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2024-11-17

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共8篇)

1.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篇一

2014年春物理总复习计划

张应春

一、原则:运用教改模式,优化物理复习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标准,以课本、指导丛书为具体内容,全面、深入地进行总复习。具体如下:

1、目标性原则:针对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复习中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抓住疑点,找关键点,确保基础知识的覆盖率和重点知识的重复率,要即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共性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地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分阶段有序进行复习。

2、典型性原则:复习的内容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特征。对物理知识主干中的重点、难点、相似点、易混淆点应加以重点分析、综合和归纳,借此使学生对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完善,分章节、分层次、分板块进行复习,必须拎出重点,抓住“典型”内容,进行铺开、举一反三;必然纲举目张,温故知新,扩大知识面,从而贯通规律,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3、思维性原则:复习时有意地引发学生联想思维,承上启下,前后对比,尽量使发散和幅合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运用正迁移排除模糊不清的负迁移,而获得深层次的正迁移认识。

4、实践性原则: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必须通过实践/实验,经过分析和判断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复习中贯彻实践性原则必须注意:首先让学生对重点的内容和精华、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综合实验加以探究,验证和分析归纳;其次引导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综合和灵活运用,事实证明,理性认识掌握在于指导人们实践,而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去检验,并得到发展。

5、主体性原则:复习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晓之以理、动之一情,激发学生复习的自觉性和 1

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贯彻时要注意:㈠教师仍旧发挥主导作用,复习同时要强化学生兴趣,尽可能发挥其内因;㈡创造条件,注意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自觉钻研,自寻问题,自行探索,自觉增压。㈢教师要教学民主,要有蹲下来看“学生的世界”的心态,深入到学生具体思维中去,了解心态和个性,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在“榜样的力量”感染下,学生们主动学习,刻苦用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创造性的复习。

二、步骤:复习方法与思路,遵循五环节,具体如下:

1、预--预习中复习,培养归纳知识,概括能力。

复习前必须精心设计,合理布置自学复习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提前看书总结思路,回忆表象、归纳、概括回答问题。

2、主--抓住主线以整体带动局部

复习时务必抓住各章节,各板块的主线,系统归纳,扩展延伸,其好处可一览全貌,便于巩固、系统化;有利于举一反三,深化精化,从而使学生“知识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不断循环转化,牢记在大脑。

3、比--联系对比温故知新

复习时可将类似的概念及规律进行联系对比,进行“概括联想”,把纵横知识加以扩散迁移、渗透、延广。使复习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同学更能同化顺应相关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4、析--分析研究,抓住本质和特征。

复习时要利用物理习题将新知识和广泛的实际材料相结合,因此,反复推敲精选习题,无疑可巩固、深化概念和规律,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数理结合能力。要求课上所选习题必须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实践性、新颖性、层次性和坡度性。题目不宜过多,但有代表性,形式多样一些,多选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多解归一等不同形式的习题,注意实践性和科学性,题目还要求难易结合、点面结合,普遍问题统一指导,细心分析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纠正辅导,适时补缺。

5、实--实验操作,教、学、做合一。

复习时还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而指定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选择实验仪器,正确使用并进行操作,学会整理与讨论实验结果。

三、复习计划安排的时段:

第一轮:3月份——4月份

1.基础知识复习

2.初二部分验收测试

3.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二轮:5月份

1.单元综合复习

光、热复习指导

力学复习指导

电学复习指导

实验复习指导

2.专项训练性复习

物理探究性问题复习

中考压轴题复习

3.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三轮6月份

1.中考模拟训练

2.查漏补缺深入复习

3.第三次模拟考试

32011-2-21

2.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篇二

由于复习教学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的, 如果复习时再简单地重复和讲解学过的知识和做过的练习, 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不能深化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总复习时,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考点, 梳理知识

历年来中考基础题约占70%左右, 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 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在第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钻研教材和考纲, 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复习时应对教材作系统的概括, 以便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对概念性强的单元例如电磁联系单元, 复习时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或绘制“知识结构图表”的方式进行系统总结。

要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线索和内在联系, 尽可能用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把学生学过的知识重新科学地安排和组织起来, 进行分析和比较, 揭示其共性、个性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做, 使学生能够得到新的收获和体会, 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了解学生, 纠错解惑

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教材之后, 往往会在某些问题上存有疑难, 还有可能存在某些认识上的错误或知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势必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以致加剧学习的分化现象。我们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防止这一现象外, 在总复习前, 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总复习的机会, 把知识再学习一遍, 毕竟中考物理难度不大。另一方面总复习内容多、范围广, 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 就设置怎样的典型例题和针对性练习, 要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要把典型错误拿出来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刨根求底, “自己解放自己”。对于同一类问题, 要变换方式, 在新情境、新角度中设置练习, 进行反复训练, 并及时反馈, 扎扎实实把基础夯实, 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对难点如“电路设计”、“电路故障”等和必考题作图和实验设置专题练习, 注重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

三、方法指导培养能力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 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 除基础不扎实, 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分是由于学生没建立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 比如审题不清, 粗心大意, 运算不过关, 语言表达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而这是相当可惜的, 也是我们复习最应该训练的, 因为这方面最容易见效。所以在复习训练时, 应采取一些措施, 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 如要求学生在作业中, 读题时可把关键的字眼划出来, 做个记号提醒自己。做题时会做的题争取要一次性做对, 不依赖于检查;而且要限时做完, 训练速度;不用计算器, 提高运算能力。在试卷评讲中, 发生错误一定要找出错误的原因, 把原因整理归纳在错题集上, 时刻提醒自己;同时要求错误答案保留, 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教师讲题时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点上, 还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物理问题、运用知识分析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意通过复习,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把握方向, 调整对策

要关注课程改革新形势, 体会课改的精髓, 把握中考新动向。

1. 要回归书本, 关注课本的插图和举例, 及一些基本数据和基本事实, 例如估测温度、质量、长度、功率等。

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 提高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重视实验,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或探究, 知道实验结论的得出方法和过程, 才能适应现在中考实验题的考查。

3. 要关注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拓宽知识面, 来应对学科交叉问题。比如加强阅读材料的分析训练。

4. 要练习开放性试题,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来应对开放性试题。

5. 要重视有关物理的社会热点事件、科学前沿问题。

当然, 在复习的后阶段, 还要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和应试状态, 教育学生要有充足的睡眠, 适当休息, 保持充沛的精力;回忆知识时不要过分紧张, 识记知识时避免类似知识的互相干扰等等。

总复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艰苦的磨炼, 教师要根据新情况, 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学生要增强信心,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师生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摘要:本文从中考复习课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乏味, 学生学得疲惫”现状入手, 阐述了在总复习课的设计中应着重强化的几个抓手, 提出明确考点、纠错解惑、培养能力和把握中考新动向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初中物理“五步”总复习法浅谈 篇三

课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一、紧扣教材,打好基础

考试题目再怎么变化也不会脱离课本知识,有的只是稍将课本中的练习、习题和实验加以变形,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习题,以点带面,突出重难点。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抓住疑难点、易错点,适当进行做题练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得到深刻的印象。例如:力学中的《浮力》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对浮力公式的理解总是不到位,F浮=ρ液gV排中,ρ液不是物体的密度,是物体所浸入的液体密度,V排也不是物体的体积,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只有物体完全浸没时,V排才等于V物。再如,学生在学习热学时,常对“热量”和“温度”这两个物理量认识不清,难以把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在总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实例,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归类复习,纵横联系,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初中物理知识点分散,总复习时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感到茫茫题海,无从下手。到了总复习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力学部分时,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中心,联系到力的种类、单位、测量以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压力和压强,浮力等。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联系到机械运动,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简单机械以及功和能等。热学部分的内容要突出与温度有关,温度变化时,有热量这个物理量的出现,热传递过程总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物态变化过程要吸收或放出热量,热量的传递使热能变化,以及热能与功有确定的数量关系等。电和磁部分的内容以电流为中心展开,从使物体带电的最简单的方法——摩擦起电,到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再到电流的效应,电流的路径,电源和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和磁之间的转化即电磁现象,等等。这样把知识系统化的归纳,学生只要抓住几个知识网

络的中心点,然后向周围知识辐射展开即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辨析、比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科的精髓,一定要设法弄懂并常常记忆。由于日常习惯提法或头脑中缺乏具体的形象的物理现象,学生常把相近的概念混为一谈。背起定义来一字不差,解决问题时却张冠李戴。在总复习时,要加强对概念的类比,找出其异同点,相似点。例如:对于ρ=m/v,R=U/I这两个公式,学生常常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对密度和电阻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辨别不清,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再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重力,阻力和摩擦力,惯性和惯性定律,虚像和实像,热量和温度,电流和电流定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等等往往也难以区分。在复习时,应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比较,安排一些易混淆的习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例如:某导体两端加220伏的电压通过的电流强度是2安,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加110伏的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为零,那么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这样反复练习,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注重方法指导,纠正不良习惯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的。在复习训练时,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习惯。

1、作业反馈。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全部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校正。教师从批改作业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做错的题目,要看错在哪儿,有哪些共性问题。作业讲评不能面面俱到,共性问题集体讲,个性问题个别辅导。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要举一反三。

2、建立《错题集》。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发现失误,及时面谈,指导方法。在习题订正中,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建立《错题集》将平时考试和练习中的错题记录在案,并总结错误的原因,查找相关的知识漏洞。

五、将实验探究引入复习课堂

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物理问题情景中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对于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考试中涉及到的大多是通过对某些环节的考察透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加强学生视觉感受,让学生经过观察,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浮力一章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小铁钉、10cm3的木块、铝块、铜(或铁)块各一、一个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细线。演示前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1)是不是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浮力越大?(2)轻的物体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主要有:(1)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液体后观察示数变化。(2)小铁钉和木块分别放入水中,重的木块反而漂浮,轻的铁钉下沉。(3)把木块、铜块、铝块、牙膏皮分别放入水中再提问,是不是密度小的物体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测出它们所受浮力各是多少?

给同学们一段时间考虑和计算后,他们会得出物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小时才能漂浮,铝块和铜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木块所受浮力最小,牙膏皮受到的浮力无法计算。之后再提问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来,再问为什么能漂浮?再把铝块和铜块放入酒精中,让学生计算它们所受浮力并回答和水中所受浮力是否相同?为什么?回答正确后用弹簧测力计检验计算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篇四

(一)声学

5.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6.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热学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8.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9.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10.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1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1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1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14.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1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16.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17.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光学

18.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19.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0.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2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2.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23.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4.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5.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6.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托普勒望远镜的原理是目镜焦距小,物镜焦距大,物镜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几乎在焦点上,从而显倒立缩小实像,目镜在此基础上呈放大的虚像,即f1+f2。伽利略望远镜目镜呈放大虚像,即f1-f2.力与运动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主单位是米.3.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 ,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26.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测量工具是天平.27.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28.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 , 计算公式是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而改变,也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29.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30.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31.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3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33.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3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5.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6.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37.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则二力同向时的合力为 F=F1+F2,反向时的合力为F=F大-F小。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6.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7.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 P=.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8.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9.公式p=ρgh 仅适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适用.10.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11.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

强的值.之后的11年,即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12.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P=ρgh =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约12.9米高的煤油柱.13.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1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1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 =F下—F上).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总是竖直向上的.F浮 G物 物体下沉;F浮 G物 物体上浮; 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 =G物,但两者有区别(V排不同).16.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 =G排 =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成空心的, 以浮于水面.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利用了浮力.17.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 公式是F1L1=F2L2 或 =

19.杠杆分为三种情况: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费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1 = L2,平衡时F1 = 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为等臂杠杆,具体应用为天平.20.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2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2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23.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功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24.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功的原理.将它运用到斜面上则有:FL=Gh.或:F= G.25.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叫有用功,克服无用阻力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等于总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是η=.它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26.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公式是P=.单位是瓦,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另

外,P= = = F·v, 公式说明:车辆上坡时,由于功率(P)一定,力(F)增大, 速度(v)必减小.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二)机械能 分子动理论 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8.Q吸=cm(t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10.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 ×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 ×108焦.电 学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用绸子摩擦的玻璃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4.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发生转移.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能够提供持续供电的装制叫电源.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直流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地使正极聚

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是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导电.7.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接通的电路电通路;断开的电路电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电路图.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8.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I”表示电流, “Q”表示电量, “t”表示时间,则 I=.1安=1库/秒.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实验室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0.6安和 0~3安;接0~0.6安时每大格为0.2安,每小格为0.02安;接0~3安时每大格为1安,每小格为0.1安.10.电流表使用时: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1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压用符号“ U”表示,单位是伏,用“ V”表示.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每个也是1.5伏,铅蓄电池每个2伏,家庭电路电压为220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超过 36伏.12.测量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3伏和 0~15伏;接0~3伏时每大格为1伏,每小格为0.1伏;接0~15伏时每大格为5伏,每小格为0.5伏.13.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14.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单位符号是“Ω”.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15.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16.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是:I=.17.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公式是W=UIt.电功的单位是“焦”.另外,1度=1千瓦时=3.6×106焦, “度”也是电功的单位.18.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公式是P=UI.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如“PZ220V 100W”表示的是额定电压为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19.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结论叫焦耳定律.公式是Q=I2Rt.热量的单位是“焦”.电热器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20.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伏的电压,零线是接地的.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它的单位是“度”.21.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2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23.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24.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电 磁

1.永磁体包括人造磁体和天然磁体.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叫南极),一端指北(叫北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棒磁化后的磁性易消失,叫软磁铁;钢棒磁化后的磁性不易消失,叫硬磁铁.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因此可用小磁针鉴别某空间是否存在磁场.3.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采用了模型法)磁感线的疏密表示该处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方向(即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磁场方向。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回到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南极指向北极。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

4.可以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来判定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四个手指的环绕方向表示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即为通电螺线管的N极。

5.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很多优点,它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有无、强弱、方向,达到控制磁场的有无、强弱、方向。利用电磁铁做成的电磁继电器(电铃)在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上常有应用。

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7.直流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动而制作的。在这一过程里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在直流电动机里利用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在磁场力作用下持续沿同一方向转动。

8.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一是电路闭合;二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导体运动方向不能与磁感线平

行。

9.发电机是利用闭合线圈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制成的,它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0.电池分化学电池(正极是铜帽碳棒)、水果电池、伏打电池(有里程碑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电池)、蓄电池(有铅和硫酸,污染大)、太阳能电池(无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

5.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篇五

一、知识网络

二、复习要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其实液体能 声音,也能传声。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 ,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

4.声音的三个特征是、和。<> 5.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1)防止噪声(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它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它进人(在人耳处减弱)。

三、考点分析

考查的重点、热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2)声音的三种特性;(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4)声的利用;(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经典题解

【例1】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识的运用。

【例2】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②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设计环节,重点是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分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并具有开放性,在设计方案时要体现控制变量法,符合安全原则,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和方法考查的理念。

五、能力训练 【基础训练】

1.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 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2.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个特征全都有 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回音的声速比原来声音的声速要小 D.成语“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南京市)我们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频率不同 【提高训练】。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6.为了改善室内的居住环境,建筑师在设计窗户时常采用双层真空玻璃,这样做的主要优点是:① ②。

7.(常州市)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听到,原因是超声波的()。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8.车门车窗已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 途径减少噪声。

9.(河北省)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2006年春节,不少城市开始有限解禁烟花爆竹的燃放,使今年烟花爆竹的燃放量明显增加。

(1)礼花在空中爆炸,先看到美丽的烟花后听到响声,其原因是:。(2)燃放烟花爆竹给节日增添喜庆气氛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请写一条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造应性训练】

1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11.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大喊一声,0.3 s和0.7 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30m/s,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m。

参考答案与提示

能力训练

6.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篇六

复习目标:

2体的形变。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力可以引起物.知道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知道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复习重点与难点: 重力的理解与计算。【知识结构】

一)知识整理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大小有关

三、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四、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

天平)。

力物体是()

力物体是()

2〔 〕 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对应训练】 .指出下列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人推车是,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受。(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首先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观察,观察指针是否对准,还应当观察 和。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

b.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其读数应根据最小分度值确定

c.测量前一定要校零

d.实际测量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不一定要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5.用100n的力作用于a处竖直向上提一重物,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这个力,则图3所示各图中正确的应是[ ]

6.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变为 ;

为 ;

7这些现象。

对船的

岸有力的作用,那么,有力的作用;同时,(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

;求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 对对 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对 对 也有力的作用,如果 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就跳起来了。图3

(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7.高三物理总复习策略探究 篇七

一、高三物理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复习和训练, 大部分学生会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 由于一轮复习的周期较长, 就会导致复习到最后学生又把前面的知识给忘了, 造成知识储备不足。因此, 后一阶段复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 对知识进行梳理, 查漏补缺, 增加知识储备。在能力训练方面, 前一阶段主要是分章节、分单元进行的, 学科综合训练少, 因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在后一阶段复习中, 其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综合题的训练、阅读训练, 做到定时、定量、规范,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应试能力, 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应试心理, 最终为参加高考作好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

二、加强对大纲、教材, 特别是对考试说明的学习

考试说明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及参照大纲, 并根据中学教学实际制订的。通过对考纲的学习, 掌握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可了解物理学科考试内容包含的知识点;通过题型实例的分析, 可掌握高考题是怎样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的, 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选好题, 搞好针对性练习, 通过对近三年的考试说明的学习, 可对照分析、掌握考试的变化, 分析高考的趋势, 以更好把握教学的度。另外,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复习和多次模拟考试, 可对学生的复习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包括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能力水平以及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同时,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 为后一阶段的复习提供依据。

三、具体复习指导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教学, 打高考总体仗。对理科总复习, 大体上分为三大阶段:⑴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 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根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 但不要陷入题海;⑵理化生三科教师可抽出20%的时间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切入点, 分工合作, 编写一些综合练习卷;⑶考前留有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 教给他们一定应试技巧。

2.讲练并重, 精讲精练。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 既不能“以讲代练”, 也不能“以练代讲”, 要“精讲精练”, 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针对性要强, 除重点、关键外, 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 突出能力的培养, 培养应变能力。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配套单元、综合训练, 题目的难度、梯度应符合《高考说明》及《说明的说明》的要求, 考试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检查学生命题、解题、科学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能力。

3.组织专题讲座, 进行学法、解法指导。在整个复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⑴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 读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读《高考说明》。⑵总结:自我归纳总结, 及时反馈及时纠错, 在心理方面为高考作准备。总结解题经验, 探索解题规律,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中物理总复习重点 篇八

【关 键 词】 课前预习;课堂精讲精练;纠错与反思;课后辅导

郭沫若先生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纵观几年教学发现,在总复习时学生就像上了弦的机械每天不停地转着,重复地做着一张又一张的试卷,重复地听着一道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当测试卷发下来时才发现错的还是原来的审题不认真、单位忘了换算、公式记错了或知识点不会等等。难道就找不出一种高效、生动的复习策略与方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过几年在一线教学的不断探索、研究与总结:我认为物理总复习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精讲精练、不断纠错与反思及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这四环节上。

一、抓实课前预习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预习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兴奋的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我的十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他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在课后复习和做题上,也不愿意抽出一点儿时间去预习一下第二天所学内容,这也许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遗留下来的影响,形成很多同学就是等老师上课来讲授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其效率可想而知是非常低下,因为学过那么久的知识肯定有很多是忘了,如果没有提前去复习,听课时就好比是听新的知识要点,再加上复习课时间紧、内容多,老师肯定不会像上新课那样的仔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对旧知识的一种温固,是学生以自己的方法去整理以往学过的知识要点,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纵向对比,横向联系,当然为了让预习更加有效,老师可以事前发好讲学案或复习提纲,让学生对照教师的讲学案、旧笔记对以前学习的物理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回顾、整合。不清楚的要点提前做好记号,这样等老师讲课时,同学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准备了,这样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是非常的高,课听明白了、理解了,那么做起课后作业也就得心应手,花在作业及复习的时间上也就大大减少了,这也就像滚雪球一样,这种良性的效应就被越滚越大,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在话下了。

二、做足课前功夫发挥课堂的精讲精练之功效

赞可夫认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改变以往复习课所用的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要做到精讲精练,用多种手段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的前提是认真备好课

唐代的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就得先设想传什么道,怎么授业,解什么惑,怎么解。这就是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学校制定的《常规教学工作条例》中要求老师首先做到的。那么备课都需要备什么呢?我认为:

1. 要认真钻研教材、考试说明,列出复习提纲,科学传授知识。要想讲好教材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在对教材通读和钻研的基础上,找出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易混易错的地方,自己动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讲,学生就不能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和概念,我们有必要对某些问题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加工整合的才是自己的,才能构列出一个科学系统的复习提纲。如在复习压强这一章节时,我分成了三块(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学习光学时我把它分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和光的折射。通过对教材的处理,不仅使知识点更加条理化,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基础,制定合适的课堂复习方法。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课堂上采取多种教法穿插使用。现在的教法很多,就物理而言,教材教学可以用章节教学法、单元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立体化教学法等,课堂教学可以用讲授法、启发式、提问法、问题式、互动式、辩论法等。采取什么样的教法要因人、因课、因生、因情去选用,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上课时遇到学生打瞌睡,这时老师就可以停下讲一两个笑话、幽默故事等来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对有些难懂的知识要点,教师可通过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例进行类比,如用水流比喻电流、用买东西花了多少钱这一变化量来讲解热量这个定义等等这些方法与手段都是在备课时要精心考虑的。

3. 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备课就是一个听取别人见解、吸收他人思想的好机会。在集体备课时,一方面要认真听取中心发言人对下周讲课重点、难点的认识和突破方法以及要使用的训练手段;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求大家互相补充和完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意见,使之互相融会贯通,以聚百家之长,收备课之最好功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集体备课就是集中大家智慧,互相为师的平台!

(二)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精讲

教师要想达到精讲的目的,除了研读《课标》、研读教材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 研究《中考说明》,做到有的放矢。《中考说明》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对它认真研究,了解命题原则、考试要求、试卷结构、难度比值、考点要求、常考点、难易程度、出题形式等等,才能使复习有方向、有目的、有重点。以《光学》部分为例,复习时应该了解:①考点要求:6个;②常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及应用;③难易程度:主要以“易、中”为主;④出题形式:填空、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训练与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2. 分析“中考试卷”,把握考试动向。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研究近三年本市中考试卷和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探究试题特点,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知识点间的连接,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中发现其规律与命题方向。并要关注命题中的地方特色。

3. 要善于归纳与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规律与概念以口诀、数形等方式总结出,不仅使学生容易记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做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我用“两点三区间”结合初一年数学里的数轴知识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总结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归纳出:12种测量工具、12种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实验、8种常见的作图、8种计算方式及每种计算方式所用公式,解题常规思路,注意事项等等。

(三)教师要深入研究复习指南、试卷及课本后面的习题力求精练

教师在选题时,往往贪多求全,造成容量过大,或是机械重复,或是例题叠加,一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学生却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和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更不符合物理新课程的标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试卷等。做到以下两点。

1. 习题编制策略

习题是以考试说明为大纲来命题的,而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要点就90几点,所以平时如果以考点来挑或编制习题就大大地减少了机械重复。如我在讲到判定物体是否运动这一要点时,我就抽了两题,一道是选好参照物然后看判定物是否运动这一类,另一道是已知判定物是运动或静止的叫同学选一个参照物这一类。再如我讲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时,我课堂就选择了考查音调、响度及音色知识点的习题各一道。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考查同一类知识点习题的机械重复,真正达到精练的要求。

2. 注重思维培养的策略

①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析、思考和求解。在习题讲解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联想,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思维途径。

②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变是指每一组题中,每道题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条件或问题上稍加改变。通过这种训练,有助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③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问是将很多个知识点用同一道题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沟通多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④巧设干扰条件,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我们选编训练习题时,有意识地将习题中有用、无用的条件掺杂在一起,使多余条件过剩,在解答问题时产生“干扰”,学生只有进行缜密思考,去伪存真。此类习题训练既可防止学生滥用条件、乱套公式,又可促进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认真总结及时纠错与反思

正如海涅所言:“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这里讲的纠错与反思是指师生双方的。

首先,是学生对做错的习题进行纠错与反思。许多学生一些习题做了错,错了做,做了又错,错了又做,归根结底就是同学没有去纠错与反思,一次测试下来同学最关心的是分数,其次就是到前后桌看看然后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涂了,把正确的答案写上。其实总复习纠错与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同学做错题目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审题,读题不认真将题目看错、看漏,二是公式记错,单位忘了换算,三是一些基本概念、规律不清晰,不理解或是没掌握,四是凭印象或感觉来做题,如一些测量工具原来分度值都是0.1N,当换成0.2N分度值时,许多同学就还会按原来的思路去答题把分度值看成是0.1N,同学只有对自己做错题目分析归类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补缺补漏的作用。如对第一种情况,学生可以用暗示法使自己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对第三种情况:同学就要找到相应版块的知识内容重新复习必要时还可请老师帮忙解决其中的疑惑,然后再抽一些题目训练针对性地检测一下,看看这些知识要点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题海战术中。

其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纠错与反思。

这里讲的纠错不是指教师上课教错而是指对一些物理重点与难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数学生听不懂,那么教师就有必要通过调查学生,调整讲课的思路找出学生更容易明白的事例、道理等作比较,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对于每一位教师,当他上完一节课后对这节课后的感受,肯定会比课前备课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从中体会该课教学的得与失。因此,课后反思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体会、评价及修订,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既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节、下一轮的教学,又便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积极投入做好学生课后辅导工作

课后辅导是教学系统运行的环节之一,是课内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行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所以教学中总存在一部分同学不可能仅凭课堂讲解就能把复习的知识掌握了,所以对这部分同学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认真分析他们的试卷情况,准确找出原因:是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还是方法、能力缺陷;是智力因素引起,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是学生方面的问题,还是教师方面的问题,或者在家庭、社会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原因寻找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素云.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 学生之友,2010(7).

[2] 刘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程教学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上一篇:2008年第二学期实验室、仪器室工作计划下一篇:女职工离岗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