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2024-10-03

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精选9篇)

1.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篇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实施的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也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80年代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实施的不断推进,全国出现了诸如上海的一些代表学校、江苏的南师附中、武汉的华师大一附中、广州的华南师大附中等一批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办学背景,以优越的智力、人才、信息和政策环境所支撑的教改先行者。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学校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师资、条件、生源、信息都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如何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作为一所地处农村地区新的重点学校,我们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大面积提高质量,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办出特

色。我们一致认为,下列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思考:

●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究竟是什么?学校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来实现基础教育的本质功能?

●不同的地区、学校存在着很大的文化、经济差异,还有学生、教师的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学生、教师的发展需求?

●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凸现学校特色的关键抓手是什么?通过什么能引动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化,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办学要素的优化,以合理地调和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突出矛盾?

一般来说,学校的改革可归结为两大内容:学校办学机制的改革和课程改革。机制的改革对外是为了优化办学环境,争取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内是为了激发活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和课程改革提供可靠保障。课程的改革则包括了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对家长、社会负责,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特别是应注意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历史并不长,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近年随着中gong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三级课程的政策,校本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热点之一。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教育哲学)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学校当前自己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鉴于这一特点,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应高度重视对学校自己开发课程的科学性、价值性、需求性的评估研究,建立恰当的学校课程决策程序与学校内部课程监测机制,及时加强对学校领导、教师课程意识与理论的培训,进行课程开发技术的具体指导,切实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历程

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三大板块”的确立阶段(1992~1994):在省教委1992年关于课程改革文件指导下,以形成学校必修分层,丰富选修、活动课内容为标志,学校开始在已有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三大板块”改革,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

●典型课的试验阶段(1995~1996):在开展“三大板块”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教育对象98%来自农家子弟,93%教师出生于农村,办学的背景是农村,学校的文化、信息、观念相对滞后这一特点,为提高学生、教师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使学校体育能实现“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育德益智”、“群育教化”的功能。以学校选定语文阅览课和“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列入省九·五课题为标志,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典型课的试验,进入能动关注已开设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探索阶段。

●校本课程系统开发阶段(1997~):以课程专家的介入,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和“构建面向21世纪现代师资群”两个课题为学校改革重点课题为标志,通过与课程专家、理论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通过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的不断明晰,教师课程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校各种课程资源有目的地开发建设,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试验。

据此可知,校本课程开发探索的过程是我校师生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技术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资源不断建设与利用的过程。2.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的成果

综观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按课程开发的流程来审视,在课程专家的直接领导下,我们作了如下的探索:

●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了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

●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明确目前学校达成的共识。

●根据上述的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包括《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计划》、《学校作息时间表》等内容。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即包括四门限制性选修课,以及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四类任意性选修课。

●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建立校长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大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场地安排、图书到位、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

●所有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有《课程说明》和《课程方案》;部分课程已编写出《课程纲要》和开发出“单元包”。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思考 1.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也就是说,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必须考虑到地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以达到政策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明确规定学校具有一定范围的课程自主权,并制定相应的《指南》。确立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政策。

●明晰的育人目标。这里指学校能不断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真心实意大力推进教育。如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其核心品质可具体化为:“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这是我校对现代化人才的理解和定位,也是我校对育人目标的形象化、概括性表述。这个明确的人才规格、育人目标,是我校向新世纪高扬的旗帜,也是确定我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的依据之一。

●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具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能分散权力,有利于小组工作和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良好的沟通。校长能不断引导变革和革新,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

●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作了长期的实践,在探索中形成“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课程改革,及在若干重点学科课程改革模式探讨中形成的观念和氛围,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课程资源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不断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切实加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等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使承担课程的教师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程政策的确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学校可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增加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政策权,从而改变了过去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但改革将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方面课程管理层面仍然会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又过分依赖和迷信统一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反省,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校长办学理念的确立。新形势下校长应真正按中央《决定》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在当今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在大力标榜高考升学率的现状下,在当今学校实施同样的教学大观,教材和教参,而缺少深入改革的现状下,校本课程的开设必然使学校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此,校长必须具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真心实意地推进素质教育,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坚持对学生终身负责,对民族、社会负责的态度,能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满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不断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观念和具体的积极行为,这是一所学校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目前自上而下“课程国家化”意识仍十分强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受到历史形成的原有思维习惯的冲击;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强化学校及领导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技术和能力,是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条件。

●自律的校内评价机制的建立。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及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定期进行课程方案、教学的评价,将对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对学校领导和广大课程开发人员课程素养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虽然建立具有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是艰巨又繁杂的工程,但它又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否则其效果可能未必比没有“校本课程”更好。因此,校内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开设的保证。

●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共享的课程资源的建设。根据现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必须获得课程专家的支持。但由于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实际上造成了课程专家的短缺。目前的课程专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研究所、省市教科所和师范院校的系所,随着国家新的课程政策的实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会大范围的启动,课程专家将成为迫切的需求,因而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应该突破的瓶颈。对广大的地区而言,建设能共享的课程资源体系也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校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 来源:引用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2.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篇二

一、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以课程的视野来改变教学应该得到重视。还存在对课程认识的窄化现象,没有真正让学校一切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对于建校三年以来的兰德学校,在蓬勃发展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形成体系,真正从宏观教育目标入手,构建属于自己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且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规范、制度,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努力做到解决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合实施,提高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解决校本课程特色不足、缺乏实效的问题。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并形成体系。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兰德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二、深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1.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或强化。二者整合的首要关注点是确保科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删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重复内容,整合交叉内容一并施教,提高效益。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为避免重复劳动,学校将地方教材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交叉内容整合进国家课程一并实施,另将22%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剩余16.9%作为自读内容。

(2)有机融合,高效实施

对于整合后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施教。一是将整入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将整合的内容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2.学科内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标准,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形体训练课”、“魅力葫芦丝”、“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阳光心理读本”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例如,“快乐沙画”,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阳光、快乐的雨露。

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为例,教学中大力实施“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字词句篇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学校实施小学生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是:

(1)练好读写基本功

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丰富语文积累。并通过“读书节”、“古诗词考级”、“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积累的兴趣。

练好书写基本功。严格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基本技能。另外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每天20分钟午练,定期组织硬笔字、毛笔字展示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第一,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第二,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凭借具体语境,展开表达学习,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相互促进;第三,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在想象与体验中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第四,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的方法、习惯伴随终身。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抓好低年级常规教学。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我们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三至五年级时,逐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索“知识树”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为引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内容。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这样,将精读与范读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4)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主题明确,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1)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从而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特长。

(2)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在国家基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体现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原则。“责任教育”是实验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阳光德育六育”体系之“责任”校本必修课———“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旨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培养能够担当未来责任的人奠定基础。

(3)以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依据学生目前生活学习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礼仪教育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间周进行。根据学生需要和校内外资源状况设立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依据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与内容。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阳光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试用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教材。

呈现方式注重实践与体验。区别于国家课程,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反思。教材中多有留白,填写学生的体会、感悟以及行动计划。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为增强生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组织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整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实施。如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等,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最及时的教育资源。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20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尊重主体,实行双选。活动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辅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打破常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结合学校开放日,搭建展示平台,展示选修课学习成果。

(4)校本研究的评价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为教师提高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翔认为,“注重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突出终结性评定的对比力度,尽可能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教研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相联系的评价方式”,“重视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实效化,以评比性活动强化过程质量,用量化评比规范过程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建设;基本认识;基本策略;初步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所学校。尊重差异、放飞个性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近年来,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个性特点的课程建设之路。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认识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办学的特色化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强调由学校发起,根据学校自身制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教学的生活化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校本课程建设关注“人”的生活,更多地从挖掘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社区教育等资源出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是师生共同成长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围绕“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着眼通过“生活·能力”的相互砥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我校刚刚建校30周年,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城镇小学,学校一直非常注重校本课程建设,走出了一条“二小”特色之路。

(一)教育为本,德育为魂

我校实行班级轮流升旗、值周制,让四至六年级的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升旗的光荣与神圣,担负起全校值周的使命。学校每周一最后一节课为“班队会”。2012年秋季,大队部分批培训中队辅导员和中队干部并提供主题班队会示范课,让每一个中队都熟练掌握主题队会的流程,让每个队员都能成为活动课的主人。我校的主题班队会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赞扬,为许多兄弟学校提供观摩。本期开学,大队部研发校本教材,将17个主题班队会编印成书,分发到各班。

(二)安全教育,警钟长鸣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校校园面积仅22公顷,而学生高达3056人,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我校综治办成立了身心安全教育网络,开展身心安全课题研究,开发了身心安全校本教材,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青青果教育”来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这样数管齐下,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三)挖掘人文元素,构建精神家园

桑植是土家族、白族聚集之地,又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土作家写了一本《爱我桑植》,详细介绍了桑植的风土人情和秀丽风光,成为每个中小学生一手一册的校本课程。桑植的山水都长歌,桑植是民歌的海洋,是民歌之乡。桑植民歌被编成各种书籍,广泛传唱。土家族歌手向佐绒、白族歌手黄道英、星光大道2012年总冠军刘赛将桑植民歌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宋祖英将《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张杰等年轻歌手也来桑植采风。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等民间艺术走进全县各中小学,民族文化永驻校园。

同时,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使之更好地内化成为自己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开展名为“亲近传统文化”“某某姓氏的由来”“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我为环保出份力”等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人文元素更加浓厚,精神家园更加多彩。

(四)凸现学科特点,提高综合素质

墨香浸润成长,文化放飞心灵。我校狠抓大量阅读,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每班的藏书量均不少于三百本。同时,我校语文学科“互文性研究与运用”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老师们大力开发互文性文本,这样以读促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仅2013年,我校在湖南省“续写雷锋日记,传递中华正能量”网络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一人,三等奖两人。在湖南省“我的中国梦”童谣征文活动中,又喜获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学生习作在《小学生导刊》《小溪流》《张家界日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我校建有全县最完善的实验室和电脑室,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拥有16位音、体、美专职教师,为艺体科目的校本课程研发提供了人力资源。

(五)整合实践元素,开拓发展空间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锻炼、成长的极好天地。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阴霾,有坦途,也有坎坷。只有让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增长才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生活有用的人。

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成立了慧萃文学社,组建了合唱队、管乐队、舞蹈队、书法班、篮球队、田径队等各种学生社团。我校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工厂,服务社区,缅怀先烈。2013年下学期,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明星闪亮30分”,一批批小明星在成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号召学生自己设计班名班徽班歌班训、组名组徽组歌组训,小组成员合作养好自己的组花组草。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校本课程建设使学生人文底蕴、综合能力得到长足进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教学成绩令人瞩目,抽考、调考成绩稳居桑植小学前列。教师专业能力、科研意识得到迅速提升,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率。现有市名优教师1名,县名优教师10名,县课改名师18人,被《中国教师报》认定的课改标兵5人。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先红旗大队”“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湖南省校园安全先进单位”“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努力地探索,我们会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走出一条具有二小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我们相信,二小的校本课程建设一定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

4.“彩绳飞扬”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篇四

内容摘要:

我校的跳绳活动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跳绳活动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所以在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的选择上我们利用学校的传统项目和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花样跳绳的各种资源,突出了学校的特色,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上力求体现“主体性、教育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体现多元化。

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的的课程。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我校的校本课程《彩绳飞扬》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跳绳是一种最简单的体育活动,不受场地限制,器材轻便,随身可带,简便易行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我校是一所五十年代创办的农村小学,没有专用的操场,在这样简陋的校园里,跳绳活动成为校园活动一道靓丽的风景,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创编了动感绳操“彩绳飞扬”及多种跳绳的花样。多次参加市、镇级体育赛事,捧回了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奖牌,形成了以花样跳绳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2016年11月学校参加了河南省中小学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展评活动,并成功入围。学校领导决定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挖掘跳绳活动的内涵,把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创新,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从发展的角度,我们认为应更加细致详实地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搭建跳绳运动技术人才发展创新的更大平台,使跳绳活动在健身行动中,在育人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花样跳绳》这个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就是充分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体现出了学校的特色。

二、项目的选择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与发展

我校的跳绳活动十几年来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形成今天的特色,与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喜欢是分不开的,还与学校领导的“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立足普及,着力提高;以大带小,形成梯队;狠抓基础,不断创新”的管理思路是分不开的。将花样跳绳活动编写成校本课程,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将花样跳绳活动继承和发扬下去,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跳绳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更多花样。实践已经证明: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新花样很受同学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能普及,也且很有生命力。

跳绳活动是一项有氧运动,对人体发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能增强协调性,使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增强上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青少年骨骼的生长发育,全面提高身体的各项素质。学校开展跳绳活动的实践可以证明:跳绳技能高的学生,不仅身体素质好而且意志品质和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因此学校决定把花样跳绳开发成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其内涵。把这个项目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旨在把花样跳绳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使学生在跳绳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功的自信,喜欢与别人合作,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善于张扬个性。让校本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三、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多元化

花样跳绳虽然隶属体育项目,但是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力求做到教育的多元化。力求体现知识性、教育性、主体性和发展性。从总体目标和课程的框架结构不难看出: 课程的总目标是:

1、增强体质。通过花样跳绳活动,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活动中提高跳跃能力。

2、学会方法。学习单人跳和多人跳的各种基本方法。继承现有花样跳绳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掌握渐进的原则,提高摇绳、跳绳、上绳、下绳等技术,积极思维,不断总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出新花样,练出高水平,使跳绳运动有所发展。

3、培养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合作的意识,坚毅的品质,上好每一堂课,渡过每一天,要学而不厌,学有所成,经过多年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几项跳绳技术,参加几次表演活动。

4、增长知识。了解跳绳的常识和注意事项,能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健身和娱乐,并能在活动中不断创新出更多的跳法和玩法。

课程的框架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即跳绳运动的发展史、跳绳运动方面的知识、分年级应学会的花样、各年级的评价标准、破学校纪录的记载。

四、课程体现了综合性

1、校本课程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

跳绳特色的成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思想行动高度统一的结果。因此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增强跳绳者的身体素质,使其心智得到发展。同时在运动中教化练习者陶冶情操和意志品德,讲团结合作有团队精神在花样跳绳运动中都能得到体验。在多次外出比赛的过程中,强化了文明行为的养成,体验了中国礼仪之邦的自豪感,是练体益德的好教材。课程设有阶段性总结评价,学生不仅要从技能技巧上总结跳绳的成功与否,同时还要从合作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表现质以及每次参加表演等方面进行总结。课程挖掘了其中的德育教育的资源,同时这些资源又被学校开发成教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学。

2、校本课程是其他课程的有效资源

我们在跳绳活动中,用各种技法启迪学生学习跳绳的兴趣,并将跳绳中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各科学习上,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创新的意识。美术课以跳绳活动为素材,创作了《课间十分钟》、《大家来跳绳》等作品。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孩子们也大胆运用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对知识进行再创造。老师们说:同学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跳绳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利用跳绳活动中的情景编写数学习题,制作统计表。跳绳活动,外出比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真实的心理感受。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在活动中产生。学校还要求同学们写训练日记,记载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写日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跳绳活动在中国民间健身运动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绳运动的酷爱者,不断推陈出新,我校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创出的大型集体绳操“彩绳飞扬”是花样跳绳之外绽放的花朵。学生们自己创编的各种花样给校本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我校的校本课程力求体现“主体性、教育性、知识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5.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篇五

麦裕华

(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广州

510160)

摘要:论述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并对该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讨论。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哈利·波特化学魔法

“化学趣味实验”是我校化学科组一贯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初,我校为建立适应新课程需求的三级课程体系,该活动即被改为校本课程。笔者在2009学年开始负责该校本课程,通过以往的实验通知单发现该课程仍处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形态:(1)不同的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并不相同,即课程内容不固定,随着教师的更换而改变;(2)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缺少必要的线索,即课程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显得较随意;(3)一些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落差,即部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4)缺乏课程评价,无法了解校本课程开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按照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其重新开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 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

第1页,共5页 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课程实施

高一级共有56名学生选择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每2位选课学生被随机安排为1个实验小组。我校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在第4周到第18周的星期3第9节(17∶00-17∶30),总共应上课15次;但因国庆节放假、期中考查和校内重要活动而先后停课4次,实际上课11次。笔者在第一节课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演示多个化学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在最后一节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笔者曾离校外出参加培训,有3节课的内容被代课老师安排为观看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与化学有关的纪录片。因此,学生实际上只完成6个化学趣味实验,6个实验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

称 死灰复燃 自制豆腐花 自制固体酒精 变色墨水 黑龙出洞 化学绘画

在方糖块上撒上香烟灰,使方糖块在酒精灯上燃烧。往豆浆中滴入盐醋水,使豆浆出现聚沉而得到豆腐花。用硬脂酸钠、氢氧化钠和酒精制备块状的固体酒精。用CoCl2溶液在白纸上书写校训,并将纸张烘烤干而显字。在NaHCO3表面铺上方糖粉末和酒精,燃烧后出现上升的碳柱。利用Fe3与KSCN、K4Fe(CN)6的颜色反应进行绘画创作。

+笔者在每节课都向每位学生派发化学趣味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且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的评论和感想。笔者将学生的出勤、实验后卫生处理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个人表现的依据。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3.1 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

第2页,共5页 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选课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教师教学 学习内容 课堂管理平均分 4.39 3.98 3.85

标准差 0.56 0.86 0.81

评价结果

满意 96.3% 78.6% 63.0%

中立态度 3.7% 14.8% 35.1%

不满意 0.0% 5.6% 1.9%

满意

满意 满意

表3 选课学生对化学趣味实验的兴趣程度

验 死灰复燃 自制豆腐花 自制固体酒精 变色墨水 黑龙出洞 化学绘画平均分 3.69 4.13 4.02 3.94 4.17 3.92

标准差 0.81 0.99 1.04 0.83 0.90 1.20

评价结果 感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感兴趣 51.9% 75.0% 65.4% 71.2% 78.8% 65.4%

中立态度 46.2% 19.2% 28.8% 25.0% 15.4% 23.1%

不感兴趣 1.9% 5.8% 5.8% 3.8% 5.8% 11.5% 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平均分达到4分以上的有“黑龙出洞”(M=4.17)、“自制豆腐花”(M=4.13)和“自制固体酒精”(M=4.02)。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

3.2 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是可以那么好玩”,并且提出日后要自己再尝试制作豆腐

第3页,共5页 花。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相密切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却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问题讨论

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1)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1]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不过,笔者相信只要对该校本课程继续进行精细化设计,不断累积实践经验和及时反思,有望将校本课程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教师是学生经验的设计者,因而必须慎重考虑和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笔者相信,经过几轮课程实践后,可以筛选出一批学生确实感兴趣、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化学趣味实验。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

第4页,共5页 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在正常情况下,笔者预期后续的课程可以上课13-14节,学生能够完成11-12个实验。

(4)笔者是该校本课程的负责人,笔者因事离校外出不可避免地使校本课程在衔接和实施上受到影响。笔者一早感到“单枪匹马”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明智之举,只有通过科组教师间彼此充分、真诚地合作和交流,才能超越笔者个人的局限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越趋完善。然而,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诚如王建军[2]所述,教师意愿、教师职业特点、课程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新课程改革期间需要经历的各种阵痛仍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现阶段,笔者希望通过邀请科组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听课和审阅实验报告草稿等方式,让科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5)学校课程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编制而设立的校内学术机构。课程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行政领导、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委员会的有效运作有赖于课程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笔者感到学校课程委员会较少对校本课程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而且未曾对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学校课程委员会在校本课程这一领域的功能仍然有待发挥。如果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教师文化重塑[3],那么学校课程委员会则是引导这一力量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目标的制度保障。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自我建设也应该成为学校领导思索和规划的问题。

参考文献:

6.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篇六

作者/罗 明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初级中学,211103)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到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常态教研中,可以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明确教研主题,逐个解决问题;开展课例跟踪,着力教师专业成长。只有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并加以科学的引领,才能使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得以持续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素描转变行动

相对于我国规整而完备的教研体制结构而言,校本教研无疑处于结构的最底端,因而具有基础性或“草根性”,是新课程改革和新教育理念落地的节点。多年来,随着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各项教学管理任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器”?笔者认为,当下的校本教研,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许多势在必行的变革。

一、对当下校本教研的素描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研组、备课组是承担校本教研的两个基本业务组织单元,教导处负责对两组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从活动的内容看,以学期为时段,两组在开学、期中、期末三个节点上的主要工作是:开学制订学期学科教研活动计划;期中组织阶段性学情调研与复习,对期中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期末撰写学期工作总结,对期末检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三个节点外的时间,教研组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计划安排内容,组织开展组内教师公开课的听评,督查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组织业务学习,外出参加或承办区、市教研活动。从活动的评价看,每学期结束,教导处都将对两组进行考核,主要依据是:两组上交的过程性材料是否完整,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在校、区的影响度,等等。

以上三方面只是对当下校本教研现状轮廓的简单勾画,都是具象层面的。而通过对校本教研有效度的质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发现,在实际情况下,(论文范文)校本教研大多处于缺失和无奈的状态。由于校本教研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再好的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从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看,虽看似繁多,但若只是应对检查,无需太多精力就可以“突击”完成。比如,常态下,某个教师根据计划安排上公开课,学校教导处会向全校发出告知,希望其他学科教师前去听课(但事实上跨学科听课的教师很少,其中还有为完成规定听课节次而去的)。教研组长负责召集组内成员听课,听完课后评课(有的学校则是发放评课表,听课教师在表上写上几条建议,课后交给教研组长,以此代替集中评课),评课过程也很简单,时间一般20~30分钟。点评的内容面面俱到,且大同小异(前面的人讲完后,后面的人除了在肯定前面点评的基础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此这般,一次学科内的校本教研就算完成了。笔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惯看常态下低效的校本教研,在几多感慨和无奈的同时,变革的念想和行动也从未停止过。

二、转变教研方式:在做中研

量变与质变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事物的质变,一种是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要素在排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校本教研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实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和强化——找准切点,转变方式,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对改变当下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实现其从低效向有效、高效的转变,或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组织课堂实录,让教师“看到”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课堂进行全程实录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为教师实录一节课,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这是本学期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所组织的一项活动。具体流程是:全体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准备一节自我认为最好的课,由学校组织专人,为其实录,并在最短时间内刻录成光盘。要求教师通过光盘看自己,并写一篇“自己看自己”的观后感,交学校教务处。对教师而言,这既是一种纪念,又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鲜活素材。

请看一名教师的观后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7.孤独症校本课程建设思考 篇七

一、课程开发, 在一次次修订中蜕变

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 结合地域特色, 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 以独特的视角, 捕捉身边的课程资源, 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从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依托家乡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礼仪习惯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家乡, 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家乡”为目标, 确定了我校的必修课程——《腾飞的凤凰——唐山》。

《腾飞的凤凰——唐山》分为一至六年级六册教材。各册教材的编写都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 确定主题, 选取内容, 尽求浅显易懂, 贴近生活实际。在教材板块设计和美工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单元版块明了, 课后设有“小调查”“小探究”“动手画”“动手拼”等实践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后的“展示与评价”版块,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几年来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 力求使其集知识性、本土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让学生在了解唐山的名胜、风俗、文化等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

二、课程设置, 在一次次选择中成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 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个性发展, 汲取外校的经验, 深入挖掘本校的资源潜能, 尤其是充分开掘教师的潜能, 使得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在不断的选择、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学习需要确定了少儿形体、七彩儿童画、小小书法家、航模、软雕、少儿键盘等十几个门类的选修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 每周一课时。教师在根据自身特点的选择中成就了好课程, 学生在一次次选择中发展了各自的特长。

三、课程评价, 在多元评价中完善

长期以来, 我们认为学生成绩是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 结果导致了分数竞赛, 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令我们教育工作者痛心。痛定思痛, 我们明白了要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摆脱单一量化评定的方法。因此, 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精神, 突出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 更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学校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使评价自成体系。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及灵活: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和知识、技能层次随时提出申请, 教师要及时做出等级认定。这种评价体系成为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学生在这样的评价里更能够找到自我,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自信。

四、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里实现

几年来, 学校的校本课程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极大地促进了特色校园的建设, 激活了校园, 激活了教学, 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师生以特色为自豪。特色学校的社会效应更不可低估, 社会、家长改变了对学校的看法, 自觉或不自觉地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一) 知行合一爱家乡

《腾飞的凤凰——唐山》这一必修课程的开发凝聚了众多教师的心血,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更是不断探索, 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新思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学校网站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版块, 任课教师专门制作了《唐山皮影》《唐山评剧》《唐山人文:帮一点》《迁西板栗》等专题学习网站, 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与对家乡的情感体验。这也有利于实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赞家乡、游家乡, 从而作到“知行合一”。为此, 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坚持从实践中来, 回到实践中去, 相继开展了“家乡变化大”小小摄影比赛、“我眼中的家乡”征文、“腾飞吧唐山, 我可爱的家乡”及“赞美你新唐山人文精神”主题演讲、诗歌创作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活动中学生成为自发宣传家乡的小使者, 把自己对家乡的深入了解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讲一讲等方式记录下来, 并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一张张以学生视角拍摄的家乡的照片及一首首小诗等, 会让我们觉得那是宣传家乡的最好的名片。

(二) 重艺术熏陶, 促习惯养成

为了培养知书达理、志趣高雅的学生, 我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结合教师实际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了深入开发, 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九门课程。课程中从简单的运笔到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准确把握, 一幅幅逼真而又富有童趣的儿童画, 一个个舒展的形体动作……都凝结着教师许多心血。在学生一张张充满个性的创意作品、一次次近乎完美的展示中师生收获的是骄傲与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无形的艺术熏陶与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是最宝贵财富。

8.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92-01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情现状堪忧

常规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过于狭窄的课堂教学,加上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或者寻求其他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敷衍了事地对待学习任务,甚至完全放弃学业。下表是笔者一份学情实地调查。

二、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如何转变问题生,形成浓郁的学风、纯正的班风,让学生有一种积极上进的心态、想学乐学的追求呢?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级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围绕学生听得懂的、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喜欢的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我校从2012年下学期开始启动校本课程,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开设了《时政大讲坛》、《生活处处皆文化》、《营养与健康》、《影视旅游》、《英语口语交际》、《硬笔书法教学》、《Excel软件的基本应用》等11门课程,同时还组建了四个课外活动小组,如合唱团、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电脑兴趣小组。各位老师自发组建了“静心俱乐部”、“头脑风暴”“视线之外”、“E网之上”、“健康守护者”等教师团队。团队中各位老师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有力地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如《生活处处皆文化》围绕学生身边的事选题,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会到日常生活当中,《舌尖上的文化》通过一道道学生熟悉的菜名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书香校园,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校园标语中感悟。为了让学生体味校园的标语文化,老师和学生一道将校园各个角落的标语都摘抄下来,让学生自发地组织小组讨论,写心得体会,课堂几分钟,课前几天功。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了。正是这些校本课程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学风、班风、校风明显转变。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我校的校本课程,虽然开发的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效还是令人鼓舞的。我们抽调部分老师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切实需要编写了八部校本教材,每部教材都有本人及地方特色,学生在掌握知识中能很好联系实际,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校本课程推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省级课题《农村普通高中艺体生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获得省优秀课题就是突出的例证。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觉得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1. 必须牢牢地把握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以“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为宗旨,以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学习者的不同要求为检验标准,把握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2.设立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校本课程必须保证学生的选择权利。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一部分课程因各种原因难以继续,必然被淘汰;一部分课程经过实施愈见其开发的价值,应努力打造,使之成为精品。对前期反响比较好的课程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 供学生自主选择。3. 校本课程不为学校所限,一是内容与施教场所不为学校所限,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世界;二是施教者不为学校所限,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要提倡能者为师,要把学校教育的课堂拓展到工厂、农村、社区、网络、大自然等各个领域中去,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充分利用。4. 校本课程不能只强调学校行政权力,而要让教师、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上来,给师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他们尝试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校本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领域,应该积极利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去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从而使校本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发展要求,而且成为传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让教师与学生教和学自己编写的教材。5.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培植特色、创造良好社会声誉的机会,在开发的态度上应提倡以校为本,强调不等不靠,而在具体工作中又应持开放的态度,提倡合作、交流、借鉴、学习。能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广泛吸纳借鉴他人的经验,能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团结更多的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工作,这也许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

9.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篇九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一股“校本培训”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许多学校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不过,“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启示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矛盾,使得“校本培训”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怎样培养2l世纪的教师?这已经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失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唯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由此导致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第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过去,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这样的僵化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训”,学校的手脚被严重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开始发生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升上议事日程。 第三,“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世纪末中国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导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等问题,他们注住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由此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培训”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形同摆设。而是要态度务实。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空穴来风“,而是要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上。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掌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才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其他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彰显出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的直接指向性。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组织的自我主体性。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都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里固然也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三是内容的现实针对性。目前的.许多培训都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也往往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不是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每五年一轮的培训基本上是先设计一套课程,再编好一套教材,然后一门一门地讲授。像这样的内容,其针对性显然会大打折扣。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由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针对性。 四是方式的灵活多样性。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往等,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一)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积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二)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即“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弄清它们的关系,才能通盘考虑,发挥整体功效。那么它们之间呈何关系呢?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显然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借着“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开发中也会出现新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不断提升其水平。 (三)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这里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厘定“处方”,促使其提高管理或教学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厘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是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教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教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效。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于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上一篇:2022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期中小结下一篇:设计施工联合体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