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上数学教案

2024-06-29

青岛版六上数学教案(精选4篇)

1.青岛版六上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35页《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们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们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养成学生们乐于、勇于、善于用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观点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根据综合性学习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处理,并有条理地安排、组织写作。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本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收集有关祖国风光、名胜古迹、历史发展、科技发展等有关方面的资料。

2、教师查找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1分钟)

1、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星期的综合学习里,我们一共学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虽然这几篇文章的文体不同,但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同学们还记的这四篇课文都共同贯穿着怎么样的一种精神吗?(爱国主义精神)

2、老师相信通过这两个多星期以来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大家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它能帮助同学们把心中所想表达的事更好地表达出来。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一篇文章,听完后,跟老师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二、听演讲,感受演讲的魅力:(8分钟)

教师将一篇演讲稿展示在大屏幕上,配乐,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如果能做到讲,则更好),让学生以比较直观的方式感受演讲的魅力。

1、师:(激情演讲)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亲》。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亲!

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过一队队方红霄——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五十三年的扬弃和继承,一个东方巨人到了可以说“不可以发言的时候。您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最大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热切表达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2、师:这也是一篇抒发爱国情感的文章。听了刚才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谁来说说?(很感人、很亲切、很有感染力、令人心潮澎湃、令人热血沸腾等)

3、师:刚刚大家都谈得很好,这的确是一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读着它我们心潮澎 湃,一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心头不由自主地升腾起来。那么,大家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同样是抒发爱国的情感,这篇文章和我们之前学到的那四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那些一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没有一个确定的人物,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也不写景色,以表达情感为主,就好像和我们在谈话……

和其他文章相同的地方:有题目,分段写,有重点,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三、在讨论的基础上,了解演讲和演讲稿的特点(5分钟)

1、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看来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已经对演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出示课件:演讲就是,一个人围绕一个话题,用讲述的方式在公开场合吧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大家一起来读一次。

2、师: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是演讲。同学们,你们听过演讲吗?在什么地方听过?(开学校报告会的时候,开学典礼的时候,大饭店开业的时候,公司开业的时候……)

3、师:看来,演讲在很多场合都是用得上的。其实呀,演讲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一种叫做“有准备的演讲”,还有一种叫做“即兴演讲”。(板书{有准备的演讲/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指的是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即场发挥的演讲,它对演讲人的应变、组织、表达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中的演讲,大都是有准备的演讲。有准备的演讲一般需要预先写演讲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演讲稿。(板书:学写演讲稿)

4、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习作提示中的第二段,读完后小组交流讨论一个问题: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学生默读完后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梳理,演讲稿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出示):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四、运用收集到的资料,深入了解演讲稿的写法(8分钟)

1、师:写演讲稿,首先要围绕着主题。请大家快速默读《口语交际·习作二》习作提示中的第一段,告诉老师,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祖国在我心中)

2、师:接下来,我们分步来完成演讲稿。演讲稿的第一部分说“要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这次的演讲稿听的对象是谁呀?(同学)那么,在演讲稿开头的称呼该怎么写?(“亲爱的同学们”或者“各位同学”)

3、师:接着,我们来看第二部分。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不过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演讲稿也就不神秘了,同学们写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很困难了。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演讲稿这个主体部分的要求(板书:写演讲稿的主要内容,注意结合具体的材料,把要表达的观点说清楚。)。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样的信息?(写演讲稿,首先要有观点;其次用具体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师:同学们都总结得很好。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个主题来亮出自己的观点吧。其实,亮观点很简单,你只要围绕着“祖国”说一句话就可以了。例如老师刚才所朗读的那篇演讲稿里,就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祖国山河秀丽。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试着总结一下观点,先在小组中说说,然后小组长总结你们小组提出来的观点,看看哪组同学说得最多。

5、学生分小组说带有“祖国”的话,教师请学生起来说,说完后,教师简单整理并板书。举例:祖国风光秀丽; 祖国文化灿烂; 祖国历史悠久; 祖国人才辈出; 祖国科技发达;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 祖国人民勤劳智慧; ……

五、范文引路,学写演讲稿(16分钟)

1、师:黑板上写出来的话,就是观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别人觉得你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呢?这就需要借助一些材料了。比如说“祖国文化灿烂”,我们可以从气势磅礴的故宫,到惟妙惟肖的秦兵马俑;从巍峨的布达拉宫,到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名人的话或诗句来增加表现力。如我们在表达“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时候,我们从“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板书)那么,找到了材料之后,我们应该怎样来组织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教师出示一段演讲稿(课件:我们的祖国人才济济。从古至今,祖国涌现出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两弹一星的邓稼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邓小平等等……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抒写了一曲曲爱国之歌。)

3、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话,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写的。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我们的祖国人才济济。)用了哪些具体材料?(岳飞、郑成公、孙中山、邓稼先、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

4、师:同学们都找得很不错。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的观点中挑选一个,或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自己另确立一个观点,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将观点展开写一段话。看谁写得又快又好。(8分钟)第二课时

一、修改演讲稿片段(6分钟)

1、师:上节课,同学们都运用一些具体的材料将自己选出来的观点展开写了一段话。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片段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2、用实物投影(或口头读),展示三位学生的演讲稿片段,(最好是能在作文成绩好、中、差的同学中各选一位),以有没有用具体材料将观点讲清楚和所选的材料与观点是否符合为标准来评价。

3、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对这三篇演讲稿片段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要说出每处修改的原因,让学生们知道应该怎样修改。)

4、让学生们修改自己的演讲稿片段。(老师在教室四处走动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合成完整的演讲稿(15分钟)

1、师:刚才我们以一个片段为例子,谈了怎么样将观点写具体。其实,一篇好的演讲稿,也许不仅仅只是一个观点,有可能是由多个观点组成的。这次演讲稿的主题是 “祖国在我心中”,要写出祖国在我们心中值得我们去深深热爱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写。大家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材料,这些都是可以说明祖国值得我们自豪的。祖国风光秀丽; 祖国文化灿烂; 祖国历史悠久; 祖国人才辈出; 祖国科技发达;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 祖国人民勤劳智慧; ……

2、师:在运用多个观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观点之间内容联系的紧密性,不能相差太大。如:“祖国风光秀丽”和“祖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这几个观点是比较接近的,而“祖国人才辈出”和“祖国科技发达”、“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这几个观点又是比较接近的。现在,请大家选择与自己刚才写的观点比较相近的两个内容,也可以自己再补充,用上节课学到的将观点写具体的方法,把其它两个观点写具体。

3、学生继续写演讲稿子。

三、指导将结尾写好(7分钟)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都已经把这次演讲稿的观点用具体的材料写清楚了,也就是说已经把我们这次的演讲稿的主体写好了。那么,我们这次的演讲稿算是写好了没有呀?(没有,还没有写结尾)

2、师:对,演讲稿一共有三个部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最后一个部分——结尾。好的结尾,对于演讲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写出一个好的结尾呢?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这么几种形式的结尾,请大家看大屏幕: 号召式结尾——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吧!奋斗吧!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总结式结尾——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诘问式结尾—— 我们不能像勇士那样血洒战场,不能像伟人建设祖国……那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对!好好学习!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用智慧和文化武装自己,长大报效祖国。大家要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个有志向的人!──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好了吗?

3、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形式的结尾,如:自然结尾,留有思索余地的结尾等,概括起来,无非是四点(出示课件):一是概括要点,揭示主题;二是抒发感情,激励人心;三是展望未来,鼓舞斗志;四是饱含哲理,发人深思等。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结尾形式,为自己的演讲稿写个精彩的结尾吧。

4、学生写结尾。

四、指导学生写标题和演讲的开头(3分钟)

1、师:现在,同学们都完成了一篇演讲稿的内容了。相信同学们虽然同样是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去抒发自己的感情,但大家所选择的材料和采用的观点也许是不同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与内容,给你的演讲稿加上一个好标题吧。

2、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好的标题就收集起在全班表扬一下,并说说为什么这个标题起得好,引导学生把标题写得响亮简洁而中心突出。

3、师:标题写好后,我们就可以来吧演讲稿的开头补充完整了。请大家学习下面的开头: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五、从语言方面修改演讲稿(8分钟)

1、师:同学们都已经把演讲稿写出来了。但到底写得怎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标准,对自己的演讲稿进行修改。改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让小组的同学帮忙再修改一下。出示课件:

①要口语化,通俗易懂。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演讲就失去了听众,也就失去了演讲的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演讲稿。

②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要生动。怎样使语言生动呢?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服力。还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听众。

2、学生修改自己的演讲稿。

3、组内互读互改。

4、教师巡回检阅,挑选一篇书面化仍比较明显的演讲稿为例子,谈谈怎样修改文章的语言。

六、小结(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怎样写演讲稿。演讲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写作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能够在课后认真复习,使自己巩固地掌握演讲稿的写法。同学们回家后,完成一下的学习任务(出示):

1、再次修改演讲稿,然后把演讲稿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2、以“和谐校园”为主题,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练习写一篇演讲稿。【板书】

有准备的演讲→演讲稿

演讲

即兴演讲

学写演讲稿

演讲稿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演讲稿内容:

开头(称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观点: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 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祖国发展日新月异; 中间(主体): 祖国人民勤劳智慧;…… 材料:人物成就;名人名言;历史文化;古迹名胜;

科学数据;……

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新人教版六上教案第四单元 篇二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课件出示)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二、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d:直径 r: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4、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6、巩固练习:课本58页“做一做”的第1-4题。

三、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四、巩固练习。

1、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和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2、判断,并说为什么。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3)直径是半径的2倍。()(4)圆的半径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书P60第1-4题。

第二课时 课题: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圆的对称轴。教学难点:画对称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观察以前认识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飞机、门窗、圆中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教学认识圆的对称轴

1、出示例3:你能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圆的对称轴吗?你能画出几条?

2、学生尝试画出圆的对称轴,观察、再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上画对称轴,并量出对称轴两边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出来。

4、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正方形 圆 环形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5—9题。教学反思:

2、圆的周长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 已知 d = 20米 求:C = ?

根据 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 已知: 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c=πd 50cm=0.5m 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P64 页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5、8题

第二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4π 2π 5π 10π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 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 3.14x=3.77 ≈1.2(米)x=3.77÷3.14

x≈1.2(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已知:c=1.2米 R=c÷(2Π)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 6.28x=1.2 1.2÷2÷3.14 x=0.191 = 0.191

x≈0.19 ≈0.19(米)

三、巩固练习。

四、作业。

P65-66 第3、6、7、9题 教学反思:

3、圆的面积

第一课时 课题: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新课。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份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2)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的周长的一半 × 圆的半径 S = πr × r S圆 = πr×r = πr2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 求:s=? r=d÷2 20÷2=10(m)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 d =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灵活解答几何图形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分辨求周长或求面积。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出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并用彩笔描出周长,用阴影表示出面积。

R=3厘米 d=7厘米 C=πd S=πr2

3.14×7 3.14×32 =21.98(厘米)=3.14×9 =28.26(平方厘米)

2、分辨面积与周长有什么不同?

(1)概念

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2)计算公式

求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 C=2πr 求圆的面积公式:S=πr2(3)使用单位

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

二、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计算直径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的列式是3.14×(10÷2)()(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把一头牛栓在木桩上,木桩到牛之间的绳长3米,牛能吃到地上草的最大面积是28.26平方米。(栓绳处不计算在内)()

2、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C=25.12米 求:S=? r=25.12÷(2×3.14)S=πr2 =4(米)=3.14×42

=50.24(平方米)

3、一个环形的铁片,外圆半径是7厘米,内圆半径是0.5分米,这个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已知:R=7厘米=0.7分米 r=0.5分米 求:S=? S环=π×(R2-r2)3.14×(0.72-0.52)=3.14×0.24 =0.7536(平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1、思考题p71(8)一条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围成圆的面积大?(分组讨论,探讨面积的大小)

(1)围成长方形: 31.4÷2=15.7(m)(长和宽的和)长 × 宽 = 面积

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也就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此时正方形面积最大.(2)围成圆形

直径:31.4÷3.14=10(m)半径:10÷2=5(m)面积:3.14× 52=78.5(m2)(3)比较:长方形面积:61.6 m2 正方形面积:61.6225 m2 圆面积:78.5 m2

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2、思考题 p71(9)、(10)

四、作业。

课本P71第6、7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r=2厘米

(1)学生动手计算。(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 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 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3.青岛版六上数学教案 篇三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填一填。

(1)小丽练习打字,5分钟打了250个字,字数与时间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2)买5个足球花了120元,总价钱与球的个数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3(3)=()∶()7

(4)把一批零件按2∶3分给甲、乙两个工人加工,甲加工这批零件的(),乙加工这批零件的()。

(5)20克糖完全溶解在18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质量比是()。

(6)甲、乙两数的和是3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5,甲数是()。

2.判一判。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比值不变。()

(2)化简12∶6的比值是2∶1。()

(3)某次足球比赛,甲、乙两队的得分比是4∶2,这个比可以化简成2∶1。()

(4)除法运算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23.一个圆的半径是另一个圆的半径的这两个圆的半径比是(),周长比是(),面3

积比是()。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一种农药,在使用时要将它用水稀释,规定农药与水的体积比在1∶200~1∶300。

(1)现有150毫升的农药,至少要加多少升水?

(2)在10升的水里,最多可以加多少毫升农药?

(3)在10毫升的农药,可以加多少毫升的水?

5.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4,周长是162 cm,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36.明珠花苑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数学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艺

7101

术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与艺术教师的人数比是多少?如果学

5校艺术教师有28人,那么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各有多少人?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甲、乙两车从东、西两站同时相对开出,2小时后甲车到达两站的中点,此时甲、乙两车所行驶的路程之比为5∶3,乙车离东站还有140千米。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第7课时

1.(1)50∶1 50 每分钟打字的个数(2)24∶1 24 每个足球的价钱 23

(3)3 7(4)(5)1∶10(6)5

552.(1)√(2)×(3)√(4)√ 3.2∶3 2∶3 4∶9

4.(1)30升(2)50毫升(2)2000~3000毫升 5.长:45 cm 宽:36 cm

4.青岛版六年级科学教案下 篇四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第二课 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 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第三课 钻木取火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3.设计实验验证。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四、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五、自由活动: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第四课 通电的线圈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

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

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

3、谈话:

(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第五课 无处不在的能量

【本课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能量

(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16、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2、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了解现在能源的现状

1、“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这个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老师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

问题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地球的能源是无穷的吗?

答:地球上的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人类生活需要大量的能源,所以人们不断地开采,能源储量已经在不断减少,并且常规能源的广泛的应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2、了解常规能源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3、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就会提到发明一种新能源来代替,这样就很自然的生成了下面的内容—认识新能源。活动二:认识新能源

1、认识新能源

以资料的形式把新能源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新能源有个大概的了解。

2、了解新能源的优势

基于学生接触的不多,可能感受不到新能源的巨大优势,这儿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计算题让学生感受新能源的优势。

问题二:人类开发了哪些新能源?

答:人类开发了地热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潮汐能发电等新能源。拓展活动:探讨未来的新能源

这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第三单元 宇宙 10太阳家族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

(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活动二:探究太阳系

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

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活动三: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四)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

1、绕日运行;

2、近似球状;

3、轨道清空。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六、教学板书

11神秘星空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2、注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性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牛郎织女》。导入到对于银河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进神秘的银河系

1、先观察课本上52页图片,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2、理解为什么在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3、认识银河系的组成和大小。

银河系中恒星和行星的数量很多,大约1000亿——2000亿颗恒星,1000亿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我们用黄豆作比较大约5粒黄豆是1克,那么一斤是500克,大约2500粒黄豆,那么1000亿粒黄豆是多少斤呢?4千万斤,如果100斤装一个大袋子,那么可以装40万袋,2000亿粒黄豆的话就是8千万斤,那么就要装80万袋。要装下1000亿粒黄豆需要40万个袋子,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能装下1000亿——2000亿颗恒星的银河系相当于多大的袋子啊。从而想象银河系之大。如果我们画一千亿个0呢,看来银河系的家庭成员的数量那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啊。

理解1光年、2000光年及10万光年的距离

地球半径约6371千米,由此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1光年约10万亿千米,能绕地球2.5亿圈。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00光年。也就是说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00年。1光年的距离要绕地球2.5亿圈,2000光年,就是绕地球5000亿圈,那么10万光年就是绕地球25万亿圈。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念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活动二:认识宇宙:

1、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在有了一定的资料作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宇宙有多大?

无边无际、浩瀚无边。

2、认识宇宙中除了太阳系、银河系还有许多河外星系组成。

拓展活动:继续关注无垠的宇宙

如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等很多问题,将课堂上的研究延伸到课下。问题解答

问题一:银河系的组成。课本P52 问题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银河系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银河系中众多星体的光形成了环绕夜空的、外形不规则的发光带,而从我们地球的角度看,刚好在银河系的侧面,所以看上去象一条白色的带子。问题三:课本P53的计算题:

1、5541.7万亿小时 2、831.25万亿小时 3、14.625万亿小时

12、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2、注重事实,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宇宙一定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来说一下。引入对于宇宙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1、交流古代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2、交流望远镜的发展。

望远镜的发展史:(P57资料卡)

(1、折射望远镜: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7年发明的。他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以及木星的4颗卫星。

(2、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能更清晰的观测到比较暗天体。

(3、射电望远镜:好比是天文学家的“顺风耳”,随着地球的运动,望远镜扫射天空,接受天体发来的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就是通过它捕捉来自宇宙的各种信息的。

(4、空间望远镜: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全国先后发射了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著名的哈勃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望远镜,人们把它的诞生看成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座里程碑。

活动二:走进航天展厅

1、结合教材插图交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2、交流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得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是漫长而曲折的。3、交流感受。

4拓展活动: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 宇宙探测具有时代的意义,使人们对一些天体(包括地球本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测还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教学板书:

13、未来家园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宇宙间的众多星体,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呢?

活动一: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1、分组讨论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

2、交流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具备的条件 有大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能源。

3、猜想除了地球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居住 活动二:人类能在除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设计我们的“未来的家园”

上一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方案下一篇:想找回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