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精选11篇)
1.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阅读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美的享受的过程。要想学生喜欢阅读,热爱语文,就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二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因此, 只有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才能从思想上为数学教师指明方向.
二、目前中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谈到中国数学现状, 数学家吴文俊坦言:“我们独创的东西不够.开创一个领域, 让全世界的人跟着你, 这类东西不够.”近年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 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 轻学习过程;重教师讲授, 轻学生探索.这一切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探索精神萎缩, 极大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发展规模与速度已经摆在次要地位, 最关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彻底扭转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来.这些无疑对数学教师来说, 是面临的一种新的挑战.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才能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创造欲望.教学要改革、要创新, 首先要转变改革者自身的思想, 教师必须从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式中跳出来, 用“一切从培养能力出发, 一切以提高素质出发”的新角度去审视教材、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这些教学中的基本元素.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怀特和李比特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同性质, 把师生关系分为三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研究表明, 在民主型的师生交流中, 其情感最好,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敢于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 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 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 寻求答案, 真正实现课堂中的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自主、自强、自控、自信的心理素质.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 需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出题来巩固练习的教学环节, 安排学生、师生之间“互问互检”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目, 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 互相针对课本主要内容改编或创编一些新题目,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2. 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3.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 促使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动机;明确本节学习目的, 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因此, 要努力提高导入新课艺术性和科学性.导入要明确重点、难点, 展示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目标, 主动参与, 也使学生产生“越是难学越能学好”的好胜心, 强化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导入方法.
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篇三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25-01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 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帮助学生记忆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而学生往往反映“记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少花些时间多记 一些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几遍,当时记住了,过几个 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
其次,要求学生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 间跨古代近代两段,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 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 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
再次,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
二 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
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 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師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 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 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 ,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第三,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 科试题也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 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 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 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
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 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第四,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出产品,引导 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联(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后联(为秦统一奠定经济基础——统一市场 初步形成)。再如,引导学生把1815年拿破仑的失败与1815年拉美独立斗争受挫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 历史的联系。
第五,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 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封建”最早涵义是 “封邦建诸侯”,“革命”最早涵义是“改朝换代”等。
三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 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 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 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以为祖冲之 不伟大当然错误。平日的强调和潜移默化,学生就会有一双历史的目光。
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 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 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 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再次,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答题技术性要求,教师加以补充。经常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审清题意能力。即使不会回答,也不浪费时间;若乱答一气,一分不得,却 花了不少时间。
第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如证明书上所给的结论。书上有“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 了”。引导学生考虑“革命面目新在何处?”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实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 的转折点”,你又如何证明?
4.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四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缺少自主学习的思想和能力。不仅如此还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这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我个人试着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下面,我谈一谈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各行各业,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达到自己的理想,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意识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臵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臵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在训练中,我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我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我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我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x1,?3.14x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我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辣,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
5.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五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教师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看待,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要清醒认识教学改革给我们所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在适应课改的今天。新型的课堂模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新教学呢?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就“乱”起来了,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调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朗朗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再次,要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语文
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挖掘文本、充分体验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美文的感悟,主题的理解,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文本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深更真的进入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功夫。
2、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报、宣传栏、楼道版面,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前沉闷僵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要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
最后,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是我们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学校又是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温暖人,感染人,感动人,吸引人,我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
2、巧加姿态,引人注意。语文教学是有声语言,但往往不经意的无声语言,常常能给课堂增添几分魅力。我们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如向来被称为经典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在拿出铜钱时的两个动作“排”与“摸”的分析往往成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单纯的讲当然能热闹感学生明白其中的感情差异,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具体的排与摸,那不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吗?
3、板书要清晰、醒目。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的板书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似乎就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4、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每个人都有探究奥秘的欲望,学生当然与不例外,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恰当把握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6.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六
叶兆浦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学习简单的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这种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因而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引起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自主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而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在实际教学中,要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必须营造良好、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较为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训斥、挖苦学生,只能造成学生的敌意,而紧闭思维的闸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意境,尽可能的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尽可能把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质和创造欲望,通过教师的妥善引导、点拨焕发出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习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动机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参与动机。例如教学《国防建设》一课时,我把5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片断用多媒体播放,看到画面上的坦克、飞机、导弹,陆海军官兵整齐的步伐,昂扬的进行曲,学生情绪十分高涨。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我国何时有了自己的飞机、导弹、核潜艇,并播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的一些纪录片片断,并给出一些问题,如战争中武器是不是起决定性因素?建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这些局部战争的胜利等等,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会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创造条件,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还需要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首先,上课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一堂课中精心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提供恰当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为了使学习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制定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可以列举书目或网址,也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宣读介绍,并且让其他同学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些做法无疑扩大课堂信息含量,丰富课堂,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这样的教育意识:“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暗示。”因此教师应最大限度让全体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中来。例如,《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课中,学生搜集到了《志愿军军歌》、《上甘岭》,个别学生还能关注目前的朝韩关系、朝核问题。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搜集、阅读、提炼等能力。
三、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显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自主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么问,就是思考问题”。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动脑筋”,如“开元盛世”一课中的动脑筋,阿拉伯商人透过衣服看到官员胸上有颗黑痣,一问,竟然穿了五件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扩大学生的有效参与面,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补充。有的学生会回答,“丝织技术高超”,但也有学生说:“唐朝人真开放穿着太暴露”。教师不必批驳,只需给以引导即可。指导自学,学会读书和质疑。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渠道是书本,学会读书,不异于掌握的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内外读物,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懂得书上的表述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边看边动脑筋,提出问题,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画出关键点,做些批注。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自主能力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经常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特别是乡土传说,一些较好的故事,经过整理,还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一切的过去都是历史,过去的历史不可捉摸,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感知历史,感知过去,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将课内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课堂扩大到社会,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丰富知识面,例如开展:(1)讲故事,编写、表演课本剧;(2)收集、整理、观看历史文字、图片、电影记录片;(3)参观、调查历史文化古迹,采访历史见证人。如参观郑成功纪念馆、苏颂科技馆、博物馆等;(4)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辩论会。
五、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感,学会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自主评判,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 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评价的价值观上,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价值观,即以发掘学生的优点为主,以突出学生的主要优点及在合作中的主要贡献为主;对一些不足之处则可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给学生改进、进步的机会与信心;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对探究结果评价,而且要对合作探究的态度、方法、程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学会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自主评判,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这里既要使学生享受到获取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在每节课的末尾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努力方向是什么”。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自测与评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逐步学会评判自己,评判自己的优缺点,评判自己的观察能力,评判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水平。
7.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七
一、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1.思维定势中的“想当然”
现象扫描1:
7.3×1.8+1.7×1.8的简便运算, 学生很容易受提取公因数后, 其余两数之和一般是整十、整百或整千这强信息的影响, 把原式计算成“7.3×1.8+1.7×1.8=10×1.8=18”这样的错误结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做错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做, 而是他们受到解题“惯性”的影响, 审题不仔细、不完整, 这实际上也是受到思维定势的负迁移的影响。
2.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
现象扫描2: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测试时出现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圆柱和圆锥不一定等底等高。由于受“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句话的影响, 很多学生认为这是错的。
很多时候学生思维比较被动, 是由于平时正向思维题目训练得比较多, 题目顺序一换, 就不知道考查哪部分的知识了。虽然这反映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不强, 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3.解题思路单一
现象扫描3:
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里有这样一道题: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雄伟壮观, 经测算金字塔高106.5米, 绕塔底一周近1 000米, 小明3分钟能走155米, 照这样计算, 20分钟内她能绕金字塔走一周吗?本题学生的正确率不是很高, 原因是由于学生习惯于先求出速度, 但是在计算155÷3时碰到了困难, 发现不能整除, 一些学生就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做了。
教师在教学时会过于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 而不让学生主动地尝试解题, 忽略了学生的“扶放教学”, 从而使部分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非常被动, 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解题思路单一。
针对以上现象, 如何有效设计练习, 让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的目的, 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1.注重习题“顺逆”训练,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方向转向相反方向, 从正向思维转向反向思维, 它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 是突破习惯性正向思维的一种有效办法。在解题教学中, 通过逆向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不再受思维习惯的束缚, 培养他们从反向考虑问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有利于摆脱学生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1) 引导学生反向思考。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如果从正面思考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 这时往往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思路。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开出, 相向而行, 货车每小时行36千米, 两车相遇时, 货车行了全程的2/5, 客车5小时行完全程, 货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此题若从一般思路去引导学生, 显得很麻烦, 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在相遇时 (同样多的时间里) , 货车行了全程的2/5, 可知道货车和客车的路程比是多少?速度比又是多少呢?反过来想一想, 在同一路程 (指全程) 里货车与客车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 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2×3=7.5 (时) 。
由此可见, 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 可减少运算量, 优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2) 训练学生双向思维。
我们应精心设计练习, 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向转向知识的逆向, 教会学生从正反面去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例如, 教学“小数四则混合简便运算”的练习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①学生完成3道基本练习 (正向思维) 。
②师出示这样一道题:
师:同学们对正向思维的题目的解答方法掌握得比较好, 那做题目是否也可以逆流而上呢?上面这道题先出示了后面的两步, 同学们觉得它之前会是怎样的算式呢?
③学生独立思考。
④反馈结果。
生1:15.6×12-15.6×2
生2:15.6×4×2.5
生3:15.6×12.5×0.8
生4:15.6×3.2+15.6×6.8
生5: (10+5.6) × (3+7)
……
上述教学中, 教师“反其道而行之”,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活跃, 不仅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而且思维的深刻性可见一斑。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 可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特别是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2.注重解题方式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当学生用常规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巧妙地根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不应以求得正确答案为满足, 不要固守一种“标准答案”。只有思考得多了, 才不会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
例如, 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六年 (3) 班有学生48人, 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 男生有几人?学生一般顺着题意, 把男生看作单位“1”, 找出学生48人对应的分率是 (1+1/3) , 然后用48÷ (1+1/3) , 求出男生人数。此时教师可通过谈话, 巧妙地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 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男生人数。
(A)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也可理解为“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全班共有48人, 那么男生有几人?列式为:48×3/4。
(B)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也可理解为“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全班共有48人, 那么女生有几人?剩下男生有几人?列式为:48-48×1/4。
(C)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也可理解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全班可看成共有几份?男生有几份?那么男生有几人?列式为:48÷ (1+3) ×3。
(D) “题中有等量关系吗?”“可以用方程解决吗?”设男生有x人, 根据“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3”, 可列出方程1/3x+x=48。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过渡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以后学生在解决分数应用题中对于分率和比之间的转化, 单位“1”的转化会更加灵活, 大大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3.注重习题的思考性,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思维定势影响或单一思路,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习题的知识和智力因素, 使学生从多个方向、不同的途径去探索思考练习, 使知识得到强化, 思维进一步提升。
(1) 发现式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设计具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题组训练, 让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 教学“分数加减法”后, 可以设计以下的练习。
学一学:
做一做:用你发现的规律填一填, 1/20= () - () , () = () - () , …
挑战一下:1/2+1/6+1/12+1/20+1/30+1/42+1/56。
(2) 对比性练习。
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通过对比呈现问题的方式制造思维冲突, 将探究活动推向纵深。
例如, 下面的一组题。
①一根钢管, 第一次截去它的3/5, 第二次截去3/5米, 哪次截去的长些?
②两根同样长的钢管, 第一根截去它的3/5, 第二根截去3/5米, 哪次截去的长些?
当上面的题单独出现时, 很多学生都会选无法确定, 他们认为两个分数一个表示分率, 一个表示具体的量, 无法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促进了智慧技能与技能性思维定势的形成和正迁移。
(3) 变式性练习。
通过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 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
①一题多解。即一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
例1 4÷20= () : () = () / () =_______%。
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 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能画出来吗?能画几个?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数学中有些话反着说不一定对)
②一题多变。即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改变条件。
例如, 在六年级“圆柱和圆锥”单元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锥形零件, 底面半径3厘米, 高15厘米。这个零件体积是多少?
可将题中的条件改为:
(A) 一个圆锥形零件, 底面直径6厘米, 高15厘米。
(B) 一个圆锥形零件, 底面周长18.84厘米, 高15厘米。
(C) 一个圆锥形零件, 底面半径3厘米, 是高的1/5。
改变问题。
例如,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学校的果园里有梨树15棵, 苹果树2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
可将问题改为:
(A) 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倍?
(B) 苹果树比梨树多几分之几?
(C) 梨树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
(D) 梨树是苹果树和梨树总数的几分之几?
(E) 苹果树是苹果树和梨树总数的几分之几?
改变叙述。
例如, 给定算式:32÷8, 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意义。
(A) 32是8的几倍?
(B) 32里面包含几个8?
(C) 8与一个数相乘积是32, 这个数是几?
(D) 32除以8, 所得的商是几?
(E) 8除32, 所得的商是几?
在上述的例题中, 教师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做各种扩缩或变化叙述形式, 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景中, 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一题多编。引导学生突破模式, 从不同角度活编题。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 形成不同的解法,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 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六年级举行写字比赛, 六年 (2) 班同学上交了32件作品, 六年 (3) 班比六 (2) 班多交了1/4, 六年 (3) 班交了多少件作品?
学生从条件中得出单位“1”是已知的, 用表示单位“1”的量“32”乘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 即32× (1+1/4) 。然后我提出新的要求, 把此题变为一道用分数除法解决的问题, 即把单位“1”变成未知, 学生编出:六年级举行写字比赛, 六年 (3) 班上交了40件作品, 比六年 (2) 班多交了1/4, 六年 (2) 班上交了多少件作品?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找单位“1”, 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用什么方法解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即用已知条件除以它本身所对应的分率, 即40÷ (1+1/4) , 当然也可列方程解决。最后, 又让学生把上面两道题中的条件“六年 (3) 班比六年 (2) 班多交1/4”变成“六年 (3) 班比六年 (2) 班少交1/4”, 让学生又练习了两道题, 结果学生很快理清了解题思路。这样仅以一道例题就揭示出了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规律和解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述的变式练习中, 学生的思想变化有一个从点到面、举一反三的拓展过程, 经历这样一个触类旁通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不断提升。
4.注重习题的生成性资源,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当学生运用反思性思维时, 自我反思的技能会促进提升元认知, 即对自我思想和观念的认知。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 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 教师应及时关注, 并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获得如何矫正的反馈信息, 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例如, 一次校教研课上, 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下册“解方程 (一) ”时, 就有学生出现如下错误:
学生明白算理但计算有错误,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错例, 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在错题中巩固了解方程的方法。
加强反思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发展智慧型思维, 因为在做出理智抉择的时候学生需要提出策略, 监控策略的实施;如果不成功, 则需调整以找寻更加符合要求的策略。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这条路上, 还需要广大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探究, 才能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合点,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既学到知识, 又增长智慧, 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吕晓飞.例谈学生思维“三性”培养[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11 (1/2) .
[2]刘传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0 (1) .
8.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八
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就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要求如一道道屏障摆在了学生的前面。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有几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是教材体系发生变化,由原有的通史转变为专题史,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板块。二是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初中历史学习的内容相对容易,考试题目大多可以在教科书上找到原型,如果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可以提高成绩。相反,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挖掘得很深,题目对知识迁移的考察也很重要,考试注重的是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是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互用,加深了高中历史的学习难度。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产生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一、指导学生列制简明提纲,提高疏理知识能力
历史知识同其他知识一样,都有其系统性。列制简明提纲是体现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获取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帮助记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课文中层次较清晰的部分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列制简明提纲。如学习必修一《太平天国》一课时,教材中“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这一目条理比较清晰,并且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对这部分知识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笔者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列制大纲。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列出大纲。随后,笔者在此基础上梳理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西征与东征的胜利—军事上全盛。学生经过自己整理,再加上教师点拔,加深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了解。又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是非常曲折反复的,假如学生盲目浏览就会不知所云,笔者授课中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指导学生列制简明提纲: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短暂春天”—一战后迅速萧条—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三大改造重获新生。通过列制提纲的方式,学生不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和反复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历史教授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制简明提纲,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简明提纲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复习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增强深层学史动机
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注重认真阅读教材,只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学生甚至从来也未认真阅读过教材各章节。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在组织自学时,向学生反复强调认真阅读的重要性,对历史教材中难度较小、概念较少(如必修二中第五单元、必修三中第三单元、第五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并适宜学生自己阅读的课文,笔者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教材上的图片、地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收等历史资料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探求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必修一第十七课《解放战争》学习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部分,让学生理解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从而加深对第二年解放军反攻的含义理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认真阅读《三大战役示意图》,理解掌握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安排的缘由以及三大战役各自的特点,使学生清楚理解三大战役的意义。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官与民之负担(漫画)》,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反抗的场景,学生观看后对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产生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关注纵横向联系,
加强分析比较能力
历史是有严格时空观念的整体,它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有它纵向的发展规律;同时,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它横向的普遍联系。因此,在授课时,笔者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让学生从纵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完整性,从横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层次性。如学习《开辟新航路》一课时,一方面笔者让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角度纵向联系,明确新航路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不仅仅对欧洲和殖民地有影响,它最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另一方面中外横向比较,从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西欧开辟新航路,经过剖析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根源以及不同国情下的不同发展状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把握整体的关联性和连续性、整体与个体的时序性、个体与个体的差异性、某一特定历史领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
四、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拓宽知识领域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便是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它包含了文学、政治、法学、艺术、地理等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可以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剖析。例如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和说明,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如果能将地理学科中的地图知识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开辟新航路》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条航线,笔者利用课文中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结合地图一说明,学生一下子就把四条航线的地理位置记住了。类似于这样通过地图交待的知识点在历史教材中举不胜举。
总而言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假如历史教师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9.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九
小学数学是当今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因此,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总是倾其所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本人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他们的数学发展空间才是无限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思维的特性,即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求异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联想性等进行训练与培养,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
一、思维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最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培养。教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情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拥有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积极求知的心态。学生不受拘束,有问题才敢提。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找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平等关系,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解决。总之,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定能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得到发展。
二、思维求异性的培养
思维求异性的培养主要从一题多解或转化角度思考的方法进行训练。
1、一题多解法,例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例题13-8,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学生不难
找到‘‘想加算减 的方法,因为8+5=13,所以13-8=5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引导学生用另一种方法计算呢?当然可以采用破十法进行引导,把这个算式看成10+3-8,因为10-8=2,2+3=5,这样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13-8=5.例如,63连续减结果7等于零?如果这个题采用减法去计算
2、转化角度思考的方法。
就很麻烦。这要引导学生转化角度去思考,从减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去考虑,可以看作63里面包含几个7,问题就解决了:63÷7=9(个)。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从问题入手,积极思考,推导出解题思路。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注意在题目设置上进行正反向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不限已有的定势思维。
三.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广阔性的培养主要采用变式引申的方法来进行训练。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等学生满怀信心顺利完成了,再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将这个算式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思考,讨论及教师的鼓励与点拔,学生会列出:3+3+3+3+2=3×4+2或3×5-1。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费时较多,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拓解题思路。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思维联想性的培养
10.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十
【摘 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加学习乐趣,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语文思维的特点
1.1交流性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1.2广泛性
人的想象力是无边界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虚无缥缈。所以,语文思维的特点也是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也是广袤的,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社会、道德、思想、经济、法律等等,凡语文所涉猎的无所不包,这样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思考反馈。面对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便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这样得到创新思维的开拓,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渗透性
思维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文化熏陶,逐渐地渗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之中。语文从来都是集聚美的地方,无论是语言美、形象美、还是意境美,都融合在语文学科中,当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欣赏、探究文章时,思维便已经形成,并逐渐地随着对知识的理解及审视得以提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1教师要有培养语文思维的意识,坚持主动积极的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语文思维的能力,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还要具备精心设疑、巧妙分析、快速解答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语文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加以正确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其次,还要具备积极主动的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为人师表”,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进而将自身的语文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实现自身语文思维的提升。
2.2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2.3挖掘学生语文思维之深度
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通过表象的引导,使学生深层地挖掘知识的内涵,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4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例如: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地设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1.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 篇十一
一、刺激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那么,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蒋介石为什么既要反共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而在大革命时期,蒋介石为何就敢于叛变革命呢?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就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营造呢?一是营造轻松自如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学生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轻松自如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合理设置了相关的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三是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
三、加强课堂思维训练,突破思维定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
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加强课堂思维训练,要做到:一是培养多角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问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思考。例如,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时,可以这样提问:“老子、孔子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对你有启发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的内容涉及辩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及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活泼,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培养创造性思维。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审视的眼光敢于对课文观点提出异议。例如,讲“意大利统一”时,有的学生对教材中有关加里波第把政权移交给撒丁王国,暴露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提出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外读物的自学,结合教材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知道了加里波第参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统一,他把政权交给撒丁国王与他的参战目的并不矛盾,相反,如果他与撒丁王国再继续开战则是不利于意大利统一的。从这一点来说,加里波第应该得到肯定而不是被批评。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加里波第的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了。三是培养发散思维。授课时教师若能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多种途径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水平就会有所提升。例如,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可以这样提问:你应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可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精选材料,讲授知识,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不能一味地满堂灌,这样学生会精疲力竭,根本无暇思考,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去处理教材,讲授知识。“有所为”,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详讲、精讲,并通过精心设计,找准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有所不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讲授做到在数量上要适度,在质量上要精华,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教师不只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戚继光抗倭斗争”时,对于如何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教材中介绍他的有关内容很少,于是我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了抗倭城堡——惠安崇武古城等,并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等去搜集历史资料,让学生从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钻研,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引导、推动学生去积极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9-14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09-17
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06-2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英语能力07-27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09-12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11-11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