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2024-08-21

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1篇)

1.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1、报告调查的原因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最令人头疼的便是对高中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近年来中学生因与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频频出现。如:某中学一学生与同班同学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两人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终于有一天,其中一位学生带刀将另一学生活活戳死;再有,某中学一高高中生临近高考,面对高考及父母的压力,精神崩溃,为寻求解脱的办法,其结果是将他亲生母亲杀死在家中。另外,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百忧解”热线传来消息,青少年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成为近期咨询的热点。咨询员反映,近一段时间,试婚、第三者插足、婚外恋的话题少了,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电话逐渐增多,几乎每天都有。咨询者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和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年龄约为17岁至25岁。交谈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社会、对所处环境充满敌意,抱怨人与人之间太虚伪、互相欺骗,很难与同学同事沟通,对生活感到厌倦、绝望等等。而悲剧的发生就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与父母间的情感沟通。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2.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在医疗体系中, 全科医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全科医生, 我国有六位一体的统一定位, 分别是医疗、保健、康复、预防、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6方面[1]。2010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等6部委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 目前在数量上仍有很大缺口, 今后仍需要大力发展全科医生队伍。因此, 结合社会需求, 培养具备相应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现状以及社会需求, 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给出一些建议。

1 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 到2013年底, 全国已有近8.5万人参加了医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其中有10%左右的人通过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有130人, 卫生服务站平均有16人。对13个省市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82%的人员、卫生服务站有69%的人员参加了全国全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有6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53%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参加护士岗位技能培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 平均分别有14人和4人参加全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

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提供的数据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学历仍以本科和大专为主, 比例分别为42%和5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生, 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3%, 中级职称的占41%, 初级职称的占44%, 无职称人员占2%;西医占69%, 中医占13%, 公共卫生类占9%, 口腔医学类占6%, 中西医结合类占3%。

2 全科医生培养和需求调查

2.1 调查材料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向某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全科医生发放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全科医生当前工作现状以及对于培养的看法和要求。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总体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来自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0名全科医生, 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 具有30年以上行医经历。只有32%的人具有本科学历, 本科以下学历者占63%, 具有硕士学历者仅占5%。仅5%的人毕业之后就取得全科医生资格, 50%的人之前为内科医生, 20%的人之前为外科医生, 10%的人之前为妇产科医生。有45%的人已通过考试获得全科医生初级资格, 35%的人获得全科医生中级资格, 其余均未取得全科医生资格。

2.2.2 调查结果在调查对象中, 有25%的全科医生是因国内医疗

模式转变而成为全科医生, 有18%的人是基于节约卫生资源, 还有21%的人是出于处理百姓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 17%的人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良好平台, 19%的人则是因为医疗观念的转变而成为全科医生。

在所有调查者中, 有55%的人是通过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30%的人已经接受过全科医生培训, 仍有1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在调查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中, 有31%的人长期工作在服务站, 42%的人长期工作在服务中心, 27%的人定期在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之间调换。

调查对象中, 绝大多数人无行政职务, 目前无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有51%的人认同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六位一体的作用, 仅12%的人认为起到了一定的家庭医生的作用。全科医生给老百姓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除了常见疾病的诊疗外, 还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养老保健咨询、就诊引导等。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全科医生的综合管理和临床治疗能力仍比较欠缺, 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仍有待提高。

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仅有少数能完全满足需求。调查发现, 患者和全科医生的接触程度也各不相同, 51%的患者会经常与医生沟通咨询, 医生对其身体比较了解;24%的患者只会在生病时与医生接触;18%的患者会主动与医生联系咨询;仅有7%的患者与医生建立了紧密联系, 长期保持着沟通和深入交流。

关于普通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差异, 绝大多数人认为表现在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诊断治疗的范围、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全面方面。而对于全科医生个性化治疗、人性化治疗、改变诊断思路、减少医疗纠纷的认可度很低。

对全科医生自身而言, 有29%的人认为其优势在于疾病预防, 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方面;51%的人认为可以和患者良好沟通, 密切接触患者, 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13%的人与患者长期联系随访, 治疗诊断比较熟悉;7%的人认为在服务范围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绝大多数医生比较满意, 不赞同职业被贬低, 有一半人认为全科医生这个职业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针对当前的行医环境, 被调查者的选择不完全一致, 且极不乐观。31%的人认为基本符合自己的想法, 37%的人认为与自己的理想还差一点, 21%的人认为非常一般, 其余11%的人则认为相差甚远。32%的人认为工资较低。

2.2.3 全科医生需求分析

在全科医生培训方面, 有42%的人认为课时远远不够, 且操作实践较少;有27%的人认为在学习课程后仍需要自己继续学习;12%的人认为课程时间设置太长;其余19%的人对全科医生课程设置比较满意, 认为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

针对一些小专科的专业技能学习, 比如皮肤科、神经科等, 43%的人认为讲课的最佳时长为1~2周, 29%的人则认为应安排多科门诊轮流两周讲课, 22%的人认为在遇到问题时自己通过看书解决为好, 其余6%的人则认为培训对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多此一举。

继续教育是最适合全科医生的教育方式, 有63%的人选择常年报名参加学习班, 21%的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方便的网络教育, 其余的人则对自己的自学能力非常自信, 选择通过上网或读书的形式去学习。

在培训内容上, 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是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熟练的临床治疗技能和预防、康复知识, 而社会管理学知识和沟通表达方面则未得到足够重视。

最后, 几乎所有调查者都认为正面宣传全科医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老百姓的认识, 稳定全科医生队伍。

3 全科医生培养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对之前仅会在国外出现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已经有所了解。但调查发现, 因为缺少科学客观的宣传, 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缺陷。为达到普及全科医生的目的, 要对全科医生的概念大力宣传, 从而引导人们对全科医生有正确客观的认识, 使全科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广泛支持, 有利于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

本次调查发现, 大部分市民还没有真正接触或者体验到全科服务, 实践最具有宣传作用, 亲身体会方能更好宣传。因此, 要通过电视、网络、报刊、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达政府的目的, 提高社会关注度,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努力改变人们生病就去大医院就医的习惯, 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服务。通过一次次的体验, 发现全科医生的服务优势,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最终达到全科医生成为人们就医首选的目的。

3.2 多举措引导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 发现医学生相对于老百姓来说对全科医生的认识更为清楚, 也间接反映出在医学教育中融入全科医学知识的必要性。但理解全科医生概念的医学生仅占67%, 这一结果显然非常不令人满意。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知识, 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全科理念, 从而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

被调查的医学生中有近60%的人在毕业之后成为全科医生, 因此在全科医生的待遇、社会地位和全科知识教育方面要有所改变。医学生不愿成为全科医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全科医生体系还不完善, 社会地位低, 待遇不够理想以及毕业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等,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需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同全科医生。在毕业后愿意做全科医生的医学生中, 真正出于为人民健康考虑目的的仅占25%, 其余都是出于工作难找或者自身今后职业发展、增加自身医学知识等目的。只有帮助医学生摆正心态和位置, 才能使全科医生成为医学生就业的首选。

在全科知识学习上, 有41%的医学生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是3~4年的规范培训, 有32%的人希望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边工作边接受全科医生的指导, 从而快速提升职业技能;19%的人认为医学院应该设置全科医学专业;14%的人认为在毕业之前进行简短的实习和岗前培训即可, 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目前在上海实行的全科医学科学化培训, 比较符合学生的要求。若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可以继续推进全科医学成为独立学科。另外, 在全科医学教育学制方面, 医学生希望能设置得更加合理, 在保证不浪费教学资源的同时, 有效利用时间。

3.3 规范全科医生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全科医生最为缺乏的是实际操作经验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上, 培养时间短和操作经验缺乏等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这也是很多医生关注的焦点。另外, 有些课程仍需要自学, 有的课程教学时间过长, 且存在内容重复现象。

根据调查结果, 只有少数患者主动与医生联系、建立良好关系, 而保持长期联系的少之又少。在另一项调查中, 全科医生最薄弱的是综合管理能力和临床治疗技能, 同时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也非常欠缺。全科医生应该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多打交道, 必要的沟通、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或缺的[4]。建议在教学过程中, 增加一些实践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实操机会, 并提高实践考核比重。

对于某些小专科的专业知识培训, 如神经科、五官科等, 多数人更加喜欢1~2周的授课方式, 同时配合其他门诊科室进行周期轮转。另外有很多医生更加偏向于自己看书, 自学解决问题,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全科医生继续教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为医生提供远程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已成为全科医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进行继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全科医生培养需要特别重视规范化操作, 形成一个统一的资质证明和考核标准。另外, 全科医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 应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结语

今后的医疗工作中, 全科医生将会逐步成为主力军, 队伍也会逐渐扩大。在追求量增加的同时, 要严格把控全科医生的质。通过科学、合理、完善的培训方式, 逐步培养出让人们信任、满意和放心的全科医生。

摘要: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教育为全科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全科医生概念的引入, 实践的积累,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本文对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调查, 结合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 发现全科医生培养的不足之处, 探讨完善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马维红, 李琦.新医改背景下全科医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探讨[J].广西医学, 2011 (9) :1219-1221.

[2]高力军, 吴群红, 郝艳华, 等.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 2014 (1) :58-59.

[3]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5) :25-26.

3.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 三年后;地震灾区;初中生;比较研究;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0-02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此次以汶川第一中学初中部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三个年级中各抽出2个班,每个班均以全班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的对象,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共调查327人,获得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应答率为96.0%。有效问卷中男生共计152人,女生共计162人,初中一年级学生114人,初中二年级学生100人,初中三年级100人。

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目前应用心理学典型量表,包含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等。该量表共包含有90个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每一个问题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从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分别是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可以分解出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心理症状。

(2)采用特别编制的人口学资料问卷该问卷主要针对灾区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可以分析地震后影响学生心理康复的因素,有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spss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其中,我们主要对因子1——因子9进行了分析。

沃们统计出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百分比,任意因子分中因子<=2的人数有106人,占总人数的33.8%;2<=因子<3的人数比例为50.6%;3<=因子<4占人数比例的13.1%;4<=因子<=5占人数比例的2.5%。

分析表明,随机抽取的314名学生中,有心理问题(任意分子>=2)的人数为208人,占所选出样本容量的66.2%,

2、scl-90各因子均分及各因子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比例问题

我们按各因子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和比例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下:在因子一中(2<=因子<3)的比例为13.1%,相应的从因子二到因子九在因子大于等于2小于三的比例分别为24.8%,20.1%,14.0%,15.6%,15.6%,15.6%,14.0%,12.7%。

上面的各项数据主要反映了各个因子在心理问题上所占的比重,根据各个因子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得出所调查者各个症状的严重程度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恐怖—敌意—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

3、学生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情况

任意因子分>=3,即是中等及中等以上心理学问题,需要重点关注,这一人数为49人,参见表(一)的统计结果。

从统计数据的结果分析,进一步发现每个因子都有学生出现较严重的程度(因子>=3),具体数据是躯体化6人,强迫13人,人际敏感13人,抑郁14人,焦虑9人,敌意13人,恐怖14人,偏执7人,精神病性8人。

4、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别

我们对心理状况的年级差异进行了统计,初一,初二,初三中任意因子大于2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1%,22.6%,24.5%。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心理问题(任意因子>=2)的比例递减依次是初三,初二,初一。

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比分析

此次的问卷中,人口学问卷共设有十二项。即是从十二个方面去分析特定群体中不同类型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此处结合两个人口学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我们对地震灾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重点分析。

(1) 是否是留守儿童的不同心理状态

其中留守儿童在从因子一到因子九得出的因子数大于二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6.7%,30%,23.3%,23.3%,20%,26.7%,30%,23.3%,23.3%,20%.因子大于二则说明这部分学生存有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的因子数在各因子中大于二的比例依次为21.1%,16.4%,15.3%,16.4%,14.6%,27.9%,23.2%,20%,17.9%。

在抽样调查的6个班中,共有留守儿童30人,占总人数的9.6%,其中初一有14人,初二6人,初三10人。可见地震后灾区留守儿童人数相对整体来说较多。另外从上数据中得出:

1.在留守儿童中心理问题占比例最大的因子是因子7—恐怖,其次是敌意,再次是强迫。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集中在因子2—强迫和因子3—人际敏感中,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因子数有根本性的不同。

2.在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各个因子进行比较中发现。即使在同一因子的比较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因子比例要大,且几乎每个因子都要高于非留守儿童。

讨论:此次研究显示,1.三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整体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66.2%,这是一个比例相当大数据,这说明地震后及时的心理干预指导、与后续的心理辅导工作未获得明显的成效,三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仍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应值得长期关注。

2.各个因子在心理问题上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三年后地震灾区初中生因为所面对的学习生活、家庭环境、接受的心理指导程度、自我调节能力的不同,出现心理障碍的因子数不同,且突出表现在强迫和人际敏感两个心理问题上,故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3.测评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为14.98%,这部分的同学虽然占的总体比例不大,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达到干扰学习和生活的程度,因此必须特别加强关注和采取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免因心理问题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4.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由初三向初一递减(24.5%→22.6%→19.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也越来越懂事,对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就更加的难以忘怀。此外,初三学生要面临升学,所以年级越高学习的压力也就越大,心理问题也就越突出。

5.地震灾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症状自评的各因子比例大且有根本性的不同。相对来说此类学生更加缺失家庭的温暖、受到地震影响的恢复时间也更长,难度也更大。故应该得到针对性的心理指导。

4.关于地震的初中英语作文 篇四

Because of the weather , there was a great tarthquake in Guangxi .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 I looked very distressed. Our country is firefighters and police arrived at the scene in time, Saved a lot of people . I hope they can have their own homes as soon as possible. Although not all the wounded are saved in the earthquake,many people of my family went to the dead. But i think you have to be strong,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Do not deny the world because of one failure. Try your best to make yourself better. The only one you can do right now is to get stronger and help more people in the future. Let more families complete.

5.关于青海玉树地震问卷调查 篇五

1、你是否经历过地震? A有B没有

2、您是通过何种渠道听说青海玉树地震的?A新闻媒体(如电视、网络等)B听朋友说的 C有亲戚/朋友在青海 D其他

3、请问你获得地震知识的途径? A、老师讲解B、学校宣传C、自己主动了解D、无意中看到

4、地震发生后您做过哪些与地震有关的事情?(可多选)A捐款/捐物 B献血 C做志愿者 D没参加任何活动

5、您通过哪些渠道进行过捐款、捐物?(可多选)A单位/公司 B社区/居委会 C红十字协会 D慈善基金(如壹基金等)

6、促使您捐款的原因是什么?A自愿 B看到别人捐不好意思不捐 C党费 D被动捐款(如扣工资等)

7、青海地震是否会影响您以后去青海的旅游计划?A会 B不会

8、在灾后重建中,如果可以您愿意参加哪些活动?(可多选)A领养灾区孤儿 B与灾区家庭接对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C灾区做当愿者

9、现在您对地震的关注度如何?A很关注,总是看新闻报道 B比较关注,有空就看 C偶尔看看 D不关注

10、关于灾后重建,您最关心的是什么?A捐款等资金的流向 B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C投入建设的人员分配问题D其他

11、对于玉树这次地震,政府所做出的应对政策您是否满意?A很好,完全体现出了以民为本 B还可以,基本做到了政府的责任C一般,可以看得过去 D很不好

12、地震后每个人都会积极救人,那么您会怎么做呢?

A、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B、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尽力把被压者拉出来

D、先救老年人和小孩

13、当您在户外时,地震突然来临,您应该怎么办?

A、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B、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C、不随便返回室内

D、马上回家

14、对于玉树地震的灾难,你最说的祝福?

专业班级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

为世界画一双眼睛

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

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

为你写下传奇

用初次看见你时

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让第一个水滴的透明

留在你最深的心里

让第一屡微风的清新

成为你最深的记忆

用所有夜晚的月光

陪你迎来黎明

用第一次想你时我的心情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

感动你我写下祝福的话语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废墟下的亲人——有你在一起刘功业

你把我的手,握得紧紧

我把你的胸,贴得紧紧

废墟上,是我们的家园

废墟下,有我们的亲人

墙倒了,屋塌了,家没了

灾难无情 人间有爱

只要咱们还活着,就没什么要紧 隔着那些坛坛罐罐,吵吵闹闹 我们的心,从来没有靠得这么近

我还没有挑满那缸子水

我该早早放出那牛羊群

虽然生活中有许多疲惫怨怼

有你在一起,灾难再大塌不了天 冰雪再厚挡不住春

就是想那俩孩子,每天走的那么早 你说他们要是今天迟到了该多好啊 学校的土坯房,不知道能不能站稳 还有他爷爷前天骑马走亲去了山那边 隔着一条河,盼着那边就别这么震

你的脚在哪里?能动你就伸一伸 你的腿在哪边?压住了就别强硬抻 你千万不能睡着了,咱们互相说说话 要不给我唱支歌吧,就唱你是我爱的人

你听啊,你听,外面来了救命的人 你来啊,你来,咱们一起大声地喊 救救我们吧,救我们的是亲人解放军2010年4月19日

6.关于6.12地震受灾情况的报告 篇六

“6·12”地震受灾情况的报告

昭通市人民政府:

2012年6月12日21时40分39秒,盐津县发生ML4.2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北纬28°08′,东经104°17′(牛寨乡敦厚村)。该次地震属于浅表地震,全县震感非常强烈,彝良、大关、威信,四川宜宾、泸州均有震感。全县10个乡镇不同程度地受灾,特别是以牛寨、盐井、兴隆、落雁等四个乡镇受灾较为严重,盐电公路多处发生岩石崩塌,县城周边出现了多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点。现将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具体受灾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9 个村(社区)民委员会 175 个村(居)民小组5850户21085人不同程度受灾。

(一)民房受损情况。全县共有4个乡(镇)19村(社区)175个村(居)民小组1299户4546人受灾,倒塌房屋28户57 间,损坏房屋1271户1894间,其中:严重受损75 户187间,一般受损1196户1707 间,紧急转移安置24户79人。直接经济损失613.9万元。

(二)人员伤亡情况。因灾受伤人口6人。

(三)交通受损情况。盐电公路多处发生岩石崩塌,致使路面受损。部分乡道、村道交通基础设施受损。

(四)教育、农业、水利、卫生、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受不同程度受损。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地震发生后,省政府李纪恒省长打电话作出重要指示,市长刘建华、市委副书记李勇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李疆同志也作了指示。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启动了《盐津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晓同志立即作了安排部署。主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召开紧急会议,做出安排部署。灾害发生后,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晓立即召集在家的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做出五点安排部署:一

是县地震局要做好地震的检测、分析、预测工作;二是县委办、政府办要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通报工作;三是宣传部要抓好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杜绝负面报道引起社会混乱;四是县公安局要着力维护好社会治安,保障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五是立即分成四个救灾小组迅速深入灾区,调查核实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做好紧急转移安置和救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群众因灾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灾情核查,稳控灾区群众。地震发生后,一是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派出来由民政、建设、地震、国土等部门组成的抗震救灾工作组,赶赴震源中心的牛寨乡敦厚村调查核实灾情,稳定灾区群众情绪,紧急转移受灾群众。二是及时成立了四个抗震救灾工作组,由在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深入受灾较严重的牛寨、盐井、落雁、兴隆四个乡镇进一步核实调查灾情,看望慰问灾区群众,鼓励受灾群众搞好生产自救,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三是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民政局安排值班人员24小时全天候收集、上报灾情,确保灾情信息及时上报。

(三)强化次生灾害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对全县交通、电力、供水、通讯、水库塘坝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排查,及时了解掌握损毁情况,消除因灾造成的安全隐患,确保公路、电力、通信和集

镇供水等生命线工程安全,对地震造成的危房等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排查、排危,紧急转移存在安全隐患的受灾群众及其贵重物品,杜绝次生灾害的发生,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强化新闻报道,做好舆论引导。宣传、广电等部

门及时发布灾害信息,针对民众恐慌心理,做好宣传、解释、开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电子屏、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地震灾害信息和防灾避险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加强宣传引导,严防别有用心者利用灾情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确保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推进。

(五)强化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应急值守,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处置抗震救灾相关事宜,收集地震灾害信息,及时并规范上报。要求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保持通讯畅通,确保任何时候都能联系得上。

目前,灾区社会秩序良好,灾民情绪稳定,灾后恢复重建正有序开展。

三、请求帮助解决的事项

这次地震给我县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我县将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将灾

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尽快恢复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特恳请昭通市人民政府帮助我县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受灾群众自救能力差,请求市人民政府帮助解决恢复重建资金万元。

2、由于我县救灾储备物资品种单一,数量少,请求市人民政府调拨一批帐篷等救灾储备物资给我县,以备救灾之用。

7.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般信任,人际信任

一、导言

西方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齐美尔是最早对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其后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理解更多的是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或人格特质, 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1]在重复博弈模型中, 经济学家得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 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2]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 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3]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从认为信任本质上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采用“二分建构”的方法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4]。科尔曼和普特南都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涉及到了信任, 信任作为社会资本三要素之一, 社会资本的下降将导致信任度的下降, 信任与社会资本不能从理性的投资中获得, 只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获得[5]。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我们在2009年夏天进行的社会质量的调查情况的资料展开。

二、关于一般信任状况

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还是高信任度社会?

观点一, 中国是低信任度的社会。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 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维系的特殊信任, 而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 中国人普遍地表示不信任[6]。福山认为诸如中国、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国家, 其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的, 对家族之外的人缺乏信任, 因而是低信任度的社会。王飞雪认为中国人对人性善良抱有较强的信念, 但这种对人性表面上的高评价并不促进信任行为[7]。

观点二, 中国是高信任度的社会。由英格哈特主持的“世界价值研究计划”的结果表明中国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高达60%, 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六年后, 英格哈特进行了新一轮的“世界价值调查”, 结果与之前的大同小异, 仍有超过50%的中国人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8]。王绍光、刘欣 (2002) 在1998年做的调查显示, 有30%的人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 虽然这一结果比英格哈特的调查结果要低得多, 但是王绍光等人相信这样的结果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信任度国家。

我们的调查同样询问了类似的问题, 即“您认为大部分人是否值得信任”, 调查的结果显示45%的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从这一结果,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人的一般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关于人际信任状况

在人际信任方面, 我们考察了人们对于下列六种人员的信任程度:家人、朋友、邻居、医生、陌生人和外国人。我们得到的规律是, 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对邻居和医生的信任其次,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在本质上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并且反映出很强的儒家文化背景。

(一) 对家人和朋友的高度信任

首先我们来看对于家人的信任。在目前的中国, 亲属仍然是个人获取保护和合作的社会安全网的主要来源。亲属关系提供了一种在陌生人中不易发生的可信任性和恩惠度的基础。正如韦伯指出的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的纯粹个人关系上”的, 对于那些置身于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人来说, 是普遍地不信任。所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由血缘关系所联系起来的亲密的情感基础导致了中国人对于家人的极高的信任度。其次我们来讨论对于朋友的信任。朋友并不是家庭成员也没有血缘关系, 怎么会有如此高的信任度呢?我们认为答案就是上文提及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只是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不是经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彭泗清[9]曾经指出中国人相互之间信任的程度, 并非取决于双方所包含的先天的血缘关系, 而主要是取决于两人之间实际关系的好坏。因此,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还包括与自己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但非家庭成员的其他人 (如朋友) 。

(二) 对邻居和医生的中度信任

首先是对于邻居的信任。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可见在亲疏程度上远亲甚至比不上邻居。邻居同样不是经由血缘关系与某人相联系的, 而是表现出很强的地缘特征。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是经由地缘关系而建立的。这种地缘关系使人们共同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 逐渐形成所谓的共同体 (社区) 特征, 所以邻居之间已经不同于陌生人之间, 对邻居的信任自然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其次对于医生的信任是比较特殊的。医生应该属于陌生人的范畴, 对于陌生人来说是没有所谓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更多倾向于信任医生呢?医生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群体, 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代表的不是其个人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和其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 与其说人们是信任医生本人还不如说人们信任的是其代表的医疗体系和专业知识。这种信任类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吉登斯那里, 作为脱域机制之一的专家系统是依赖于信任的。

(三)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低度信任

对于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 不难理解, 就是人们对这两类人群的亲密的情感联系最弱, 或者说没有情感联系。我们仔细比较人们对这类人群的信任程度, 能够发现人们对外国人的信任要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点也许说明了中国人认为外国人要比中国人更讲诚信。值得一提的是, 高收入群体有64.7%的人信任外国人,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外国人, 从而比其他群体更信任外国人。

四、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人际信任是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特殊信任) , 而另一方面这种特殊信任并不能全面地说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 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这种信任还扩展到了非家庭成员, 通过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 从而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虽然中国人的信任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开放而不断减弱。所以考量信任状况, 或者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高信任社会或是低信任社会, 要从多方面进行。信任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 只有在充分全面完整地认识和了解该文化与社会规范之后, 才有可能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所持有的信任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郑也夫, 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 (10)

[3]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4]岳瑨, 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 (6)

[5]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理论前言[J].2004年, (4)

[6]李伟民, 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 (3)

[7]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 (2)

[8]王绍光, 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 (3)

8.初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各种社会群体成为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者。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副健康的身体是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基础。为了保障大学生基本医疗需求,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关心,减轻患病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切实提高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我们学校有建议学生们参保。但是大部分同学对医保制度不太了解,还有小部分同学没有投保。我和身边的同学们很多都参保了,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关于学校医保的好的或坏的讨论。身边的同学们对于我们学校的医疗保险满意度究竟是怎样的,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就把“大学生医疗保险满意度调查”定为我的社会实践主题。

二、调查问题研究

(一)所要研究的问题

1.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率。

2.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

3.大学生从医疗保险中获益程度。

4.大学生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二)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当代大学生对于学校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

2.难点: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于学校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增强学生们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了解。

三、实施步骤

(一)问卷设计

(二)实施调查

(三)数据统计分析

(四)完成调查报告

(五)完成时间:20xx年2月28日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过年期间,同学们都没有聚在一起,各自在家过年,所以我用问卷星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发链接拜托同学们填一下问卷。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101份有效问卷。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口头访问的方式调查身边的同学,取得一手的可靠资料并统一整理分析。

五、统计分析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得到相关资料,经过数据整理,我们可以发现我校大学生医保的实施情况,具体如下:

(一)大多数被访者不了解大学生医保:

在收回的101份问卷,大多数人对于大学生医保是非常不了解和一般了解。其中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险非常了解的只有9人,仅占总人数的8.91%,非常不了解的有33人,占总人数的32.67%,而一般了解的高达59人,占总人数的58.42%。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大部分学生都不够了解甚至是不了解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医保的宣传力度,力求达到参保的每一位同学都非常了解大学生医保制度,没有参保的同学也对其有一般了解。具体可以在校内网上发通知以及让班委在班会山或班群里面通知同学们,告知大学生医保的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报销流程等相关信息。

(二)被访者参加医疗保险的主要途径是学校:

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渠道上,多达72人是通过学校参加大学生医疗保险,占总人数的71.29%;自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26.73%;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14人,占总人数的13.86%;通过学校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25.74%。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大部分学生参保渠道主要集中在学校。

(三)没有参保的原因主要是不够了解医保和身体健康:

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大学生的原因是不知如何参加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42.86%;因为身体健康的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5.71%;从未考虑过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7.14%;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7.14%。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确实对于大学生医保不够了解,学校应该吧宣传落到实处,务必告知每一位学生。

(四)受访者每年医疗费用支出主要集中在50到100元:

在101份有效问卷中,有14人的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小于50元,占总人数的13.86%;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在50元到100元的高达42人,占总人数的41.58%;有19人的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在100元到200元,占总人数的18.81%;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在200元到500元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0.89%;每年医疗费用支出在500元以上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4.85%。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每年医疗费用支出不算高。

(五)被访者中没有享受过医疗保险待遇给付的超过半数:

其中有37人享受过医疗保险待遇给付,占总人数的36.63%;而没有享受过医疗保险待遇给付的人有64人,占总人数的63.37%。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访者都没有享受过医疗保险福利。从口头采访的几位同学口中得知,他们不清楚应该怎么用发放到我们手上的医保卡,也不清楚具体有什么福利。说明学校关于大学生医保这方面的服务和宣传等都应该加强。

(六)被访者对参加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包括赔付率、理赔效率和服务态度)基本为一般:

9.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九

1、你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有那些社会歧视?

性别……家庭背景……年龄,身高,外貌……有钱程度,还有是否是城市户口,是否本地口音,比如在广州人就看不起不说广州话的人。

2、你认为你在这个社会中你遭受了哪些歧视?

性别……身高,还有就是口音,在找工作时遭到身高歧视,现在很多招工广告就明显带有歧视的要求。

3、你认为在受到歧视的时候给你造成了那些伤害?

觉得自尊受到伤害,心理上不平衡,认为那样做违反了法律的(我是学法律的)。

二、被调查对象b,在读大学生:

1、你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有那些社会歧视?

对看上去不顺眼的有歧视。

2、你认为你在这个社会中你遭受了哪些歧视?

这个呀,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吧,不好说,比如我去群光的时候,看珠宝的售货员就有些歧视意味。

3、你认为在受到歧视的时候给你造成了那些伤害?

这个呀,在最受歧视的时候,让我觉得歧视我的人很可笑,我并不是像他们认为的那样的……以前的不记得了。

三、被调查对象c,在读大学生:

1、你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有那些社会歧视?

一么就是贫富造成的,富人有鄙视穷人的,这个例子很多不用举了吧,二是权大的鄙视权小的,比如说部分城管对小贩……哦,再就是民族了……性别我觉得还好,因为刚才那几个是大前提,如果你有钱有权,谁会在乎你是男是女?我是这么理解的——

2、你认为你在这个社会中你遭受了哪些歧视?都有哪种类型?

要说社会上的遭遇,我觉得学生还是经历少点,现在可能就是因为阅历,年龄吧,前边还没说到,不好意思——不过这些都是小方面,将来的话,可能会有的。

3、你认为在受到歧视的时候给你造成了那些伤害?

自尊……就是自尊心受挫,可能心里很不平衡,反正有可能自暴自弃。因为自己得到的是不公平,从而能再产生报复心理就很难说了。

四、调查对象d,一毕业不久之工作者:

1、你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有那些社会歧视?

有工种,比如脑力劳动者就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还有地位……还有收入……学历……找工作的时候人家要本科的,专科免谈,我是专科毕业,所以认为这是歧视。

2、你认为你在这个社会中你遭受了哪些歧视?

嗯……好像没有吧,我这公司是一个韩国贸易公司在苏州的办事处,人不多,不好说

3、你认为在受到歧视的时候给你造成了那些伤害?

重要的心理上,当时只是觉得郁闷。这些歧视对我伤害比较大,因为失去了和更多人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我的走好多弯路,付出更多才能达到一个目标。

五、调查对象e,在读大学生:

1、你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有那些社会歧视?

贫贱岐视,应该是最多的,比如清洁工和服务员,还有就是伤残岐视和疾病岐视。

2、你认为你在这个社会中你遭受了哪些歧视?都有哪种类型?

男女歧视——只是觉得很多时候还存在男女歧视——例如找工作呀等等——

3、你认为在受到歧视的时候给你造成了那些伤害?

心理伤害和自尊

分析:此次调查因现实条件的限制,是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来进行的——网络聊天在理论上比现实调查要真实的多,因为网络上可以消除很多面对面调查中存在的障碍。这次调查了五个对象,其中有四个是在读大学生,如此取样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基本上只有大学生对这个调查感兴趣,很少工作了的人愿意做。而就从这几个调查对象来看,调查结果也不尽人意:一是对歧视现象关注不够;二是对歧视这个概念还很模糊,通常把歧视和偏见混淆。

在这里推测工作了的人不感兴趣的原因:

一、为生计奔波而漠视歧视现象;

二、一直处于一种歧视状态,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10.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

本文将以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为例, 采取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 、查阅资料等方式, 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现状及其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专题调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 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与新媒体的各种联系, 为解决新媒体带来的相应问题提供参考。本次调查得到我校学生的大力支持, 下面就本调查作简要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媒体与大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 “90后”诸门事件相继爆发, 无独有偶, 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大学生, 这些不雅视频通过手机自拍或他拍, 在当事人不知情或不愿意的情况下, 犹如狂卷风般迅速席卷网络。大学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利用越来越广泛, 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关系调查研究较多, 理论成果较丰富, 但呈现出:缺少实证研究;研究范围单一, 对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三方面的综合性调查研究缺乏;被调查人群多为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学生等问题。如:杨学芬在《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中, 主要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下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方面阐述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缺少实证性的调查研究, 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张光教授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中主要研究了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状况, 其中“网络对政治社会化诸方面因素的分析”对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仍局限于单方面的探究, 作为政治社会化重要管道的网络媒体研究, 还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张晓燕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中从网络环境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并未涉及网络对其更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影响;李如铁在《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大学生网络文明状况, 但只是对现象的简单的描述性分析, 并未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的影响等。

网络海量 的信息资 源增进了 大学生对 各种知识 的了解 , 网络信息 的多元化 冲击了主 流的政治 、道德、知识 价值观。那么, 网络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

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使用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 而网络快捷便利、信息量大, 加之手机便携、小巧、功能齐全, 言论更自由, 使得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1份, 有效回收率为55.5%。本次调查的对象中, 2011级人数占15.31%, 2012级占27.03%, 2013级占57.66%, 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值得关注的是,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手机的为111人 , 占调查总数的100%, 利用手机“上网”的有94人次 , 占调查总数的84.68%。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网频率高, 网络对其影响较大, 网络媒体的社会化功能明显。

(一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政 治 社会 化

通过“了解时政热点最主要途径”这一问题, 显示有96.4%的学生 (107人) 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上网”了解;有52.25%的学生 (58人) 通过“手机报”了解;有17.12%的学生 (19人) 通过课堂了解。一般大学里的政治教育课都是公共课, 而大学生经常呼喊“选修课必逃, 必修课选逃”, 选修课成为他们逃课的最佳时机, 也是大学生从课堂上获得政治信息很少的原因。据调查可知, 大学生了解政治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 且其浏览“时政热点”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这反映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态度是比较积极主动的。由于一些学生认为“政治”离自己比较远, 了解政治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见识, 且“政治”不会因为大学生参与而改变, 加之网络可信度不高, 使得大学生在网上的政治参与率比较低。可以看出,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是否有收到来自手机或网络的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您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您的影响”和“是否参与传播这类信息 ”等四个指标考察被访者的政治价值观。调查显示:从未收到此类信息的学生占48.65% (54人) , 对于收到此类信息, 有66.67%的学生 (74人 ) 会立即删除 , 而68.47%的学生 (76人 ) 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 仅19.82%的学生认为扰乱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8.92%的学生认为影响了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1.8%的学生认为动摇了他们原先的政治价值观 , 且有91.89%的学生表示“从没通过手机或网络传播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信息”。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同较高, 具有一定的政治理性和政治判断能力, 其政治价值观比较稳定, 但仍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网络对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网络管制的重要性从此处体现出来。

(二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知识 技 能 社会 化

据调查显示, 有34.23%的学生 (38人) 能非常熟练地使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 有43.24%的学生 (48人)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 仅有0.9%的学生 (1人) 对于这些并不熟练。经常使 用CNKI、维普等数 据库查找 资料的学 生仅占1.8% (2人 ) ;很少使用的学生占30.63% (34人 ) ;从没使用的学生占49.55% (55人) 。可见, 对于一些简单和大众化的信息搜索工具, 学生都能熟练使用, 但对一些较为专业性的信息查询技能的掌握和使用率却不是很高。虽然网络在带来了便捷和轻松的学习方式, 但学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能力,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简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 大学生拓宽自己知识面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和网络, 所占比例分别为10.81%和63.96%, 而人际交往途径所占比例仅为25.23%。可见大学生对于网络和书籍的利用率很高, 上网越频繁者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拓宽知识面, 提高专业技能。缺乏实践能力, 或者说很少参与实践活动, 这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调查对象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 最主要采取哪种途径解决”和“网络交往对您的现实交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的回答看, 遇到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的有42人, 占37.84%, 打电话询问的有20人, 占18.02%。而选择“直接询问身边的人”和“书籍查询”的人分别为38人 (34.23%) 和8人 (7.21%) 。结合数据分析, 认为网络会使人疏于现实交往的学生有5人, 占4.5%, 比例最小; 认为通过网络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现实交往中的包容性的有45人, 占40.54%, 比例最大。可见, 网络交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其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 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三 ) 新 媒 体与 大学生 道 德 社会 化

通过对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文明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我们了解到, 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程度很高, 但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从调查对象对“在做作业和写论文时, 使用网络的情况”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 高达94.59%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了网上的资料、信息, 其中79.28%的学生以网上资料作为参考, 15.31%的学生直接采用网上资料 , 仅有5.41%的学生完全靠自己。由此可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并没有很合理地使用网络, 网络似乎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偷懒的途径, 滋生了我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 使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逐渐消磨甚至消失。学生善于使用网络提高自身的技能固然必要, 但不能忽视一个原则:合理利用。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 甚至在某方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的, 比如擅自摘录他人著作、文章而不注明。

关于是否“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隐私的言论”这一问题, 从没发表过的有100人 (占90.09%) , 有过发表经历的占9.91%。从没有“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过各种骚扰信息 (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 ”的占92.79%。可见, 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传播道德, 不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 青少年做出有悖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事情的行为不需要承担责任与后果, 因而助长了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在涉及“是否在上课期间接电话、发短信、用手机上网等”时, 经常这样做的学生有7人, 占6.31%;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有时”和“偶尔”。在考试中, 经常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学生仅有2人, 占1.8%;从没有过的学生有56人, 占50.45%。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上课或者考试时使用手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 不当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对道德原则的遵守。虽然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但应该看到新媒体对于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存在于小部分群体之中, 这值得欣慰, 但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新媒体的使用, 弱化了大学生对最基本道德原则的遵守, 模糊了社会良知的底线, 这不容忽视, 应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防止扩散。网络的开放、自由使我们的很多行为不受约束和限制, 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社会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 在政治社会化方面, 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 但大学生普遍对政治不关心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 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大学生普遍把同辈群体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 把同辈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 同辈群体中往往只是在了解获取政治知识方面相互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 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 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知识的获取上。因此, 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显现出来。

其次, 在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方面, 大学生入学时间越久, 上网时间越长, 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 从而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 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它认为个人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 和米德的“角色扮演” (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 , 其互动的对象对大学生本人同样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对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一些网络不文明语言和产生“信任危机”等。

再次, 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 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 信息具有匿名性和不负责任性, 个人在发送和传播信息时, 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判, 在匿名的环境中, 个人形成了对很多事对很多人不在乎的认知, 从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而滋长了上述各种消极行为。因此, 需要较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 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完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同时, 大学生自身必须不断提高修养、素质, 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 顺利完成个人社会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 又有消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和成长。

四、本调查研究的创新点

国内相关研究为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和思考, 但其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缺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因而, 本次调查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 立足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 之前的研究大多是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

(二 ) 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大学生社会化中政治、道德、知识技能社会化三方面内容, 而其他研究侧重于研究社会化的某一个方面, 未进行综合性探究。

(三 ) 以四川文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样本 , 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地处中西部大学生的社会化研究较少,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 ) 与时俱进 , 紧跟时事。用“社会化 ”、“社会互动”等概念, 从社会学特有视角出发,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并尝试用相关社会学理论作解释。

参考文献

[1]杨学芬.网络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张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第5版.

[3]张晓燕.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理论月刊, 2002 (8) .

[4]李如铁.大学生涉网现状及问题研究.

11.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这一政策旨在科学规划农村建设进程,避免农村进入发展误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的心声。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本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在本村的体现1.经济建设党中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这一政策,我们村由过去的农产品生产为主到现在的多元化发展。(1)据调查,45%家庭劳动力开始进城打工,打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村里人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剩余劳动力几乎全部输入城里,耕种和收获时回家务农,其余时间在城里打工,这样打工务农双收入,生活水平大大改善。(2)45%家庭农商结合,家里开起店铺,经营的同时农活也不放下,收入可观。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里盖起了沿街楼,为经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10%家庭放弃了农产品生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意中去,如从事橡胶生产的家庭年收入一般不低于几十万元,家中有几十个雇佣工人,产品对外销售,发往全国各地,通过网上联络与现实交易,成为村里的富裕人家。2.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村村委会换届每三年一次,跟大多数村庄一样,由群众集中选举,按票数多少安排村委会成员的职责,整个过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样选出的村委会成员大家都满意,年复一年,基层民主自治工作有序地展开,小小的村庄越来越好。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设了“**镇文化体育中心”,每晚都有文体活动,据调查,许多老人带着音乐设备在文体中心练习太极,自学学会了的主动当起老师,教那些刚参加的成员,近期也有年轻人加入,还有不少中年妇女学习热身舞蹈,一派青春与活力。这里不仅热闹,更有村里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有对日常保健的重视,有对生活的热爱。2月23日,“**市文化建设年文艺下基层”演出团队来到我们村,在我们村的文化体育中心搭起了大舞台,标语是“建设美丽滨海城市”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正巧这天是2月初二,村里也逢集,歌声传到很远很远,路过的人纷纷来看文艺表演,不仅有我们村的观众,周围村庄来赶集的人听说市里有文艺表演,都来一睹风采。虽然天气比较冷,但演出现场还是热闹非凡,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这一活动确实为广大农村人带来了现场版的精神文化盛宴。4.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1]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我们村的社会建设紧扣这一主题,工作成绩尤为显著。(1)前年,在村委会的组织筹划下,村里的主要土路胡同都变成了水泥路。下大雨的时候不再泥泞,也没有那么多泥水冲到街道上,更重要的是,水泥

路的胡同更加整齐,像大街上的柏油马路一样,交通状况大大改善,为大家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对于这些胡同的改变,村里人纷纷叫好。(2)去年,村里组织建起了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管。每家每户每年出资400元,每天定时有自来水供应,家家铺上了自来水管道。村里老人说:“现在我们也能像城市里那样,拧开水龙头就能喝水了!”记得十年前,村里就已经有了自来水,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自来水管道被破坏,大家只能各自挖井取水,家家户户花钱打了井,有的井水水质很差,并不适合饮用,水壶里常常有厚厚的水垢,无奈天天吃水,只能将就。现在村里不仅有了自来水,还经过了杀菌净化,可以直接饮用,便利且健康。5.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我们村也不例外,村委会常常进行法制教育广播,大喇叭里说着条条杠杠,村里的每家每户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听见,耳濡目染,村里人也都提高了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前几年美国白蛾猖獗的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不仅定期进行法制教育,而且担任起了宣传打击美国白蛾的任务。每天,村子里都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近期,各部门需要加大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以确保�6�7�6�7”在大喇叭的宣传下,村里人对美国白蛾有了基本的认识,也了解了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措施,家家户户积极配合保护周围的杨树,纷纷去村委会领取了防治美国白蛾的草席,刷了白浆以后主动帮助工作人员绑在自家周围的杨树上。村里宣传工作的成效可见一斑。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问题1.计划生育贯彻不彻底据调查,我们村以及邻村超生的家庭数不胜数,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最后变成了超生罚钱的政策。即使如此,村里的有钱人即使已有一女一儿也纷纷有了第三个孩子。也有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此。因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一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我们村也不例外,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多子多福”成为村里人的普遍观念。2.人才缺失现在的许多农村中,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的确,在农村收入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不如城市,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更是不会回到农村,认为回到农村会被人看不起。其实,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和教师来说,农村更需要他们。

(二)展望新农村的未来我们县对2012年的建设展望:(1)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在骨干企业壮大上实现新突破。(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重点项目推进上实现新突破。(3)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品牌农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4)集聚服务业发展优势,在文化旅游提升上实现新突破。(5)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在东部新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6)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在民生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其中第(3)条对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关系到农村生活水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今年,我们县还将投资

上一篇:在天津同乡联谊会上的致辞下一篇:云南省正厅级干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