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9-08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1.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在目前**市城镇居民消费基本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是当前消费领域必需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市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一、**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

2005年,**市的农业人口为64.5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2.9 %,是**市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4%,根据农村住户百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居民“十五”期间的消费支出增副分别是:食品消费支出7.7%;衣着支出为5.54%;居住支出为9.0%;家庭设备支出为1.3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9.10%;医疗保健支出为21.12%;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4.33%;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为3.34%。总的来看虽说是程上升区势,但消费起点还是比较低,2005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493.7万元,其中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369.9万元,人均消费仅为1985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5153元相差3168元,市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二、制约**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收入增长减缓。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增加,特别是2000---2005年这段时间里,农产品的价格普遍看好,农民收入比较稳定,对家电、建材等大件消费品的需求较强烈,农村市场稳步发展。但从2002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03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受影响。收入增幅连续几年回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弱。

2、消费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但在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普遍存在,电风扇、电视机仍是农户家中主要耐用物品,对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购置持谨慎态度。而农村婚丧喜庆舍得铺张浪费等旧习惯还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环境仍然较差。据调查,目前**市农村居民家庭已购的大件物品中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二是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用水不方便,洗衣机的使用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乡村设置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

4、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表现在农村市场秩序不好,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5、缺乏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据调查,不少企业拿城市需要的商品来供应农村市场,有些生产企业和流通组织将库存滞销积压、长期卖不出去的商品向农村推销,致使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与农村需求结构严重错位,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三、开拓**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对策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农村市场销售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不提高,整个市场就像无源之河、缺水之海,流动不起来。当前,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消费自然就会活跃起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除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水利、电力、公路、通讯等投资外,可鼓励农民投资办企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集中本地农产品,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专业批发,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

4、组织好农村市场商品流通,鼓励和扩大消费。目前**市农村商业流通组织仍以农贸市场为主,虽有一些电器、建材、五金等个体店,但大多规模小,

2.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二

一、农村书画文化传播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和调查, 了解到农村书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农民书画组织。笔者通过对西安市蓝田县三里头村、贾沟村、西街村、西关村、西寨村及户县东韩村、户县农民画展览馆、草堂书社、宋南村等地的走访与调研, 针对农村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村民展开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51份, 回收51份, 回收率为100%, 并针对户县草堂书社石森悌先生和杨省民先生做了个人访谈。笔者从被调查者对书画艺术的总体认识、农民书画组织发展现状、农民书画组织成员个人发展现状和被调查者对书画教育的看法四个方面将调查和访谈结果呈现如下:

(一) 被调查者对书画艺术的总体认识

表1显示, 被调查者中不知道的仅占9.8%, 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共占53%。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人对书画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 我们了解到部分书画爱好者对书画艺术的了解程度还很深, 而且特别热爱传统书画艺术。

(二) 农民书画组织发展现状

1. 是否有农民书画组织

表2显示, 村民所在行政村的农民书画组织情况为一半有, 一半没有。说明农民书画组织在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但只是部分行政村。

2.农民书画组织的活动场地和政府的支持情况

表3显示, 在有农民书画组织的行政村里, 100%的农民书画组织都拥有固定的办公或活动场地。场地来源为当地政府支持。在有农民书画组织的行政村里, 90.9%的农民书画组织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支持的具体形式为场地支持。

3. 上级书画组织的支持情况

表4显示, 在有农民书画组织的行政村里, 91.3%的农民书画组织能得到上级书画组织的帮扶, 帮扶的具体形式是讲座培训还有联合举办展览和邀请参与笔会交流及比赛交流。

4. 农民书画组织的活动

表5显示, 农民书画组织组织内部活动的频率呈两极分化的形式:即活动频繁 (20次以上36.4%) 和活动几乎不开展 (5次以下40.9%) 占绝大多数。

表6显示, 上级书画组织及本行政村农民书画组织组织群众性活动的频率呈两极分化的形式:即活动频繁 (5次以上34.9%) 和活动几乎不开展 (无32.6%) 占绝大多数。

(三) 农民书画组织成员个人发展现状

1. 学习频率

对于17位书画爱好者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其学习书画的方式方法 (多选) 主要是临古帖 (10人) 、交流学习 (9次) 和培训班学习 (9次) , 学习的主要是 (多选) 楷书 (11次) 、行书 (8次) 和写意画 (9次) 。表7显示, 其中82.3%的书画爱好者每周临习或创作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 53%的书画爱好者甚至每天临习不辍。

2. 交流频率

表8显示, 对于17位书画爱好者的调查发现, 82.3%的书画爱好者每月与其他书画爱好者交流的时间是5小时以上。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 70.6%的书画爱好者每年参观书画展览在3次以上, 35.3%的书画爱好者参观的次数甚至在5次以上。76.5%的书画爱好者有参与社团及其以上组织书画比赛的经历。

(四) 被调查者对书画教育的看法

表9显示, 在书画艺术特别是书法的教育问题上, 47.8%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小孩学习书画艺术, 43.5%则表示要给孩子接触的机会, 至于学习要看孩子的兴趣。

6.5%的人则认为有一定的必要, 只有2.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且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具体的学习方式应该首先从学校教育开始。

二、农村书画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储备即书画教育问题

提到书画教育, 书法教育是基础。书法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书法教育是书法发展的基础, 中小学书法教育更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基础[2], 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书法不应当只属于过去, 属于老龄人, 属于学者专家, 书法更是一种大众文化, 是一种提高村民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群众文化。而对于农村来说, 人才储备的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其中, 学校教育更是提高农村整体书画艺术修养的重中之重。

可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社会的日益发展,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书法教育开始为国人所淡忘, 甚至有人断言, “二十一世纪传统的写字工具‘笔’将被电脑所替代, 现在还提书法教育已经不合时宜了。”[3]我们为那一天的到来而感到忧虑。在与村民们谈到书法教育问题时, 村民们都纷纷拿出自己儿时的经历来对比当下中小学课程中无书法课的现状, 表示书画艺术的发展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从娃娃抓起。村民们介绍道, 他们觉得传统书画艺术的学习对孩子们非常有必要, 但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家庭教育只占极少部分, 而书画班培训对农村家庭来说又有一定的负担, 所以一致认为, 实现农村书画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

(二) 政府的组织领导问题

1. 国家相关部门未出台具体政策

2005年11月7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强调了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4]但对于农村书画艺术的发展并没有给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对农民书画组织团体未给与适当的帮助和扶持, 为农村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家个人也未给与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

2. 当地政府的支持有限

在调查结果中, 我们认识到90.9%的农民书画组织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支持的具体形式为活动和办公场地支持。以户县草堂书社为例, 笔者从对农民书画组织骨干的访谈中了解到只有在农民书画组织得到上级书画组织认可和村民广大支持之后, 政府才给与场地支持和民间合法社团认证。同时, 上级书画组织对农民书画组织帮扶的主要形式局限于邀请优秀的农民书画组织成员参与书画比赛或书画展览, 以及针对农民开展的少量书画讲座培训。正是由于农民书画组织还未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 因此农民书画组织的骨干成员未能广泛地得到上级书画组织的认可, 给农民书画组织与上级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 农民书画组织自身的发展问题

1. 农民自身文化艺术水平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绝大多数村民对书画艺术都有所耳闻, 但真正懂得欣赏、真正热爱书画的人少之又少。面对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较低的现状, 如何让农民书画组织融入群众, 得到认可便成了一个难题。

2. 农民书画组织成员个人发展问题

农民书画组织成员学习机会有限, 而且学习的条件较差。首先, 古文字基础不好, 书法艺术是以繁体字为基础, 对于古文字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民书画组织成员,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其次, 缺乏指导, 虽然部分组织每月举办1次讲座, 但讲座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毕竟有一定的差异, 而且缺乏及时的个别化的指导;再次, 参考的文献资料少, 由于图书资源有限, 很多农民书画组织成员没有好的碑帖和理论书籍可学;最后, 学习的场地和工具有限, 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书画组织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不是很高, 建不起比较宽敞的书房, 买不起比较好的笔墨纸砚, 势必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农民书画组织成员个人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的长远发展。

3. 筹资渠道单一, 对骨干成员的依赖性大

农民书画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会费。以户县草堂书社为例, 会员自愿申请并缴纳会费即可成为组织成员, 会费的使用主要是书写材料笔墨纸砚等的购买和日常宣传费用。其中涉及金额比较大的, 例如参赛作品或外出采风的费用均为个人负责, 给组织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 农民书画组织对骨干成员依赖性太大, 骨干成员未能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 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策划组织日常活动也必然会影响组织活动的开展。以户县为例, 草堂书社和渭河书社为几乎同时创办的农民书画组织, 只因为骨干成员投入到书社活动时间多少的差异, 导致了草堂书社日渐壮大, 渭河书社名存实亡。

4. 各基层组织未得到有效整合

农民书画组织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还不够, 一个县或者相邻县之间的农民书画组织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不利于组织的壮大, 继而产生的群体效应也不大, 不利于农民书画组织的宣传和发展。

三、农村书法文化传播的路径

(一) 大力开展并完善中小学书法教育体制

1.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日本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在宪法中规定:小学、初中书法都列为必修课;高中书法作为选修课;大学设有书法专业。[5]在日本, 公立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 书法是必修科目, 一年必须修满29个小时;中学三年级里书法也是必修课。从日本书画艺术发展的群众参与度, 可以得知国家政策对书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制定出适合各个年级的书法教育大纲与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关的书法教材, 这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首要问题。同时, 教育部门应把书法纳入升学竞争机制, 把书法成绩列入学生综合评价的必备条件;把书法成绩纳入班干部和少先队员等各种评优的必备条件;把获得省、市、县组织的书法比赛奖项的学生在升学时予以优先考虑和加分。

2.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

教育部在2002年5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师资水平是上好写字课的关键。[6]师资是书法教育的基础, 全国美术特别是师范院校要加大对教师的书法教育, 各地教育部门可与当地书法协会或农民书画组织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或讲座, 对学校专职, 兼职写字 (书法) 课的教师进行培训。形成一支既有专业艺术水平又具有教师技能的书法教师队伍。

3.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和其他教学活动一致, 必须依照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为防止中学课程设置仅仅流于形式, 各级教育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才得到有效的保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书法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比其他学科更强调评价、反馈、矫正的教学模式, 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书法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7]

4. 建立书法教研机构, 加强理论队伍建设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后, 全国各地也应相继建立各级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 把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 形成组织机构的合法化、系统化, 使组织活动权威化、制度化、正常化, 真正形成一个网络, 有效地推动书法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现阶段书法教育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书法教育理论队伍, 从理论上多层次、多角度去探讨书法教学、指导教学, 尤其是在书法教学的观念上、方法上应该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同时应该参照吸取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和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原理, 建立一个成为新时代的、有现代化教育性格并能纳入艺术教育总体轨道中去的书法教育体系。

5. 积极推行试点工作

2007年7月, 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文, 要求全省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每周一节, 并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小学一、二年级以硬笔字教学为主, 包括学生写字姿势以及写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训练, 小学三年级以上则转为毛笔书法, 通过对古代优秀字帖的学习来领会中国书法的魅力, 字体主要是楷书和隶书,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初中阶段则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行书的学习;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包含有书法模块。

我们应以广东省和其他省市部分中小学为试点, 积极推进书法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政策和教学评价、师资培训和理论建设等原理机制, 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

(二) 健全并完善中国书画等级考试

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书画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与测评系统。举办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及书画艺术, 通过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测评, 推广先进的学习理念, 逐步达到对书画艺术的初知、认知, 提高学习者的书画艺术技能和审美水平。目前, 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主要针对于各级各类书画特长学习者和大专院校学生, 并未推广和普及到广大农村和中小学。为更好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及书画艺术, 主管部门有必要将书画等级考试向广大农村和中小学推广。具体方法是:第一, 加大宣传, 通过教育机关、电视节目和报刊资料广泛宣传中国书画等级考试;第二, 应适当降低运作成本来减少报名费, 国家相关部门应为降低报名费而给予相应的财政拨款。第三, 组委会应健全评价机制, 保证客观公平, 丰富评价报告, 使参赛者通过考试有所学, 有所得。

(三)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1. 政府和国家文化部门对农民书画组织加大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当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鼓励政策, 并将当地农村书画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农民书画组织的发展与当地政府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国家文化部门在政策上应鼓励农民自发组织相关农民书画组织, 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 地方文化部门、文化站等大力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优秀农民书画组织”、“优秀农民书画组织个人”等评优活动, 对先进组织和个人给予表扬和资金支持, 同时, 加强对民间艺术家的重视, 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并建立相应的人才档案。开展针对于农民书画组织或个人的书画比赛、展览, 并邀请知名专家给与指导、点评, 激发农村书画爱好者的热情, 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

2. 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动员

地方政府不仅要大力宣传中央政策, 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民书画组织给与指导和帮助。首先, 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特色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成立农民书画组织, 并提供场地和经费上的保障;其次, 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书画爱好者参加全国性的评优和书画比赛、展览等活动;再次, 当地政府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牵头引进重量级艺术家进农村, 服务基层农民书画组织, 鼓励更广大的农民参与其中;最后,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民书画艺术的发展, 让农民书画艺术的发展生生不息。

上级书画组织要积极帮助农民书画组织进行培训、联谊、联展等活动, 主动吸收优秀农民书画组织成员加入书画组织, 为农民书画组织成员提供自身发展和进修的机会, 为基层书画组织与上级书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纽带作用。通过培训、交流和指导提高农民书画组织的水平和档次, 为打造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发挥农民书画组织的社会功能

进一步发挥农民书画组织服务农民的优良传统, 以红白喜事、春联文化、书画展览和书画培训为切入点, 服务基层, 服务农民。众所周知, “春联文化”是我国及周边地区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习俗, “春联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书法艺术。农民书画组织应进一步发挥“春联文化”的宣传作用, 为农村服务, 为农民服务。例如, 开展送春联、对春联等活动, 服务于农民具体生活, 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丰富农村文化。

同时, 农民书画组织应依托于乡镇文化站, 扎根基层, 服务基层。乡镇文化站是农民从事和参与文体活动的主要场地和渠道, 农民书画组织依托于文化站, 不仅有利于提高影响, 更便于紧密联系群众。农民书画组织农民书画组织脱离了群众就不能称之为农民书画组织, 所以农民书画组织的核心是与群众结合, 创建群众活动平台, 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书画艺术活动是一种群众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 而且活动形式多样, 活动范围广, 所需成本低, 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4. 发挥农民书画组织的教育功能

选择农民书画组织中书画理论及技艺均有一定基础的成员, 经过特定的教师技能培训, 由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聘为书法教师。这样不仅缓解了当今书画教师紧缺的现状, 同时, 也能调动农村书画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为书画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5.“农家书屋”工程中加入关于书画艺术学习的书籍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 由农民自主管理, 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据笔者走访的几个农家书屋显示, 农家书屋并无关于书画学习的书籍, 建议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中加入关于书画艺术学习的书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大建设中, 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惟独文化建设止步不前,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 从政府和有关部门、农民书画组织、农民书画组织成员、县级及县级以上书画组织等五个角度为农村书画艺术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以促进农村书画艺术特别是农民书画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相信农民书画组织的发展和农村书画艺术的繁荣一定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文章以西安市蓝田县、户县为例从被调查者对书画艺术的总体认识、农民书画组织发展现状、农民书画组织成员个人发展现状和被调查者对书画教育的看法四个方面介绍了农村书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通过研究和对比, 发现农村书画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县级及县级以上书画组织、农民书画组织团体及个人五个立场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书画艺术,农民书画组织,现状,发展,书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华阴农民的书法生活[J].美术观察, 2010 (8) :5-10.

[2][3][7]杨宝泉.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革新, 2009 (8) :13-14.

[4]日本书法教育史[EB/OL] (.2001-11-19) [2010-8-10].http://www.sfjy.org/history/27.htm.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06 (2) :5-9.

3.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一、堪忧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对阅读的忽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忽视阅读是极其危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越俎代庖,以教代读。为了跟进教学进度或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语文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认为的教学重、难点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只是扮演了接收器的角色。尤其是对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是这样,课堂几乎成了教师的演讲专场,传统的讲授法、灌输法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挥之不去的幽灵。

二是以练代读,本末倒置。近年来,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兴起,且分值不断增加,答案刁钻古怪。因此,老师不得不用大量的阅读练习题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以做阅读短文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在对文章缺乏整体感悟的背景下,即使练得再多也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难以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缺乏“大语文”教育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践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课外阅读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另外,家庭和社会对阅读氛围的营造出现缺位现象。一些家长往往担心子女读课外书会影响考试分数,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持否定态度,给课外阅读设置了障碍。即使是一些“通情达理”的家长,也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读“作文选”之类的书籍,殊不知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也忽视语文环境建设,图书配备的不足和滞后、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匮乏和开放率低以及影视作品的冲击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智慧,获取外部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开阔视野,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着阅读教学是最贴近智力核心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和结晶,学生的阅读活动必须借助思维的介入。学生通过学习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培养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通过理解、记忆字词句篇,培养理解力和记忆力,指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和创造。总之,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阅读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未来社会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未来生活所需的一种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重视课堂阅读教学,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既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首先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阅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的繁琐化。另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提倡品味和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以及语感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任务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以及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再次,联系生活,放飞想象。无论是语文教材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是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往往都能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中找到相似的体验,引起共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需充分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去充分感受、体验文本思想和情感。通过这种体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多维度融通。另外,还要给学生提出基本的阅读要求,就是带着感情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思想读书。同时,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重视课外阅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和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首先,注重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类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的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其次,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结合文体和不同的课文类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例如,学了《藤野先生》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了《分马》可阅读《暴风骤雨》等;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组织学生举行课外诵诗会等,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最后,要切实注重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既具有内在的联系又各自独立,因此,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地组织与科学地指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健康有益的,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和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对读过这些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总之,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并能深入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语文学科必须加强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科“十一五”规划指令课题 ( 编号:ZL—1004 )

4.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有害成分随垃圾渗滤液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来避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现状与污染问题;危害;垃圾处理;对策近年来中国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但农村生活垃圾(RHSW)已经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日益突出的生活垃圾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生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潜在威胁,,逐渐成为了制

约农村和谐发展的瓶颈。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种越来越丰富,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在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生产、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1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成分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习惯、能源结构、季节、环境因素等有所变化。总体特点表现为:垃圾产生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多,垃圾成分日趋复杂。较城市相比,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偏低,垃圾收运难度大,清理过程简单。面积广,产生源分散,户内外都有较高的消纳能力。较生产垃圾、工业垃圾相比,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现象最为严重。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大体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厨余垃圾相对减少,废旧家具及工业消费品,产品包装与应用材料如纸、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电池、油漆等危险品不容忽视,所幸产量较小,垃圾处理的困难度和危险度不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都促使加快这些趋势的发展。1.2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成

农村生活垃圾组成的影响因素有:人均收入、燃料结构和家庭畜禽养殖状况。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约为3亿t[1]。农村垃圾主要以渣土为主, 占垃圾总重量的56%,组成成分如建筑、混泥土渣,燃料的灰分,家禽粪便, 动物食品骨骼等;次是厨余,占垃圾总量的24%;着农村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化纤产品特别是塑料垃圾所占的成分也比较高,塑料垃圾庞大的体积给垃圾的处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增加了处理成本;废纸、玻璃、织物和金属所占的比重较小,加上这部分垃圾废品大多数能够回收利用,因此产生的垃圾量值不大;此外,电池、家用电灯等废品也不可忽视。加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镇剩余垃圾不断输向农村。

不同地区的农村垃圾组成部分

2生活垃圾的危害 2.1占用土地,损害地表

目前由于处理垃圾的水平和技术的限制,农村的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所以很多垃圾就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影响工农业的生产,破坏地表植被,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粮食的减产,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污染土壤、水体、大气

一些固体废弃物垃圾填埋以后就会降低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的活力。一些固体废弃物在风中,水流等外力的作用下汇入河流会污染水源,造成农村淡水资源的短缺。2.3危害人体健康

危害人体的健康固体废弃物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数地区蚊蝇滋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固体废弃物随意露天堆放,不加以处理的话,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还会繁殖出大量的有害病菌。2.4对于生态的影响

一些持久性的有机污物在环

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弃物进入水体或者深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残留的有毒物质在动植物的体内积蓄,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的破坏。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3.1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不完善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占36.72%,收集堆放占63.28%[2]。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缺少固定的垃圾堆放处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垃圾没有得到分类收集和统一处理。目前大多贫穷农村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仍主要是简单转移填埋,临时堆放焚烧和随意倾倒。部分村镇有定点收集池或坑,然而垃圾清运和处理设施简易,二

次污染现象严重。3.2 资金投入缺乏

在城乡二元结构当中,政府往往重城市而轻农村。以往,我国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城市的污染治理,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环保关注力度不足,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忽视农村环境为代价。污染物的减少与环保资金投入量存在着很大的正比关系。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资金。在中国,除了少数发达地区有少许环保资金投入外,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基本为空白,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更是可想而知,能申请到的村镇率不足10%,无法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3]。垃圾所导致的“脏、乱、差”现象,是因为我国农村垃圾及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治理资金投入以及明确的治理政策,环保卫生基础设施没有随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相应改善以及在农村地区没有与城市一样的垃圾处理机制与系统。3.3相关管理体制不适应,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专门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很少,给依法管理带来了困难。政策法规与具体实际不相适应,可操作性不强。当前,相关职能部门也制定了一般性的法规政策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但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分析不足,没法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性不强。国家法规的缺失、落实不到位、惩处不力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专门规

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但是这些法规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3.4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和忧患意识普遍偏低

村民作为农村垃圾产生的主体,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村落垃圾的产量和扩散,他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乡村垃圾的处理状况。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之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十分淡薄,为图方便、追逐眼前的自身利益做出了一些逆环保的行为。在经济利益与保护环境方面的权衡中更多的是趋向于前者。当前村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价值观念相对滞后、忧患意识不强等,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观因素。

3.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支撑薄弱 一方面,我国农村面积大、人口多,相对的环保科技投入就显得过于分散,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技术缺乏科学的研究基础,现在的农村环境保护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办法,不符合农村实际,投资大,能耗高,运行管理复杂,工艺流程长,未形成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适宜处理技术体系或模式。另一方面,针对我国科研人员目前对垃圾处理相关技术的研究,现大量运用于实践中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技术、堆肥技术、焚烧技术等[4]。然而,传统填埋方式已不堪重负,而焚烧方式作为西方社会已经成熟运行的主流处理模式, 不适合中国垃圾分类严重不充分的现实基础且垃圾焚烧所排放危害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不可逆转。

4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及管理

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的垃圾成分及经济状况,遵循因地制宜、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以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减量化、资源化作为重心,无害化为基础,将避免产生垃圾放在首位,其次是能源回收和废品循环利用,最后才是垃圾的末端处理。4.1完善法规,强化执法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并重视与各地方客观存在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本地实情,在保证与各相关法规和标准相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加强地方性立法,力保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此外,强化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改变执法意识淡薄,基层执法职位缺失等现状。

4.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落后,县乡等地方财力有限,不具备支撑农村垃圾处理的能力。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有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建议中央政府主导,省、市两级政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标准。同时严格资金管理,避免地方政府中饱私囊 , 把农村的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全部或部分挪用 ,造成农村垃圾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4.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明确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主体。

农村居民是农村垃圾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态度,村民积极态度是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必须得到村民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才能打好垃圾治理的长期战斗。然而农村多数人因文化程度的影响,环保意识不强,对垃圾危害认识不足,是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一种爱护环境的氛围。二是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当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保护也要从娃娃抓起,增强青少年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在城乡二元结构当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重视城市的工作而忽视农村工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明确的保护主体,农村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不断恶化。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是阻碍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

素。为促进农村建设发展,必须明确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确立农村治理责任,方能理清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

4.4着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合适的农村垃圾处理方法。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加强新工艺,如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蚯蚓堆肥法、垃圾衍生燃料法、气化熔融处理技术等的研究。加强垃圾填埋及焚烧的预处理,通过分选、破碎、压实等手段减少垃圾的数量和容积。完善填埋、焚烧、堆肥3种基本垃圾处理工艺[4],在此基础上,推出各种垃圾综合处理方案的系统规划决策模式或模型。这些新技术为治理农村垃圾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但在适用性和实效性方面仍有待深人的探讨和进一步测定。

针对当前垃圾处理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技术成熟可靠;二是处理设施简单;三是投资省;四是运行维护方便;五是运行费用低。在农村以上五点均具备的一个处理方式之一就是:沼气发酵[5]。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安全、卫生、价廉、热效率高的气体燃料。沼气发酵是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作为主要原料,在密闭厌氧的条件下经降解,最后变成甲烷为主、多种成分混合的可燃气体。沼气产生的废渣是优质农家肥,可以施入农田,沼液经各种细菌作用可形成多种无害化营养物质,可作为养猪、养鱼的饲料。沼气发酵实现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值得在农村广泛推广。

结束语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问题愈加突出。为使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不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重视,还应尽快建立适合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倡导垃圾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开始实行垃圾减量化;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并自觉参与到生活垃圾的管理活动中来,共同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做好美丽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尚晓博,张朝升,荣宏伟,等.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与解决对策

[J].现代化农业,2011(11)

[2]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3]高海硕,陈桂葵,黎华,等.广东省农村垃圾产生特征及处理方式的调查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4]罗如新,黄文芳.农村废弃物就地消纳的可行性研究一上海市松江区新洪镇许家草村调查[J].生态经济,2007

5.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五

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

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解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现状,把握农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山东临沂部分乡镇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环境知识、环境认知态度、环境活动参与等3个方面分别对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分析,总结了农民环境意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作 者:刘伟 何国富 刘学良 沙龙滨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62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3 关键词:农村地区   临沂   环境意识   问卷调查   措施  

6.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六

环鄱阳湖地区农村垃圾现状调研及对策

摘要:以鄱阳镇为例,本文在对城乡垃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环鄱阳湖地区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作 者:李国朝    杨期勇    杨涛    张新华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江西九江,33 期 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Journal: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5(2)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农村垃圾    鄱阳湖    调研    对策   

7.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 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党和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全面部署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紧接着2007年中共十七大、 2012年中共十八大相继提出要着重发展农村文化, 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西南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之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为西南地区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西南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目标, 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经济不发达, 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 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部分村庄进行问卷调查、亲自走访等方式收集集料, 分析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期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二、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或者村委会职能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文规定地方政府负有管理和发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教文卫事业的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应该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的职能;据调查问卷显示, 90.4%的村民都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或者村委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不管是从法律规定还是村民的意愿来看,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都应是地方政府和村委会。

实际上, 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国家农村文化政策的贯彻执行不到位, 也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展相关农村文化活动。2005年11月7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 预期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据调查发现, 西南地区的农村根本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而且相差甚远, 有的地方一年只放映过一次, 多的地方放映过4次。很多乡镇的文化馆、图书馆设备陈旧, 甚至有的只是挂牌, 流于形式, 利用率非常低, 而且没有专人管理。

总之, 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在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没有充分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我国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滞后, 政府和村委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文化生活不健康, 缺乏相关引导

我们都知道, 不管是在什么领域, 如果好的东西不去占领, 那么坏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农村文化生活由于缺乏相关引导以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西南地区攀比之风盛行, 婚丧嫁娶大摆阔气;农村赌气太重, 俗话说“小赌怡情, 大赌伤身”, 很多村民沉迷于麻将以致影响正常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村民们逐渐养成了“以金钱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有的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丧失了自己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家庭道德观念日趋淡化, “忠孝”、 “尊老爱幼”传统美德逐渐被抛弃, 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被遗弃的老人。所有这些都严重腐蚀了农村的文化风气。

3.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 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要

在大西南的农村, 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可能只有像打麻将、到庙里进香、看电视等, 活动形式单一, 这可能是因为农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的意识不够, 况且也没那个能力和物力。上级政府配送的文化活动也仅限于放电影、送书、送报纸等, 然而对于农民急需的文化活动如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非常少;关于资助农村风俗年节活动的项目少;法制教育缺乏, 村民很多都是法盲, 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都是靠传统的拳头来解决问题, 根本都不会想到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 农村的普法工作很不到位。

很多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却没有开展, 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贫乏, 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4.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 文化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由于都是比较偏远的地区, 很多文化活动都是不下乡的, 文化资源在分配的时候也是向城镇地区倾斜, 我们自身都可以感受得到, 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 形式多样, 艺术性很高。相反, 农村地区却成为文化的荒漠,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发展农村文化, 但是结果还是不太尽如人意。

5.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 文化建设后劲不足

目前, 各地农村文化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首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人才缺乏, 政府部门并没有专门的分管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 有的只是身兼多职的干部, 这样就导致他们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其次是农村文化工作人才缺乏, 县级剧团缺乏专业的创作、编剧、导演、作曲等人才, 演员年龄偏大, 成为文化创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瓶颈”。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已高, 而现有的年轻人从事文化艺术的又比较少, 一些民间民俗艺术存在“断层”危险, 甚至濒临失传。

6.农村文化设施贫乏, 缺乏进行相关文化活动的载体

西南地区, 由于各种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低,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农村文化建设缺乏相关的经济基础;其次, 由于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现象的存在,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 并且文化投入在地域上偏重于东部地区和城市, 相反, 对于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投入显得更少。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条件稍微好点的村建有为数不多的篮球场、祠堂、寺庙, 以及很少的体育建设器材, 但是也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路径, 农家书屋藏书少, 而且关于农业科技、符合农民需要的书较少, 书屋利用率非常低;偏远地区的农村没有篮球场 (只是乡村学校的篮球场) , 没有有线电视, 没有集体的体育器材, 没有网吧, 没有农家书屋, 没有健身房, 没有专门体育健身路径, 连以前村集体的广播也消失了。在西南地区, 连这种最基本的文化设施都没有的农村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没有进行相关文化活动的载体, 文化生活必然很贫乏。

三、加强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西南地区的农村的文化建设, 是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为此,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顺政府文化管理机制, 落实政府文化建设责任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必须理顺政府的文化管理机制。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 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有业务指导关系, 基于这个现实, 在乡镇政府应该设立专职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干部, 专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 改变过去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局面, 使得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其次,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自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角色定位, 贯彻好、执行好国家农村文化政策, 并结合村委会努力、主动的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2.纠正不良文化风气, 促进乡村文化生活健康发展

在纠正农村不良文化风气, 引导乡村文化生活健康发展方面, 村委会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并且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配合。首先, 村委会及村中的主要人物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以身作则, 带头做好表率作用, 如不带头打麻将, 坚决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村民发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其次,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村委会可以召集村民开会讨论通过本村的一些文化管理规范, 规定禁止从事一些不良文化活动, 如禁止村民从事赌博活动等, 村民必须遵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从规则层面上规范村民的文化生活。最后, 村委会和地方政府还应该帮助村民培养良好的爱好, 从事健康的文化活动。村委会应该加强对一些健康的、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正面宣传, 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如鼓励村民多收看中央一套、七套电视节目, 多读书看报, 多参加当地节日习俗活动, 多在电视上学习跳舞和唱歌, 多进行身体锻炼等。

3.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 充实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特别是那些60后、70后, 他们大多数都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因此, 我们在举办文化活动是要考虑到村民对文化的消化程度和欣赏水平, 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 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般农村的生产活动都是季节性的, 政府或者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一些文化活动, 首先, 这时候就可以组织一些农民运动会、劳动技能比赛等, 其次还可把群众集中起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把农民身边的发生的、贴近农村生活的法律案例给农民进行讲解, 以这种比较生动的方式传授法律知识。最后, 政府或者村委会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医疗保健人员到村里去普及卫生保健知识, 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 这时候还可以顺便普及一下国家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相关内容, 确保农民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维护自身利益;在春耕前, 政府可以组织一批技术人员到农村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 如教农民怎么种植高粱、玉米, 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农药、化肥的科学用法等, 农民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 而且是在春耕前, 农民可以活学活用, 对这些知识的消化率高;在农耕季节, 政府也可安排农业技术特派员到农村去, 到田间去跟农民一起耕种, 把一些农业先进方法给农民亲身实践。以多种形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在我国, 由于一直以来国家财政在东部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比西部地区多得多, 而在西部地区, 对城市的投入又比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多得多, 这就导致农村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在今后一段时间, 我们都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 逐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和农村文化生活,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1) 要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 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在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分配比例应该向农村倾斜。

一方面是城市地区的文化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 而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非常缺乏, 已有的也已经老化不能用了。另一方面, 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和功利主义的原则, 对城市地区的文化设施的继续投入所取得的效益没有在农村取得的效益高, 因此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开源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进行文化活动, 比如村里的学校的篮球场、图书室、教学设备、体育设施等在节假日的时候向村民开放,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文化生活。

(2) 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投入。

西南地区的农村, 很多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是因为经费不足,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钱没有设备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的比例。另一方面,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村配送文化活动, 比如邀请城市文化艺术团到农村进行表演, 政府要鼓励农民自发组织相关文化活动, 还可以利用在校学生和老师进行文化表演邀请村民参观等方式开展活动。

5.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目前, 西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非常缺乏, 在这种背景之下,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人力资源。

首先, 为了解决农村专业文化人才缺乏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一个县集中培养一支农村文化队伍, 定期到各乡镇、各村进行文化巡回演出, 这样就保障了人才的稳定和活动的质量, 因为都是专业的演出人才, 而且可以适当的吸纳一些村庄的文化能人进队伍, 不断的更新和搞活队伍。还可邀请其它省市的艺术团来村表演, 加强对外的交流和联系, 有利于村庄文化的发扬和更新。

其次,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学生资源, 在村委领导的组织和支持下, 本村大学生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可以在村里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如演唱会、变魔术、搞讲座、讲解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的座谈会等等) , 用以传播外面世界的价值观念和一些先进信息,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开拓农民眼界。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 又可以取得很高的效率, 因为大学生就是本村人, 对本村的情况非常熟悉, 可以以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在校学生和老师进行文化表演邀请村民参观等方式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5-12-12.

[2]刘汉一.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2) .

[3]汪行文.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学院, 2011.

8.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连锁超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消费需求;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3.014

Study on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Supermarket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LIU Ying-y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dynamic power in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were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s we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rural consumer market.

Key words: supermarket;rural consumer goods market;consumer demand;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連锁经营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它由一个起着领导作用的企业集团与分散在不同地区、经营着同类产品的很多商店共同组成。这种企业经营制度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零售业和服务业[1]。连锁超市是这种制度的组织方式和存在形式,它在我国城镇地区早已普及,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市场体系普遍不够健全,农村零售业点不多且商品种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卫生状况差,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需求的提升。在此情况下,连锁超市可抓住机遇,进入农村市场。

1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因

连锁超市走进我国农村地区能有效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维护农村居民的利益;能改变农民的消费观点,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能带给农民的生活以便利,节省出时间用在农业生产上。总的来说,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因有以下几点。

1.1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开设成本低且发展空间大

首先,在农村地区开设连锁超市场地租金较低。其次,气派的装修会让农村消费者产生距离感,起到消极作用,简单大方的布置更受农村消费者欢迎。这就大大降低了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开设成本。

众多农村人口形成的巨大消费群体的消费状况亟需改善。首先,超市等零售业态在农村地区还很缺乏,农村消费者购物较难。其次,农民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防范能力较弱,再加上监管部门难以随时监管若大的农村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很多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高,如饮食上倾向于自给自足等。因此,农村消费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1.2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地区可带动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互惠互利,一举三得

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市场,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可向当地农民收购农产品进行加工、销售。若条件允许,还可建立加工点加工当地农产品。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因超市的行为而增加,而超市反之会因农民购买力的提高而获益,可谓互惠互利。超市的进货渠道也因此多了一条,节约了成本。农产品的销售路子也宽了,方便了农民。此外,加工点的建立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谓一举三得。

1.3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为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后盾

近几年,政府积极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民的消费信心增强了很多。此外,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以发展农村的连锁经营和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建设试点,并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对企业开办的乡级、村级农家店予以补助。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2]。此后,我国很多地区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相关政策及发展方案等。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持都为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不如以前。森林资源被过度采伐;土地资源遭过度开发而被破坏;水资源日趋紧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不合理使用化肥带来污染;生活垃圾遍地可见;柴火做饭造成大气污染等,这些状况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2.2农民的收入不高,消费能力有限,消费结构不协调

近几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04年为2 936元,2005年为3 255元,2006年为3 587元,2007年为4 140元,2008年为4 761元,虽然增幅连续5年超过6%[3],但是因为基数较小,增加额其实并不大。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农产品的量在增长,但较低的价格并不能给农民创造更多收入。同样,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其次,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等过程中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再次,农民的非农就业压力大。因城市的下岗职工增多,农村的进城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再加上一些城市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为困难。而且,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外出打工所在岗位工资普遍不高。收入上的限制造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协调。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3.1%,只相当于十年前的城镇水平[4]。农村居民在住房、文教娱乐、交通、医疗保健等设施上的消费刚刚起步,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2.3农民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水平低首先导致鬼神至上的迷信思想、“节俭当前,聚财预后”的保守消费思想等的产生。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导致农民没有较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继而影响到生产及产品质量,从而影响收入,“没钱—没文化—没钱”的恶性循环也就因此形成。再次,一些农民因教育水平低而无法辨别商品的品牌与用途,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最后,由于不知法、不懂法,维权意识差,很多农民吃亏后自认倒霉,这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使假冒伪劣商品更多地涌入。

2.4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已有的基础设施在数量、质量、规模等方面都还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发展要求,农村居民对消费品的巨大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首先,农村地区行车路线长、路况差。在山区,突发的自然灾害甚至会阻断道路,这会增加连锁超市的运输成本、损坏所运货物等。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用水不便,电压不稳,电价偏高,洗衣机、电视等家电甚至成为闲置品。再次,手机、广播电视等信号差,有线电视普及率低,电视频道少,网络设施不健全。最后,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农村居民求医问药不便,甚至有“小病拖、大病扛”之类现象的存在。

2.5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运营的成本较高

首先,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客流量小,在农村地区开设连锁超市,规模要适中。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连锁超市规模相对较小,在采购时,根据量大从优的原则,他们会比大规模超市吃亏。此外,如果规模太小,相对于已投入的固定资产,增加了收回成本的困难。其次,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村连锁超市的采购成本。最后,农民购买商品时注重价格且消费方式较传统,农村连锁超市要保证其商品的物美价廉才能与小店铺的商品竞争。

3连锁超市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禁止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进一步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土壤质量,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加强治理,保护现有水资源不受污染。要教育农民对化肥的合理使用,要鼓励新型能源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农民需提升自身素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2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农产品的价格要受到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保护,要完善并长期执行落实这种保护制度来保护农民的利益。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其次,要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和技术的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引用,对名优良种的引进,对机械化的实现等都可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产品销售环节中的低效率问题,应改善农产品的贸易条件,保证农产品顺利转化为农民收入。再次,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的协调发展。政府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可增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心。最后,农民应享有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可放宽农民进城的限制性政策,农民工也应被给与平等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资的拖欠行为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从微观角度来看,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是改善农民消费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也就有所提高,从而,农村消费品市场就会随之不断被扩大。

3.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具有高度文明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消费资料,进行文明消费、合理消费[5]。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高,义务教育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打击乱收费行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保障农民的权益。此外,对农民的消费教育也应加强,可以以发放教育宣传单、广播、活动等形式对消费者进行教育,以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摒弃非科学行为。最后,还应教育消费者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学会辨别消费品市场上的真伪。

3.4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因此,这方面的建设需加强,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各方面来解决。

首先,要继续抓好农村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商品配送问题,还可采取措施提高配送效率,如一定范围内的农村连锁超市形成统一的网络,在网络的中心位置设有共用的大仓库,进行商品的统一配送。又如每家连锁超市设置自己的仓库,储备需求量大、易短缺的商品,同时为一些一次性大量进货的商品提供存货处。

其次,继续发展电网,对其进行铺设或改造,如发展小型电力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负荷能力,提高运营质量。此外,还应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进行合理收费,电价的降低有利于刺激農村家用电器的消费,为更多的家电进入农村家庭创造条件。在供水方面,要改进农村的供水设施和水质,尽快发展自来水供应系统,逐步实现农村饮用水自动化,这也可带来洗衣机、热水器等在农村的消费。

再次,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村居民获取信息、与外界联系等方式更为多样化。建立信息网络制度,让外界更好地了解农村。此外,还要改善电信信号接收装置,要提高电视的接收质量和覆盖面。相关部门也可进一步采取让利等措施发展农村电话网,扩大农村电话村的辐射面。

最后,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保障他们最根本的权益。

除政府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外,还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此外,农村居民自己也可投资办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产出效益。

3.5在各个环节中努力降低成本,改善成本回报率低的问题

由于农村市场人口密度低,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选址十分重要。要在综合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等情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当地市场,选择最有利的选址方案、最合适的规模进行经营。此外,连锁超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了自己的经营经验,可使用这些经验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另外,农村连锁超市要在经营的过程中及时总结,选择能降低成本的方案。若条件允许,连锁超市可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方便百姓、赢得口碑的同时还能帮助自身发展。政府也可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带动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3.6连锁超市可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其在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

首先,针对农村、农民的自身特点,农村连锁超市可多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商品。农民购物较实在,应多提供包装简单、物美价廉的商品。农民挣钱不易且贮藏物品条件有限,应多供应量少的包装。

其次,在农村,邻里之间易走动串门,大家的消费内容会或多或少受到邻里的影响,如在一件性价比极高的消费品上,就容易产生跟风的效应。这种特点决定连锁超市在每一个农民心目中的看法都很重要,一个人会影响到很多人。因此,农村连锁超市要注重自己的口碑建设。

再次,针对农民一些不理性的消费方式,超市要在商品的供应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服务上进行耐心的讲解,对售后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农村重视传统佳节,要在那时尽力满足农民的需要,对于圣诞节这样的节日,农民没有庆祝它们的习惯,城市里的经营模式并不能照搬过来。

最后,农村连锁超市可利用刷墙体广告、在农民常收看的地方电视台做广告等方法宣传自己的品牌。此外,还可以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出资举办演出活动或举办文艺比赛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拉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李曙明.构建你的连锁王国:连锁经营的运作与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6(2):4-12.

[3] 佚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 [N].经济日报,2009-03-17(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下一篇:社会调查问卷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