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2024-06-18

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共8篇)

1.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篇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管理的意义

【摘要】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在于其自身所独有的规律性上凸显的尤为明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中国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研究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出发,通过对实践出发的认识,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的认识,探讨了其在企业管理研究中的运用价值,希望对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进一步研究起到参考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级农业推广专业

20***

邹蕾 二零一五年 十一月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一)立足时间需要研究理论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3、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现代企业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失败的经验同样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本质和规律。既要重视总结其他优秀成功企业的经验,更要善于总结企业自身的经验,在不同的经营时期有比较的认识市场的本质和规律。拒绝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失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2、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企业管理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管理学的产生以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出版《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纵观管理思想史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在企业管理思想变革和管理学派创生的进程中,方法的更新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都对管理学知识增长和变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3、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搜集材料既要全面而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的科学方法。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研究应当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深入企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实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着重强调的一点。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1、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就哼;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2、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指导

(一)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无论采取的何种企业经营模式,无论涉及在哪个经营领域,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确定企业管理的目标,弄清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依此确定企业管理的方式和具体要求。任务确定以后,对具体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来说,要注意正确理解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这是拟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的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科学管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深入,从实际出发不断修正企业管理的目标计划,企业的管理目标客观实际,企业管理才有实际意义。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力戒任何主观片面性

为什么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同一类型的企业进行管理,会得出不同的企业发展轨迹呢?因为确定管理目标、分析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得出结论并逐步推行实施,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思索、认识的过程,只有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十分重视企业基本管理要素的调查,包括企业从业人员,企业基本文化、企业市场定位、企业未来发展趋向。

(三)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要创新

根据企业管理的实际目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传统管理方法和现代管理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传统的管理职能例会、实地考察、绩效管理等管理方法,具有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的优点,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管理的渠道,丰富企业管理的手段,创新管理方式。一个是要积极采用统计、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一个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为企业管理乃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全面、翔实和快捷的信息资料。

(四)矛盾分析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体现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使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冲突的存在对于组织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一分为二地看待,不仅看到其弊端,也有看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及有利的一面。同时,不同的行业、企业要找到其有别于其他企业独特的规律,这是我们对企业管理深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最后,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坚持把握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反对主次不分、轻重部分。

结束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通过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实践为基础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具象表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统一,因此充分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篇二

1 什么是现代经验主义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来表达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基本信念, 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只用纯粹的思考而没有经验的检验 (借助于观察) , 要说明现实世界的性质及法则是不可能的。我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 或者是属于逻辑和数学这种形式科学, 或者是属于经验的实在科学;那种以为能够与专门科学知识相竞争或能够超越专门科学知识的哲学, 是没有地位的。因此, 如果没有关于现实的哲学科学, 哲学研究就必须限制在逻辑学, 认识论或科学论和基础研究上。哲学不能再要求做科学的皇后, 它变成了专门科学认识的奴仆。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现实 (或观念) 世界的事物和事件, 而是科学的陈述和概念。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之一,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哲学不是一门学说, 而是一项活动。”

这种活动, 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理论的陈述和科学活动的澄清。经验主义哲学家关于科学认识有如下基本观点。a.在科学中所使用的概念, 除非它是逻辑的和数学的形式概念, 否则一定是经验概念, 即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唯有借助于观察才能决定它的可用性的概念。b.一切在科学可以接受的陈述都必须或者是只从逻辑上就能论证的, 或者是依据经验被证明为可靠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从这两个观点出发, 一方面否定了先验综合知识的存在性, 同时否定了形而上学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 它指出形而上学哲学的失败首先不是因为形而上学陈述缺乏客观上的可检验性, 而是因为它原本就无法解决形而上学概念的传递问题, 也就是说, 对于一门科学, 其一切论断应该是主体间可以检验的, 这个问题很早就被古希腊的怀疑论者高尔吉亚所提出:凡是人们只想着自己关于某物的思想的地方, 那里就没有科学, 只有当这种思想成为可以交流的, 以便可以就这种思想与别人进行活跃的探讨时候, 科学才能发生。总而言之, 经验主义者按照他们严格的科学态度, 强调指出必须在 (一) 科学和 (二) 艺术与宗教这两者之间明确的划清界限。这种划界的标准就是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2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新扩充

当波普尔在分析自然科学的假设和理论的检验程序时, 指出了原始的经验主义意义标准过于狭隘。波普尔指出:彻底要求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不仅排除了形而上学的陈述, 而且也将导致消灭全部自然科学知识, 因为大部分自然科学知识的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这是因为自然法则有一种全称形式, 而我们的证实只能是有限次的。比如, “所有的铜都导电”这个命题就不能证实, 因为要证实它, 就必须能对世界上所有的铜都进行检验, 这是不可能的。同时波普尔批判说, 我们也谈不到对自然科学理论进行归纳的证明, 而且假设的几率概念也绝不是鉴定假设的手段, 因为对于假设的几率这个概念是绝不可能下一个有意义的定义的。波普尔本人用证伪的方法来对假设进行检验。他认为经验主义关于假设必须是能够由经验检验的这样一种要求应该如此解释, 即它必须是能够证伪的陈述——当然, 证伪一词应该在上述逻辑上可能证伪的意义上来理解。波普尔的研究对以后的科学逻辑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卡尔纳普, 他努力取得更为一般更为明确的说法, 并以此改进对经验知识结构的认识。卡尔纳普新的意义标准就可以表述如下:“一个陈述能被看作是经验上有意义的, 当且仅当该陈述的验证能被还原为对某类陈述K的验证, 而K是由观察命题组成的。”

3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的最后扩充

上述意义标准是建立在还原的基础上的, 然而卡尔纳普在后期研究中, 进一步发现了该意义标准的不完善。他发现了, 所谓的倾向性谓词是根本不能下定义的, 既然这种谓词不能下定义, 那么就不能将其还原成基本的可观察的谓词。这里的倾向性谓词是指“可溶于水的”“易碎的”“带电的”等等。比如, “x在水中是可溶解的”, 假如我们“无论何时, 只要x放进水里, 它就溶解”这个条件句来定义。那么, 因为在逻辑上, 前提为假, 整个命题必然为真, 按照这个定义, 就必须把从来没有放进水里的东西也说成是可溶解的。这当然不是这个定义所应该有的意义。另外, 不只是倾向性谓词, 在理论物理上, 像“电子”“薛定谔波函数”这些概念明显也是不能还原成基本观察概念, 也不可能直接被观察到的。所以, 卡尔纳普对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进行了第三次扩充, 卡尔纳普在每一种理论经验科学中, 都在观察语言Lo和理论语言Lt之间进行了区分。观察语言可以看成是与前述经验语言一样的东西, 而在理论语言和经验语言之间存在一种对应规则, 比如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振幅对应于找到粒子的概率。由于这种对应规则, 我们对于Lt和由它所表述的理论T可以做部分的解释, 因此理论的基本概念就获得一种间接的, 不完全的解释。那么, 在Lo中的一个陈述明显可以看成是可证实的, 这是因为Lo是观察语言。而在Lt中的陈述, 比如牵涉到“电子”“波函数”, 又怎么样来确定该陈述是否有意义, 从而与形而上学划分开来呢?卡尔纳普为理论语言提供了一个经验的意义标准。属于理论T的一个既不能通过定义, 也不能通过对应规则全部的或部分的还原为可观察的东西的概念, 为了能够被看成是经验上允许的, 就必须具有预言的或预测的关系。粗略的说, 这意思就是, 至少必须有一个包含有这样一个概念的属于理论T的陈述, 借助于这个陈述能够推出对可观察的未来事件的预言, 如果没有这个陈述, 就不可能得到这个预言。因此, 一个理论概念的预测关系就在于它对于特定的预言所作的贡献;因为如果把这一概念从这种理论词汇中删去, 那么这种预言就是不可能了。这样, 我们就得到了迄今为止关于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最为广泛的说法。这就是, 为了检验一个陈述是否符合这一标准, 我们就必须考察它是否属于观察语言还是属于理论语言。在第一种情况下, 有以前的标准就足够了, 因为所有观察语言的陈述都是能够证实的 (我们可以标记为Lo-可证实) 。在第二种情况下, 这个陈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它不违法Lt的句法规则, b.所有在其中出现的描述词语只把那些具有预测关系的概念作为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一类陈述称为Lt-可证实的。因此, 为了使一个陈述能称做经验上有意义的, 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就是它或者是Lo-可证实的, 或者是Lt-可证实的。

这样, 通过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我们能在科学与形而上学, 科学与宗教, 科学与艺术等等之间划出一条界限。并且使自己不陷入某些思辩的假命题之中。

摘要:概述了现代经验主义关于经验科学的观点的形成, 发展和争论。集中讨论了陈述的意义, 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实在问题, 形而上学的划分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经验主义,维也纳学派,分析哲学,卡尔纳普

参考文献

[1]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篇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对法语的学习必然也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更好帮助大家学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语;思维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方法论是在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然后去修正理论,补充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二、法语的特点

法语是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主要源于拉丁语,属罗曼语族。同属这一语族的还有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法兰西前身是高卢。公元前50年左右,古罗马皇帝凯撒征服高卢,推行拉丁語。高卢人在古罗马皇帝的统治下,从罗马士兵和商人那里学到通俗拉丁语。公元3世纪北方日耳曼人的入侵,又给高卢人的语言带来了日耳曼语的影响。在高卢的土地上,由拉丁语派生出诸多方言。北方方言称为“奥伊”语,南方方言称为“奥克”语。其中,北方的法兰西岛方言逐渐占了上风。由此便产生了古法语,继之演变为中古法语,知道17世纪才形成了现代法语,沿用至今。法语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原属高卢人的词汇所剩无几,却在不同时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法语从希腊语中吸收了某些民间词汇,如beurre(黄油),corde(绳子)等等。从15世纪开始,尤其是到了19世纪还吸收了大量的科学和哲学词汇,如cryptogame(隐花植物),dactylographie(打字)等等。从19世纪开始,则有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法语,它们多是关于时装、体育运动、政治、金融、贸易 等等。20世纪以来更有表示新的科技大发展的词汇涌入法语,其数量之多,来势之猛,使许多语言学者经常疾呼:要为法语的纯洁健康而斗争。

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就法语学习而言,我们学习的不单纯是一种符号的学习,我们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学习一种能力,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古法语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浪漫的语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是它的确是一门严谨科学的语言。

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

法语学习笔者学习法语5年多了,发现有很多初学者在尝试了不长的时间后就开始打退堂鼓,他们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其门径而入厅堂?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方法----并非“速成”之秘籍,而是持续保持兴趣的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说得简单些,即首先要保持对法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您才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起来。其次要保证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能够学有所得。只有在进步和成就的鼓励下,才可以对其长久地保持兴趣,所以说这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法语的语音是最为吸引爱好者们目光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初学者最为头疼的问题。相对英语而言,法语的语音音素有很多不同,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学习的主要方面,只有看清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其他的都迎刃而解。一个大杯子,如果不先放石块再放沙子的话,只能是一杯沙子,只有先放石块,才会让沙子与石头成为有序紧密的整体。

四、马克思科学方法论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思维,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把学外语单纯的看做是学习一种符号的话,那只能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学习中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恰好就是锻炼思维的时候。接触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的文明,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示。人的差别不在于外表上不同,思想上的差异才是社会形形色色的正真原因。

语言和思维其实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掌握的语言越多,思维就越能得到锻炼,就越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相反,对于思维的锻炼越多,就需要越多的组织,筛选某种语气,从而就会增强语言能力。布鲁诺认为:“语言的训练能够加深认知的发展”,即使同种语言,因为思维的差异,对语言掌握也是不同的。著名语言学家莎丕尔说过:“语言主要是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

五、结语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学习法语如果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必将事倍功半,诚然,法语的学习也将会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格雷姆,希尔,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到五卷.

作者简介:喻新力(1988—11),男,汉族,河南信阳,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法汉互译。

4.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篇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既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包括一般的日常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知识,也包括与新知识相融合的知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者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 “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者主张,“一个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他可以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展示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和推进器

教学策略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运用到了教学领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分层协商教学(Layers of Negotiation)、混沌理论模式(chaos Theory ID)等(钟志贤,2005)。以下我们讨论较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支架”(Scaffold)原本是用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在这里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直到最后拆除“支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受到维果斯基“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观点的影响。在支架式教学中参照学生智商的ZPD,教师提供“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塔起支架、进人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

2.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

“锚”(Anchor)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锚”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 context)。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以情节逼真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context)。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景”是为了重新使学生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抛锚式教学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1)学习与教学活动应用课程设计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即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2)课程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抛锚式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有镶嵌式教学、主动学习、允许学生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由学生自己担任教学的指导者、发展有关体验的表征、学生自己生成项、智能模拟、合作学习等(钟志贤)。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景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消解“锚”的问题;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该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的学习者。所谓“进入”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向导和指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具有以下启示。

1.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营造和谐、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参与学习。教学环境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必需的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毕竟是机械化的东西,学习的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有人文的关怀,教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认同学生的优点,相信学生有所发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有偏差的理解给予热情的指引和辅导,重新唤起他的学习信心。总之,要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同时,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明确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教学也应该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单一性目标向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创新型的人才。

3.重视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新知,总结规律,形成概念。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探讨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性、活动性、虚拟性、表演性很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研讨,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经验,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4.重视团体合作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一方面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感受合作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辩论等互动中思维产生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使学生之间更加和谐,这是新世纪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确立学生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中主体性表现的内在机制。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的理念就有了理论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从理论上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如: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掌握学习与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如何评价学生等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准确理解教学交往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主体间的真正交往性活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一问到底”、“异口同声”等浅层次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不是一种真正的交往性学习活动,因此,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建构深层次的交往性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

5.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篇五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本文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发展与产生、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正文: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在古代社会,思想家只是对社会经济问题留下了一些片段性的研究。到了15世纪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把人们的经济关系从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这时,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开始产生。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陆续经历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小资产阶级经济学等。马克思和恩科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系统的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批判性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1)、物质生产资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揭示经济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抽象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者立场对其经济意识的系统概括,摆脱了资产阶级利益的限制,克服了古典学派的根本缺陷。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其独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法等方法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暂时性,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变化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发展的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逐渐增强,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没有了发生的可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极大的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主义发展,我们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种是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有了其现实的意义。

1、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帮助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更好的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是方向上的可靠保证。

3、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对其的继续研究和学习可以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深刻的改变了世界对比力量的格局,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4、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学习可以提高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6.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意义

宿迁学院 11级行政管理2班 马钰龙

2011010523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侧重点集中在文化方面,就让我们想到了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我国的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到关注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社会物质”标题下的非物质性特征。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的轨迹。

以我省建立强省的过程为例,不难知道,我省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办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我省日益发达的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科技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眼下随着经济,政治领域的不断发展,文化方面迫切需要改善,反映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012年4月28日全省文化产业推进会在苏州举行。会议提出,我省将从六个方面着力,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为建立文化强省做有力支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正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江苏副省长曹卫星指出,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增幅,2010年实现增值达1385亿元,占全省GDP的3.34%。随着我省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社会存在,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市容市貌得以改善,社会风气得以进化。

加强文化创新是我省建立文化强省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举措。江苏提出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两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创新是一个国家永葆生命力的保障。我们人类正在靠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着文化创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造福着人类。

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强国。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的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如今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社会主义强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系统建设的全面战略构思反映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时期,社会所面临的矛盾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支持、引导和补充。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一个矛盾共同体的话,那么先进文化无疑就是这个矛盾体中的体现矛盾特殊性的一个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可能。

宿迁市正在建立文化强市,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6%以上,将推进思想文化引领作为“六大工程之首”。我所在学校的项王故里景区正在建设之中,宿迁市市政府努力将其打造成4A级景区,作为宿迁发展的一张名片。

7.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意义 篇七

罗斯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首先兴起于人文科学领域内的思潮, 它已经在文学、语言学、文学评论和哲学中得到发展。那么, 作为相邻学科的社会科学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怎样的影响呢?这正是罗斯诺写作《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一书的出发点。不过, 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一番考察后, 她得出结论“后现代主义是人文科学留给社会科学的一笔模棱两可的遗产”, 并预言它会像“另一股反现代的思潮那样……面临着被人们抛弃的危险”。 (1) 可见, 她认为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是不适合于社会科学的。为什么罗斯诺会得出如此结论呢?这跟她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差异的判断有关, 人文科学是从个体出发来研究人的, 而社会科学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探讨作为类的人的, 因此, 后现代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冲击在人文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应用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顶多是加强它的批判功能;但对社会科学就不一样了, “一个不适当的决定或拒绝作出决定都会对人类生活状况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为“社会科学应该是更严谨, 它必须把结论建立在理性和此类或彼类证据的基础之上”。 (2) 也就是说, 社会科学强调建设性, 而后现代主义总体上是否定性、破坏性的, 那种横扫一切的作风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建设。

毕竟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太大了, 它似乎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研究之中, 因此, 罗斯诺在总体上否定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积极贡献的基础上, 又清醒地意识到:“完全否认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的影响将是一个错误。” (3) 正是在这一种情况下, 她对肯定论者、怀疑论者对社会科学的作用做了不同的区分, 认为和平年代里肯定论者更可能与社会科学取得妥协, 因此“比起怀疑论者来, 他们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影响就会更大” (4) 。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建设, 真的如罗斯诺所说只有消极性贡献而无积极性贡献吗?肯定论者对社会科学的贡献真的比怀疑论者更大吗?这是需要分析的。

笔者认为, 尽管后现代主义旨在颠覆、解构, 但它对社会科学的建设还是有积极性贡献的。首先, 我们必须明了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是一种什么样的颠覆、解构。正如罗斯诺自己所说, 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反启蒙理性、反现代性的力量出场的, 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所提倡的现代性, 本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味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 (5) , 获得其合法性的, 可是进入20世纪以来, 人们却利用现代的成果掀起了一场场战争,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其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损失之惨重, 让我们明白:“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解放力量;相反, 它是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 (6) 所以, 后现代主义的使命是要撕下现代性神秘的面纱, 揭露其神圣光环下包藏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让人们看清楚资本主义的伎俩, 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说法并不比其他说法更高明, 更具优越性。也就是说, 后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将以前被看做天然合理的东西拉下神坛, 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 所谓的“真理”都是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产物, 是统治者以真理的名义强加给民众的结果。就拿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观来说吧,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只是一种“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 (7) , 这实际上是说, 并不存在所谓客观的历史叙事, 任何历史都是在某种观念 (历史哲学) 指导下的历史书写, 必不可免地带上书写者的意识形态痕迹, 它不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一是因为穷尽一切史料是不现实的, 而没有占有一切史料是谈不上客观还原的;二是因为书写者在书写历史时总是选择那些对建构自身合法性有利的史料, 总是在掩盖一些东西、彰显一些东西。正如葛兆光所说, 就是将人类历史划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的说法, 也是后来“想象和设计的” (8) , 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论证自身发展道路合法性的结果, 并不是天然的。因此, 后现代历史学认为历史只是文本对过去的描述, 一切历史都只是文本, 我们不要片面地相信某种历史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意味着官方历史并不是一种绝对权威, 任何人都可以书写历史。这样一种观念对历史学是有帮助的, 人们从各种角度, 带着不同观念书写的历史, 可以呈现历史的不同风貌, 反而更有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读者也可以主动选择某种或多种对历史的看法, 而不是像现代性社会中被迫接受带有偏见的、声音唯一的、“权威的”官方历史。

另外, 肯定论者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也未必大于怀疑论者。罗斯诺之所以更看好肯定论者, 是因为她认为肯定论者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替代方案, 而怀疑论者却不停地质疑和提问, (9) 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建设。难道质疑和提问真的不如替代方案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 作为一种异己力量, 怀疑论者会不断指出社会科学的漏洞, 这恰恰会促使社会科学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想出别的方案来堵住漏洞, 反而更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建设, 因为危机意识是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的动力。这一点, 连罗斯诺本人也不否认, 她说:“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的攻击或许会迫使现代社会科学去加强它的抵御能力和巩固它的优势。” (10) 相反, 尽管肯定论者能提出“替代方案”, 但它对社会科学只是修修补补、只是改良, 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社会科学, 一旦社会科学真的出现危机, 它也将无能为力, 只好望“危”兴叹。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 为什么学识渊博的罗斯诺会看不清楚, 以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呢?在笔者看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写作立场的遮蔽。在书中, 罗斯诺一再声明她是一名“现代”作者, 也就是说, 她是站在“现代”立场为“现代”说话的, 这恰恰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的立场。正是这种立场, 使得罗斯诺缺乏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同情之了解, 也遮蔽了她对后现代主义优点的发现和吸取。这也使得她眼中的社会科学, 还是“现代”社会科学, 即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才是正宗, 才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强调建设性,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破坏性, 这当然是水火不相容了。假如罗斯诺站在后现代立场上来看待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情形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于这一点, 罗斯诺还是有所意识的, 她说:“必须承认的是, 对于后现代社会科学的实际贡献和方法论上的贡献所作的现代评价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些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同被评判的对象无关:它们是按照现代标准而不是顺着后现代的思路来进行批判活动的。” (11) 明知其不可为而仍为之, 是因为罗斯诺作为一个现代性哺育成长的现代作者, 情感上实在不愿意曾经苦心经营的“现代大厦”在后现代主义的消解、颠覆之下轰然而倒。

其次, 写作目的的错位。作为一名学者, 罗斯诺敏锐地意识到发端于人文科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必不可免地会影响社会科学, 因此选择了“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的论题, 这不能不说是她的高明之处。但由于情感上不愿接受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科学的残酷现实, 她在写作时情不自禁地发生了目的的错位:不是重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而是转向了“传达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主题 (或各种替代性解释) , 并因此有助于理解曾使许多有思想的人都感到迷惑不解的后现代主义” (12) 。也就是说, 罗斯诺有了问题意识, 却并没有真正去解决问题, 而主要是在介绍肯定论者和怀疑论者的概念、方法论与认识论。可见, 侧重点已在不知不觉之间转移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一本作者志在写成专著的书, 最终却在建筑学、文学和科学领域里被当做教科书来使用 (见中文版作者序) 。也就是说, 作者的潜意识使得她不在探讨新问题, 而在介绍别人的理论。正是作者写作目的的错位, 让她并没能真正关心自己提出的话题, 当然也就很难对后现代主义之于社会科学的真正作用进行科学的揭示了。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我们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时, 应对后现代主义抱同情之了解,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它, 才能避免先入为主的拒绝或否定, 才能从中吸取一些有利于社会科学建设的东西。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英国的学者特雷·伊格尔顿和美国的学者乔纳森·卡勒的做法值得学习。伊格尔顿在撰写《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卡勒在撰写《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时, 就没有封闭自己, 而是清醒地看到“不管政治色彩如何、地域色彩如何, 在反本质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倡导多元论上, 这些后现代主义是一致的” (13) , 并意识到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长期以来正是犯了本质主义的错误, 即相信文学有客观的不变的本质, 以致用这样亘古不变的标准去套新出现的文学现象, 闹了不少笑话。因此, 他们合理地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的主张, 否定文学具有固定的本质和经久不变的客观性, 在论述“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主张应回归到历史语境中来谈, 而避免给文学下形而上的本质主义的定义。伊格尔顿声称“构成文学的价值判断具有历史可变性” (14) , 卡勒介绍理论家们关于文学本质的五点论述 (即“文学是语言的突出”, “文学是语言的综合”, “文学是虚构”, “文学是美学的对象”, “文学是文本交织的或者自我折射的建构”) (15) 时, 他们实际上都已经取消了文学的固定本质, 因为不管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关于文学的看法, 还是同一时代有多种关于文学的看法, 都说明文学的定义不是唯一的, 那么文学当然就没有亘古不变的客观性了。既然文学没有了固定的本质, 那我们在谈论文学时就只能强调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共识, 只要同时代人认可某一作品是文学, 它便是文学。这样一种文学观恰恰是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的, 因为文学一直在发展, 它的疆域也一直在扩大。伊格尔顿和卡勒之所以能在他们的专著中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也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拒否, 而是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假如罗斯诺也采取伊格尔顿和卡勒的做法, 她对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意义肯定能看得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2][3][4][5][6][9][10][11][12]波林·罗斯诺[美]著, 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51~253页, 第251~252页, 第276页, 第275页, 第4页, 第5页, 第258~261页, 第275页, 第26页, 第1页。

[7]海登·怀特[美]著, 陈永国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70页。

[8]葛兆光著:《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第79页。

[13]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辞典》,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0页。

特雷·伊格尔顿[英]著, 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第20页。

8.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 辩证唯物主义 原理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不少学生开始发现政治课不再是像初中一样玩一下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副课”了,忽然间变得神秘莫测起来,让人点头称是的同时又有几分摸不着头脑。事实上,高中政治课从高一一开始就用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清洗,到了高二,内容已延伸到哲学的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我们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其深度可见一斑。

撇开这些不谈,我们今天就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几个原理对高中生学习的指导意义进行初步探究。

原理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意識的能动作用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对文科生来说,似乎死记硬背才是硬道理,而事实上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几遍就直接背下来了,似乎学习就到此为止,浅尝辄止了。可是对原理中包含的思想却不甚求解。事实上,这个原理不仅对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对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有积极地影响。

意识是什么,就是人的思想。只有人们的思想是积极地,才会促使人们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对高中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发生着重要变革的历史时刻,有积极的思想做引导,就相当于有了指路明灯,努力有了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会在将来的人生路上不走歧途,有一番作为。

原理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局部。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个原理打个比方来说,其实就是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是放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许多学生会有点不知所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关键在于该怎么来用这个道理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高中生,其主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若说从大局上来讲,最大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把各个科目的学习效果都发挥到最好。可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说把各科学习成绩都发挥到最好,完美无瑕,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在这里就为大家指出了一条明路: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如果不能把所有的科目都学到最好,那就尝试着保持学得好的学科,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要查漏补缺,争取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正如俗语里常讲的矮子总比跛脚好是同一个道理。

原理三: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内容: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是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很明显,这个原理说白了,就是利与弊的辨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刃剑效应”。在日常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就高中生来说,越来越频繁的考试,让学生不胜其烦,因为每一次的小考都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的某一部分知识的检测,知识漏洞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可是考试成绩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又是难以想象的。对好胜心强的学生来说,一次考试成绩的失利会给他们造成长远的阴影和巨大的思想压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每一次考试,把每一次的失利带来的查漏补缺的机会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激励学生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把考试失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次要矛盾的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明白平时的失利要引以为戒却不能不释怀,这样就让考试失利转变成对学生的鞭策作用。

原理四: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而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重视量的积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因为每一次质变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学生从孩童到入学,从小学到初中,从懵懂少年到国家栋梁,每一步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万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对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努力,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的学习,直至迎来高考结束以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质变。有些学生常因为某一次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裹足不前,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错失了蜕变的良机。

俗话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秋,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说对高中生而言,要把量变和质变的原理用于指导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相信只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用于指导高中生的学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一篇: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下一篇:办理初级职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