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2024-09-08

猪场卫生防疫制度(共9篇)

1.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篇一

猪场卫生消毒制度

1、进入猪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口处设消毒池,并设人员过往消毒通道,消毒药物可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和人员的鞋底。

2、大门口处设喷雾器械,消毒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3、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消毒间,淋浴,更换工作衣、帽、胶鞋,脚踏消毒池进入。经批准允许入场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制定路线参观。

4、空猪舍在引入猪群前应彻底消毒,程序为:清扫杂物、粪尿,用高压水管冲洗墙壁、地面及栏架。水冲洗干燥后可用0.3%的过氧乙酸或2-3%的火碱溶液喷雾消毒。对于封闭舍可随后关闭门窗及出风筒,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小时(甲醛3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15克/立方米,加水15毫升/立方米)。熏蒸时先将甲醛称好放入容器内(按猪舍面积均匀放开)。最后放入高锰酸钾,放高锰酸钾时动作要快,以免溶液溢出,烧伤皮肤。并迅速离开现场,封闭门窗。

5、猪场过道及运动场每周可用2%的火碱溶液或1:800的百毒杀消毒一次,饲养用具(如饲槽)必要时每周刷洗一次,同时可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

6、母猪进入产房前,将产房彻底冲洗干净,干燥后再用消毒药喷雾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全身冲洗干净,经过消毒、驱除体表寄生虫后再上产床。母猪分娩前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后再用消毒药布擦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并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7、作好配种时的卫生消毒工作。

8、作好接产时的卫生消毒工作。

9、作好经常性的环境消毒、带猪消毒,消毒剂应按性质经常更换。

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现制定以下《猪场卫生防疫制度》请全体员工及外来人员严格执行。

1、猪场分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包括养猪生产线、出猪台、解剖室、流水线走廊、污水处理区等。非生产区包括办室、食堂、宿舍等。

2、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专长或主管兽医批准并经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3、生活区防疫制度

„1‟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均应通过消毒门岗,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

„2‟每月初对生活区及其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洁、消毒、灭鼠、灭蚊蝇; „3‟任何人不得从外面购买猪、牛、羊肉及其加工产品入场,场内职工及家属不得在场内饲养禽兽„如狗、猫‟;

„4‟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不得去屠宰场,其它猪场或屠宰户,养猪户„家‟逗留;

„5‟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工作;

„6‟搞好场内卫生及环境绿化工作。

4、车辆卫生防疫制度

„1‟运输饲料进入生产区的车辆要彻底消毒;

„2‟运输车辆出入生产区、隔离舍、出猪台要彻底消毒;

„3‟上述车辆司机不准离开驾驶室与场内人员接触,随车装人员一样更衣换鞋消毒。

5、购销猪防疫制度

„1‟从外地购进种猪,须经过检疫,并在场内隔离饲养观察40天,确认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线‟;

„2‟出售猪只时须经兽医临床检查无病方可出场,出售猪只只能单向流动,如质量不合格腿回时,要作淘汰处理,不得返回生产线;

„3‟生产线工作人员出入隔离舍,售猪室,出猪台时要严格更衣换鞋,消毒,不得与外人接触;

6疫苗保存及使用制度

„1‟各种疫苗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2‟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3‟免疫注射时尽量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进行; „4‟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7、生产线员工必须经更衣室更衣、换鞋、脚踏消毒池、手浸消毒盆后方可进入生产线。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 消毒液,更衣室此外线灯保持全天候开着状态。

8、生产线内工作人员不准留长指甲,要求员工不准长发,不得带私人物品入内。

9、杜绝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2.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篇二

1 场区卫生管理和书消毒

为了防止饲养管理人员及车辆进入所带来的病原体和污染物对猪肝构成威胁,猪场大门口应设置广而深的消毒池(糟)和洗手消毒盆, 进出的人员及外出回来的车辆要经过消毒方可进场。对于要求严格的种猪场,不论是外来人员还是工作人员,必要的情况下应淋浴洗澡、更换消毒的衣服和鞋帽才能进入生产区。每一栋猪舍又设有小消毒池,经踩踏后方可进舍。必须进入猪场的外来车辆,不仅要经过消毒池,而且要车辆全面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场。猪舍外面应有更衣室,进入猪舍工作必须先将外衣更换为工作服和工作胶鞋,并消毒手指和胶鞋。更衣室设有紫外灯,用来消毒工作服和鞋。工作服要经常洗净,经常日晒消毒。

2 人员的卫生管理和消毒

兽医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病畜,许多病原体经兽医技术人员传播,所以兽医技术人员进入猪舍或诊疗疾病离开猪舍时应将手和胶鞋消毒,污染的衣服也要经消毒处理。衣服和胶鞋要经常洗涤和消毒,保持干净。注射器具要煮沸和高压消毒,并做到1头猪1个注射针头,如果是治疗传染病,用后的注射器未经消毒绝不能再用,抽取药液时为保持药液的干净应用未经使用过的消毒针头。职工要每年定期体检,发现有人畜共患的疾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应调离生产区进行治疗不准将私人物品带入场舍, 不准利用清洗间洗涤私人和家庭衣物。在从事人工授精、接生等到与猪体充分接触作业时, 要戴消毒手套和口罩等。凡患感冒、扁桃体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应调离生产区另行安排工作。离场外出返场的工作人员应在行政区(生活区)工作2 d,经净化后再进入生产区,如果在外接触了动物应在行政区(生活区)净化6 d,淋浴更衣再进入猪场。

3 猪体卫生管理和消毒

生产期间猪身体要保正定期用水淋浴,刷拭干净,尤其是种猪,要注意腋下、股内、蹄叉和趾间等部位的清洗,然后用消毒液喷洒;需用牲畜体表净先后间隔10 d作2次喷洒,以杀灭成虫、虫卵和幼虫;配种前,应前除公猪包皮附近的长毛,洗拭消毒母猪的后躯,特别是会阴周围,以防止交配时病原体经生殖道感染而引起繁殖障碍等疾病;分娩前应消毒乳房,分娩后用消毒液洗拭阴部及后躯,清理胎衣和消毒产房。如果天气寒冷擦洗猪身应用温水,并要注意防寒。此外在产出仔猪的剪牙、断尾、注射疫苗等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器械和术部消毒。

4 猪舍卫生管理和消毒

猪舍的门窗要做门帘和纱窗, 通风口也要装纱窗。猪舍要经常除粪,每天1次,并保持干燥,夏天可以增加除粪次数,打扫后用水冲洗。但冬季或分娩舍和保育舍不宜用水洗,应保持干燥,可采用石灰粉吸除粪便,用高压水枪冲洗即可。饲糟和水糟也要保持清洁,在每次给食前清除次残留在糟内的饲料,因为残留的饲料极易腐败,要冲刷干净。水糟每天也要清洗1次,如果是乳头式饮水器就方便卫生了。彻底清除干净后,还要定期消毒,夏天猪舍至少每个月全面消毒两次,冬天1次。饲糟墙壁等应定期消毒,但饲料糟水糟,经消毒后应再用水冲洗1次以去除消毒药。空出的猪舍在进猪前应进行清理和消毒,一般可按下列顺序行处理:猪舍放空→清除粪便→高压水枪冲洗→2%~5%碱水消毒→3~6 h硬刷刷洗地面、墙壁及死角→彻底水洗→福尔马林熏蒸或火焰消毒→放干数日方可进猪。

3.养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养猪场;防疫;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猪群密度迅速提高提高,应激因素也相应增多,这些都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养猪户迅速发展,然而,因为小规模养猪饲养条件较差、养猪户的防疫意识不强,再加上畜禽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和交易,各种传染病仍是当前防治的重点。要提高农村小规模养猪户的生存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就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 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

1.1 猪场的环境与设施问题

在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养猪户往往会忽略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而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不注意场内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注意场区周围环境治理、猪舍内环境差等。还有的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而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等环境问题。

1.2 猪场消毒存在的问题

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执行消毒工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下问题:盲目选择消毒药;配制消毒药的浓度不准确,消毒药的抗菌活性取决于其与病原体接触的浓度;在有效浓度水平以上的一定范围内,药物消毒不到位、不彻底、不同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对工作人员监督、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致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 疫苗免疫失误

疫苗免疫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猪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各猪场都十分重视疫苗免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运输、贮藏、稀释不当;疫苗免疫操作不规范;没有及时进行免疫和疫情检测、监测;引种与隔离不当;病死猪处理不当;忽视猪群的保健;疫病防治不及时,延误了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这些都给猪场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2 处理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畜牧是根本,兽医是保障,要使猪只健康生长并取得好的防疫效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饲养管理做起。

2.1.1 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地采用全进全出模式

猪场的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地,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的传染病。同时,自养公猪和母猪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可提高育肥效果和降低养猪成本。有条件的猪场要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制度,即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商品猪场至少也做到产房和保育2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点饲养方式,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分开。

2.1.2 搞好环境卫生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的发生有这密切的关系,环境污秽有利于病原体的孶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猪场应做到:①合理绿化,改善舍外自然环境,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减少噪音的效果,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②设法改善保温、通风、降温条件,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③猪舍、场地及用具等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清除圈舍、场地的粪便和污物,将粪便堆积发酵。

2.2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必须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生产区;本场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必须更换工作衣和工作鞋,通过紫外线消毒后,再经过消毒池才能入内;本场兽医不得到场外就诊和防疫;场内外工具和车辆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而外来工具和车辆一般不予进入。

大门必须设有消毒池,每周更换消毒液1 次;要经常清扫和整理地面,及时排出污水,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可选用2%~3%烧碱溶液、10%漂白粉乳剂或10%~20%石灰乳进行消毒,每季进行1次大消毒。泥泞区域可撒一层干石灰或草木灰。

水箱要定期清洗消毒,以防止大肠杆菌超标;猪舍内消毒必须用2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喷药时喷雾器的喷头应朝上,使消毒药形成雾化粒滴后均匀下落。

人员进入猪舍前消毒应带工作帽;猪舍内外每天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将清扫舍内和舍外的扫帚分开,清扫过道和猪活动区域的扫帚也要分开,所有饲养用具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2.3 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2.3.1 要合理用药

猪场兽医用药要严格实行处方用药制度,定期采集一些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2.3.2 要选择正规厂家的疫苗

4.养猪场防疫制度 篇四

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制定的有关制度,制定以下《猪场卫生防疫制度》,请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严格执行。

1、猪场分养殖区和生活区,养殖区包括出猪台、化验室、猪舍、沼气池等。生活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等。

2、非生活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活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场长或主管兽医批准并经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3、生活区防疫制度

①生活区大门应设消毒门岗,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均应通过消毒门岗,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

②每月初对生活区及其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洁、消毒、灭鼠、灭蝇。③任何人不得从场外购买猪、牛、羊肉及其加工制品入场,场内职工及其家属不得在场内饲养禽兽(如猫、狗)。

④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场内技术人员不得到场外出诊,不得去屠宰场,其它猪场或屠宰户,养猪户场(家)逗留。

⑤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工作。

⑥搞好场内环境绿化工作

4、车辆卫生防疫制度

①运输饲料进入加工区的车辆要彻底消毒。②运猪车辆出入隔离舍,出猪台要彻底消毒。

③上述车辆司机不许离开驾驶室与场内人员接触,随车装卸工要同养殖人员一样更衣换鞋消毒。

5、购销猪防疫制度

①从外地购入种猪,须经过检疫,并在场内隔离饲养观察40天,确认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养殖区。

②出售猪只时,须经兽医临床检查无病的方可出场,出售猪只能单向流动。

③养殖人员出入隔离舍、猪舍,要严格更衣、换鞋、消毒,不得与外人接触。

6、疫苗保存及使用制度

①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②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养殖场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③免疫注射时,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④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7、养殖场工作人员,不准留长指甲,男性员工不准留长发,不得带私人物品入内。

8、养殖场每栋猪舍门口,产房各单元门口设消毒池、盆,并定期更换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9、制定完善的猪舍,猪体消毒制度。

10、杜绝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11、对常见病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5.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篇五

兽医卫生防疫标准

(一)一般要求

1、种猪场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并向所在地(县、市)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报领取“动物防疫合格证”。

2、种猪场应设置兽医室,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

3、应按规定实施种猪的疫病监测、免疫接种、投药、消毒等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日志、报表统计和相关技术档案。

4、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和病种猪扑杀处理报告制度。

(二)种猪场的卫生防疫设施和要求

1、种猪场的建筑要合理、科学,离交通要道、河流、工厂、学校居民区500米以外。与畜禽屠宰、肉类和畜产品加工厂、畜牧兽医站距离1500米以上。

2、种猪场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地势、围墙符合管理要求。

3、严格“三分开”

(1)种猪场办公室、生活区、生产区严格分开。

(2)健康猪舍与病猪隔离舍严格分开。

(3)猪场生产区内净道、脏道严格分开。

4、消毒设施完善

(1)猪场大门、生产区入口处建有宽于大门,长于汽车(拖拉机)轮胎一周半的车辆消毒池。

(2)生产区门侧建有人员进出通道,通道外建有更衣、换鞋、消毒室、休息室。入口处建有喷雾消毒或紫外线消毒装置,地面建有人行道消毒池。配套系种猪场应建有淋浴更衣设施。消毒池内药液应配有高效无害优质消毒液。

(3)每栋猪舍门口要建有消毒槽或设消毒盘。

(4)种猪场应建有病死猪焚尸炉或尸体坑。

(三)免疫接种

1、应制定结合本场疫情的种猪群免疫程序,经所在地、县动物防疫监督站指导下实施。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配戴免疫标识。

2、猪口蹄疫、猪瘟的免疫密度达到100%。

3、应按技术要求做好疫菌苗免疫接种记录登记工作,包括疫(菌)苗名称、剂型、稀释剂、注射方法、剂量、注射日期、免疫猪类别、免疫猪月龄、疫苗批号、注射人签字、免疫反应等。

(四)必须严格控制的疫病、猪口蹄疫、猪瘟

3、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伪狂犬病 5、猪细小病毒病、猪喘气病、猪萎缩性鼻炎、猪布氏杆菌病

二00三年九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猪场验收标准 畜牧技术标准

畜牧技术标准

(一)猪场规模

种猪场的饲养规模以引入品种和本地培育品种的母本计算。

1、优良种猪:一级基础母猪达200头以上。

2、配套系: 一级基础母猪达400头以上。

(二)猪场的建设与设备

种猪场应具有与自己所饲养的种猪品种、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应具备公猪、母猪、后备猪、产仔、仔猪培育的配套圈舍,还应具有库房、办公、厕所等场所及饲养人员的更衣、消毒、车辆进出消毒设施。

(三)猪场布局

猪场应距居民点500米以外,地势高燥。污水排出应远离水源,三废排放通畅,环境幽静,交通方便,没有传染病威胁和三废污染。猪场的行政区、生活区及生产区之间布局合理。

猪舍建筑应符合卫生要求,简易、实用、采光充足、保暖、具备良好的供电、供水、通风和消粪排尿系统。场内母猪产仔舍、仔猪培育舍,后备猪舍、公猪舍之间的布局合理,清洁道与污染道区分清楚。

(四)引种

从国外引进种猪,必须经自治区畜牧厅批准后,领取五联单,到农业部、海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办理手续后,方可引进种猪。

从区外引进种猪,必须经当地畜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到自治区畜牧厅办理引进审批手续。从区内引进种猪,必须到经畜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已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引种。

以上各引种证明,在验收时一并出示。

(五)品种

1、种猪场饲养品种,要求一个场最多饲养三个品种。各品种之间要分类、分群管理,一个圈舍最多饲养两个品种。

2.培育本地品种的种猪场,只能饲养一个品种(品系)的种猪。

(六)技术力量

1、饲养一个品种的种猪场,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程度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畜牧及兽医技术人员各1一2名主持技术工作。饲养2—3个品种的种猪场,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程度且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各1-2名主持技术工作。

2、配套系种猪场,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程度且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5名主持技术工作。

(七)饲养管理的基本条件

1、饲料来源稳定,饲喂符合种猪营养需要的全价配合饲料。

2、饲料营养标准,应符合各品种(品系)标准及各生长阶段营养需要的要求。

3、猪舍空气新鲜,有害气体不能超标。

(八)技术指标

1、种猪必须符合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和生产性能指标。

2、母本品种(品系)窝产仔数:引进品种11头以上,培育品种12头以上;父本品种窝产仔数:引进品种9头以上,培育品种10头以上。

3、二月龄体重:母本猪:引进品种15公斤以上,培 育品种13公斤以上;父本猪:引进品种16公斤以上,培育品种14公斤以上。公猪睾丸左右大小一般发育良好。

4、无遗传缺陷。

5、有完整的系谱、档案材料。

6、种猪需经鉴定,达到种用标准的方能留做种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羊场验收标准

根据国家《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自治区《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并结合我区种羊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验收标准。

一、群体规模

1、细毛羊 一级基础母羊达1500只以上

2、半细毛羊 一级基础母羊达1000只以上

3、进口肉羊 一级基础母羊达300只以上

4、其它绵羊 一级基础母羊达1500只以上

5、绒山羊 一级基础母羊达1000只以上

二、选址要求

1、场址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排水方便。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2、远离主要交通公路、村镇、工厂500米以外,须避开屠宰加工和工矿企业。

3、羊场周围要有隔离带,布局、设计、建筑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4、有必要的测量设备和育种设施。

5、一个种羊场原则上只允许饲养一个品种,凡饲养两个以上品种的必须有严格的隔离条件。

三、引种供种

1、引种必须符合全区良种羊改良推广区域布局。

2、供种单位是区级以上畜牧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种羊场或从国外引进。

3、供种时必须有个体号,质量符合等级标准,不得低于4月龄。

4、必须有三代系谱及完备的技术资料、种羊质量合格证(种畜合格证)。

5、种羊质量合格证必须有种羊质量鉴定员签字。

6、种羊精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7、出售种羊必须附具《种畜合格证》、种畜系谱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四、技术力量

1、技术场长必须由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

2、每1000只基础母羊配备一名畜牧技术员。

3、每2000只基础母羊配备一名专职兽医。

4、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一半以上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或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5、各类技术人员配置齐备,职责明确,相对稳定。

6、由自治区、地(州)、县(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的质量鉴定员负责种羊质量鉴定。

五、等级及生产性能

1、生产用种公羊必须达到本品种的一级以上(包括一级)等级标准。

2、基础母羊必须符合本品种的体形外貌特征;特一级母羊达到70%以上。

3、母羊生产成绩必须达到本品种标准。

六、技术资料档案

1、有完整的育种程序和技术管理操作规程并严格实施。

2、有完整的、系统的原始记录及统计分析资料(包括体重、配种、产羔、毛量、净毛率、羔羊断奶及育成羊鉴定、种羊卡片、选配计划;肉用羊应有各期体重、日增重等记录与分析)。

3、有完整的系谱资料。

4、所有资料要按时整理、分析、装册、分类归档、系统完整,有专人管理。

七、饲养与经营管理

1、有符合本品种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并出具保证规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及检查制度。

2、饲养营养水平符合要求。

3、接受区、市畜牧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经营方向是在保证选育质量和搞好供种服务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4、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和岗位责任制健全。

八、卫生防疫

1、种羊场设施、设备、用具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2、各出入口设置有宽于门口、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并备有喷雾消毒设备。人员进出通道有消毒设施(沐浴、紫外消毒室)。

3、制订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佩带免疫标识。

4、直接接触种羊、精液或者胚胎生产的工作人员无人畜共患病。

5、确保场内无羊快疫、布病、猝死病。

6、具有观察室、隔离室、病死羊处理设施、兽医诊断室配备有必要的诊断、监测仪器设备,并定期开展疫病监测。

7、提供出售前的疫病检疫、免疫接种记录。

8、防疫制度健全。

自治区畜牧厅

6.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篇六

一、存在问题 1.规划布局不合理

一些规模养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圈舍、养猪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2.免疫程序太混乱

规模养猪场在免疫注射中,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菌)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口蹄疫疫苗、细小病毒等。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3.疫苗来源很复杂

规模猪场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养猪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有些养猪场自己从兽药、饲料市场,还有个别猪场自制疫苗免疫注射。这些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4.抗生素药物滥用

个别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滥用,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药物,这些抗生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致使抗生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

二、应对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科技水平

目前,提高规模养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很有必要,也显得非常迫切。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培训饲养管理人员技术,指导饲养管理。所聘请的技术顾问不能只挂虚名,必须切切实实地履行职责。2.改进猪场布局和添置设备

规模养猪场无论规模大小,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袋、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和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3.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要让大家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4.规范疫苗使用

规范疫苗使用,主要是加强管理。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动物防疫疫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

5.规范保健药品使用

7.规模养猪场防疫管理 篇七

1 科学选址与规划是做好防疫的先决条件

猪场地址要求地势高燥, 向阳背风, 有一定坡度, 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水源充足, 水质好;交通方便, 但保证交通方便的同时, 还应注意防疫卫生。一般要求猪场距离主干道不少于400m, 距离一般干道200m以上, 猪场周围环境安静, 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向, 同时远离冶金、化工厂、屠宰场、医院等, 以避免环境污染, 有利于卫生防疫。猪场中各建筑物布局要做到利用土地经济, 联系方便, 尽量缩短运输距离, 对于小型猪场一般可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猪隔离区3个区。生产区是猪场的主体部分, 包括各类猪群的猪舍和生产设施及饲料加工、贮运、调制等厂房。各类厂房的安排应根据猪群特点加以考虑。对于综合经营的猪场, 应将不同生理阶段的猪群分开, 一般育肥舍位于猪场最前面, 依次安排哺乳母猪和妊娠母猪舍。种公猪舍要与母猪舍隔开一段距离, 相互间闻不到气味, 不互相影响, 配种站可安排在公猪舍附近, 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间宜安排在场内适中位置, 缩短饲料运输距离。隔离区包括猪隔离室、贮粪场等, 应安排在猪场的最下风或偏风向, 并与生产区有一段距离。管理区应安排在猪场上风处一角。由于外来人员多, 应与生产区隔开, 以免造成疫病流行。

2 做好预防免疫工作, 构筑动物防疫天然屏障

做好免疫工作是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基础, 根据辖区内的疫病流行特点, 制定免疫计划和措施, 对重点疫病实施强制免疫。为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

2.1猪场应根据本场的疫病史、场周围的疫情、猪免疫抗体水平及猪的不同饲养阶段等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计划。

2.2选择购买由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生产的疫苗, 加强疫苗的管理和使用, 规范防疫注射操作流程, 县级以上防疫部门要仔细调查养猪场及散养户的用苗数量、种类, 并逐一进行登记造册, 建立生猪免疫档案。做到胸中有数, 保证常年贮备, 常年供给, 同时防止疫苗积压。疫苗应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同时要按规范进行疫苗注射, 确保疫苗效价。有条件的场应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 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

3 强化种源净化从源头防控疾病

种群健康质量, 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种源最好来自同一猪群, 应定期检疫净化。要去弱留强。淘汰弱病个体, 防止潜在于弱病个体中的“内源性”疫病的蔓延和对仔猪的垂直传播。及时消灭病害的“萌芽”。种群净化, 必须从祖代、父母代做起, 以保证繁殖群的健康。一个猪群每年都有30%~40%的群体需要更新。新品种的引进给疾病的侵入增加了很大的机会。为了避免通过种源传播疾病, 猪场必须有一个组织良好的、长期使用的“群体更新方案”, 并把这个方案和一套完善的检疫程序结合起来。

4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切断疫病传播流行途径

猪场环境卫生好坏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环境污秽有利于病原体滋生和疫病的传播。因此, 猪场应做到: (1) 合理绿化, 改善舍外自然环境, 以起到防暑降温、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和减少噪音的效果, 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 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 (2) 设法改善保温、通风、降温条件, 为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 (3) 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 包括栏舍、场地、用具、器械、排水道、空气以及母猪全身体表等方面的消毒, 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卫生死角, 如装猪台、污水沟、粪沟、粪堆、储水池、食槽等场所及设施的消毒。

5 坚持自繁自养, 采用全进全出模式

猪场许多疫病往往是由于购入病猪、康复带毒猪或猪产品而引起发生和流行的。饲养过程中, 坚持自繁自养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外面买猪时带来传染病的危险。同时, 自养公猪和母猪, 有利于优良品种的繁殖, 提高育肥效果, 降低养猪成本。有条件的猪场要实现养猪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制度, 即种猪场应做到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的全进全出;商品猪场至少也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新建猪场最好采用点饲养方式, 将种猪舍、产房、保育舍和育成舍分开。

6 猪群的保健

抗生素在控制猪的疾病感染、促进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如药不对症、不合理配伍、久用产生耐药性等, 使得治疗无效和药物残留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在目前规模化猪场还不能对所有疾病都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时, 群体药物预防和治疗, 作为猪群保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特别注意, 制定完整的各类猪群保健程序, 掌握适应症、选好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要准确。同时要注意观察, 及时修改方案, 防止耐药性产生, 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也要防止影响免疫反应, 严格控制停药期。进行药敏实验、注意配合使用和配伍禁忌。要有针对性的投放维生素、氨基酸, 满足和增强机体抗病力。

7 强化疫情监测

动物防疫部门, 依照法定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对养猪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测, 及时了解生猪健康情况和免疫效果。对一些重大疫病要进行定期监测, 彻底净化, 保障养猪场安全生产。同时要做好疫病监测、饲料监测, 规范养猪场兽药使用, 禁止饲养场使用违禁药物, 从而达到以监督促防疫的目的。

8.猪场卫生防疫制度 篇八

关键词:养猪场;防疫;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57-02

目前,随着畜牧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方式正由传统散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模式转型。在规模养猪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化猪场防疫、检疫和生物安全监管等诸多问题,动物疫病防控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关系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怎样加强规模养猪场的动物防疫工作,严格控制疫病的流行与传播,已成为摆在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保障正常生产,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猪场动物防疫体系。

1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防疫意识不强

有些猪场虽在建造上比较规范,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不重视,没有配备专兼职兽医人员,防疫制度不完善,或制订防疫制度,没有执行,人员进场不更衣、不换鞋,车辆、用具没有严格消毒,也不重视环境、水沟消毒,饲养员串栋现象严重,用具不分栋使用。没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1.2 场址选择不合理

有些养猪养殖户从场址选择上就达不到科学要求,有的为了贪图方便,把猪舍建在交通主干道公路边,周围没有围墙。有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1.3 猪舍布局不科学

有的猪场生活区和生产区没有分开,有分开也不规范,有的养殖户为了节省资金,猪舍建造相当简陋,不具备防疫、隔离、消毒等设施。猪舍建设布局不合理,有的几栋猪舍连在一起,猪舍间距离太近,也没有建病畜隔离舍,一旦发生疫病无法采取防疫隔离措施,疫病很快在场内流行,威胁整个猪场安全。

1.4 防疫方法不科学

有的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2 h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都会影响免疫效果,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1.5 消毒工作不规范

没有建立消毒制度,猪场车辆进口处没有设立消毒池,没有更衣室,无法对进场的人员和用具消毒;有的场消毒方法不妥当,猪舍水沟、用具等消毒前没有清洗等,影响消毒效果。

2 改善措施

2.1 加强养殖场的审核管理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新建畜禽养殖场审核审批和管理工作,从场址的选择是否远离交通要道、居民居住区、学校、厂矿及其他不利畜禽饲养的地域,到养猪场对周围环境如水源、生活用水、河流等是否造成污染威胁,是否有排泄物处理及防疫消毒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管理,有规划、有计划地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规模猪场应从选址、布局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充分考虑防疫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地分配投资,以最大程度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建立科学免疫制度

对生猪实行科学免疫是有效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猪场应根据本场的疫病史、场周围的疫情、猪免疫抗体水平及猪的不同饲养阶段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计划。选择购买由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生产的疫苗,加强疫苗保管储存,并由兽医按防疫注射操作规程实行免疫,同时建立生猪免疫档案。有条件的场应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

2.3 完善消毒制度

规模养猪场制定完善科学规范的消毒管理制度。①环境消毒。定期对生活区、生产区、猪舍内外环境每2~3周用2%烧碱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消毒前还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包括猪体表、猪食糟、工具的清洗,才能使消毒更有效。②猪舍消毒。每批猪出栏后,猪舍要彻底洗净,然后用喷雾和熏蒸消毒。③用具消毒。定期对饲料车、料糟、料箱、针管等消毒。同时运输车辆进场前也要严格消毒,以及场内饲养员禁止串栋,用具分栋编号,不得混用。④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前要更衣、换鞋、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人进入生产区,要进去要经过严格消毒。

2.4 建立重大疫情防控预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重大疫情防控预案,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尽快隔离确诊。发生或疑似发生口蹄疫、猪水疱病等一类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疫区或疫点,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出入疫区或疫点,禁止猪调出或调入,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对病猪进行隔离或扑杀,派专人日夜值班,防止疫区人员流动而将疫情传出。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提高猪群的抵抗能力,防止并发感染。病死猪尸体及废弃物要作烧毁、深埋等处理。

3 结束语

总之,规模养猪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防疫能力,重视防疫工作,最好要配专职或兼职兽医人员,对饲养员要加强兽医知识培训,提高防疫工作认识,针对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疾病,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从阻断病源感染途径入手,积极做好卫生工作,创造舒适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刺激,提高猪群抵抗力,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疾病,确保猪群健康生产,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友川等.规模养猪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1:77~78.

(编辑:尤俊丽)

Research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ease Prevention in Large-scale Piggery

Liu Chu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rrent disease prevention in large-scale pigger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isease prevention of large-scale pig farm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sease prevention level in large scale pigger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audit management, scientific immune system, disinfection system, maj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 of piggery.

Key words: piggery; diseas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9.猪场用药制度 篇九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群饲养密度的增大,流通环节的日益活跃,生猪疫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一方面,在生猪疫病的类型上,生猪的老疫病(如猪瘟、猪气喘病等)继续肆虐,新发生的疫病不断增加,并且许多生猪疫病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因和多重因素引起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而且发病症状日益非典型化,隐性感染增多,如仅仅单凭患猪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很难得到确诊,而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往往容易延误生猪疫病的最佳防制时机;另一方面,在生猪疫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虽然有些疫病目前已经研制出了有效的疫(菌)苗,但还有不少疫病尚无疫(菌)苗可供利用;有些疫病虽有疫(菌)苗可防,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往往猪群发病后由于机体组织器官受损,免疫机能下降,常常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有时甚至治疗无效。因此,对规模化养猪场生猪疫病的防制,应树立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体保健的观念,并根据养猪场周边疫病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药物预防方案,筛选出最佳防治效果的药物,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以控制生猪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笔者结合现阶段规模化养猪场生猪的养殖实际和本人指导养殖场防控生猪疾病的经验,谈谈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方式及其注意要点,以供参考。

一、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方式

(一)季节性预防用药

在生猪养殖的一年四季中,随着温、湿度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养猪场生猪的一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随着外界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如猪的机体抵抗力减弱,猪群的疫病发生率就会增高,极易引起猪瘟、猪链球菌病、猪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母猪无乳综合征等病的发生;而在气候骤变的天气以及冬春寒冷季节,则极易引起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猪流行性感冒、仔猪副伤寒、猪衣原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的发生。因此,在夏季和冬春寒冷季节到来之前,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控应在运用疫苗预防的基础上,全群可采用脉冲式联合用药的方式,防控生猪疾病的发生,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氟甲砜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金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林可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各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合理使用。如用支原净100g/t+金霉素300g/t,对于哺乳母猪产前、产后各用1周,后备母猪、种公猪每月应用1周,小猪、中猪分别在12周、17周各用药1周,可有效地预防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二)阶段性预防用药

在生猪生产上,根据其生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可以将生猪划分为哺乳仔猪、断乳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公猪和种母猪等多个阶段,而种母猪又可分为后备(空杯)母猪、妊娠母猪、泌乳母猪三个阶段。在生猪不同的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一些猪病的发生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如:仔猪红痢,主要侵害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的仔猪;仔猪白痢,常见于10~30日龄的仔猪;球虫病,一般7~21日龄的仔猪易感染;蓝耳病,仔猪1月龄最易感染;而由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则常见于断奶后2~3周的仔猪。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可以根据生猪的不同生理阶段(或年龄阶段)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来预防生猪的一些疾病。如仔猪出生后2~3天内,每头仔猪肌肉注射补铁剂100~150mg(如生血素),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ml,10日龄仔猪每头再加量注射1ml。仔猪在3、7、21日龄分别注射3次速解灵(头孢噻呋500mg/ml,每次0.2ml),仔猪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半个月,用支原净(50mg/kg)+金霉素(150mg/kg)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mg/L)饮水,可有效地预防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三)应激性预防用药

应激是指猪群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同时刺激时(如仔猪断奶、免疫注射、去势、驱虫等),所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猪群发生应激往往容易引起生猪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改变,导致猪群的生长发育迟缓,繁殖性能下降,产品产量及质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规模化养猪场,猪群应激反应的大小常常与生猪的品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外来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强于培育品种,其中皮特兰、比利时长白、台系杜洛克高于其它品种,培育品种生猪的应激反应高于本地品种。而引起生猪应激反应的因素则较多,如天气过热或过冷、生猪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潮湿、仔猪断奶、猪群混群或换圈、仔猪去势、猪群运输、防疫注射、疾病治疗、饲料及饲喂方式突变等,均有可能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在生猪的饲养管理上,除了应尽可能减少引起生猪发生应激反应的因素外,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2、电解质、镇静剂或中药制剂。如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刺五加、党参、延胡索,并结合维生素C、维生素E的使用,可使猪群适应气温聚变的能力加强。再如适当降低饲粮中的抗原物质;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益生素、加藤菌、生态畜宝)、低聚糖(如异麦芽糖、异麦芽酮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酶制剂(如非淀粉多糖酶、淀粉糖酶、脂肪酶、蛋白酶、蛋白——淀粉复合酶)、酸制剂(如柠檬酸、延胡索酸、甲酸、乳酸、醋酸和磷酸)、防腐剂(如双乙酸钠)、糖萜素、中草药添加剂以及抗菌促生长剂(如盐霉素、土霉素),同时加大微量元素(如锌、硒)和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的添加量,可有效地降低断奶仔猪应激疾病的发生。高温季节除了应采取一系列防暑降温、改变饲粮的配比等技术措施外,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C200mg/kg、维生素E60mg/kg、小苏打300mg/kg和电解质多维150mg/kg、吡啶羧酸铬300~600 mg/kg,可有效地减轻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四)驱虫性预防用药

规模化养猪场常见的生猪寄生虫病主要有猪蛔虫病、猪鞭虫病、猪结节线虫病、猪疥癣病和猪弓形体病等。生猪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可以通过外表观察、粪便定期检查和屠宰时剖检进行监测,通过检查监测,可以发现一个养猪场甚至同一头生猪,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病的现象是相当普通的。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有效地防治生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对猪群的驱虫最好采取统一行动,其中预防性药物驱虫是防治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养猪场在具体对猪群采取的预防性药物驱虫工作中,至少必须把握四点:一是养猪场驱虫必须要对全场所有猪群统一进行,以防止驱虫猪群和未驱虫猪群间的寄生虫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和种公猪在统一药物驱虫后,应间隔3个月再驱虫一次;三是仔猪应在保育阶段后期或生长阶段各驱虫一次;四是对引进的种猪应再并群前10d给予驱虫一次。

规模化养猪场给予猪群预防性驱虫,选用药物应以安全、高效、广谱、低毒以及减少猪群应激为原则,如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复方驱虫剂,它不但能驱除生猪体内的线虫类和螨类早、晚期幼虫和成虫以及原虫,而且用药的安全性能好,养猪场可以放心地用于包括怀孕母猪,甚至重胎临产母猪在内的各阶段猪的驱虫。

(五)紧急性预防用药

如某一地区一旦发生生猪传染病流行,必须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根据生猪疫病的种类和实际情况迅速划定疫区,进行封锁,保护易感动物,如属于生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必须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扑灭、销毁、深埋、并对病死生猪尸体作无害化处理。对于一般的病猪及可疑猪应立即隔离观察和治疗;对于尚未发病的猪及其受威胁的养猪场,应在加强观察、注意疫情动态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疫病的种类和性质采取相应的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如发生猪瘟流行时,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所有猪(除哺乳仔猪外),每头一律用猪瘟弱毒疫苗6~8头份的剂量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一周后猪群可得到有效地保护。对于无疫苗可使用或使用苗免疫尚未产生免疫力的受威胁猪群,可以在饲料或饮水中进行预防性投药,养猪场对预防性药物的选择,应针对当时、当地疫病流行的类型,并结合当地实际的药物使用效果或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的预防性药物。如发现养猪场发生生猪链球菌病流行时,可在全群的生猪饲料中按200~400g/t加入磺胺-5-甲氧嘧啶,并配合等量的碳酸氢钠粉,连续应用2~3周进行紧急性预防用药,可有效地防范生猪链球菌病在养猪场的流行。

二、规模化养猪场预防性用药的注意要点

(一)树立尽可能减少各种药物使用的观念

养猪场应根据生猪的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生猪免疫程序,有效地控制生猪的疫病发生,从而有效地尽可能减少各种药物的使用;在防制生猪的疫病时,应严格按规定使用兽药和药物添加剂,遵守用药剂量和休药期,尽量不使用滞留性强且有毒的药物,特别注意防止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合成类驱虫剂的滥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在贮藏时,应将饲料、饲料添加剂与药品、消毒剂、灭鼠药、灭蚊药或其他化学药物分门别类贮藏,谨防饲料中混入其他药物,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受潮霉变,以防霉变饲料招致有害毒素物质残留;严格生猪的用药管理,养猪场要充分认识滥用药物的严重性和不良后果,增强对畜产品安全性及环境保护的再认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的使用;生猪的饮水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饮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有害物质含量均不可超标,生猪饮用消毒水和猪舍内使用消毒剂,不仅要确保其有效性,同时还要防止药物残留,食槽和饮水器必须无毒无害无药物残留;注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以及一些合成化合物等滞留性强的药物替代产品开发,从根本上杜绝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二)采取相应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对生猪疫病的防制,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注意改善养猪场的环境条件,提升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以有效地防止场外的疾病传入,降低养猪场原发性疾病的感染率,杜绝或减少其他疾病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同时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避免降低猪群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可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营养素,并加强对饲料来源(如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污染的生物因子的监测力度。此外,要加强疫病的诊断与检测,摸清养猪场多重感染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建立养猪场完善、合理的监测方案,实施种猪场疾病净化,建立健康的种猪群,从而全面提升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坚持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定期有效的消毒制度,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带病猪(包括带病种公猪精液)从外引入,合理使用疫苗和药物,时刻树立全场参与意识、综合防制意识和群体防制意识,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综合防制措施。

(三)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药物

预防性用药应根据养猪场当时、当地以及本场疫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有计划地定期使用药物。养猪场为预防生猪的某些疫病,而不是在饲料与饮水中长期添加某种药物,如若这样,就会既增大了养猪场的用药成本,又极易引起生猪机体内有益菌群的失调,同时还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因此,规模化养猪场一定要根据其使用药物的药理特性和药敏试验,策略性地合理使用药物。在预防性用药过程中,养猪场既要考虑到猪种、年龄、个体的差异,又要兼顾到药物的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残留和药物的耐药性等问题,如养猪场发生猪气喘病流行时,养猪场为了提高其药物疗效,不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合用药的配伍禁忌,而在饲料中已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又使用防制生猪气喘病疗效较好的药物如泰勒菌素,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泰勒菌素的毒性增强,从而造成大批猪的死亡。

(四)树立猪肉食品的安全观念

规模化养猪场的饲料和饮水安全是生产安全猪肉食品的源头,因此,养猪场在选用预防性用药的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无公害食品---猪肉》的行业标准,使用药物时应符合《允许作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杜绝《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的违规使用,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同时要严格执行用药的休药期等有关规定,以确保猪肉食品的安全。

(五)规范使用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

对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如氟苯尼考、病毒唑、利巴韦林、磺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等,因其对生猪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值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生猪疫苗免疫前后的不规范地使用,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因此,对影响生猪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应规范地使用。

(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如艾蒿、鱼腥草、蒲公英、车前草、辣蓼等,这些中草药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抗菌、消炎、调节脏腑机能、增进食欲,增强生猪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催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宰、不产生抗药性、安全经济实惠等优点,如将其进行适当地加工,有针对性地作为饲料添加剂适量添加到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料中,既可有效地防止仔猪拉稀,又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窝重。因此,中草药添加剂作为预防用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养猪场不妨尽可能地一试;再如黄芪、党参、当归、何首乌等补气类中药均具有活性物质成分,这些药物除具有补气助阳的功效之外,还可提高生猪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机体抗病力的作用;另如“增乳散”由王不留行、益母草、当归、通草、黄芪、丝瓜络、甘草等八种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既能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又能防治母猪产后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上一篇:XX优秀学生获奖感言下一篇:新中国历次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