工业的兴趣,为未来从事机械领域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适应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当前,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制造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机械新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都对机械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工艺水平基础上,还要求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应用等,并且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了感性认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形式”

针对课程重点内容设计了若干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在课堂上讨论,进而引导学生采用联想和类比等方式对技术基础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比如概念、原理等)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比如在讲授尺寸链的概念时,以往的教学方法令学生理解不深,本人则在教学中举例:每天下课后从机械实验室到食堂,花费的最佳时间应该为15±5分钟,如果中间经过综合楼,经统计从机械实验室到综合楼一般花费的时间为4±1分钟,那么从综合楼到食堂应该在多大时间范围内才能保证总时间在15±5分钟以内?课堂上所有同学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本人首先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实际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常应用尺寸链的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和总结,结果学生们轻松理解了尺寸链原理和主要计算公式,并且总结了极值法的优缺点,引出了概率法及其应用等。类似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在课堂讲授环节上往往以板书为主,近年来电子讲稿逐渐普及应用,然而如果仅仅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上,虽然节省了在黑板上绘图等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帮助作用并不显著。为此,本人将三维工程软件Solid works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该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三维实体造型,可以实现空间虚拟装配并且进行运动仿真,还可以完成简单的受力分析等工作,是目前现代企业应用非常广泛的工程软件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该软件建立大量三维立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基准、定位、夹紧、夹具等重要概念,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装配体零件并进行了动画仿真,用于说明六点定位原理、工件定位过程、常用夹紧机构、各类机床夹具、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夹具设计过程这一节的讲授中,运用Solid works软件演示了夹具体运动过程仿真,并对夹紧力进行了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给学生介绍了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夹具设计的基本过程,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三、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工程性、实践性强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大特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本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

(一)利用三维模型、动画及视频资料等手段

由于课程学时、教学场地以及学生人数的限制,我们无法实现全部课程的现场教学,其基础理论部分还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课堂讲授不等于照本宣科,本人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实例、三维模型、动画以及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虚拟场景和实际加工过程录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沉浸感和现场感,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复观察,场景和视频也可以反复播放,为学生加深理解提供了便利,这是现场教学不容易做到的。

(二)设计安排相应实验

针对课程内容,安排了机床夹具拆装、工艺系统误差分析、刀具角度测量以及金属切削机床结构等部分实验,内容涉及了本课程的几个重点部分,既包括传统的机制工艺,又包括机械制造领域相关的一些现代制造技术,确保学生在两方面都得到实践锻炼强化了学生们对工艺规程制定过程的认识,加深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其他外延手段

课堂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本课程的全部,本人在后续的生产实习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对课程进行了延伸,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场讨论、小范围座谈、指导学生写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我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了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和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突出机械特色,包括教材、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了我校与机械大型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另外,还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在机械制造工艺等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法,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生产单位的反馈表明:本课程的改革对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锻炼、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满足企业对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秀琴.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8):38

[2]段玉銮,郝志功,宋建林.谈高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7, (5): 10

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四

在现代技术及应用发展迅速,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到能力型转变的过程当中,我校提出了“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教育方针,学院针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把原有机械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整合为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原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32学时,实验8学时;原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在学生金工实习后进行,不单独设实验课程,教学32学时。整合后的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56学时,实验16学时。

一、改革原因

教改以学校“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教育方针为导向,适应经济与技术发展要求,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从人的发展着眼,突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工程材料课程主要内容包括:①工程材料的种类与分类;②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金属晶体的晶格特征与理论,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结晶凝固的规律特正;③金属凝固的相图和组织,以铁碳合金凝固为重点;④铁碳合金的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⑤其他工程材料介绍;⑥机械零件的设计与材料及其处理、制造工艺的选择关系。

金属工艺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铸造;②锻造;③焊接;④机械加工及加工设备;⑤现代先制造进工艺。

因为材料的工艺性能取决于材料性质、零件或构件的结构特征,以及加工制造的技术方法特征三个方面。材料的组织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零件的性能,材料和加工设备限定零件的结构工艺,同时加工工艺也限定零件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能;反过来看,即如何更好地从客观上使材料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来满足既定的材料性能要求,如何更好地从客观上使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满足零件结构与性能的需求。

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都是为了得到结构和性能优良的构件,而工程材料只研究材料(包含材料组织和性能),金属工艺只注重工艺(包含工艺方法和工艺设备);依据大工程观背景下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科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经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研讨,学院同意,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整合成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整合并优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科与专业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改革主要措施

工程材料以往的教学多是课堂讲授和基础实验组成,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枯燥、知识点多,学生的实践感知少,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表现为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毕业后在生产实践和工程设计中,对材料选择和处理的水平比较弱;金属工艺以往的教学是在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以后进行,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并不再设置课程实验;同时金属工艺也只以传统的金属成型工艺讲解为主,对传统技术的更新应用及现代材料成型技术不进行介绍,这就使得学生在经历过金工实习后,对该课程的知识似曾相识,加上课堂讲解的枯燥,学起来没有兴趣,更看不到理论技术背后的价值,很难培养良好的理论技术传承与技术更新创新意识。

为改变上述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所存在的教学实践不足,兼顾传统与现代材料科学研究、实验与检验方法,常规与先进材料成形工艺技术与工艺方法,我们对课程教学与实践进行了优化整合。

(一)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体系

首先是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学团队研讨与学习、教师和学生研讨与学习的力度,做到讲实话做真事。课程组对每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教学研讨,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铁碳合金的奥氏体化与铁碳合金凝固过程、铁碳合金的热处理、铁碳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铁碳合金的焊接性能,以及对既定牌号的铁碳合金构件及其性相关起来;我们还邀学生参加研讨,邀请曾经学过该课程的同学及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同学,大家坐在一起,谈谈感受,寻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安排。这一举措,一方面使教师更深刻地认知到工程材料特性及成型工艺原理对于制造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更切实地促使教师更实际地思考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

其次是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由我校牵头联合数所兄弟院校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具更适合课改教学的教材:充分突出工程材料机理、材料处理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材料选择和材料工艺的关系;突出材料性能、工艺性能、构件性能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领路人,使学生有本可依;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例如以现实的案例说明工科学生懂得工程材料学和材料制造成形工艺的价值,以动态的画面展现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和构件特征;以案例型作业来强化抽象概念的理解;以方案型作业来训练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原理的学习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原理的工程价值认知得以深化。

(二)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

首先是实验分级。在原有工程材料必做实验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消失模铸造和激光焊接两个开放性试验,以弥补传统金工实习所缺失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实践,方便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实践,也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随着课程建设,还会逐步增加传统技术更新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和现代新技术应用性实践教学。

其次是增加观摩性教学。我校发挥地方优势和校企结合优势,带领学生走进铁合金厂,铸造厂和化工机械厂观摩;并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结成对子,让学生重新体验热处理、车铣刨磨的技术特征。

第三是吸纳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鉴于我院该课程组教师近年来先后与企业单位签订了几项横向技术合同,我们在材料选择处理及实验分析鉴定,结构工艺设计及验收标准界定等项目活动中,有意吸纳学生参与技术应用锻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价值感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改革效果

课程改革,克服了传统上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的状态。现在的课程教学考试,以重点工科院校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课程试卷为蓝本命题,教考分离,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五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倍受关注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又主要包括协议分析、网络配备设置、网络组建、网络应用开发部署以及网络性能测试等内容。

此外,在学习了课本上的单元实验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在实际操作中的欠缺和网络技术需求,综合运用课本中提到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际操作中的网络应用,并将其连接到互联网,不断地进行应用测试和数据分析,从而完成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对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

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随堂实验”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安排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处于中小学的学生很是适用。但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时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规律,如:1)实验操作要简单且有意义。2)教学内容要与老师教授的知识有联系。3)操作时间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等。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缜密的教学方式。此外,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在上课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全面指导学生完成教学要求。由于实验操作对象不同,学校常把计算机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可以就自身情况来选择。

(二)实验室实验

设置这样的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这种教学形式是在学生由实验室中独立操作,教师在此模式中仅充当指导角色。这种实验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

1)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新的实验方法。

2)初步学习操作方法或巩固课堂中教师传授的实验方法。

3)系统性地整理脑海中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4)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更深一步地了解、认识,让一些概念更加规律性。

5)对于所学内容要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操作中得到提升,加强自身的体会。

6)在学知识之外,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对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的建立也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在实验室中操作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充分预习,熟知一定的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老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监察学生的实验方案,确保让学生每一次实验操作都有明显的效果。

二、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现状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紧随国家网络发展的步伐,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而现在的学校最为重视的还是课堂教学环节,为数不多的学校已经采用网络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的内容往往都集中于网络环境的基本建设和其设备的使用能力培养上。在网络教学中,学校又增设了异步串行通信实验、虚拟局域网配置、域名服务器配置和文件传输协议等内容。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操作内容,操作室中需要有很强大的硬件配置,而对于多数学校来讲又是不可实现的,因而能够开设网络实验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

在教学中,实验小组需要进行网络实验操作训练。以“简易VPN网络的组建”为例,实验中采用SoftEther软件来实现无线网络连接功能。由于SoftEther软件可以模拟一块以太网卡,并在虚拟网卡和虚拟HUB间建立隧道,通过这个隧道,安装了虚拟网卡的因特网主机就可以穿越因特网和路由器同时连接在虚拟HUB上,从而组建了一个简易的VPN网络。由于内网通使用原始保留的IP地址,而这些地址不能够被路由,使得因特网的主机并不能访问内网中的主机。这时SoftEther就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将因特网上的主机与家中的LAN甚至企业中的LAN进行连接。倘若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将实验室中的每个小组分别配置一台路由器和两台安装了SoftEther软件的P4微机,提供两个校园网络接口就可以利用学校中的因特网IP地址来模拟因特网进行连接。

三、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方式

(一)使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更加层次化

由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要想进行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就得从根本——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出发,建立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编程设计能力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子学科有:计算机网路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

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分为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开设网络基本技能实验课程,这包括网络资源搜索以及使用、网络基本故障的判断和定位;

第二层次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对计算机网络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设网络协议仿真实验;

第三层次是本次改革的最高目标,主要以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课程开设网络工程以及网络管理系列实验项目为主。

(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优良实验方案

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实验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这就突出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设计一套优良的实验方案需要设计方对计算机知识有充分地了解、掌握,甚至对计算机实验技术原理都有一定的熟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套优秀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仅仅是基石,要想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实验操作者本身还需要熟络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操作技术能力。

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六

摘 要:传统的机械课程教学以口授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单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本文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感性认识,化静为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图文并茂,声情融汇,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

关键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第十四章液压传动是技校高级工专业学生的必修的章节,这一章节实用性、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底子薄、知识结构差、动态机械思维能力不足,如果在教学上仅靠传统的几支粉笔、几张挂图,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得到的是“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满堂睡觉”的结果。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自主地学习,笔者探讨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力目标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注重教师的帮助、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思考

以“任务驱动法”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将过去提出的“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的教学方法,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况,将信息化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地结合。

案例一 在§14-2液压传动系统的压力与流量中,讲授压力的形成与传递课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查找液压传动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从收集资料中发现,基本每个组都收集了千斤顶的工作图片,这时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千斤顶能顶起汽车几吨重的重物。做了这个铺垫后,为教师在讲授“静压传递原理在液压传动中的运用”这一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让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并研究形成初步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二 以小组的形式做小球注水试验,对照静止油液压力的三个特性。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现象的观察,在头脑中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这就是他们进行思考和学习的动力。

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分为组内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三个环节,通过组内自评,以评促学;通过小组互评,以促进团队意识。最后,老师从巩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方面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三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讲授“液压系统压力的建立”时采用Flash动画课件,课件一,负载阻力为零时;课件二,负载阻力为F时;课件三,负载阻力为无穷大时。动画课件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在密封容器内油液的压力取决于负载,负载越大,压力越大的道理。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促教、兴学双丰收

1.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在充满信息社会的今天,采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下的一种辅助教学,教师要用好多媒体技术,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能运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收集、组织、编辑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平时要不断地关注行业的发展,自觉学习新技术,大量收集新技术的文本、图片、视频及相关网站等资料,储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件课件素材,制作出教学内容丰富的优秀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提供有力的教学工具。

第三,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又促进本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的教学思路。

2.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校园内建立教学资源库,将教师的电子教案、课程图片、课件、视频及课程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传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 篇七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研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技术的一门学科, 内容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 是多门课程的精炼与组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 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涉及的知识点多, 范围广, 信息量大, 综合要求高。学生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 普遍反映内容庞杂, 难以抓住重点;知识点抽象, 难以理解吸收。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并提高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课程的教学经验, 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2 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 设置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地去听课, 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讲授工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的时候, 提问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好位后, 加工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全部合格的零件?通过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然后再次设问如何通过定位误差判断夹具是否能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2.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庞杂, 很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 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知识讲授得清楚明白, 虽然教材中刊出了大量的图片, 但由于受清晰度、幅面的影响,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可视的优势, 把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讲授不同机械加工方法的时候, 可以播放录制的各种机床的现场加工视频;讲解工件的装夹方法时, 播放不同装夹方法的视频, 变原来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为更加直观的视频, 使教学内容“动”了起来,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习的兴趣, 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 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 使学生犹如身临讲过现场, 实现了课堂教学现场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课件, 这样会带来教学节奏快, 教学内容过多, 内容冗繁, 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的板书, 调节讲课进度,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 详略分配得当。

2.3 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实践性强, 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教学, 安排学生到安阳鑫盛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安阳第二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现场参加实习, 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织现场教学。通过观察各种机床对不同零部件的加工, 零部件安装、整机调试, 使学生的对所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设有工程训练中心, 中心有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间和热处理车间, 在理论课老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 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中心进行实训。比如在学习完工件的工艺规程制定理论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 然后按照自己编制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 通过实践来检验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范围广, 信息量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优化教学方案, 从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分析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加强实践环节几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昌娟, 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8) :70-71.

[2]郗长青, 耿素花, 林红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12) :188-190.

[3]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5 (3) :59-60.

8.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篇八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传统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直分为电路分析(以下简称电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下简称模电)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以下简称数电)3门课,是我院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追求自身系统的完整性,这3门课有部分内容重复,且相互衔接松散,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通常是以课程内实验出现,完全依赖于理论课的进程,且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多、学时少、应用性弱的矛盾。实验内容更是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缺少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的问题。所以,学生对做实验普遍不重视、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结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实验中心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情况,经过综合分析: 应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看待,将电分、模电、数电三者实验课程合并为1门名为《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明确该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并对其进行优化。《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融会了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知识,优选了其中的典型实验;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突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管理,更新教学手段等措施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时数,增强了实验的系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电类专业人才,为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建议从以下已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验课堂教学组织的改革

在科学发展史上,实验和理论互为依存,理论是实验事实的总结,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同时还是判断、修正错误的依据,也是发展理论的起点。从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看,实验教学理应受到教学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的重视。但是,当前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不能同步。表现在:理论教学中的元器件知识和基本电路理论没有得到实验的及时验证,而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和合理解释,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理论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环节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为宗旨,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探索了一种“理论→实践→理论”教学模式,改变现在传统的单一理论验证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是以教师针对本次实验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巩固,然后在让同学实际操作,讲解与操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得到巩固加深。之后,教师再针对实验进行补充知识的讲解。从“牵着学生的手往前走”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往前走”,

二、这门课程对应的教学用板的改革创新

目前实验室使用的教学用板几乎都是以厂家的形式定制教学用板,其实验内容固定、单一,未必适合现代教学实验实践内容。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元器件的损耗老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及时更新维护。检查教学实验板的好坏和线路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而设备老化、故障较多时,会浪费掉大量的不必要的实验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原有实验设备组数少,不能保证一人一组,且更新换代很慢,陈旧的设备早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要求。

针对这些情况,应对解决的方法为:学院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定制开发新的教学实验板,不再使用厂家自定制的,使教學实验板更具有通用性,功能更齐全。学院再设立一定的实验室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从源头彻底解决制约开放实验室的根本问题。这样就可以对教学实验板、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三、学生的综合应用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采用的是集成化、模块化的综合实验板。学生在现在的实验过程中只需按照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电路板,选择测试仪器,不需要具体选择电路元器件,搭建电路,这样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实验,但掌握不了实验中元器件的参数识别、性能测试和选用,掌握不了基本单元电路的安装方法、调试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对学生进行完全开放。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一些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并自带器件和实验工具,学校提供实验仪器、场地。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另外学生除完成规定的必选项目外,还可以自选内容,设计调试一些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甚至可以实践一些感兴趣的课外电路。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实验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实验室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式”实验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了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应用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还解决了实践学时少与综合性、设计性课题难以付诸实现的矛盾,使少学时内完成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成为可能,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实验教材和讲义PPT的改革

除了以上的改革计划外,为了构建符合电子技术发展要求的、层次化的教学体系,打造系列化、立体化的特色教材,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化的现代教学方式,建设虚实结合、激励学生创新的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现代化电子设计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构建了符合电子技术发展要求的、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2)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相互配套,实现了教材立体化。

(3)教材与课程体系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4)实际实验与计算机仿真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实验综合效益。

(5)建设教学网站,实现了课程教学网络化。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强本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不断的创新,为培养实践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新.《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7(1):33-35

[2]吴仕宏.《电工电子技术课教学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7)

上一篇:以day结尾的单词是下一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